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起义造反的都有谁成功的有几位没成功的
历史长河中,历代农民起义可谓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有:
秦朝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后以失败告终。
刘邦,公元前209年8月在沛县起义。前206年,刘邦率领德起义军攻占咸阳,灭秦。经四年楚汉战争,战胜项羽。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
项羽,公元前209年9月在会稽起义。前207年,项羽领导起义军在巨鹿消灭秦主力。经四年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杀。
西汉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王匡、王凤,公元17年在湖北绿林山起义;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溃王莽军,并乘胜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樊崇,公元18年在莒县起义,同年领导赤眉军在山东成昌大败王莽军。25年,豪强地主刘秀夺取农民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
东汉黄巾军起义
张角,184年2月在洛阳起义。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经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西晋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李特,301年在四川绵竹起义,屡败官兵,各地流民起义纷纷响应。李特牺牲后,各地流民起义延续了几十年。
张昌,303年在安陆石岩山起义,后被镇压。但西晋统治阶级也在流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东晋东晋农民起义
孙恩,399年在海岛领导起义,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卢循,403年,孙恩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攻占番禺建立农民政权。后卢循为刘裕所败,农民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坚持斗争12年,遍及东晋全境,基本上动摇了东晋统治。
南北朝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
破六韩拔陵,523年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葛荣,525年在上谷起义。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但起义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势力,动摇了北魏统治,在战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朝隋末农民起义
王薄、李密、翟让、窦建德、杜伏威,611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各地响应,汇成三支:李密、翟让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616年,瓦岗军在荥阳大败隋军,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隋灭亡。
618年5月,李渊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在长安建立唐朝。
唐朝唐末农民起义
裘甫,859年领导起义,起义军以剡县为中心,建立农民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败。
庞勋,868年领导桂林戍兵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胜利的形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叛变投唐,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军被镇压。
王仙芝,875年在河南长垣起义,878年2月王仙芝兵败被杀。
黄巢,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响应起义,起义军展开流动作战,入安徽、浙江,攻占广州。后又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国。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残军和地方武装反扑。黄巢部将投敌,884年6月,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余部继续战斗多年后,才最后失败。
北宋北宋农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993年在四川青城起义,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
宋江,1119年在梁山泊起义。起义军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沉重打击了北宋军队,由于北宋统治阶级残酷镇压,1121年夏,起义军失败。
方腊,1120年10月9日在浙江睦州起义。起义连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六州五十二县。后由于粮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县的岩洞,最后失败。
南宋南宋农民起义
钟相、杨幺,1130年2月17日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建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元朝元末农民起义
刘福通,1351年5月领导红巾军在颍州起义。徐寿辉、郭子兴及张士诚等起义响应。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投靠郭子兴。1355年2月,刘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权,徐寿辉建立天完农民政权。由于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力量分散。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失败。
朱元璋利用农民战争的力量,消灭了割据势力,统一长江中下游,于1368年灭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
(1)葛贤抗税起义
葛贤,1601年6月初苏州机工在葛贤的领导下,包围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由于许多城市人民的斗争,明政府被迫撤回全部税监。
(2)明末农民起义
1628年陕西北部(安塞)农民起义,各地响应,涌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领袖。1636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为闯王。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同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地主联合镇压下失败。后清兵入四川,张献忠牺牲。起义军继续坚持抗清二十多年。
