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第1张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阿利盖利·但丁,他以不朽著作神曲而留名后世。这句评语也是恩格斯的评价,这里的中世纪指西方封建主义,新时代则是现代资本主义,他被视为中世纪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这位活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但丁的生平事迹。

但丁,1265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城市小贵族家庭,从小就学习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18岁的时候他学会了作诗。1289年,他开始积极投身当地政党活动,此后担任了行政官职务。1302年但丁被判处永久流放,在流放生涯中,但丁一方面奔走于为自己洗刷冤屈,一方面开始创作《神曲》。1321年病逝于拉韦纳,享年56岁。

二、但丁的文学作品介绍。

但丁的主要文学作品有《新生》、《诗集》、《飨食》、《论俗语》、《帝制论》以及《神曲》。其中《新生》是他的第一本诗集,也是除《神曲》外最重要的作品。这部诗集描写了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一共有31首抒情诗,并用散文连接在一起,讲述了各首诗的缘起和意义。《神曲》自然不必多说,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几百年来流传不朽,足可见它的经典程度。

三、但丁在欧洲文坛的地位。

但丁和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又称为“文坛三杰”。他被艾略特评价为与莎士比亚同时列为西方文学后古典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两位巨擘-没有第三个。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学史中,但丁的地位有多么的很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但丁的介绍,大家了解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对LS的回答很无奈。。

我因为大学的专业,对炼狱部分了解的多一些,地狱和天国都只看过中文版

总之神曲是一部 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的“三韵体”长诗,每部分都由三十三首诗组成,不论地狱,炼狱,还是天国篇,都以stelle(星辰)一词结束,而且连诗句的行数都差不多,形成完美的对应。

全篇讲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正路(大体是指他在他所爱的贝雅特丽齐死后,抛弃了向信仰和上帝寻求解答,而转向了哲学,期间他有参加弗洛伦撒的政治斗争,在其党派失利后遭到流放,天堂篇和炼狱篇的部分章节就是在流亡的时候写就的),他好不容易走出他迷失正路的“阴暗的森林”就被三只野兽(分别有其象征意义,而且其象征意义很有争议)围困,这个时候,维吉尔(但丁奉为老师和先驱者的意大利诗人)受贝雅特丽齐和另外两位但丁信奉的圣女的请求,来到但丁身边,并应贝雅特丽齐的请求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

在炼狱的山顶“地上乐园”中他宣布“我为你加王冠和法冠,宣布你为自己的主宰”,并把但丁交给贝雅特丽齐,让她引领但丁游历“上帝的王国”(因为维吉尔生于基督之前,并没有受洗,所以他死后灵魂留着地狱外围的一环---“林博”,无法进入天堂)。要把地狱和炼狱的每一环发生的故事都在这里写出来就太长了,所以在此不做详述。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但丁事实上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描述炼狱的人,可以说是“炼狱”完整的形象设定的开创者,虽然差不多两个世纪之前炼狱的概念就已经出现在教皇发布的文献里,但在此之前的作者大多把炼狱作为地狱的延伸,而在但丁的诗中,人们在炼狱中承受苦难,洗净身上的罪过,为了升上“更好的王国”。

但丁的诗中也描写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不管是主要人物维吉尔与贝雅特丽齐,还是他在游览的途中与其交谈的地狱和炼狱中的灵魂,值得注意的是,但丁在他的诗中把许多原本拥有“宗教特权”的人也放入地狱和炼狱中(比如他把两任教皇都“打下地狱”)。

在他的诗中明确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比如贪婪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教会的贪婪使得教廷过分的干涉世俗权力,而教廷与皇权相互勾结,又带来更多的罪恶,不过这也是但丁较有争议的部分,因为被他放到地狱中的大多是他所厌恶的敌人和他的政敌,现代评论者中有声音认为但丁太过于计较政治党派斗争和个人好恶,这使他的声音有失公允,也影响了神曲的艺术性。

