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著名非遗有哪些

大理著名非遗有哪些,第1张

大理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项:白族绕三灵、黑茶制作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白剧、弥渡民歌、白族火把节等。

一、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

二、黑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四川省雅安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四、白剧

白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系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

五、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

六、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民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见于白族民家,拉玛和勒墨三大民系内。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彩云之南,以其悠久的 历史 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复杂多样的气候,浓厚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 旅游 、人文 旅游 资源,被誉为“ 旅游 者的天堂”。

近年来,云南奔向文旅融合的星辰大海;呈压倒性态势整治 旅游 市场;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 旅游 平台;建设新晋 旅游 胜地“大滇西 旅游 环线”;建设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半山酒店;提供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云南 旅游 ,正在治理、整顿、完善、提升、转型、升级、发展中。云南正逐渐擦亮 旅游 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游客真正的“诗和远方”。

2020年,云南接待游客529亿人次,实现 旅游 总收入6477亿元。在云南 旅游 转型升级中,各 旅游 目的地提出一个话题:该如何做,才能让游客在云南再多留一天?让 旅游 收入再翻番,打造万亿级 旅游 文化产业。

规划发展

30天无理由退换货

近几年云南 旅游 投诉量逐年下降

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全新的云南 旅游 生态和 健康 有序的 旅游 市场环境已基本形成。

在智慧 旅游 方面,我省打造的“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 旅游 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全域 旅游 数字化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满足了游客在云南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需求。

2019年5月1日起,云南省全面实施“30天无理由退换货”制度,游客对“30天无理由退货”工作的满意度达99%以上。根据全国 旅游 投诉平台12301的权威统计,云南 旅游 投诉量从2017年的全国第6位下降至2018年的第21位、2019年的第25位,呈逐年下降趋势。

大滇西 旅游 环线建设

力争今年建成半山酒店50家以上

2019年,我省启动了大滇西 旅游 环线建设。大滇西 旅游 环线全长3200公里,串联起全省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发展潜力最大的13个州市,形成一个“8”字形大环线。沿线分布有较高开发价值 旅游 资源点107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9个、高A级(4A、5A级) 旅游 景区55个。基于这些资源,沿线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重点布局半山酒店项目和高A级 旅游 景区、 旅游 度假区、特色小镇、户外运动项目等,打造世人心中向往、游客流连忘返的新型 旅游 目的地。

半山酒店作为加快推动大滇西 旅游 环线的重要切入点和新亮点,在大滇西 旅游 环线覆盖的13州市308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明确资源点1079个。其中,滇西北区域531个、滇西南区域548个。在3200公里的“8”字形环线上,目前已经开发的资源点861个,在建资源点138个,新增资源点80个。自去年3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到云南投资建设半山酒店项目,规划选址项目70多个,已开工或计划开工24个。力争2021年,全省建成运营半山酒店50家以上,到2025年,建成运营半山酒店150个以上。

乡村 旅游 、生态康养游

规划建设5996公里国家步道

2016年至2019年,我省乡村 旅游 共接待 旅游 者924亿人次,占全省 旅游 接待人次的393%;乡村 旅游 收入73014亿元,占全省 旅游 收入的237%;全省累计直接从业者5617万人、间接就业者192万人,综合带动7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继续推动乡村 旅游 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要建构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要加快 旅游 名镇、名村、特色民俗客栈、 旅游 农庄、星级民宿等品牌创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 旅游 特色文化,加强古村落、古建筑、非遗项目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乡村 旅游 文艺创作,打造乡村 旅游 文化品牌等,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云南具有发展康养 旅游 的独特优势,在疫情之下,聚焦“文化、 旅游 、医疗、 养生 、研学、 体育 ”六个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游;依托云南立体地貌和景观优势,规划建设全长5996公里的茶马古道和北回归线两条国家步道,因地制宜开发登山徒步、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项目,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游。

业内支招

昆明游侠客旅行社总经理曾豪:

要景观、玩乐、住宿互补

曾豪认为,如何让游客在云南多留一天,关键取决于云南各 旅游 目的地的资源及其配套。未来,“重体验型”和“慢 旅游 ”的 旅游 产品才是 旅游 市场的方向,要依托大景区的名声吸引游客前来,再引导游客到其他非著名景点或特色项目体验观光,如少数民族家访、传统手工艺制作、特色旅行厨房。每一个体验项目的时长在1—3小时不等,加上前后的车程与用餐时间,就可以让游客增加至少半天的 旅游 行程。

