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519 Ⅰ-32八达岭长城传说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0 Ⅰ-33永定河传说
521 Ⅰ-34杨家将传说
522 Ⅰ-35 尧的传说
523 Ⅰ-36牛郎织女传说
524 Ⅰ-37西湖传说
525 Ⅰ-38刘伯温传说
526 Ⅰ-39黄初平(黄大仙)传说
527 Ⅰ-40 观音传说
528 Ⅰ-41徐福东渡传说
529 Ⅰ-42陶朱公传说
530 Ⅰ-43 麒麟传说
531 Ⅰ-44鲁班传说
532 Ⅰ-45 八仙传说
533 Ⅰ-46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534 Ⅰ-47屈原传说
535 Ⅰ-48王昭君传说
536 Ⅰ-49炎帝神农传说
537 Ⅰ-50木兰传说
538 Ⅰ-51巴拉根仓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间故事
540 Ⅰ-53 满族民间故事
541 Ⅰ-54徐文长故事
542 Ⅰ-55崂山民间故事
543 Ⅰ-56 都镇湾故事
544 Ⅰ-57盘古神话
545 Ⅰ-58 邵原神话群
546 Ⅰ-59 嘎达梅林
547 Ⅰ-60科尔沁潮尔史诗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盘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达古达楞格莱标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维吾尔族达斯坦
559 Ⅰ-72 哈萨克族达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岗里
562 Ⅰ-75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贾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说
565 Ⅰ-78 童谣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玛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壮族嘹歌
570 Ⅰ-83 柯尔克孜约隆
571 Ⅰ-84 笑话
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67项)
572 Ⅱ-73陕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邮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别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阳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马山民歌
581 Ⅱ-82潜江民歌
582 Ⅱ-83吕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阳民歌
585 Ⅱ-86镇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号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调
591 Ⅱ-92 漫瀚调
592 Ⅱ-93惠东渔歌
593 Ⅱ-94海门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坝子腔
596 Ⅱ-97 海洋号子
597 Ⅱ-98 江河号子
598 Ⅱ-99 码头号子
599 Ⅱ-100 森林号子
600 Ⅱ-101搬运号子
601 Ⅱ-102 制作号子
602 Ⅱ-103鲁南五大调
6000 Ⅱ-104老河口丝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温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伦春族民歌
607 Ⅱ-108达斡尔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瑶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维吾尔族民歌
616 Ⅱ-117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琵琶艺术
619 Ⅱ-120 古筝艺术
620 Ⅱ-121 笙管乐
621 Ⅱ-122津门法鼓
622 Ⅱ-123 锣鼓艺术
623 Ⅱ-124 朝鲜族洞箫音乐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626 Ⅱ-127 维吾尔族鼓吹乐
627 Ⅱ-128 洞经音乐
628 Ⅱ-129 芦笙音乐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聂弹唱
631 Ⅱ-132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632 Ⅱ-133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633 Ⅱ-134 蒙古族绰尔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乐
635 Ⅱ-136口弦音乐
636 Ⅱ-137 吟诵调
637 Ⅱ-138 佛教音乐
638 Ⅱ-139 道教音乐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55项)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马
642 Ⅲ-45 灯舞
643 Ⅲ-46沧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会响锣
649 Ⅲ-52 肉连响
650 Ⅲ-53 禾楼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铰子
