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的详细介绍

关于徐志摩的详细介绍,第1张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坠入情感漩涡的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浪漫诗人徐志摩用他36岁的生命完成了一个对爱的全过程的注解。

   徐志摩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诗书礼教的熏陶,自幼脱口成章,妙语连珠,他曾留学美国、英国,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惟美派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文富有音乐性,意境优美隽永,饱满的激情蕴涵着惟美的感情。而徐志摩在个人情感上则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1915年他奉父命与名门之女张幼仪结婚,但并不融洽的情感心路,使这一婚姻成为短暂的命运交汇。

   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音在伦敦相识,那年,他26岁,林16岁。林徽音清婉绝丽的诗情才艺,如同四月里的芬芳气息,漾溢在徐志摩的心头,被深深吸引了的徐志摩,很快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于是徐被当时舆论称为“中国离婚第一人”。然而,林徽音毕竟与梁思成婚约在先,当她从热烈的情感中冷静之后,还是选择了前者,给失望煎熬中的徐志摩留下了一首令人伤感的诗:“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之后,徐志摩珍藏这份一尘不染的感情,告别康桥启程回国。

   1924年,徐志摩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爱人———陆小曼,那时的陆小曼还是徐志摩朋友的妻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陆小曼的追求。他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说服着自己和世人:“我们的爱,并不浅薄。即使有道德罅隙,也是最精纯完美的。”他的《爱眉小

札》词句华美,情感秾丽,激情澎湃。1926年,他们由胡适、梁启超主婚,在北海公园结婚。但婚后的陆小曼却在追求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以致后来情感变化,沉迷大烟,自暴自弃。隐忍求全的徐志摩每日为生活奔波劳碌,1931年11月由于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执着地用诗歌诠释爱情的徐志摩,在他疲惫到扛不起为爱树立的标牌的时候,他“轻轻地走了”。但他浪漫的艺术生命却久久伫立在历史的长风中。

林徽音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20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16岁的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

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就能抓

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

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

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再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

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她最后终于坚

强起来,答应徐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

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

替徐志摩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回国追随林徽音,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

他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这对徐志摩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进退两难的局面

与夹缠不清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

密。林徽音无法淡忘这段感情,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愁绪满怀。

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中,渴望爱

情,因而快速呼应了诗人的热情。徐志摩想把她从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

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奋力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

他们相爱,可是多数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与

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

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她一个生命的问号。

不稳定的感情生活,使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乃至为

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来去匆匆的人生———为了赶赴

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

的徐志摩,在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形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上了句点,同

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情感,也因此成为后世不解的悬谜。

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

却依然什么话都没说出。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费了几年力气帮他收集并出版了

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匿在世上。

其实,张幼仪的故事既悲惨又励志,她被徐志摩无情的抛弃,之后奋发图强,成为女强人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一、强扭的瓜不甜,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印象一直是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家是江南的富商,他的家族经营很广,电灯厂、蚕丝厂、布厂、酱厂、钱庄等,徐志摩作为唯一的男丁,从小备受宠爱。

张幼仪家同样是名门望族,她的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为著名医生,二哥张嘉森曾做过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

有一次张公权在巡视杭州的教育工作时,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他对徐志摩的才华赞叹不已,于是便托人向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说媒,将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张家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他们联姻是徐家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申如欣然同意。当年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那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才13岁。

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非常不屑,轻蔑地称之为“乡下土包子”。其实看过张幼仪的照片的人都知道,她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并非土包子,还是挺有气质的。

那么徐志摩为何如此轻视张幼仪呢?张幼仪12岁时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5岁就辍学,她只读过三年书,而且她年幼时母亲曾经帮她缠足三天,虽然在她哥哥的反对下最终取消缠足,但是在接受新式思想并且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是旧社会培育出的旧思想女子,两人在精神层面注定难以交集。

后来徐志摩曾经带了一位穿西服,裹小脚的女人与张幼仪见面,之后张幼仪对徐志摩说感觉那位女子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咆哮着说:“我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那过时的小脚,他自己则是新潮的西服,小脚注定配不上西服。

1915年,在家人的张罗下,18岁的徐志摩非常不情愿地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

二、痴情女被负心汉在异国他乡无情抛弃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楷,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留学,1919年转往英国。

