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的作者

受戒的作者,第1张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他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代表作有《邂逅集》《受戒》《大淖记事》等。

人物经历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汪老先生的小说集《受戒•大淖记事》,每篇的篇幅都不长,以至于让我读后感觉如前一样,又读了一本先生的散文集。这正如汪老先生在谈及对小说的独特看法时所言:"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明显的存在着的……"

        汪老先生的小说平淡质朴,明白晓畅,一个个词语,一段段文字,平淡无奇,普通平实,毫无工巧绮丽之处,但一句句连起来,却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独特的气韵,充溢流淌,令人感动莫名,回味再三。比如《岁寒三友》结尾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只简单的寥寥数语,毫无奇巧,但读来却自有一种悲伤像雪一样纷纷扬扬落在心里,难言的凄清。又如《大淖记事》里:“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这里“飘过来,飘过去”六个再普通不过的字,将巧云和十一子相互爱慕却没能确定的情态表达得格外温婉动人。

        印象深刻的《受戒》,讲述的是小和尚明海和农村小姑娘小英子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整个过程毫无曲折跌宕,平静淡泊的文字像不起眼的小河轻轻流淌,一切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浑然无痕,让人感到自然朴素之美。文章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句子平白简短,于不动声色中诱使我往下继续追寻故事的起起伏伏、人物的点点滴滴。这也正是汪老先生文笔的过人之处:不追求一字一词的绮丽与奇特,力求准确第一,追求文章整体的氛围和韵味。汪老先生笔下的明海聪明善良,小英子美丽多情,两个天真纯朴的少年并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们的童心充满诗意,充满梦幻色彩,无论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简单又富有诗意的。故事的叙述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安安静静,同时又是风行水上如云过,让人乐读不疲。文中芦苇的清香,青涩拘谨的明海,率性天真的小英子,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纯纯的,香香的,唯美又有一点儿淡淡的忧伤,沉溺着,不愿自拔……

 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于阅读中升华,体味人性的美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顷刻间,征服了你,征服了我。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中国文学史群星璀璨,我最喜欢的是鲁迅、钱钟书、沈从文、丰子恺,还有汪曾祺。

鲁迅是犀利的,钱钟书是幽默的,沈从文是细腻的,丰子恺是温暖的,而汪曾祺则是可爱的。

正如你不会错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你一定不会错过汪曾祺的《受戒》。

发表于1980年的《受戒》,让汪曾祺进了文学史。汪先生和儿女们日常的玩笑话——“你们对我客气点儿,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人”变成了现实。写了一辈子的老头儿,在60岁终于成名。

可爱老头儿的一生承载诸多标签——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京派小说传承人”。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驾鹤西去的第21年。让我们通过阅读这本《受戒》小说集,怀念这位有趣的老人。

《受戒》小说集,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23篇经典小说。

1

第一篇《复仇》的文风,会令读者颇感意外和惊喜。因为它是一篇最不像汪曾祺的短篇。有评论者说《复仇》是中国意识流的鼻祖。

“复仇者不折镆干” ,汪先生用极短的篇幅,将一个心中充满爱恨情仇的剑客,最终放下仇恨的故事,一气呵成。品读之时,侠义之气和禅意悠悠而来。

为体现剑客终其一生寻仇的寂寞和悲哀,世间的留恋和向往,文中用了较多笔墨描述自然的美好。

比如, “他突然觉得这是秋天,从蜜蜂的声音里。从声音里他感到一身轻爽。普天下此刻写满了一个秋”。

“青苔的气味,干草的气味。风化的石头在他的身下酥裂,发出声音,且发出气味”

“鱼呀,活在多高的水里,你还是不睡?再见,青苔的阴湿;再见,干草的松软;再见,你硌在胛骨下抵出一块酸的石头”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里的梦挣扎着飞出去。”

意识流的文字,也值得我们细读和了解—— “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莲花的一层又一层瓣子里。他贴着黑的莲花作了一次周游。莲花上出现一颗星,淡绿的,如磷火,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

“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

“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 “好的语言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这篇《复仇》需阅读至少两遍,方可品出其味。

