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是中国特色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川菜取材广泛,所以其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豆豉、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擅长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水煮肉片、夫妻肺片、辣子鸡丁、麻婆豆腐、回锅肉、东坡肘子和东坡肉等,其他经典菜品有棒棒鸡、泡椒凤爪、灯影牛肉、廖排骨、口水鸡、香辣虾、尖椒炒牛肉、四川火锅、麻辣香水鱼、板栗烧鸡、辣子鸡等。
一般家里比较常做的是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回锅肉,东坡肘子,辣子鸡,甜烧白等家常菜。
一、鱼香肉丝
1、准备猪里脊肉、泡发木耳、青笋、笋尖、泡辣椒泡姜、姜蒜、鸡蛋和常用凋料;
2、里脊肉切丝,泡发木耳、青笋、笋尖切丝,姜蒜、泡姜泡辣椒剁细;
3、肉丝加盐、料酒、酱油、鸡蛋清、淀粉搅拌均匀;
4、调汁:碗中加入少许盐,两勺白糖,两勺醋、半勺酱油,5勺水淀粉(糖醋比例1:1)搅拌均匀;
5、热锅烧油,7成油温下肉丝,肉丝炒散变色,加入泡姜泡辣椒,姜蒜粒;
6、炒香后放青笋丝、木耳丝、笋丝,大火炒2分钟,放入凋好的汁儿,大火收汁后即可出锅,出锅加入葱花即可。
二、麻婆豆腐
1、准备1块豆腐、100g肉馅儿、姜蒜、蒜苗叶(或葱花)和常用调料
2、豆腐切成小块,蒜苗叶切小段(切成葱花大小)
3、锅内烧水,加入一勺盐,豆腐下锅,开水煮两分钟捞出
4、热锅烧油,6成油温下姜蒜沫儿和豆瓣,煸炒15秒下肉末,肉沫炒制变色,加少许酱油和辣椒面(5g),翻炒20秒,加入适量水。
5、水开放入豆腐,小火焖煮5分钟,加入水淀粉,大火收汁即可出锅,出锅加入花椒面与蒜苗叶(或葱花)
三、回锅肉
1、把锅烧热,不用放油,将五花肉带皮的一面放入锅中烙,去除猪身上残留的猪毛和皮腥味。直到焦黄时拿出来洗干净,可以用刀刮一下。
2、锅内烧半锅水,放入五花肉,生姜,小葱,料酒一起煮20分钟,筷子能穿透就行。
3、捞出之后晾凉,切成薄片待用。
4、蒜苗洗干冼 ,用刀背拍一下,斜着刀切成长段。
5、锅内放入少量的食用油,放入五花肉中火煸炒出多余的油脂,直到焦黄(有点微卷)即可。
6、再加放生姜一起煸炒出香味,然后放郫县豆瓣酱翻炒至猪肉上色。
7、最后加入蒜苗爆料至断生,再放盐,白糖,炒匀出锅。
四、东坡肘子
1、准备材料:带骨肘子一个,生姜,豆瓣酱,辣椒面,大葱,料酒,八角,花椒粒,盐,生抽,老抽,味精,糖,醋
2、带皮肘子买回来在明火上烧猪皮去除猪皮上的猪毛和毛根,烧过的猪皮经过炖煮会会更加软糯。
3、烧好的肘子放入温水泡水10分钟,可以再泡出多余的血水,用小刀把焦皮刮掉,洗干净备用。
4、洗干净的肘子焯水,煮出血水和杂质后,冷水入锅,放入料酒,干辣椒段,拍破的生姜,花椒粒,葱节,大火烧开,转小火炖煮,炖煮时间2小时,水开后如果有浮沫再次打干净,务必转小火,小火的要求是,锅盖盖上后锅内能保持沸腾即可。
5、炖煮2小时之后的肘子,筷子轻轻一戳即可扎透,感受到肉的软糯,捞出备用。炖煮过肘子的水留着备用,少量用来做肘子的汁,多余的可以煮点其他素菜做汤。
6、酸辣味的酱汁:热锅烧油,油烧热后,加入姜末,蒜末,豆瓣酱,泡姜泡辣椒末煸炒出香味,再加入辣椒面(提色不辣的辣椒面),加入炖煮肘子的高汤熬煮2分钟,加入了糖,醋糖醋比例1:2,再加适量生抽,老抽调色,加入适量盐和水淀粉大火收汁。把浓稠的汤汁淋在蒸熟的肘子上,最后撒上葱花即可。
五、辣子鸡
1、去骨的鸡腿肉,切成小块,姜蒜切片
2、鸡腿肉加姜、葱、料酒、盐搅拌均匀腌制15分钟
3、热锅烧油,七成油温倒入鸡腿肉,鸡腿肉炸制金**捞出
4、锅内留一点油,加入姜蒜片爆香,加入花椒和干红海椒段炝香
5、倒入炸好的鸡肉,煸炒1分钟,加一点味精、白糖炒匀即可出锅,撒上葱花和白芝麻
六、甜烧白
配料如下:
酒米500克,五花肉300克,红糖150克,圆心子1袋,白糖20克
步骤如下
1、五花肉煮到5成熟捞出,然后将五花肉切成05厘米厚的夹层片(第一刀切到皮上,不切断,第二刀切断)。
2、将备好的汤圆心子放在夹层片中,夹层片放在碗中备用。
3、将红糖熬煮,然后放入煮好的酒米饭中拌匀。
4拌好的酒米饭放入有夹层片的碗中,把碗中的酒米饭抹平。
5、将碗放入蒸锅中蒸1个小时,然后把碗端出,扣在盘子上,然后撒上白糖,
入口即化的甜烧白就做好了。
tips:
1、一定要趁热吃才好,不宜久放。
2、蒸好的甜烧白要赶快倒入盘子中,否则会倒不出来。
因为川菜和湘菜分别是我国四川,重庆和湖南的菜系,我国西南地区和湖南都属于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特别是四川,地处盆地,所以气候比起其他地方更为闷热,吃辣可以去除身体内的湿气,因此像四川一带的人都有吃辣的习惯,而湖南也是和四川一样,也是典型的南方丘陵省份,湖南,江西一带吃辣也是很厉害的,不过湖南人吃辣的口味和川菜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川菜主要以麻辣口味为主,而湘菜主要是香辣居多,带一点酸辣。
说到我国八大菜系,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有哪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浙菜,苏菜,湘菜,闽菜和徽菜,其中川菜和粤菜的影响力比较大,粤菜遍布全国的重要城市以及海外唐人街,而川菜则更受全国老百姓喜欢,因为川菜价格实惠,口味多变,因此无论是南北方的小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的影子,国外四川料理也受到了很多老外的青睐,其中川菜和粤菜口味差别很大,包括苏菜浙菜,但是湘菜和川菜一样,也是以辣味居多,很多外省的人感觉不解,川菜和湘菜为何都这么辣,当地人是什么原因才如此喜欢吃辣的。
