春天总是悄无声息的溜到人的身边
一场暖风吹来,一抹艳阳散开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将万物拥在了怀中
三月,又是一年的山花烂漫
熬过严冬的寒冷,只为赴一场与春的约会。
图/毕节同心公园
草长莺飞,万木争春
鸟儿从不吝啬它的歌声
人们也从不吝啬他们的掌声
图/毕节同心公园
生活中有一种浪漫
出则坐拥城市中心、高铁机场、名校学府
入则独赏属于自己的一院繁花
这种浪漫
也许在别人那里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在 旭和·四季首府
所有你向往的一切
都触手可及
新区中心,高铁出口,新亚洲风格
四季·触手可及
二批次约120-170㎡央景组团全新面世
恭请莅临
人们普遍赞扬石元英是贤妻良母,更是良师益友。确实,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差不多都集于她的一身。
许多青年教师慕石老师之名,来坝木小学任教,他们置身此地以后,发觉自己进了一个人生的大摇篮,这个摇篮的保姆就是石元英老师。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只在坝木小学任教一年、两年,然后就走向高一级学校或者其它学校,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感到石老师确实先进,她既是教师的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无不称之赞之,学之效之。从保靖县城(迁陵镇)来到坝木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盛丽芳,甚至公言自己是石元英老师的崇拜者,公言石元英是自己的人生老师。
盛丽芳与石元英有缘。2000年9月,盛丽芳一参加工作,就同石老师同任一个班(二年级)的课。盛丽芳教语文兼任班主任,石元英教数学。从此,盛丽芳就在石元英经管的“摇篮”中受到恩惠,并迅速“长大”。
一认识石老师,盛丽芳就感到她不同凡响。对石元英的第一印象就成了盛丽芳崇拜她的“基石”。
永远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生活热情,是盛丽芳对石老师的第一印象。每上一节课,石老师都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她不是唉声叹气,不是郁郁寡欢,而是笑迎困难,从容应对。她是凭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好学生的。她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不为家贫而发愁,只为学生而担扰。
这个印象,时时刻刻都感染着盛丽芳,时时处处都推动着盛丽芳,在盛丽芳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记,永远挥之不去。盛丽芳说,这个美好的印象,她将为之终生相伴。她以幸遇石老师这样的人生老师而倍感欣慰,而又常常对石老师带着感激之情。
感丽芳开始接受石老师的恩惠了,那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时,仅有中师毕业文凭的盛丽芳,在永顺民族师范学校读大专函授,每个星期周五至周日都要参加函授学习,每个学期都要考一次,考前要请假十天,才能搞好复习。盛丽芳所有误课的时间,石老师都替她上课,还连班主任工作也一并包揽了。
盛丽芳在大专函授考试,成绩合格,又为自己所教学生的统考成绩担起心来,她迫不及待地从永顺同石老师通了话,结果令她喜出望外:盛丽芳教的语文合格率、石元英教的数学合格率,均是全学区第一。
盛丽芳不仅仅对这个成绩满意,而且对石元英的为人更为敬佩。她对石元英的第二印象就此产生:团结互助,精神高尚。
盛丽芳一口普通话比较纯正,一股钻劲使她走在新课改前沿。学区领导多次让她上公开课,每次到学区赛课前,总要在坝木小学试教一次;每试教一次都要评课。在评课过程中,盛丽芳感到石老师给予她的启发、教育最大,从总评到细节的指导,石元英都尽到了“保姆”的职责。
盛丽芳在坝木小学试教《狐狸与乌鸦》一课后,石老师给她提了两条意见,正是盛丽芳忽略的细节:1、在放录像时,站姿应靠墙,尽量让学生看好录像,切忌站在讲台中央,因为站在讲台中央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失误;2、板书时不能说话,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摇篮摇,保姆劳,细节上的“经管”很周到,总体上“经管”更周到。
