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女李清照,和秦桧有哪些脱不开的关系呢

千古才女李清照,和秦桧有哪些脱不开的关系呢,第1张

说起宋代词坛上的****,就不得不提起李清照。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词风独树一帜,在那个时代是闪耀的明星,她的词作至今广为流传。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佳句,满是愁情却又如此清新,令人无法不爱。世人皆知她的才情,那么她和秦桧的关系你们知道吗?秦桧是宋朝典型的卖国贼,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家国利益于不顾,更是害得抗金名将岳飞惨死,人人皆想诛之。按理来说,这两个人虽处于同一时代,但应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可实际上,她们却有一层纷乱如麻的关系,你们知道吗?

其实,李清照和秦桧有着亲戚关系,虽然明面上不曾往来,但是这层关系是割不断的。

李清照的外公就是秦桧妻子的爷爷,此人乃是北宋时期的宰相——王珪。当初秦桧还在密州时,李清照与丈夫就住在临近的青州,但是双方并没有往来,就如同陌生人一般。要知道古人可是十分好客的,很喜欢访亲走友。既然秦桧与李清照的距离那么近,为什么不走动一下呢?原因很简单,秦桧乃是当朝奸臣,无恶不作祸乱朝纲。对于这样的亲戚,李清照自不会多看一眼,又怎会联络走访呢?李清照的志向乃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的尊严如此,也就不会与秦桧有任何瓜葛,更不会与之同流合污。

就算是遇到再大的挫折,李清照都不会请求奸臣秦桧的帮助。早在宋徽宗时期,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为妻。嫁过去之后,夫妇二人琴瑟和鸣,志向兴趣都非常一致,喜欢收集书画金石

在此期间,李清照还帮助丈夫赵明诚写下了《金石录》一书,是研究金石之学的著作,此作比起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来更具研究价值。公元1129年时,赵明诚离世,这对李清照打击非常的大。

爱人去世,国家山河也处于支离破碎的样貌,这让她精神恍惚,整日悲伤。后来逃难之时,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李清照还带着许多珍藏的书籍。但是在慌乱的逃难中,这些书籍最后不知所踪。

多种打击接连而至,李清照承受不住病倒了。在此期间,有一人温暖了李清照的心房,此人就是张汝舟。李清照病重期间,张汝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随后又向李清照表明了爱慕之意。

李清照想起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也只改嫁于他。李清照改嫁是为了过上安稳日子,有一人温暖她。

但是张汝舟的意图可就不这么简单纯粹了,他本是一个奸诈小人,只是把奸诈给藏起来了而已,表面一副正人君子做派。他之所以要娶李清照,完全是看重了她多年来所收藏的金石之物。

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了他的意图,心中悲愤,想要立马同他解除婚约。双方争吵之下,李清照又发现了他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进士乃是靠作弊的手段得来。

枕边之人竟然是一个如此卑劣之徒,李清照非常悔恨,为了尽快摆脱这个卑鄙小人,李清照想要去告官举报张汝舟。

然而,在那个时代,妻子要状告自己的丈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仅要受到旁人的冷嘲热讽,自己还要先经历两年的牢狱之灾,官府才能接受你的状纸。

就当前形势来看,不管举报成不成功,李清照都要入狱,这是十分不值得的。当时,人们在知道此事之后,更是拿此事来当做消遣,取笑李清照。

对此,李清照处境更加不利,不仅要与卑劣的张汝舟周旋,还要面对这些外界的取笑。这些并没能让李清照退缩,她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坚持到底。

当时,秦桧在朝为官,有权有势,连朝廷都任由他摆布。若是李清照找他帮忙,那么此事就非常简单了,秦桧一句话这张汝舟就得入狱,而李清照自然也会免受牢狱之苦。

但是,李清照坚决不找秦桧帮忙,她不想与这卖国贼亲戚有任何联系。在向官府告发了张汝舟的罪行之后,她写了一封书信,内容大致就是“我知道无法摆脱世俗的讥讽,这世界,只要那些真正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我的做法”。