这个主要和四川,湖南的气候有关,川菜不仅仅起源于四川,包括重庆菜其实也是川菜的一个分支,这里气候常年湿热,哪怕是冬天虽然温度比较低,但是湿气还是很重的,因此如果不吃辣,就很难排出体内的湿气,就很容易患病了,因此川渝一带的人自古以来都比较喜欢吃麻辣的东西。
湖南省和四川省虽然有一段距离,但是湖南省也属于南方,并且地形以丘陵居多,这一种炎热潮湿的环境,使得湖南人也青睐于吃辣,江西和贵州同样也是如此,当然湖南人吃的辣和四川人的辣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四川主要以麻辣居多,而湖南菜更注重香辣口感,如果你两者都吃过,就会发现风格并不一样。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
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
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
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
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
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
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
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烹饪业的进步和发展,使蜀中的专业食店、酒肆增多。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则是进步和变化的佐证。
这时专业烹饪人员增多,烹饪技术突飞猛进。
更重要的是聚居于城市的达官显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来越讲究吃喝享受。
他们对菜的式样、口味要求更高,对川菜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川菜特别重视鱼和肉的烹制。
曹操在《四时食制》中,特别记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犍为。
”还提到“蒸鲇”,可见当时已有清蒸鲶鱼的菜式。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对1500多年前川菜的烹饪技艺和宴席盛况描绘为“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
唐代诗仙、诗圣都和川菜有不解之缘。
诗仙李白幼年随父迁居锦州隆昌,即现在的四川江油青莲乡,直至25岁才离川。
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
厨师宰鸭后,将鸭放入盛器内,加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大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
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
他以年轻时食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
皇帝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
诗圣杜甫长期居住四川草堂,在他《观打鱼歌》中唱出了关于“太白鸭”的赞美诗歌。
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
无独有偶,宋代也有两位大文学家、词人同川菜有千丝万缕的情思,那就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陆游。
苏轼从小受川菜习惯的影响,20岁时随父亲和弟弟到京城应试。
冬天的开封天寒地冻,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靠收藏的一些蔬菜度日。
但苏轼的诗歌中,写以蔬菜入馔的特别多,如“秋来霜露满冬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白菘类羔羊,冒土出熊掌”。
这些事实上是写诗人对川菜的怀念,真不愧为著名的美食家。
不但撰写了脍灸人口的《老饕赋》,还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和玉糁羹等佳肴,为川菜作出可贵的贡献。
享年85岁的陆放翁在为官从政与爱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高寿应当是受益于豁达的气度和合理的饮食。
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奉皇命在46岁时人蜀,54岁出川。
其间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虽“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
尤其是四川的饮食使他难忘从唐宋两代文豪遗篇中可见在此期间川菜的风味。
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
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
