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跟音乐结合节目名称

美术跟音乐结合节目名称,第1张

《追光者》通过杂技与戏剧、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的结合的节目,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蕴的“新杂技”表演形式。《追光者》由杰出新锐导演伍一担任总导演,与林怡、杨明圆、庄雪雯三位拥有国际化视野及丰富创作经验的杂技编导组成导演团队。

音乐跟美术结合的必要性

摘要:美术音乐作为不同的学科各具特点,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的共鸣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将音乐引入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的探知欲及提高绘画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

美术与音乐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

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俄国着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笔者将从提高学生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的共通性及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三个方面简单的进行分析。

试析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下面一起谈谈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美术欣赏主要是一种幼儿的审美活动。针对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对美术欣赏的不正确认识,笔者从音画合壁的理论价值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和经验的累积,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即将音乐与美术融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论文关键词: 美术欣赏 音画合壁

 美术欣赏是一种接受美学,是指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及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在幼儿园中主要是指幼儿的审美活动,即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包括一般性的美术作品欣赏(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美术名作、工艺美术等)、以幼儿为对象创作的美术作品欣赏、幼儿绘画的欣赏等等。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纲要》中指出"初步培养幼儿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美术教育并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授绘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并从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中,单独的欣赏课程很少,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随着我园十五课题的逐步开展,以及对艺术教学活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乐融合进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有着自己的一些做法。那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把音乐融会进去有何依据和价值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看法与做法。

 一、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依据与价值

 (一)音和画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着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而康定斯基也曾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

 这充分说明了美术与音乐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美术与音乐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进作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大家有可能穿过某种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她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三)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提高欣赏能力

 (一)音乐作为背景,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提高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通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赏修拉的《紫花》时,为了使孩子们充分领略作品中洋溢的春的气息,我们特地选择了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在出示画面引导幼儿初步欣赏之后,为画面配上乐曲,并请幼儿闭上眼睛仔细的倾听。在这首具有流动徜徉的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中的田野,闻着紫花散放出来清新的花香。又如在欣赏米莱的作品《盲女》时,为了使孩子们能充分感受作品中盲女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静谧与安逸,我们选择了《月光曲》作为背景。当孩子们模仿盲女,相互依偎着静静的聆听乐曲时,原来的 躁 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宁静的音乐仿佛使孩子们也变成了一个个"盲女",进入画面,在静静聆听身边小女孩讲述着身后恢复生机的自然美景。

 (二)线条、色块与节奏、力度等的连接,丰富对作品的审美想象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有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等等,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着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作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两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将作品中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引发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时,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画面中的不同线条,然后请孩子们想象短横线象怎样的音乐还有哪些地方也象重重的音乐曲线又象什么音乐画面上还有哪种音乐呢箭头可用什么声音表示呢孩子们在初步欣赏获得视觉资料后,大胆的调动以往的经验进行想象:短横线象在一下一下敲鼓,曲线象"羞答答的玫瑰"(这是琵琶曲,晨间韵律操用的音乐)……在孩子们进行想象,初步具有线条与节奏旋律的连接经验之后,我们又提供乐曲《单簧管波尔卡》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进一步想象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来表现……在线条与节奏的互接之中,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想象孩子们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三)画与音乐选择性的匹配,提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作的进一步的审视与欣赏,最高级的理解是对融合在作品形式中的意味的领悟,但是这种领悟不可能用推理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能是一种意会。尤其是作为欣赏者的幼儿,受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等限制,更难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而音乐是绘画的能力,他们之间是相通的,恰恰能弥补这种表现的不足。还是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欣赏为例,这幅画由于线条很多,如果让孩子们较贴切的说出对整幅画的感觉,孩子们很难把握,也不易表述,而我们的做法是为孩子们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抒情曲》,在引导分别欣赏之后,请大家为画面进行选择性的匹配,选选哪首乐曲最象这幅画,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抒情曲》,就在匹配成功的刹那,孩子们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随之提升。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几点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欣赏活动,不一定强求教师有高超的技能或完美的艺术修养,但对老师的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特别要求教师应该具有鉴赏美术、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既要老师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如:线条、形状、色彩、光线、构图等)和作品内容因素(象征意义、题材、主题、典故等),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乐句、乐段、情绪、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美术作品选择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2、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抽象性作品,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康定斯基的《蔷薇色的重音》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毕加索的《梦》等。而在音乐作品方面则要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乐曲,在创作上风格上与美术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乐曲的情节也不宜太复杂,以便于孩子作出选择性的匹配,以及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3、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启发性问题辅助幼儿将视听结合起来,对音乐与美术进行连接与匹配,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想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或暗示给孩子,造成假象,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试一试,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扶助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欣赏,在艺术的海洋里接受美、体味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略)

