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惑于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
之所以会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隆中原本属南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襄阳方面则说,诸葛亮隐居隆中,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的邓县。因此隐居隆中即躬耕南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真正的隐居之地。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争论的焦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代的南阳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这一地名,较早出现于东晋王隐《蜀记》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并不一定。因为李兴谓“天子命我于沔之阳”,这个“阳”字值得研究。中国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阳,汉代也不例外。这里的“沔之阳”,指的应该是汉水以北,那就显然不是今日汉水以南的隆中了。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讲得明确一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然而,习凿齿“隆中属邓县”的说法,目前尚未从汉晋的史籍中找到根据。南阳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南阳人张衡曾表述自己的家乡为“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即是说,南阳在洛阳之南,居汉水以北。《晋书·地理志》记“荆州”时,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代的南阳郡是在汉水以北。而襄阳则隶属于南郡。据《秦会要订补》中的《名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看来,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界的。当然,这种以汉水为界的并不绝对。它只是就一个大的区域范围而言,即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在汉水以北。因为秦置南郡、南阳郡之初,以汉水为界,汉代已开始突破了这种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两县在汉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阳东的百余里地而言,直到东汉末年,两郡仍以汉水为界。
若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汉水自武当县起,从西北向东南流。过了山都县(今湖北谷城南),则开始向东流。襄阳东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说的汉水南北即是指从山都南到襄阳东这一百多里间。既然南阳郡和南郡在此以汉水为界,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怎么能属南阳郡的邓县呢?难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样的“飞地”?
再从南郡和南阳郡建立的时间来看,南郡建于公元前278年(《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南阳郡则建于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于南阳郡六年,秦在汉水以南置南郡时,不可能独独留下一个隆中,六年以后再划归汉水以北之邓县。另外习凿齿自己关于襄阳、南阳的记载也多歧异之处。习凿齿既在《襄阳记》中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未言汉代有所改易,又说隆中属汉北之邓县。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备至襄罪“擅兴”
刘备三顾诸葛草庐,那么诸葛亮的草庐或者说他的躬耕地,应当在什么地方呢?以古代将领领军之通制,应在刘备驻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我们可以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刘备来到荆州后,从军队到驻兵地乃至军粮的供给,无一不是从刘表手中得到的,事实上已经成为刘表麾下的部将,自然要处处受其节制。况且新野之地北有强敌曹操,南有“带甲十余万”的刘表,而刘备自己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备时羁旅,客主势殊”,只能老老实实地寄人篱下,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
尽管刘表对刘备是“以上宾之礼待之”,然而并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刘表“惮其为人”。刘备自起兵以来的10多年里,始终没有争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盘,掌握的军队数量也不多,他先后投靠过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由于他暗中培植个人政治势力并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时间不长,不是被人驱赶出去,就是他叛离对方。因之时人如曹操、孙策兄弟以及陆逊等人都骂他是“奸猾”之人,刘备朝三暮四,对他的为人刘表心里颇为清楚。而刘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心胸狭窄之人,所以他对刘备表面上虽然“厚待之”,但在内心里却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际,曹操北征乌桓,这时“刘备说表袭许,表不从”。曹操率军北上亲征,趁其后方兵力空虚,刘备建议攻打许都,应该说这个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刘表对他怀有戒心,并未采纳。为笼络刘备,刘表有时把他请到襄阳来“宴会”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抚其心,让刘备防守好北大门,但对其始终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重任之则恐不制,轻之则刘备不为用”,所以刘表不能不对之多加防范。随着刘备在新野驻屯日久,影响逐渐扩大,刘表对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阴御之”,对其警惕性更高了,不会允许刘备随意到自己政治和军事重地襄阳来的。而刘备对刘表的此种态度不会没有觉察,无奈自己正处于走投无路之时,没有办法。