2

热爱生活的汪曾祺先生,在哪里都能找到生活的趣味。

《老鲁》的第一句,汪先生说,“ 去年夏天我们过的那一段日子实在很好玩”。

那段日子,是汪曾祺先生在昆明中国建设中学任教期。当时这所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从校长到教员,全部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但办学条件却非常恶劣。办学基金是靠演了一暑假话剧筹集的,校址是一个废弃的仓库,窗户连玻璃都没有。

那些日子,是教员们零零碎碎的一餐两餐米的日子,借钱买油爆炒野生苋菜的日子,赊账轮流喝土制烧酒的日子,以及集资买蜡烛秉烛夜谈的日子。

汪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写过: “教员一人一间卧室,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 无忧无虑,兴致不减,读书写字。学校上下透着一股浓厚的老庄哲学的味道:适性自然。非常地豁达乐观。

早上,老师们各在屋里看书,到山上走走,时间差不多了,就相互招呼去“采薇”。

下午,老师们在校门口一家可以欠账的小茶棚中喝茶, “看远山近草,车马行人,看一阵大风卷起一股极细的黄土,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好像要流下来的天空” ,等到太阳一偏西,又去寻晚饭菜了。

晚上,老师们聚在一个未来的学者、教授的屋里,天南地北,忆故乡风物,高谈阔论。以一烛为度,烛尽则散。

汪先生以愉快的笔调轻松叙述老师们在学校墙角采摘野菜—— “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 ,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藋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 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 。”

写老鲁摘菜: “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 ,“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 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挎》! ”不知看到此的读者们,是否和我一样,先是笑出声,然后又在心中升起一股伤感呢。

汪先生眼里的这些日子,是美好和宁静的: “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的春天”。

“饭能像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汪曾祺先生的儿子说, 父亲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 因为他觉得, 哪怕是再绝望的时候,他也一定要给一丝绝不会断绝的希望。

3

汪曾祺先生擅长从奇闻异事里叙述充满个性的小人物故事,用简单直接的文字,把世间的艰难、困苦、隐忍和不易徐徐道来。

重实际讲功利的老吴,重感情多幻想的老鲁,有胆有才的炕鸡状元余老五,安分卑屈的赶鸭行家陆长庚,性情豪爽、身怀相骡马绝活的宋侉子,财力雄厚却极其俭省的八千岁,妙手仁心的产科男医陈小手,有气节的瓦匠陈四,仁义的陈泥鳅,劳碌奔波的李三,孤苦善良的侉奶奶,爱听书的王二,爱画懂画的果贩叶三等等……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既充满了人情味,又充满了哀伤,透露着生活压迫下的理想和愿望。

汪先生赞誉老鲁的坚韧不拔和老实本分: “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颗枣树”, 又为他的现状牵挂和担忧:“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老鲁啊,咱们什么时候回去呢?”

医术精湛、一心救人的产科医生陈小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人人称之为陈小手的绰号,便可看出世人对他职业的鄙视。人们非到万不得已不会请他去帮接生。但陈小手却不在乎,只要有人请,立即跨上白马飞奔而去。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团长夫人接生,团长却想:“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这小子,太欺负人了!团长觉得怪委屈”。

小说结尾以陈小手被团长一枪打下马后嘎然而止。世人的愚昧和社会的残酷直击人心。

侉奶奶和她种的八棵榆树,是一幅乡间民俗工笔画——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两间草房,门前一眼望去,有一个海潮庵,再往前是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小桥。侉奶奶家左右都是空地,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巷子里的孩子们常到空地来玩。

侉奶奶死后,八棵榆树被锯倒时,发出浓郁的香味。在榆树里,大概蕴含了侉奶奶的闲适、淡然,还有隐约的愁苦吧。

有人说汪曾祺先生是 在世事洞明之下,选择用天真来回应一切。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4

《受戒》是汪曾褀先生的标志性作品。写的是一对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而且是和尚与少女的爱情故事。

1980年《受戒》发表在第十期的《北京文学》上时,据说很多读者都被吓到了:为何讲的不是神学宗教,而是这样的爱情故事!