要想留住游客,需要景观、玩乐、住宿互补。玩乐体验项目少、游客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不强的 旅游 目的地,搭配美景和优质的住宿资源,同样可以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慢下来。此外,曾豪认为,行程外的 娱乐 资源也可以让游客留下来,“重体验型的游客往往是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人,他们注重了解 旅游 地的 社会 、文化现象,更注重亲身体验、感受,如特色剧院表演、夜市。向游客推荐这些内容,可增加他们行程的饱满度,成为他们愿意留下来的另一个理由。”

云南美途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汪涛:

以内容、线路、产品为王

“云南是中国 旅游 资源最优秀的目的地之一,处处是景点。”资深 旅游 业者、云南美途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汪涛说。作为主推定制和半定制 旅游 线路产品的旅行社,他认为,目前,随着大滇西环线的建设,交通壁垒的打通和半山酒店的打造能帮助临沧、澜沧、怒江等新晋 旅游 目的地解决配套资源瓶颈。云南高端 旅游 、高端客群、高端定制市场正在开放,而对于一些有较好 旅游 资源的目的地,线路设置、交通、配套设施、 旅游 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需要再完善、提升。他表示,为了让游客再留一天,作为 旅游 企业,要回归到“ 旅游 ”本身,以内容、线路、产品为王,再辅以优质服务。

代表建议

省人大代表、南涧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施增菊:

应在“非遗+ 旅游 ”上做文章

施增菊认为,在云南,“非遗+ 旅游 ”大有可为。文化是 旅游 的核心吸引力,而非遗项目又是当地文化中的精品。为当地文化所吸引而来的 旅游 ,施增菊将之形容为“灵魂 旅游 ”。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大省,我们的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施增菊说,“云南应在‘非遗+ 旅游 ’上多做文章,留住游客的脚步。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非遗体验类项目,比如南涧跳菜,游客不仅看个新鲜,还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从厨房到餐桌,自己给自己上菜。还有打歌、做陶、茶叶压制……通过这些非遗项目体验把游客留下来,而不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式地游览。”

省人大代表、丽江市扶贫办副主任和万松:

做精民俗特色游 提质乡村游

和万松说,丽江 旅游 目前基本实现了第三次成功转型,同时也成为全省智慧 旅游 、全域 旅游 的一个示范点。下一步,将不断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服务,做精民俗特色游,提质乡村游,不断拓面扩面,不断延伸触角,而不是让游客集中在某几处景区,玩的地方多了,游客才能停住脚步,也才能让更多的当地群众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他认为丽江一些非常有特色的 旅游 资源的开发深度还不够,如虎跳峡景区、老君山景区,随着交通等制约因素的改善,这些有特色的 旅游 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省人大代表、金平县县长吴华昊:

打造滇东南长寿康养之旅目的地

“我要为金平 旅游 ‘代言’。”提起金平县的优质特产,吴华昊首推生态优势,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旅游 资源。在他看来,金平有三张可以打出来的“王牌”: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红河蝴蝶谷。

目前,马鞍底境内发现蝴蝶11科128属320种。箭环蝶是蝴蝶谷的主要蝴蝶品种,每年夏季,上亿只白袖箭环蝶在溪流边、山谷里、村寨旁尽情飞舞,场面蔚为壮观,令人赏心悦目,形成世界罕见的生态奇观。中国·红河蝴蝶谷是以蝴蝶栖息地为主体、以独特的蝴蝶奇观为特色,集自然景观游赏、民族文化体验、自然科考、休闲度假、跨境 旅游 等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 旅游 秘境。加上优越的生态环境,这里有着不少长寿老人。为此,金平县将在马鞍底乡擦亮这三个品牌,让金平在 旅游 目的地中更具辨识度,让游客记住金平、留在金平。这次参会,他也带来了打造滇东南长寿康养之旅目的地的建议。

委员声音

省政协委员、中国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金飞豹:

修建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

“‘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一经建成,将成为中国境内人文内涵最深厚、民族风情最浓郁、自然景观最美丽、垂直气候最显著、单项里程最漫长的国家步道之一。修建国家步道的目的,就是让游客和城市居民走向自然和荒野,用体验自然的方式深度 旅游 、了解自然,让更多游客的脚步慢下来,有更多时间留在云南。”金飞豹说。