秦汉时期有普遍实行的著名军法——“擅兴法”,此法规定:率兵将领未经皇帝或上级主将的命令擅自发兵,或是将领擅自出界、离部,都要受到军法的严厉制裁。《汉书·功臣表》载:“侯李寿坐为卫尉居守,擅出长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桥……诛。”李寿乃京师宿卫军官,未经允许擅自离开长安城送客,依军法被处以死刑。又《汉书·王尊传》载:“护羌转军校尉王尊,于押运军粮途中,遭羌族军队包围,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属,会赦免归家。”可见军法规定了对将领擅自出界和离部是要严惩不贷的。
汉末军阀混战乃至三国鼎立时期,军阀们对各自的率兵将领和士兵都控制得极为严格,因之也都在坚持实行“擅兴法”和“士亡法”。曹操“时天下草创,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孙权“时法:谋叛,刑三族”。实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将领和军队,把握战机,以取得战争胜利。
寄人篱下的刘备自然懂得违反“擅兴法”的结果,只能忠于职守,在刘表指定的驻军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刘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兴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建安八年刘表“使(备)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说明刘备的军事行动是受刘表节制的,没有刘表的命令他绝不能擅自行动。
从新野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直线距离有一百多华里,古代军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骑马。刘备三顾诸葛草庐,兴师动众,惊动乡里,刘表对此不会没有耳闻,这肯定会触犯他的“疑忌”之心,而且刘备的举动一旦超出新野地界,擅离部属,就违反了“擅兴法”。刘备绝不会冒此风险,到襄阳的隆中去访求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不可能在襄阳隆中。
掩映于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冈上。据说从晋代开始,南阳人就在卧龙冈上建祠修院,对诸葛亮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
在元、明、清历朝的《南阳府志》中称:“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冈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宛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号曰“卧龙冈”,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冈曰卧龙冈,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冈居住过,卧龙冈即武侯躬耕之处。
诸葛亮到底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已争论了上千年,虽然说国家在八十年代有个专家论证会,盲目肯定了襄阳说,但过后也发现存在不少模棱两可的情况。
无论怎样考证,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近感觉南阳说又占了上风。主要有这几点: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己恐怕是最了解自己的行踪吧。其二卧龙岗在南阳城西四公里。诸葛亮号称卧龙,三国史籍中似乎也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说,诸葛亮也自号卧龙先生,如果不居住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又怎能会有卧龙之称?其三夷陵之战后,投降曹魏的蜀汉名臣黄权,于诸葛亮死后,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如果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地,黄权怎会在卧龙岗建庵祭奠?这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就发展成了卧龙岗武侯祠。不少文人名士在此留下墨宝,以纪念卧龙先生。最为著名的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为历朝大家们所认可。其四刘备三顾茅庐时,南阳宛地还是荆州刘表的势力范围,应该还没有被曹操所占领。
之所以现在不少专家认定襄阳说,是因为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句记载,说是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但在三国时期好像还没有襄阳城,襄阳城好像是到东晋才有。襄阳城西二十里有山曰阿头山,并不叫隆中,隆中只是后来改的名字,那里更没有叫卧龙岗的地方,又怎么让诸葛亮自称卧龙?林林总总的争议,依然会争执下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各自的名和利,争就争吧,争争炒炒,只要能把两地经济都搞起来,未尝不是件好事。[呲牙]
我对南阳印象挺好,一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且我亲自去过卧龙岗,瞻仰过诸葛草庐;二是因为我是绵阳人,我们绵阳有一座杨雄的子云亭,所以刘禹锡写了《陋室铭》,用一句千古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把绵阳和南阳牢牢捆在了一起。
不过,对于襄阳我印象也不陌生,反而非常深刻,一是因为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另外就是神雕侠侣里的郭大侠郭靖。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襄阳去。
首先,襄阳古隆中自然环境更胜一筹,山清水秀,松柏葱郁,远离市区,应在汉江西南二十里左右,的确是一处隐居的好所在。《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很早就成为孤儿,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是故交,就前往依附。很不幸,诸葛玄又很快病逝,诸葛亮就带着兄弟们到隆中一带开荒种田。这才有了和当地名士司马徽交往,与世家大族黄家结亲的故事。
可见,襄阳隆中应该为诸葛亮的成长的摇篮。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就甘愿悲守穷庐一生吗?他出去游学了吗?
