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精英还是大众创造 黄执中

历史是由精英还是大众创造 黄执中,第1张

事实的真相就是精英创造了历史并可以改变历史,人民大众永远是一盘散沙,他们只会跟随精英,这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制造了一个程序,首先是大脑创造出来只不过用手敲击键盘写出来而已,所以精英就是人的大脑,而人民大众就是执行的手,就像你不能说是手制造了程序而只能说大脑制造了程序一样,如果说人民创造了历史,请问苏联如何解体,其实就是美国买通了苏联最高层精英,而这帮精英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宣布解散苏共,并制造民族分裂肢解了苏联,请问当时有几个苏联大众愿意国家肢解,相信没有几个,可是他们起作用了吗,没有,国与国之间的抗衡其实也是国与国之间少数精英之间的抗衡,世界上所有的革命起义都是少数精英鼓动大众,并最终领导大众按照精英的意志最终成功的,无一例外,精英就是人的大脑,而大众只是执行的手和工具,就这么简单

社会学家李德顺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对文化之“雅”和 “俗”的两种不同理解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说一种文化现象是“雅”还是“俗”,与它“是谁的文化”不同,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判断。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为上,以“雅”为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蒙昧、落后和野蛮。比如:我们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崇高的社会人生理想等称为“高雅”和“优秀”,而把与之相反的判断为“庸俗”和“低俗”。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总之一句话:是“好”还是“差”,意味着褒贬评价。这也就回答了划分的意义问题,意味着:社会文化的建设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因此必须旗帜鲜明扶持高雅文化,反对庸俗文化。

这种理解,应该说是“雅俗”概念的本义。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以下的另一种含义。即是取它们的主体性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贵族文化”、“君子风度”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其中并不包含(至少在我们看来,也不应该包含)褒贬的含义,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上述两种含义是不应该混淆的。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不大注意对“雅”和“俗”的两种含义加以区别,由此造成了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例如在某些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等等。在这些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实际上是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他们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作了唯一的标准,无形中已经预先地包含着脱离现实、轻视群众的成分,从而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

从我们的现代观点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文化世俗化”的现象应有冷静的思考

“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而在涉及根本文化立场的问题上,我们更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宗旨。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每一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都不应该视之为“危机”和“失落”,而应视之为一种“归位”和“落实”。因为多年来,为我国广大群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并不丰富、并不充分,实际上是太简单、太贫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任何社会都有精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民主社会,政治也是由精英所主导,没有政治精英,社会将会陷入无序状态,因为政治精英比一般的民众洞察力要强。但是,如果就因此把权力全部委托给精英来掌管,仍然具有巨大的风险。这是因为,人性是恶的,精英也是人,精英的人性也是恶的,人性是不完美的,精英也有不完美的人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精英的理性也是有限的,精英充当不了圣人的角色,充当不了上帝的角色。人对名誉、地位和权力的追求,精英也具有同样的追求,离开了权力,精英就成为普通的民众。马克思是文化精英,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政治精英也都是由人组成,人所具有的他们同样具有。把政治精英想象为神,想象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伟大人物,这无疑降低了普通人作为人的尊严,降低了普通人的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主社会里,如果把政治精英的作用无限夸大,会堵塞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通道。

有精英民主就有大众民主,但是大众的民主本身也有问题,精英具有的不良因素在普通民众那里都会有,另一方面,只讲大众民主会陷入多重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民粹主义,把民众抬上了天,中国特色的语言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际上,人民群众是当家也难以作主,这种民粹式的民主如果从民主的合法性或从民主的来源和归宿的角度有一定的道理。第二个误区就是民主的至善论,即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只要是人民的声音就是理性的、合法的、正确的、毋庸置疑的,反对人民就是反对民主,至善论的实质就是人民无错论。第三个误区就是把参与视为民主的核心。但是这种参与缺少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道理很简单,参与的人数与参与的质量成反比,与参与的效率成反比,即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的质量越差,参与的效率就越低,参与只起到了广场效应,一个人在说,众多的人在听,听也听不清,入脑不入耳。第四个误区就是参与如果搞不好,就会搞成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一人之下的轰轰烈烈的反民主的大民主。第五个误区就是民众参与的民主具有激进主义因素,具有不要法治,不要自由的多数暴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大众民主如果没有精英民主的制约,大众民主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会比精英民主更大,危害更深。