清朝
(1)苗民起义
石柳邓,1795年2月在贵州铜仁府领导苗民起义,接着各寨苗民响应。苗民起义虽然时间长,对清统治者严重打击,但力量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终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下去。
(2)白莲教起义
王聪儿,1796年正月在湖北荆州首先起
这个主要是他起兵造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的,等他准备妥当之后,他身体已经不行了,安禄山如果成功了,可以得到绝色美人杨贵妃,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而且安禄山是有子嗣的,如果成功了,他的江山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
唐玄宗的后期,这个时候,整个天下其实还是呈现一片歌舞升平,国安民乐的太平盛世景象,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对战争没什么防备,这个因素,对安禄山造反来说是有利的,不利的因素,就是安禄山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他仅能凭借自己占据的三镇之地来抗衡整个天下。
历史上的很多起义,都是基本不做准备,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当时天下苦秦已久。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挑头,后面立马就会有人响应。而安禄山造反不同,当时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好的,谁愿意跟随安禄山造反呀,所以安禄山不是说想反就可以反,他需要很长的时间做准备,这一拖的话,他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为了获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安禄山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拜比他还小20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但是在内心里边安禄山也是垂涎杨贵妃的美色的,他造反的目的也有争夺绝色美人杨贵妃的意图在里边,为了这个目的,他是无所顾忌的,几遍身体不行了,也要造反。第三个原因是安禄山有10多个儿子,如果谋反成功,他可以开创安家王朝。
历史的精彩之处在于过度神化某人或某事,张良的才华不必质疑,但终是凡人不是妖,没有神算的技能。
张良被刘邦评价为"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能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在于他的知人善任,建立汉朝后,刘邦对他的三位栋梁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作点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虽是在夸别人,何尝不是也在夸自己吗?这三人再厉害,也终是替人打工的,只有我刘邦才是老板。
张良世代贵族,其所在国韩国被秦灭亡后,他流落民间,对秦朝的仇恨自不必说,秦始皇本想帝业子孙世代相传,奈何第二代就天下大乱,各地的起义造反的部队象赶集似的,遍地开花,张良邂逅了下海造反的刘邦,从此开启创业之路,数年之后,创业成功,刘邦当了老板,张良成了高管,与刘邦朝夕相处的张良,对刘邦的为人自然心地明镜,所以创业成功后,他开启了隐忍模式。
事上没有非白即黑的人和行为,张良不是正义的化身,他要的是事业,不是忠奸善恶,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左右历史。
刘邦建国后,人生的多疑模式渐渐显露,曾经对床风雨的兄弟被他一个个清除,重现秦始皇帝业永续的幻想,张良唯一能做的是明哲保身,低调做人,此时的帝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忠与邪之分,他也没有左右历史的能力,他的成功除了才干就是隐忍,否则他就不是张良了。
刘邦的用人之长也注定张良只有跟了他才功成名就,刘邦与项羽的博弈中,其性格也只能是刘邦胜出,张良帮与不帮都不能改变结局,何况事情的发展都是瞬息万变,张良不可能预测刘邦会对兄弟们动手,何况帝业已成,张良此时又能如何,刘邦是帝,他是臣,又能如何呢?
张良是一位智者,但不是神,也非妖,对事物的发展只能估测,仅此而已。
后朝均有新朝建立屠杀功臣的事,但仍有人前赴后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历史就像一股奔腾的潮流,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或沙,不能阻挡,也无力阻挡。
因为他早就对功名利禄看淡了,他帮助朱棣造反只是想体会造反的过程,至于造反成功之后的封赏他是不稀罕的。他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大智慧,不仅可以避免今后被人骂乱臣贼子,还可以避免朱棣猜疑。
姚广孝本是僧人,早就看淡了功名姚广孝是朱棣靖难成功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整个过程都由他推波助澜。他先是鼓励朱棣造反,后在朱棣遇到难关,无法攻克济南的时候,让朱棣撤军暂作调整。后来张玉战死沙场,朱棣自己都想要放弃了,但是姚广孝却让他直接进军京城,最后帮助朱棣成功夺得皇位。
姚广孝本来就是和尚,他潜心学习佛法多年,早就对红尘看淡,对功名利禄也提不起兴趣。他辅佐朱棣只是因为这是他的理想,只是想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学以致用。既是如此,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之后自然也会选择隐退。
姚广孝不愿留下骂名朱允炆本是正统,而且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深得百姓的爱戴,朱棣却起兵造反,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姚广孝帮助了朱棣,就是在跟老百姓作对,难免会遭到人的谩骂。朱棣清君侧,本质上其实是造反,像姚广孝这样的头号功臣,肯定会被拿来开刀,到时他会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姚广孝为了自己的身后名,也应该拒绝封赏。姚广孝的亲人、朋友都不赞同他的做法,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头号功臣这件事情并不光彩。
姚广孝懂得功成身退每位统治者都会忌惮功高震主的功臣,姚广孝深谙此理,所以他不求封赏,只想要尽心尽力地辅佐朱棣。他拒绝朱棣送来的金钱、美人,潜心修行佛法,所以能够功成身退。
朱棣的儿子也造反会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等。在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从而在南京称帝,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在朱棣造反成功后,他的儿子朱高煦也是蠢蠢欲动。特别是在自己和太子宝座失之交臂后,朱高煦对于明朝皇帝的觊觎,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那么,问题来了,朱棣死后,他的儿子学他造反,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一