全部是原创,现场写的,求加分~

但丁遗响七百年:《神曲》与绘画、音乐和**

澎湃新闻

原创

2021-9-14 14:06 ·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吴靖

窃以为,围绕但丁的《神曲》,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两极化现象。那就是,很少有人通读过全本的《神曲》(长达一万四千多行),但又很少人没有被它的遗韵所熏陶过。时至今日,这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愈加明显。去欧洲旅行的游客有机会驻足欣赏波提切利为《神曲》所作的一百幅插图,或是被罗丹的雕塑杰作《地狱之门》深深震撼;喜欢浪漫主义音乐的人们可以在李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标题音乐作品中反复聆听到但丁《神曲》中的主题,体验诗歌与音乐的二重奏;无数的**爱好者则在大卫·芬奇《七宗罪》、朗·霍华德《但丁密码》等悬疑佳作中思考、回味《神曲》的机关与奥秘。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一部诗歌,乃至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像但丁《神曲》那般,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这样评价道:“文学以及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

波提切利绘但丁像

《神曲》与美术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而在横跨两者的跨艺术传播领域,《神曲》几乎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绝佳典范,无论是插图、绘画和雕塑等各科目,都留下了无数与之相关的传世杰作,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早在14世纪,当但丁的《神曲》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时,就有艺术家或出于自身喜爱或受命权贵为《神曲》作插图。其后,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为《神曲》插图的艺术家,其中包括15世纪意大利画家古列尔莫·吉拉尔迪、博蒂切利、米开朗琪罗,18世纪意大利画家萨巴泰利、皮内利,19世纪瑞士画家富利斯、德国画家科赫、法国画家多雷,20世纪西班牙画家达利、英国画家巴滕等。在所有这些为但丁《神曲》作插图的画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19世纪法国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他被出版商邀请为多部世界名著作画,成为享誉欧洲的插图画家。

《神曲》(多雷插图本)

时至今日,多雷的插图与但丁的《神曲》依然珠联璧合,被全世界的读者和评论家视为“黄金组合”。作为多雷最早问世的文学插图经典,其《神曲》插图完成于1855年,基本由黑白两色构成,层次分明,对照鲜明,质感强烈。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细部的个体描绘,他都偏爱使用极细的线条来编织物象的表面和体块,并善于以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色调,从而造就极强的光感和立体感。更为重要的是,多雷的《神曲》插图作品极大地引发了法国文坛对但丁的浓厚兴趣,并导致其后出现多种版本的《神曲》的法文译本、批评著作、专题杂志,以及相关绘画作品的迅猛增长。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

在绘画领域,但丁《神曲》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它在壁画、木刻、水彩、油画等多个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绝佳素材。英国著名拉菲尔前派画家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于1884年所创作的油画《但丁与贝雅特丽齐》,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所描写的是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在佛罗伦萨圣三一桥边的一次偶然相逢(这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两次相逢之一)。贝雅特丽齐身穿白色服装,娴雅端庄,与女友同行,而但丁站在一旁,竭力掩饰着内心的激情,并且还因为贝雅特丽齐故意的冷漠而显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画面中的整个情景,正如但丁在《新生》中的描述: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

她的可爱,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过眼睛流进心里,

你绝不能体会,若不曾尝过它:

从她樱唇间,似乎在微微散发

一种饱含爱情的柔和的灵气,

它叩着你的心扉命令道:“叹息吧!”

《但丁之梦》

这一时期,同为拉斐尔前派的英国画家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同样痴迷于但丁主题,并创作了众多让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名作《但丁之梦》中,主要意象突出了《神曲》的天堂境界,以及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天堂的著名典故。在画中,罗赛蒂用复杂的象征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画中贝雅特丽齐的两位女仆所穿的绿色衣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希望,而画面前方的一朵朵鲜花,以及画面中央的天使之吻,无疑具有圣洁的象征,画面右方出现的红色的鸽子则象征着爱情。

罗丹《地狱之门》

在雕塑领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师罗丹的创作(罗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恰如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根据《神曲·地狱篇》,罗丹花费长达37年创作了著名雕塑群《地狱之门》。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他分别雕塑了186个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自我折磨的形象。其中,既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另一件举世闻名的雕塑杰作《吻》同样出自《神曲》的情节——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弗兰切斯卡和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由此,罗丹塑造了一对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使得在幽会中热烈拥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细细观摩这一雕塑,人体雕像的皮肤极为光滑柔软,与他们坐的表面粗糙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生命的激情经由一个热吻流遍了两人的全身,并让观者产生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震颤效果。