小说开头,汪曾祺先生以一贯的诙谐调侃明子去荸荠庵当和尚这件事——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在汪曾祺先生看来,和尚与屠夫、手艺人、画匠、婊子一样,没什么特殊,也是人。 和尚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也有生而为人的七情六欲,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荸荠庵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终日枯坐的老和尚并不念佛,过年也开斋。大师父仁山从不穿袈裟,光脚趿拉僧鞋。二师父仁海是个有老婆的人,两人世界清闲恩爱。三师父仁渡会唱令人脸红心跳的山歌小调,有不止一个相好。

明海具备当和尚的三大条件:面如朗月,声如钟磐,聪明记性好。

小英子长得清秀水灵。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明海和小英子在船上相遇,在船上私定终身。美好的爱情故事,总要与船关联。让人想起沈从文《边城》的翠翠和傩送的那艘渡船。

小英子活泼开朗,毫不掩饰自己对明子的爱慕。为明子的好嗓子和优秀的画作而骄傲,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明子的心被小英子搞乱了,决定到善因寺受戒,当一名合格的和尚。

小英子划船送明子去善因寺受戒,受戒完又亲自去接。在众多和尚安静吃粥的膳堂,大声向明子喊:“我走了!”真是一个细心周到,勇敢示爱的女朋友。如果翠翠对傩送也能这样坦然率真,不那么含蓄羞涩,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无尽思念和等待了。

两人在船上的表白片段最为精彩。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小英子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要!”

三言两语的情话,纯真至美。继承了沈从文恬淡单纯,诗意温情的小说风格。

小说结尾处留下一段冒着粉红泡泡的描写,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题目是 “受戒” ,实际是 “破戒” 。是颂扬美和人性。 即便是佛门净地,也有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和唯美的情感 。

5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文人,以《日晷》里的蔡德惠,《徙》里的高北溟,《鉴赏家》里的季陶民为代表,体现了可贵的士人品格和执着情怀。

蔡德惠,西南联大助教。才华横溢,肯专研,有见解。在别人难以忍受食堂伙食,纷纷在外兼差,下馆子打牙祭时,蔡德惠每天吃食堂的煮芸豆、“蘑芋豆腐”,四年里未兼过一天差,全身心投入热爱的植物学。在许多人看来很枯燥的这门学问,蔡德惠却乐在其中。

蔡德惠虽然没有对物质的追求和向往,但在仪表上始终保持良好风度。他不添置衣服,但整洁干净,他自己洗衣、洗被,自己拆补衬衣,做针线,会裁剪。比起那些“顾嘴不顾身,如同阴沟里的鹅”的同学们,蔡德惠在生活中的活计和他的专业学术一样优秀。

这样一位本可以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年轻学者,却因营养不良而死于肺结核疾病。

人们看到他用筷子自制的记时器日晷就会想起他,想起他站在校舍井边洗衣服抬头微笑的样子。

《徙》这篇文中的高北溟,师从举人谈甓渔,十六岁中秀才,第二年停科举后从简师毕业,在“五小”任教,被破格担任五、六年级的国文。虽不能施展才华,但教课认真,郑重其事,一丝不苟,深得敬重。

高先生不喜交际,不参与派别之争。对学生因材施教,不问家庭,只看品学。

汪曾祺先生多次提过《徙》这篇小说,可见其喜爱程度。

汪曾祺非常认同高北溟的教学理念: “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看着、守着学生,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 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高先生还把白居易的新乐府、郑板桥的家书提画印发给学生,自编教辅材料帮助学生升学。这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当时的国文教育中极为少见和难得。

可惜命运弄人,高北溟好不容易从五小“徙”到县立中学,又被“迁”回五小。

高北溟的女儿高雪,一心想飞出小县城,但同样未能实现“徙”的愿景,最后抑郁而终。

高家两代人,最终“未徙”。

季陶民,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卖果子叶三,懂季陶民的画,能一句话说出他的画好在哪里,表达什么,也敢于指出画不对的地方。

季陶民为叶三提笔写下“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赠画给叶三,把他视为鉴赏家。

身为画家,对于普普通通的一个果贩,不耻下问,躬身请教,是实属难得的艺术品格。汪曾祺先生认为, 爱艺术的人,不分高低贵贱。懂得欣赏艺术的人,是平等的。

蔡德惠、高北溟、季陶民,他们生性豁达、淡薄名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不放低自我,不轻贱鄙薄他人。这些自然通达的真性情和为人处世,正是汪曾祺先生的价值观: 人道主义 。

