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每个人对诗作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诗要读出意境
才有美感
若不是学生作业老师非要这么问就别这么较真儿了
有时连作者自己都是朦胧的
要旁人如何回答?
只是揣测罢了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 “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诗人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最终消散,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
在新诗中,《雨巷》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中的意象是纯粹中国式的,丁香与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典故。李商隐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但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戴望舒的古典文学修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审美理想的重要部分,这就使他的诗在吸取外国诗歌养分时,并没有流于晦涩。他注意化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融汇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形成自己诗歌技艺的特色。《雨巷》就是对中西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现代新诗史不可忽视的一首精品
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她却又是“象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让人感到唏嘘和渺茫不可实现,说丁香是梦一般,其实是他们睡在梦中,分不清方向与目的,让人惆怅,让人无,可谓的是“巷中人”。 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写抽象的意境,让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此外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韵很浓,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使人读起来如小河般的流畅与起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通篇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作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的出现及飘然而去象征着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幻灭的痛苦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全诗所构成的是一个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反当时的黑暗喻为悠长而寂廖的“雨巷”,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徘徊者。他在孤寂中仍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他的希望也将是落空的。这种心情,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进步青年由于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而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真实反映,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是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的再现。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诗人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的妹妹,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诗人唱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绝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诗人在这样的雨巷中走着,独自“撑着油纸伞”,品味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诗人彷徨着: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近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
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
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可以说,《雨巷》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成熟;是一个成功的实验,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诗歌中成功把握和表达现代社会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的诗情画意。
十几年前,我在开始接触诗的时候,就读到戴望舒的《雨巷》。十几年来,我对这首诗的喜爱,好象是对一位青梅竹马的异性伙伴一样情有独钟,每次重新读到这首诗,总有一番新的感受。
笔者独爱这首诗,主要爱其有“四美”。一是诗的意境很美。此诗以“雨巷”为题,就为本诗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环境。全诗以“我”在雨巷中彷徨为主线,在彷徨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整首诗渗透着哀怨、彷徨的雨水,“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们的诗人好象积蓄了满肚子的忧愁,一开笔就倾泄出来,营造了忧愁的凄美的意境。而精选到诗中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等物体,也渲染着淡淡的哀愁。二是诗的语言很美。语言是诗的眼睛,也就说是乐美,有音乐一样的感觉。这首诗的语言可以说是美女的眼睛,让人读了心止不住燥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读着这样的语言,就使人感觉好象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山谷,在山谷里喊着,听山谷的回音一样,回环往复。也好象品好茶和好酒一样,那种喝下去后,慢慢品味,要说有多好就有多好。“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样反复地呤唱,乐感很强,很美。三是诗的结构很美。第一节诗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最后一节诗又反复出现,中间又写到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这首诗的主旨也很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有的人说,这一首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表达诗人在复杂政治的环境中彷徨,不知道该怎么走,感觉到前路迷茫。笔者喜欢诗,更喜欢情诗,所以,也一直把此诗当成情诗来读,如果有中意的人,笔者就抄来送她一首,这是最便宜又是最昂贵的感情投资。不知您以为然否?
撑着油纸伞,彷徨的心如寂寥而又悠长的街巷。雨淅沥着,泣诉着生命的哀怨。 寂寞,无聊中漫步,无可依托的心苍白的如萧瑟的秋霜。偶尔,身边飘过一款紫色的衣裙,微微带着丁香般的清性馨,匆匆的目光里有哀怨和朦胧的真诚。可是,邂逅并不因为真诚的存在而把心挽留。我默默彳亍着,望着冷漠的雨,感悟梦的凄凉。
我回首望她远去的背影,慢慢的消逝在雨巷的尽头。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哀怨,被漓漓的雨帘隔在另一个世界。思念、惆怅都随着雨声碎在大地的胸膛。心碎了,梦依然灿烂。迷蒙的雨,不会熄灭爱的火焰。生活因为梦想而生成动力,放飞心情高遥生命之旅。
是戴望舒的《雨巷》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拓展阅读的推荐文章,很美的意境,可以背下来作为情景剧的背景资料。。\r\n撑着油纸伞,独自\r\n彷徨在悠长、悠长\r\n又寂寥的雨巷,\r\n我希望逢着\r\n一个丁香一样的\r\n结着愁怨的姑娘。\r\n她是有\r\n丁香一样的颜色,\r\n丁香一样的芬芳,\r\n丁香一样的忧愁,\r\n在雨中哀怨,\r\n哀怨又彷徨;\r\n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r\n撑着油纸伞\r\n像我一样,\r\n像我一样地\r\n默默彳亍(chì|chù)着\r\n冷漠、凄清,又惆怅。\r\n她静默地走近,\r\n走近,又投出\r\n太息一般的眼光\r\n她飘过\r\n像梦一般的,\r\n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r\n像梦中飘过\r\n一枝丁香的,\r\n我身旁飘过这女郎;\r\n她静默地远了,远了,\r\n到了颓圮(pǐ)的篱墙,\r\n走尽这雨巷。\r\n在雨的哀曲里,\r\n消了她的颜色,\r\n散了她的芬芳,\r\n消散了,甚至她的\r\n太息般的眼光,\r\n丁香般的惆怅。\r\n撑着油纸伞,独自\r\n彷徨在悠长,悠长\r\n又寂寥的雨巷,\r\n我希望飘过\r\n一个丁香一样的\r\n结着愁怨的姑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