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兵团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兵团

第七兵团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兵团,第1张

一、陈明仁、刘安琪所部(1948年1月—1948年6月)

第七兵团:(1948年1月在四平成立,1948年5月第七十一军编入廖耀湘机动兵团,刘安琪带兵团部去青岛做警备司令部)

司 令 官:陈明仁 刘安琪

第七十一军 军长:陈明仁 刘安祺 向凤武

第87师 师长:熊新民

第88师 师长:彭 锷

第91师 师长:戴海容

二、区寿年所部(1948年6月—1948年7月)

第七兵团:(19486豫东战役前在雎县由第二兵团衍生,4872在战役中大部被歼,番号取消)

司 令 官:区寿年

参 谋 长:林曦祥

整编第72师 师长:余锦源

第34旅 旅长:陈渔浦

新15旅 旅长:唐雨岩

整编第75师 师长:沈澄年

第6旅 旅长:李邦华

第16旅 旅长:陈忠贵

新21旅 旅长:李文密

三、黄百韬所部(1948年8月—1948年11月)

第七兵团:(19488正式编成新的第七兵团,4811淮海战役中在碾庄全军覆没)

司 令 官:黄百韬

副司令官:黄国梁 唐云山

参 谋 长:魏 翱

第二十五军 军长:陈士章 副军长:杨廷宴 参谋长:陶 修

第40师 师长:曾正我

第108师 师长:李世镜

第148师 师长:刘清昶

第四十四军 军长:王泽浚 副军长:孙 黼 参谋长:田伟然

第150师 师长:赵壁光

第162师 师长:杨自立

第六十三军 军长:陈 章 副军长:刘栋才 参谋长:宋建人

第152师 师长:雷秀民

第186师 师长:张泽琛

第六十四军 军长:刘镇湘 副军长:韦 德 参谋长:黄 觉

第156师 师长:陈庆斌

第159师 师长:刘绍武

第一○○军 军长:周志道 副军长:杨 萌 参谋长:崔广森

第19师 师长:赵 尧(空运济南被歼灭)

第44师 师长:刘声鹤

第63师 师长:盛 超

四、裴昌会所部(1949年9月—1949年12月)

第七兵团:(19499在四川广元重建,不久被击溃,491225裴昌会率兵团部在四川孝泉起义)

司 令 官:裴昌会

副司令官:薛敏泉 杨德亮 何文鼎 曹日晖

参 谋 长:李生润

第十七军  军长:杨德亮 参谋长:周 彬 ;

第12师 师长:李继唐

第48师 师长:夏孝先

第三十八军 军长:李振西 副军长:刘孟濂 施有仁 参谋长:阴成之

第55师 师长:黄家煊

第177师 师长:刘玉亭

第七十六军 军长:薛敏泉 副军长:沈 策 褚静亚 参谋长:高宪岗

第20师 师长:褚静亚

第24师 师长:张汝弼

第336师 师长:黄剑夫 :

第九十八军 军长:刘劲持 副军长:尹呈佐 参谋长:周兆楷

第117师 师长:虞 咸

第158师 师长:朱则明

第27师 师长:欧耐龙

刘安琪(1903-1995)黄埔军校第三期、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一期毕业字寿如。1903年5月15日出生,山东省峰县人。国民党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期。

原属胡宗南的部下,抗战期间,曾任第8军第61师副师长、第1军第75师师长、第57军军长。1946年起任青岛绥靖区司令官。1949年逃往台湾。1950年任台中防卫区司令。此后历任金门防卫部司令、陆军总司令、三军联合参谋大学校长、国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74年任中央信托局理事会主席,1982年辞去该职。曾被聘为“总统府”战略顾问。1969年起连续被聘为国民党第十至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5年9月9日病逝。

区寿年(1902-1957)

字介眉,广东罗定人。1921年,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蔡廷锴)文书,后升司务长。1924年秋,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第一营(营长蔡廷锴)第三连连长。1926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蔡廷锴)第一营连长。1927年秋,参加过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四师第七十团团长。后来跟蒋介石走上了反共反人民之路,1929年三月,部队缩编,任第八路第三师第八旅第十五团团长;秋,任陆军第六十师第一二○旅旅长。1931年二月,获四等宝鼎章;夏,第十九路军扩编一个师-陆军第七十八师,任师长。1932年一月,参加「一二八」淞沪之役;十月,获青天白日章。1933年十一月,闽变发生,任第三军军长。闽变敉平后去职。1937年,任陆军第一七六师师长,隶第五路军(总司令李宗仁);三月,国民政府任官陆军少将。1938年五月,晋任陆军中将。1939年,任陆军第四十八军军长。后升任某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夏,毕业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1945年十月,获胜利勋章。1946年五月,获忠勤勋章。1948年夏,时任兵团司令官,辖整编第七十二师、第七十五师、新二十一旅,被解放军围困于陈小楼、龙王店、榆厢铺、铁佛寺等地,新二十一旅、整七十五师先后被击溃,寿年亦被解放军俘虏。 1950年被释放,1954年任广州市政协委员,次年任政协常委,还担任了民革华南临时工委宣传委员。1957年1月病逝于广州。

