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

我想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第1张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佯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后世为纪念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在藏山立庙以祀。庙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现存山门、牌楼、戏台、钟鼓楼。碑坊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三十余处遗迹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气势万千。近年来,当地爱我论坛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战国城”,增设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新的仿古建筑,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三晋历史。

  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

  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

  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 赵氏孤儿”。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

  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86htm#5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等剧目。亦有改编为小说、话剧、**等作品。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前583)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 《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传》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条称:“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97)。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见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春秋左氏传》)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年(前588)条。这些记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示怀疑。的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杀,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的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下注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卜兆,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与赵武复立有关,其既在十九年,赵武复立当然亦在此时。)景公这次大病也是在十九年(前581),并非是十七年(前583),故推断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笔者赞成杨伯峻先生的这一推断。 第二,关于赵氏族诛的原因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首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讨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卿大夫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重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国语·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晋成公女,赵朔妻。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又接书: 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乱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真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只不过这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诸卿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重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之后,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质上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中,将中军者多执国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一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成公八年条:“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曰:“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同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前589)又为“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四年。)总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 既然他们四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宗子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赵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赵简子时曾击败邯郸大夫赵午(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有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是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第三,关于赵朔与程婴的关系 按《赵世家》,赵朔是赵盾之子,他有“客曰公孙杵臼,”并有“友人程婴。”朔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保护赵朔孤儿脱险,最后决定由程婴告假密,于是便有公孙杵臼和假“孤儿”被杀一事。后来,孤儿赵武复立,“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臼杵’”。程婴既是赵朔友人,其“下报”的对象应是赵朔,而且《赵世家》也特别表明赵朔与程婴是友人关系,并未言及同赵盾的关系。所言“下报赵宣孟”,似不合常理。由此可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有关程婴、公孙杵臼的矛盾记载还不止于此。《汉碑集释》所收《画像孔子等字题字》称:“程婴、杵臼,赵朔家臣。”这里却说程婴也是赵朔家臣。《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河东道绛州太平县条:“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里赵盾墓茔中。”公孙杵臼、程婴墓均在赵盾墓茔,似又说明二人与赵盾有从属关系,或者说此二人是盾、朔两代的家臣。 第四,关于赵庄姬和赵武 《赵世家》称,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氏族诛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赵公宫……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所生男即后来的赵武,《晋世家》称他是“赵庶子”。按史称赵庄姬为晋成公姊,前人早已怀疑,《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前587)条注曰: 《赵世家》云“赵朔妻成公姊”,则赵庄姬为晋文公女。据僖公二十四年传,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若如司马迁所言,赵朔亦娶文公女,则祖与孙各娶一姐一妹,不合情理。贾逵、服虔均以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司马迁或者误采战国时异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有误字,亦必然。《新序·节士篇》亦谓“赵朔妻成公姊,”可见说或有自。 贾逵、服虔、梁玉绳、杨伯峻均倾向于庄姬为成公女,有道理。至于说赵武于赵氏族诛时生于景公宫中,亦不能成立。据前引“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宫中”,《国语·晋语九》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又,赵朔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之前,均证赵朔子赵武早已出生。 那么,何以称赵武为庶子呢?这要从赵氏家族内部的嫡庶地位变化谈起。赵武的父、祖、曾祖分别是赵朔、赵盾、赵衰。《赵世家》称,赵衰始事晋文公重耳,重耳即位前,“以骊姬之乱亡奔翟,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国。……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所云“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所记同,《晋世家》则为长女妻重耳,少女妻赵衰。《赵世家》说赵衰从重耳出亡之前既已娶妻生子,返国后前妻迎还翟妻,并以狄妻所生子赵盾为嫡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却言赵衰返国后:“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子余,赵衰字。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因各食邑于原、屏、楼三地,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世家》说赵衰娶赵姬是在随重耳出亡之前,《左传》说在其后,究竟二说谁对?杨伯峻认为:“赵姬之言,‘得宠而忘旧’,说明赵衰之得已在叔隗(即出亡后所娶翟妻,赵盾生母)后,赵盾卒于鲁宣公七年八年(前602—601)之间,而鲁成公五年(前585)原同、屏括放婴齐,鲁成公八年(前583)晋讨赵同、赵括,似赵姬三子皆幼于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 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杨先生倾向于娶赵姬在后,今采其说。据之,赵盾生母本是狄人,而赵姬是晋文公女,理应为赵衰正妻⒃,(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 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所生子应继赵宗,但因赵盾具有才干,加上赵姬谦让,才被立为嫡子,成为赵氏的宗主继承人。赵衰死,他代父执政,先后立晋灵公、成公,是晋国最有势力的卿大夫。 晋灵公死后,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有提高,其内部的嫡庶地位也有变化。《晋世家》成公元年(前606)记:“赐赵氏为公族”,(《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所记同,但是于晋灵公十四年。)《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前607)条称:“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 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东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按公族,杨伯峻先生有解释:“公族有二义,凡公之同姓子弟曰公族,此广义之公族。……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此狭义之公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上引公族显系狭义。晋君姬姓,赵氏以异姓跻身公族大夫,故称“赐”。这是赵宗地位提高的标志。同时,赵宗内部嫡庶关系起了变化。赵盾大概有感于嫡母赵姬的贤让,也有可能受到“兄终弟及”习惯的影响,提出以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夫,继承赵宗,自己则降为“旄东之族”。杨先生认为,旄东之族即余子、公路,是嫡子之外的支庶子弟,赵盾从此“以余子自居而以正卿兼掌旄东之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是则赵盾又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小宗。 赵氏内部嫡庶关系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赵盾、赵朔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赵世家》称赵盾在晋成公时仍然“任国政”,“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时,赵朔任职仍高于其叔父赵括。晋景公三年(前597)晋楚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先谷佐之,士会将上军,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 (《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此条记载便是明证。晋景公十二年(前585)赵括才列为卿,(《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这时赵朔可能已死,赵括作为宗主和卿大夫,在赵族内部终于确定了族权和政权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宗族内部嫡庶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赵朔死后,年幼的赵武已无缘继承祖父曾经获得过的权力优势,所以他只能列入“庶子”之类,故称“赵庶子赵武”。后来,大概是因为属于“庶子”,又由于同晋景公的亲缘关系,他才躲过这场族诛之难,还由于韩厥的帮助,重新继承赵宗,赵氏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 除上述分析之外,细读《赵世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出现的名字起码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所记的总字数只有二千多,而赵氏族诛一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赵朔之前和之后,叙述都非常简单,而唯独这个事件的故事性极强,整个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对话详细而生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当然,如此生动的描述离不开司马迁的如椽妙笔,但这决不是司马迁的凭空臆造,显然是对赵氏后代有关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所谓“赵世孤儿”云云,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同意杨伯峻先生“全采战国传说”的判断,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经过以上辩证,对此案可作如下概括: (一)赵氏族诛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赵武复立,可能是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因此,《赵世家》所言实误。 (二)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但起码赵朔及其后代(即赵庄姬所生子女)未受波及。 (三)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栾氏、郤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四)赵武复立主要是依靠韩厥的支持,韩厥:“昔吾畜于赵氏,”表明在晋国的政治活动中;韩、赵二氏的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国语》卷一一《晋语五》:“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亦可见赵盾与韩厥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赵氏族诛一案所知甚少,但上述辨析仍然有助于我们从客观上加深对晋国政治史的认识。人们熟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组合,构成了当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中原,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这固然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果说六卿专权、三家分晋是卿大夫同晋公室旧贵族的斗争所致,那么,赵氏的一度族诛以及栾氏、郤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诸侯集团的覆灭,则是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了忠臣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屠杀。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程婴召进内宫,请求程婴救赵武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十分感佩程婴的正义,便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宣布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将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当程婴将真相告诉了赵武后,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杀死屠岸贾。此后,赵武主持晋国国政,使晋国基本保持了霸主地位。再后来,赵武的三世后人赵襄子,与魏、韩三分晋国,创立了赵国。而山西盂县藏山,相传是当年藏匿赵武的地方。 不绝人祀,就是不要断绝人家的香火,让那些即使是亡国的人也可以有块地方生存,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之前盛行。于是,周灭商后,商朝王室被允许迁往宋地居住。这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绝人祀,与网开一面有相同的含义。这是我们祖先的善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是一种气度和气魄。

