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翻译专业的主要课程
笔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商务专笔译、科技翻译属、法律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口译板块课程主要有视听译、随同口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入门等,以及跟翻译能力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选修课。
Ⅱ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都学些什么专业课程都是怎么学的。
翻译(本科类)
翻译(本科类)
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制)
翻译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英语高级口译、笔译人才和复语翻译(即多语种翻译)人才。翻译专业倚靠英语学科点的教学科研力量,借鉴国内外翻译专业的办学经验,起点高,师资强,已经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翻译专业培养专业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完善、国际视野宏阔、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深厚人文情怀的高端口笔译人才、多语种翻译人才以及跨文化沟通人才。
专业必修课程:基础英语综合课、高级英语综合课、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I、II)、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语法、英美文学史、英美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联络陪同口译、 与公众事务翻译、文体与翻译、文学翻译、视译、同声传译、翻译研究与论文写作、《论语》翻译、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等。
专业选修课程:应用文翻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国学典籍翻译、商务翻译、报刊选读与翻译、影视翻译、西方翻译理论概要、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英语语音、欧洲文化入门、西方礼仪、中国文化(英文讲授)系列课程、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影视鉴赏、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比较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史、美国史、外报外刊、西方修辞学、词汇学、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美国诗歌选读、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长篇小说赏析、英国思想史作品选读、美国思想史作品选读、西方戏剧精华、西方文明史、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文体学、西方经典原著导读等50余门。
毕业生就业方向:翻译专业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首届55名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达到了双高,主要去向为:国家部委(如外交部)、各类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中外资金融机构、国际咨询机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广告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出版单位、高等院校等。此外,约30%的学生在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本校高级翻译学院继续攻读口译、笔译方向硕士学位,约25%的学生成功申请赴英美著名高校继续学业,所学专业涉及口笔译、商科类等,为能成为高端英语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人才而继续深造。其中的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第一届毕业生中,有32%的学生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英国巴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等大学继续攻读翻译、商科、国际关系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
我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创建了国际化创新人才实验班——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享有英语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第二外语及国际公务员方向课程,集中了上外其他各院系的雄厚师资力量进行教学。学校努力开拓多方面资源,为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学生争取到了在国际组织机构实习的机会,并聘请联合国、欧盟资深同传译员及口笔译教授为国际公务员班的学生开设英西互译、英法互译口译课程。
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集上外优势,全力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熟练掌握至少两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从事外事、外交、对外经贸等涉外工作的多语种高级专门人才。
Ⅲ 英语翻译专业学习课程
本人是英语翻译专业大四学生。
大一、大二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语音……
大三、大四专业英语:口译,笔译,同传,英国文学、美国文学,高级写作,高级英语……
大学教材每个学校都不一样。
具体问题欢迎留言问
Ⅳ 以下专业课程如何翻译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高分子化学 Polymer Chemistry
高分子物理 Polymer Physics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Fundamental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ngineering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of Polymer materials
高聚物合成工艺学 Polymer Synthesis Technology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 Fundamental Polymer Molding & Processing Technology
塑料成型机械 Forming Machines of Plastics
聚合物流变学 Polymer rheology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化工原理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Ⅳ 大学学英语翻译专业,需要学哪些课程
专科段课抄程:马克思主义哲袭学原理、 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英语(一)、综合英语(二)、水平英语(一)(包括笔试、听力、口语三部分)、水平英语(二)(包括笔试、听力、口语三部分),英语阅读(一)、英语阅读(二)、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写作基础
本科段课程: 思想概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日语(德语、法语)、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翻译、高级英语、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写作、口译与听力
特色课程:中文写作、翻译实践入门、时文听力(初级、中级)、时文选读(初级、中级)、初级笔译、中级笔译、中级口译、人事部三级翻译笔译证书课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中文写作
大致上就这些吧
Ⅵ 翻译专业主要学习什么
主要学翻译理论课抄程,笔译之类的。
Ⅶ 英国翻译专业学习的课程有哪些
英国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Translation Theory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Dissertation
Specialist Translation I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
Translation Work Placement/Project
Translation as Literary and Creative Practice
Translation as Cultural and Intermedia Practice
2
英国翻译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正在急速膨胀。翻译服务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 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因此,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Ⅷ 翻译专业是学什么
翻译专业:
笔译板块课程
主要有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商务笔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口译板块课程
主要有视听译、随同口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入门等,以及跟翻译能力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选修课。
Ⅸ 翻译专业跟那些语言专业有什不同啊 要学什么课程、
我是学翻译的,我们主要学各种翻译理论,英汉互译,同声传译,商务翻译等等和其他一些所有英语专业都学的如综合英语、听力、泛读之类的。
Ⅹ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都学哪些课程
大学本科英语来专业需要学习的自课程主要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综合英语、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文化。其中主干课程: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是主干课程。
(10)翻译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英语专业一般可以选修第二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选修,共上四个学期。可选日语、西语、德语、法语和俄语。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授予学位与英语语言文学相同。
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英美等英语国家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以下是我精选整理的,欢迎阅读!!!