黄百韬(1900-1948)河北工专中学部、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 0

原名新,字焕然,号寒玉。祖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00年9月9日生于天津。河北工专中学部毕业后,投北洋军阀李纯部从军,任排、连长。后入金陵军官教育团第五期学习。1920年10月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任职。后投靠张宗昌,历任营长、团附、参谋、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师参谋长,同年12月任第四十八师第二八四团团副。1929年任师长。1930年任第一四二旅副旅长。1931年5月任第四十一师第一二三旅旅长。1932年2月任第一四四旅旅长。1935年6月升任第四十一师师长。旋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1936年1月30日任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冀察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高参、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26日任中将,同年10月5日调任第二十五军军长。日本投降后,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在苏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任第一兵团第四纵队司令,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1948年8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1月1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于碾庄地区,22日全军覆灭,本人身亡。1949年1月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在淮海战役中的徐东大捷是一场误会,一场闹剧,是一个乌龙事件。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奉命救援被解放军包围的黄百韬,李弥兵团在陇海线以北,邱清泉兵团在陇海线以南。二兵团参谋长李汉萍和邱清泉在战争攻略上产生了分歧,李汉萍认为除了正面进攻还应该侧面围剿,最好是全军经潘塘镇迂回,可以迅速接近黄百韬兵团。但邱清泉坚持要正面进攻,觉得这样比较安全。邱清泉在豫东战役中营救黄百韬成功过一次让他错误估计了解放军的战斗力,认为解放军会在攻击一段时间之后主动撤退,所以即使进攻速度很慢,他也坚持进行正面进攻。

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统帅认识到情势危急,命令邱清泉必须立刻加大救援力度绕过解放军阻援阵地攻击大许家,限一天中占领大许家去解救黄百韬兵团。十七号,解放军发现敌人越来越多所以选择了战略性撤退。九十六师师长邓军林发现解放军已经撤退,就命令十几辆装甲车掩护来追解放军。在追击过程中,邓军林俘获了三四十名解放军战士。于是向邱清泉上报说解放军被击溃。

这就是所谓的潘塘镇大捷。但巧合的把要进攻徐州东郊飞机场的苏北兵团堵回去了。奖给所谓的有功排长、战士等每人一个青天白日勋章。

由剿总前进指挥部为表彰派人到前线去拍照为英雄们照相。邱清泉下令拿出缴获的武器但是并没有就只好派人弄虚作假。还去96师借了一些陈列起来合照。就在徐东大捷三天后,黄百韬兵团被全歼。

艾维尔·斯密斯/艾尔文·史密斯(エルヴィン·スミス Erwin Smith)

(CV:小野大辅)

30代后半(出自公式书,即35~39岁)。

身高188cm。体重92kg。

公式书数据:格斗术9 行动力10 头脑战10 协调性7 无情10

调查兵团第13代团长。很有作战谋略,深受手下人的信赖。他是引导利威尔加入调查兵团的人。

行事无论何时都以大局为先,即使以牺牲部下来换取胜利也在所不惜。第一次带领艾伦等人进行墙外调查时,以艾伦为诱饵,引来了女巨人,并以牺牲少数人性命为代价活捉了对方,可惜没有料到女巨人可以召唤其他巨人过来吃掉自己而导致抓捕行动失败。后来在调查兵团山穷水尽之际采用艾尔敏的计策,揭穿了女巨人的真实身份并成功活捉了她,一口气逆转了局势。

现正率领调查兵团和宪兵团组成的联合部队追踪铠之巨人和超大型巨人,并誓死夺回艾伦和尤弥尔。在战斗中失去右手。

姓氏考据:Erwin 在古高地德语中Herwin有胜利者之意。

  

利威尔·阿克曼(リヴァイLeviAckerman)

(CV:神谷浩史)

30代前半(出自公式书,即30~34岁)。

身高160cm。体重65kg。

公式书数据:格斗技 11 行动力 10 脑力战 8 协调性 2

团长评价:A++

调查兵团兵长。漫画初登场为特别篇1,动画为第4话,超精锐部队的王牌,实力强到逆天,号称人类最强,此人的战斗力相当于一个旅。是主角艾伦·耶格尔的监护人。  

据说曾经是中央首都地下街里很有名的混混,但是认同团长管理兵团的方式。很信任艾维尔,服从上面派下来的命令。虽然有洁癖,尤其讨厌脏兮兮的血,但是在部下临死前,还是会抓着部下沾满鲜血的手,让其安静的离去。