653 Ⅲ-56靖边跑驴
654 Ⅲ-57 查玛内
655 Ⅲ-58 朝鲜族鹤舞
656 Ⅲ-59朝鲜族长鼓舞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脚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瑶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荣学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铃铛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脚舞
671 Ⅲ-74 乐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纳西族热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芦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萨囊玛
679 Ⅲ-82 堆谐
680 Ⅲ-83 谐钦
681 Ⅲ-84 阿谐
682 Ⅲ-85 嘎尔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谐
685 Ⅲ-88 旦嘎甲谐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则柔
691 Ⅲ-94 蒙古族萨吾尔登
692 Ⅲ-95 锡伯族贝伦舞
693 Ⅲ-96 维吾尔族赛乃姆
传统戏剧
(共计46项)
694 Ⅳ-93 老调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赛戏
697 Ⅳ-96永年西调
698 Ⅳ-97 坠子戏
699 Ⅳ-98 上党落子
700 Ⅳ-99 眉户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戏
702 Ⅳ-101 黄龙戏
703 Ⅳ-102 淮剧
704 Ⅳ-103 锡剧
705 Ⅳ-104 淮海戏
706 Ⅳ-105童子戏
707 Ⅳ-106 瓯剧
708 Ⅳ-107 甬剧
709 Ⅳ-108 姚剧
710 Ⅳ-109 绍剧
711 Ⅳ-110 婺剧
712 Ⅳ-111文南词
713 Ⅳ-112 花鼓戏
714 Ⅳ-113 二夹弦
715 Ⅳ-114 打城戏
716 Ⅳ-115 屏南平讲戏
717 Ⅳ-116 吕剧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东梆子
720 Ⅳ-119莱芜梆子
721 Ⅳ-120 枣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罗卷戏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剧
727 Ⅳ-126 提琴戏
728 Ⅳ-127 湘剧
729 Ⅳ-128 祁剧
730 Ⅳ-129广东汉剧
731 Ⅳ-130 琼剧
732 Ⅳ-131 黔剧
733 Ⅳ-132 滇剧
734 Ⅳ-133合阳跳戏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戏
736 Ⅳ-135 佤族清戏
737 Ⅳ-136 彝剧
738 Ⅳ-137 白剧
739 Ⅳ-138 邕剧
曲艺
(共计50项)
740 Ⅴ-47 相声
741 Ⅴ-48 京韵大鼓
742 Ⅴ-49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扬州弹词
744 Ⅴ-51长沙弹词
745 Ⅴ-52杭州评词
746 Ⅴ-53杭州评话
747 Ⅴ-54绍兴词调
748 Ⅴ-55临海词调
749 Ⅴ-56四明南词
750 Ⅴ-57北京评书
751 Ⅴ-58湖北评书
752 Ⅴ-59 浦东说书
753 Ⅴ-60 讲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书
756 Ⅴ-63萍乡春锣
757 Ⅴ-64 三弦书
758 Ⅴ-65莺歌柳书
759 Ⅴ-66平湖钹子书
760 Ⅴ-67宁波走书
761 Ⅴ-68 独脚戏
762 Ⅴ-69 大调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书
767 Ⅴ-74恩施扬琴
768 Ⅴ-75四川扬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华道情
772 Ⅴ-79陕北道情
773 Ⅴ-80 朝鲜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调
776 Ⅴ-83 绍兴宣卷
777 Ⅴ-84温州莲花
778 Ⅴ-85山东落子
779 Ⅴ-86 说鼓子
780 Ⅴ-87广西文场
781 Ⅴ-88 车灯
782 Ⅴ-89 眉户曲子
783 Ⅴ-90 韩城秧歌
784 Ⅴ-91 金钱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来宝
789 Ⅴ-96 哈萨克族铁尔麦
体育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
790 Ⅵ-18 围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793 Ⅵ-21 天桥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尔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术
796 Ⅵ-24 红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鹰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极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苌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马球