2001年,盛丽芳18岁,如花的年纪,但在教学上还很稚嫩。她一心想在教改上闯出一条路子来,但总体把握还有欠缺,对有些她很感兴趣的课例,就想囫囵吞枣地搬进自己的课堂。可是,事与愿违,看起来那么过瘾的课例,在自己的课堂上并没有取得别人那样的效果。
盛丽芳正自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此时,石老师来了。石老师给她指出:囫囵吞枣,消化不了。怎样消化?应该把课堂艺术与教师的个性结合起来,与学情结合起来。
石老师还教给盛丽芳“五个能”的教学艺术: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能让学生动脑的尽量让学生动脑,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
石老师方方面面的指导,既诚挚、中肯,又有前瞻眼光,很适合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实际。由此,盛丽芳有了她对石老师的第三印象:熟稔教育教学规律,关心青年教师,堪为人师,堪为师表。
通过与石老师的几番接触,盛丽芳还觉得石老师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是那么准确,对时代气息的感知是那么敏锐。
石老师的形象在盛丽芳心中越来越高大了。然而,最令人敬佩的,还是石老师的“母爱型”教师形象。石老师教过的学生,无不把她当作慈母看待,对于这一点,盛丽芳感受最深刻,因为石老师以老带新,教会了她怎样当好班主任。盛丽芳对此一辈子也忘不了,一辈子也感激不尽。
2001年9月,刚开学不久,三年级的尖子生杨涛上课失神,眼光黯淡,不知出了什么事;过了几天,他竟然没来上学了。此事急坏了班主任盛丽芳,更急坏了石老师。
这个杨涛,头脑灵活,聪明好学,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特强。
盛丽芳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她发现杨涛同学在日记中流露出悲观厌学情绪,仿佛完全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未来一样。
盛丽芳把杨涛的日记翻过来覆过去地看,感到一阵阵心痛,既不知道怎么上门安慰杨涛,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想到了石老师,就来向石老师请教。石老师看了杨涛的日记,皱着眉头说:“他家肯定出了什么事,放学后,我俩一起去家访吧!”
石老师、盛丽芳来到杨涛家里,看见杨涛正忙着生火做饭,头发被灶火熏得焦黄,脸上一条条锅烟墨,弄得像个小花猫。两位老师看得又心疼,又好笑,只是不敢笑出来。桌子上摆着砧板,砧板上的洋芋切成了片,还未切成丝。杨涛本来就做得不顺手,一见两位老师来了,更加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面对此情此景,盛丽芳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正在此时,石老师用行动给盛丽芳上了一堂家访启蒙课。这一课,令盛丽芳终身难忘。什么叫“母爱型”老师,什么叫家教,她在石老师的行动里完全弄懂了。
只见石元英抚摸着杨涛的头说:“我给你生火!”
那抚摸,传达了母爱,传达了深情。
石老师回过头来,又指挥盛丽芳:“你替杨涛切菜,我们吃了夜饭再走!”
20:00左右,夜饭做好了。杨涛的父母不在家,上坡干活去了;他的哥哥睡在病床上,由杨涛一人服侍。夜饭一做熟,杨涛就端起饭碗,给哥哥喂饭,喂饱了才与两位老师一起吃饭。
简单的米饭,一样独菜——洋芋丝,盛丽芳吃起来,却觉得特别香,因为她觉得石老师的家访艺术硬是炉火纯青,她相信杨涛明天一定会上学。
两个老师,一个学生,共进晚餐。小杨涛显得很拘束,甚至不敢拈菜。石老师见此,不时给他拈菜。一边拈菜,一边问他哥哥生病多久了。杨涛这才说,他哥哥生了几个月的病,家里的钱都用光了,父母说药钱不好找,又没有人服侍哥哥,而且给杨涛买纸笔的钱也无着无落,所以就叫他辍学了。
石老师很同情小杨涛,她再次抚摸着小杨涛的头:“孩子,你是不是愿意永远这样下去?”