诸葛亮幼时常抱膝长啸,自比于管仲乐毅,显示他胸怀大志,不可能困守于家。《三国志》讲他与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曾一起游学,也就是出门求学。 南阳位于白河之滨,在汉代万商云集,高楼林立,光武帝起兵于此,又被称为帝乡,南都,是仅次于洛阳的大都市。诸葛亮应该与他的朋友们在南阳留学。李白到南阳游历,写下一首盛赞南阳繁华的《南都行》,尾句为,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班。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更是天下闻名。南阳武侯祠位于一带突然隆起的高岗上,里面有几百块历朝历代的碑刻,有琳琅满目的木制匾额,楹联。里面有岳飞亲笔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的碑刻,被称为镇馆之宝。有全国仅有的诸葛亮刻像。
有人问,哪里才是刘备三顾的地方?或许根本没有那回事,《魏略》记载,是诸葛亮主动找刘备献计的。
从文物古迹看,襄阳隆中相形见绌。两者各有千秋。至于说,隆中原属南阳邓县,这纯属扯淡。南阳只是荆州的一个郡而已,怎么可能管辖到汉江西南,汉江北岸不还有樊城吗?樊城的北面才是邓县。(可能在襄阳邓湖一带),现在的邓州,当时叫穰城。我到过襄阳博物馆,考古学已经证明,邓国古都开始在襄阳,后来签到现在的邓州。所以,我们不能太小气,只让人家呆在一个地方。现在,大多数人不都有两套房。诸葛亮与两地都有不解之缘,都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又何必辨襄阳南阳呢?
关于躬耕先要却定地方,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在东汉时在什地方呢?椐考古发又见现在欧庙,距现在的襄阳五十里,所以不可能在隆中。何况现在的襄阳又出土了刘表墓,真伪不辩自明
三国及其以后一直到两宋时,襄阳城都在现襄阳城南60里欧庙镇邹湾村。这是襄阳近年考古的新发现。现襄阳城所在地的汉江边,只有一个渡口。既然襄阳城不在这里,何来“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既然没有了襄阳城,那么所谓的隆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个镜花水月式人造景点。 按中国古代地名命名规则,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而现襄阳城在汉水之南,应该叫襄阴才对,为什么叫襄阳呢?这不是违背了地名命名规则吗?原来,在两宋前嗯襄阳城的南边,确实有一条河,名字叫襄水,并且老襄阳城北边还有一座山,所以,老襄阳城起名,一点也没有违反古代地名起名规则。这正是:襄阳考古新发现,打了襄阳自己脸。三国襄阳不在此,隆中之水没了源。为争诸葛躬耕地,欺世盗名千余年。襄阳虽然心里虚,死缠烂打最难缠。
襄阳某些人文不会之乎者也,武不能定国安邦,投机取巧,善走关系是一绝招,智者顺 历史 而为,愚者逆 历史 而动!悠悠一千多年的南阳卧龙岗会见证一切!
