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渡口,无需问,琴音何处。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最深的红尘里邂逅江南。定和你共谱一曲红尘有你,永不厌倦。
——题记
流年,青黛记忆
季节的风,掠过流年的门扉,摇响了岁月的风铃。韶华,在回眸的瞬间,又瘦了一圈。不知,那遥遥无期的执念。何时可以抵达,想了千遍又千遍的梦里江南。丁香姑娘,遗落在一把油纸伞的传说里。仿若,时光罅隙里遗落的一道往事。忽远,忽近。忽明,忽暗。任一场场绵绵的烟雨,浸润的湿漉漉。
紧蹙的眉间,始终隔着一帘濛濛烟雨,惆怅着一怀江南的心事。期盼,穿过水墨的长巷,赴一场梦中江南的约。烟雨中,是谁,等了又等,唤了又唤。任时光荏苒,经历过多少变迁,几多轮回。也无法把青黛的记忆,更颜。
梦里,邂逅江南。那是,我一生向往的彼岸。心事,如诗,如雨,氤氲着淡淡的轻愁。是被俗世烟尘,搁浅的太久。还是怕年华苍老,惊扰那一袭纯白的守候?那不知归去的背影,是谁一生空等的惆怅?
回眸,时光无言
幽深了又幽深的青青雨巷,年复一年的诉说着不老的传奇。眼眸,穿过流年的栅栏。邂逅,那年,那月,那人。邂逅,那永远的油纸伞。经年,一路的漂泊,潮湿了红墙碧瓦的回眸。风雨的从前,被时光尘封。定格成,一份红尘独特的韵味,回旋在悠长的青石巷。
此岸,彼岸,只是隔着一帘濛濛烟雨。念不老,情未荒,稠密如织。雨后晴朗,徜徉在诗意的青石幽巷。总会觉得有一扇窗是为我而开,有一道风景是为我而留。或许,是江南的多情,亦或是我的多情吧。这些老旧的屋檐庭院,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眷恋与喜欢。
安静地走在雨中,有一种油纸伞的寂寞萦绕于眉心。明明很葱茏的一些东西,却忽然就有了一种叫做沧桑的情愫。老墙,旧院,长满青苔的幽幽石巷。承载着斑驳而鲜活的记忆,是年轮将它们一片片剥落。错过的风景,留在了永远的昨天。就是这些散落的芬芳,记录着每一个过客云水的漂泊。人来,人去。月缺,月圆。只有无言的时光,守候在这里。不问因果,不管去向。
梦里,邂逅江南
翻来覆去的心事,是被等待迷离了足迹,还是被红尘幽深了过往?青石板,铺满了紫丁香的芬芳。静谧中,是谁的脚步扰了花开的安宁。婉约的身影,茕茕孓立,在老去的时光里若隐若现。芳华绝代,在一湾寂寞里玲珑成一首唐诗宋词的清韵。月月年年,在江南的烟雨里轻唱浅吟。
情深深,雨濛濛,多少缱绻风雨中!乌衣巷里,那扇古老的门,是否还是旧时的模样?转身,一份怅然,诠释了所有的爱恨痴缠。我的心事,在江南的烟雨里流浪。
若,可以放弃漂泊。那么我愿,岁月静好,定格一幅最美的水墨写意。让画中的青墙碧瓦永不褪色,让流年的时光永不老去。让短暂的邂逅,成为烟雨深处最美的风景!
