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部不错的电视剧,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事吗?

《赵氏孤儿》是部不错的电视剧,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事吗?,第1张

  赵氏孤儿,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元杂剧《赵氏孤儿》、今人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等文学作品通过戏剧、**对“赵氏孤儿”的故事多方演绎,但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学,不可当作历史事实。

  一、历史上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即赵武。赵武,嬴姓赵氏。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公元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晋楚分霸,中原始宁。赵武秉承悼公遗志,与韩起、魏舒克制范、荀。然国资蓄于私家,六卿才能卓越,家臣任要职,而公室腐败,国家险象环生令赵武痛不欲生。于公元前541年,郁郁而终。

  二、

参考资料:

  1、赵献文子武,晋国赵氏复兴的关键人物,九死一生,大难不死,他让赵氏再度复苏。嗣位之初,以赵旃持家,依韩厥接济,才得以维系,步履维艰。困境之中入仕,受士燮、张老等贤臣启蒙,立志匡扶社稷。后晋悼公立,提拔为卿,赵武备受青睐,与韩起携手共进。前562年,郑降晋师,悼公霸业遂成,欲与赵武、韩起共创盛世,却因为悼公的早亡而流产。晋国痛失前程。前548年,赵武执政,他顺应历史潮流,力主弭兵,修文德、偃征战,为中原赢得了宝贵的和平,为世卿世禄制的完善进而蜕变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完成了上天交予他的历史使命。暮年的赵武,尊王室、侍平公,敬诸卿,合诸侯,友嬴秦、礼荆楚,赢得了世人的广为称赞。然作为世卿,却无法根除世卿世禄制对晋国宗庙的危害,无奈于公室的衰败而痛不欲生,最终作茧自缚,郁郁而终。

  2、《左传》上并无屠岸贾其人,造就赵孤的元凶是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左传》与《史记·赵世家》的不同点:赵朔、赵婴没有被杀。赵庄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没有赵氏孤儿最核心的关于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史记·赵世家》是根据战国时期赵国的史料写成,古今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史料不真实,是赵国君王避讳祖先的污点,《左传》的记载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一个旁证是赵同、赵括在前597年—前583年之间都有活动的记载,所以他们应该死于前583年,即《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武复仇之年。

  3、《史记·赵世家》对“赵氏孤儿”的记载:

  赵武,又称赵文子(前598年-前541年)、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女,史称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记载为晋成公之女,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著名的“赵氏孤儿”惨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史记赵世家》,历史的曾祖父司马迁,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即《赵氏孤儿》。程英、公孙杵臼、韩_等义士救孤的事迹流传千年,感人肺腑。近年来,它被著名导演改编成**和电视剧,因此被今天的观众广为人知。

只是在早于《史记》年写成的权威春秋史书《左传》中,对此事的描述大相径庭,甚至是非颠倒。至于事情的起因,其实是因为我叔叔和我侄子的一段恋情引起的。

晋攻赵下宫,史称之乱和之乱。

晋国宰相在位多年,大权在握,压制公职,只有赵一人。因此,晋国的君主和其他大臣都暗暗不满。

晋国公的女儿纪萌(《史记》据《十三经注疏》考证误为晋国公的姐姐)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生下了吴钊。后来赵朔早逝,谥号为庄,故又称。

赵盾有三个弟弟赵通、赵括、赵戚颖;庄吉和他们三个是叔侄。赵盾和赵朔死后,赵的权力、土地和财富大部分落到了赵通和赵括手中。

和母子成了赵家的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有赵,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叔叔,很关心她。长此以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舅舅和外甥媳妇是天生一对,有一种亲切感。

103010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在新疆为师,许人大败诸占皮,郑伯伐许,取锄头为岭墩之田。赵英童来自赵庄姬。

另一方面,庄吉毕竟是一个国家的公主,由晋国政府支持,晋国政府仍然有实力支持她。赵应期与她的情人意味着他的分支与赵盾和赵朔结盟,甚至与他身后的晋国君主结盟。当然,如果吴钊成长起来,他们的派系将对掌握赵家权力的赵通和赵括构成严重威胁。