810 Ⅵ-38 满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满族二贵摔跤
812 Ⅵ-40鄂温克抢枢
813 Ⅵ-41挠羊赛
814 Ⅵ-42 传统箭术
815 Ⅵ-43 赛马会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轮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杆会
819 Ⅵ-47 戏法
820 Ⅵ-48建湖杂技
821 Ⅵ-49东北庄杂技
822 Ⅵ-50宁津杂技
823 Ⅵ-51 马戏
824 Ⅵ-52 风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楼
826 Ⅵ-54 调吊
827 Ⅵ-55 苏桥飞叉会
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共计45项)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编
831 Ⅶ-55 柳编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芦雕刻
838 Ⅶ-62 锡雕
839 Ⅶ-63 汉字书法
840 Ⅶ-64 藏文书法
841 Ⅶ-65 木版年画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龙档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麦秆剪贴
846 Ⅶ-70 北京绢花
847 Ⅶ-71 堆锦
848 Ⅶ-72湟中堆绣
849 Ⅶ-73 瓯绣
850 Ⅶ-74 汴绣
851 Ⅶ-75 汉绣
852 Ⅶ-76 羌族刺绣
853 Ⅶ-77 民间绣活 (高平绣活、麻柳刺绣、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红安绣活、阳新布贴)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绣
855 Ⅶ-79 维吾尔族刺绣
856 Ⅶ-80 满族刺绣
857 Ⅶ-81 蒙古族刺绣
858 Ⅶ-82 柯尔克孜族刺绣
859 Ⅶ-83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瓯塑
862 Ⅶ-86 砖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画
866 Ⅶ-90 软木画
867 Ⅶ-91 镶嵌
868 Ⅶ-92新会葵艺
869 Ⅶ-93 传统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艺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筑彩绘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7项)
873 Ⅷ-90 琉璃烧制技艺
874 Ⅷ-91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875Ⅷ-92定瓷烧制技艺
876 Ⅷ-93 钧瓷烧制技艺
877 Ⅷ-94 唐三彩烧制技艺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879 Ⅷ-96 枫溪瓷烧制技艺
880 Ⅷ-97 广彩瓷烧制技艺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882 Ⅷ-99 蚕丝织造技艺
883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
884 Ⅷ-101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885 Ⅷ-102 夏布织造技艺
886 Ⅷ-103鲁锦织造技艺
887 Ⅷ-104 侗锦织造技艺
888 Ⅷ-105 苗族织锦技艺
889 Ⅷ-106 傣族织锦技艺
890 Ⅷ-107 香云纱染整技艺
891 Ⅷ-108 枫香印染技艺
892 Ⅷ-109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893 Ⅷ-110 地毯织造技艺
894 Ⅷ-111 滩羊皮鞣制工艺
895 Ⅷ-11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896 Ⅷ-113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897 Ⅷ-114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
898 Ⅷ-115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899 Ⅷ-116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900 Ⅷ-117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901 Ⅷ-118 斑铜制作技艺
902 Ⅷ-119 铜雕技艺
903 Ⅷ-120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
904 Ⅷ-121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905 Ⅷ-122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906 Ⅷ-123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907 Ⅷ-124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908 Ⅷ-125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909 Ⅷ-126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910 Ⅷ-127 漆器髹饰技艺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912 Ⅷ-129纸笺加工技艺