摇头。
石老师又问:“那我们还是一起努力,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改变一下命运!”
孩子才八、九岁,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泪滴打落在碗里头。
这泪滴,表明了一个悲观的孩子心里的冰块已融化;这泪滴,给了盛丽芳好多好多启发:家访,必须深入学生家里,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讲究方法……
孩子的父母回来了。大家交谈了一阵后,孩子的父母非常感动。
第二天,杨涛进了学校。
盛丽芳心头一块石头落地,而石老师并不觉得万事大吉,她要继续驱除杨涛心中的阴影。石老师不时有意地在下课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上课时答对了哪几个问题,哪几个是有创见性的,可以说在这几个问题上已经青出于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甘霖非天降,滴滴在心头。
盛丽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知一个关口过了,还要过许多关口。她注意仔细观察,发现杨涛的日记中,那颗聪慧的心灵已在正常地跳动;看杨涛的脸上,逐渐绽放了笑容。
石老师、盛丽芳见此,彼此相视一笑,万般感慨,尽在不言中。盛丽芳心潮起伏,胸腔涌动。
盛丽芳从石老师的示范中读到了教育的真谛:要教好学生,根本的方法,除了爱,还是爱。
石老师也常常如是说。
爱心,是万流之源。有了爱心,便会有耐心,便会有慧心、便会有恒心、便会有公心、便会有真心、便会有童心、便会有同情心、便会有上进心。爱的教育,有巨大的威力,有奇妙的神力。
盛丽芳意识到这里,她希望自己,也希望所有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都给学生一点爱,这样,世界就有了微笑。
盛丽芳视石老师为长辈,无话不说。有次,石老师告诉她:“对贬你的、骂你的、瞧不起你的人,都要感恩,因为他们从另一个方面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完整。”
盛丽芳相信此说符合唯物辩证法,是有真知灼见的,但她不相信石老师这样的好人也会挨骂。
其实,学生骂老师乃是常有之事,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背后而已。
无巧不成书。盛丽芳的一个亲戚杨爱英,是石老师教过的学生,她对盛丽芳说:“石老师管得紧,我们背后都骂她。而后来遇到的老师管松了,我正高兴时,成绩一天天下降了,结果一落千丈,以致越读越无味,读完小学就没读了。”
盛丽芳想:原来正面的声音、反面的声音都要听,人生才会越来越完整;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人的一生都有好处。
盛丽芳幸遇了最好的人生老师石元英,使她迅速“长大”,业务精进,工作出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02年9月,她被调到清水坪镇中心完小。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坝木小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石元英老师。2003年9月,她又被调入清水坪中学,并于次年3月提升该校教科室主任。现在,她已站在清水坪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中学部主任的岗位上。2006年秋期,她在保靖县全县赛课时,获语文公开课赛课第一名。
无论获得了多少荣誉,无论在事业上有了多少成绩,盛丽芳在戒骄戒躁的同时,永远感谢把她带入佳境的石元英老师。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把石老师的精神、热情和人生态度带到哪里。
盛丽芳和丈夫王焕明最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个石元英一餐腊肉当红娘的故事。
由于石元英与同事、与群众,特别是与年轻人的人缘都好,又爱牵线搭桥当红娘,所以玉成了很多对青年夫妻。
