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欣赏

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欣赏,第1张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页更多精彩“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 

1、饮一壶好茶,赏一挂月光。

2、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看天高云淡,听风声涛声。

3、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4、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5、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7、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8、生活有茶香,灵魂有茶气。

9、闲暇之余,做个素心的人,温杯烫盏,为自己泡上一壶好茶。

10、无论风里、雨里,愿有一杯热茶等你,愿等你的茶,永远温热。

11、人与人的相遇,是久别重逢,人与茶的邂逅,是前世今生。

12、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13、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1、竹下忘言对紫茶

钱起

《与赵莒茶宴》

2、茶罢竹间携手

姚述尧2

《好事近·水阁弄清风》

3、都不见、擘竹分茶

张炎

《春从天上来·海上回槎》

4、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

《夏昼偶作》

5、烧竹煎茶夜卧迟

姚合

《送别友人》

6、茶烟熏杀竹

姚合

《病僧》

7、尝茶近竹幽

贾岛

《雨中怀友人》

8、茶烟过竹阴

李中

《献徐舍人》

9、竹炉茶灶火深红

丘处机

《望江南 鸣鹤馀音卷之二》

10、竹里供茶

白朴

《沁园春 吕道山左丞觐回,过金陵别业。至元》

11、煮茶烧竹夜谈玄

王冕

《玄真观》

12、分茶竹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13、隔竹敲茶赖小童

陆游

《冬夜戏书》

14、阴阴竹坞安茶灶

陆游

《见事》

15、竹院随僧自在茶

陆游

《南堂杂兴》

16、寻僧竹院逢茶熟

陆游

《戏遣老懹》

17、隔竹敲茶赖小童

陆游

《醉眠初起书事》

18、依依茶坞竹篱间

黄庭坚

《以梅馈晁深道戏赠二首》

19、竹间是茶烟

敖陶孙

《毕叔兹可扫园赏牡丹》

20、竹径茶烟细

韩维

《题余山人壁》

21、竹露湿茶因

李若水

《次韵唐彦英留题学舍》

22、竹火江茶谭夜禅

李石

《送叔规》

23、种竹养茶双碧重

李新

《留题华严壁》

24、种竹养茶家计薄

李新

《游法济寺》

25、茶罢移床就竹眠

林季仲

《游大龙湫宿寿昌竹轩》

26、竹房不见夜呼茶

林景熙

《哭德和伯氏六首》

27、竹院几烹茶

楼钥

《鲍潮州挽词》

28、茶烟竹下孤

苏轼

《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

29、竹间曾煮茶

苏舜元

《钓鳖石》

30、竹色带茶烟

王琮

《北山访僧晚归》

31、过僧竹院茶争美

王之道

《和彦逢弟春日即事》

32、松竹阴中碾建茶

王仲修

《宫词》

33、山童隔竹敲茶臼

吴泳

《游大玲珑小玲珑》

34、竹迳连茶坞

杨侃

《游梅山寺》

35、有竹近茶灶

姚勉

《莲竹鹤》

36、煎茶竹里烟

虞俦

《罢郡游何山》

37、蓬山点茶竹阴底

张耒

《直庐联句》

38、竹炉沸鼎茶

赵良坡

《雪水庵咏雪二十韵》

39、试敲折竹煎茶舌

郑清之

《续诗之宠依韵以谢》

40、过余竹里煎茶久

朱翌

《送福师》

41、茶疾竹薪干

周贺

《题昼公院》

42、蓬山点茶竹阴底

晁补之

《直庐联句》

43、隔竹已敲茶臼雪

方岳

《次韵牟监薄》

44、荒凉竹院午敲茶

林景熙

《鹤林寺》

45、茶瓯疏竹孤寺

林景熙

《六言》

46、更种竹间茶

刘宰

《冯心岭》

47、茶烟竹际凝

释简长

《赠郝礼丞》

48、茶烟远趁竹风回

于石

《栖真院》

49、清风竹径临茶灶

陈铎

《春日喜程大祥见过》

50、竹床藤簟茶初熟

方太古

《客散》

51、江竹浸茶圃

丰越人

《早夏阳羡山中病起有怀汉陂舅李宾父》

52、竹垆鼎沸烹茶

韩上桂

《得也字戏为解嘲六言二十八韵示汝载》

53、竹罅松火茶烟暖

吉雅谟下

《鹤年弟尽弃纨绮故习清心学道特遗楮帐资其澹》

54、茶飘竹外烟

居节

《过陆华甫西溪草堂》