913 Ⅷ-130 宣笔制作技艺
914 Ⅷ-131 楮皮纸制作技艺
915 Ⅷ-132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916 Ⅷ-133 砚台制作技艺
917 Ⅷ-134印泥制作技艺
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术
919 Ⅷ-136 装裱修复技艺
920 Ⅷ-137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921 Ⅷ-138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922 Ⅷ-139 龙舟制作技艺
923 Ⅷ-140 伞制作技艺
924 Ⅷ-141 藏香制作技艺
925 Ⅷ-142 贝叶经制作技艺
926 Ⅷ-143 土碱烧制技艺
927 Ⅷ-144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928 Ⅷ-145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929 Ⅷ-146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930 Ⅷ-147 花茶制作技艺
931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
932 Ⅷ-149 红茶制作技艺
933 Ⅷ-150 乌龙茶制作技艺
934 Ⅷ-151 普洱茶制作技艺
935 Ⅷ-152 黑茶制作技艺
936 Ⅷ-153 晒盐技艺
937 Ⅷ-154 酱油酿造技艺
938 Ⅷ-155 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939 Ⅷ-156 豆豉酿制技艺
940 Ⅷ-157 腐乳酿造技艺
941 Ⅷ-158 酱菜制作技艺
942 Ⅷ-159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943 Ⅷ-16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944 Ⅷ-161 茶点制作技艺
945 Ⅷ-162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946 Ⅷ-163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947 Ⅷ-164 素食制作技艺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949 Ⅷ-166 火腿制作技艺
950 Ⅷ-167 烤鸭技艺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艺
952 Ⅷ-169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953 Ⅷ-170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954 Ⅷ-171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955 Ⅷ-172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958 Ⅷ-175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959 Ⅷ-176 石桥营造技艺
960 Ⅷ-177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1 Ⅷ-178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2 Ⅷ-179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963 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
964 Ⅷ-181 蒙古包营造技艺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966 Ⅷ-183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967 Ⅷ-184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968 Ⅷ-185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969 Ⅷ-186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传统医药
(共计8项)
970 Ⅸ-10 中医养生
971 Ⅸ-11 传统中医药文化
972 Ⅸ-12 蒙医药
973 Ⅸ-13 畲族医药
974 Ⅸ-14 瑶族医药
975 Ⅸ-15 苗医药
976 Ⅸ-16 侗医药
977 Ⅸ-17 回族医药
民俗
(共计51项)
978 Ⅹ-71 元宵节
979 Ⅹ-72 渔民开洋、谢洋节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宾阳炮龙节
982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
983 Ⅹ-76 苗族跳花节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985 Ⅹ-78 德昂族浇花节
986 Ⅹ-79江孜达玛节
987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
988 Ⅹ-81 灯会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庙会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阁
995 Ⅹ-88 打铁花
996 Ⅹ-89 朝鲜族花甲礼
997 Ⅹ-90 祭祖习俗