篇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著,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开启,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篇二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篇三
那时我六岁,自父亲从美国访谈回来后,一直愁眉不展,原因是:一外国佬问父亲:“Can you tell me about Chinese classics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it可以跟我讲讲关于中国经典《史记》吗”父亲竟尴尬的回答:“i don‘t know我不知道”,此事之后,父亲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和六岁的我共同学习中国国学经典。
从那时以后,父亲断了我的日本动画片、英国连环画,每天清晨指著那‘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琢磨,还特地托人请了一个国学老师当家教来辅导我和爸爸,对于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父亲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更何况对于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大眼瞪小眼,始终都捉摸不透老祖先们留下的所谓的“国粹”,父亲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外国人都知道的中国经典,我们就不能不知道,在外国人面前可不要丢了中国人的脸。还记得那时候国学老师讲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冰心、巴金等一些著名学家都是十分热衷的,由于我们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国学老师都是用现代话给我们讲的内容,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传神,比那无聊透顶的日本漫画精彩多了,什么“兄逼弟曹植赋诗”使我气愤填胸;“张翼德怒鞭督邮”使我拍案叫好,各个片段都让我的心跟着故事的情节时而沸腾,时而哀愁,都让我不能自已,国学老师没在时,爸爸就放着录音机和我坐在沙发上听《三国演义》,我们旁若无人的跟着故事调换情绪,读到张飞遇害了,我和爸爸抱头痛哭、泣不成声,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我和父亲乐了好一下,关羽的神勇无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植的才华横溢都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曾经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无书可及的,现在才知道,这三国豪杰演绎的爱恨情仇更是出神入化、栩栩如神”!至于后来,呵,父亲爱上了《三国演义》,常常蹲在角落里,厕所里偷偷地看,书架上的《复活》也被冷落没有“复活”了。
记得那时候,我因父亲的文学学习的薰陶,慢慢接触了《三字经》,只因那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精彩的故事,而是每句三个字的话,所以我没有丝毫的兴趣,父亲了解到,《三字经》都是古人们积累下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为了我能够学到这一点,父亲煞费苦心想了个游戏---“对暗号”。
父亲说:“今天爸爸要去上班了,我跟慧慧玩一个游戏,叫做对暗号,就是今天慧慧在家里听三字经,明天爸爸回来就跟慧慧对暗号,我说一句你说一句,要是你对不出来,爸爸就不喜欢慧慧了”,听到这话,我心就急了,要是爸爸不喜欢我怎么办,那我就没有棒棒糖吃了,没有洋娃娃玩了,不可以和爸爸在一起做游戏了,于是我就乖乖的跑到录音机前听着《三字经》,妈妈反复的给我播放,我的小脑瓜子飞快就记住了,那时候只是为了能够赢这个游戏,那些内容的意思我一概不知,直到后来这些话在我慢慢理解后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天,爸爸悄悄地推开门进到客厅里,悄悄放下公文包,脚步又轻又慢的走着,我正在忙着搭积木,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平时爸爸下班回来都会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者依据亲切的问候,今天爸爸什么温馨的话也没说,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
听见这昨天念过无数遍的三个字,于是我推开积木,好像有潜意识的反过头来立马接上话,奶声奶气的回答:“性--本--善”。
爸爸把头靠到门边来,好像欣慰的微笑了一下又点点头,咳嗽一下:“性相近”。
我跟着记忆的脚步对上:“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爸爸听见了我这流利的三字经背诵,于是笑着冲到我面前一把把我搂在怀里,不停的亲吻着我说:“乖女儿,爸爸和你一起学习,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我们要牢记,记住,可别再让中国人丢脸哦”,我似懂非懂、傻乎乎的点点头。
之后随着我和父亲对文学知识理解的提高,就没有再请国学老师了,而是自己去书店大采购,买回来国学经典,像一些什么《孟子》、《庄子》、《大学》、《中庸》之类的书籍阅读,以提高我们在做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经常阅读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荡寇志》等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经典,渐渐地,渐渐地,我和父亲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古人们的精神文化智慧才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学好中国国学经典知识是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让后人淡忘了本国古代最纯正的经典。
第二年爸爸继续去美国访谈,又一外国佬问:“Please give me the Chinese literature请给我讲讲中国文学”,爸爸自豪而骄傲地说;"Chinese litera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o learn the essence, the journey is difficult, my daughter and I walk on the road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要想学到其中精髓,那旅途是很困难的,我和我的女儿在这条路上行走",于是那位外国佬回答:“my god ,I underestimated the Chinese culture我的天,我太低估中华文化了”。
