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东坡走遍中国,留下哪些广为流传的美食?

吃货苏东坡走遍中国,留下哪些广为流传的美食?,第1张

一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不但文学造诣颇深,还是一个十足的美(吃)食(货)家。他曾用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自嘲,还留下诸多写美食的篇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饕赋》,简直就是吃货的代言人。

《老饕赋》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蠒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苏东坡一生仕途不顺,不是贬谪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流离颠沛。但他总能随遇而安,甚至走到哪吃到哪,就连林语堂都认为“苏东坡最可爱之时,莫过于自食其力谋生活的时候。”

除了闻名已久的东坡肉,苏东坡还留下哪些广为流传的美食?

1、东坡肘子——四川眉山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

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酱红的色泽、肥而不腻、粑而不烂,“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

2、东坡凉粉——陕西凤翔

北宋时期,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

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

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3、东坡鱼——浙江杭州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的人。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4、东坡回馈肉——江苏徐州

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於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今称苏堤)

苏东坡曾在《答吕梁仲屯田》诗中云:“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呜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又云:“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辛苦更应甚。”真实地记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动情景。

治水成功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牵羊,敲锣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门,赠给东坡先生,以表心意。

而“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如数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无不叫好。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据传是红烧肉的前身。

5、东坡饼——湖北黄州

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内)团练副使,居住在黄州黄冈赤壁睡仙亭。

在亭子的北边,有一个安国寺,寺里有一位年长的和尚参寥,常与苏东坡弈棋赋诗,两人结为至交。苏东坡喜欢吃油酥食品,参寥就以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

时间长了,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欢吃的“千层油酥饼”,称为“东坡饼”。

6东坡肉——湖北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说,黄州猪肉实在好,价格又很低,有钱的人不愿吃,没钱的人又不会做,我呢,早上起来吃上它两碗,既果腹又美味。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锅子洗干净,放入少许水,燃上木柴,用虚火慢慢煨炖,不能急,不用赶时间,火候足了,味道自然就美。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7、东坡豆腐——湖北黄州

据说,苏轼被贬黄州时,因为俸禄不高,所以生活过得比较简朴,经常下厨待客。无奈食材有限,只能尽量将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用黄州豆腐制作了一道菜,大家吃过后决口称赞,后来苏轼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在哪里流传开来。

苏东坡在饮食喜好上,除了猪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还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练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东坡豆腐的制作方法,曾被南宋钱塘人林洪记入《山家清供》一书。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8、东坡羹——湖北黄州

东坡羹也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所发明的一种美食,实际上就是野菜和米煮成的糊糊。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和米煮成的,做法比较讲究一点。

晚年的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从韶州经过,南岳狄长老特做“东坡羹”招待他,他高兴地写了《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9、烤羊脊——广东惠州

在惠州,鉴于谪官这一身份,苏轼不能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所以每次他都嘱咐屠夫留下一些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苏轼在吃这些在羊脊骨间的碎肉,吸骨头间的骨髓时,竟吃出了海鲜虾蟹的味道。苏东坡给弟弟写信,介绍这种吃法,还调侃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后来这羊脊骨便渐渐有了名气,还有了一个霸气的名字,叫“羊蝎子”。人们喜欢用它做火锅清汤,味道鲜美,易于吸收,且有滋阴补肾,养颜壮阳的功效。

10、烤生蚝——海南儋州

苏东坡在惠州2年后,便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更为荒远的海南儋州。已然60多岁的苏东坡,跟亲人朋友一一交代后事,如同永别。

当时有疍民送了苏东坡一些生蚝,灵光一现的他脑洞大开:“将蚝肉与浆加上水与酒一起煮”“或者取其中大的蚝肉,进行烧烤,熟后,随口便咀嚼。”

东坡美言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食蚝》)

他曾写信给他儿子: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儿子啊,爹可是偷偷告诉你一个人哈,这海南有一种贼好吃的美味,有空你可要来尝尝,别让那些朝中大臣晓知,不然他们可要争着抢着来这个地方了。

11、东坡玉糁羹——海南儋州

苏轼被贬官到海南儋州后,生活十分困苦。当时缺大米,苏东坡常只能以山薯(即山药)充饥。三儿子苏过想了个办法,将山薯弄碎后给父亲做羹。

苏东坡吃得很美,即兴作诗一首赞美之: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东坡玉糁羹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12、龙井虾仁——杭州

这个没有直接以“东坡xx”命名。但是相传:

“苏东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

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

反正呢,就是跟东坡公有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你以为只有这些?看那几十种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就知道了,苏东坡到底有多爱吃,什么“东坡炸牡丹”、“东坡酥”、“东坡茶”……

东坡炸牡丹

东坡酥

除此之外,苏东坡写的关于饮食的就太多了,《惠州一绝》、《菜羹赋》、《初到黄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饼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笋

就连那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现在也被大家调侃,可能在吃货苏东坡的眼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好美好啊!江里的鸭子可以吃了,竹笋能吃了,河豚也能吃了……