守候,一寸天涯
梦里,江南。始终是我无法走出的惆怅与向往。一声轻喟,蹉跎了多少枝头的嫣红。绵绵的思念,悠长的等待,始终萦绕心底深处。纵然山高路远,亦不畏风雨,从容走过。回眸时,记住生命中每一个路人的风华。挥手处,记住临别时每一个眷恋的眼神。
江南,心事,婉约着我此生不变的守候。即使,执一支蘸满水墨的素笔。任我怎样费尽万水千山,也无法描摹那曾经的繁华。庭院深墙的缝隙里,滋长着青苔。青石巷的幽深,终是在潮湿的季节里沾染了丝丝惆怅。纵然,时光老去。那些斑驳的记忆,依然会守着一寸天涯的时光。安静的向你倾诉,那些浪漫的从前。
穿越,记忆的雨巷。将烟雨相依的暖,折叠成红尘深处芬芳的诗意,在一笺水墨里尘埃落定。油纸伞下的韵律,是我今生最温婉的音符。
素心,寂静清欢
丁香的幽香,还在岁月的枝头芬芳。始终无悔,一场陌上执手。缘聚,缘散,如烟花般绚烂。即使,芳华老去,又有何憾!或许,唯有留下的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
缘分渡口,无需问,琴音何处。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最深的红尘里邂逅江南。定和你共谱一曲红尘有你,永不厌倦。恋上文字,恋上烟雨江南。任心染尘香,任时光琉璃了,疏影素年。
轻轻捡拾起,时光深处的感动与眷恋。静静收集,庭院檐下的鸟语与花香。我用,曾经的丹青。将流年的平仄,描摹成一幅最美的水墨江南。任时光老旧,心素如简,寂静清欢!
文字/琉璃疏影
《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戴望舒也因此成为被传诵一时的“雨巷诗人”。
不妨先借用诗人原野牧夫的一段话:生活对于诗人来说,就好象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一样,诗人总是用自己敏感的心来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点一点,然后也以诗歌来介入其中。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真实过程,一个诗人生命的过程就是感受着生活,然后用文字来介入,来思考——只要是生活,那么你感受的越深也就会思考的越深,最后会悟出某种“空缺”。
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他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满怀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于是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怅惘,而美好的感觉倏忽即逝,如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如梦一般飘然而逝。
全诗由7节组成。在第一节中,写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
第二节是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做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从视觉、嗅觉、感觉、情感等方面来丰富她,把丁香姑娘的幽怨温婉的气质凸显出来。这个丁香姑娘驻足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此时把“她”和雨连结在一起,用雨来衬托“她”的哀怨,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的让读者产生联想。
第三节,写这个让我着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着,而“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氛围,则充斥在这样的情境中。
第四节,写“她”和“我”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较“我”的恋恋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梦一般的飘过”。
第五节,写这个“丁香般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她”“默默的走远了”,走完这条“雨巷”。