998 Ⅹ-91 鄂温克驯鹿习俗
999 Ⅹ-92 蒙古族养驼习俗
1000 Ⅹ-93长白山采参习俗
1001 Ⅹ-94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1002 Ⅹ-95 蚕桑习俗
1003 Ⅹ-96洪洞走亲习俗
1004 Ⅹ-97 蟳埔女习俗
1005 Ⅹ-98汉族传统婚俗
1006 Ⅹ-99朝鲜族传统婚礼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乡社戏
1009 Ⅹ-102界首书会
1010 Ⅹ-103洛阳牡丹花会
1011 Ⅹ-104三汇彩亭会
1012 Ⅹ-105石宝山歌会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艺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饰
1016 Ⅹ-109朝鲜族服饰
1017 Ⅹ-110 畲族服饰
1018 Ⅹ-111 黎族服饰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饰
1020 Ⅹ-113 藏族服饰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饰
1022 Ⅹ-115 土族服饰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饰
1024 Ⅹ-117维吾尔族服饰
1025 Ⅹ-118哈萨克族服饰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经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历算
1029Ⅹ-122浦江迎会
一、民间文学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花木兰传说(虞城县)、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平舆县)、柳毅的传说(卫辉市)、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市)。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赵氏孤儿传说(温县)、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西平县、遂平县、内乡县、灵宝市)、灵宝黄帝传说(灵宝市)、葛天氏传说(长葛市)、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竹林七贤传说(修武县)、帝舜传说(濮阳县)。
二、民间美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新安县)、汴京灯笼张(开封市)、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县)、农民画(舞阳县、汝南县)、虢州石砚(灵宝市)、秦氏绢艺(滑县)、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卢氏木版年画(卢氏县)、滑县木版年画(滑县)、洛阳宫灯(洛阳市)、泥咕咕(浚县)、东岸桃核雕花工艺(上蔡县)、重阳茱萸绛囊(上蔡县)。
三、民间音乐
板头曲(南阳市)、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筹音乐(许昌市)、司马懿得胜鼓(温县)、超化吹歌(新密市)、唢呐(沁阳市)、大铜器(西平县、遂平县、郏县)、开封盘鼓(开封市)、武陟盘鼓(武陟县)、官会响锣(项城市)。
轧琴(舞钢市)、信阳民歌(信阳市)、郑王词曲(沁阳市)、西坪民歌(西峡县)、武德镇抬鼓(温县)、洛阳海神乐(洛阳市)、黄河号子(河南黄河河务局)、中州大鼓(新乡县)、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大相国寺)。
四、民间舞蹈
火龙舞(孟州市)、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高抬火轿(沁阳市)、齐天圣鼓(灵宝市)、回民秧歌(项城市)、大仵民间舞蹈(柘城县)、跑帷子(汤阴县)、花挑舞(固始县)、艾庄铜器舞(许昌县)、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
巩义市小相狮舞,洛阳市、巩义市)、麒麟舞(兰考县、睢县)、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县)、双人旱船舞(临颍县)、沈丘回族文狮舞(沈丘县)、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内乡县)。
五、民间戏剧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越调(周口市、许昌市)、大弦戏(滑县、濮阳县)、罗卷戏(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目连戏(南乐县)、道情(太康县)、宛梆(内乡县)、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杠天神(新蔡县)、怀梆(沁阳市)、清丰柳子戏(清丰县)、河阳花鼓戏(孟州市)、二股弦(武陟县)、光山花鼓戏(光山县)、淮调(安阳县)、扁担戏(新蔡县)、扬高戏(三门峡市)、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落腔(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以上内容参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技艺、医药、民俗十个类别。 1、民间文学:金花娘娘传说、五羊传说、何仙姑与挂绿传说、萝岗香雪、海幢寺传说、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郑先传说、盘古王传说等;2、传统音乐:古琴艺术、广东音乐、咸水歌、客家山歌等;3、传统舞蹈:醒狮、黄阁麒麟舞、鳌鱼舞、舞貔貅、舞火狗等;4、传统戏剧:粤剧、木偶戏等;5、曲艺:粤曲、木鱼书说唱、讲古等;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螳螂拳、洪拳、太虚拳、南派花毽、咏春拳、莫家拳、黄啸侠拳法等;7、传统美术:木雕、砖雕、灰塑、玉雕、核雕、象牙雕、粤绣等;8、技艺:饼印制作、上_龙舟制作、珐琅制作、戏服制作等;9、医药:针灸等;10:民俗:沙湾飘色、波罗诞等。
