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杨贵妃最后的结局

古代的杨贵妃最后的结局,第1张

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

但是根据唐 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是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而非缢死。

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如刘禹锡《马嵬行》云。

还有相传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一般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为准。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传颂千古,他俩原本是翁媳关系,在现代来看确实是不伦之恋,但之所以大家都赞扬是有原因的:

1唐玄宗李隆基是皇帝,是天之骄子,他做什么都不是大臣们和平民们所能妄议的,他做什么只要不危害国家安危百姓安乐,基本上都得捧着颂着。

2唐朝民风开放,对于恋爱的的禁锢没有那么多,而且杨贵妃只嫁给他儿子四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意外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然后安排他和儿子分手,再去道观住了半年,然后名正言顺的接进宫,是符合法律的。

3再者,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又都擅长音律,可以算得上是志同道合,不过他们之间毕竟是皇帝与嫔妃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是先君臣,再夫妻,最后是知音,唐玄宗是皇帝,也有许多身不由己的时候,但在历代皇帝之中,他也算是很模范丈夫了。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个老色鬼,竟然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更是不知廉耻的,抢了自己的儿媳妇。那么,杨玉环的前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不仅得以善终,而且生活美滋滋,只是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就有点憋屈了。

一见钟情

杨玉环的前夫就是寿王李瑁,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十八子。他的母亲是武惠妃,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因为武惠妃之前出生的儿子全部夭折,在李瑁出生后,为了保住李瑁的命,唐玄宗就把李瑁交给了自己的哥哥宁王抚养在宫外。

在李瑁7岁的时候,李瑁拜谒兄长永王李璘,符合仪礼,唐玄宗看出了他的才能,就封他为寿王。开元十五年(727年),由于母妃武惠妃受宠,唐玄宗让李瑁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这在唐玄宗的众多儿子中可是独一份儿。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风华正茂的寿王李瑁在一次宴会中邂逅了美人杨玉环,杨玉环出生名门,美如天仙,是宴会中最美的女子,深深地吸引了情窦初开的寿王李瑁。寿王李瑁一见倾心,就果断下手,在母妃武惠妃的神助攻下,唐玄宗很快就成全了这门婚事,并于次年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幸亏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没有参加这次宴会,否则的话,直接就没有寿王李瑁什么事了,他自己直接收了。

寿山李瑁如愿抱得了美人归,两人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好不快活呀!当时,他的母妃武惠妃正在谋划将他送上储君之位。在武惠妃的策划下,干掉了太子李瑛,稍带着还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二人也给干掉了(被迫自杀)。随后,武惠妃与李林甫拥立李瑁为太子,但是高力士等人推荐皇三子李亨为太子,不久之后,武惠妃就死了,由于没有了武惠妃这个大靠山,李瑁被踢出了局。

老子抢儿媳

这还没有完,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唐玄宗因为丧失了爱妃武惠妃而对后宫毫无兴趣,郁郁寡欢。于是,就有好事者进言说,寿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这话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你有个儿媳妇长得非常漂亮,你可以拿来纳入自己的后宫。如果是一般人听了不羞死才怪了,但是唐玄宗没羞没臊的,还真去考察了一番,被儿媳杨玉环的美貌所吸引。

于是乎,唐玄宗就一不做二不休,不顾礼义廉耻,直接扒灰。为了顾及自己可怜的脸面,唐玄宗学起了自己的前辈唐高宗李治的套路——先去道观里当女道士“洗白”一下。不同的是,李治洗白的是小妈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洗白的是自己的儿媳杨玉环,这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不久之后,杨玉环被唐玄宗纳入后宫,摇身一变从王妃变成了贵妃,两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对于寿王而言,这是何其的痛苦与难言!父亲是一国之君,却抢了自己的妻子,这好比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寿王的衣服,当街巡游一般。寿王却不敢反抗,更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离自己越来越远,只能郁闷地当孙子。此时,他还真倒霉,他的养父宁王去世,李瑁为其守孝三年,成为一个单身王老五,还好远离杨玉环等人,眼不见心不静,否则多尴尬呀!