现在我上初中了,但我和爸爸的文学旅途还在继续,我和爸爸还是对国学经典那样的痴迷,虽然我在住校,在家的时间很少,但也不曾忘记我们的约定,还是一起学习文学经典,一起开启经典文学的大门。
国学包括国粹。
国学主要是指以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学术体系。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什么是国学和国学经典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国学”乃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
“国学”之名,起源于西周。而“国学”的原始含义是指国家一级的贵族学校。《周礼·春官·乐师》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西周时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设在周王城和诸侯都城的学校为“国学”,是大贵族子弟的学校;设在各地乡党的学校为“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里的“国”,按照郑玄的注释,即“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也”。周代的“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大学和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为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人8岁学小艺,主要包括认字、读书以及学习日常行为规则;到了15岁束发后,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小学与大学相结合构成的“国学”,成为当时士人读书增长见识、提高品德修养的主要学习场所。
此后,“国学”成为“京师官学”的泛称。自汉而后,历代 不断完善各级学校设置,普遍设立太学,如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太仆朱浮认为“国学既兴,宜广博士之选”,建议立太学、选博士,以振学术。汉末于太学门前刻写石经,太学成为国家学术的重要象征。到了隋代,太学被称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元代之时,设立国子学;明、清两代,复设国子监,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之名才被废止。可见,从西周开始,“国学”主要是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近代以后,“国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内涵与古代“国学”概念大不相同,转为特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后因黄氏主张先作“国学史”,梁启超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1904年,邓实发表的《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该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参加者多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或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结。邓实在《国粹学报》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他强调了“国学”的致用性,又把“国学”当作“一国所有之学”,概念较为宽泛。
1906年,章太炎出狱东渡,在日本提倡反清革命和研究国学。是年9月,留日青年成立国学讲习会,公认章氏为“国学界之泰斗”,请其讲授国学。1922年4至6月间,章太炎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作了总结性的讲解。章太炎这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成《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等书。章太炎的“国学”在重视传统学术方法(如文字学)的同时,仍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国学”中心内容。这反映了晚清“国学”概念的主流。此外,胡适、吴宓、钱穆等人也对“国学”作了论述,如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如此阐释“国学”:“‘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胡适在“整理国故”的口号下重新界定“国学”,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国故学”,仍然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吴宓也曾解释说:“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他认为国学不仅包括传统的全部学术,还应涉及出土文物、民间资料以及海外汉学。蔡尚思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学术大纲》中将“国学”界定为:“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由此可见,近代学者对“国学”一词的理解,不管称之为“国粹”,还是称之为“国故”,其基本上都认同“国学”的内涵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
中国历史悠久,学术内涵丰富,要确切地给“国学”下定义,实属不易。20世纪90年代,张岱年在《国学丛书》序言中指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其中最发达的是医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不难看出,张岱年为“国学”所下的定义明显是受到西方学科分类思想的影响,不仅包括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外延已比20世纪初期有较大的拓展。此外,许多学者还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国学”范畴,随着历史与文化的不断积淀,国学除了包括传统的“国故学”之外,还应该包括原是外域之学而后逐渐被中华民族所消化、吸收、认同或再创造的那部分文化。