6

汪曾祺先生说, “我咽下苦难,只谈吃,只谈美好和温暖”。

汪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谈及吃。在吃的世界里,品尝人间美好。即便是苦难的日子,也甘之如饴。

在《复仇》冰冷的剑光里,也有吃的温暖: “一枝素烛,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现在看不见蜜。蜜在罐里,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满了蜜的感觉,浓、稠。”

在昆明中学的艰苦日子,汪先生愉快地告诉我们老鲁制作炒豆壳虫的过程:“掐了头,撕去甲翅,热锅里下一点油,煸炸一下,三颠出锅,上盘之后,洒上重重的花椒盐”, “豆壳虫味道有点像虾,还有点柏叶的香味 ”。他说,“不但是蔬菜,即荤菜亦能随地找得到了。”

在《八千岁》里,为反衬托八千岁的极其节俭,汪曾祺先生把当地吃晚茶的讲究详尽描写:“晚茶大都是一碗干拌面——葱花、猪油、酱油、虾籽、虾米为料,面下在里面;或几个麻团,油墩子,白铁敲成浅模,浇入稀面,以萝卜丝为馅,入油炸熟。”

在西南联大,新校舍围墙外面的小食摊,风味各别,南北并陈,“最受欢迎的是鸡蛋饼:鸡蛋和面,入盐,加大量葱花,于平底锅上煎熟。饼在锅里煎得滋滋地响。煎得之后,两面焦黄,径可一尺,卷而食之,极可解馋。”有多少读者和我一样,一边读一边想起大学后门的大排档,想起和同学们凑份子点几个香喷喷、油水足的小炒,还有与暗恋的学长邂逅的旧时光。

在《鸡鸭名家》里描写父亲极其精细地洗刮鸭掌:“每个跖蹼都掰开来仔细看过,就像在做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两副鸭掌白白净净,妥妥帖帖,排成一排。四只鸭翅,也白白净净,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爱。甚至那两个鸭肫,父亲也把它处理得极美。他用那把我小时就非常熟悉的角柄小刀从栗紫色当中闪着钢蓝色的一个微微凹处轻轻一划,一翻,里面的蕊**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洗涮了几次,往鸭掌、鸭翅之间一放,样子很名贵,像一种珍奇的果品似的。”

还有赛城隍的各种瓜果,高崇礼教授家的汽锅鸡,王二家的秘制熏烧牛肉……汪曾祺先生对食物赋予了美学价值,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汪曾祺先生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的《端午的鸭蛋》,让异乡打拼的人们在夜里读上一段——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从书本里飘出的咸蛋美味,抚慰着每位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有人说,读了汪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会有立即上淘宝买一箱鸭蛋的冲动。因为唯有这样,一颗漂泊的心才可以安放下来。

借用某位吃货的一句话: “我不思考人生,我只思考明天吃什么。”

致敬生活家汪曾祺先生。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精选12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1

 六年级的时候,我向同学借了一本,《巴黎圣母院》,本来觉得很乏味,但慢慢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这是外国的名著,虽然我看完后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起码看懂了。

 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西莫多,送上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看到她是无瑕的,是没有一点污垢的。可是,这般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却是最肮脏的对待,流浪,被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最后,做了彻底的牺牲。

 这本书的关键词人性,讲述了当时社会的扭曲。作者笔下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劝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表现。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建筑群,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精彩的书,要细细品味,琢磨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2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是一位成功的、伟大的作家,然而,在他童年时代,却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他把它们记录在《童年》这本书中,当我认真地拜读完后,思绪万千。

 在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不管他了,把他交给了外祖父和外祖母。外祖父性格暴躁,非常自私,经常把气撒到高尔基和外祖母身上。这给幼小的高尔基留下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上的丑恶,还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外祖母却恰恰相反,她温柔、慈祥,高尔基在她的关爱下健康成长。他还有两个自私自利的舅舅,经常欺负他,在这里,他有一个小伙伴叫“小茨冈”,可是后来他和两个舅舅一起抬十字架时,其中一个舅舅手一滑,自私的他们立即就躲开了,小茨冈被压死了。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却成了一名大作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么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既然拥有这么好的童年,一定要珍惜啊!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3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很显然,从《边城》到《受戒》是一脉相承的。