第六节,我与这“丁香般的姑娘”彻底的失之交臂。虽然“我”不舍,但“她”还是在我的目光中,在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颜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与“她丁香般的惆怅”。
所以,在第七节中,“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着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着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期望在梦中与“她”相会。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中的“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这个“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这时候诗中的“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雨巷》从表面上看是写抒情主人公对在雨巷中邂逅的“丁香姑娘”充满甜蜜又忧伤的情怀,希望能与这个“丁香姑娘”再次相逢。但实际上“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只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象征形象。这个像梦一般飘过的,像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是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幻觉,“丁香”姑娘由景而生,又与景相互相生,这才构成了这首诗朦胧神秘的气氛。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丁香”姑娘,本身就带着一种隐约,模糊的光晕;而她的象征意义对读者来说或许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在《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转化了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集美丽、高洁、愁绪与一体的“丁香”形象,曾分别出现在李商隐、杜甫、李璟的诗词中(“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李商隐;“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青鸟不传云中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同时,诗中的“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颓圮的篱墙”更体现了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东方美学情调。
读戴望舒的《雨巷》总是情不自禁被带入其中,仿佛时空转换,我便在隐秘的角落,来见证这一场无声的邂逅。我走了那么远,也只是为了在这静谧的江南雨巷与你擦身而过。
还有《雨巷》中蕴含的朦胧美,不足以仅仅促使作者获得“雨巷诗人”这传诵一时的称号。整个诗歌不仅体现了主题的朦胧性,更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诗中不断分行造成的缓慢,仿佛是抒情主人公在前行,又仿佛是在原地徘徊彷徨的脚步,成就了该诗罕见的音乐美。
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开首是将一个长句:“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切分为多个短句,并且充分运用了押韵手法。此外,《雨巷》还运用了重复、顶真与回环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整体读起来流畅、荡气园润。
正是因为这种朦胧美和音乐美,才成就了《雨巷》较高的艺术成就。《雨巷》更因此而成为新汉诗在早期启蒙阶段成功实践的一个里程碑。
文/飞不高的蝴蝶
十年前,从你身边匆匆地掠过;十年后,我又风尘仆仆地来追寻你——乌镇,我魂牵梦绕的水乡,我心驰神往的相思地。
十年前,虽只是匆匆一瞥,却莫名地与你一见如故。仿佛是前世遥远的印记,又好似今世久别的重逢。惊悸而欣喜,朦胧又迷离,亲切又温馨。似童年时老家后屋的南瓜藤,葱绿地爬在矮矮的屋檐上,午后的阳光点点洒落,金黄的南瓜花倏然开放了,让我忍不住走近、又走近。
