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还有那些?

王昌龄的诗还有那些?,第1张

第二节 盛唐边塞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的李将军那样,迅速扫平残敌,解除边患。他的边塞诗中,还经常出现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除了《燕歌行》,这一类的作品还有《蓟门五首》其四中:“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答侯少府》中:“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高适的边塞诗还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慨。如《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他的理想就是塞上立功,身后扬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蓟中作》中又写道:“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孙吴事”,指用兵之道。自己虽然有军事韬略,无奈无人赏识,那些不学无术的将领,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赏。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五、七言古体,但一些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凛。如《送董大二首》之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漠雪景,反而衬托出了英雄豪杰的不凡襟抱。《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把塞外雪夜写得多么明净寥廓,一支《梅花落》曲子又把它点缀得绚丽如画,而且情韵深厚。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高适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的诗多从现实出发,写自己的真感情,真怀抱,或抒情、或议论,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这是“多胸臆语”;而语言的质实有力,情调的豪迈雄壮,便是“兼有气骨”的表现。这两者相结合,形成了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悲壮沉雄”的风格特色。

和高适并称为盛唐边塞诗代表的是岑参。

岑参(约715-769),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和高适一样,岑参的祖、父辈都曾有过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到岑参幼年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又早死,全凭他勤奋读书,天宝三载(744),二十九岁时,应举及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冬天,岑参第一次赴安西边塞(今新疆库车附近),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任职,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际 ,岑参赴北庭边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供职,三年后东归。因杜甫的举荐,岑参入朝任右补阙,又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后转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秩满罢官,流寓蜀中,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约四百首。

岑参一生两次出塞,共写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是盛唐诗人中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的。岑参边塞诗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是抒发为国安边、建立功业的抱负,表现了强烈的入世精神。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有的是抒写边思乡愁

,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初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写在边塞思念家人的感情,语淡情浓,气度却显得豪爽。

但岑参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那些描写域外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

岑参赴边之时,已是天宝后期,唐王朝内外危机重重,但安西、北庭边塞的兵力一向雄厚,唐帝国的声威依然显赫,所以岑参的情绪高昂、豪迈,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性格又具有好奇的特点,杜甫就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而且想象力丰富

,域外奇伟壮丽的风物,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所以他的边塞诗如殷璠所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殷璠此语虽是针对岑参早期写景之作而言,但似乎更符合他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关于岑参诗的“奇”,清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石洲诗话》称:“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岑参边塞诗的“奇”,首先表现在以奇特的想象抒发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将域外荒寒的奇异风光,用豪迈高远的语言和声调来表达,给人既振奋又新鲜的感觉,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雪兼写送别。他把边地的雪写得那么绚丽,又用雪来表现奇寒,而后过渡到送别的场面、惜别的心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用梨花盛开的春天景象,来比喻严冬飞雪,既形象,又使全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在漫天皆白之中,突出了红旗的鲜丽,画面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应麟认为他的诗“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诗善于写奇景的特点。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描写的是大漠中恶劣的环境:黄沙入天,夜风怒吼,飞石如斗,但诗人用夸张的笔法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心中却充满了昂扬激动的情绪,因为他是用如此奇伟的景色,衬托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看将士们半夜行军,幕中草檄,何等英姿飒爽!这首诗给我们美的感受,已不仅仅来自塞外奇景,还由于盛唐时代诗歌中鼓荡着的慷慨豪迈的激情。

岑参写塞外奇景的作品,数量颇多,且多用歌行体。如《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

,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

岑参边塞诗的“奇”,还表现在声韵上。

岑参边塞诗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和七绝。其七言歌行音节流畅,用韵灵活多变,既借鉴了高适等人纵横跌宕,开合自如的体势,又接受了乐府诗的形式特点,有时句句用韵,有时隔句用韵,有时一韵到底,有时二、三句一转韵,总之,视内容而作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所以音节嘹亮铿锵悦耳。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且平、上、入三声互换,以急促劲折的声韵,表现出军情的紧急和土气的高昂。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关于两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曾有诗论家将他们归在一起品评。如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辛元房说:“(

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卷三)。但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他们两人的风格,并不能以“悲壮”二字归为一类。由于经历、个性,接受的艺术熏陶不同

,两个同时代的著名的边塞诗人的风格,也是同中有异的。具体地说

,高适的边塞诗“悲壮”的色彩更浓郁一些,岑参的边塞诗更“奇丽

”一些。所以说高适诗“悲壮而厚”,岑参诗“奇逸而峭”。(《师友诗传续录》)“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