在与女巨人一战中为了掩护三笠导致腿部受伤。之后暂时退居二线,一直以便服出场。当前负责监视尼克神父并说服他坦白墙壁的秘密。

姓氏考据:Rival一词在英语里的意思有“竞争者”“敌人”或“匹敌者”的意思,或许是指利威尔的战力能够与巨人相匹敌。

 

韩吉·佐耶 (ハンジ·ゾエ Hanji Zoe)

(CV:朴璐美)

年龄不详。身高170cm。体重60kg。公式书数据:格斗术7 行动力10 头脑战10 协调性8 智慧11 团长评价A+

调查兵团分队长。调查兵团第一科学狂人,抓到巨人后,可以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再实验很喜欢给别人唠叨实验内容,可以不眠不休地讲一个晚上。对自己的巨人实验体很有感情,甚至还帮他们取了名字。

在一次踢飞巨人脑袋后,发现其质量很轻,开始怀疑巨人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认为当人类巨人化时身体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因为重量比起应有的体重实在轻太多。

作者在一次答读者问时被问道韩吉的性别,作者回答“这家伙(韩吉)的性别还是别说清为好。”不过动画已将韩吉设定为女性,而且漫画第5卷最后恶搞预告部分,有一段“跨越物种的邂逅”(韩吉X巨人CP,详情自阅),图中韩吉为女性打扮。

在与铠之巨人和超大型巨人一战中被冲击波所伤,暂时无法作战,但成功推断出了对方的去向,为追踪部队提供了线索。

姓氏考据:Zoe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生命”。

  三毛·扎卡里阿斯 / 米克·萨卡利亚斯 (ミケ·ザカリアス Mike Zakarius)(已牺牲)

(CV:三宅健太)

年龄不详。身高196cm。体重102kg。公式书数据:格斗术10 行动力9 头脑战7 协调性9 智慧10

调查兵团分队长。调查兵团中仅次于利威尔的实力者,嘴和下巴留着胡须,沉默寡言,嗅觉异常灵敏,有对第一次见面的人用鼻子闻对方味道的怪癖,并且能根据气味判断出巨人所在的方位和数量。

曾为了掩护104期学员逃走而独自留下面对大批巨人,计划撤退之际却因为遭到兽之巨人意外的袭击而失足掉落,被夺走装备因此遇害。

座右铭是“人在开始放弃战斗的时候才算输,坚持战斗的话就还没输。”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辽沈战役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

  2、淮海战役

  战争过程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正规军兵力对比:66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5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个军、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4个军等。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但是有专家表示实际只多不少)。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它们的战斗过程分别是:辽沈战役

东北敌军卫立煌集团辖四个兵团,共十四个军四十四个师五十五万人,分别被我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

其中,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第八兵团(周福成)、第九兵团(廖耀湘)共八个军二十四个师三十万人,防宋沈阳地区,作为防御中枢集团,以确保沈阳并伺机增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第两个军六十师共十万人,防守长春孤城,牵制我军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六兵团四个军十四个师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

敌军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以牵制东北我军于关外,并妄图打通北宁路,如形势不利即撤至关内。

东北我军于冬季攻势后,为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主力位于长春周围及长春、沈阳之间,先后进行了整编,加强了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

至辽沈战役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机关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大的优势。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

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

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邱;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

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

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孙元良)已向东撤走,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

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

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

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

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邱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壁。

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

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

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

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

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

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

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

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

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

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

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

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

六日,第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

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

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

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

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

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

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

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

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

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

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平津战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

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

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

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敌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窜,是战役指导的关键。

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并同意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

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于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第3兵团在平张段统一行动,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切断平张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

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第3 兵团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包围张家口地区之敌。

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军率三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之第310师增援宣化,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

为了抓住西线各敌,中央军委于十二月二日令华北第2 兵团向下花园急进,令东北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没线之敌。

由于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于十二月五日,在行进途中歼灭了密云守敌一个师,傅作义即认为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并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进攻北平,因而又慌忙决定调第35军迅速返回北平,怀来、南口地区之第 104、第16军向西接应,同时调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军共八个师到北平布防;将第13军由怀柔、顺义撤到通县;第101 军由涿县撤到丰台、门头沟。

敌人这一收缩行动,对我军抑留敌人在现地十分有利。

十二月六日,敌第35军(两个师)突出我军对张家口的包围圈后东窜,八日被我军华北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地区。