1920年,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他们在英国的沙士顿落脚。同年,徐志摩邂逅了他一生的最爱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四十美女之一,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这样的人才是徐志摩渴望拥有的,于是他向林徽因展开热烈的追求。

尽管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打动,但是她不忍心破坏他的家庭。

为了和心上人长相厮守,徐志摩准备与张幼仪离婚,此时张幼仪正怀着第二个孩子。

徐志摩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张幼仪难过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漠地回应:“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心碎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因此拒绝离婚,徐志摩干脆一走了之,狠心地将张幼仪一人抛在异国他乡。

张幼仪只有写信给在巴黎的二哥张嘉森求救,张嘉森将张幼仪带往德国,安顿在七弟那里。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这时一直杳无音讯的徐志摩露面了——不是为了看张幼仪母子二人,而是为了逼张幼仪离婚,因为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急着回国追她。

哀莫大于心死,看着绝情的丈夫,张幼仪知道一切无法挽回,她平静地签下离婚协议书。

三、离婚后涅槃重生,成为上海滩女强人

坚强的张幼仪没有被不幸击垮,她在柏林刻苦攻读德语,并进入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命运似乎要考验这个不幸的女人,彼得在三岁时夭折。1926年张幼仪带着次子的骨灰回国,安葬完毕后,张幼仪来到上海,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

张幼仪最初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一个学期后,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人请她担任总裁。

张幼仪只同意出任副总裁,上任后,她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在她的打理下,银行起死回生,重唤生机。

不久后张幼仪还与弟弟以及几个朋友(包括徐志摩)开设了云裳时装公司,她出任总经理,由于公司的时装款式新颖,做工精良,成为当时引领上海时尚的潮流地带。

离婚后的张幼仪活出了精彩,她证明了自己不是土包子,她也可以是女强人!

四、单身31年后终于觅得真爱

1949年,张幼仪的儿子和儿媳妇在美国留学,她带着4个孙子孙女定居香港。

1952年,张幼仪决定带孙辈前往美国与儿子团聚,但是当时港英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必须留下一人住香港,张幼仪决定自己留下,把四个孙子孙女送往美国。

之后张幼仪在香港找了一份工作——替一位离异的苏纪之医生教育他的4个孩子。

苏纪之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他的前妻弃他而去,留下4个孩子由他独自一人抚养。

相似的遭遇,让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长期交往中,张幼仪被苏季之的善良和体贴打动,张幼仪多年紧闭的心扉重新打开。

有一天张幼仪和几位朋友在家打麻将,此时她苦无不能去美国与儿孙团聚,朋友给她出主意——找人假结婚,婚后把假丈夫留在香港,她就可以去美国了。

此时苏纪之刚好进来,于是张幼仪的朋友请苏纪之与张幼仪假结婚。

苏纪之痛快地答应了:“不必作假,真的亦可。”

1953年8月,53岁的张幼仪结束了31年的单身生活,与苏纪之在日本东京喜结良缘。

两人恩爱地携手走过二十年,直到1973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五、胸怀宽广,以德报怨对待徐志摩和徐家人

尽管徐志摩的绝情曾经刺痛张幼仪,但是她从来没有怨恨徐志摩和他的家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徐志摩的父母心疼张幼仪,将她认作干女儿,因此她不必离开徐家。

张幼仪照顾两位老人的起居,在他们病逝后,张幼仪以义女的身份为他们操办身后事。

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难去世后,他的妻子陆小曼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拒不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张幼仪派人带着徐积楷前往处理徐志摩的后事。之后张幼仪知道陆小曼生活拮据,于是以徐家的名义每月寄钱给陆小曼。

六、结语

张幼仪所处的年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许多名人都曾反抗这种包办婚姻,比如孙中山、胡适、鲁迅和徐志摩等人都对他们的原配夫人不满,并希望作出改变。

这些女子是旧社会思想毒害的牺牲品,她们本身并没有错,很多人都善良淳朴,比如张幼仪、孙中山的夫人卢慕贞、鲁迅的夫人朱安,她们都听从丈夫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由飞翔,其实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张幼仪晚年回忆和徐志摩的感情时说到:“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惜的是,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从来没有被他认可。幸运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独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空,最终收获了真正的爱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61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