首先,根据《明史》、《明通鉴》等史料的记载,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换而言之,在靖难之役中,也即朱棣之所以可以造反成功,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此相对应的是,朱高煦的兄长朱高炽,因为身体不便,显然无法在战场上立功。在此基础上,朱高煦不仅对自己的这位兄长不太服气,尤其是在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这种不满可谓与日俱增,而且,朱高煦还自比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初期,李世民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没有一开始被立为太子。所以,自比李世民,已经暗示了自己的造反之意了。
二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在发现朱高煦的不臣之心后,备将他废为庶人。不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反而为意图不轨的朱高煦求情,促使其没有被废为庶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在朱棣死后,朱高煦对于造反的担忧已经逐渐消除了,毕竟,面对朱棣这位上马打天下,下马安天下的皇帝,朱高煦一旦造反,实际没有什么赢得可能。但是,在朱棣死后,也即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煦自然是无所畏惧了。不过,在朱高煦准备造反的过程中,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也即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三
在此背景下,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这在朱高煦看来,无疑是一个半途截杀太子朱瞻基的天赐良机。根据《明史》、《明通鉴》等史料的记载,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是,因为太子朱瞻基对这位叔父已经有了防备,加上朱高煦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这一次刺杀行动没有成功。公元1425年,太子朱瞻基正式即位,成为明宣宗和明朝第五位皇帝。值得注意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选择了扮猪吃老虎的策略,也即对于朱高煦的各种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这,无疑让朱高煦对这位侄子形成了误判,这也为他之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四
最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效仿他的父亲朱棣,选择起兵造反。比较有意思的是,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正式击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才成为登上皇位了。所以,对于朱高煦来说,自然也形成了路径依赖,也即希望和朱棣一样造反成功。但是,朱高煦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更低估了自己的明宣宗朱瞻基。因为对于朱高煦的一举一动,明宣宗朱瞻基早已了如指掌。在朱高煦起兵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亲自率领大军征讨前者,结果,朱高煦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就选择投降了。在造反失败后,朱高煦先是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总的来说,作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本可安稳地成为一个藩王,结果因为过分地贪婪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落下了满门抄斩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呢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他的四个兄弟也想造反,但是朱棣并没有杀了他们的性命而是选择保全他们的性命主要是因为当时这四个兄弟并没有造反。所以朱棣并没有抓到这四个王爷的把柄。
朱棣再听见齐王有想要谋反的想法的时候,就立刻把齐王软禁在了京城的府邸之内。当初他派众多兵力监视齐王的一举一动。并且当时朱棣还把棋王的称号给剥夺了,让齐王彻底沦为了一个平民百姓。
在永乐16年时候有人也传出来谷王要造反。所以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前去查明事情的虚实。当时朱棣以谋反的罪名逮捕骨王之后并没有将他杀死,而是将他变为了庶人。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外界传朱棣的兄弟想要谋反,但是朱棣并没有选择把他们杀死,而是仅仅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其实这并不是朱棣仁慈,而是这几个兄弟并没有真的谋反。当时只是有传言说他们想要谋反,但是这几个兄弟并没有采取行动。
这究竟是朱棣想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刻意让人放出的消息还是真的是有人道听途说传出留言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说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能够夺得手中的权力也在实行削藩的政策。但是当时他并没有朱允炆削藩的力道大。所以就是因为他的这些兄弟并没有真实采取行动朱棣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但是他其实也是有些不放心的,所以他就把当时他这几个兄弟的权利全都收回来了。
朱棣造反成功, 将后宫妃子全部斩杀,没有纳为己用。一方面原因可能怪罪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另一方面可能仇视朱允炆。明明自己的能力强却被孙辈的朱允炆抢走了。不过正史上并没有朱棣斩杀后宫嫔妃的记载。
朱棣势力太强大了,朱允炆也是畏惧他的势力。在他们争夺的这场战役中不是朱棣死,就是朱允炆亡。也是由于朱允炆不放心他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然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所以朱棣才开始造反。也就有了著名的战役:“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登基,改号永乐。朱棣也像朱元璋一样雷厉风行,登基后就把朱允炆三个弟弟整的可惨,把朱允熙囚禁在陵墓中,无缘无故烧死了。夺了朱允熥的王位,囚禁在家里,没过多久就莫名其妙的死翘翘了。朱允熞也是被夺了王位关押起来了,然后也是莫名其妙的死了。
朱棣在位期间形成永乐盛世,进行改革,还派郑和下西洋,进行中外文化友好交流。 同时还命官员疏浚大运河。在位期间把经济发展成繁荣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庙号太宗,葬在长陵处。百姓在永乐年间也生活的和幸福。所以虽然朱棣杀了妃嫔。民间也没太责怪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