石元英发觉坝木小学教导主任王焕明务实,有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料事周到,办事公平,很赏识他的才能。而王焕明有次却为分课工作犯了难;该校学生最多、最难教的一年级新班和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以及一年级班主任,没有人接手,而教师也只剩下石元英一个人还没有分课。王焕明考虑到石元英长年背生过河,得了风湿病,给她分这样重的课,很觉得过意不去,一时不好去向石元英开口。谁知,石元英却找上门来了,她说:“王主任,你不要为我的病担忧,我几时不是抓坐阄?我脚痛,问题不大,‘脚痛手痛三碗饭’嘛,我吃得就做得,担子重一点不要紧,我挑得起。”王焕明被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王焕明担心石元英承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事后才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入学才一个月,石元英因工作量太大,嗓子就“沙”了。但是,由于这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她把入学教育、常规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都做得天衣无缝、井然有序。
再过半个月,新生一切走上正轨,石元英的嗓子又恢复了常态。
这件事,使双方互相加深了理解。石元英与王焕明、盛珊芳二人都成了忘年交。同时,石元英把王焕明和盛丽芳作了一番比较,她觉得王焕明性格内向,凡事持重;盛丽芳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总起来说,二人一内一外,一张一弛,互补性强,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两个年轻人内心也互相爱慕,但谁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看看水到渠成,石元英就把两个青年教师邀到自己家里,吃了一餐腊肉,又当了一回红娘,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玉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王焕明、盛丽芳结婚后,因王焕明与石元英的丈夫王焕林是同辈,按辈份,王焕明、盛丽芳与石元英是同辈之人;但是,夫妻俩永远都把石元英老师作为人生的老师看待,作为长辈看待。虽然他们不在坝木小学工作了,但他们不论到了哪个学校,都没有忘记石老师的关怀和教益。每当他们遇到石老师的时候,总是笑脸相迎,热情邀请到家一叙别情。盛丽芳拉着石元英的手,或者伏在石元英的肩头上,有说有笑,问长问短,亲切有如母女。
校外课外
石元英老师是个实干家,学了“为人民服务”就始终为人民服务,学了教育法规就一直恪守不渝,她时时刻刻牢记着、实践着“执教为生,执教为民”这一铁的原则、这一社会主义师德。
执教30多年,她始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2001年以前,她总是包班,一直担任班主住;2001年以后,不包班了,她还是担任班主任。2006年秋期又包班了,班主任照当不误。看来,班主任已是她的“终身职务”了。
其实,当不当班主任,她都是一个样。由于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坚持搞家访已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在跨省执教以后,把个家访工作干出了艺术性,炼得炉火纯青。她的家访工作,总是与教学工作一样细,一样紧,一样韧。德育、智育,她两手齐抓,德育为先。德育,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学生家里。
石老师执教,恪遵“负责”二字,同时她也熟稔教育教学规律,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并在实践中一贯坚持。学生出了事,不论大小,只要必须与家长或社会联系的,她就立即动身家访,或与有关方面衔接。
学生缺课,她家访;学生出现不正常情绪,她家访;学生遇到了困难,她家访。执教29年来,她家访不下千百次。
石元英家访多年,已成一位“家访专家”。这个家访专家,还有一套家访艺术,概而言之,叫做:学生有了疼痛和困难,她上门送爱心;学生误课未请假,她家访问原因;学生情绪不正常,她抓住苗头与家长共商解决办法;师生之间有误会,她上门同学生及家长沟通情况,联络感情;学生犯错误,她与家长共同教育,还与社会相关方面衔接。
石元英的家访次数多,效果佳,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
石元英家访不分彼此,即使不是她教的学生,她也同样关心,或者代为了解情况,或者代做工作,并及时转告当事人双方或各方。
何秀江老师所教六年级学生王曼妃,是个优等生,有次却未来上课,又未请假。为此,何秀江在办公室自言自语地念了一句:“王曼妃到哪里去了呢?”他决定下午放学后,到王曼妃家去家访。
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石元英听了这句话,也没做声,就上课去了。午休时,石元英回家有事,顺便去王曼妃家一问,才知王蔓妃外婆家发生了一件紧急事情。石元英一回校,就给何秀江说了王曼妃没来上学的原因,何老师放心了。同时,何老师也很感激石元英,觉得她对同事对学生都很关心,觉得她就是身边的“活雷锋”。