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两个地方都去过,因为诸葛亮两地争论了千年。我倒是认为诸葛亮当年到底隐居在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两地因此都发展了 旅游 经济,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汉水之南,襄阳城西十余里西山环抱之中。整个景区面积较大,层次分明,孤山一带还尚在开发之中。景区内山环水绕,古木浓阴,意境幽远。三顾堂、三义殿,野云庵、古牌坊等一处处景致幽静自然,特别是晚上,徜徉其间,顺着曲折山径,拾阶而上,月白风清,颇有一番卧龙隐居的韵味。与南阳卧龙岗相较,古隆中胜在风景。我自己认为,无论是从史料记载、地名沿革还是地理环境,诸葛亮更愿意生活隐居于此。
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位于南阳市中心,虽然景区面积和自然风光不如古隆中,但是却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武侯祠,祠内古木参天,历代文人政客留下大量的碑刻,加上张衡、张仲景南阳名人效应,以及独山玉独特玉文化的映衬,使得南阳卧龙岗散发出浓厚的 历史 文化韵味。相较于古隆中,卧龙岗胜在文化底蕴厚重上。
在去过两个地方后你会发现,无论是自然风光优美,还是文化内涵丰富,古隆中和卧龙岗都成功的传承了诸葛亮精神。
取自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小飞,我就是河南南阳人,首先我没有去过襄阳的隆重,但是我经常去我们南阳的卧龙岗,发表下就我亲眼看到的事实,首先从古到今我们学习的课本中都明确表明诸葛亮也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其次景区内都是几百年的石碑,还有参天大树,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里边的诸葛茅庐还有古井,都是古色古香,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古代的人文地理,非常的宏伟壮观,而且现在景区又扩大了,所以说大家不要被误导,只有亲身看到才能体会,还有好多 历史 名人都提名孔明先生就在卧龙岗,希望大家多看看 历史 ,尊重 历史 ,不要被其他不怀好意的人给误导,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来南阳的卧龙岗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对诸葛亮的躬耕地说得很明确,史料记载也比较充分。卧龙先生的祠堂也在南阳,这是刘禅给建的。古代更推崇不离故土,所以,我相信诸葛亮是河南人。但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尤其是在后汉时期,先是黄巾起义,诸侯四起,后期战乱不断。诸葛亮在跟刘备之前搬家也是很正常的。
再说说刘备,他三顾茅庐的时候在新野驻扎,襄阳和南阳一个在新野南边60公里,一个在新野北边60公里,从距离上来看,符合那个时代搬家的距离。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个章节,曹操要抓诸葛亮家人,却没抓到,原因是诸葛亮的老婆带家人跑了。那他跑哪去了呢?书中没交代,但我想,肯定在诸葛亮熟悉的地方。之前给刘备讲述三分天下的地方在隆中,那现在离开隆中,肯定就是去了老家南阳呗,毕竟还是有很多熟人能照顾他们的。
所以说,这两个地方根本不用打,可以找不同的点来做 旅游 特色。南阳,打造的是诸葛亮出生地,人杰地灵,出大儒。隆中,高士云集是大战略发祥地。一个主打人的出生,一个主打战略决策的诞生。两全其美,何必打来打去。
襄阳和南阳都是好地方,我们游客去那里游玩是去感受诸葛孔明的文化,也是去享受美景与 美食 。其实,后者的实力对抗可能对游客的影响力比前者还大些。建议二阳还是别再打下去了。拼拼服务的硬实力吧[大笑][大笑][大笑]
两个地方我都去过,我要说的是即便是现在我若是诸葛亮我都不会在襄阳那个古隆中呆一分钟,更别说三国那个时候,没有对比没有发言权,网上那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其实无需咬文嚼字,不要引章摘句做书虫,除非你不想要命,你可以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隐居在你所谓的古隆中。
“襄阳说”还有一种观点:比较卧龙岗和隆中两地环境,说南阳卧龙岗在闹市之中,而襄阳隆中则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所以,襄阳古隆中更像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呵呵,脑洞又大了,“像与不像”和“是与不是”完全是两码事,难道东汉时隆中就是5A级风景区?而南阳卧龙岗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吗?远的不说,可以查证的是“文革”时期卧龙岗还是南阳市的远郊,一岗突兀,阡佰纵横,一派田园风光。而襄阳隆中风景区在1987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野山沟,景区开发后好不容易平整了20亩地,说这就是诸葛亮的“躬耕田”。一家四口20亩地现在看起来是不少了,但在汉晋时期够吗?文革时期山区一亩地只收十几斤粮食的农田比比皆是。另外,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占田制”以及“授田制”,史书记载,当时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30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即“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可见,这个时期“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应该是汉晋时期保障躬耕生活的最低标准,如果使生活稍微富足些,还要有丁牛和桑田,再考虑土地轮休,还要两倍、三倍的土地。我们想想看,诸葛亮一家如果窝在隆中那个小山沟里,就那20亩地,够养活谁?在那个时期,这点地能过衣食无忧的“隐居”生活吗?孤零零的一家人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山冲里,能知晓天下大事吗?何况刘表还要关照好友诸葛玄,就给20亩地?一个县令还有6顷地呢,刘表给诸葛玄一家20亩地,别寒碜人啦!再说了,隆中村难道只有诸葛亮一家人吗?你诸葛亮一家把这20亩地都占了别人还怎么活?所以,拿隆中风景秀丽来糊弄人纯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二十亩地在东汉末年养活一家四口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南阳卧龙岗,位于宛城外七里的淯水岸边宛襄大道旁的高岗上,良田阡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文化厚重(附图为南阳卧龙岗白河畔的风光)。躬耕是什么?就是种地呀!相比之下,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诸葛亮应该在哪里躬耕。“襄阳说”之所以把诸葛亮的躬耕编造成“隐居地”,可能也和隆中这个小山沟根本不适合躬耕有关系吧!
