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民族风俗的诗句

描写民族风俗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民族风俗的诗句

关于民族风俗的诗句 1 古代民族风俗的诗句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春节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中秋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清明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元日》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白话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2、《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朝代清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白话翻译: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3、《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4、《寒食 / 寒食日即事》作者韩翃 朝代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5、《乙卯重五诗》作者陆游 朝代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白话翻译: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3 写民风民俗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民风民俗的诗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 关于传承文化的古诗句

关于传承文化的古诗句 1有关传统文化的诗句

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传统文化:节日类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4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与传承文化相关的古诗

1、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苦命的人儿,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

2、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意境,只有汉语做得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惟梦闲人不梦君。(跟此人有仇啊?)

4、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不许瞎说!)

5、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欠人钱了?跑得够快的啊!)

6、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位姑娘,你人品真差)

7、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你俩真配……)

8、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这还是美人吗?!)

9、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么绝情?)

10、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这个很内涵)

11、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爱人结婚了, 新郎不是你)

12、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装病?回光返照?)

13、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贾府组织春游?)

14、满堂花醉三千客,更无一人是知音。(天才都是孤独的)

15、垂死病中惊坐起,夜深还过女嫱来。(死性不改)

16、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该庆幸还是郁闷?)

17、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究竟是不是原配啊?)

18、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跳崖了?)

19、醒时同交欢,儿女忽成行。(因果关系)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工整啊)

21、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有JQ)

22、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写实派)

23、天苍苍,野茫茫,一树梨花压海棠。(春光乍泄……)

24、问世间情为何物,两岸猿声啼不住。(悲情的猿)

25、春宵一刻值千金,绝知此事要躬行。(干巴爹 Vs, 压灭跌)

26、床前明月光,对影成三人。(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

27、天子呼来不上船,芙蓉帐暖度春宵。(好大的胆子)

28、桃花潭水深千尺,温泉水滑洗凝脂。(姑娘小心溺水)

29、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你个昏君!)

30、朕与先生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 。(腐!!)

3弘扬革命精神的古诗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诗词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弘扬中华文化的诗句

一 中华世纪坛赋 作者:魏明伦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二、中华世纪坛赋 作者:雪川

★设坛祭祖,乃尘海茫茫,意会圣贤、神通经典之盛事。古今异格,赋颂不已。且喜京华世纪之交,日融乎比,月裁乎兴。凡人间山水草木,潇潇然如卞子采玉,琢就长安街西令惊鸿游目骋怀之杰作,坛名中华世纪。

★此坛也,非教化空动之吟咏情性。森森万象,寓九州绵乎八极之道;冥冥造化,藏四海生于六经之名。岂肯淡忘文韬武略,长留堦前玉树临风;不为摹写雕龙画凤,重铸坛顶神眼照人。

★昔者岁星由北而东,南巡西走,左行于地。其率领诸神统正方位之状,天何言哉!后世凡筑墙垒垣,出师讨贼,开拓封疆,均祭祀于大荒之中,掐玄机以扣天门。今物示于极,民动于心,泱泱华夏鼎新革故之伟业,璨然若炬。天之人望如金声玉振。负道义,垂华表,转国运,济沧桑!天下百姓再竭斯坛,莫不寄言盛世中华,披肝沥胆,以怀珞握瑜之妙笔,画衔才佩德之重彩也。

★嗟乎神坛长在,盛世长在。区区辞约意简之赋,盖踯躅于阙伯难成岁首,改用实沈之意蕴美而成。笔路荒芜处,窃望披阅者视若写物图貌之省净文体也。是为辞缘。

魏明伦的赋主要表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跨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与前者相比,雪川的赋更多的是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厚度,文采飞扬

6有关传承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论诗》五首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译文: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译文: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哪能不死呢,我愿留下这颗赤诚的心来光照史册。

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新竹》

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门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四、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释义: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译文: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五、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赵翼《论诗》

释义:今天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往日种下的因,后句比喻前人做的劳动,后人来享受。

译文:昨天就形成今天果然,前人栽树后人凉。

六、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刘斧《青琐高议》

释义:长江后浪推着前浪前进,世界上今人在智慧才能上胜过古人,意味着一代更比一代强。

译文:长江的后浪推涌着前浪,世界上现在的人比古代人。

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

释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译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释义: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译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释义: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

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关于节日习俗的诗句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2有关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3描写民俗生活的诗句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 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 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 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 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 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 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 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 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 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 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 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 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 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 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 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 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 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 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 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 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 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 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 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 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 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 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 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 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生活的反映。

49首关于民俗风情的古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杜牧《清明》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五月五日 (梅尧臣)

《水调歌头》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上元夜》(唐)崔液

5春节的习俗,活动,诗句(多一点)

春节相关的诗词 :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4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宋)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5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迈 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16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6春节的习俗,活动,诗句(多一点)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7有关风俗习惯的古诗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宵节: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

冬 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

七夕节: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 权德舆《七夕》

1闹元宵的资料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

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

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潮汕人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