有粤剧、醒狮等7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佛山部分、8项)
文化空间:佛山祖庙北帝诞、佛山秋色
民间手工技艺:“石湾公仔”陶塑艺术
戏曲:粤剧(佛山)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
民间舞蹈:广东醒狮(佛山南海区)
民间美术:佛山剪纸、佛山木版年画
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佛山部分、11项)
民间音乐:佛山十番、八音锣鼓、
民间舞蹈:杏坛人龙舞(佛山市顺德区)、
曲艺:粤曲星腔
民间美术:佛山彩灯、佛山木雕、
传统手工技艺:佛山狮头制作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
民俗:佛山春节习俗、行通济、乐安花灯会
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10-27 22:57:39)标签:岭南 民间文化 大学堂 广东省 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文化 分类:文化遗产抢救
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共101项)
(注:项目名称前标有号的项目,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本批增加了申报地区。)
分类(代码)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民间文学(I)
共 3项
1
五羊传说
广州市
2
雷州歌
湛江市
3
泷州歌
云浮市
民间音乐 (II)
共10项
4
岭南古琴艺术
广州市
5
佛山十番
佛山市
6
八音锣鼓
佛山市
7
九峰山歌
韶关市
8
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
深圳市、梅州市
9
南塘吹打乐
汕尾市
10
白口莲山歌
中山市
11
连滩山歌
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
12
咸水歌
广州市、东莞市沙田镇
13
潮州音乐
汕头市
民间舞蹈(III)
共20项
14
舞貔貅
广州市
15
鳌鱼舞
广州市番禺区
16
鹤舞
珠海市、中山市沙溪镇、揭阳市
17
竹马舞
梅州市五华县
18
杯花舞
梅州市兴宁市
19
傩舞
湛江市
20
雄鸡舞
肇庆市德庆县
21
龙鱼舞
肇庆市
22
瑶族长鼓舞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
23
闹花灯
清远市
24
舞马鹿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25
瑶族小长鼓舞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26
凤舞
清远市阳山县
27
禾楼舞
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茂名市
28
惠来九鳄舞
揭阳市惠来县
29
麒麟舞
深圳市、中山黄圃镇
30
龙舞(杏坛人龙、龙岗舞龙、荷塘纱龙、花环龙、东莞龙舞、乔林烟花火龙)
佛山市顺德区、深圳市龙岗区、
江门市新会区、梅州市大埔县、
东莞市大朗镇、揭阳市东山区
31
英歌舞
汕尾市
32
狮舞(醒狮、狮艺、高脚狮、席狮、福永醒狮)
东莞市石排镇、江门市鹤山市、
茂名市、梅州市、深圳市
33
鲤鱼舞(潮州鲤鱼舞、鲤鱼灯)
潮州市、梅州市
传统戏剧(IV)
共4项
34
粤北采茶戏
韶关市
35
贵儿戏
肇庆市
36
木偶戏(单人木偶)
茂名市
37
潮剧
揭阳市
曲艺(V)
共2项
38
粤曲星腔
佛山市
39
潮州歌册
潮州市
杂技与竞技艺(VI)共2项
40
蔡李佛拳
江门市
41
咏春拳
江门市
民间美术(VII)
共16项
42
灰塑
广州市
43
玉雕(广州玉雕、阳美翡翠玉雕、肇庆市广宁玉雕、肇庆市四会玉雕)
广州市、揭阳市阳美村、肇庆市
广宁县、肇庆市四会市
44
砖雕
广州市
45
榄雕
广州市
46
五华石雕
梅州市五华县
47
阳春根雕
阳江市阳春市
48
佛山彩灯
佛山市
49
潮州花灯
潮州市
50
抽纱
汕头市
51
瑶族刺绣
韶关市
52
嵌瓷(大寮嵌瓷、普宁嵌瓷)
汕头市、揭阳市普宁市
53
吴川泥塑
湛江市吴川市
54
张田饼印
韶关市
55
云浮石艺
云浮市
56
瓶内画
汕头市
57
木雕
揭阳市、佛山市、汕头市
传统手工技(VIII)
共9项
58
广式家具制作技艺
广州市
59
香云纱染整技艺
佛山市顺德区
60
龙舟制作技艺
东莞市中堂镇
61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江门市
62
枫溪瓷烧制技艺
潮州市枫溪镇
63
佛山狮头制作技艺
佛山市
64
麒麟制作
东莞市清溪镇
65
莞草编织
东莞市厚街镇
66
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传统医药(IX)
共3项
67
潘高寿中药文化
广州市
68
陈李济中药文化
广州市
69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
深圳市
民俗(X)
共32项
70
春节习俗(揭阳春节习俗、
佛山春节习俗)
揭阳市、佛山市
71
乞巧节
广州市、东莞市望牛墩镇
72
东坑卖身节
东莞市东坑镇
73
豆腐节
清远市佛冈县
74
畲族招兵节
潮州市
75
迎春花市
广州市
76
寮步香市
东莞市寮步镇
77
波罗诞
广州市
78
康王宝诞
东莞市
79
贞仙诞
肇庆市
80
赛龙舟(礼乐龙舟、赛龙舟、扒龙舟)
江门市、深圳市、广州市
81
黄氏宗亲祭典
深圳市
82
大溪宗祠祭典
揭阳市
83