罗丹《吻》

《神曲》与音乐

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了崭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由此,从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灵感的标题音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自《神曲》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作曲家以此为主题或背景创作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李斯特,这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创作了众多文学主题的音乐杰作。

1837年圣诞节前夕,李斯特读到了《神曲·地狱篇》,他立马被但丁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吸引住了。此后,这些思想和幻想就一直萦绕在李斯特的脑海中,他竭力要将它们表达出来。终于,他在1849年完成了《但丁读后感:奏鸣曲式的幻想曲》(后世称为“但丁奏鸣曲”)。这是一首钢琴奏鸣曲,收录于《旅行年代·意大利篇》,是其中最后和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这首钢琴杰作以著名的三全音主题(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开始,作品没有去表现但丁对地狱之门的刻画,而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受诅咒的灵魂们的祈祷,并让他们同他对话。李斯特运用高超的钢琴技艺,可与柏辽兹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相比拟:他用钢琴创造出了交响乐般的音响,堪称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作。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1850年,李斯特读完了整本《神曲》,在给理查德·瓦格纳的信中写道,“就像维吉尔和但丁一样,您向我展示了通向声音世界神秘领域的道路。我竭诚地告诉您,我将以永恒的爱为您献上一部作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但丁交响曲》。1857年,李斯特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大概是被李斯特的深情所打动,瓦格纳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但丁交响曲》中,李斯特跟随但丁一同开启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之旅,同时也刻画出了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认同了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自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开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但丁交响曲》正是这一崭新音乐体裁的杰出代表。

和李斯特相仿,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同样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尤其喜爱但丁和莎士比亚。因此,柴可夫斯基非常热衷于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他遵循了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即不拘泥于情节的描写,而以体现戏剧的主题思想为宗旨。由此,老柴创作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交响诗杰作,而以但丁《神曲》为基础创作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交响幻想曲的形式与但丁《神曲》中的幻想气质高度吻合,作曲家以但丁式的“无限哀悯”描绘了悲剧的情境,为这部不朽的诗篇作了形象化的音乐插图。

1876年,沙皇专制压抑着俄罗斯大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阅读了《神曲》,这一动人心魄的悲剧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泉涌的乐思使作曲家很快写出了一部杰作。音乐在铜管和弦声升腾起的一阵寒云冷雾中开始,深重的气氛把人们带到阴森可怖的地狱门口。同时,低音弦乐和低音大管在一个下行装饰音之后,急奏出一个微弱的长音。它惊悚地聆听着铜管乐发出的地狱之声,立即又化为但丁在狱界中的悲哀叹息。之后,木管与弦乐断续奏出不协和的半音音列如此怪诞,仿佛地狱中“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哀号”。在这段规模庞大的序奏中,柴可夫斯基用高超的画技法描绘了但丁走向幽冥之国的所见所感。

柴可夫斯基《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序幕落下,音乐进入了由三段作曲式构成的交响诗主体。第一部分名为“地狱的旋风”,灵感正来自于法国版画家居斯塔夫·多雷所作的版画插图《地狱旋风》,老柴在阅读《神曲》时看到了这幅令他过目难忘的插图。弦乐轻微的震颤中,旋风骤起,飞掠到尖锐呼啸的长笛声部。这时,低音弦乐与大管重复一个咄咄逼人的动机,地狱主宰者引导但丁步入惨淡的狱界幽乡。木管高音区遥遥传来痛苦的呼号:“地狱的风波永不停止,把许多幽魂飘荡着,玩弄着,颠倒着,有时挂在断崖绝壁之上,呼号痛哭”。

第二部分是“弗兰切斯卡的爱情之歌”,柔和的单簧管唱出里米尼小城少女的心声。这个主题蕴含了一对恋人对幸福往事的回忆。而后,这个动人的主题三次变奏,表达出弗兰切斯卡和保罗的爱情,时而柔情脉脉,时而热情奔放,正如少女所诉:“爱,一朝前起,就不容所爱者离去”。然而,所有的美好都被暴烈的全奏和弦所冲散,随着定音鼓猛烈的一击,管弦乐粗暴地奏出一个强音——暴君刀下,这对美丽的恋人倒下了。随着大号一声长长的叹息,悲哀的和声逐渐消逝在死亡的静寂之中……与《地狱篇》结尾不同的是,老柴在最后的尾声中没有晕倒在地,而是以有力的和弦替一对怨魂猛击地狱大门,要给他们以幸福与自由,全曲在强烈的抗争声中结束。