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还有蕴含着民风民俗趣闻的“坐大菜”、“推厕墙”、“抱大猪”、“求喜物”、“做丁桌”、“挂榕树枝、竹梢于门上(俗称榕竹插门)”、“赌糖狮':,潮家祭祖还必备有甜粿、酵粿、菜头粿各笼,俗称“三甑齐”。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户户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馈送亲朋好友品尝,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乡思。

元宵之夜,阖家团圆,举宴把盏吃“合家欢”,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鱼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壳古代是代表钱币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钱算”;食蒜象征诸年吉祥如意“会合算”;食鱼祈求家财富裕,年年有余等'祝愿。 潮汕人闹元宵最为体现“邹鲁遗风”的潮乡特色,且最为精彩动人,使人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殊多,仅作扼要简略分述于下:元宵灯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正月十一日夜起,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歌声达旦。

元夜竞赛花灯,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称为‘不夜天”’。明代嘉靖年间,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的“观灯”中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句,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繁盛情景,惹得黄五娘主婶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赏灯。

五娘见到灯下意中人陈三,遂掷下荔枝相赠。清代乾隆时期,澄海的樟林古港兴起的元宵灯节和花灯竞赛更加繁盛。

新编《澄海县志》记载有“东陇的灯橱,澄城、莲阳、樟林的纱灯,店市的涂灯,都是别地少有或没有的”。各地不但到处有多姿多彩的座灯、屏灯;还有挂灯、灯橱、灯牌、宫灯、走马灯等等。

元夜,儿童们成群结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街玩耍,热闹非常。潮汕民谚有:“正月灯、二月戏”和“勿乞人 (不要让人)画落灯橱”的俗语,这也显示着元宵灯彩绘漫画所起着的警示作用。

潮乡万家灯火闹元宵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到十八日才“落灯”。偶逢“天公不作美”,“雨淋元宵灯”,今人已流传为一句气象农谚。

敬糖狮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

历来特别深受潮汕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详。”

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

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朋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坐大菜澄海诗人李绍雄的《元宵坐大菜》诗云:“观灯已罢夜阑珊,小妹良宵兴未完。相约田间坐大菜,将来嫁得好郎官。”

潮汕农民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浑圆碧绿,鲜艳秀丽,俗称大菜。古代少女于元宵夜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

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另有红男则偷偷到郊外推倒厕所墙,说是可以娶到“雅姐”(漂亮的妻子)。

抱大猪潮汕农家,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

2闹元宵人们有什么习惯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在民间历来深受百姓重视。

在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开平民间元宵习惯煮食汤圆。

有民歌唱道:“喜吃元宵丸,家家庆团圆。”汤圆象征团圆,寓意吉祥。

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成丸状放在水中煮熟而成,有甜汤圆和咸汤圆。在制作甜汤圆时,开平人习惯在糖水中放少许生姜,别有一种香味。

每年的元宵佳节,在侨乡开平还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开平舞龙颇有特色,龙的形象各有不同,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等,一般用竹、木、纸、布、稻草等制成。

儿时曾在元宵之夜观赏过舞草龙,用稻草扎成的大草龙,长约三四丈,龙身装上点点灯烛,一会蜷缩成堆,一会儿浮游不定,给人一种飘渺神秘的感觉。 再说舞狮。

开平的狮头绘彩一般以红、黑二色分别代表关公、张飞,又有文狮武狮之别。狮子是百兽之王,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瑞兽,深受欢迎。

每逢春节、元宵,一队队醒狮穿街走巷,挨家逐户去给人们拜年贺喜,以示瑞狮临门,吉祥如意。墟镇的店铺为了招来一瑞狮,总是在门口设“青”(即用生菜札着一个红封包,红包内有钱),让狮子在鞭炮锣鼓声中拜舞一番,衔“青”而去,谓之“采青”。

元宵猜灯谜,富有雅趣,也是开平的民间习俗,谜语在我国古代又叫“庾词”、“隐语”。“庾”和“隐”都是藏的意思,南宋时,杭州人于元宵佳节将谜面贴在碧纱灯上,於是又产生了“灯谜”这一名称。

现在人们所说的灯谜,实际上就是谜语,不一定贴在灯上。开平民间元宵猜灯谜,就是贴在墙上或挂在绳子上的。

儿时曾在村中参加过元宵猜灯谜,是很有趣的。那时将谜面贴在墙上,谁猜中了就可领取一份糖果。

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往往为了吃糖果而苦苦思索,一旦猜中了,高兴得蹦蹦跳跳。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猜灯谜很有意思。

3怎样才能写好做文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写作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将所积累的东西结合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因此,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就是积累。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就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积累。

先是对字的积累,再是对词的积累,直至句、段、篇的积累。 一个学生写的作文,不管是好是糟,他都在写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积累的字、词、句等内容。

积累得多的孩子往往语言丰富,作文生动优美,作文结构合理,构思也巧妙。而积累得少的孩子写的作文往往苍白简单。

如果一个学生腹中空空,要让他把作文写好,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 所以,学生把作文写好的基础就是进行大量的、科学的积累。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现在就将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学生积累的对象 学生需要积累些什么,才会对他们的写作有帮助。