》引《吟谱》)。

在盛唐边塞诗人群中,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人,也是各有建树的作家。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 ,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贫寒,“多知危苦之事

”,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业,向往军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说:“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变行路难》中说:“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这种强烈的事功精神,慕侠尚气,慷慨豪爽的个性和他亲赴塞垣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边塞诗的创作方面,能有独特的成就。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曾被明人评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作者从边关明月想到从秦汉以来,筑关备胡,耗时良久,但战争仍持续不绝,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边将不得其人。这种论点的提出,是基于作者对历史的深刻了解思考,而且语言精炼,以秦汉时的明月关山落笔,创造了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艺术感染力很强。因此清人黄生评此诗道:“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他的《从军行》共有七首绝句。其中一、二首分别是: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首诗主要是抒发征戍者斩不断理还乱的乡思别愁。作者善于表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感情。如第一首写一个守边士兵,在秋日的黄昏

,萧瑟海风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耳中是缭绕不去的《关山月

》曲子声,他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闺中的妻子,是怎样苦苦地思念自己,于是愁绪萦怀,思情万端。情与景高度融合,悲凉中又有柔婉

。第二首写军中作乐的场面,人们在琵琶曲的伴奏下,蹁蹁起舞,但是乐曲怎么换都离不开“关山”的离别之情。浓浓的别愁,弹也弹不尽,听也听不腻,夜色渐渐转深,月亮已西落于长城之下了,边愁猕漫在塞外的夜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五)

这两首主要表现立功塞上的雄心壮志,如其四中,身经百战的将士,表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第五首写的是一次夜战。前两句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后两句突出胜利的结果。将前后几首诗结合起来读,使人感动于这些古代士兵崇高伟大的心灵:他们和常人一样有儿女情长,但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便舍生忘死,不计个人得失。王昌龄因为早年有亲上塞垣的经历,对军队中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自己也有马上取功名的理想,所以在这些将士的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热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说:“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的确如此。

王昌龄不但以边塞诗著称,他的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历来也备受推崇。他笔下的妇女形象有宫中怨女、有闺中**,也有劳动妇女

。如《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先写**因为“不知愁”,所以盛妆打扮之后登上高楼观赏春色。没想到原野上灿烂的春光,突然触动了她心中索寞的情怀和对青春华年流逝的伤感,引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叹。诗对**心理的描写可谓细致、传神。清人俞樾评此诗:“以无情言情则情出

,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王昌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人称“七绝圣手”。一般都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在唐代只有李白可与比肩。王世贞《诗评

》引焦竑语称:“龙标(王昌龄)、陇西(李白)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清人叶燮《原诗》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李颀(约690-754) ,嵩阳(今河南登封)人(据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 ,《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他和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有强烈的功名心,企慕富贵荣华的生活:“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缓歌行》)这首诗写出了当时寒俊之士的“白日梦”。但是李颀的仕宦生涯并不如意:“数年作吏家屡空,谁料黑头成老翁”(《欲之新乡签崔颢綦毋潜》)由于对仕进失望,李颀不久便辞官不就,归隐田园了。

李颀性格中有豪爽任侠、倜傥不群的一面,又有长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他的边塞诗浑雄刚健,苍凉悲壮,代表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旁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借咏汉武帝征西域史事,感叹古往今来的边陲攻战,付出了数不清的性命和财产,换来的只不过是小小的蒲桃移植在长安!沈德潜评此诗道:“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卷五),诗的思想很有深度。这一首七言古诗音韵宛转,章法整饬。诗中描写的荒漠景色,色彩黯淡,情调低沉,表现了李颀个人悲怆的情怀。

李颀其他的边塞诗还有《古意》、《古塞下曲》等,情调都很苍凉悲壮。

李颀精通音律,对音乐的感受特别敏锐,而且能准确给以表达,他有几首描写音乐的诗篇,都十分成功。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中: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诗中的“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胡笳声”即《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不是吹奏胡笳。

胡笳声不是具象、可触摸的。诗人便用了种种感通神明的意象,来给以描绘。说乐声时紧时缓,就像空中百鸟乍聚乍散,像兰天上浮云忽开忽合。乐声嘶哑,像离群的雏雁在暗夜里悲鸣,乐声低沉,像胡儿依恋慈母哀哀低唤。接着诗人又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反衬琴声的艺术力量:“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好象河流,飞鸟都被琴声震慑了、陶醉了。后面写琴声的幽咽,使人想到汉乌孙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远嫁的悲伤。这以上是侧面写琴声。以下从正面写琴声,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如“长风吹林”、“迸泉飒飒”、“野鹿呦呦”……,写出了音乐的无穷变化,也写出了音乐中的人情味。难怪殷璠称李颀描写音乐的诗句是"足可歔欷,震荡心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

