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诚不欺我。
那是一个雨天,我和她第一次相逢。
我撑着油纸伞蹦跳着走出雨巷,远远地看看那个小亭子,亭子里,站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她有些焦急地跺着脚,头发也跟着一阵飘飞,我觉得可爱极了。我知道她是在等雨停,因为她身边没有伞。或许是戴望舒在雨巷中的失落提醒着我,我走进亭子,轻轻放下伞,就这样静静站在她的身边。那时我想,这一定是这世间最美的场景了。
我伸手扶了扶头上的学生帽,急匆匆跑出亭子,没跑出两步,我便回过头,在她诧异的眼神下,我指了指放在亭子中的那把油纸伞,然后头也不回地逃走了。我知道她追了出来,于是我加快了步伐,一头消失在雨巷中。
可惜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2
自从那个雨天之后,我常常路过那条小巷,也常常去那个小亭等着,只为能把伞还给他,再向他道句感谢。
可我一连等了好几天,他都没有再出现,到现在我都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是一个晴天,我如往常一般来亭子坐着,我以前就很喜欢来这座凉亭,我不是在等他,即使是等他,也是为了把伞还给他。
我正出神地望着小溪,溪畔的金柳印在水面,与倒影水面的日光一同摇曳着,我想到了徐志摩的诗,诗里说这是夕阳中的新娘。
突然什么东西戳了戳我的后背,我回过头去,只看见一只大大的蝴蝶纸鸢,说实话画得挺丑的。纸鸢缓缓移开,露出了他那张青涩的脸,伴着拂过的微风,我无法形容那种感觉,就好像我的心脏偷偷漏掉了那一拍。
回过神来,我连忙摸了摸身边,可惜我什么也没摸到,今天是晴天,我还没有习惯晴天带伞。
他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放纸鸢,我感觉自己那时就像一只啄米的母鸡,不停地点头。
纸鸢在天上飞着,他在地上不停地奔跑,金黄的油菜花包裹着他,就好像是地上的蝴蝶,我想我应该是梦蝶的庄子。
3
毕业那天,我和阿笙一起去了照相馆,我穿着一身中山服,阿笙穿着那身天蓝色的学生装。照相师让阿笙坐着,而我则站在她的右边。
三、二、一,一道白光闪过,照相师从相机后面走了出来,向我们摇了摇头,然后看向了我。
我知道是为什么,因为那时我的左手一直在颤抖,不停地颤抖,我知道是为什么,可我控制不住。
在照相师都快要放弃的时候,阿笙拉过我的左手,缓缓绕过她的后脖,搭在了她的左肩。那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可渐渐,我的身体不再有颤抖,我慢慢放松了下来,然后偷偷地把头靠近阿笙。
4
照片里的我们都笑地很开心。笑容里是我们初遇的油纸伞,是油菜田里的蝴蝶风筝,是桥上与林郎的吻,是我们幸福的余生。
林郎昨天刚走,瞒着我走的,只留下了桌上最后的留信。信封上写着“阿笙亲启”,可我没有打开,我想等他回来,再让他亲自读给我听,我想看他那胀红的脸,就跟他第一次送伞时的那样。
国将不国,何以为家。这道理我又怎会不懂,他大可不必瞒着我悄悄离开的,我又不是那多愁的女子,只懂得挽留与垂泪。
等他回来,我定要他给我的说法。
5
凉亭后边,卖报孩童还在叫卖着,报上都是“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口号。那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横幅已经有些褪色了,挂在巷尾,摇摇欲坠。
凉亭里,陆笙静静地坐着,眼前还是那条小溪,夕阳的新娘还在水波中摇曳。她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眼镜,又颤巍巍地戴上,再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一张纸,纸页有些泛黄,纸上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
纸上的内容陆笙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从最开始红着眼盯着字看,到后来只静静地看着那泛黄的纸。
那是林嘉走时留下的信,她一直没有打开,直到淞沪会战结束,林嘉的同学带回了那个消息,以及林嘉的那块怀表,表的背景是他们的那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面带幸福的人。
信不长,上面无非是对往昔的怀恋,对家国的担忧,对陆笙的愧疚,以及林嘉因为不停写错而留下的疤痕。
亭外又下起了小雨,雨不大,就像那个雨天开始下雨时一样。
没多久,雨突然大了起来,把她困在了这座凉亭,就像那个雨天一样。
陆笙轻轻地收起眼镜和信纸,摸了摸右边,拿起那把有些破旧油纸伞,慢慢走出了凉亭。和那天不一样,那天,她追了出去,走的很快。
可惜她后来没有追到。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具体讲解如下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匹)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雨巷
蒙蒙如梦幻般的烟雨痴情地眷恋着柔美秀丽的江南水乡。看那如黛青山;看那婉约小桥;全凭天然去雕饰那一份如诗的娇羞,恰似刚出浴的美人。青石板街两侧的草色碧翠如新,莹润可爱,近看却又躲藏了那一抹动人的绿影~~
撑着油纸伞,不知不觉中又走入这条幽长幽长又寂寥的雨巷。两旁的屋墙虽无言,却恐怕也早已熟识了我这个哀怨又彷徨的女子。自与他雨巷匆匆一别,我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不知心上的他是否还在家乡,道一句“珍重”啊!这句“珍重”里有太多凄苦的思量!