意识到这一点,敏感的赵当然不肯给小郭兄弟让路。经过一场激烈的国内权力争夺战,他们大获全胜,于是以“杜绝脏衣服”的名义将赵英奇驱逐到其他国家。

爱人走了,儿子的未来没有希望了。因此,庄吉怀恨在心,所以她干脆掀了桌子,一起结束了。她劝弟弟姬奴“赵佗、赵括要造反了”。

当时晋正卿栾家主栾叔,早就惧怕赵的势力,一直想对他们做些什么。他当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和贾家主人一起出主意,劝晋景公下决心铲除赵。

晋景公先是下令迁都新田,留下了赵经营多年、实力盘根错节的绛都。可惜赵通和赵括在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官商中争夺家产,失去了所有的洞察力,为此不知所措。

然后君主下令召集清军其他宗族一起出兵,把赵通、赵括一族全杀了,这就是“进宫之难”。

庄之子是的侄儿,也是的第一个告密者,被收养入宫。他很年轻,但当然没有受到牵连。

景本是想把赵的地盘让给齐,而韩家的主人韩爵,也曾得到的宠信。他认为赵帅和赵盾父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不久,就立为赵家的新主人,并归还了他的领地,而没有等到他成年。

103010晋代为赵瑛之死,斥之于晋代侯,曰,原屏必乱,栾以征。六月,晋请赵通、赵括、吴从吉的家人住在公宫,并与他们分田地,齐、韩_对后主说

事件发生后,因为吴钊还年轻,斯科特的领地实际上落入了办公室的手中。赵族人和顽固的家臣几乎全部被消灭,事实上他们沦为公职的附庸。赵的实力受到重创,几十年来不断衰落,直到成为晋国的正清。

女人永远得罪不起。对于爱人和孩子,他们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漠视世间的一切。

傲慢的男人最好不要把他们逼到这样的绝路,除非万不得已。

血案的起因似乎是一个女人为情人报仇,或者为了小儿子的出生而打架;正是赵在背后的力量,破坏了晋国的政治平衡,导致了官职等官员的围攻。事件的真凶无非是龚景、栾树和庄吉。

赵也从此与栾成了死敌。《左传成公四年》版《赵氏孤儿》一案中的奸臣及后来的传说,此时可视为《正清栾书》的历史原型。他的文采和足智多谋实际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个政治强人,在晋国历史上的地位堪比赵盾。

103010:赵怪鸾原创和银幕难。

这也是赵盾时代过度威权带来的必然反应:在没有绝对控制力的时候,一个人吃饭会让人愤怒。

后来赵深刻吸取了这个教训,以至于三族分晋,国家建立成功。相反,智伯在历史上做了一个悲剧性的榜样,当他率领韩伟进攻晋阳时,他的声势是巨大的。我以为我可以成为一家之主,结果却成了倒戈而亡的盟友。

这件事的女主角庄吉,对于儿子吴钊的后代来说,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她是他们必须尊重和牺牲的直接母系祖先。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混乱的私人生活和更多的诽谤者导致这个家庭几乎灭绝的罪魁祸首。毕竟,这个困难被称为“纪萌的诽谤”。

103010:傅莹家有难,纪有难,栾和齐叔有难,范和中行有难,大家都知道。

虽然故事的结局还算圆满,但一个婴儿能顺利成长,而当她的亲人被消灭,在其他大臣无休止争斗的帮助下,当时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预见到她会再次成为官宦大臣,执掌朝政,复兴家业。

从整个赵家的角度来看,的母亲为了争夺家产,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使得原本最强的赵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衰败。它的确是罪魁祸首。

于是,当三家分晋,赵氏化家为国,成为赵侯、赵王以后,一个“赵氏孤儿”版本的感人故事,诞生并流传开了,以此来混淆视听,褒扬臣子忠义。因为此说作为赵国官方版历史,流传甚广。司马迁修《史记》时,就将其记载下来了。