;

  在艺术发展史上,各艺术门类之间也既有其独立性与区别,有其相互联系和融洽。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由于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几乎人的所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所以,我们也把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亦即听众由音响想象和联想出来的内容称为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那么为什么人能从音响的听觉联想到各种视觉形象与画面呢?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关系,有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的。例如,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就是三者同源的。在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都在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甚至重新结合,比如说**这一艺术形式就综合了摄影、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分分合合,是由于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随着历史与艺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更加多元化了。郭声健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提供了前提。

  现代心理学也为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艺术之间的综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总之,通感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多层次的,有的偏重感官直观,以景取胜;有的偏重情感态度,以情取胜;有的情景交融,或情趣隽永,或哲理深邃。因人而异。”于是,当我们听到穆奈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和一位胆小心虚的穷人的形象。这便是通感带来的效应,它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对我们学习音乐,表演音乐与教学都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没有审美的音乐就不是有价值的音乐,在声乐或器乐作品的表演中,如果只是注意技法的娴熟和旋律的流畅,而没有注意情感的表达的话,这便只是“炫技”,音乐也不能称为音乐,只是一副空壳的音响罢了。所以,在音乐表演中,我们需要的是有内涵、有审美表现力的音乐。于是,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根据音乐来想象和联想,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中来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来教授一些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如《朴茨茅斯的一角》等,这样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而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艺术教育,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那么学科综合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两种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音乐课上运用美术来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要走入两门学科生硬拼凑的误区,不要用一种艺术形式来翻译另一种艺术形式,这些误区都会使我们音乐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总之,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这对我们学习、表演、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艺术美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如果将现有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加以高度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领悟一些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这不但可以使音乐和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在声音与图像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艺术教学中美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艺术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实践活动中创造美――以美导行,架起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桥梁。那么如何构筑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一、确立音乐、美术相通的教学理念

  

  音乐就是一幅画,而这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做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告诉我们,有些音乐就是描写画的。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发的少女》、《月光透过树叶》等。而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交响曲《死岛》,就是根据一幅同名的名画而创作的。再说,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工具。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是通过画、唱深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好的乐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是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的。

  

  二、创设音乐、美术交融的教学情境

  

  1、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

  音乐与美术交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艺术美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因此,音乐课完全做到让“学生心中有画”,“让教室有情有景”。在美术创作中,古今中外,许多画家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创作滞涩时,听一曲动人心弦的乐曲,会使人思路奔腾,情思遄飞。的确,一曲流动的音乐有助于开拓人的思维,调动人们的情操。如果播放一曲典雅的音乐,随着旋律的起伏,体会那种高山流动般的音乐所蕴藏的生机。而情致感发时,再提笔一气呵成,泼墨挥洒高山流水画卷,画中自然也会流露出无尽的旋律与韵味,使山川、河流的美跃然于纸上而栩栩如生。因此,美术课交融的情境同样需要美的音乐;“学生心中有乐”,才能提起精、气、神表达出心中美的事物,描绘出富有情感的画面。

  如初中音乐教材《歌唱祖国》,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映衬,既表达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又抒发了各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雄心壮志。学生通过音乐课中欣赏,演唱,器乐演奏,加之教师的引导,被歌曲及电视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所深深感染。在艺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一个做人的真谛。

  2、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

  艺术美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神采。在音乐课中,我运用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现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如:初中美术教材中有认识颜色,这是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色彩感应,描绘音乐“1、2、3、4、5、6、7、”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和七个音符,这种巧合实在太奇妙,太有趣了。在绘画艺术中,我们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描绘五彩斑斓的视觉画面,在音乐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让学生领略音乐色彩的艺术魅力。在视听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听觉,感受不同音色。实践证明,色彩与音符的融合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求知欲,愉悦了学生的心情。

  3、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艺术课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美术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心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美导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所以,作为艺术课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美导行,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画面,美的世界。

  

  三、采用音乐、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用,采用音乐、美术互动的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感知速度,并在潜意识里,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提高教育效率。当然,如何采用音乐、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着眼于多媒体教学,还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也就是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美术课中去,把美术课的方法有机结合到音乐课中去,互相借鉴,切不可公式化。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好导向工作,当我们启发学生为音乐描绘一幅图像的时候,我们教师不应当诱导学生一齐去寻找同一种图解,而是应该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构思去表达同一个音乐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菲恩