三山国王祭典
揭阳市揭西县
84
“辞沙”祭妈祖大典
深圳市
85
疍家婚俗(疍家人婚俗、疍家渔民婚俗)
深圳市、阳江市
86
饶平彩青习俗
潮州市饶平县
87
忠信吊灯习俗
河源市连平县
88
舞草龙习俗
深圳市
89
行通济
佛山市
90
行彩桥
揭阳市
91
灯会(乐安花灯会、泮村灯会)
佛山市、江门市
92
张公庙会
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
93
六祖诞庙会
云浮市
94
锣鼓标旗巡游
揭阳市
95
大鹏清醮
深圳市
96
斗门水上婚嫁
珠海市斗门县
97
潮州工夫茶
潮州市
98
麒麟村爬刀梯
湛江市
99
舞被狮
清远市佛冈县
100
东坑地景
汕尾市陆河县
101
飘色
中山南朗镇、中山市黄圃镇、
珠海市
东莞茶山茶园游会已经开展,除了五一假期之外五月的每个周末,南社古村都将举行各色的活动以及精彩表演,在古村内能够体验穿古装,品尝特色的美食小吃,欣赏特色的主题展览,趣味十足。
东莞茶山茶园游会活动安排南社传统文化季
今年,以茶园游会为契机,茶山还同时举办南社传统文化月活动。除了五一假期,五月的每个周末,南社古村都将举行粤剧、太极表演,市民游客还可以在古村内体验穿古装,在为食巷品尝本土风味小吃,又或者在祠堂、民宿欣赏特色主题文化展览。
时间:2021年5月
地点: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古村系列展览
依托南社古村的人文和古建资源,茶山在南社明清古村落设置了多个展览,让我们一起感受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地点:百岁坊
主题:“福海寿山”寿文化展,展示中国寿文化发展源流以及南社的孝德文化。
地点:谢遇奇家庙
主题:“绩著边陲”——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展,刻画展示建威将军谢遇奇立志报国、奔赴边疆的传奇人生,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地点:晚翠公祠
主题:“雕梁画栋”——茶山古建筑装饰艺术展,展示摄影名家拍摄的别样南社古建;
地点:少简公祠
主题:茶山古建筑艺术沉浸式体验馆,通过投影和电子屏的形式,立体展示南社古建的壁画和雕塑艺术。
地点:南社隐香古苑民宿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展,让居住的游客认识节气,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国际茶日活动
5月中下旬,茶山镇还将以“国际茶日”为契机,在南社明清古村落、茶文化图书馆和茶叶交易市场,开展“国际茶日”系列活动,通过茶文化讲座、茶艺表演、茶文化展览、东西部协作茶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人走进茶山,感受茶山人文,擦亮茶山茶文化品牌。
时间:2021年5月21日-6月上旬
地点:南社明清古村落、文化服务中心茶文化图书馆、茶叶交易市场
巡游路线在启动仪式上,将有清溪麒麟舞、大朗木偶戏、粤剧、咏春拳等市内特色非遗队伍,以及龙狮队、故事表演队、亲子汉服表演队、旗袍表演队等茶山本土的传统文化表演队伍进行展演,并在南社古村内巡游,打造精彩纷呈的非遗舞台。
(一)清溪麒麟舞
传统的麒麟舞表演以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为主要情节,表现其喜、怒、哀、乐等情绪,是给人们驱邪避害,迎福纳祥的舞蹈。麒麟是吉祥的象征,舞麒麟承载着世代民众的理想。该项目于201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大朗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杖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装有3根操纵杆,一根支持头和身躯,两根牵动双手,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细腻,形象逼真,动作传神,形神兼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咏春拳
咏春拳是发源于岭南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武术,是与广东省“洪,刘,蔡,李,莫”五大拳齐名的拳种。经百年传承,被南派武术界公认为南拳之精华。
(四)粤剧(节目名称:俏春草斗县官)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在东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东莞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俏春草斗县官》讲述的是春草丫头与县官一起回相国的路上,两人斗智斗勇发生的谐趣故事!
早春三月,万物复苏。奥拉星手游×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非遗联动版「千蓝斗春」载风而来。在本次新版本中,玩家可在千蓝斗春内参与各项玩法活动,体验景泰蓝工艺制作,为非遗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千蓝斗春守灯传承
此次与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动,是奥拉星手游自麒麟舞版本后的“文化之旅”第二站。奥拉星手游从具有“中国第一色”著称的景泰蓝出发,在「千蓝斗春」联动版本中开设景泰蓝制作、景泰蓝工艺、景泰蓝设计室等多种玩法,并引导玩家在游戏中体验景泰蓝的历史底蕴和工艺精妙。
匠心打造守灯之旅,向玩家普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工艺,体会百年匠心积淀。更以“景泰蓝”为原型推出全新亚比[千蓝斗春]圣景·泰蓝,玩家跟随跃动的工艺之灵,让非遗薪火生生不息!
[日月轮回之龙息]帝俊开启逆元化
大荒往事,一梦千年。本次版本更新后,玩家参与活动消耗奥拉晶石即可解锁帝俊逆元化。与全能帅气的帝俊一起挑战巅峰战斗吧!