这份坚韧,让李清照在黑暗时光挺了下来。

无数次沮丧之下,她仍然抬起了头,坚强的去面对,这就是那位“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女词人:李清照。

尽管艰难重重,李清照还是成功告倒了张汝舟,他将为他的罪行付出代价。最终的判决就是二人间的婚姻关系解除,另外张汝舟还要接受严厉的惩处。

本来,李清照也应入狱两年的。庆幸的是她的好友綦崇礼等人出手相助,在他们的打点之下,李清照仅被关押了九天,便获得了自由。

这就是李清照的个性,宁愿自己经受磨难,也绝不找秦桧帮忙。秦桧祸害了那么多忠臣良将,是宋朝的敌人。李清照本就是国家的忠臣子民,又怎会找国家的敌人相助呢?这不是把自己的名声也给搭进去了吗?

损害气节名声之事,李清照断然是不会去做的。

李清照这一生是凄苦的,令人心疼,如此柔弱女子却要经受那么多苦痛。但她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能够在危难中坚持自我,不受污浊。

在那个年代,她秉持着爱国的决心,行端正之事;又敢于打破旧归,以过人的勇气捍卫自己的利益。不论是哪一方面,都令人敬重。而她的那位亲戚秦桧就不知廉耻了,不及李清照的万分之一。

现今,李清照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高高在上。而秦桧则是被人踩在脚底,遗臭万年。然而,现在多数人只知道李清照在词句上的文学成就,却不知她为人品行同样是佼佼者,这属实有些遗憾了。

学生时代在教科书上读过很多李清照的诗词,那时候不懂,只听语文老师不住地夸赞易安的诗词如何绝妙,如何旋律优美,音调和谐,通俗而不失典雅,既锤炼又清新自然。即使懵懂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语文老师对这个生活在一千年前的易安居士的超然才华的崇拜之情。渐渐的,我们终于能从心底认可,这个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奇女子果真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博学多才,实至名归,着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十分迷惑,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做人杰的豪迈,到底哪一个才是易安居士的真性情?到底哪一句才能更贴合她的人生经历?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只是通过诗词去揣摩她的寸骨柔肠,摆脱一切在认知中干扰的既有思维,走进千年前李清照的真实生活,去了解她的人生经历,才蓦然发现,这是一个何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绝非一词两语能道尽。所以,不管是欢快、闲适、悲凉还是豪迈,甚至是俏皮、灵动、凄惨都是李清照多面人生中的一面。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显露出了不凡的气质,卓绝的才华。在那个传统封建社会,一般大户人家的女子都是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草弄花,专心女工。庆幸李清照非是如此这般,这应该得益于她的家庭环境。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北宋齐州章丘的一个书香之家,今天的山东章丘。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他的才华为苏轼所认可,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是北宋的进士,当过太学录、太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高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性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仁宗时科举状元、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的王龚辰之女,出身名门,世代书香。从先天条件来说,首先李清照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就后天的家庭条件氛围而言,第一,李清照家藏书甚厚,资源丰富;其次,李父李母都是饱读诗书气自华的人,言传身教,无时不刻影响着李清照。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得以自由生长。她的早期生活是多姿多彩、绚丽灿烂、自由而美好的,可以从她早期的作品窥见一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个夏日荷花别样红的傍晚,李清照跟一群小伙伴们相约湖上泛舟。大家兴致极佳,喝着小酒,结果晕乎乎的不小心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众人争着谁能先出去,许多船一齐迸进,结果哗啦啦惊到了一群白鹭……即使当代人,也难有这样的有趣经历。夕阳西下的晚霞、美丽的荷花、醇香的美酒、绯红的脸庞、爽朗的笑声,李清照寥寥几十个字将一幅生机勃勃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文笔朴素、清丽优雅,她才情卓著、妙笔生花,我们更看到了一个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贪玩活泼的本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晨时分,后花园里,露水还未干透。荡完秋千,满身是汗,慵懒的神态。突然自己的心上人走入园来,怕被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直接穿着袜子往闺房跑去,头上的金钗也跑丢了。羞羞答答,走到门口,装着嗅青梅,偷偷看了一眼那可心的人儿。李清照简单的笔触,将小女儿初次萌动爱情的状态写的细微别致,真实生动。李清照心思细腻,能感知细微的事物,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到的微妙情感。