每次来此漫步,我都不禁幻想与他重逢的情景。那定是一个自己以为永远不会再见面的人蓦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惊喜!
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前情不再了。再多的期盼,亦都似泡影般虚幻。明知如此,却始终要来,因为此处有着我莫名的牵挂和隐隐约约的思念。
我在雨中默默彳亍着,太多的伤痛难诉衷肠,涓涓心事缓缓流淌,也只能说给自己听。
是哪个青年才俊,生得这般娇逸儒雅,风姿卓修?放眼望去,只见一个书生气息的男子向我走近。他也是在这烟雨朦胧之时,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孤独地彷徨着,颇有几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愁绪。
他向我走近了,近了,近了~
天啊!原来是他,是他啊~,他的面容依旧如含苞待放的莲萼般楚楚动人;他的眼神犹然如潭水般深邃。四目相对的一瞬,他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眼睛里满是哀怨与惆怅。我强忍泪水,心不住地颤抖着。
“蒲草坚且韧,磐石为何要转移?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她初妆的摸样是否一如牡丹般娇艳?你是否也常常漫步在这雨巷,像我这样,日夜期盼着重逢?~~~~,千万句话哽咽在喉却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在心底沦为了无声的叹息。
他从我身边飘过了。如同在梦里飘过一只莲花地,我身边飘过了深爱的他。我没有回头,没有~~~只是暗想,如果重逢也无法期许,失去才算是永恒,这次新的记忆,为何还要再生!
在雨的哀曲里,定会消了他的颜色,散了他的芬芳。如同这无依烟雾一般,他的美将会一缕飘散,到去我去不了的地方~
我走到这颓圮的篱墙,便知到了雨巷的尽头。
在雨的哀曲里啊,如莲的愁绪无处飘荡/ 冰冷的石阶/一声声敲打着如莲的哀怨/ 不肯释怀/又害怕受伤/不肯躲藏/又找不到方向/在这幽长幽长又寂寥的雨巷啊!/唯有这如泣如诉的烟雨!/唯有这湿漉漉的惆怅!
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着和戴望舒一样的知识分子要苦苦追寻的救国理想。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寻找的救国之路,也象征着中国的希望。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扩展资料《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参考资料:
那个是戴望舒写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在我们未知的故乡,传来宁静的歌声,天空中绽放着烟火。同时,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错呈现了未知的复杂。难得的安静岁月,一种相对脱离的自由和对漂泊的苦恋,若有若无的空荡和不习惯脱离现代伪文明无奈。凝结成冰冷的虚幻的泪水,只不过想翻身,想摆脱一种平凡,不想做生活中出现的梦,还是需要起身面对一切,慢慢地走着,忘记来自何处,同时看不懂身边的微妙。听着来自远古的声音,不能连续的思考,被情感的旋涡拌住,自己好象被栓在什么地方,脱离啊,伴随者是无奈。遥远的天堂有双明亮的眼睛,在天上。在天黑的时候,眼睛还在天上……我的喉咙想发出什么声音,但不是呐喊,因为我担心把我眷恋的未知的遥远的心灵吵到,我本能的呼吸,本能的进食,本能的听琐碎的声音。当我转身,我开始幻想我听说过的又未知的影子,如果天还是那么的蓝,如果爱还是那么的真,我也一定会不知所措。我开始发现目标,疾步行走起来,穿过树林,爬上高山,在高山顶上我剧烈的呼吸,之后我翻身爬上了云端。我跟着云一起张望,一起游荡。在一段时间内我附身看着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我还记得我曾在人群中的追随脚步。头脑被一种恍惚的记忆唤醒。是丁香走来,她从怀里掏出一把泥土,揉捏着,揉捏着,对着我微笑。云还在飘,风托着我。看到她的影子线条的粗细变化,风在起伏,透过了我的心。我缓缓站起身,就像用指尖问候风一样,回复的声音只有灵魂听得见……而我即刻进入了这种虚幻。为了她我放弃了和灵魂的对话。在我身边出现了想象中的精灵,精灵的出现开始慰藉我沉重的心,我不再渴求恰好温柔的阳光,开始拥有生命的力量。我的微笑透进梦里,我的泪水流淌着感动。我可以不需要内心飘飘荡荡,她就是我的天使,上帝的使者…… 我在光亮和黑暗,温暖和寒冷,干燥和潮湿,清风拂面以及狂风肆虐中保持清醒,发现这就是一瞬间的爱,短暂且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