[披云拨雾]扫晴
又是天气晴朗的一天!春天的气息悄然而至,在好天气很多的三月扫晴她来了!作为华胥护卫队的一员,她与女娲大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玩家参与活动收集代币“晴天剪纸”可兑换[披云拨雾]扫晴。
[狂风落影]祈
风雷既引,万象皆休。侠士祈穿梭林间,等待一次远方的召唤。玩家参与召唤祈活动,使用指定数额的奥拉晶石即可解锁[狂风落影]祈。
奥拉星手游×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非遗联动版本正式启动,守护非遗这盏明灯,这个三月,奥拉星邀千万人共赴灯火相传,你我皆为守灯人。
非遗
可不是 “非常遗憾”
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句话,你是不是更糊涂了
那就听创雅文化娓娓道来吧!
遗产: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如谚语、对联、绕口令等;
表演艺术,如民间杂技、戏剧曲艺等;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如中医针灸;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龙山黑陶制作技艺、面塑技艺等。
一
其实,非遗并不神秘,它是随口哼唱的民歌,它是喜闻乐见的民俗,它在寻常百姓的剪纸刺绣中,它也在文人墨客的笔墨纸砚中···
读到这里,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再往下看啦!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共有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地政府都有相应的非遗保护中心。传承人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县级非遗传承人。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Ⅰ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诗、歌谣、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广东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项目有五羊传说、包公传说、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何仙姑与挂绿传说等。
非遗
Ⅱ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样式,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它主要是通过口头创作方式产生和传播,地域性、流变性、通俗性、程式性等是民间音乐的主要标志。广东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咸水歌、客家山歌、惠东渔歌、南塘吹打乐等。
非遗
Ⅲ 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广东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有等龙舞、凤舞、狮舞、麒麟舞、鲤鱼舞、闹花灯、屯兵舞、禾楼舞等。
非遗
Ⅳ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指的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元素,讲究唱念做打,具有很强的程式性和技术性。流传广东的传统戏剧有汉剧、粤剧、木偶戏、采茶戏、雷戏、正字戏等。
非遗
Ⅴ 曲艺
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本质特征是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表演。它具有民间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说唱为主、简便易演等特点。广东有代表性的曲艺项目有粤语讲古、粤曲、乐昌渔鼓、竹板歌、木鱼歌等。
非遗
Ⅵ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它包括传统武术、传统竞技、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广东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蔡李佛拳、太虚拳、洪拳、咏春拳、赛龙舟等。
非遗
Ⅶ 传统美术
传统美术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各种视觉造型艺术,大体上可分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民间建筑四大类,包括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剪纸、年画、泥人、泥塑、刺绣、编织、风筝、玩具、民居建筑装饰等。广东的代表性项目有佛山木版年画、潮州木雕、胪溪壁画、粤绣、核雕、彩扎、砖雕、玉雕等。
非遗
Ⅷ 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包括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和装帧;制盐、制笔、制墨、颜料制备、火药制备、烟花爆竹制作等其他各类工艺。广东的代表性项目有传统香制作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石湾陶塑技艺、端砚制作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等。
非遗
Ⅸ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主要指中医中药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药学,它属于传统民间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科学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广东传统医药的代表性项目有西关正骨、针灸、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等。
非遗
Ⅹ 民俗
民俗是指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蕴藏于民众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知识、民间信仰等。广东的代表性项目有佛山祖庙庙会、瑶族盘王节、悦城龙母诞、潮州功夫茶艺、寮步香市、小榄菊花会等。
非遗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包含着传承。传承也就是说它把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技艺等所有的民间传统文化看成一个过去的文化集合,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有融合也有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
在很多时候,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这些传承者利用自己记忆、聪明才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和技艺进行继承发扬,传承人可能是家族传承中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的继承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者。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样,传承人投入心血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怀念昨天、记忆历史,而更是为了今天和明天。为振兴民族文化事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护起来,并发扬传承给下一代。
保护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巩固民族文化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这既是对我们民族复兴大业做出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