苏东坡简直是身体力行着“什么是吃货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不会写诗的吃货不是好旅行家。没点文化修养,都不能好好当一个吃货了。不说了,我要去背诗了……

苏东坡

出生于天府之国——四川

毫无疑问

出生在这座 美食 之都的人

都有一颗爱吃的心

贪吃的胃和好吃的嘴

而他从小长大的眉山

更是川菜发源的中心地带

这打娘胎里的条件

自然是为他成为一名标准的「吃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纵观他一生的为官之旅

其实也正是他作为一名吃货的 美食 之路

这条路

他一走 便没打算停下

人人都识东坡肉,人人都知肉味美。虽说这首诗是苏东坡写于黄州,不过,这东坡肉的 美食 故事还得从徐州说起。

苏东坡在徐州的那两年,正是徐州 历史 上的多事之秋。在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不像老百姓一样仓皇逃窜,反而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经过了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城保住了,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因此而来。在黄州期间,因为贫困,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但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很久之后,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不过大家伙儿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当时,杭州有家大菜馆的老板,听说人们都夸“东坡肉”好吃,也按照苏东坡的方法烧制,挂牌写上“东坡肉”出售。这道新菜一应市,那家菜馆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门庭若市。一时间,杭州不论大小菜馆都有“东坡肉”。后来,杭州厨师们公议,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第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如今,不管是寻常百姓的家里,还是高档餐厅的饭桌上,东坡肉都为人所知、为人所赞。虽说各地的做法不一样,有香甜的、也有微辣的,但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和记忆。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苏东坡这位吃货。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这一巨大的打击让他变得心灰意冷。尤其令他齿冷的是,一些从前好友像躲瘟疫一样疏远了他。

历史 上的黄州,就是现在的黄冈市,辖区仍涵盖大别山西部。如今这座位于大江之湄的小城,距离武汉市仅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放眼望去一地繁华,而11世纪的黄州,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悠久的 历史 遗韵,是一片萧索之地。

虽然黄州一片萧索没啥好的,但好歹它涵盖了大别山,山里的珍禽异兽却常常出没。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吃不了,山雉却是轻而易举能抓到的。这山雉,也就是山鸡,在元明以前,山鸡还是高高在上的岁贡之物。冬天下雪后,天光放晴,也是进山猎捕山鸡的好时节,苏东坡当然不会放过这道野味。

这山鸡,只需要一百文钱一对儿,价格极端亲民,虽说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时候手头拮据,每天全家的花费定额在一百五十文钱,可看到有猎户肩扛猎叉挑着山鸡来卖,还是忍不住数出一百文买来喜滋滋地带回家。拔毛洗净切成块,小火慢煎熟了吃,定然是嫩脆酥松、唇齿留香。

或者配上冬笋片,下锅熬汤,出锅的时候别忘了放上些雪底芹菜,山野珍品的特有醇厚,不用放任何调料都是鲜美无比。一家人雪天冬夜围炉夜话,时不时喝上一口热腾腾的野鸡汤,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了。

东坡山雉汤已传遍鄂东南地区,至今仍是一味传统好汤。而除了这一道无可代替的菜品之外,苏东坡还发明了另一种吃法,就是“东坡春鸡脍”。在黄州的日子虽苦,但估计千年前的那个苏东坡,会因为 美食 ,而变得活泼起来吧。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苏东坡游遍了黄冈的名山大川,饱览了鄂东壮美风光,写了753篇作品。这个时候的苏东坡,虽然处于人生的低谷,但却已有了豁达、超脱的乐观。

苏东坡平生最爱吃鱼,不过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所以他深得制作各种鱼肴之妙法。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他在黄州写有《鳊鱼》诗:“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轰著泪纵横。

四川乐山一带的岷江中,出产一种黑头鱼。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曾用香油、豆瓣、葱、姜、蒜等调料,以炸、烹、收汁之法制作了“东坡墨鱼”,其味“ 芳香妙无匹 ”。苏东坡也曾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中写道:“ 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 ” 他更是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记述了将“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的鳜鱼烹煮以佐酒的故事。

关于东坡鱼,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到寺里去拜访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心想这下有口福了。岂料佛印和尚想要捉弄苏轼,便提前把做好的一盘鱼放入了旁边的罄里。

苏轼对佛印和尚的小心思心知肚明,但他也故意不露声色。苏轼对佛印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句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听完大喜,说:“既然你的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一同分享。”

佛印这才明白自己被苏轼套路了,但他还想继续“戏弄”一下苏轼,恰好这一条清蒸的鲜鱼,身上被划了5刀,于是佛印和尚便灵机一动说:“这条‘五柳鱼’不如就叫‘东坡鱼’算了。”从此以后,人们便把“五柳鱼”称之为“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

1094年,年近六十的苏东坡被贬至千里之外的惠州。惠州,所属岭南,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气候和北方迥然不同。那里的生活条件又极为困苦,一向被视为险恶军州,只有罪大恶极的官员才会被贬至此地。北方人搬到这个地方,往往不易生还,所以人们一提到岭南就有谈虎色变的恐惧。