如果我们仅仅以为在优渥生活条件下的李清照只会写写这些欢快的生活、细微的情感和绚丽的景色,那么,又错了。

李清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下,不光是练就了深厚的文学修养,超然的学识境界,更培养了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

唐朝的诗人元结,写过一篇文章《大唐中兴颂》,“安史之乱”结束后,国家经过休养生息,大唐迎来中兴,元结乘兴写下这篇文章,颂扬大唐的中兴。北宋年间,苏轼的门生张耒写了一篇《浯溪中兴颂》来应和元结的诗,紧接着当下的很多文人争相和诗。这种政治题材的诗作往往是士大夫们所热衷的,不想李清照连写两篇文章应和张耒,且立意不凡。

“何为出战褶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李清照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并借古讽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日下的担忧。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能有这样的卓绝的见地、这样高超的眼界,世所罕见,这也是李清照不平凡的原因。就连文学大家朱熹都表示惊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已经表现出了不凡的卓绝才情,深厚的文学底蕴,惊人的政治见识和眼界,她是上帝的宠儿,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然而,命运的航向是个人所无法驾驭的,但即使往后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当初的美好依然是心中最明净的存在……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家中有大量藏书。李格非文学方面造诣较高,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都很多。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也很高。有了这样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家庭教育,李清照少年时代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年少时的作品。后来经历了战乱、丈夫离世、再嫁、离婚的一些列事件后,李清照已经是一个饱受摧残的老人。在赵明诚亡故五年之后,为了完成先夫的遗愿,李清照对《金石录》进行了系统的校勘整理,并且著述了《金石录后序》 。实际上,李清照做的后序文,后世在学术的研究价值甚至超过了他丈夫本身的著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词史上,女子能留下芳名的寥寥无几,李清照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被推为“婉约词宗”。即使男性文学家和她相比,大多数人也难以望其项背。她不仅在诗词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还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升华为词论。因为赵明诚的关系,她还投入了金石收藏、研究中,不仅辅助丈夫完成了《金石录》 ,还写成了不朽著作《金石录后序》 ,这绝非寻常才女所能做到的。因此,后世称其“千古第一才女”是丝毫不过分的!对于李清照再嫁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疑案,现在并不确定她是否真的嫁给张汝舟了。但是,即使如前文所述,李清照经历了再嫁和离婚的过程,那又如何呢?对于一个饱受战乱、丈夫亡故、无依无靠的女人,我们难道还要苛求她去坚守所谓的节操吗!即使存在那样的事实,也只能说明李清照是一个正常的女人,不仅不会抹杀她的才华、品德、节操,反而会激起我更多的同情和尊重。一千多年会后,在怀念这位世间奇女子、女中人杰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跨越历史,去感受她的千古才情!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着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她活泼烂漫,时而约朋邀友,沉醉不知归路;她文采卓绝,“绿肥红瘦”享誉当时。初为人妇的李清照,新婚燕尔,浓情异常,有着为世人所称道的美满姻缘。然而,画风突变,激烈的政治斗争、残酷的南下铁蹄以及摇摇欲坠的宋氏王朝,将一个原本静好的岁月击的粉碎,使原本平凡朴素的美好变得触不可及。

一、亡夫之痛

        在激烈的党争中败下阵来的赵家被迫离开了繁华的京城,回到青州老家,在这里,李清照和赵明诚度过了一段安稳平常的夫妻生活。在青州的十年,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双方所热爱痴迷的文物字画收藏事业,同时整理编著《金石录》。闲暇之余,吟诗填词,赌书泼茶,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然而时政格局变幻莫测,赵明诚的再次出仕又一次将竹篱茅舍的闲适静谧打破,李清照的幽怨笔调自此愈甚。

        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对璧人,不得不分隔两地,长时间不得相见。在那个通讯不便又时局动乱的时代,连书信都显得有些奢侈。李清照一个人在青州的岁月变得漫长,离愁别绪席卷而来。

