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
康桥,沉淀着徐志摩的无限梦想,给徐志摩留下的是几多的回忆和几多的眷恋。
康桥的水,唤醒了久蛰在徐志摩心中的诗人的使命,开启了诗人的性灵。而在此之前,他对诗的兴趣远逊于对相对论的兴趣。在康桥,风华正茂的他接受了文学的洗礼,他曾毫不隐晦的承认:“我的眼是康桥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他的启智,使他成为文坛上一颗闪亮的巨星。
而更让徐志摩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里的是,在康桥,他邂逅了自己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民国第一大才女——林徽因,两人虽然无疾而终,但在康桥的那段情韵,却始终萦绕在徐志摩的心头,令徐志摩久久难以忘怀。
1928年3月,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故地重游,旧日往事涌一齐上心头,康桥在他的心中柔软了起来,他对康桥充满了无限的依恋。那河畔的柳条被夕阳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姿态婀娜地倒映在水中,在他心中幻化成了他美艳绝伦的新娘。诗人被这眼前的景色迷醉,他甚至甘愿做这康河里的一颗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随着波心荡漾,荡漾。
那柳荫下潋滟的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诗人似乎弄不清楚,不过他也不愿意弄清楚,他对此毫不介意。他只知道,这里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梦被揉碎在浮藻间,绚烂而美丽,仿佛伸手可及,却又梦幻绮丽。于是乎,诗人兴奋了起来,他乘着满载星辉的小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放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
但诗人终是没有高歌,他始终不愿打破康桥别样的美。在他的心中,早已唱起了一直无声的歌,连夏虫也仿佛知道了他的心意,跟着沉默了起来。他终是要别了康桥,当然康桥的美早已留在他的心中。他可以潇洒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正如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一般,不能也不愿打破康桥的美。
他就是这样的潇洒,喜欢康桥,便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不愿意破坏康桥的美,他挥一挥衣袖的浪漫,让他对美的追求成了永恒!
欧洲。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也许是初次社交性见面的拘谨,徐志摩没很在意旁边十六岁的大女孩。林徽因望着二十三岁的徐志摩,看他比自己高出许多,并架着衬大了年龄的眼镜,竟脱口叫他"叔叔"。
直到徐志摩登门正式拜访林长民,他才惊喜异常地发现,林家姑娘那般聪慧伶俐,楚楚动人。徐志摩慢慢成为来林寓的常客,显然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平常即使不来登门,也是书信频频,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是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杂货铺。
林徽因与徐志摩有理由很快地亲切交往。林徽因出生杭州,祖父在浙江杭州不远的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做过父母官,母亲又是浙江嘉兴人,毗邻海宁。如今在伦敦邂逅徐志摩恰似他乡遇故人,彼此的间共同话题自然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结局: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她没有料到,他们的亲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急速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于是她惶恐起来,不得不求助父亲来守住这条情感防线。所以就有了林长民给徐志摩这一封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不知徐志摩是如何答复的,他的回信没有保存下来。从第二天林长民再致徐志摩信看,大体能够推测到,徐志摩暂时收起了灼热情感。
-林徽因
凤凰网-百年迷恋: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组图]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
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
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
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
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
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
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
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
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
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
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
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
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
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
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
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
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
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
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
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
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
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
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
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
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
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
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
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
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
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
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
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
《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
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
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说到民国诗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是那个时代为人所“诟病”的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放荡不羁的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作者,一个爱情充满传奇的人——徐志摩。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活得如此的惊天动地,他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女人。感谢上苍给了徐志摩如此绚烂的人生,感谢徐志摩给我们留下如此丰盛的诗歌文章大餐。
他曾经说过,林徽因才是最懂他的女人,也是他最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佳人。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他偏偏已经结过婚。并且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间遇见了林徽因。
如果说徐志摩错过林徽因是他人生的一大悲哀,那么,他错过张幼仪是他更大的遗憾!