55、寄君茶碾湘江竹

居节

《无题二首》

56、石上清香竹里茶

陆容

《送茶僧》

57、隔竹敲茶妨鹤梦

浦瑾

《闲居漫兴(五首)》

58、俄闻竹间响茶臼

沈一贯

《四明山歌》

59、竹坞炊茶过午烟

汤显祖

《四月八永安禅院期超无》

60、竹里茶烟起定僧

王守仁

《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南京作)》

61、竹炉纱帽建溪茶

王稚登

《送曹能始进士北上》

62、如缕茶烟依竹试

王宗沐

《寄李一吾在告》

63、茶灶竹间生白烟

文质

《和韵奉寄二首》

64、煎茶移竹火

张民表

《汪明生》

65、茶烟隔竹消

张宪

《送哲古心往吴江报恩寺》

66、茶烟如缕竹萧萧

赵次诚

《溪居晚酌》

67、竹下茶瓯不复同

周榘

《吊席心斋炼师和少师姚公韵》

竹叶青茶叶:用了21年的竹字符号,为啥越用越值钱?

民邦食品洞察

民邦食品洞察

3年前 · 圣美品牌管理公司专业副总经理 三农领域创作者

竹叶青产自四川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自然和人文世界双遗产。竹叶青的命名,尚有一番来历。1964年4月20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峨眉山考察,在万年寺与老僧人品茗对弈时对所品之茶赞不绝口,问道:这是何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产,尚无名称,并请陈毅元帅赐名。陈毅元帅仔细审视杯中茶叶,只见汤清叶绿,一片生机,便由衷地说道:这多像嫩竹叶啊,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声名不胫而走,茶业界更因此增添了一段传奇佳话。这便是竹叶青绿茶品类名称的由来。

文章1

竹叶青

如今,竹叶青茶已成为中国高端绿茶品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竹叶青茶叶品牌策划背后的一些奥秘……

文化嫁接:嫁接“竹文化”,赋予品牌文化底蕴

竹叶青的品牌文化,从 “竹”字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象征正直、高雅、纯洁、谦虚、有气节的君子形象。竹叶青心存高远,恪守平常,从品牌名称的竹字入手,巧妙嫁接中国传统“竹文化”,身体而立行,小步终成千里,一句竹叶青●平常心,宁静致远,充满着生命的内在张力,越平常,越非常。

文章2

竹叶青 平常心

符号创意:把抽象竹文化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

竹叶青茶叶外形稍扁,两头尖细,形似竹叶。于是,竹叶青茶叶品牌策划团队以“竹叶青”独有的修长茶叶形态,抽象拼凑成一个人人都熟悉的“竹”字,表现产品属性及其专有特色。而竹叶青logo中圆形的线条代表品尝竹叶青时专用的透明玻璃茶杯。“竹”字浮在茶杯中,象征竹叶青茶叶垂直浮在水中的状态,充分表现出一种休闲、平和的意境。除了把竹叶青睿智、内敛的品牌个性表达出来,还尽显“平常心”的品牌内涵。竹叶青整个标志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茶叶造型清雅修长,同时配以青绿色为品牌主色,一种品茶时闲适、舒服、自然的状态跃然于眼前。

文章3

(竹叶青logo创意)

符号应用:把“竹”字图形,升级为竹叶青品牌专属符号

直接运用:将logo图形符号直接应用于包装袋。竹叶青茶叶品牌策划团队将抽象出来的“竹”字图形化应用于竹叶青茶叶包装上,让“竹”字符号成为竹叶青品牌专属符号,给消费者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记忆。

文章4

(带有“竹”字图案的竹叶青茶包装袋)

创意性运用:将图案排列叠加应用于包装盒。最新版的竹叶青礼盒装利用不同大小的“竹”形拼凑成时尚活力的图案,在无序间看到有序的系统,一方面既时尚又富冲击力,代表品牌年轻活力的一面;另一方面,紧扣的标志排列,有源源不绝的含意,散发大气,加深消费者对竹形图案的印象,强化品牌记忆。另外,由“竹”字图案形成的图案,像连绵不绝的大山,与四川峨眉高山绿茶相呼应,极简又不失大气。

文章5

(“竹”字图案应用于竹叶青论道系列)

文章6

(“竹”字图案应用于竹叶青静心系列)

文章7

(“竹”字图案应用于竹叶青品味系列)

结语:竹叶青中国唯一一个有精神内核的茶叶品牌

竹叶青品牌塑造,选择植根于中国传统“竹文化”,从平常起步,做到非常。中国大多数的茶叶品牌,都是流于营销口号传播,不具备由内而外的感染力。可以说,从某种意义来看,竹叶青进退有道●平常心是中国唯一一个有精神内核的茶叶品牌。竹叶青茶的做法值得借鉴,今天用此短文致敬竹叶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726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