十日、十一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协同下,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将敌第16军主力及第104 军主力歼灭,至此,傅系部队主力分别被我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两地,敌人西逃之路被切断。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越过长城,进入冀东,尚未对平津塘诸点完成包围,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敌人决策狂跑,尽快地完成对平津塘诸点的包围,毛泽东于十二月十一日及时下达了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令西线各部对张家口、新保安诸敌,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要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以最快速度同时切断津,塘和平、津之间敌人的联系,对敌形成“隔而不围”的战略态势,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

同时,指示淮海前线我军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稳住敌人,使其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并令山东我军控制济南以北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以防敌人经济南向青岛逃跑。

东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第12纵队,包围天、塘沽地区之敌,以第 3、第5、第6、第10纵队在第11纵队及冀中军区第 7纵队的配合下,包围北平之敌。

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完成了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封闭了平津之敌由海上南逃之路。

至此,傅作义集团即被我军“一概包围了”。

我军完成了对敌人分割包围后,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先打新保安和塘沽两点。

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央军委估计,敌第35军被歼后,张家口守敌有突围的可能,而华北军区第 3兵团不占优势,为增加包围张家口的兵力,中央军委将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西调张家口,归第3 兵团指挥,十二月二十日,该纵到达张家口附近。

二十二日,华北军区第2 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灭守敌第35军(两个师);二十三日,张家口守敌五万余人突围逃跑,被我华北军区第3 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 纵队于二十四日全部歼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

为了统一对平津战役的领导和指挥,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

塘沽地区因地形不利,不便歼敌,东北野战军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军改为攻取天津。

一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集中第 1、第 2、第 7、第 8、第 9纵队共二十二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部署,对天津守敌发起进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于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人。

俘虏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十七日塘沽敌人由海上逃走。

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

我军除东北野战军第 1、第 2兵团(即原先遣兵团)外,十二月底又增调华北第 2、第 3兵团进至北平附近,对北平之敌形成严密包围。

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十六日,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

在此情况下,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

北平守敌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一月三十一日,我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解放。

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北平守军是执行我党八项和平条件,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被誉为“北平方式”。

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敌五万八人从海上逃跑外,共歼灭敌军五十个师五十二万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敌人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

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历时四个多月,歼敌一百四十三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一百五十四万人。

至此,战争第三年七个月的作战,共歼敌二百三十二万人,使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净尽,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决战***投入了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兵力,而国民党则投入了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 

此次战役的具体***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此次战役的具体***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这次战役一举将华北大部分地区解放,同时和平解放北平,对于国民党的士气打击也是非常大的,这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三大战役

问题一:“淮海战役”是以哪个城市为中心进行的战役? 九州之一:徐州

问题二:淮海战役方针 一个中心三点开花是什么意思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 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 , 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人民 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了“中间突破”的预期目标:随后.又歼灭了黄维、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问题三: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 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 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 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 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 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 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 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 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 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 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

问题四:淮海战役主要解放了哪些地区 5分 淮海战役, 叫他为徐蚌会战,所以他解放的地区,是以徐州至蚌埠为中心的区域,以江苏省安徽省的北部,山东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东北部等。

问题五:淮海战役的中心和渡江战役东面起点分别是 答案A

根据对教材内容分析,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中心,碾庄和双堆集是歼敌地点,而渡江战役的东面起点在江阴,湖口在西边

问题六:淮海战役是什么?要详细的 淮海战役, 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 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 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 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 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问题七:淮海战役的地点都包括哪些地方 淮海战役的地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问题八:淮海战役是国共军队的一次决战,其中心是? 有例题:淮海战役是以国共军队的又一次决战,其中心是(  )

A南京

B合肥

C徐州

D郑州

答案

C

是徐州。

问题九:淮海战役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同 进行主力决战 [ ] A.温州B.徐州C.南京D.郑 B

在风林手游找。

玩暗夜兵团通过风林手游下载:http://www14294com/ct=shouyou&ac=info&gid=4937。进入游戏后点开左侧专属工具栏,里面有该游戏的详细攻略,还有礼包和新人抵扣劵可以领,充值更有优惠,全平台互通。没用过风林手游APP(下载地址:14294com)的一定体验一下。

扩展资料:

(游戏简介)

2022年度魔幻休闲放置卡牌《暗夜兵团》震撼来袭!领主们集结各大英雄,在大陆上进行一场冒险之旅。随着领主们与英雄的邂逅,战争正在席卷而来……卡牌休闲的放置玩法,自动战斗和手动微操并存,可以养肝明目和战场微操决胜对手,结合多重养成收集目标,消磨时间的好选择。轻松的放置玩法,集阵型排布、种族克制、职业克制、技能组合的深度战斗于一体,结合独具特色惊险冒险探索未知地图的综合性玩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20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