张幼仪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中国传统女性的历史,在她的身上似乎看见了所有中国传统妇女走出传统的过程,她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后,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这段失败的婚姻。因为本来就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张幼仪出身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在父母的要求下,嫁给了徐志摩,尽管那是才15岁。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并且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张幼仪也去了英国看往徐志摩,也算是作陪吧,并且不久身怀有孕,徐志摩为了结束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婚姻,提出离婚。但张幼仪还是答应了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在36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他的父母。即使后来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遇见。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对于徐志摩的情,她知道抵不过世俗,以及对于张幼仪的不忍。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记得林徽因对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我只许你现在,不许你未来”。这是对徐志摩的告白,也是一句无奈的告白,因为当时徐志摩并没有离婚。后来又说了句:“我懂的,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每句话都可以看出林徽因都是多么的无奈!
在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拿了一节飞机的残骸带回家中,以表思念。因为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可能间接上也和自己有关,那是因为徐志摩是为了去听她的演讲,最后因飞机事故而逝。当然这只是表面,可能最深处还是因为她是最懂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也许是徐志摩最终寻找的爱情答案。陆小曼也是有过丈夫的人,因为与徐志摩的突然走近,引起了风言风语,最后又离婚,选择了与徐志摩结婚。她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后又因吸食大烟而不能自拔。
曾经风尘绝代的小曼,因为徐志摩的死,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再吸毒、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迹。她终抛开一切世俗,追求平平淡淡真切的生活,过上平淡的日子。
对于陆小曼其人,有很多的争议。说她喜欢交际、说她挥霍无度花钱似流水、说她曾经吸食鸦片。但你可知,徐志摩死的时候,小曼才28岁,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有意结交,但小曼誓言终身不言再嫁。家里供奉徐志摩牌位,桌上鲜花长绿。即使后来她与翁瑞午选择同居,但终没有结婚,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自己。她终身保持徐志摩夫人的身份。从未改变!
陆小曼那狂野奔放的个性让她和徐志摩不谋而合,可是理想不等于现实,过日子总没有舞会那么浪漫。
陆小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她真正得到了徐志摩, 是徐志摩心中的月亮,虽然有月圆月缺, 有乌云遮月。徐志摩还是企盼月圆月朗。也许小曼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情,但志摩却像他的诗一样,对于小曼一直是个问号。
郁达夫这样描述徐志摩:个子小,脸长,头比较大,戴着金丝眼镜。老照片上的徐志摩,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气派。就是这个与泰戈尔结伴同行过,与罗素擦身而过的人。创办过新月诗社,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缠绵和炽热,清新又透着飘逸,热烈而饱满的情感氛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纠葛,更让人感到无限的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徐志摩是才子,但不风流,他如诗的爱,都给了他一生追求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总是在和女人周旋,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所爱,他所追求的过于浪漫,就像他的诗一样。然而现实总是会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现实总是无情的打击着他那颗为爱颤动的心!
人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无论你是否优秀?只要不喜欢,没有爱情,就可以离开。男人再高贵,再有文才,也可以不顾一切的去男欢女爱。在情字面前,似乎每个人,都逃不过那世俗的纠缠!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终究换来的还是“昙花一现”。
人间如火如炙的爱谁人能挡?林徽茵是让徐最刻骨铭心的女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一直贯穿始终。张幼仪的知书达理,孝顺明理,按说应该是徐志摩的最好选择,但却只是一次错误的安排。陆小曼的出现,好像让徐志摩找到了爱情的答案,可生活过后,还是让徐志摩对于这看似自由的爱情,却显得没有诗歌的浪漫!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从诗歌中就可能看出来,在爱情的选择方面更是大胆。无论是林徽茵已经结婚,陆小曼早有家室。他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追求的爱情。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让他在爱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随着那一声巨响,永远的和我们再别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批判这些传奇爱情,我们可能也不能够去点评,在那个时代,徐志摩有着西方思想的融入,让他更加可以不受传统思想桎梏!或许爱情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许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不是本人,也许感受不到那痛彻心扉的爱!
徐志摩,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纠缠,只叹息年纪轻轻就追随着自己的文字,魂归大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简介
(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