        李清照此时的笔调甚是哀怨、凄凉,写不尽孤寂,道不完离愁。思念丈夫的李清照将无尽的愁绪倾注到诗词当中,无人述说排解,便自挥笔成墨。纵观李清照的诗词,才发现,愁苦才刚开始。渐渐的随着赵明诚的官位越做越大,更多的烦恼纷至沓来。

        在宋朝年间,蓄养侍妾、歌姬是普遍的社会风气,就连北宋大文豪苏轼都不能免俗,更不用说赵明诚。可是才华横溢,见识超群的李清照,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事情。赵明诚任莱州知州的时候,已经将李清照接到了身边。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三十多岁,容颜渐衰,想到赵明诚青睐着那些妙龄歌姬舞女,既气愤不平,也感叹青春易逝,韶华不再,不免心中难过。当然李清照总归是李清照,她不会自怨自艾,自顾神伤,更不会吵闹失度,李清照有的是才华,她能通过诗词向赵明诚表达自己的不满,旁敲侧击的同时,用秀文美词让赵明诚惊叹。“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自己一个人也乐得自在潇洒,有“乌有先生”和“子虚子”两位至交好友相伴,怡然自得。也只有李清照能写出这样美的埋怨词。

        1129年,赵明诚在去赴任的路上病重去世,49岁,李清照46岁。再恩爱的夫妻,生活中的磕磕碰碰都在所难免,可是只要人在,总是有个依盼,更别说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趣味高度契合的无不让人称羡的璧人。赵明诚的逝世对李清照的打击可谓巨大,失去了可靠的臂膀,心灵的依托,这次不再是离别,而是永远的消逝……

二、国破的悲愤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国家的衰弱对爱国的李清照而言更是恨铁不成钢又爱莫能助,只能焦急心切。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在《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二首》里,李清照用犀利的言辞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出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1127年,金人南下的铁蹄彻底破灭了衰残不堪的北宋王朝,烽烟四起,战火连连,李清照不得不随丈夫逃往南方。

        即使暂得稳定,大宋北边的半壁江山已经不再;纵使江南百般繁华似锦,也抵不过故乡的一树一瓦。可是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依旧采取的是议和政策,一味的容忍退让,丝毫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官员仍然奢靡,朝政依旧乱象,看不到思缕希望。

        李清照对南宋的偏安是嗤之以鼻的,偌大的宋氏王朝被欺压的如丧家之犬,到处逃窜,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李清照也只能将满腔悲愤寄托在笔上,既不能像岳飞一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一样上朝议政,无可奈何的心情更是难耐。她忧心国家的运势、同情流离的难民、怀念回不去的故土更是感伤颠沛漂泊的自己,可惜满腔爱国之情无法施展。

三、凄惨晚年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流落在南方独自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了那个可以全心依靠的人,失去了故乡熟悉亲切的事物。

        什么都抵不过李清照留下的词,尽皆在词中。国破、家亡、人散,物是人非,李清照的悲伤深邃、沉重。

        1155年,李清照在在孤独、悲伤、遗憾中走完一生。纵观李清照波澜壮阔的一生,有才情有潇洒有得意,更悲伤更凄凉更遗憾,就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一千年后的我们敬畏又惋惜,赞叹又同情。

说到中国的女诗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李清照在中国文坛被称为“千古才女”,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但她也有一些英雄诗歌。她人生的起起落落也饱含着对世界的情感。正是因为她“年轻时对世界一无所知”,她才在中年时将写作风格从文学诗歌转变为情感世界。世界对李清照的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她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庭院。

李清照经典字为“音慢”:结尾的七个字令人称奇,现在年轻人常挂口诀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开明的人,他的母亲也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也很聪明。他以他的诗歌而闻名,并被苏轼的弟子晁步之所称赞。需要指出的是,李清照年轻时,与父亲同住在汴京,所以他的诗歌多以少女生活为主。