善终

公元745年,玩嗨了的唐玄宗才想起了自己儿子李瑁,可能是为了补偿李瑁,就将韦昭训之女韦氏封为寿王妃,寿王李瑁这次结束了单身生活。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向四川逃跑,李瑁与之同行。在途中,士兵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玉环,唐玄宗命李瑁抚慰兵士。

随后,唐玄宗的太子李亨直接自行称帝,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随后,就没有寿王李瑁什么事了,他远离权力中心,与李韦氏,两人相依为命,生有5个儿子、两个女儿,也算幸福。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寿王李瑁去世,追赠太傅,结束了自己的“绿帽子”人生,这算是一种解脱吧!

杨玉环这个绝色女子的最后结局到底如何,历来说法不一。

杨贵妃命丧马嵬驿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李隆基这才从温柔的睡梦中醒过来。在杨国忠的建议下,于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八日,唐玄宗带着杨玉环、杨国忠匆忙逃出宫去。等到百官上朝时,竟不知皇帝到哪里去了!玄宗一行出都门百余里,来到一个名叫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的地方,将士们又饿又累,疲惫不堪,队伍中出现了骚乱。龙武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以谋反罪将杨国忠诛杀,随即又上奏玄宗说:“杨国忠谋反已经被诛,贵妃不宜带在身边,愿陛下忍痛割爱,将其正法。”大宦官高力士也趁机进谏,主张尽快把杨玉环杀掉。玄宗知道这件事情是他们合谋策划,内心极不情愿,但看看鼓噪喧哗的将士,觉得还是保命要紧,于是命高力士将贵妃带到佛堂,将其勒死。随即又把贵妃的尸体摆在外面,让陈玄礼和众位将士观看。军士们见杨贵妃真的被杀死,这才整理队伍继续西行。

众说纷纭

那么,杨玉环真的被勒死在马嵬驿了吗?多少年来,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定论。不过历代的正史中均对这种观点持肯定态度,还举出了不少证据证明。据说,勒死杨玉环的那条白锦被马嵬店的老妪所得,她深知此物的价值,声称凡是要借观的人,须付百钱,居然靠它发了大财。另外,在运送杨玉环尸体时,一只鞋子失落,也被一个老妪拾去,此人同样靠了这只“娘娘鞋”致富。大诗人杜甫在《北征》诗中写道:“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杜甫不仅说道杨玉环被杀,并且还把诛杨的主要人物陈玄礼大大赞颂了一番。杜甫与杨玉环是同时代人,他的写作态度向来比较严谨,尽管他使用的是艺术化语言,但述说的事情却是真实的。这位贵妃娘娘命丧马嵬驿,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可是出人意外的是,对于杨玉环的最后归宿,却出现了几种说法。

古代名画死里逃生做道士

有的说杨玉环死里逃生,当了女道士。唐玄宗从避居蜀地到返回长安,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待迁葬杨贵妃时却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既然找不到她的尸体,很可能是死里逃生,就一定还有找到的希望。玄宗不会不派人到处寻找,结果仍然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说明杨贵妃真的没死。还有的说,当时被缢杀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一位名叫蛾眉的宫女。因为陈玄礼无缘近窥“娘娘”的玉容,辫不清杨贵妃的真正面目,很容易被蒙骗过去。杨贵妃出了马嵬坡后,换装隐逃南下,具体到了什么地方,后来终老何处,则又说不清了。想起杨玉环曾经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有人猜测她很可能隐匿于某个女道士院。而唐代的女道士院形同娼家,这位昔日的贵妃娘娘,为了苟求活命,有可能作了妓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处正在于此。

流亡日本

有的说杨玉环潜逃到日本,并老死在那里。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由于陈玄礼怜惜杨贵妃貌美,不忍心将其杀害,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最后远逃至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与此相呼应的是,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大津郡的《郡志》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难舍旧情,派特使送来两尊佛像,并苦苦劝她回国,再享富贵。杨贵妃拔下一根玉簪答谢了玄宗,后在当地无疾而终,今日的“二尊院”即由此得名。