但在这个地方,苏东坡为酒写颂作赋,也尝试酿造桂酒,还发明了一种 美食 ——烤羊蝎子。不过在宋朝,羊肉的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

远在天南海北的惠州,更是商业落后,市集零落,而且肉铺每天只宰一只羊,官员们都要买羊肉吃。那苏东坡从哪里去弄羊肉吃呢?苏东坡说,我是一个谪官,我不可能跟他们争肉吃。所以他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

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东坡只能买羊骨头回去,用小火把它烤出来,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苏东坡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

苏东坡还写信给弟弟苏辙,推荐这道菜的秘制技术。他说自己大约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并在信中调侃苏辙,你生活优渥,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

在信末,苏东坡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于是设想一计,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一去,他都打算带着棺材去,没打算回来。

海岛的生活相比黄州和惠州来说,可谓是更加艰难。这里举无所有,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初来乍到的苏东坡感到极度不适应,真有度日如年之感。

可是没过多久,苏东坡就看开了,一切向 美食 进发。虽然儋州的 美食 不多,但他总能找到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他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除了这些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东坡还超爱吃自己做的粽子。不但如此,他对粽子的配料、制作也颇有研究。他教儋州人用淹制100日的鸭蛋黄加以农家猪肉入粽,也教他们用琼州的特产鱿鱼和虾米加以豆类入粽,儋州人也这样干,经煨煮后果然味道特别,成为闻名四方的儋州 美食 。

至今人们在儋州“东坡书院”瞻仰东坡居士的雕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苏东坡与端午节和儋州粽子的渊源关系。

有人说,这些 美食 珍品遍布他到过的大江南北,可以说是贬到哪儿,就吃到哪儿,最后吃出了一部《舌尖上的大宋》。想来又何尝不是呢?苏东坡一生写了近五十首与吃有关的诗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美食 家!

东坡的一生

是极尽绚烂的一生

他心肠柔软拯救黎民于水火

也敢于在朝堂之上与群臣激辩

他豪情万丈写下千古诗篇

也甘愿为了河豚之味不顾性命

他至情至性 洒落豁达

一辈子都在朝着太阳生长

纵使浮云遮日

他也能乐观平静地面对生活

去享受属于自己一饭一蔬的小日子

在与 美食 作伴的道路上

他不是文化巨人苏轼苏大才子

也不是崇意求真摒法的铁冠道人

他回到了田园当中

做回了那个东坡居士

做回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凡人

就像他在给好友的信里写道: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呵呵。

呵呵二字

足以窥见他对俗世的平静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调任汝州的苏轼转成拐了个小弯,到泗州(今安徽泗县)看望友人刘叔倩,两人一起游览了南山。爬山的那天清晨,天空有些阴沉,料峭的西北风卷着雨丝在天地间飘飞,两人不由得担心起接下来的旅程。但阔别已久,两位老朋友咬咬牙还是决定一起走走,好在不久云开雾散,温暖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了冬季枯水期的河滩上,反射出粼粼的波光。登上南山远眺,清澈的洛水汇入有些许浑浊的淮河,渐渐向东远去。两位老友对坐在亭中,欣赏着辽阔平原的风景和初现春光的山色,任渐暖的微风吹拂,摆出几小碟新采的野菜,烧水煮茶,把盏笑谈。此刻诗人的心中是温暖而快乐的,即使依然是在贬谪的路上、依然前途渺茫,但这几碟小菜的味道竟然比黄州猪肉好像还胜几分,可以说是人间至味了。

词中所说的“蓼茸”,指的是蓼菜的嫩芽。蓼属植物通常都称为蓼,主要分布于温带,在我国南方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蓼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淮南子 泰族训》有云:“蓼菜成行,甂瓯有堤,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形容一个人过分精明,全无大局,只能做做小事。蓼的种类很多,古代用来食用的,多指水蓼,常生于溪边或潮湿之地,因蓼菜味道辛辣,古代多用于调味。《本草纲目》记载:"蓼叶,辛,温,无毒。"其实在古代水蓼最重要的还是药用价值,有利湿消滞,杀虫止痒的功用,还可以用于治疗菌痢,肠炎,风湿痛等病症。

水蓼: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80厘米。茎红紫色,多分枝,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具辛辣味。在老家,这种植物被成为“辣蓼子”,小时候家里养猪,种的菜不够喂猪,就割一些水蓼掺进去,但不能多放,而且需要煮熟,因为刺激性太大。蓼的吃法也比较简单,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调味料与其他菜肴同煮,以获得辛辣味。《礼记》中记载:“烹鸡、豚、鱼、鳖,皆食蓼于其腹中,而和羮烩亦须切蓼也。”可见蓼在当时作为辛味调料的重要性。另外就是苏东坡式返璞归真的吃法,采新鲜的水蓼嫩芽,用开水焯烫之后凉拌食用。古代元日要吃“五辛盘”,《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我们的东坡居士,应该吃的就是类似五辛盘之类的菜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95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