汴京御林街近照(今河南开封)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在汴京迎娶了当时21岁的赵明成。老公家是北京的高门大家庭,赵明诚本人和李清照也是品位高雅的人。据李清照《进士路序》所载,二人都不喜欢奢侈,喜欢先在当铺里典当几件衣服,再到桑国记市场去买他们喜爱的题词和水果,“玩着嚼着”。

两年后,赵明成正式步入仕途。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后,这对夫妇仍然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但他们仍然对探索文学感兴趣。他们借亲戚朋友收藏的珍本书籍,如果能到处收藏名人字画和奇怪的器皿,他们会爱不释手。然而,好景不长,党内法院将李氏家族卷入其中,李格非被免职,只好回到自己原来的家。

一段时间后,李清照也被牵连,朝廷颁布“皇族不得与元友通奸的党结婚”的法令,一对神仙夫妻正面临被拆散的危险,汴京对李清照已无立足点。1107年,赵家也卷入了党争,不能留在京城。李清照带着赵氏回到青州的私宅,开始在乡下生活。他们在那里住了十年。虽然他们不富裕,但他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他们会查看学校的课本,欣赏青州的纪念碑。

她曾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名句;她曾留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经典诗词;她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她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就是李清照。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是书香门第,有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家中常常书香满溢。父亲进士出身,是宋代大才子苏轼的弟子,藏书甚富,善于写文章,又工于词。母亲是状元之女,也颇有文学修养,再加上李清照自幼聪慧,她少年时代便能诗善词,小有名气。

佳人配才子,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还流传下一段佳话。据说,赵明诚小时候曾做梦,梦中他吟诵出这样四句真言,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醒来后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请教父亲。父亲哈哈大笑说道:“言与司,乃词字,安上已脱,为女字,芝芙草拔则是之夫二字,合起来便是词女之夫”,二人应梦成婚,真是一段天赐良缘,好一对天作之合。

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如胶似漆,但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经常远游。新婚不久便出门收集金石之学,李清照苦于相思,每日倚于阁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运转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天尽头处,云自卷舒,无人将寄锦书来,秋易凉,人易老,独上兰舟,无人相伴,不知那有情郎在何处。那么既然是独自相思,又为何是“两处闲愁”呢?这两处:一是己处,一是有情郎处,可谓是心有灵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如同李清照站在眼前,苦苦思念,她的词让她穿越古今,来到我们面前。

在这段婚姻中,两人是幸福的,是美好爱情应有的样子,两人志趣相投,可谓是彼此的灵魂伴侣。恋爱中的女人真的会变傻吗,李清照和丈夫的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据说写完《醉花阴》后李清照将它寄给了丈夫,赵明诚看了后大为称赞,觉得自己不如妻子,但同时又有些不服气,于是以《醉花阴》为名,写了50首诗,将它们混在一起,拿给朋友砍看,朋友从这五十首《醉花阴》中选取好的,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句,赵明诚只好回答道:“正易安作也。”

写到这我不禁停下笔来,心想:这便是爱情该有的模样吧。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料,忽闻金兵大举南侵,野蛮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原大地,甚至把宋徽宗、宋钦宗都掳了去,史称“靖康之变”。所以岳飞愤而在《满江红》中大呼“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无国哪有家,这时在李清照心里家国之恨早超越了儿女情长。

李清照与赵明诚双双南下,行至乌江,李清照站在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回想起他无脸见江东父老,便诵出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时的李清照情感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凄凄惨惨戚戚”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弱女子,而是拥有爱国思想的豪杰人物。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她将自己代入到项羽的胸怀中,所以才写出如此淋漓尽致的豪迈诗句。国破之时,家又亡。赵明诚不久急病发作身亡,爱情从此刻离李清照远去。

李清照的一生颠沛流离,也许不是几千字就能描述完的,之所停在这里,是想留下她幸福的人生时刻!

为何说李清照是历史上伟大的女子呢?她的伟大之处在于推动文坛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绝妙诗词,除此之外,我对她的伟大之处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我从李清照的一生,看到的是与其他古代平凡女子命运不同的一面,她懂得爱,却不低眉顺眼,她心系家,却也情牵于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37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