十年后,我的步履又踏上你的青石板路,寻觅你的古往今来,听疏雨倾诉你的心事。
乌镇,一首诗词,一篇散文,一则神话。
一
乌镇,看不完的景致,说不尽的风情,读不完的故事。
乌镇是不寂寞的,一桥一水都含情,一窗一楣都蕴籍。古屋、流水、拱桥处处相依相偎。古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临水而居,依水而生,被一条条曲折的水流环抱,由一座座拱桥牵绊。东西南北,南北东西,有袅袅炊烟就有潺潺流水,有潺潺流水就有弯弯石桥,炊烟、流水、石桥三者相缀相连,演绎出一处处“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河道两岸或小巷两旁的古屋彼此默默地凝望着,凝望了几百年。从初见时黑油的黛瓦、雪白的粉墙、朱红的门楣,凝望到如今的古旧、沧桑、寂寥。黛瓦粉墙已剥落了年华,雕花门楣已淡褪了光华。光阴匆匆飞逝,古屋几度易人,不知庭院深深里,挑灯苦读的才子可曾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不知雕花门窗前,温婉佳人可曾顾目盼兮,深情有属。那深深浅浅的故事都收藏在一扇扇雕花格栅窗里,刻烙在古屋遥远的光阴中。
乌镇的水既有灵性又有情意,几百年来,它默默穿梭于小镇之间,静静地聆听河岸两旁古屋里传出的红尘故事,它凝视风轻云淡,感受百年沧桑。水,不曾言语,却把乌镇的一切云烟往事沉淀在水底,但绝不湮没,它们沉浸在河泥水草之间,静静地接受时间的酝酿,静静地等待。等待那些离家的乌镇人,撑着一条乌篷船来打捞往事。清晨,绵长的河道上水雾弥漫,把整个乌镇笼在梦幻中,静谧而绰约;白天,河面清澈,水波潋滟,一排排杨柳的身影婆娑在岸边,一只只乌篷船穿过柳荫,穿过拱桥,穿过光阴交织的河道,吱吱呀呀地摇曳,摇走了一串串旧时光,摇醒了一片片相思梦;夜晚,月色落在幽静的水面上,把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摄入眼眸,传递给正在远方翘首家乡的乌镇游子。
乌镇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古色古香的木屋,这幽幽绵长的古巷,这敦厚隽永的拱桥,这含情脉脉的流水,这袅娜多姿的垂柳,交相辉映,浓淡相宜,组成一幅幅古典的泼墨山水画,凝成了一首首闲适隽永的小诗。
旧时的乌镇人啊,就这样日日夜夜在画里品味生活,在诗里数点时光。
二
我想,如诗如画里生活的乌镇人该是温厚平和、悠闲恬淡的。因为即使最不羁的性情,在乌镇弯弯曲曲水流的浸润下,在如诗如画景致的氤氲下,也该平息了浮躁,消磨了尖锐。就连那些深宅大院,一亭台一楼阁、一桌一床、一山一石,无不沉默无语,兀自伫立在岁月之中。纵然价值万贯,却没有丝毫的狂妄和嚣张,一一精致内敛、雍容大气、低调雍容,昭示着乌镇人的温厚、蕴藉和淡泊。
乌镇的人最懂情调,小小水乡,梨园戏台却比比皆是。最为壮观的是西栅老街的水上戏台,大气磅礴、富丽堂皇。
当年,戏子在水榭楼阁上演戏,观众坐在乌篷船上或隔着水岸坐在拱形的石级戏场上看戏。可以想象,在盛大的节日里,容纳千人的露天大戏场上聚集着乌镇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有达官侯爵、平民百姓,有如花美眷、素朴妇女,红飞翠舞,熙熙攘攘,真乃花天锦地的人间天堂!戏台上咚咚的花鼓声、悠扬的演奏声,戏台下货郎的叫卖声、小孩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喧嚣而喜庆,彰显着乌镇曾经的富饶昌盛、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果在晚上,舞台上伶人红红绿绿穿梭的身影,水袖悠扬飘舞,卷着着光怪陆离的灯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世界便荡漾起来,同样金碧辉煌。那笙歌是隔着水岸传来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濡湿而柔滑,吹进耳际,如春雨拂面而来,别有一番韵味。这哪里像是戏台,分明是人间仙境。我疑惑,古时的乌镇人营建了这蔚为大观的水上戏台,究竟是为了看戏,还是为享受几日人间天堂的情趣?如今,戏台人去楼空,河水还在悠悠地流淌。我想,曾几何时,这河里收集了多少戏子和乌镇百姓善良质朴的笑声和泪水。
乌镇的戏台,演绎了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乌镇的戏台,把忠勇孝悌播撒在百姓的心中,让这方水土的人们温润有度,思想睿智。于是,茅盾等著名人物从小镇应时而生,《子夜》《林家铺子》等文学作品如乌镇河水汩汩而出,潺潺不绝。
三
乌镇,一步一戏,一步一景。一桥一故事,一楼一传说。