《兄弟恋·鱼与雁的爱情》文 / 走出尘埃
我是一只折翅的雁
我望眼欲穿,整整一万年;我归心似箭,飞过万重山。我温暖的家园,你姣美的容颜,就在眼前。可我的双翅,却被飓风折断。
你跃出湖面,将我声声唤。我躺在崖边,肝肠寸断。北风恶,雪花乱,你的身影渐渐淡。羽毛飞,血肉溅,我跌落在你的湖岸。
我的血,慢慢流;你的泪,轻轻弹。今生难相守,痛把来世盼
《小曲子,给朕笑一个》文 / 静茗午后
洪灾过后,民不聊生,做为家中的长子,他被迫入宫当了太监;他的运气很好,刚进宫,便被一位很受圣宠的公主点名选中,而公主见到他时,问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是太监还是待女?”
因为长的象女孩,刁蛮又任性的公主恶作剧的,让他假扮成待女,为了不让人发现他真实的身分,还强迫他当哑巴,不许他开口说话
《邪魅总裁的一吻恋人》文 / 苜蓿果子
与前男友分手那天
她赌气的随便拉了个男人,就热吻
她以为他只是个美丽的过客,孰料第二天他竟是她要采访的对象。
她说‘在我景以琼的人生里,没有爱情’
于是她成了他名义上的女朋友
没有爱情,并不代表心里就没有爱啊,只不过是没有遇到真正爱的人,何来爱情呢?
他恶意警告她不准爱上他,他一次次的拒她于门外,却又一次次的纠缠不清。
看着心爱的女人结了婚,他弃她如敝帚,而她的心破了个大洞。
《欲爱不能》文 / 江雨菡
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日益膨胀的物质追求,这些让我们忽略了生活中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当基本的物质需求不再困扰我们的时候,情感和婚姻便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在追求“钱途”和自我实现的时代,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却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尽管每个人都渴望有完美的爱情,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无情现实的背景下,我们许多人都患上了这种奇怪的病——“爱无能”。
帝姬:凤栖铜雀台
娇妻,往哪逃
邪恶总裁的临时妻
总裁哥哥有点坏
撒旦外遇豪门弃妇
迷糊妈咪酷爹地
奉子:皇家童养妃
暴君,恕不奉陪
豪门冷少金牌女佣
V5穿越:特工皇后
抱美男:无盐皇后
宝宝爹地找上门
妃常宠:粉嫩王妃
《斗爱:难逃酷男偷心计(全本+番外)》文 / 灿烂如初
一个是“气质美女”,一个是“高干帅哥”
年龄的差距,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
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一个赌局而“偶遇”
若说是有“奇缘”,为何两人都偏要“斗过他(她)”
一个善用“三十六计”,一个善长耍“太极”
明争暗斗中爱情却让两人王八看绿豆“对了眼”
当她准备为爱心甘情愿“握手言和”
却发现原来一切的甜言蜜语不过是一个赌注
从燃战火的她将计就计,要让他丢盔弃甲
当理智回归,她决然离他而去……
而他已经在“计中计”中,难以自拔~
他不相信,她能逃得开他的天罗地网,
三十六计,一切从头来过……
《大恶狼瞄上乖乖牌》文 / 超级小秘
吼,看来真的要挑个时间去拜拜才行。怎么就招上个阴魂不散的讨厌鬼,成天粘着自己!性格恶劣不说,还成天管这管那。
他以为他是她什么人呀?!本拉登,还是希特勒呀!就连那对早早就冲到上帝跟前喝茶聊天的老爸老妈都没他管的宽……
好吧,讨厌归讨厌,看在他帮自己赶走那些跟水蛭有得拼的亲戚的份上,暂时就不那么讨厌他好了。
咳,至于能不能加分,那就要看他以后的表现了!