 《边城》中川湘交界的茶峒城船长家老大天保和老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人的孙女儿翠翠,两兄弟轮流到碧溪岨唱歌,想凭运气争取幸福,但因天保唱歌本身不行,爷爷又把唱歌人张冠李戴,使得天保灰心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却因意外在茨滩淹死,傩送从此心里有了疙瘩,孤独地远走他乡。

 翠翠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但文中着重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翠翠爱情萌动时内心的躁动和神秘的欢喜。

 “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里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眼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上闭了眼睛所能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同时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

 《边城》与《受戒》都写出少女爱情的纯洁与朦胧,是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两位老师的其他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有各自的艺术特色。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4

 暑假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等不幸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作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鲁宾逊的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为了出去闯荡,他依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当上了一名水手。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时,遇上了罕见的暴风,船翻了,同伴们都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生存了下来。鲁滨逊被海水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面对着生疏、恶劣的的环境,又冷又饿的他不是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他的头脑和双手,从破船上取下有用的物品,着手建造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家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进然有序的家园、“王国”。

 鲁滨逊在自己的“王国”里待了整整28年,在这28年,他忍受孤独、艰辛,病痛和危险。最后终于乘着过路的船只,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面对困难不要放弃,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

 山东济宁任城区中心小学四年级:褚宏政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5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在一次航行中,鲁滨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离开了孤岛。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 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想鲁宾逊之所以能最终逃出荒岛,胜利归来,一定和他的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有关,改变困境就得有这种信念支柱。人生难免不会遇到种种意外和挫折,我们也应该像鲁滨逊这样,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命运的挑战,不怕挫折打击,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锻炼出一个坚强的自己,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的自己,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6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先接触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的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20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学习《雷雨》时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绎,但接触完整的一本书是今年寒假和儿子一起读的《家》。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读。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

 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7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等人在参加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发现独角鲸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阿龙纳等人接受船长尼摩的邀请,开始海底旅行,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血战章鱼》,因为它既刺激又惊险。主要讲了他们在海底观赏景观的时候,一只巨大的波哥章鱼挡住了去路。这时尼摩船长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人都拿好武器,准备迎战!就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了。刚开始__越勇。后来,有一只章鱼把一个船员卷了起来,尼摩船长把它剩下的触角全砍光了。他的举动鼓励着船员们,但它已经小时的无影无踪。

 最后,他们杀死了所有的章鱼。而那个不幸的船员,也同归于尽。这是他们正在庆祝,而尼摩船长却看者一望无际的大海和粘了墨水的的血迹,想起哪个可怜地船员来。

 这样一部小说,读来使人既惊心又心驰神往,不愧为一部世界科幻名著呢!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8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美国人鲁滨逊,很喜欢航海与冒险。有次航海,途中遇上了大风,只有鲁滨逊一人存活了下来。他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在这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却奇迹般的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回到美国的事。

 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孤独,寂寞,学会了如何在荒岛上生活下去……这一切都与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顽强的信念,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分不开。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应该学习鲁滨逊乐观的心态,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我不禁想起了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小女孩,他是一位热爱舞蹈的小女孩,可因为一次事故,她的双腿……他热爱舞蹈,似乎并没有因为失去双腿而把她那颗火热的心浇灭。他每次练舞,脸上都有着如花的笑容。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她有着和鲁滨逊一样的心态,一样的勇气。

 这就是我所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深刻的感悟。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9

 今日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使我受益匪浅。

 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痛苦与斗争,一向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之处。只用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从不用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此刻,我们应当不再浪费任何东西,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从此刻开始,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别只想着怎样退缩,逃避或走捷径,应当对自己有信心,人生中总有事或有人会令你痛苦甚至绝望,但我们应当要像一下作者是怎样样坚持的。这样,你就能够再痛苦中寻找欢乐,在绝望中寻找期望。