那一块块被岁月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叠合着多少匆忙或优雅的脚印;那一座座古拱桥上,曾有多少老者在满天星斗清风徐来的暮色中道古论今;那间处处涂满历史印痕的书院,是否还回荡着南朝昭明太子朗朗的书声;那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绿色大邮筒,曾寄托民国以来多少鸿雁的情思;那看似平凡入则深幽的宅院,深藏着多少美丽浪漫或寂寞凄婉的故事。 乌镇,说不尽的沧桑,道不尽的底蕴。
乌镇,一角一阙古韵,一程一行行书。叹为观止的景致比比皆是。深邃悠长的青石小巷,缤纷五彩的油纸伞,总让人情思悠悠、心神荡漾,不由自主地去寻觅那位撑着油纸伞,从烟雨朦胧的巷道里缓缓走来的丁香姑娘,憧憬邂逅一段尘世情缘;乌镇临街的店铺星罗棋布,安静的绣花姑娘,还在落地玻璃窗内一针一线地绣着情丝;安祥的老伯坐在老布鞋店门口,一锤一锤地敲纳着鞋底。
小巷里不时传来茶楼里悠扬的琴声,琴声里飘着梅花糕姑嫂饼甜甜的香味。酿酒坊的大锅灶里,柴火红旺,白色的烟雾从锅盖四周弥散出来,像小河上的晨雾。如果说乌镇宁静素雅的景醉了游人的心,那乌镇醇馥幽郁的酒,又醉了多少流连忘返的眼。乌镇的大染坊也是别具一格,晾在高高的竹竿上的是一条条印花蓝布,在乌镇的风中飞舞,仿佛要给古色古香的街衢小巷添一抹色彩。乌镇的印花蓝纯粹又质朴,洗尽浮华,纯真毕现,素素淡淡,却摄人心魄。长方形染缸里的水还蓝幽幽的,荡漾着乌镇人素雅而贞静的心性,它染出了多少邻家女孩芬芳的心情、曼妙的身段、青涩的年华、美丽的憧憬。
四
如果你来乌镇,走过烟雨朦朦的青石小巷,赏过古朴典雅的水榭楼台,听过阡阡河道的欸乃橹声,请你别急着回头,急着别离。哪怕再累再乏,也要再歇歇,再等等。等夕阳回家,等暮霭渐深,等华灯初上。如果,白天的乌镇是一位羞赧的少女,清秀得让你惜香怜玉,那么,夜晚的乌镇就宛若一个风情万种的成熟女子,举手投足柔情似水;一颦一笑千娇百媚,媚得有致、有度、有韵、有情,定然令你沉醉不已,流连忘返。
当夜的帷幕一拉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灯光依次“粉墨登场”了,它们的光影占据了整个乌镇,娇媚地装扮了乌镇的夜。
倏然,灯亮了,一盏、两盏……乌镇的街道上、楼阁上、桥洞上、乌篷船上千千万万的灯次第亮了起来,朱红的、银白的、金黄的、紫色的,仿佛一个刚刚化过妆的女子一甩乌丝,露出明媚的笑靥。繁星般的灯影交错,水榭亭阁顿时变成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小小的乌篷船此时犹如一叶叶游弋的水晶鞋,漂浮在粼粼的水波上,荡漾出一圈圈乌镇斑斓的梦。
伫立拱桥,晚风拂面;桨声灯影,绰约迷离;笙箫悠扬,络绎不绝,此情此景,人间难觅。
夜晚的乌镇,是一首跌落在书籍里的婉约宋词,铺在江南水乡,让疲惫的旅人阅来不能释卷。夜晚的乌镇,是天宫不经意思遗落的夜明珠,璀璨、华贵,又温润祥和。把它别在发稍怕耀眼,藏在梦里怕丢失。它只适合在一个人的夜晚,静静地怀想,细细地品味。
乌镇,是一本古旧的线装书,绳线已脱落,纸页已泛黄。但每一页每一字都氤氲着神秘的气息,需要情致的人字字注释,句句翻译。乌镇,是一簇淡淡的菊花,开放在京杭运河边上,不浓艳华贵,也不遗世独立,有的只是诗意散淡、安逸隽永。
徜徉在乌镇的夜晚,仿佛穿越到唐宋气象,梦回旧时秦淮河畔。一灯一影尽妩媚,一街一角尽窈窕。我在梦里萦回,在现实里扼腕。乌镇,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我只是过客,却不是归人。
乌镇,我前世的记忆,今世的呼唤,来世的夙愿。
来世,我愿做乌镇的一滴河水,河边的一枚草叶,拱桥上的一块青石,亭檐上的一片老漆,白昼的一只鸟儿,夜晚的一束灯影。
乌镇,来过,就未曾离开。
江南!一川烟雨,几许风情。水墨浓彩,又怎能描尽你的万千风情?一柄油纸伞,是岁月遗留的最美丽的痕迹。悠悠的古巷,那位丁香姑娘可否回眸?小桥流水绕,那一艘艘乌篷船,是水上最独特的风景。
江南,当是一幅水墨画。唯美的意境,优美的格调,醉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烟雨,一直是江南留给人们最初的,也是最美的印象。时常在想,若得时光静好,岁月无忧,定要去江南,赤着双脚踏上青石向晚的街道,感受江南最古朴的气息。走过那方悠悠的古巷,深深地呼吸属于江南的独特的气息。
江南,于我是一个梦 。深出手,似乎可以触及那方烟雨朦胧。梦醒处,只余下更深的眷念。我早已经忘却了,梦最初从什么地方开始。是从那唐诗宋词的雅韵中,寻得你的身影?还是电视中那西湖断桥上的歌声?抑或是那古色古香乌镇的风情?还是,那只是儿时的一个旖旎的梦?但我依旧恋上了你的温柔。烟,飘渺无形。 雨,主柔情。烟雨中的你又该有着怎样的妩媚与风情!
