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和孙膑的故事

庞涓和孙膑的故事,第1张

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都是世外高人鬼谷子的高徒。两人一起跟着老师学兵法,期望在这大争之世建功立业。

当时战场上群雄纷争,治国思想百家争鸣,各国仕子都想遇到英主强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当时各国暗流涌动,这种机缘可遇不可求。

庞涓和孙膑都在审视各国的情势,庞涓先孙膑一步投奔当时的强国魏国,成为魏王的座上宾,拜左将军。孙膑觉得本领还不够扎实,继续跟着老师学习。

后来孙膑在墨子的推荐下也来到了魏国,和庞涓同朝为官。二人同时为魏国效力,又可以交流兵法和兄弟情。有鬼谷子两大高徒同时在魏国,大家都认为大魏国称雄称霸指日可待了。

孙膑的兵法本来比庞涓学得更深刻,加上又多学了几年,所以在魏王组织的兵法切磋上,庞涓比不上孙膑。虽然孙膑处处谦让并抬举庞涓,但庞涓仍然对孙膑心生忌惮,想着除掉孙膑,自己才可以成为魏国的第一将军。

庞涓利用孙膑思念家乡齐国的亲人这个弱点,用孙膑的家书做文章,在魏王面前污蔑孙膑叛国。魏王大怒,挖掉孙膑的膝盖骨,在脸上刺字,然后把孙膑交给庞涓处置,庞涓假意照顾孙膑,诱逼他写出《孙子兵法》全文。

善良的孙膑拖着残缺的身体为庞涓写《孙子兵法》,只为兄弟的兵法再进一步,全然不知自己被这个兄弟算计惨了。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庞涓设计的诡计,等他写完《孙子兵法》,庞涓就会让他绝食而死。

此时的孙膑万念俱灰,他烧掉了写了一半的《孙子兵法》,开始装疯卖傻。为了瞒过庞涓,他甚至在猪圈里和猪同食同眠,面对庞涓的试探,他把猪粪都往嘴里塞。

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于是放松了警惕。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孙膑在齐国发挥出了绝世兵法奇才的才能,为齐国打了很多胜仗,包括著名的马陵之战,庞涓被迫自杀。

庞涓死后,由于得罪的人太多,坟墓被人毁坏,曝尸荒野。孙膑为庞涓另立碑文,一直保存至今,那时候的孙膑,对庞涓除了恨,也许也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

孙武既死,后百馀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注:括号内为孙膑具体脱险原文。

译文:

1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门客一样对待他。

2有能力,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3庞涓对残废的孙膑的不重视,以及孙膑及时的抓住时机(齐使来访),并用适当办法逃脱。

孙膑的妻子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传说,孙膑喜欢有勇有谋的齐国丑女钟离春(就是钟无艳)但最后钟无艳还是嫁给了齐王。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扩展资料: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

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参考资料:

——孙膑 ——钟无艳

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

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与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的说法来源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和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

扩展资料:

孙膑的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庞涓

-孙膑

孙膑功成身退后隐居后病死或无疾而终。

孙膑,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扩展资料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

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

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

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孙斌

在讨论孙武生平之前,首先要了解关于孙武存在与否的争论,以及其作品的真实性。孙膑《孙子兵法》在魏晋以后消亡,孙吴不再参与《左传》、《国语》等详述春秋时期的作品。现存的《孙子兵法》好像是战国时期的。因此,自北宋以来,人们对孙吴及其作品一直持怀疑态度《孙子兵法》。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相当激烈,众说纷纭。除了明末宋濂继续肯定孙武是人,孙子兵法是自己定的,怀疑者远远超过这些人,负面意见占了上风。此外,明代有斋藤优子,胡应麟《四校一错》,清代有冀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星衍《孙子兵法十注序》。

丙孙吴的八大奥秘总结了各方的论点,大致有以下八种:

孙吴无一人,其作是虚言。主要发言人是南宋的叶适、清代的全王祖和近代学者齐思和。叶适曰:“孙武虽为将军,不为性命而活,却无传记可留”[h]:“众辩士与孙武,皆妄想而非真。”然后,他列举了《孙子兵法》的一些题目,认为都是战国时期开始的。因此,他声称这本书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山里写的”。后来全评论说,“疑吴渊不曾有此人,但其书皆系宗衡家所伪造,可补《〈七灯〉传》之不足,破时代之谜。就十三个字来说,自然来自于那些很了解士兵的人。”。