当然,《太史公书》一开始的撰写本意,是作为一家之私史的,太史公也并没有后世史家那种必须要在几个自相矛盾的远古史料中辨别正伪的义务。

因为《史记》影响甚大,后面关于“赵氏孤儿”的演义小说戏剧,都是由《史记》原文而来的。因此这个以讹传讹的锅真要背的话,还是赵王室和他老人家各背一半吧。

(《史记》中四大基本史实错误,烽火戏诸侯,周召共和,赵氏孤儿案,苏秦张仪斗智,都已经被其他过硬史料和考古发现推翻,证明纯系颠倒事实的虚妄之说。)

明万历年间建邯郸七贤祠,以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为“义救赵孤”的赵国三忠,以李牧、赵奢、廉颇、蔺相如为赵国四贤。

其他人也罢了,韩阙泉下有知,不免有话要说:我一个堂堂晋国正卿、韩国先祖,怎么就和赵国的臣子一起吃冷猪肉了呢?历史的进程还真是难测。

正史上的赵氏孤儿案是什么样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阴谋

元杂剧《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在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的保护下,赵氏留下来了一个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赵氏孤儿》不是凭空虚造的,它的故事来自于“无用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赵国贵族赵朔在其父赵盾死后,继承了其父职位继续辅佐晋景公,这让他和权臣屠岸贾产生了矛盾,屠岸贾对赵氏起了杀心,大将韩厥劝赵朔逃离赵国,但赵朔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没有逃跑,这导致赵氏一族基本被屠岸贾屠杀殆尽,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都被屠岸贾杀害。

赵氏只逃掉了赵朔的妻子和门客孙杵臼,以及赵朔的好友程婴。不幸中万幸的是,赵朔的妻子怀孕了,这给赵氏留下了一点血肉。不过屠岸贾打算将赵氏斩草除根,所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派人去追杀赵氏孤儿,开始的时候赵朔妻将小孩藏入胯下,让其逃过一劫,但这不是长久之事。

孙杵臼和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两人商议找了一个婴儿穿上赵氏孤儿的衣服,一切准备妥当后,然后让程婴去告发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这导致孙杵臼和顶替的小孩一起被屠岸贾杀害。除掉“赵氏孤儿”后,屠岸贾放松了警惕,这让真的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保护下长大成人。

长大后,赵武率兵杀了屠岸贾全族,完成了复仇,程婴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为了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孙杵臼,他选择了自杀。程婴死后,赵武悲痛欲绝,为他服丧三年,并每年都会祭祀他。

这个故事恩怨分明,坏人有恶报,很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所以很受读者喜欢,但是真实历史中的“赵氏孤儿”,就没有这个故事呈现的那么美好了,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背后,充满了奸情、内讧和阴谋。

《左转》对“赵氏孤儿”有记载,虽然作者惜墨如金,内容很少,但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赵氏孤儿”。事件起源于晋文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赵朔妻和赵婴齐(赵朔的叔叔)通奸,这是赵氏的一桩丑闻。事情败露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赵婴齐的兄弟)逐出了赵国。

三年后,赵婴齐客死他乡。赵婴齐死后,赵庄姬在赵家的地位更尴尬了,她为了保护她和赵婴齐所生的孩子,在赵婴齐的死亡上大做文章,跑去想晋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谋反。晋国的另两大家族,栾氏和_氏也为扳倒赵家,为赵庄姬作证,她所言属实,这让晋景公信以为真,派兵攻打赵氏。

赵氏很快被晋景公击败,但是晋景公并没有杀害赵氏全族,而只是灭掉了赵同、赵括全族。赵庄姬和她年幼的儿子赵武,被晋景公接入宫中抚养。这个故事中没有屠岸贾,也没有“赵氏孤儿”赵武遭追杀之事。

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打算将赵氏的田邑封地赏赐给祁奚,但大将韩厥劝晋景公,赵氏家族是晋国的功臣,(赵朔的祖父,赵盾的父亲赵衰曾跟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并在逃亡途中多次献计帮助晋文公脱险,所以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做了赵王后,封赵衰为上卿。)赵氏家族对晋国的功劳很大,若他们的子孙失去了继承权,会让晋国其他的功臣害怕的。