唐代以来,历代学者对“下宫之难”(《左传》版“赵氏孤儿”)的原因和目的有多样猜测,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上:

1、“下宫之难”是因为赵庄姬诬陷而发的吗?

《左传·成公·成公八年》(此处的成公是“鲁成公”)如此记载此事的端由:“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下宫之难的几方角色:晋候景公、赵庄姬、赵同与赵括(即赵原、赵屏),还有公卿栾书、郄锜、韩厥以及赵武。

因为对赵同、赵括驱逐婴齐衔恨在心,所以庄姬向晋景公诬告:同、括蓄意谋反。栾、郄两卿氏族宗主也落井下石,为庄姬出具伪证,促使晋景公下达了武力讨伐的命令。

赵盾是晋国的首辅大臣,执政期间强势和霸道,他去世后,他的家族成员赵同、赵括,依然非常强势且有时恣意无理,同僚六卿栾书、郄锜等侧目。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这当然是由头。庄姬是已故下军主将赵朔的原配夫人,而赵婴则是赵朔的小叔。小叔与侄媳有苟且之事,赵婴的两位哥哥赵同、赵括很恼怒。他们联手将赵婴逐出了晋国。三年后,赵婴亡,“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庄姬怀恨在心,中伤同、括,致使他们被杀。

但是,赵庄姬如果为情人复仇,构陷同、括,她完全应该在赵婴刚出境,或尚未出境时实施报复,没道理拖至三年之久才向景公诬陷同、括谋逆啊。所以赵庄姬她应该不是“下宫之难”的主要策划者。因为赵婴被放逐到齐国的时间发生在三年之前,赵婴放逐后,庄姬整日以泪洗面自不待言,很可能栾、郄二氏风闻到他被逐至齐国的原因,见到有机可乘,继而趁机兴风作浪,进一步挑唆,甚至可能帮着庄姬伪造了赵同、赵括谋反的“伪证”黑材料,然后串联停当,约好一起去上告景公。否则,她去告发本家族叔叔谋反,怎么栾、郤氏就出来“为征”(证)了呢?