金飞豹介绍,“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建设将从三江并流核心区一直到西双版纳,整条线路囊括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等热点 旅游 区,以茶马古道为文化脉络、沿线15个特有民族聚居地为特色地标,将一系列经典徒步 旅游 线路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纵向的国家步道。在这条步道上,可以依托生物多样性资源,发掘乡村 旅游 资源,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规划半山酒店、帐篷酒店。待步道建成后,游客们徒步旅行,深入乡村,游客在云南起码会多停留3至5天。

省政协委员、丽江正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四龙:

打造特色乡村 建设新玩场

“云南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未来,云南 旅游 一定要坚持打‘民族的文化牌’‘文化的民族牌’,保留民族文化内涵,才能让游客‘多留一天、回了又来、不自觉想来’。”杨四龙说。

杨四龙表示,“云南 旅游 走过30年的路途,传统‘一把旗子、一个导游、马不停蹄、走马观花’的 旅游 形式应该告一段落了。游客在云南,不是为了 旅游 而 旅游 ,而应该是为了有良好的体验感、参与感、幸福感。”他认为,参与和体验是把游客留在云南的关键,依托“锦上添花”的大滇西环线建设,云南各个景区和景点应该进行“彻底革命”,建设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把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融入乡村振兴中去,打造属于云南的特色乡村,建设游客的新玩场。

对于丽江 旅游 ,杨四龙建议,加大对文化遗产地的资金投入,促进 旅游 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从教育、技能培训、建立主管遗产可持续发展权威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等,全面、整体、系统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衍生创意出形式多样的文化 旅游 产品,充实云南 旅游 品牌的文化内涵,发散出云南文化 旅游 的无限魅力,把游客留在云南。

专家观点

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

结合 旅游 目的地特质丰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昆明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朱伯威表示,从专业经济学角度来讲,游客停留时间越长,区域 旅游 经济综合效益就越高。云南如何把入滇游客留住?他说,云南拥有复合型 旅游 资源,气候宜人,自然 旅游 、人文 旅游 资源丰富多彩,资源禀赋优良,对客源有吸引力,具有把游客留住的良好基础。

但拥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依托资源,结合 旅游 目的地特质,通过专业的开发整合和形象设计,形成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丰富的 旅游 线路产品。朱伯威说,比如西双版纳,到冬天时可以设计避寒 旅游 线路产品;瑞丽,可结合边贸活动、玉器交易等,形成边境 旅游 线路产品。

朱伯威说,我省提出的大滇西 旅游 环线建设中,半山酒店作为引领新产品、新业态的标志性项目,体现着“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我省也提出打造世界级山地 旅游 度假区。不难看出,未来云南就要瞄准中高端 旅游 客源消费,构建区域 旅游 经济发展的良性架构,让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云南都可以得到满足,届时自然让游客延长综合停留时间。

杨峥 雷桐苏 刘文波 通讯员 迟富华 摄

责任编辑 赵伦

校对 石春林 毛昆

编审 张明

云南13个文旅项目拟入选国家级名录分别是:玉水寨景区、孟定芒团景区、普洱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拟入选非遗旅游景区,双廊非遗旅游小镇、鹤庆新华银器小镇、孟连娜允古镇、诺邓千年白族古村拟入选非遗旅游小镇,喜洲古镇白族特色非遗旅游街区、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建水紫陶里汉唐文化街拟入选非遗旅游街区,老达保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弥渡县密祉镇文盛街村拟入选非遗旅游村寨。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入选的13个文旅项目还不曾去过。云南是一座充斥着浓厚烂漫气息的城市,这里有着美不胜收的独特景色,也拥有着朴实、友善、风趣的云南人民。云南为人熟知的名胜景地有丽江古城、束河古镇、香格里拉、玉龙雪山、洱海、虎跳峡等等。曾经有幸去过玉龙雪山,去之前便对它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期待,当时看见银装素裹的雪白世界以及那连绵不绝的雪峰,真是宛若一条蛟龙,栩栩如生。但是景色虽是极致,登山的过程还是比较费力的,去的时候导游都会让在山下准备氧气瓶,所以途中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不适,及时调整。虽然在云南有过一游,但是遗憾的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就如这次入选的13项文旅项目,每一项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特色,能够拥有不同的际遇。若有机会,一定要去见更多的风景。

总而言之云南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不论你是需要放松心情,收获一段轻松舒适的旅行,还是希望能够欣赏多彩的景色亦或是遇见有趣的人,这里都是非常合适的地方。但是无论去哪旅行,最好是做一些准备和攻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