 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前途多么黑暗,无论遭受多么大的打击,只要坚持信念,满怀期望,明确目标,不懈努力,就必须能看到阳光普照的顶峰。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10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单翼天使不孤单》的课外书。它主要讲了有一个十岁的女孩拥有一对笑起来就会在鼻翼两边跳舞的小雀斑。这个女孩叫刘恋,但是家人都叫她雀斑。于是,有三个精灵古怪的从小到大到老的女主角围绕着一个木讷的帅爸爸,演绎了一场活力四射有悲喜交加的“家庭故事派对”,那三个女主角分别是雀斑和他外婆雀灵,还有阿拉蕾姐姐。最后,雀斑那远去国外的妈妈的新家庭和雀斑一家变成更加和谐的一家人,用奇妙的爱创造了美妙的奇迹。

 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阿拉蕾姐姐了,因为她拥有许多又柔软又漂亮的面巾纸,韩国的、日本的、英国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她的玩具店里,有好看好玩的东西,什么坏坏兔呀、超可爱**的小鸭呀、粉色的Kitty猫呀等等。阿拉蕾姐姐的玩具店里还有许多有趣又好吃的事物,有像烟的脆心巧克力、像小石头的牛奶糖。有一种像小蘑菇的芥末立体饼干,吃了它舌头会变绿,但是不用怕,吃一些又短又粗的“面条”,就会正常的了。这是多么有趣,要是我也能够试一下,那该多好呀!

 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奇妙的爱能创造美妙的奇迹,就好像雀斑一家和她远去国外的妈妈的一家变成一家人一样!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11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书名是《洋葱头历险记》,里面的主人公是洋葱头,以及他的小伙伴们。

 在故事中,我也认识了一个讨厌的小气鬼坏主角:柠檬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天,柠檬王去大街时,洋葱头的爸爸老洋葱一不小心踩到了柠檬王,可恶的柠檬王怎么可能放过老洋葱呢?于是,他便把老洋葱关进了大牢。老洋葱可能一辈子都逃不出去了,因为柠檬王已经下令给老洋葱一个墓碑了,没错,老洋葱死了还是要被关在大牢里面。

 这件事当被洋葱头知道了时候,洋葱头十分生气且伤心,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爸爸救出来。在救爸爸的路程中,他认识了小樱桃、苹果姐姐等等的伙伴,他的伙伴们也跟着洋葱头踏上了救人的道路,洋葱头每次都跟柠檬王对抗,每次都没救出自己的爸爸,但洋葱头相信,一定可以救出自己的爸爸。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呀!洋葱头终于把自己的爸爸救了出来。真是皆大欢喜呀!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呀?嗯,没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胜利得之不易,但也要努力,努力了步伐就向胜利前进,前进了变很容易得到了胜利!我们要向洋葱头学习这种坚强不屈、向胜利前进的精神以及财富。洋葱头,我们向你学习!

假期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12

 我读了《百万英镑》这本书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怎样爱钱,都不好丧失了诚实与良知。

 这本书讲了:亨利是个贫穷的人,他收到了两个亿万富翁借他的一百万英镑。他去了一家饭店,老板一看他衣衫褴褛的样貌,就把他调到了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结账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由于没钱可找,他竟然没有花钱!他又去了服装店,老板一见钱,就量身定做了48套四季穿的衣服!不仅仅如此,他还获得了3万元的利息和一个好职位!这就是金钱的力量!

 目前社会上,金钱竟成了衡量人社会的地位的标准!金钱不是万能的,有许多东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此刻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越来越少了。俗话说得好:金钱乃身外之物。

 前几天我看到几条新闻:一些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地基没打好,导致楼房在3秒之内全部倒塌;

 一些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给病人吃不必吃的药,还吃出了毛病,难道金钱比生命还重要吗?一个大学生为了就一个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精神我们必须要传扬下去。

 无论怎样爱钱,都不好丧失了良知,诚实与道德!古话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受戒》是汪曾祺很受欢迎的一篇短篇小说,获得过《北京文艺》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入选了香港评选的20世纪中国小说100篇,台湾出版一册佛教文学作品集也将《受戒》选入其中,被翻译成《一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英译本),可谓是享誉海内外,然而,小说写出之初,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差一点就没有发表的机会。