精英民主有精英民主的不足,大众民主有大众民主的缺欠,民主又不能丢,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就有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必要性是指,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民主发挥最大的优势,比如大众民主就形式来说就是直接民主,精英民主就形式来说就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结合,既发挥了民众的优势,又发挥了政治精英的优势。现实性是指二者的民主有中介原则。间接民主就是大众民主的中介,通过这个中介,它既能过滤掉大众民主的非理性因素,又继承了直接民主的理性因素。间接民主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约束直接民主,使直接民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多数人的暴政。间接民主的政治形式在西方就是代议制,在中国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间接民主的角度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是代议制的表达形式,其基本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

精英民主具有引领的作用。民主总是由少数精英开始,最后普及到大众当中来,英国的民主和美国的民主都是典型的例证,离开了精英民主,大众民主如同羊群失去了领头羊,民主发展没有方向,没有边际。中国***提出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就是要发挥党内精英的引领作用,从而使民主发展按着有利、有序、渐进地发展。

大众民主是对精英民主的制约。如果没有大众民主,精英民主就会沦落为寡头民主、寡头政治,精英民主会成为寡头政治的面具,会变成披着羊皮的狼。精英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民众的权利、民众的财产、民众的生命,使民众成为精英政治的工具。只有有了大众民主,有了民众的参与、监督、罢免、弹劾,精英民主才不会走向民主的对立面。有了大众民主,精英民主才会实行公开性,才会做到政治起点公开、政治过程公开、政治结果公开、信息公开,政治决策才能民主化、科学化,政治输入与输出才能顺畅,政治产品才能得到反馈,才能取得最佳的政治效果。有了大众民主,精英的民主必须以普选为基础,离开了普选,精英民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精英民主必须以民意为依归,离开了民意,精英民主就推动了权力的合法性。精英民主必须以保护公民权利为使命,侵犯了公民权利,精英民主就会变成精英专制。

总之,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必须结合,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离开了精英民主或大众民主都会走向民主的反面。二者的合为民主之优,二者的分为民主之劣。二者的制约为真,二者的各自为政为假。

1、大众媒体是指面向广大群众的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直接,主要面向普通大众,传播内容通常是大众化的、易于理解的、娱乐性强的内容,如新闻、娱乐、体育、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大众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精英媒体是指面向特定群体的媒体,如学术期刊、专业杂志、高端报纸等。精英媒体的特点是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传播效果深入,主要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体,传播内容通常是专业化、深入的内容,如学术研究、商业分析、政治评论等方面的内容。精英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分析,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观点:社会进步主要由精英推动。

理由:

精英强有力的主导力和高效的管理能力起主要推动作用。人类简史中讲到“人与人之间共同相信一套逻辑才能使组织乃至国家良好运行”,实际看来大众的思维很少掺杂意识形态,看待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在社会运行中大众只是去理解规则和执行,在体系中生存即可。

精英就发挥着这样的主导作用,让原本不客观存在的运行原则和理念被大众信服并得以运行,结合精英群体高效的管理能力调动大众执行力,形象来说精英和大众更像是神经中枢和效应器的关系,精英是推动作用的主力,大众则是执行作用的主力。

扩展资料

从社会运行和发展分析精英的全局眼光和统筹决策力起主要推动作用。社会的治理基于社会共治和精英管理,

社会进步不是阶段性的事件,而是不断变化的状态,而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精英的全局眼光认清社会大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的体系,统筹决策发展方向,才能带领大众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社会进步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滞后的自身进步无疑等同于在退步,正如同今天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着发达国家的过去,于此精英的作用不言而喻。

精英引导大众,大众是潮流走势的推动者。也就是说大众是盲从者,精英是领导者。不过潮流只是一个流行的趋势,它不能影响所有人,只要有坚定的思想、超凡的智慧,那么这个潮流在你看来就只是一个笑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435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