《神曲》与**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将戏剧、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身,成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1911年由吉奥塞普执导的无声**《地狱》问世以来,根据但丁《神曲》创作和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之作《七宗罪》(1995)。毫不夸张的说,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但丁《神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就是通过这部**。

**《七宗罪》海报

七宗罪的概念源于天主教,最初由希腊神学修道士提出,是指人类的重大恶行,属于原罪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色欲(Lust)、暴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暴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中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原罪之人。但在接二连三的凶杀案发生之后,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饰)和血气方刚的新人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却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之中,知道沙摩塞前往图书馆阅读但丁的《神曲》(同样是多雷插图本),了解到天主教的“七宗罪”概念后,凶手的作案意图在渐渐浮出水面。伴着巴赫舒缓悠扬的“G弦上的咏叹调”,沙摩塞走过一排排庄严的书架,仿佛在与凶手暗中较量,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多少年过去了,这个经典的桥段依然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当然,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精妙的结尾功不可没。凶手约翰因为“妒忌”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婴儿),米尔斯也因为自己的愤怒(冲动)得到了惩罚,愤怒的原罪影响了他的情绪,最终不得不为杀人而承担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神曲》中对七宗罪的严重性程度作了排序,愤怒和妒忌是仅次于傲慢的两大原罪,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中两者也是纠结缠绕。整部**,从开头的原罪构建,到最后的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环形结构。连续七天的雨,连续七天的杀人案,以及七桩原罪,注解了影片的灰暗色调。结尾处,沙摩塞的独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同样是但丁的超级粉丝,根据他的小说《但丁密码》改编的同名**(2016)再度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但丁和《神曲》上。这部**的英文名是“Inferno”,即“地狱”,来自但丁《神曲·地狱篇》。影片中的激进科学家为了让人类能长久生存下去,不惜发动一场瘟疫,通过瘟疫“消灭”地球上大多数人类,从而确保一小部分幸存者能继续将人类这一物种延续得更久。这个理论的依据正是《神曲》,被瘟疫祸害的人间就是地狱,人类只有通过地狱才能到达最后的天堂。

**《但丁密码》海报

作为一部悬疑类**,解密当然是核心。在此,我们跟随着摄像机在欧洲历史文化气息最浓郁的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和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等名著间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兰登教授(汤姆·汉克斯饰)用冷知识一步步解开谜底。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画作在《但丁密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地狱图》。这幅画完全依照但丁《神曲》中对地狱的文字描述,它的整体构图就像一个上宽下窄的大蜂巢,里面画满了受罪的小人儿。影片中,兰登博士非常熟悉这幅画,通过图画中一些细微的差异,解开了隐藏着的重要谜语。

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曾因政治搞得无家可归,但却是一个硬骨头,而且有着一流文艺人士的历史敏感性。他很漂亮地拒绝了军头的条件,表示绝不屈辱地还乡。但丁写道:“我应当作为诗人回归,在我受洗的地方戴上桂冠……” 于是《但丁密码》就把这句话作为谜面,兰登博士通过它找到了但丁受洗的地方——圣乔瓦尼洗礼池。但丁死后,只允许死像可以回到故乡。他的死像放在著名景点“佛罗伦萨旧宫”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细节在**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无论是美术、音乐或**,都无法代替但丁《神曲》的原文。但如果能经由这些各有妙处的艺术形式对但丁产生兴趣,并由此进入《神曲》博大精深的幻想世界,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经典的途径。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

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的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为了歌颂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丽齐,他写了一系列抒情诗。在这些诗里,他把妇女高度理想化。贝雅特丽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她死后,但丁把歌颂她的诗用散文串联起来,名为《新生》。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是精神上的爱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他使用的艺术手法是中古文学所惯用的梦幻、寓意、象征等。除了《神曲》以外,《新生》是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但它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艺术上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境界。