石元英是个家访“专家”。她除按上级规定的次数记载了家访情况外,没有记载的次数比记载次数的3倍还多。她是个实干家,工作从来都是踏踏实实的,她的字典中没有“应付”二字。
坝木小学领导、教师有几年执行家访包组制,石元英总是承包四川河组家访。有时,其他老师有重要事情需要到四川河家访,石元英总是鼎力相助。渝湘友谊桥未建成前,她总是把来到四川河组家访的老师带去学生家,陪同家访后,又带回河边。水大时,她必定开好客铺,把家访老师留下来住宿。
石元英的家访艺术,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学校全局,决不认为只干好份内的事,就算完成任务;不是校长,对学校工作却有通盘的考虑。
自然法则不让人们停留在青少年时代,人的年龄总是与岁俱增,无一例外。年纪大了,能否保持童心,做到童心不泯,也就是做到永葆事业的青春。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但石元英做得到。
之所以能做到,自有其原因。她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由爱心产生童心,乐意与孩子们接近,和他们平等地相处、和睦地相处,甚至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互无隔阂。另一方面,因为她二十多年来一直与低年级(小学一至三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打交道,已经习惯和适应了这个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深知孩子们爱什么、想什么,所以她的童心不泯来自职业道德,非常牢固,丝毫无需勉强,丝毫无需做作。
下课了,她常和同学们到操场上去玩“绑腿跑”的游戏。
孩子们两两一组,各伸出一条腿绑起来向前奔跑,各组之间展开竞赛。
这种游戏,可以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石元英也来到孩子中,提议三人各一条腿绑在一起。同学们争着向她提出要求:“老师,我要和你绑腿!”石老师就近和身边的孩子绑腿,然后和大家一起跑来跑去,玩得很开心,直到上课。
下雨天,不能到操场上做游戏,就在教室里做。有一种游戏叫“画花鼻子”。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头像,故意不画鼻子,就让一个孩子看了头像,再让另外的学生把他蒙上眼睛,在原地转上三圈,然后用粉笔添画鼻子。几个孩子上去了,有的把鼻子画在头顶上,有的画在耳朵边,有的脱离了脑袋。石老师和另外的孩子一齐大笑。
几个孩子鬼精灵,他们没画好,就要求石老师来画。石老师让学生站在板凳上踮起脚跟给她蒙住眼睛。开始时,学生把她眼睛蒙得很紧,后来又悄悄松了许多。石老师知道学生为她“舞弊”,就笑着说:“我只要你们旋三圈,我自己旋十圈也可以。”
同学们给她数:“一、二、三、……”数到“十”,石老师拿起粉笔,把鼻子画在准确的位置上。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老师真棒!”
石老师偷偷地笑了,她沉浸在被孩子们认可和拥戴的幸福之中。
散文:攀枝花开红艳艳
灾难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仿佛一夜之间,风声鹤唳,新型冠状病毒的阴云如幽灵般笼罩在我们的上空,它来势凶猛,势不可挡。措手不及的人们被忐忑和无奈、恐惧和痛苦纠缠得夜不能寐。
仿佛一夜之间,世界变得那么的安静,昔日热闹的街道,空旷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没有一座城敢高枕无忧,心怀侥幸,疫情频频报道,病例与日俱增,让人心惊肉跳;戴口罩的人们,都活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敬畏之门,潜伏在家,闭门不出。
仿佛一夜之间,新型冠状病毒震撼荆楚,搅动神州。勇士们都上了战场,连84岁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73岁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都亲自出马,更有数不清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临危不惧奔赴一线;警察、物业、保安、公务员、志愿者……在病魔面前默默奉献;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踊跃捐献抗疾物资。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努力把不幸撕开一个口子,让阳光和希望射进来,黑暗和恐惧终于慢慢枯萎。
前方捷报频发,确诊病例日趋减少,死亡人数在下降,治愈人数倍增。而我们的攀枝花也无新增冠状肺炎确诊病例,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
春天终究如约而至,山花烂漫时竟然让人喜极而泣!