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

因此,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抽样调查的性质。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

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这“三性原则”的普查和采录成果,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以上内容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哪有什么鬼斧神工,不过是人做的。

母大师姓母,本名母炳林。

第一次见他时,

他披着一头“步惊云式的长发,

叮叮当当敲着小锤,

面容清瘦而专注。

总感觉从远古而来,

有股难以言说的“仙气儿。

但一笑,他就“破功了。

那腼腆而羞涩的脸上,

有种天真的孩子气。

以至于很难让人把各种光环与标签,

跟他联系在一起: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母炳林品牌创始人

······

或许真正的高手,

都如孩子一般谦卑吧!

不善言辞,

问一句说一句。

但经他一双妙手锻造的银器,

却无数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祥瑞银花瓶》第三届中国民族工艺品美术珍品展上荣获神工百花奖金奖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2011年他仅凭一张照片,

复刻出400年前极为复杂的锻造工艺——

“木纹金,

将银的柔美与铜的刚毅结合,

呈现出一种精妙的鎏金木质纹理。

如山间明月,

又如巍峨群山,

壶樽觥觚,赤霞流云,

美的让人移不开眼!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同样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木纹金银壶,

这种工艺繁复、耗时长、损耗高、

成品产量十分稀少,

非几十年的功力而不得。

人们尊他为母大师,

赞他是鬼斧神工。

他却始终觉得自己不过是“训马的小孩。

“驯服一个个工艺,

如果能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荣幸,

“成功不等于成熟,

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1

苦小孩的逆袭

母炳林是个苦小孩,出生在云南鹤庆“千年银都的他,从小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14岁就跟着姑爹做起了村里银匠最苦的行当“小炉匠——走夷方。

这听起来很浪漫的三个字,其实就是十几岁的孩子,挑着几十斤重担,跟着师傅一路翻山越岭,颠簸辗转藏区、贵州、四川、青海、甘肃······帮人打点银器混口饭吃。

而这口饭也常常吃不到嘴里。荒无人烟的雪山,见到一户人家就像见到救星。饿极了的半大小伙何止是想哭,简直是嚎了起来。

“人都说雪山多美多美,我一点也没觉得。母炳林至今回忆起那段往事,还连连摆手。

不过,“人生没有一段苦是白受的,正是那段痛苦辛酸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更开拓了他的眼界。

好学的母炳林就这样一路处处留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跟别人请教学习的机会,很快就掌握了很多不同地域的银器制作工艺。

路走的多了,手上的功夫也日益精进。很快,师傅做的他会,师傅不会做的,他也会了。

2

做别人不会做的

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20岁的母炳林来到当时藏银器工艺繁多的稻城,安营扎寨开铺子。

作为一个外来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又不通,当地藏民开始也很戒备,想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

第一个障碍来自大自然。6000多米的海拔,最低-40度的低温,手被冻僵都是小事,高反、缺氧、雪盲·····随便一个都能随时把人击垮。

一起来的小伙一个个坚持不住回家了,只有母炳林一个人留了下来。“晚上点煤油灯,一起风一吹头发就烧着了,拿远点又看不见,拿近点又会烧到,没办法,只有坚持嘛。

除了环境的恶劣,最大的障碍其实还是人的信任。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无他,母炳仁只能用自己精湛的工艺说话,凭一份真心去捂化。

一天,一位老婆婆带着外孙女来找母炳林打一套银首饰,婆婆一直讲价,得知小姑娘的妈妈改嫁后就去世了,只剩祖孙俩相依为命,没多少钱。母炳林一下想到自己,心里很难过。他应了下来,用心打了一套很美的首饰,最后没收一分钱。“哪知祖孙俩‘嘭’地一下跪在地上,给我竖起大拇指。

做艺如做人。正是母炳林那颗有情柔软心,让冷冰冰的金属有了温度,有了人气。

手艺人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传内不传外。谁愿意把自己养家的本事随便传人呢?