说起江南,人们总会想起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想起夜泊江边,乌篷船上,那一盏灯火的宁静……。但我心中的江南,是一幅朦胧的水墨丹青。在那方温婉的土地上,缱绻了多少的细语呢喃;珍藏了多少眷恋与牵挂;婉约了多少女子细腻的情怀。那朦胧的烟雨、那悠悠的古巷、那蜿蜒的小河,都在每一个晨昏之间浅唱低呤。呤唱着那份恬静、古朴与典雅。
我的梦,在江南里缱绻迷醉。走进你、聆听你、感受着你的那份朦胧与古朴的气息,一点一点醉倒在那方烟雨中。
唐诗宋词的雅韵,勾勒出古风悠扬的江南。如诗如画的江南,引的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折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人白居易赞美之情跃然于诗句中。韦庄在他的词中写道“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画船听雨,又该是多么唯美恬静的画面! 杜牧是这般描述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然,我最喜苏轼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应该是对江南最美的描述。
一
《雨巷》
现代·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提到巷子,白马脑海里就冒出这个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街巷的附近是居住着人家,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街巷文化。陆放翁在《临安春雨初霁》里有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在描绘江南的雨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是刘禹锡在写古金陵城里富贵士族没落成废墟的晋代巷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是辛稼轩在怀念英雄刘裕的居住处的巷子里。而近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婉约风格,书写了诗人在臆想中的雨巷里,与一位姑娘的偶遇。
这是一首象征主义抒情诗。所谓的象征主义手法,就是运用以一种事物来影射或对应与之相关连的另外一种事物的文字艺术手法,来抒写诗人的思想感情,理念与现象。它能给人一种朦胧美,含蓄深沉,形象丰满,韵味悠长。
二
初读戴望舒的这首《雨巷》,给人印象最多的是那个频繁出现的字眼“丁香”。古典诗词里丁香可是忧愁的代名词。“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代牛峤《感恩多》)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二句,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有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有几年唐磊唱的歌曲《丁香花》很流行,歌词的内容也是写的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当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 ,留给我一生牵挂……”这些都是读《雨巷》所想到的一些诗词歌曲。
好多人读《雨巷》时都被里面的音韵和意境吸引住了,还因此给戴望舒送上了“雨巷诗人”的桂冠。白马是这样想的:读《雨巷》时你不能被里面的那反复的幽怨,忧郁和愁苦给迷住。你要像自己在大晴天里准备撑好一把油纸伞,准备穿过诗中的雨巷。读完这首诗你要收起伞,穿出这条雨巷,以避免被诗中的伤感与幽怨所感染。
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讲,共分为六节。因为《雨巷》这首诗有好多个版本,全诗共有42行诗句。按每一行诗的句尾有无加标点符号来分版本,本文等于以句尾不加标点符号的版本为赏析对象。
第1节是雨巷的出现,雨巷出现是在主人公心思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出现的,是在孤独地彷徨中出现的。这其实是诗人遐想中的幻境。第1节包括了诗的前三行。
那么第2节是从第四行到第十二行。这一节主要写的是诗人希望邂逅梦想中的姑娘。这是一个姑娘怀着忧愁和闺怨的姑娘。并且赋予了这个姑娘丁香一样的品质,比如说丁香的颜色紫色白色啊,丁香那非常浓郁的香味了,有丁香在传统诗词里被赋予的十字一样的忧愁情节。现在想想看来,定向的白色和紫色在雨中更显得有一种忧郁感,诗人在此写的很细致入微。说明了诗人对生活里丁香花的观察应该是非常的到位的。
诗的第3节是从第十三行开始,到第十八行结束。对接主要写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彷徨时的神态。而这个姑娘的神态和诗人很像,很接近。所谓的彷徨就是来回的走动;而彳亍只走一步停一下,慢慢的走动,走走停停;彳亍的步伐是在彷徨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体现了一种忧思不绝,掺杂着雨水般的冷漠和惨淡,也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般的惆怅。