《韩国遭遇我的天才王子》文 / 紫冰13舞
在外人眼里,几近完美的叶子纯,其实也有自己的悲痛,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神秘的身世,感觉像被一团谜包裹着。
韩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
邂逅了2大王子:
景安辰,帅气,霸道,韩国学生组织老大,家里是亚洲最庞大的企业。
凌翔轩,花心,比女人还女人的脸,世界排名前五企业的继承人。
一位黑道之王的转学,再次打破了宁静。
章乐浩,天才型的智慧头脑,冷酷,无情,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黑帮。
4人的命运纠缠
该何去何从?
《熏衣草的爱恋》文 / 蓝色夭夭
他,英俊潇洒,多金有才华。追他的女孩是一大片,而他这辈子就认定今生今世只爱她一个人。
她,单纯,漂亮,独立。她和相爱的人,几次相遇后,她决定跟定他,不离不弃。
一对相爱的情侣,经历了几经波折,才走到一起。
而他要去面对,对他穷追不舍的妹妹·····
而她明明心已所属,又要去面对离奇的身世,面对对她情有独钟的好友```
他和她会有什么样的抉择?几个人的爱情会有什么样的曲折故事?
他和她最终会走到一起吗?
《我的嗜血老公》
传说,他是月圆午夜的吸血狂魔,娶过八个老婆皆暴毙!新婚之夜,她被毒哑割腕,送到正发病的他面前……
《挑战首席花心男》
为逃脱未婚夫的债务逼迫,她不惜投入他的怀抱求救——将她占为己有后,他竟翻脸不认帐!还笑得一脸邪魅……
《冷皇的废后》
她倒霉穿越!醒来后身边还围着四个妖孽般美男……正混乱间,房门被人一脚踹开,打一巴掌不说,还被指着鼻子大骂贱后!
[欢喜冤家] 《倾城小逃妃》秋水灵儿
她-穿越到了古代,莫名的成了亡国的公主,受尽屈辱,却依然顽强自信的活着。
她善良、美丽、可爱、迷糊,有时还有点小白。
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却不知道究竟谁是自己的真爱。
[家斗小说] 《娘子残香》暖的颜色
只是,情已不在,恨意难消。勾心计下,她让他一夜白头,石榴裙翻,她让兄弟相残。
冬去春来,叶落花开,当日的血誓变成现实,她才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另外一个暗中人……
[青春疼痛] 《和首席社长谈谈情》墨舞碧歌
一场有心人设计的真心话,大冒险,把两个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男女拉扯到一起
啊?这个在校园祭中拿下画,程式,柔道,剑道四项大赛冠军的英俊男人是她的眼镜书呆男友??