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他参加政治活动,1300年被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他从1302年被放逐起,至死没有返回故乡。

政治生活使但丁接触到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放逐期间,他坚强不屈;他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他的眼界扩大到意大利全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

放逐初期,但丁写了两部著作。《飨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借诠释自己的一些诗歌,把当时各方面的知识通俗地介绍给一般读者,作为精神食粮,故名《飨宴》。书中盛赞俗语的优点,批判封建等级观念,阐明真正的高贵在于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著作给意大利语学术性散文奠定了初步基础。

《论俗语》(1304~1308)是用拉丁文写的,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在放逐中但丁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是当时的重大问题。他在意大利看不到能够实现和平与统一的力量,因而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皇帝身上。他用拉丁文写的《帝制论》以经院哲学的推理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论证人类社会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这一目的只有在皇帝统治下的和平自由的局面中才能实现。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空想性质。但是他强调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则表达了新时代的要求。书中还热烈地赞扬了古罗马的光荣传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但丁感到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放逐期间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因而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但他并不悲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实现和平与统一的人出现。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的历史使命。写作《神曲》的动机正在于此。

《神曲》的故事采取了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中叙述但丁在森林里迷了路,出了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齐又引导他游历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33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100歌,这种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的必要性产生的。

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串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象征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偏见,他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显然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但是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在中古时期说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不久的著名人物。在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谈话中,广泛地反映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里的成就和重大问题。例如和洽科的谈话(《地狱篇》第6歌)反映了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情况;和卢加的诗人波拿君塔的谈话(《炼狱篇》第24歌)反映了意大利抒情诗发展的情况;和手抄本彩饰画家欧德利西的谈话(《炼狱篇》第11歌)反映了意大利绘画发展的情况;维吉尔的话和但丁自己的叙述(《地狱篇》第4歌)说明了中古对希腊、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用答疑的方式,广泛地阐述了当时哲学、科学和神学上的重要问题和理论。因此,《神曲》除了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强烈的长诗外,还起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书中某些阐述学理的部分(如《天国篇》第二歌关于月球上的暗斑的来源问题),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有韵的学术性散文。

但是《神曲》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它揭露了当时的现实,如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以及市民的贪财好利。其中尤以对于教会的批评最为尖锐。但丁虽然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但他对教会的批评在客观上却是和异端运动中人民反教会的情绪一致的。诗中还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但他又把封建宗法时代的佛罗伦萨美化为一个平静淳朴的牧歌式的社会,来和动荡的现实社会对比。

《神曲》对于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都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如用圣彼得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加佩王朝的始祖揭发法国王室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卜尼法斯八世及克力门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行的罪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致晕倒;把法利那塔作为信奉异端的人放在地狱里,同时又赞扬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把乌勾林诺作为卖国者放在地狱的底层,但又从人道出发,对他和他的儿子们被关在塔牢里活活饿死的惨剧表示极端愤怒和诅咒。书中屡次揭露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对他在阿那尼受到的污辱则非常愤慨。同样,在古人中,卡图作为异教徒,作为反抗恺撒和犯自杀罪的人,按照但丁一贯的道德标准,是应该入地狱的;但他却成为炼狱的监督者,因为但丁把他看成是道德完善和热爱自由的典型。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的“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但丁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俄底修斯)作为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又以赞美的语调描写他受了求知欲的推动,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