晋景公也担心因此事伤害其他赵国功臣,所以撤销了前面的决定,将年幼的赵武立为了赵氏宗主,并将属于赵括、赵同等人的田邑封地给了赵武。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史记》记载的那么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但它更加真实和更加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不是一桩复仇大剧,没有什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事,有的只是由一桩丑闻引发的晋国内部几大家族的倾轧和内斗,参与方都只是为了各自利益,没有忠奸对错之分。

赵氏孤儿结局是屠岸贾告诉公主大业是程婴的儿子。公主要求自己独自去见程婴。但是大业这时候也已经走了。

屠岸贾询问程婴大业要离家出走,程婴说大业知道以前的事情把他骂了一顿,屠岸贾要出面相劝,程婴说大业很透他了,就算你去找他也没用,并说自己换回来的是老天爷的报应。

屠岸贾让程婴去见离楼。程婴说应该为屠岸贾大人效点力。这是到满禀报说公主来了,屠岸贾出来迎接,公主询问大业是什么人,屠岸贾告诉公主大业是程婴的儿子。公主要求自己独自去见程婴,但是大业这时候也已经走了。

《赵氏孤儿案》对程婴的主动献子的处理,比较严谨、合情合理,尤其对程婴与公孙谋划此计的处理,不仅丰富了原剧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戏剧的风韵。

其虽对元杂剧做了很多改编,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上增加了很多细节,但还是尊重原剧之魂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复仇与正义的价值认知。《赵氏孤儿案》尊重了原著所展示的文化价值,尽最大可能还原了人物和故事之“神”。

遗憾的是,电视剧如此长的篇幅,如从“赵盾弑君”事件说起,可能会让故事的高潮更多。不哗众取宠,不刻意改变人们对经典的印象,不故意扭曲人物形象个性,不背离经典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一个戏说历史成为潮流的年代,能做到这些已经不易。

这部电视剧显然理解了这出经典悲剧背后的核心价值,并且运用电视语言做了恰当的处理,相信它也会引领更多的观众,进入那个人格伟岸、阔大的年代。

四、卿族之争

赵氏一族的故事颇具戏剧色彩,其实在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像赵氏这样的异氏卿族为数众多。其中曾经显赫一时,对晋国乃至当时诸侯格局产生过影响的就有十几家之多,主要包括:

1、狐氏,姬姓,出身狄族,后为晋国公族。代表人物狐毛,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称霸诸侯时,狐毛与赵衰并为最主要的核心臣僚。

2、先氏,姬姓,出于晋国宗室分支。代表人物先轸,文公、襄公时期的主要将领,“城濮之战”、“崤之战”的中军主将。

3、郤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晋厉公(景公之子,景公死后即位)时,郤氏三卿五大夫,一度把持晋国国政。

4、胥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胥臣曾经追随晋文公周游列国,后来成为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要臣属,胥氏由此成为晋国重要的卿族。

5、栾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庄姬之乱”中与郤氏同为屠杀赵氏的核心。

6、范氏,祁姓,先为士氏,后士氏的一支为范氏。范氏中的一支后来发展成为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祖先。

7、中行氏、智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先为荀氏,后荀氏的一支发展为中行氏,另一支发展为智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历代的重要臣属。

8、魏氏,姬姓,出于周公族。魏犨是晋文公时期著名武将。后魏氏与韩氏、赵氏瓜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9、韩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韩厥一代韩氏崛起,韩氏逐步跻身于晋国上层,后代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还有赵氏,这十几家异氏卿族连续几代,甚至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并左右着春秋时代列国关系、政局走向。同时,他们之间也为了权利、恩仇,不断的互相火拼、厮杀。至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厉公死后悼公即位,悼公死后平公即位)时,这十几家异氏卿族中,只剩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这六家把持晋国国政。