[女尊小说]《 凰血:醉卧龙帷》hcy070206
人人都说,云卿郡主是万万人之上,翱翔九天的凤凰。
可谁又能知道,这只凤凰,心甘情愿的为人折了翼。
红袖添香小说网搜到的,几部类似的小说,有些看过还好看的啦,看你喜欢不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却说徐庶趱程赴许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程昱等一班谋士往迎之。庶入相府拜见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乎?”庶曰:“某幼逃难,流落江湖,偶至新野,遂与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庶拜谢而出。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母大惊曰:“汝何故至此?”庶曰:“近于新野事刘豫州;因得母书,故星夜至此。”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母自转入屏风后去了。少顷,家人出报曰:“老夫人自缢于梁间。”徐庶慌入救时,母气已绝。后人有《徐母赞》曰:“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虑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时操欲商议南征。荀□谏曰:“天寒未可用兵;姑待春暖,方可长驱大进。”操从之,乃引漳河之水作一池,名玄武池,于内教练水军,准备南征。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未知其言若何,下文便晓。
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扬,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江表传》
从攻宛,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最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
——《江表传》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江表传》
周瑜生命中有不可或缺的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几个人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或者贯穿着他最辉煌的职业生涯。假使周瑜同学真能靠群英会的表演荣膺影帝的话,他的获奖感言除了感谢很多加V的人之外,也要感谢这几个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周瑜在历史上光辉的形象。
周瑜一生中的贵人,首推江东小霸王孙策。这位跟周瑜有升堂拜母之交的人中龙凤,跟周瑜可谓一见如故,甚为赏识公瑾的才华。要知孙策是何许人?江东猛虎孙坚之子,帝王之姿,非俊杰不交。周瑜也当得起这份重视,屡次救孙策于危难,雪中送炭。
周瑜与孙策是发小的交情,亲如兄弟。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修为几许、能耐几何?只要看他身边的朋友便知一二。周瑜破魏制蜀,扶吴成汉末三足鼎立之一。孙策承父启弟,兴吴六郡八十一州之基业。周瑜与孙策,就是典型的龙交龙凤交凤,二人为乱世英俊兄弟,娶江东二乔双姝,又添连襟之情,亦传为千古美谈。
周瑜和孙策是兄弟情深,周瑜和鲁肃则是投桃报李的侠客之交。周瑜当居巢长(居巢长,今天安徽巢湖一带的县令)的时候,曾找鲁肃借粮。鲁肃当时是大户地主,家有良田千顷、存米两囷,将一囷米送给公瑾。一囷是三千斛,一斛是五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高风亮节,鲁肃能给素昧平生的周瑜一万五千斗米,可见其风节低不到哪去。后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有王佐之才,恐怕不光因为鲁肃出手阔绰,更是周瑜对鲁肃的器量和才华的看重。周瑜识英雄、重英雄,鲁肃识大体、重社稷,二人共保东吴大业。赤壁之战前后,周瑜和鲁肃在对曹魏和刘备势力的观点上也不谋而合,联刘抗曹成为那一时期东吴的主要政治外交策略。周瑜临终之前,力荐鲁肃做继任者,足见周瑜的知人善任。周瑜死后,鲁肃接班做东吴大都督,周规鲁随,延续和发扬周瑜思路,力持东吴兴盛。