诗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常常有矛盾。他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即使“从佛罗伦萨来到正直、健全的人民当中”(指天国),他也忘不了“那个使我们变得如此凶恶的打谷场上”(指地球上)的事情。他借欧德利西的口讲到荣誉的虚幻无常,但又借维吉尔的口肯定追求荣誉的必要,并且表示自己要借《神曲》永垂不朽。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地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政治观点上,他渴望祖国的和平与统一,但同时又把这种爱国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在世界观上的矛盾。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不是从禁欲主义观点出发的。诗中的来世正是现世的反映: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炼狱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书中揭露现实的部分占很大比重,可是但丁也很着重描写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基础上产生了他的光明理想,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但丁常常(特别在《地狱篇》里)通过人物在戏剧性场面的行动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他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用寥寥数语。例如,“他挺胸翘首昂然直立,似乎对地狱怀着极大的轻蔑,”这两行诗就使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呈现在我们眼前。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诗人幻想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炼狱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耸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山顶是地上乐园;天国由托洛米天文体系里的九重天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即严格意义上的天国)构成,这九重天环绕着大地旋转,净火天则是永恒静止的。3个境界细分为若干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3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是阴暗的或者浓淡不匀的;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是柔和爽目的;天国是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在《地狱篇》中但丁只以自然景象为陪衬,主要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炼狱篇》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篇》则广泛地利用自然界空灵的现象——光来表现精神喜悦的程度。这些境界的叙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但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写情景时,善于使用来源于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例如,形容鬼魂们注视但丁和维吉尔,好象老裁缝穿针时凝视着针眼一样。形容两队魂灵相遇,彼此接吻致意,象蚂蚁在路上觅食,彼此相遇时互相碰头探询消息的样子。形容禁食的魂灵瘦得两眼深陷无神,象宝石脱落的戒指。所写的对象越不平常,就越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容基督上升,光芒下射,照耀着圣者们,象日光从云缝透出,射在繁花似锦的草坪上一样。这些比喻使人物和情景鲜明突出,取得了造型艺术的效果。

《神曲》的细节描写虽有高度技巧,但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的概括和综合。这部作品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实是很成功的。

《神曲》是一部用三韵句写成的长诗,共14233行。三韵句是但丁以当时民间诗歌常用的一种格律作为基础创制的。更重要的是《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的,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但丁评价很高,把他列为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每一个人,你所爱的人就是你自己信仰的宗教,他或者她就是你的天主,你虔诚的爱慕,他或者她就是你的神。

在但丁的神曲里,贝雅特丽齐就是但丁的宗教,但丁在幻想中与她在一起,在天国里祈求她能望他一眼。

那么,贝雅特丽齐到底和但丁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梦中的邂逅又是怎样的场景,这些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著作《但丁九篇》中,做了一些解读。

这本书非常短,只有六十一页,从九个点解读了但丁《神曲》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是词语的含义,博尔赫斯通过自己的观点,阐述了对这些场景的描述和隐喻。

其中在谈到“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的时候,首先通过第九层地狱的冰冷的底部的一个场景来引起问题:乌戈利诺在幽禁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吃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博尔赫斯列举了很多人的争论,最后他阐述这件事是“模糊的,暧昧的”, 乌戈利诺在他饥饿之塔的黑暗中吞噬了但又没有吞噬亲人的尸体,这种摇摆的不确定性的观点造就了但丁两种可能的痛苦和观点。

随着这两种观点,当博尔赫斯在谈到但丁的贝雅特丽齐的时候,与她邂逅的场景和微笑都代表了什么,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达到了偶像崇拜的程度,但是贝雅特丽齐对但丁有时候嘲笑,有时候忽视,这种摇摆造就了但丁爱情的不幸而又迷信。他遭受了她的拒绝,但又虚构了在天国邂逅的梦境,他望见她,又痛苦又祈求她接纳他的灵魂。

当在天国中的邂逅梦境的场景里,贝雅特丽齐要消失了,在实际生活中,他也失去了她,在《神曲》中,贝雅特丽齐对但丁回首看了一眼,似乎在微笑,这微笑到底代表了什么样含义,是接受了但丁的祈求和表达对他的爱,还是最后离开的拒绝,这种模糊的观点穿插在神曲中的各种隐喻里,同心圆的九重天,半人半鸟的怪物,火焰以及地狱等。突出了贝雅特丽齐在某一方面就是但丁的宗教,因为对她的爱慕,她就是她的神。

不幸的人向往幸福,这种事情毫不奇怪,我们每天在这么做。但丁和我们一样。就如本书,虽然博尔赫斯描述的是神曲,但是他其实是在用自己的风格来阐述自我,阐述着每个人都对事情不一样的看法,贝雅特丽齐是但丁向往的幸福,但丁望着她:一个在明净的天上,一个在最深的海底。一个是回应了的爱情,一个忽视但丁的实际,这种不幸而又迷信、模糊而又暧昧本身就是爱情或者是信仰的魅力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94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