一    不能发表的原因之一,《受戒》在当时不属于主旋律作品。

这篇小说创作于1980年,当时,反映“反右”、“文革”的作品相当热门,社会掀起对历史的反思,总结,这就是当时创作的主旋律,各大刊物也主要刊登这类题材为主。

《受戒》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小说,没有反映现实生活,也没有揭示重大问题,这在当时,就属于不正宗的文学作品,然汪曾祺对写作《受戒》充满激情,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这样记录当时的情形, “他只是带着一点激动地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这就是汪曾祺创作《受戒》的冲动,能不能发表,不再考虑之中。

1980年5月,《受戒》写成了,汪老感觉到很满足,自信自己写的东西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了出来。 他把这篇作品拿给好友看,好友梁清濂说,看过之后,才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其他好友也说,这篇小说写得很美,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的小说可能没地方发表。

就这样,小说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着,后来才在好友的交流中,得到当时《北京文艺》的主编李清泉注意,最终才在《北京文艺》发表,发表后引起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描写了旧社会,却没有写劳动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有美好旧社会的嫌疑,这在当时有些不合时宜。

争议之中,更多的是对这篇小说的赞扬, 人们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不反映重大主题,只写一些凡人小事,从中挖掘出健康的人性和美好的感情,既开辟了作家的视野,又把沈从文的文脉延续了下来,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芳香。

《受戒》发表之后,这部小说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据说在一次乡村公社干部开会后,在桌面的胶台布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对话,全是开会的乡村干部在会上默写出来的,可见,当时的农村干部对这部小说是多么的喜爱。

尽管不属于主旋律作品,正因为写了美的东西,融入自己真挚的感情,也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发表了40年,依然受到欢迎,魅力不减。

二   不能发表的原因之二,《受戒》 挑战认知, 出家人有太多的烟火气息 。

《受戒》所记叙的是和尚生活,然而却少了很多佛家的庄严,这对认知也是一种挑战。

受戒本身在佛教徒中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正如小说里写道,受戒之后,就是正式和尚,可以有一个度牒,就是和尚的执照,可以到任何寺庙进行挂单,吃饭不开钱,还可以优先做法事,在受戒的现场,善因寺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大声说话,包括前来观礼的人都静悄悄的,大家都以一种非常肃穆的心情来迎接这个仪式。

仪式是庄重的,受戒之后的和尚却不一定守清规戒律。

这里的和尚住在尼姑庵里,没有早课和晚课,平时只练习念经,还直接以做法事为目的,好和尚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得有一副好嗓子,要能镇得住场子,其次,就是要有个好身段,能耍飞铙,能放焰口,特别是花焰口。

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和尚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信仰。

佛家不杀生,这里也吃肉,过年还杀猪,只不过多了道念往生咒,更搞笑的是,杀猪就在佛面前,就在大殿上。没有丝毫的敬佛之心,这还算得上佛家弟子吗?简直就和在家的庄稼人一样。

和庄稼人一样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二师父就娶了妻,每年夏天,他老婆都要来住上一段时间,因为庵里凉快,比如三师父有很多的相好,还会在给人家做焰口的时候,拐走大姑娘小媳妇,比如会有一些收鸭毛,打兔子的人来庵里赌钱。

和庄稼人不一样的也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庵里的这些和尚能帮人做法事,放焰口,这是明海当和尚最主要的原因, 做了法事能够收钱,有了钱可以买地,可以娶媳妇,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就是当和尚最大的好处。

小说里的和尚世界就是这样的世俗,烟火气息十足,受戒,也仅仅是想得到一份正式的和尚牌照,能够做更多的法事,挣更多的钱, 这样描写佛教,是需要勇气的,简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然而,这篇小说竟然入选了台湾出版的佛教文学书籍中,曾令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感到疑惑,这也算是佛教文学?

就佛教而言,这也不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作品,更多的是青春的活力,人间的气息。正是这种挑战了认知,敢于描写最真实的生活,《受戒》才得以有这么多的阅读者。

三  试做分析汪老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不容易发表的作品,这篇小说 从何而来 ?