清乾隆年间,四川罗江著名文人李调元在其《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地搜集了川菜的38种烹调方法,如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焖、炖、摊、煨、烩、淖、烤、烘、粘、氽、糟、醉、冲等,以及冷菜类的拌、卤、熏、腌、腊、冻、酱等。
不论官府菜,还是市肆菜,都有许多名菜。
清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家小饭店,面带麻粒的陈姓女店主用嫩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烹制的佳肴麻辣、鲜香,十分受人欢迎,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后来饭店也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贵州籍的咸丰进士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因镇守边关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
他很喜欢吃用花生和嫩鸡。
晚清以来,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
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类菜肴组成完整的风味体系。
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麻辣著称。
对长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当的影响。
现在,川菜的踪迹已遍及全国,以至海外,有“味在四川”之誉。
川菜以成都和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菜系能相比。
特别是“鱼香”、“怪味”更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
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
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
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川菜名菜还有灯影牛肉、樟茶鸭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300多种。
其中“灯影牛肉”制作方法与众不同,
风味独特;是将牛后腿上的犍子肉切成薄片,撒上炒干水分的盐,裹成圆筒形晾干,平铺在钢丝架上,进烘炉烘干,再上蒸笼蒸后取出,切成小片复蒸透。
最后下炒锅炒透,加入调料,起锅晾凉,淋上麻油才成。
此菜呈半透明状,薄如纸,红艳艳,油光滑,放在灯下可将牛肉片的红影子映在纸上或墙上,好似演灯影戏。
“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道风味菜。
相传本世纪30年代,有个叫郭朝华的小贩,和妻子制作凉拌牛肺片,串街走巷,提篮叫卖。
人们谑称其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东坡墨鱼”是四川乐山一道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风味佳肴。
墨鱼并非海中的乌贼鱼,而是乐山市凌云山、乌龙山脚下的岷江中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墨皮鱼,又叫“墨头鱼”。
相传苏东坡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人们称之为“东坡墨鱼”;并将其和江团、肥浣称为川江三大名鱼,成为川菜的特色名菜。
“清蒸江团”人称嘉陵美味,上等佳肴。
抗战期间,四川澄江镇上的韵流餐厅名厨张世界、郑祖华烹制的“叉烧江团”、“清蒸江团”等菜肴名闻遐迩。
冯玉祥将军赴美考察水利之前也曾到韵流餐厅品尝江团,食后赞扬说“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
元代后的川菜
1、元到清中期时四川饮食文化的衰落和萧条:由于南宋末蒙古军队对四川的入侵,在长达51年的战争里,四川的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人口从南宋中期的淳熙二年(1175AD)的1290万减少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AD)的165万,大批人民和世族逃亡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明初有两湖、下江地区对四川的移民,这些移民成分多属于下层,且人数很有限,到明后期的万历六年(1578AD)才恢复到310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6。
明末清初张献忠部队对四川的入侵以及与明残余部队、清军的长期交战,又使四川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到50万人。
