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神林文化源于他们对大眼睛的崇拜。
传说在古代,大地一片荒凉。古羌人头顶烈日,脚下热土。所以古代羌人把希望寄托在上天,烧香祈福。香烟在空中袅袅升起,冲破云雾,终于震住了天神阿爸穆碧塔。天王又命天兵将后花园的九杨七柳三柏送到人间繁衍。与此同时,众神取下了他们的剑,把它们扔到了地上。他们站在羌族村落的前面。然后剑变成了一个高高的笼子。从此,他们肩负起传递各种信息,保护羌人安全的使命。
从此,羌人过上了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商业繁荣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了感谢林神,羌人尊树神为林神、生命之神。古老的宋强“天地为大,天地为大”至今仍流行于羌族地区,可见神木林在羌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历史上,羌族地区的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圣林”。此外,羌人一年一度的山神祭祀仪式必须在圣林中举行。那时,除了在每个村子的头、中、尾种上白色剪纸以示神圣,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种上绿色的常青树枝,象征生命的意义。同时,每个村子都要在村头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桩祭祖。
祭祀桩子上的树枝呈九层、七层、三层分布,这与羌人“天有九层地有七层”、“三山三山”和谐统一的朴素“三界观”有关,也与羌人认为“九阳七柳三白”是神灵保佑人间有直接关系。
为了主持仪式,石碧需要在一个月内点柏香,并且不吃洋葱和大蒜。只有男人被允许进入神圣森林,而女人被禁止接近神圣森林。举行仪式时要喷鸡血,挂羊头祭山,祭天兑现诺言,等等。同时,“释比”还要给山提供面条、牛羊,带路上山,念经。它的主要作用是:神林强大,人不敬他就不出苗,粮食不够,人畜不安,人不听神林,天就塌了,地就被天打死了诸如此类。所以向山献祭后,禁止他们在森林里砍柴、挖药、打猎。简而言之,程序极其简单。
其实这是原始羌人“春祷秋酬”的农业祭祀活动。同时也表达了古羌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纯真美好的感情,对后世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意识教育起到了无形的作用。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羌”的记载。甲骨文曾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殷人还把当时中国西方的众多民族统称为“羌方”。《诗经·商颂》曾咏叹:“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
古羌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是以前中原部落对广大西部地区,如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迁徙不定的游牧族群的泛称,由不同族群所组成。他们的语言、服饰、习俗等都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他们多以牧羊为生,古人在造字之时,遂以“羊”和“人”组合成了羌。《说文解字》中,对羌字的释义也是:“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人,羊亦声。”
据《后汉书》记载,汉朝时,羌的聚居地南边和今日的贵州接壤,西北直抵今日新疆的罗布泊、吐鲁番、楼兰等地。宋朝时,党项羌藩王李元昊建立西夏国,在立国300多年的时间里,西夏与北宋、辽国形成鼎足之势,并在天盛年间达到盛世顶峰。
然而公元1227年,漠北大蒙古国将其毁灭,党项羌或战死或逃亡,在西北地区逐渐销声匿迹,踪影全无。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绵阳市,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
2005年,考古工作者又对甘龙洞东北约300米的烟云洞进行发掘,发现更新世晚期的火塘、灰坑,还发掘出石器、石叶等遗物以及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出土的化石标本推断,该遗址的年代距今约两三万年。这些考古成果表明,万千年前此地就一直有人类居住。
几千年前,这一带的先民属于古羌的一部分。时间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西北大草原的羌人为躲避战乱,被迫逃离家园,其中一支来到岷江和涪江上游,当时这里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为了适应当地生活和地理条件,他们开始向当地土著戈基人学习农耕技术以期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除了生产方式的改变,西北羌人在住房方面也经历了一次变革。
他们初到松潘时,还沿袭在西北大草原的传统——“羊毛帐篷架河边”,但进到茂县后,这种帐篷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在这里,戈基人都以石头修砌的碉房为居室,最高的达十几丈,叫做“邛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碉楼。
这种独特的建筑是他们根据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房屋样式。西北羌人开始向戈基人学习,最终不但学会了这种建筑方式,还将其发扬光大,在崇山峻岭间留下了许多让今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
西北羌族和戈基人一起生活许久,长时间的交流融合让他们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虽然不同群落仍然保留了些许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一融合后的群体被后世统称为“羌”,最终成为北川羌族之先民。
《羌戈大战》的神话传说
关于古羌南迁至岷江和涪江上游定居的历程,古代文献未有系统记载,但在广为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中,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做了详细描述。
史诗说,生活在西北大草原的羌人,由于遭到“魔兵”追杀,羌人九弟兄率领九支人马向西迁徙。但战乱中队伍被冲散,便各自奔波找前程。其中一支叫白构的部落中途又折而向南,逃到“日嘎岭”驻扎下来后,仍然遭到尾随而来的魔兵攻击。
危急时刻,天神木比塔听到消息,决定出手相救。他抛下三块白石化作高大的雪山,挡住了追击的魔兵,羌人得以脱险。随后,他们翻越青海与四川间的大山,进入岷江上游,开始在热兹(今松潘县)定居下来。
但后来,他们受到日补坝(今茂县县城所在地)凶悍威猛的戈基人侵扰,矛盾激化。双方进行了多次对决,由天神木比塔充当裁判。由于处处有天神相助,羌人屡屡获胜,占领了日补坝,在此安定下来。他们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繁衍生息。首领白构有九个儿子,分散定居到今岷江和涪江上游各地,其中第九个儿子名叫尔国(尔国基)住在巨达,也就是现在的北川。
神林是羌族的一种文化信仰,充满神秘色彩。
传说,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古羌人所生活的地方一片灼热。烈日如火,大地滚烫,人们苦不堪言。
当时人力有限,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上。他们整日焚香祷告,祈求神明的垂怜。终究皇天不负有心人,古羌人的诚意惊动了上天。天王下令将天庭后花园内的九棵杨树、七棵柳树和三棵柏树送往人间繁衍。这些树木就在羌族人的曲寨中旺盛生长,成为神林。
天王还解下腰间的佩剑送往人间,让其化为高大的邛笼(即羌族的传统民居),护佑羌族人的平安。在神明的庇佑下,古羌人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对神林也就充满无限的尊敬与崇拜。羌人将树神尊为森林天神和生命之神,流行着“顶大顶大的是天地,天地之后排神林”这样的羌族古歌,足以可见神林在他们心中地位的崇高。
虽然上面只是一则神话,但足够反映出羌族人对自然那种古朴的崇拜。神林文化也是建立在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崇拜自然法则的条件之上,体现羌族人那种原始、充满热情的饱满情绪,令人动容。
羌族的各个寨都有自己划分的神林,每年要在自家的神林中举办祭山大典。祭山大典的规格十分隆重,在这期间,羌族人要将自己的寨装饰得十分华丽,在寨头、寨中、寨尾遍插白色剪纸来表现圣洁。同时每家每户要在家门口栽上绿枝,象征着生命。
举办祭山大典时有洒鸡血、吊羊头、祭天还愿等等操作,程序复杂,十分庄重。而这一切都表达了羌族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尊重,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虽然古老,但内涵永不过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