周瑜跟诸葛亮的关系就复杂了一些,但绝非演义中的势同水火。一个是东吴都督,一个是西蜀军师,均为当世国士。赤壁之战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是主要参谋,临时搭建的团队和睦更是必要,一个明争暗斗的队伍很难成就伟业,所以他们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有个成语叫“一时瑜亮”,是形容不分伯仲,可见周瑜跟诸葛亮实力相当难分高下,丝毫没有二人不睦的意思。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不同势力的当家主事人,最终目的都是吃掉对方,这也属正常。但翻遍史籍,未有周瑜小肚鸡肠含恨而死的记载,更谈不上“三气周瑜卧龙吊孝”云云。换个角度看,二人关系的准确定位是互相成就。在演义中,周瑜是诸葛亮的配角,让后者名字在街头巷议中光彩熠熠。而恰恰因为这一点,周瑜也在被误会被歪曲直到渐渐被澄清的过程中,在人民心目中形象愈见高大。
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孙权和周瑜正是这样理想的君臣关系。周瑜受孙策托孤之意,事孙权为主,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孙权对周瑜言听计从、尊敬有加,以兄事之。孙权在面对曹操劝降威胁坐立不安、满朝文武又各执一词的时候,周瑜适时出现一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论调,使孙权当机立断坚定抗曹决心,最终打赢了那场著名的战役。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这段周瑜豪气干云、情理得当的发言,扭转了时局甚至时势的变化。他敢于如此对吴侯进谏,也可揣度他们的关系融洽和默契。说到这君臣两人的信任,在《江表传》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比较靠谱的历史故事:当初曹操听说东吴主帅周瑜是一个高帅富,就觉得可能能用一些优厚的条件挖过来,就派遣九江的蒋干去见周瑜。这个历史上真实的蒋干可不像《三国演义》上说得那样猥琐,而是一个外貌英俊并且以口才著称的大好青年,搁现在怎么着也是一个大学辩论赛选手,走到哪里都有妹子追捧的那种。而曹操派这种人过去,明显是想说服周瑜。但是等到蒋干到周瑜那里的时候,周瑜很客气:“老哥您这种大名人远涉千里来我这个小地方,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想给别人当说客吧?我虽然不像古人那样,但是闻声知意这点本事还是有的。来来来,我们先不说其他,先喝酒洗尘。”很礼貌周到地招待蒋干好吃好喝,然后就正经地告诉蒋干:“现在我有机密事情要处理,您还是先在我们招待所委屈两天,等我处理完了再请你。”三天之后,周瑜又宴请蒋干,这次还邀请蒋干交流参观军事基地,看看吴军的仓库多么充实,武器多么厉害,兵马多么精干。然后又让蒋干看赏赐给他服饰珍玩一类的东西,然后认真地告诉蒋干:“大丈夫在世,遇见一个知己作为君主,外人看来是君臣之义,内地里是骨肉之恩。君主对你言听计从,有肉大家一起吃,有祸大家一起当,就算苏秦张仪这两个说客复生,我也只当他们是渣渣,何况是你呢?”蒋干听了这番话,也只能笑笑,回来向曹操汇报说,周瑜这小子有志气有雅量,不是我们随便说说就会改变心意的人啊!
在这个故事中,周瑜很直白地说明了他和孙权的关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这种关系,其实就是和蜀汉的桃园三结义相比,也是丝毫不逊色的。
而孙权这一辈子,最佩服的也就是这个“英姿勃发”的周瑜,据说后来庞统在孙权那里没有找到工作,就是因为他言辞中对周瑜不逊,惹得孙权一怒之下将他赶走。周瑜一生最重要的女人,除了母亲,就是小乔了。二人相逢于汉末战火纷飞,相恋于江南小桥流水,实乃神仙眷侣羡煞旁人。三国时期有几对著名夫妻,比如吕布与貂蝉、诸葛亮与黄月英、曹丕与甄姬等。但他们的爱情故事或是悲剧收场,或是并不般配。只有周瑜与小乔当真是郎才女貌。
在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年代,周瑜的爱情始于宛城破城之时,试想这个被称作周郎的少年将军年方二十四岁,英姿飒爽风度翩翩,不期邂逅了一位国色天香美若天仙的温婉女子,缘定半生、一世情牵,何其绚烂动人!虽然小乔嫁给周瑜很可能是迫于形势为求生计,但周瑜能娶小乔为妻,却是乔门当时的幸运与荣耀。身逢乱世,朝不保夕,能嫁给周瑜这样文武全才、潇洒细腻的男人,哪个女人能不芳心大悦?周瑜当时即便还没成为绩优股,但已经是被看好的成长股。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东吴掌管兵权、说话连主公都言听计从的都督之妻,小乔完成了多少女人梦不敢梦的鱼跃龙门之嫁。小乔固艳绝群芳,周瑜也帅冠天下,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周瑜追求胸怀天下的大器量,也擅长儿女情长的小情调,真是重情重义的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