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声调悠扬,情感真挚。这首歌曲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

《我的太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我的阳光,我的光芒”,还是“我的某种信仰”。

阳光会到来,治愈的温暖也会不期而遇。

《我的太阳》开头赞叹阳光的灿烂,慨叹雨过天晴的美好。原唱以娓娓道来的歌声,道出空气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舒畅,听着这首歌仿佛走进了空灵的世界,空气一点一点安静,阳光透过云层一点一点露出光芒。

不曾想遇见谁,也不曾想错过谁,灿烂的温暖,来的如此令人猝不及防,不知不觉间,美好的光阴落了一地,不期而遇的美好来得令人心动。

这是歌曲本身的魅力,一问世便是绝唱,一流传便是经典。

这样的歌曲,即使过了很多年,还是被世人所喜爱,可谓唱出人间共情,经典便永流传。

世间真情,阳光与温暖,“我”都不想舍弃。

“你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那太阳灿烂辉煌”,你的眼里有光,是灿烂的光芒。这是歌词打动人的一点,眼里有光的人,身上总是带着一种魔力,一种让人一见倾心的魔力。

这份魔力,似地球引力,如苹果坠地般自然而然。不为谁而作,但却令人心动不已。

一眼万年,真的存在于七零八碎的世间。你的眼里闪着星光,是我不曾到达的远方,阳光与温柔,你与真情,我都不想舍弃。

金光闪闪的晴天,我遇到了你,同时也遇到了难忘。

“当黑夜来临,太阳不再光芒,我在窗外静静地凝视你”,可能作者也没想过,遇到一个另他如此神魂颠倒的人。

金光闪闪的晴天,遇到了一位眼里闪着星光的女孩,从此心里多了一道牵挂。这份牵挂,如太阳般光芒,灿烂且深入人心。

这首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民歌,以它纯粹质朴的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纯到极致便是真,世间几乎没有人能抵挡至纯至真的感情,无论男女。

在《巴黎圣母院》里,丑陋的扎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至纯至真的感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葬故事,千年后依旧被世人口耳相传,而罗丽欧与朱丽叶在异国他乡的文学里熠熠生辉。

经典咏流传里的作品,每一首,每一个人物,都以其特有的典型性,在历史的长河里发着光,连绵不绝又生生不息。

就像这首民歌,《我的太阳》以它的艺术典型性,流传了几十年,依旧经典,依旧被人认同与喜爱,这便是经典的力量。

每一种经典的背后,都有其滋生的典型环境。

远离故乡的漂泊歌手,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望着阳光,指间缝隙闪着光芒。清风徐徐,吹来清新可人的凉意。

只是春光如此,却不能见你。遥远的故乡,成了漂泊的一种梦,而让梦醉是远在故乡的人。就是这样的光景,增加了思念的愁绪,淡淡的哀愁,反倒促进了创作的灵感。

漂泊的思绪,随着阳光的灿烂辉煌晃动,一晃晃到了从前。就像余光中精品散文里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漂泊带来的无力感,在歌曲里的仰望,泾渭分明。心境是创作的动力源,有怎样的心境,就写出了怎样的作品。

《我的太阳》,写的不仅仅是太阳,还是作者的某种向往,这份向往如太阳般温暖他,让他源源不绝的力量去创作,去书写属于他的人生。

在评论区里,对太阳的解说有很多种,说太阳写恋人也好,是写兄弟情也罢,还是写思乡也行。

无论哪一种,能自圆其说的都是可取的。可依我看,这里的太阳,不止一种象征,它代表了所有如太阳温暖治愈的事物,以及对如此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我的太阳》,写了阳光与你,眼里有星辰的女孩,发着光。而仰望光的作者,也熠熠生辉着。

世间有许多际遇,有的一见倾心,有的相见如故,而有的细水长流,无论哪一种,能被记住,能让人感到安心,都值得。

《我的太阳》,“我”的人生与际遇,我的心绪与忧愁,指尖缝隙,散落一地金黄,遗落人间美好的稀碎光阴。

如果时间有期限,我希望它永不停止向前的步伐,与音乐的邂逅,仿佛时光静止,七零八落的小时光,遇见了你,也遇见了美好。

我的太阳,阳光与你,我都想拥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2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