就这一篇于现实而言,于佛教而言都不是主旋律作品的《受戒》是怎样来的呢?

汪曾祺对于主旋律中要求反映现实生活,对极右和文革进行反思,他曾经尝试过,还写了一篇《骑兵列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小说来源于几个内蒙的老革命干部,但是 汪老没有参加过革命战争,写起来比较呆板,不熟悉生活,无从丰富,也无从发挥,写不出什么花样,发表之后,影响平平,尝试了这一次之后,汪老开始尝试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受戒》就是这样的尝试,写的就是他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对寺庙的生活很熟悉。 他小时候就读的高邮县立五小就挨着一个寺庙,叫承天寺,小时候常到庙里玩,小说中的善因寺也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汪老的父亲和善因寺的主持是画友,他常常跟着去善因寺看风景,吃素斋,寺里放戒时,他可以一天去看几次,后来,读高中时,又曾经到乡下的小庙里住过几个月。

这些成了他得心应手的文学素材,庙里的生活情形,随手拈来,看见过娶妻的和尚,赌钱的和尚,吃肉的和尚,当然了正在青春期的小和尚,也会恋爱,也会对健康美丽的村姑动情,就这样,汪老构思出来一个小和尚,演绎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而小英子确有其人,汪曾祺曾经撰文说明:“这个庄是庵赵庄。小英子一家,如我所写的那样。这一家,人特别的勤劳,房屋、用具特别的整齐干净,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姿态的优美和健康,都使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我在城里所见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全身,都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正是这种青春的气息,焕发出的生命力量,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

小说的结尾写着这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1980年,汪曾祺60岁,43年前,刚好是明海受戒的年龄,都是17岁,这是他的一个什么梦,也许是在乡下小庙里邂逅了一个美丽的村姑,也许是在庙里看到春心不灭的小和尚,感受爱的生命力,这种美在梦中一直回旋,43年过去了,还一直萦绕在作者心中,不写不快。

有了一个小和尚,有了一个小英子,加上城市里的寺庙和乡村的小庵,这些熟悉的场景在作者心中进行融化,融合,突出人性之美,就成了这篇优美动人的短篇小说。

四 汪老告诉我们,写作应该是怎么回事?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 有感而发, 写作 应该 是这个样子

创作《受戒》,即便不能发表,即便不能得到认可,也无所谓,这就是有写作个性的汪曾祺。

这对于今天有些人标榜的新媒体写作,实在是当头棒喝,那种主题先行,讲究套路,满篇都是“婆婆恶,媳妇弱,丈夫是个墙头草,随风倒”的新媒体文学,只能给人一时的快感,却不能让人反复咀嚼,注定会被岁月遗忘。 写不熟悉的东西,很累,写出来也不能打动自己,那样的写作,可以不写,写了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写出的东西要注入自己的情感,融合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揭示人性,洞察人生,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 《受戒》里可以读出汪老经历人生风雨之后,对生命的认识,这让作品有了反复咀嚼的滋味,引发我们对于生活本身的思考,甚至,能闭上眼睛幻想出充满着生命活力画面,这才是优秀的作品。

读完《受戒》,闭上眼睛就可以浮现出明海和小英子恋爱的场景,就可以畅想两人相爱后美好画面,明海耕田,偶尔也去做做法事,英子绣花,把农事和家事弄得妥妥当当,两人一起过着甜蜜而充实的幸福生活,这简直就是民间传说一样的幸福日子,犹如进入了梦境。

当时六十岁的汪曾祺,走过了“大放大鸣”被定为“右派”的日子,走过了“文革”期间被动创作,经历了被下放改造,勉强回京之后又被限制使用,回想人生,有太多的苦楚和心酸,历经坎坷,能自由创作时,这些很美的东西,就是他心中甜蜜的梦。

再读《受戒》,方知不是主旋律,只要能融入真善美,也是一篇好作品,普通人,小人物的幸福生活也值得记录。

 

重读《受戒》,知晓其背后的创作故事,写作得找自己熟悉的东西,投入真实的感情,融入对生活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才会泛起读者心中的波澜,成为好作品。

 

对于一个想写东西的人来说,写了,就比什么都重要,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到认可,那是他人的事,汪曾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50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