仿佛一夜之间,攀枝花的攀枝花就开了,一朵挨着另一朵,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就像一块块红云,映红了半边天。
因病毒肆虐关了接近一个月的我们,都想自由呼吸。而我,也不例外!
依然戴着口罩的我,喘着粗气,去爬橄榄山,路上偶遇行人三、两,但对“冠状肺炎”传染性极强的宣传已经深入骨髓的我们,依然对陌生人心有余悸,甚至心存戒备。远远的,戴着口罩的我们,彼此侧脸,各行其道;若遇熟人,实在躲不过的,眼神示意,再挥挥手,匆匆擦身扬长而去。
突然想起前几天在楼下看见的一张“友情提示”:武汉有雷神山、火神山、钟南山,而我们新县城只有橄榄山,感染了病毒只有把你抬上山,所以,再次提醒你: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
于是,哑然一笑,却又细思极恐,不无道理!
爬上山顶的我,贪婪地大口大口呼吸着这久违的新鲜空气,顿时,整个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这时候,感觉到自由呼吸就是一种奢侈。
俯瞰群山,到处红艳艳的一片,那是最能带代表攀枝花市名字的攀枝花,疫情似乎对她没有丝毫影响,在这料峭的季节给人送来春的信息。顺着橄榄山坡半山腰的一条小路漫步,踩在这条因为人迹罕至而杂草丛生的蜿蜒、曲折小道上,反而有一种愉悦感,让我的身心格外的放松,越是落叶满地,说明走的人越少,那就说明越是安全。
阳光和煦,透过密密的树叶,反射在地上,形成各种图案,图案随着微风起伏,顿时,地面上的落叶也活跃起来,蹁跹起舞,窃窃私语。
“嗖”的一声,被我的脚步惊动了的树丛中的群鸟,扇动着翅膀,从草丛中一下子飞到树梢,叽叽喳喳的呼朋引伴,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摘下口罩的我,想高歌一曲,想大吼几声,想蹦他个几丈高,还想躺在草丛中打两个滚,赛几趟跑,更想爬上那一棵棵大树上,摘几片树叶,留下美好的定格。
自由、快乐,让我忘乎所以!
抬头望天,惊异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一块阴云笼罩了那原本蔚蓝色的天;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有斑驳的阴影,还有凋零的花骨朵。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们:疫情还没有结束,战斗还在继续,一花凋零,虽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但是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于是,再次戴上口罩,忘却昔日的感伤,和对未来的希望,走向回家的路。站在惬意的阳台,倾听着婉转啁啾的鸟鸣,欢快潺潺的流水,花儿绽放的声音以及那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任目光在远处的青山,浮金的潜河,眼前的花草树之间停停走走。
远处,红艳艳的攀枝花,一朵两朵,一丛两丛,一树两树……连成了片,汇成了花海……
我从不否认别人对兰的种种见解。但我深知自己最能了解山里兰的人,因是那是我的最爱。我爱惜她视如一个生命,然又有几人知道我这般独有情衷的爱!
岁月如歌,多少情愁。近日又因种种原因,身心交瘁,又让我想起那深山里一株株兰,想将那心底积了多日的情愫,对着大山,对着我那可爱的山里兰,大声地呼喊出来!我的这种心境是否与我长期的环境有关,我不得之,但我分明清楚心底对山里兰有份特殊的爱。曾经每每见到那一株株兰,我多会感到一种快慰心情,血液像是被重新更换过。而今生活在城里,也只能从网络上,报刊上看到一些碎片,却怎能解我心头亲临深山面见兰的心情!
我爱山里兰有点年数了,儿时生长在大山我就知道,长似小草,可生命力极强,在每年春天里开花的草。那时,并不知道她的生命的价值,只知道她散发淡淡的幽幽的清香,那幽香一直要延续到每年夏季。随后我便离开出生的大山,来到城中读书,但我并没忘记她,时常想着那长年身着常绿的外衣,以及她外衣上不其眼的小花,更难忘记那种道不上来,却又让我时常想闻的那缕馨香!