前面提到过赵盾的堂弟赵穿,迎娶了晋襄公的女儿,在赵盾掌权时被封在邯郸,“邯郸赵氏”从此成为一支重要赵氏分家。“庄姬之乱”时赵氏本家被灭门,而“邯郸赵氏”未受到波及,实力得以保存,也成为是当时晋国诸卿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到了春秋后期晋定公时,赵氏本家家长赵鞅(赵武的孙子,后人称赵简子)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怒杀了“邯郸赵氏”的家长赵午(赵穿的曾孙),由此引发了赵氏本家与分家间的一场内斗。晋国的其他卿族趁赵氏内讧参与进来以图谋赵氏,而齐国、郑国甚至周王室也纷纷介入以图谋晋国,由是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血战。血战过后,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晋国六卿经此兼并,变成了晋国四卿。

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以后,晋国原有的六卿格局变成了四卿并立,尤以智氏最强。智伯瑶做晋国执政时,借助势力不断压迫赵、魏、韩三家。此时赵鞅已经去世,赵氏由他的儿子赵无恤(赵襄子)执掌。赵无恤抵不住智伯瑶的压榨,终于与智氏展开决战。经历“晋阳之战”的血战,赵、魏、韩三家终于共同将智氏消灭,智氏原有的势力被三家瓜分。晋国国内持续近二百年的异氏卿族之争最后终于只剩下三家了。后来赵、魏、韩三家终于将晋国瓜分殆尽并成为新的诸侯,晋国也就此灭亡。“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史记与元杂剧

前面讲述的,就是主要依据《左传》记述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前因后果。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演绎。司马迁隐去了庄姬**、诬告、卿族相争的情节,将赵氏灭门归于屠岸氏这个豪门所为,之后又加入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程婴是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是赵氏的好友。两人在屠岸贾架空晋景公,屠杀赵氏的过程中,决意保护赵氏遗孤——赵武。公孙杵臼问程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赴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于是坚定的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去赴死吧。”两人在韩厥的掩护下将赵武接走。在屠岸贾封锁全城查找赵武时,由程婴出首告发,在牺牲掉公孙杵臼和一个假赵武后,掩护了程婴暗中保护、抚养真正的赵武。后来赵武长大后,赵氏得以平反,屠岸贾也被诛杀,程婴却以自杀来履行当年对好友公孙杵臼取义的承诺。

元代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在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依照《史记》版本改编的,又进一步加入了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以替代赵武受死的情节。《史记》和元杂剧的描写,相较史实也许更增加了人们对呼唤正直、歌颂忠义的情结吧。

六、赵氏涅槃

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都是赵氏家族凤凰涅槃的重生历程。正如众多历史故事相同的发展规则,赵氏有此一难,既是偶然,又有其必然的因素。如“夏日之日”一般的赵盾,手段强硬,霸气又不知收敛。正可谓“谦受益,满招损”。赵盾执政期间,权力遮天,引发怨恨,又出现弑君事件。原本各卿族间是互相制衡的平衡局面,但赵氏却一支独大,自然是引人注目,纵使没有“庄姬之乱”的发生,赵氏也早晚会遭到其他豪族的清算。好在天不亡赵氏,“赵氏孤儿”一案过后,赵氏又低谷中走出,逐步恢复了元气。这才有了二百多年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风采。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自称是春秋战国赵氏的后裔,“赵”也成为大宋朝的国姓,位列《百家姓》之首。“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成为绚烂的中华历史中璀璨的一笔。

《赵氏孤儿案》的真实历史:

在历史上,赵氏孤儿的“赵氏”是指春秋时晋国的嬴姓赵氏家族,创立者乃是辅助晋文公有功的原邑大夫赵衰。赵衰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温柔乡里舒服的重耳重新给拉了起来,去竞争晋国国君之位。

如果没有赵衰这一“拉”,晋文公的春秋霸业还不知道在哪。太史公司马迁就曾评价过赵衰,说 “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重耳即位后,专门任命赵衰佐理朝政。