第4节是从第十九行“她默默的走进”开头,到第二十七行“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这一届真正的开始写到了诗人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擦肩相遇。这一节所写的相遇,其实是一种诗人和这位姑娘,所拥有的相同的灵魂的相遇或者说是碰撞。因为诗人在上一节已经说了,两个人都在这个飘雨的巷子里彳亍着,彷徨着,并且都拥有冷漠,凄情,惆怅的神情。当这个姑娘接近诗人的时候,诗人写她“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说明了两个人已经四目相对,彼此心灵相通而又茫然,不知所衷。太息的意思就是叹息。为什么诗人说她的眼睛也能叹息呢?主要是一种通感的写法。叹息的声音可以听出来幽怨的情感,而从一个人的目光里可以看出来幽怨的表情,就是说,所听所看都能感觉到同一种情感,就是诗歌艺术手法所用来表达的通感。这个通感的写法,在古诗词里有很多很多种范例,你比如说“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等很多。
从第二十八行“她静默地远了,远了”的第三十六行“丁香般的惆怅”是诗的第五节。这一节写诗人和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直到她的雨巷之外。丁香姑娘的消失没有为世人带来遗憾,怅恨,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丁香姑娘他本身代表着一种愁怨,凄情,冷淡,香艳,纯洁。而这些掺合在一起的情结形成一种无声的画面。因为诗人和他是一样的情结,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位丁香姑娘其实也是诗人自己的投影。就像现在诗人余秀华在他的一首诗里所说的,“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所以说这里并没有诗人对这位姑娘消失在雨巷里而发出一种惋惜的怨悔。这个意境本来就是诗人在脑海里所形成的一种画面,就像现在的**里一截无声的片段在播放。
最后六行是诗的第六节。这一节,通过于诗的第1节的回环相扣,又让诗人带着自己和读者的心,回到诗人臆想的最初的幻境里,也就是无人的雨巷中,空空如也,读留下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寞的雨巷。这一节所呈现出来的情景,和第1节相照,就像是许多歌曲的二重唱或者是多重演唱,用来突出诗歌的意境和题旨。
三
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雨巷》抄袭了的某个外国诗人的作品,还有是抄袭了南唐诗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诗歌可以借助与古诗词中的某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所在的时代里的特殊环境中的寓意,这其实是一种斯文作品的创新。比如说这首雨巷就是这样的。但是这是雨巷的写作手法,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诗人戴望舒本身也是翻译家,他在翻译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作品的时候,他变通的借鉴了这种写作手法,来运用到中国新诗的写作中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怨,轻柔,朦胧的诗风。为中国新诗的写作带来一种生动含蓄的风貌。正如叶圣陶对这首诗的评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确如此。
这首诗由于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也就是说诗人没有写明他的意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首描写诗人情感的,关于爱情的诗。我们还可以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诗,因为写下这首诗的当时,也就是一九二七年,诗人曾经参加过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社会活动而被人追捕,避难于上海。诗人的苦闷与彷徨恰好可以通过此诗表达出来。
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她美丽高洁,如西子般美貌,如黛玉般婀娜,更如苏小妹般才学过人。另人魂牵梦萦,正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幽幽情思从身旁划过。出现了也就等于要消失了,仅仅是身旁的过客,仅仅是梦中的幻影,是诗人苦苦追寻的向往的完美的化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