成年后,本是在城里工作我,突然一次机遇让我再一次于大山接下不解的'缘。而今,让我想起当年的“机遇”难免心有隐痛感!但我又想人生不见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更何况那时才20岁。
花季,阳光,似乎从我那20岁少女脸蛋上过早的失去光泽。
在父亲的安排下,我到了工作所在地——兴岭工区。这是一处黄山西海大峡谷余脉九龙峰山峦一处深山老林。此处与外界新盖的场所约30华里,而我的工作便是在深山里检验木竹。工作不忙,但对远在城里的家人惦记;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对自己心底爱恋人的思念;让我终日烦躁的心神不定。面对魏魏的青山,问那轻淌的溪流,是否带走过我那满眼的泪花!在这样的心境下,我爱上山里兰,开始走近山里兰,观察她的生长习性,从而了解她那与众不同的内在魅力。
春天大山新绿,繁花绽放,涧水潺潺。当风姑娘飘逸在山间,散发出各种异香,我还是溴出了那久违的馨香。于是我牵着风姑娘的衣襟开始在山间寻觅。
当一株墨墨的绿,偏扁的长形针叶,从那溪水旁石头草丛里露出,不仔细看很难辨认那就是山里兰,蹲下身体用手扒开周边的丛草、和散落的树叶,露在眼前的是花枝清雅,从那墨绿的叶基部露出数枝似白、似红;似扁、似圆的茎。长约5到10公分,在茎的顶部开出三到五片肥厚的花瓣,形如小船,色为主绿,雅黄、猩红为次之,中间花蕊似暴炸的玉米花,色彩纷呈不一。我惊喜,我心跳,那自然的美,超出我儿时的记忆。她不带丝毫华丽的点缀,亭亭雅致,生长在杂草丛中,尽不为大众所熟悉,传递一份让人心旷神怡的醉香,展示着她那超凡脱俗的美。这,是否是我偏爱山里兰而过奖呢,但我确实感觉那山里兰内涵着我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后来,我慢慢的了解到山里兰的习性及生长规律。她的生长很是简单,只要给点阳光,适当一点潮湿,也就既可,甚至喜欢长在峭壁岩石上,也临危不惧。这又让我想到“梅花芳尽苦寒来”,那峭壁上兰是否也是等待傲雪对她的锤炼。我仿佛又看到山里兰内在一种精神品质。
当那盛开的花瓣,呵护着花蕊散发最后一点馨香时,时光已滑过夏天,低垂脑门的花瓣,似乎告诉我,朋友,再见了!
秋风劲起,山林换上色彩斑斓的迷彩服时,我便采集嫣红的五角枫和七角枫做起了标本。但我时刻没忘记此时的山里兰,她生长的好吗?急性子的我,安耐不住,不得不去动手亲理一下她的头脚。于是,我轻轻的扒开她脚背上的泥土,惊奇看到一株株嫩白小芽,紧挨在那枯萎根茎旁,让我无限遐想:这是否是生命的延续、传承!
当天空雪花飞舞,万物贮存能量的时候,那山里兰嫩幼的小生命,正在顽强拼搏,生怕延误那春天的到来。春雷响起,万物苏醒,山里兰已经走向了成熟,她经过酷夏,凉秋,严冬,选择在这个山花浪漫的春天,将自己全部能量,散发给大自然,散发给人间,她不图回报,只投一年一年的世代相传。
我爱山里兰,她没有虎头兰的艳丽而富贵;
我爱山里兰,她没有慧兰的繁花而耀眼;
我爱山里兰,她没有寒兰的瘦弱而苍白;
我爱山里兰,她没有键兰的移恋而锋芒;
山里兰,我的最爱!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