在重耳和赵衰相继死后,赵衰之子赵盾继承其父职务,继续辅佐晋襄公处理国政。但在赵盾辅佐晋襄公两年后,晋襄公就薨逝了,谁来当晋国继承人的问题很是让赵盾头疼,而他的处理不当也为赵氏一族覆灭埋下祸端。

事实上,晋襄公并非没有立太子,只是太子夷皋太过于年幼,所以他准备立晋襄公之弟公子雍为王,不过此时公子雍尚在秦国为人质。秦晋相距甚远,来回最起码要个一年半载的,所以在赵盾派人迎回公子雍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由于赵盾只是靠着父辈功劳才做到了如此高位,其本身与晋国王室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因此赵氏一族在晋国的根基尚浅,并没有其他强大家族支持。

太子之母看中了这点,每天都主动拦下赵盾乘坐的马车,在赵盾和众臣面前啼哭不止,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份给赵盾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赵盾这下子就慌了,为避免流言蜚语,无奈之下赵盾只能改变主意,拥立夷皋为君,这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目的达成后,夷皋母子并没有丝毫感激赵盾的意思,反而认定赵盾就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奸臣,总想着找个机会彻底将其诛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记载很耐人寻味。晋灵公夷皋骄纵无常,行为举止甚至荒唐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通过这一方式,夷皋表明了自己拒不配合赵盾的态度。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常进谏,灵公则对此当作耳旁风,毫不理会。次数多了,两人的关系就恶化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于是就像《赵氏孤儿案》中所演的那样,晋灵公派出刺客诛杀赵盾。熟知赵盾为人的刺客,因不忍杀害国之栋梁,两难之下最后竟然选择了自尽。得知赵盾没死,晋灵公又想出一条毒计,他以宫宴为名,准备“摔杯为号”当场诛杀赵盾,结果有人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保住了性命。

面对晋灵公连续两次加害,赵盾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谁料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有个名叫赵穿的同父异母兄弟,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这时候,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说这一消息后,马上兴冲冲掉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重新执掌晋国大局。为稳定人心,赵盾派赵穿从洛邑迎回晋文公重耳之子、晋襄公之弟黑臀,是为晋成公。

由于赵盾对晋灵公遇害事件过于沉默,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传出风言风语,认为赵盾与刺杀事件有关。晋国史官更是在国史上公然记载:“赵盾弑其君!”这一切,可以说是赵家覆灭的导火索之一。

晋成公在位七年后逝世,赵盾又拥立其子据即位,史称晋景公。然而晋景公国君的位子还没有坐热,历经四朝的赵盾就离世了,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一切(包括权利和爵位)。值得一提的是,赵朔的发妻乃是晋成公黑臀之姊,所以赵朔是晋景公的亲姑父。

这时候,把柄国政三代的赵氏家族已经真正成为了晋国的政治大族,拥有不逊于王室的超然地位,而这也给赵氏一族带来了杀身之祸。

无法容忍赵氏的晋景公,决定借屠岸贾“这把刀”来剿灭赵氏一族。屠岸贾,乃是晋灵公生前宠信的旧臣,对赵家向来不满,晋景公时期被任命为司寇,掌全国刑狱、纠察等事务。很显然,晋景公这是打算先从翻案开始下手,而屠岸贾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在形成舆论攻势后,“晋灵公遇害事件”的元凶赵穿注定在劫难逃,接着就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朔自然就岌岌可危了。

囿于赵氏家族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屠岸贾在晋景公的授意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突袭赵氏府邸,将赵朔在内的赵氏一族悉数屠戮,不论男女老少。

不过晋景公还算良心未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了王宫里,这个可怜女人才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她顺利生下一个男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赵武。

从赵武开始,经过赵家连续四代的潜心经营,到赵武曾孙赵襄子时,重新崛起的赵氏虽不复往日之荣光,但也位列晋国六卿之一,实力不容小觑。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开战,最终实力较为强大的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了偌大的晋国,成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

至此,赵氏灭门惨案的血仇终于得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336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