永远的谜

除此之外,还有杨贵妃成为神仙升天的说法。道士杨通幽受玄宗之托,在天上地下,冥冥之中,鬼神之内,遍寻太真。经过无数次的波折和磨难,后来在东海之上,蓬莱之顶,南宫西庑,群仙所居的地方,找到了上员女仙太真,即杨贵妃。这位已经成仙的娘娘热情地接待了杨通幽,并公布了她和玄宗皇帝的出身。毕竟尘世苦短,好梦难长,她和玄宗皇帝缘分转眼即尽,只好尸解脱羽化归仙。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也是表达了这种思想。

杨玉环已经死去有千余年的时间,今天要准确说出当时的真相也很困难。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传世名篇《长恨歌》,这首诗里主要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惨爱情故事。

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最后还是被自己心爱的男人李隆基缢死在马嵬坡下的那棵梨树下。

但是有人却说杨贵妃根本就没有死在马嵬坡,日本女星山口百惠2002年接受参访的时候,曾经公开向有关媒体宣称自己就是唐朝杨贵妃的后人,而且为了向媒体证实自己所说不虚,还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山口百惠还说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和塑像,甚至还有一个被称为“杨贵妃之乡”的久津村。在日本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逼迫下,被逼无奈的杨贵妃正准备用李隆基赐的三尺白绫自尽的时候,此时杨贵妃的贴身丫鬟宫女,拦下了杨贵妃,自己代替杨贵妃而死。而杨贵妃却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坐大船离开了大唐,辗转来到了今天的日本山口县久津村。那么咱们说了杨贵妃真的如山口百惠说的那样,没有死在马嵬坡下,而是跟着遣唐使偷渡到了日本。事实上这只是山口百惠一厢情愿的说法而已,杨贵妃在马嵬坡下没有免遭一死,也就更没有跟着遣唐使逃到日本这一说法。

根据是史料记载,在公元755年,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兵起范阳,在同年12月攻陷东都洛阳,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5月,唐玄宗李隆基带着自己爱妃杨玉环和一大帮随从仓皇西逃,在仓皇的逃亡过程中,昔日与杨贵妃和杨国忠有怨的太子李亨早已经将护驾的禁卫军大将军陈玄礼收买。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唐玄宗一行来到距离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此时李隆基和杨贵妃二人正在驿站内休息,驿站外随行的吐蕃使者因没有东西吃随即与杨国忠发生争吵起来,这个时候早已经被太子李亨收买的陈玄礼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陈玄礼趁机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意图谋反。

禁卫军官兵对于陈玄礼的话是将信将疑,但是这个时候陈玄礼指着不远处与吐蕃使者正在争吵的杨国忠,煞有介事的说道:杨国忠要挟持皇上进行政变,与是蒙在鼓里的士兵看见杨国忠与吐蕃使者发生争吵于是就认为杨国忠准备造反,当即就乱箭齐发将杨国忠射死。

杨国忠死之后,很快厄运就降临到自己的妹妹杨玉环的头上了。

根据史书记载《旧唐书后妃传》“ 玄宗行至马嵬,禁卫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杀国忠父子,继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⑩八岁,瘗于驿西道侧。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禁军将士在诛杀完杨国忠父子后,仍然聚在一起搞事情,唐玄宗李隆基就非常的害怕就派自己手下贴身宦官高力士去问将士们,既然奸贼杨国忠已经死了你们为何还聚在一起搞事情,将士说“奸贼杨国忠虽然死了,但是奸妃杨玉环还在。”高力士回去后就把原话告诉给了唐玄宗,此时唐玄宗无奈之下,为了自保只好忍痛牺牲自己的爱妃杨玉环,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赐死在马嵬坡下,杨玉环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八岁。

那么咱们说,有句老话说的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陈玄礼更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杀了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亲哥哥,那么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肯定是最关心杨玉环死活的那个人。陈玄礼绝不可能随随便便让宫女带代替杨玉环而死然后给杨玉环留下找自己报仇的机会。更何况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到哪里能很快的找到一个跟杨玉环长的非常相似的宫女。所以贴身宫女替杨玉环而死这个传说没有任何依据可以站住脚,更不要说被遣唐使送到日本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8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