2000年,王富仁提出“新国学”的概念,指出近百年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是在“五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学不应该局限于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而应理解为广义的传统文化,即周秦至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中国天人关系中的“天人合一”、人伦关系中的国家同构、自我表现态度中的价值自觉、生死观念中的不即不离,它们作为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是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也是国学的应有之义。总之,“新国学”是由中华民族语言与国家两个因素构成的学术整体。从民族语言的角度来看,“新国学”包括中国内地学者、海外华人、港澳台等地区的中国学者在内的所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和当今刚刚出版的用汉语言文字写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从“国家”这个构成因素来看,中华民族内部的各少数民族成员用汉语或用本民族的语言对本民族文化或语言文化进行的所有研究,也都归于“国学”的范畴。
二、什么是“国学经典”
何谓“国学经典”?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经典”的概念。所谓“经典”,《辞海》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则诠释为“权威的著作”。教育经典专家、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在接受甘肃广播电视报记者马晓东访问时说:经典“是指那些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它是人类智慧的总结和直接表露,是民族传统传承延续的命脉,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核心”。其实,简言之,“经典”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影响有价值的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那么,“国学经典”则是承担这一文化体系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它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国学经典主要包括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家的《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佛家的《金刚经》《圆觉经》《坛经》等,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二十四史、通志、通考、大典、唐诗宋词元曲等著作。这些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上灿若辰星的瑰宝。
三、国学经典的分类
关于国学经典的分类,在中国的古代有不同的分法,一般都以历代史书艺文志或经籍志的类目为依据。而最早可溯源到汉代的刘歆。汉成帝时,刘歆整理皇家书籍,分群书为“六略”,冠以“辑略”之名,又叫“七略”。“七略”之中,除“辑略”即后世之书目提要无关学派外,其余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已将当时所有之学术,包含无遗。班固据之,而作《艺文志》,几乎囊括汉代国学经典之范围。
(一)六艺略
(甲)易 (乙)书 (丙)诗 (丁)礼 (戊)乐 (己)春秋 (庚)论语 (辛)孝经(壬)小学
(二)诸子略
(甲)儒家 (乙)道家 (丙)阴阳家 (丁)法家 (戊)名家 (己)墨家 (庚)纵横家 (辛)杂家 (壬)农家 (癸)小说家
(三)诗赋略
(甲)赋 (乙)杂赋 (丙)歌诗
(四)兵略
(甲)权谋 (乙)形势 (丙)阴阳 (丁)技巧
(五)术数略
(甲)天文 (乙)历谱 (丙)五行 (丁)蓍龟 (戊)杂占 (己)形法
(六)方技略
(甲)医经 (乙)经方 (丙)房中 (丁)神仙
上表所列六艺略,即后世所谓的经部;而后世的史部,则包括在《春秋》之中;诸子略,即后世所谓的子部,属哲学政治学范畴;诗赋略,即后世所谓的集部,属文学范畴;兵略,为后世子部之一家,属军事学范畴;数术、方技二略,大抵涉及阴阳、五行、星卜、神仙等迷信神秘之术,数术略属天文历法范畴,方技略属医学范畴。
汉以后学术愈分,种类愈多,到了三国魏时,荀勖作《中经新薄》,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部分类法”的开端。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增加了史部,从此,甲部便包括六艺、小学,乙部包括诸子、兵书、术数,丙部包括史记及其他记载,丁部包括诗赋图赞;史籍单独编列,并分成四类。到《隋书·经籍志》开始以经、史、子、集四大部来命名,此后诸家目录多沿袭之。清代《四库全书》就是以此分类的典籍。
(一)经部
(甲)易类 (乙)书类 (丙)诗类 (丁)礼类 (戊)春秋类 (己)孝经类 (庚)五经总义类 (辛)四书类 (壬)乐类 (癸)小说类
(二)史部
(甲)正史类 (乙)编年类 (丙)纪事本末类 (丁)别史类 (戊)杂史类 (己)诏令奏议类 (庚)传记类 (辛)史抄类 (壬)记载类 (癸)时令类 (子)地理类(丑)职官类 (寅)政书类 (卯)目录类 (辰)史评类
(三)子部
(甲)儒家类 (乙)兵家类 (丙)法家类 (丁)农家类 (戊)医家类 (己)天文算法类 (庚)术数类 (辛)艺术类 (壬)谱录类 (癸)杂家类 (子)类书类 (丑)小说家类 (寅)释家类 (卯)道家类
(四)集部
(甲)楚辞类 (乙)别集类 (丙)总集类 (丁)诗文评类 (戊)词曲类
以上所列为我国典籍之类别。“经部”共十类,多属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史部”共十五类,主要是各种题材的历史著作;“子部”共十四类,主要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部”共五类,是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文集和文学评论等著作。
近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小学是经学的附庸,经学地位独尊。章太炎倡导“六经皆史”的观点,把经学与诸子之学同等看待,把注解诸子的字词训诂发展为“义理之学”,把国学经典分为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五部分。胡适在继承章太炎等人的观点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学经典系统:“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至少有这样一个系统,中国文化史:(一)民族史,(二)语言文字史,(三)经济史,(四)政治史,(五)国际交通史,(六)思想学术史,(七)宗教史,(八)文艺史,(九)风俗史,(十)制度史。”
诚然,国学经典的内涵相当宽泛,主要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系列完整的文化、学术系统。因此,从广义上说,凡中华民族文明史以来的,包括古代和现代的所有文化成果,诸如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属于国学经典所涉及的范畴。从狭义上说,国学经典就是关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及其研究的经典著作,主要是指经、史、子、集所涵盖的内容,这也就是本书所要学习的重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