李颀还擅长刻画人物性格,他的《别梁鍠》、《赠别高三十五》

、《送陈章甫》、《赠张旭》等诗,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别梁鍠》: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

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

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

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

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

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

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把梁鍠任侠使气,不拘小节的个性作了生动、形象的刻划,使人感觉到他虽然落魄却依然悲歌慷慨。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他少有侠气,靳能所作墓志铭并序中称其“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同上)可见王之涣的边塞诗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王之涣保留下来的作品只有六首,其中三首是边塞诗,最脍炙人口的是《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首二句写玉门关外的情景。有的版本作“黄河”为“黄沙”

,因为黄河离玉门关很远,肉眼看不到黄河与天相接的情景。但是若从艺术想象的角度,以意念中黄河与白云相接的情景作为孤城、群山的背景,又是可以说得通的。后两句写羌笛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曲

》,好像在埋怨因为春风不到玉门关,所以这里见不到一株杨柳树。这里的“春风”语带双关,既是说玉门关本就荒凉,不必埋怨春风,又是用“春风”比喻朝廷的恩译,说朝廷早就把这些戍卒的生死置之度外,流露了作者对守边士兵的同情,但是用语十分含蓄,用情十分深挚婉曲。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景却不把景写尽,而且在壮阔雄浑的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登高望远”之意,展现了盛唐知识分子开阔的胸襟、进取的精神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崔颢曾漫游各地,到过塞上,有《崔颢集》,存诗40多首

。其中边塞诗7首,多抒发立功军中,杀敌塞上的豪迈意气。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朵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诗中把王威古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刻划得多么动人!诗的前十句借射猎的场面塑造王威古英武豪健的形象,后八句歌颂王将军慷慨赴国难、英勇上战场的精神。诗中漾溢着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的精神

,都使人深受鼓舞,所以殷璠称赞道:“风骨凛然”(《河岳英灵集

》)。崔颢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在观赏黄鹤楼的风光时,想到古人登仙驾鹤的传说,也想起三国时才士祢衡被冤杀于此的往事,不由得感慨万端,在诗中抒发世事茫茫,人生如寄的感叹,转而对家乡亲人产生深深的系念。诗一气直下,自然流畅。就像沈德潜评此诗所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唐诗别裁》卷十三)。诗的前四句写登楼所想,表现仙去楼空,岁月不再,唯有白云,千载之下,依然悠悠的世事茫茫之感。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所想,汉阳城、鹦鹉洲、绿草芳树在夕阳之下,暮江之上,徒然增人乡愁离思。写景抒情,臻于妙境,难怪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称此诗:“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

黄鹤楼》为第一。”

盛唐边塞诗人的成就高低不同,数量多寡有别,但他们在艺术上基本都在努力创造阳刚、劲健、慷慨、奇伟之美,使边塞诗歌成为盛唐之音的一个有机组成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 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 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4、 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2、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

  4、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闭。---------范仲淹《渔家敖》

  四、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见心。--------杜甫《春望》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五、古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六、古诗词中的名胜古迹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洲词》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朝发白帝城》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寐。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瞰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明月皎夜光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一)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回答者:9311145 - 童生 一级 4-22 19:07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8 个人评价

  好

  75% (6) 不好

  25% (2)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才怪)

  评论者: 九天霹雳 - 兵卒 一级

  好多~~

  评论者: kl86884251 - 试用期 一级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评论者: 一个好学生1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8 条

  http://wwwpepcomcn/xiaoyu/indexhtm打开后看左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书,再点教材电子课本,需要几册点几册

  回答者:李家思 - 大魔法师 九级 4-14 20:22

  找 鹅 着首

  回答者:ylwudi - 秀才 二级 4-14 20:22

  12册:[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回答者:卡卡西无敌 - 试用期 一级 4-14 21:06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回答者:congrui93 - 童生 一级 4-15 09:21

  哪一个版本的呢人教版出的版本可多了

  回答者:潇潇78 - 秀才 二级 4-15 09:56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乡村四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无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

  小学必背古诗80首:

  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

  柔和的光倾散在清晨的空气里,

  泉水,疲倦的潺潺的流淌,

  青山,痴呆的静静的矗立,

  时间默默的流逝。

  啊!