孙吴有自己的个性,但他没有写《孙子兵法》。主要发言人有北宋的梅,清代的梁启超和近代的。有一次我写《孙子兵法》,以为这本书不是吴写的,而是《战国之交论》。姚鼐持相同观点。他说,“吴荣有《孙子兵法》,但他没有写十三篇”,因为“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关于战国时期的”。梁启超也说:“这本书不一定是孙吴写的,应该是战国所依。书中提到的战争规模和战术,在春秋时期是不可能的。”也说:“此书若指孙,可视为虚妄。”

孙武是否孤军奋战,孙子兵法是否自创,不得而知。主要发言人是南宋的孙和清代的姚继衡。陈卷十二:“孙吴虽为吴,非《治郅书解》。”不知道果子什么时候来。“姚的《左传》就更神秘了。他说,“但是太阳的士兵,它有什么?没有吗?书本身?压制其追随者来做这个?什么都不能知道。"

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古今伪书》是孙膑写的。主讲人是日本学者斋藤唐久和中国现代学者钱穆。斋藤散文《孙子兵法》声称:“今天的书《孙子辨》是孙膑写的。毕竟孙吴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吴明,其谥号为“钱穆也信:《十三经》0755年至79000年非春秋之书,自孙膑启蒙,其人皆错”;“孙膑因脚丫子尴尬而名不见经传,武功在当时很有名”;孙增在吴合起。后人说孙子“分不清武与气,施公误以为两者也。”

吴、孙膑写了十三篇文章。日本学者竹内启雄写了一篇文章《孙子》。根据《孙子兵法》的记载,孙武和孙膑都写《孙子兵法十三篇》,而韩志写《史记》和《孙子兵法》。故“吴与易互有所写”;但在0755到79000的十三篇中,可以看出“不是孙武写的”,而是“孙膑”写的。

孙武是一个没有人的伪受托人。今天的《孙子兵法》是孙斌写的。现代学者金德健在《齐孙子兵法》年写了《孙子兵法》。从《孙子兵法》没有收录孙武,《孙膑》对孙武的故事描述非常简略,“内容完全接近传说,但并不可信”,得出“所谓孙武全是假的”的结论;那么《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应该是孙膑。

孙吴是吴的一员,两人其实是一人。《左传》年,清朝的穆婷认为孙武的事迹和吴元很像:都是从他国来到吴国,吴军统帅破楚任莹;两人都讲究军事谋略,写的是孙子兵法。吴元把七宝托付给儿子,住在A和Jian之间;武元子孙在齐改称孙,孙膑生于后百年。因此,孙膑的祖先孙吴实际上是吴国的一员。

孙吴氏有自己的个性。他的兵法源于武术,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这种观点相当普遍。明朝博物馆主人孙子申在《史记》年说:“根据《孙子兵法》年的记载,吴是燕国的始祖,燕国的兵法传于后世。所以这本书差一点就到了颜,但这与武者有关吗?”现代学者田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古人以教为学。孙膑不仅是孙武的后代,《古代图书考》也被送给了他。他据此写了十三篇文章,《孙子兵法》的名字叫《走向世界》;都说这本书是吴自己写的错误,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与吴无关。”孙武的生平事迹和艺术作品在《史记》和《孙子兵法》中有明确记载。东汉初年的《孙子兵法》和《孙子兵法解释》也记载了孙武的事迹。先秦典籍,如荀子《孙子兵法》说:“孙、吴无敌于天下”;说“藏孙、武知书家自有”;又说:“孙、吴不能为卒。“不过,孙和吴廉已经成了成语。吴指吴起,孙置于吴之前。自然是指春秋末期的孙吴,比吴起早。

但是后来《文艺志》丢失了,《越觉吴淑姬地传》也没有记录。《吴越春秋吕内传》明确指出孙膑传世了《孙子兵法》,那么人们自然会怀疑《兵论》的作者。此外,《韩非子武集》有对阖闾、吴渊、伯、颛顼等吴国人物的详细描写,以及攻击吴哲初的感情,但没有提到孙吴。虽然有人试图为这本书辩护:“春秋时期,报道国事的人是有政策导向的,否则,就不是有政策导向的。”,但年度版不能取消。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张子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隋书经集志》和《史记孙子列传》简。这不仅使孙膑失传1700多年的著作重新为人所知,也使怀疑孙武是否存在、孙武是否写《孙子兵法》的悬案消失。从发现的两本兵书来看,孙武和孙膑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各自时代的战争方法和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1、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想考察一下他和庞涓谁本事大。一次,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和庞涓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宝座上下来吗?”

2、庞涓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行。”

3、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4、魏王听了,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5、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6、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智慧连连称赞,可庞涓却更加嫉妒孙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661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