这是我们首先必需认识清楚的问题。一般来说: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还有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等都是积累的对象。

一个学生如果满腹好词佳句,在写作的时候就能顺手拈来,为我所用。一个学生读过、背过大量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别人的文章结构、及构思与自己的创新相结合,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认识学生积累的长期性 单分析“积累”这个词吧。积累的意思是逐渐聚集。

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所指的都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作文的积累当然也不是指一两天、一两个月的功夫。

它需要学生长期地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积少成多,才能打下扎实的作文功底。

三、把握学生积累的阶梯性 积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出层次。不能让一个刚刚会写几个字的孩子就去背诵高深的名篇。

文章再好也要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消化。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大致给他们划分三个层次。

就好比一个阶梯,让学生们沿着阶梯逐步上升。 1、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汇。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大部分词汇造句。一年级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将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然后用词语口头说句子。

注意每句话一定要说正确、说通顺。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将新掌握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还要用这个词写句子。

在把每句话写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力求写具体、写生动。甚至可以将积累的几个词语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面。

一、二年级的学生除了积累大量的词汇外,还可以让其背诵大量的古诗。不要求孩子能理解其意思。

只要将那些琅琅上口的诗句熟背于心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可读阅《低年级学生古诗的积累》一文) 2、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样要进行词汇的积累。

所不同的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要求他们积累的词汇以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主,尤其是多积累成语。

同样要求能用上积累的词汇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其写一段话。

除此之外,在每次积累的时候还必须要求背诵好的句子,并将所背的句子默写在积累本上。 3、五、六年级的积累应该以阅读为主。

要求他们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将好的段落记录下来,并在段落上圈圈画画,标注出好的词语和句子。

还可以再次要求他们积累古诗。将曾经背诵熟烂的古诗默写下来,并要求理解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积累应该把读、背、记、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好的积累方法就是用心地阅读。

而阅读的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作文书。要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

各类书籍,各类文章都要去看。教会学生在每次阅读的时候:1、边读边划。

划出好的词句,划出欣赏的地方,划出有趣吸引自己的地方。2、边读边记。

将好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 有针对性地背、记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积累。

当学生为了某篇作文而发愁、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们与其手把手地教他一句句地写。

不如让他自己想办法。可以要求他找来大量的相关作文和资料,要求他认真阅读。

并将好的东西背下来、记录在本子上。之后,再让他写作。

可以让其模仿,但不许翻阅书和积累本更不能对着例文抄写。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作文功底较差的孩子。

一方面即可以帮助他写完作文,另外一方面培养他自己写作文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作文时,之前积累的东西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积累其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平时听别人说话、看电视、出外旅游都可以吸收到不少好的词汇、句子和写作素材。

要教会学生将这些素材记在心中,及时地记录下来。 另外,要求学生准备好积累本是必需的。

这本本子要求质量要好,有一定的厚度,最好是硬皮,易于保存。要求学生将用完的积累本一定要保存好。

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停地积累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及时地复习。

隔一段时间就翻看一下以前记录的内容。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积累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千万不能让学生觉得积累是一种负担。

首先,千万不能对学生布置的积累作业过多。我们要的是积少成多,而。

4春节闹龙灯什么朝代开始

这个问题设计到龙灯的起源,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龙的形象雏形,到了汉代舞龙灯已经在民间相当普遍,有关的史料如下: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中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1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句

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传统文化:节日类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4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 古代民族风俗的诗句有哪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春节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中秋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清明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 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诗句

1`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7`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灯3除日,贴春联4重阳,扫墓5重阳,登高6端午,赛龙舟7中秋,赏月中秋: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天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4 传统习俗的古诗

传统习俗古诗: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5 体现古代民俗的诗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写的是春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写的是重阳节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写的是中秋节。

6 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7 有哪些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诗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描写乡村习俗的诗句有哪些

1、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2、《夏日田园杂兴》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3、《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有哪些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习俗的诗句

《游山西村》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

莫笑bai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du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zhi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佳作之一。

该诗写于1167年(南宋孝宗 乾道三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dao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内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容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3关于田园乡村情的古诗句

《七月》被钱钟书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它“叙述了农民一难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

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宋诗选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7]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旬邑,邠县一带。

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

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馌:音夜,给人食品 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

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鵙:音局,伯劳鸟。

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

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豵:墐豜: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

墐:音尽,涂 郁:树名。薁: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

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

樗:音初,臭椿树 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綯: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赏析: 《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

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 陶 渊 明 诗 集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重要创作题材的人,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着高远的理想和兴趣,这使他最后不得不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中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在现存的一百二十首的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民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

这使他成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祖。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有《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五首、《和郭主薄》二首、《庚成岁九月中于西田获甲稻》、《饮酒》二十首等。

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优美景色和农民的朴素生活,歌颂了劳动的意义和自己参加劳动的喜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唐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52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