为了跟当地很有威望的大师傅学手艺,母炳林就去每天厚着脸皮“磨。

给人家免费做小工,见缝插针地学,甚至故意弄坏铜瓢拿给师傅补,偷学点技术,把师傅都搞得不耐烦了。

最终让师傅松口的,还是母炳林的真诚。“师傅一人孤苦伶仃,有一次病得很严重,医生让他住院,可他不住。我送他到医院,照料了一个多月。

而且后来的几年,母炳林都把他当亲人一样妥帖照顾,深受感动的师傅终于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给了他,还成了老人的干儿子。

3

传承,是怕他们不做

1997年,不到30岁的母炳林已经凭着高超的技艺在稻城闯出一片名堂,沉淀的资源和人脉,足够他过上富足舒适的日子。

但在得知家乡鹤庆新华村想大力发展本土手工艺,出于对家乡的一份情感和责任,他毅然放弃稻城的一切,带着一身本事回乡发展。

第一件就是培养人才,打破老手艺人保守的桎梏,无私接收徒弟百余人,包括很多残疾人,不断壮大传统金属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队伍;

“我以前学艺吃过的苦,不能让他们再受了。

创立品牌“母炳林,解决当地就业,发展传承千年制银之都云南鹤庆的老银器手艺。

母炳林在法国展示工艺刘建华摄

然而面对如火如荼的家乡文旅,母炳林的内心始终察觉到一丝隐隐的不安:

年轻人是回来了,可大都忙着赚钱,鲜少沉下心来打磨手艺。

如何传承和进行手工艺技术创新,才是母炳林真正担心的。

他便做起那个表率,银匠要做的就是低下头,扎扎实实地一锤、一锤、一锤,不断征服一座座工艺的大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银器工艺的制作细节,宣传家乡非遗银器,母炳林工作室也开始搭上短视频的快车。

通过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不断展示自己的新工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

一块坚硬冰冷的银块,如何浴火淬炼,变成一只如月似霜的银壶?

不同熔点的金属,如何做到完美交融,幻化成如赤霞流云般的木纹?

千锤百炼,缓慢而枯燥。手艺人文化和技艺的沉淀,便在毕毕剥剥的火苗中,在清脆悦耳的敲打声中得以升华。

不少人看了都在评论区连连惊叹:

“第一次知道银壶原来是这样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真的太惊艳了!这才是大国工匠!

11月20至30日,依托“看见手艺计划,抖音电商推出“暖茶养壶季活动,邀请制茶大师、瓷器大师等诸多手艺人走进直播间,讲解各自技艺、售卖相关作品。

母炳林大师也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活动。这是抖音电商助力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又一实实在在的行动。

很多人在抖音直播间争相购买收藏母师傅手作的银壶茶器。

我们总迷信外国的奢侈品,殊不知真正的奢侈品就在我们身边,藏在这些手艺人的手心里。

有一口气,

点一盏灯,

有灯,就有人。

您想要问的是云南大理的非遗蚂蚁新村有哪些吗?东巴画,三道茶。根据查询云南文旅局官网显示。

1、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纳西族聚居区亦有分布。东巴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及麻布等为材料,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廓,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料,色彩绚丽,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是云南非物质保护遗产。

2、云南大理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道茶,三道茶是当地传统的饮品,三道茶是以不同浓度的茶液分层而成,喝茶时需按照一定顺序饮用,既是―种独特的茶文化,也是大理地区重要的社交和待客礼仪。

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术,被称为是人类手工造纸活化石。

也许我们都见过干净、洁白、细腻的宣纸,可是在美丽的云南,却有另外一种纸,它纸质厚实,纤维粗重,可以双面书写,经久耐用,能防虫蛀。这是用纳西族东巴造纸术做的东巴纸。

东巴纸,是以前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抄写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张。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中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擅长歌、舞、经、书、史、画、医。纳西族至今仍保留使用着其独特的东巴文字,也是现在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灵动活泼,衬在古朴的东巴纸上,也是极有韵味的。

关于纳西东巴始祖丁巴什罗造字的记载中有这么一段话,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刚萌芽的智慧,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这个粗糙的树皮即指东巴纸。据资料记载,东巴造纸术源起于唐朝,今天的工艺依然沿袭着唐朝时的特点。

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东巴造纸术,一定要去到云南省迪庆州三坝乡白地村。那里是东巴教的发祥地,也是纳西族东巴的圣地。这里有一位“大东巴”:和志本。

“大东巴”往往掌握着最精深的纳西文化,当然也包括造纸。东巴造纸术流传千年,在文革时期曾被迫停止,上世纪80年代才恢复。和志本老人便是最早开始恢复东巴造纸术的人。为了学习东巴纸术,和志本花了10年的时间。

造纸过程的工序有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环节。全程都是纯天然的材料,而且制作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东巴造纸术兼具了浇纸法和抄纸法两大造纸方法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66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