  就在那天水相结的时空里,

  在蝶舞蜂飞的陪伴下,

  在鸟语花香的偕陪下,

  你绰约的走来,

  明亮的眼眸,

  淡淡的体香,

  时间邂逅着空间,

  泉水已经澎湃,

  青山也似颤动,

  璀璨的阳光跟随着远去的影态,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为"双璧"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其中, 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月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青年时期,性格豪迈,多才多艺他会写诗,又会唱歌跳舞《唐才子传》说王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是盛唐的边塞诗派存诗不多,以《凉州词》最为著名

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从崔颢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也在长安和洛阳居住过开元后期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到过幽燕河朔边塞之地

李颀(690 -751 ),颖阳(今河南省登封县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

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辞官归隐他的边塞诗及描写音乐的诗和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的赠别诗,都很有特色,激昂慷慨,富于艺术的感染力他擅长五古及七言歌行,七律虽只留存几首,但也写得很有气势他广交游,和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卢象均有唱和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的李将军那样,迅速扫平残敌,解除边患。他的边塞诗中,还经常出现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除了《燕歌行》,这一类的作品还有《蓟门五首》其四中:“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答侯少府》中:“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高适的边塞诗还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慨。如《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他的理想就是塞上立功,身后扬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蓟中作》中又写道:“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孙吴事”,指用兵之道。自己虽然有军事韬略,无奈无人赏识,那些不学无术的将领,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赏。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五、七言古体,但一些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凛。如《送董大二首》之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漠雪景,反而衬托出了英雄豪杰的不凡襟抱。《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把塞外雪夜写得多么明净寥廓,一支《梅花落》曲子又把它点缀得绚丽如画,而且情韵深厚。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高适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的诗多从现实出发,写自己的真感情,真怀抱,或抒情、或议论,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这是“多胸臆语”;而语言的质实有力,情调的豪迈雄壮,便是“兼有气骨”的表现。这两者相结合,形成了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悲壮沉雄”的风格特色。

和高适并称为盛唐边塞诗代表的是岑参。

岑参(约715-769),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和高适一样,岑参的祖、父辈都曾有过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到岑参幼年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又早死,全凭他勤奋读书,天宝三载(744),二十九岁时,应举及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冬天,岑参第一次赴安西边塞(今新疆库车附近),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任职,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际 ,岑参赴北庭边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供职,三年后东归。因杜甫的举荐,岑参入朝任右补阙,又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后转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秩满罢官,流寓蜀中,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约四百首。

岑参一生两次出塞,共写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是盛唐诗人中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的。岑参边塞诗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是抒发为国安边、建立功业的抱负,表现了强烈的入世精神。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有的是抒写边思乡愁

,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初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写在边塞思念家人的感情,语淡情浓,气度却显得豪爽。

但岑参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那些描写域外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

岑参赴边之时,已是天宝后期,唐王朝内外危机重重,但安西、北庭边塞的兵力一向雄厚,唐帝国的声威依然显赫,所以岑参的情绪高昂、豪迈,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性格又具有好奇的特点,杜甫就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而且想象力丰富

,域外奇伟壮丽的风物,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所以他的边塞诗如殷璠所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殷璠此语虽是针对岑参早期写景之作而言,但似乎更符合他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关于岑参诗的“奇”,清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石洲诗话》称:“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岑参边塞诗的“奇”,首先表现在以奇特的想象抒发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将域外荒寒的奇异风光,用豪迈高远的语言和声调来表达,给人既振奋又新鲜的感觉,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雪兼写送别。他把边地的雪写得那么绚丽,又用雪来表现奇寒,而后过渡到送别的场面、惜别的心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用梨花盛开的春天景象,来比喻严冬飞雪,既形象,又使全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在漫天皆白之中,突出了红旗的鲜丽,画面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应麟认为他的诗“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诗善于写奇景的特点。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描写的是大漠中恶劣的环境:黄沙入天,夜风怒吼,飞石如斗,但诗人用夸张的笔法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心中却充满了昂扬激动的情绪,因为他是用如此奇伟的景色,衬托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看将士们半夜行军,幕中草檄,何等英姿飒爽!这首诗给我们美的感受,已不仅仅来自塞外奇景,还由于盛唐时代诗歌中鼓荡着的慷慨豪迈的激情。

岑参写塞外奇景的作品,数量颇多,且多用歌行体。如《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

,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

岑参边塞诗的“奇”,还表现在声韵上。

岑参边塞诗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和七绝。其七言歌行音节流畅,用韵灵活多变,既借鉴了高适等人纵横跌宕,开合自如的体势,又接受了乐府诗的形式特点,有时句句用韵,有时隔句用韵,有时一韵到底,有时二、三句一转韵,总之,视内容而作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所以音节嘹亮铿锵悦耳。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且平、上、入三声互换,以急促劲折的声韵,表现出军情的紧急和土气的高昂。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关于两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曾有诗论家将他们归在一起品评。如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辛元房说:“(

