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谢中中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2 《与谢中中书》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与谢中书书》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创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3 与谢中中书原文及翻译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4 谢中书书翻译为现代散文《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谢灵运相比肩。
我初二刚刚学了,想和你分享一下课堂笔记但我不能弄成散文难度太大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尽量挤出来的
放眼壮丽的山川景色,古今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秀丽的山峰直指云端,像是一座梵音萦绕的高塔,峰下明净的溪流倒映出一片宁静安详的美景。溪岸斑驳的石壁极易让人想起奏起古乐的磐石,光滑透明,交相辉映。岸上葱郁的树木四季长青,嫣然一副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清晨渐渐消散的薄雾里透出猿和鸟此起彼伏声响,谱出一篇自然的乐章,唱响这天然的旋律;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在涟漪泛起的水面欢快的跃起,脑海中画面定格起来,金色的水面鱼鳞映着霞光,周围所有的景物都忽然静止,水墨点染,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的真实写照。 如此美丽的景色,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从而得以品味这人在画中,画在山水之中的感觉。
5 求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与谢中书书 三峡 马说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出师表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因刘备“ 三顾茅庐 ”,请他出山,他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策”,帮助刘备建帝业于蜀,与魏与吴成鼎足之势。
2、按原文内容填空文段中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旨相一致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 同志在中国 中的领导地位,请摘录文中的句子来形容他当时的地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 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 躬耕于南阳/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C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以伤先帝之明/先帝不以臣卑鄙4下列各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C 至于斟酌损益 D诚宜开张圣听5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6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答: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7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报先帝忠陛下8从课文中归纳两个成语: 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9、本文作为“表”中典范,选文⑥段的写法是 寓情于叙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本段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并分析这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1、自述本志;2、三顾茅庐;3,叙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作用:①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
这样的表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②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
③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10、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桃花源记1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A 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4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
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答案示例: 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
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6、学习此文,我们积累了成语。
请写出三个: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抱歉,我们教科书里没有“与谢中书书”这什么东西?)三峡1《三峡》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北魏(朝代)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是指巫峡 、瞿塘峡、西陵峡 。2、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渔者歌谣,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ؤ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ؤ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马说1 文学常识。
《马说》选自 《昌黎先生集》 ,作者是 韩愈 ,唐代 文学 家、思想家。他与 柳宗元 (人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填空:(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 的作用。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 毛遂自荐 (用文段外成语回答),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的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任用人才也应 知人善用 (用文段外成语回答)。(2)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这种写法的突出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
6 急求《答谢中书书》中谢中书的原文正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下注释: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班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歇:消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 、无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中心思想: 《答谢中书书》——优美的意境,无尽的乐趣。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答谢中书书》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
弘景从小就很聪明,博学多才, 林泉,好学道术,尤好著述。幼年得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钻研学习,受其影响很深,遂立志养身术。
疏眉长额,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他读书很多,且善于琴棋、书法和作文章,曾作过齐、宜都王的诗读,但没有多长时间就辞职了,隐居茅山华阳洞“修身养性”,并钻研医药书籍,随后又避世至浙东、浙西等处,仍坚持道家戒律。可以说是一个虔诚的道徒,在修道过程中,亦从事丹鼎,炼制了大量的丹药。
梁武帝召他作官,他坚决不肯,被“尸解” 而死,终年八十一岁(一说“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经过后汉三国及两晋南北朝的时期,当时患乱频繁,疾病流行,古医籍有很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散失的。
由于疾病流行,促进了医药学相应的有所发展。弘景不仅长于天文、地理、气象,还精于医药。
因为他知识渊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向他请教,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药学方面,他除炼丹外,对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岁的陶弘景厌倦于官场斗争,辞职后,在句容县的句曲山隐居,专心致力于医学等科学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为号“华阳隐居”,开始了采药著述和游历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临死时,他嘱咐弟子对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遗嘱执行了。
死后被追赠为“中散大夫”,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对葛洪评价很高,曾说:“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
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弘景时代已阙漏未尽,脱简不全。
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由此看来,弘景学术思想,是在葛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一脉相承,而陶氏对其有所发扬光大。
尽管陶氏是一个道教徒,但其治学却是科学而严密的。他在补阙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东西,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
答谢中书书的翻译原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下面是我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眷恋,对名利的淡泊,对自然山水的流连之情,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如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白话文释义: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声响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白话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的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