清初以后,清 组织了对四川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到清乾隆末(1787AD)因清初移民143年后达到第一次高峰的857万,却仍然不能达到南宋中期的人口数目,而且,清代中期以前虽然有大量移民,但其素质并不高,几乎都是在当地没有恒产的底层人士,这和唐末、北宋末大批精英人才迁入四川是不能比拟的,因此四川文化仍然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根本不能同汉、唐、两宋繁荣的亚文化相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我们在已知的明清文献里查不到两宋首都开设的川饭食店在北京开设的记录,也未发现多少叙述从元到清中期之前川菜特色的文章。
这并不奇怪,晚明张瀚西游成都时就看到一遍萧条冷清,落后的景象,推测精致烹饪文化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
到了清中期时,涌进四川的移民主要成分来自湖广、陕西、两广、江西、福建等地,他们占据了川西、川南、川东、川北最富庶地区,而将残存的少数土著居民挤到盆地边缘,由于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来自下层,不可能带来精致的外地饮食技艺,那时四川的经济还正在酝酿腾飞之际,这就使得四川直到清咸丰、同治以前,饮食文化与文化本身不可能出现大的恢复和新的飞跃。
清乾隆时期,宦游浙江的四川罗江人李化楠在做官的多年期间,注意在闲暇时间收集家厨、主妇的烹饪经验。
后来,他的儿子李调元将他收集的厨艺经验整理出来,刻版为食经书《醒园录》。
《醒园录》是一部清代重要的食书,不同于同时和以前清朝类似书的概略,它详细记载了烹调的原料选择和烹饪操作程序,对于后来家厨和主妇中馈技艺的提高帮助极大。
我们知道,从西周到宋以前,中国烹饪的实践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宫厨;2)家厨,只有在宋代以后,餐饮业才有规模地介入到烹饪发展之中,但直至晚清以前,餐饮业仍然未能主导中国饮食的潮流。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烹饪划分里,家厨对烹饪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远超过宫厨。
家厨又分为两大类:1)富贵大家雇佣或奴使的专门厨师或尚食侍妾;2)中馈,中馈就是平民百姓,也包括一部分勤俭持家的官吏、知识分子家庭里母亲和妻子所操持的厨房料理。
应该说,中国烹饪文化是长在千家万户日常中馈活动的丰沃土壤上的花朵,而专门家厨不过是中馈被职业化以后的高手。
自从餐饮业在宋代蓬勃发展起来以后,餐饮业的烹调经验始终处于师徒授受的继承中,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失传率较大以及影响面不大。
站在这个高度看待古代食经,包括北魏崔浩记录母亲中馈经验的《食经》与《齐民要术》饮食卷,就能理解它们的意义,也因此,《醒园录》对于促进江浙和四川烹调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川菜导游词
上河帮是以成都和乐山为焦点的蓉派菜系,其特点以亲民和善,调味富厚,口胃相对平淡,风物杂谈,多传统菜品。
蓉派川菜讲究用料风雅精确,严酷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暖和,绵香悠长,同时齐集了川菜中的宫廷菜、第宅菜之类的高等菜,凡是颇具典故。美丽精致,多为传播长远的传统川菜,旧时素来作为四川总督的官家菜,一样平常旅馆中高级宴会菜式中的川菜均以成都川菜为尺度菜谱建造。
川菜中的高等佳构菜根基齐集在上河帮蓉派,个中被誉为川菜之王,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的高级清汤菜,经常用于比喻厨师厨艺最高品级的「开水白菜」即是成都川菜登封造极的菜式。老成都第宅菜也是川菜中平淡高等菜的代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御府养生菜”,代表菜如香橙虫草鸭、醪糟红烧肉、刘公雅鱼等等。
闻名菜品 开水白菜、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川式粉蒸肉、青城山白果炖鸡、伉俪肺片、蚂蚁上树、蒜泥白肉、芙蓉鸡片、锅巴肉片、白油豆腐、烧白(咸烧白、甜烧白)、鱼香系列(肉丝、茄子)、鲃泥鳅系列(石锅鲃泥鳅)、盐煎肉、干煸鳝片、鳝段粉丝、酸辣鸭雪、东坡肘子、东坡墨鱼、清蒸江团、跷脚牛肉、西坝豆腐、魔芋系列(雪魔芋、魔芋烧鸭)、简阳羊肉汤、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雅安雅鱼全席宴等,涉及到的上河帮暖锅服法有串串香、冷锅鱼,干锅有盆盆虾、盆盆鸡等。川北绵阳广元的饮食气魄威风凛凛与成都乐山完全两样。
近些年,上河帮以海鲜食材及东部河鲜为质料创制了新派川菜,如香辣蟹,碧绿椒麻桂鱼、卞氏菜根香的泡椒墨鱼仔和泡菜半汤桂鱼;以四川山珍为主的山珍川菜,譬如 石渠白菌炖土鸡、松茸素鳕鱼卷佐素鱼香茄子、松茸鸭翅。
四川各地小吃凡是也被看作是川菜的重要构成部门。川菜小吃首要以上河帮小吃为主,以川西坝子为中心,诸如四川泡菜系列、凉粉系列(川北凉粉、悲痛凉粉)、川北米粉(如绵阳米粉、绵竹羊肉粉)、红薯粉系列(酸辣粉、肥肠粉)、锅盔系列(卤肉锅盔、肺片锅盔等)、豆花系列(泉水豆花、谭豆花、牛肉豆花、馓子豆花、冰醉豆花、酸辣豆花)、面食系列(担担面、香辣牛肉面)、青城山老腊肉、川式香肠、蛋烘糕、银鱼烘蛋、叶儿耙、黄耙、丁丁糖、三大炮、泡椒凤爪、冒菜、盐边牛肉、冷锅串串、盐包蛋、乐山甜皮鸭/彭山甜皮鸭、怪味鸡块、棒棒鸡、百味鸡、青椒鸡、九味鸡、钵钵鸡、盐水鸭、伉俪肺片、樟茶鸭、怪味兔头、红星兔丁、陈皮兔丁,以首创人姓氏定名的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吴抄手、老麻抄手、蒋排骨、韩包子、温府豆汤饭、老妈蹄花、广汉缠丝兔、青城山老腊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