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卷三)。但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他们两人的风格,并不能以“悲壮”二字归为一类。由于经历、个性,接受的艺术熏陶不同

,两个同时代的著名的边塞诗人的风格,也是同中有异的。具体地说

,高适的边塞诗“悲壮”的色彩更浓郁一些,岑参的边塞诗更“奇丽

”一些。所以说高适诗“悲壮而厚”,岑参诗“奇逸而峭”。(《师友诗传续录》)“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

》引《吟谱》)。

在盛唐边塞诗人群中,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人,也是各有建树的作家。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 ,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贫寒,“多知危苦之事

”,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业,向往军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说:“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变行路难》中说:“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这种强烈的事功精神,慕侠尚气,慷慨豪爽的个性和他亲赴塞垣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边塞诗的创作方面,能有独特的成就。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曾被明人评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作者从边关明月想到从秦汉以来,筑关备胡,耗时良久,但战争仍持续不绝,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边将不得其人。这种论点的提出,是基于作者对历史的深刻了解思考,而且语言精炼,以秦汉时的明月关山落笔,创造了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艺术感染力很强。因此清人黄生评此诗道:“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他的《从军行》共有七首绝句。其中一、二首分别是: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首诗主要是抒发征戍者斩不断理还乱的乡思别愁。作者善于表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感情。如第一首写一个守边士兵,在秋日的黄昏

,萧瑟海风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耳中是缭绕不去的《关山月

》曲子声,他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闺中的妻子,是怎样苦苦地思念自己,于是愁绪萦怀,思情万端。情与景高度融合,悲凉中又有柔婉

。第二首写军中作乐的场面,人们在琵琶曲的伴奏下,蹁蹁起舞,但是乐曲怎么换都离不开“关山”的离别之情。浓浓的别愁,弹也弹不尽,听也听不腻,夜色渐渐转深,月亮已西落于长城之下了,边愁猕漫在塞外的夜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五)

这两首主要表现立功塞上的雄心壮志,如其四中,身经百战的将士,表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第五首写的是一次夜战。前两句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后两句突出胜利的结果。将前后几首诗结合起来读,使人感动于这些古代士兵崇高伟大的心灵:他们和常人一样有儿女情长,但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便舍生忘死,不计个人得失。王昌龄因为早年有亲上塞垣的经历,对军队中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自己也有马上取功名的理想,所以在这些将士的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热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说:“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的确如此。

王昌龄不但以边塞诗著称,他的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历来也备受推崇。他笔下的妇女形象有宫中怨女、有闺中**,也有劳动妇女

。如《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先写**因为“不知愁”,所以盛妆打扮之后登上高楼观赏春色。没想到原野上灿烂的春光,突然触动了她心中索寞的情怀和对青春华年流逝的伤感,引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叹。诗对**心理的描写可谓细致、传神。清人俞樾评此诗:“以无情言情则情出

,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王昌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人称“七绝圣手”。一般都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在唐代只有李白可与比肩。王世贞《诗评

》引焦竑语称:“龙标(王昌龄)、陇西(李白)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清人叶燮《原诗》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李颀(约690-754) ,嵩阳(今河南登封)人(据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 ,《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他和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有强烈的功名心,企慕富贵荣华的生活:“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缓歌行》)这首诗写出了当时寒俊之士的“白日梦”。但是李颀的仕宦生涯并不如意:“数年作吏家屡空,谁料黑头成老翁”(《欲之新乡签崔颢綦毋潜》)由于对仕进失望,李颀不久便辞官不就,归隐田园了。

李颀性格中有豪爽任侠、倜傥不群的一面,又有长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他的边塞诗浑雄刚健,苍凉悲壮,代表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旁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借咏汉武帝征西域史事,感叹古往今来的边陲攻战,付出了数不清的性命和财产,换来的只不过是小小的蒲桃移植在长安!沈德潜评此诗道:“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卷五),诗的思想很有深度。这一首七言古诗音韵宛转,章法整饬。诗中描写的荒漠景色,色彩黯淡,情调低沉,表现了李颀个人悲怆的情怀。

李颀其他的边塞诗还有《古意》、《古塞下曲》等,情调都很苍凉悲壮。

李颀精通音律,对音乐的感受特别敏锐,而且能准确给以表达,他有几首描写音乐的诗篇,都十分成功。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中: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诗中的“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胡笳声”即《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不是吹奏胡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544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