这也反证;即使赵庄姬开始就曾含恨告状,可能举证赵同、赵括的证据不力,没有致他们于死地的口实,故而拖至三年之久,景公没有任何行动。

2,引发的主要因素

谁是真凶呢?刚受命为中军元帅、栾氏的宗主栾书和郄氏宗主、六卿之一郄锜应该是事件的主谋方。

《左传·成公五年传》载:“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

赵婴出亡之前为什么要说:如果他在,栾书不至于对赵同、赵括下毒手;我不在,你兄弟二人恐有灾祸呢?据《左传》所载,赵同、赵穿权重一时,有时到了恣意妄为的地步:当年“邲之战”时,赵同、赵括擅自行动,致使战役大败;而赵婴则冷静地观察局势,对部属控制和约束,没有跟着两个哥哥盲动。后来的“绕角之战”,栾书是总指挥,赵同、赵括又要擅自行动……可赵婴已经不在晋,没有人能劝解他们与栾书的矛盾了……。

赵氏兄弟在外交场合傲慢无理,在邻国落下笑柄:《左传·宣公十五年传》记载:前594年,晋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献俘虏。“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周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及十年,原叔(赵同)必有大咎(大难),天夺之魄矣。”

赵婴虽然色胆包天,但是其他方面的头脑还是够用的,能审时度势,不致鲁莽行事。他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来自栾书的野心和手段,并切身感到其他家族的暗藏锋芒,而且能发现他们的苗头所向。所以,他在流亡齐国之前警告两位兄长,一旦我离开了,二位哥哥怕有大难临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要是留在晋国,栾书就不至于对你们下毒手。但是,处在权力巅峰的赵同、赵括对此不屑一顾。

果真,三年之后,赵婴的话应验了。时任晋国正卿的栾氏家主栾书,早就忌惮赵氏势庞权重,有此契机,焉能放过?与郤氏家主郤锜一起进言,说动晋景公下决心将赵同、赵括全族斩尽杀绝。而致他们死地的最具致命杀伤力的,恰恰是栾书们出具的伪证,所以说“下宫之难”的策划者是栾书亦并不为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郄氏一家三卿,贵盛强横起来,栾书为首的贵族又在晋厉公(传到他为晋候了)的面前大说郄家的坏话,厉公趁机杀了郄犫、郄錡、郄至,灭了郄氏的一族。

所以有人说:《史记》及后世传说 “赵氏孤儿”中 “屠岸贾”的原型就是此时的正卿栾书。此人文韬武略,一代枭雄,也是晋国史上地位相当的政治强人。只是栾书更加擅长暗中搞阴谋、背地施诡计,更阴险狠毒。

庄姬是栾书们诛除异己的工具。

3、“下宫之难”仅仅是讨伐赵同、赵括,还是要彻底铲除整个赵氏家族?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赵同、赵括双双罹难,年纪幼小的赵武,跟随她的母亲庄姬,藏在庄姬的弟弟晋景公的宫殿里被保护起来,没有被牵连。赵氏家族的采邑田产被公室尽数没收,还是韩厥出面向景公求情,景公才同意恢复赵氏的爵禄田邑,由庄姬之子赵武继承。

可见,景公要灭掉的只是位高权重、尾大不掉的赵同、赵括两支赵家人氏,而对自己姐姐赵庄姬,以及她的儿子、自己的亲外甥赵武,景公当然是不触动的,把她(他)们收养在宫中妥妥地保护了起来。

4、“黄雀”景公

赵氏的强势,赵同、赵括的霸道蛮横,晋景公也有所顾忌。晋景公本来就对赵家的跋扈不满,当赵姬找到晋景公的时候,他觉得机会来了:赵家势力太大,威胁到国君,为了权力和国家稳定,只好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杀了,灭掉赵家一族。这样,景公就能实现逆转,夺回赵家手中的权力。他顺势就坡,以谋反为借口,迅速出兵讨伐了赵家,诛杀整个赵家的人。削弱了赵氏大山头,只留了赵庄姬和她儿子赵武的性命。

嗣后,“以其田与祁奚”。在景公宣布将赵家的田地、资产全部赏赐给祁奚之后,此前受过赵盾恩惠的公卿之一韩厥,犹如演练好的一般,恰如其时地站了出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他进谏晋景公,谈到了赵衰、赵盾等人对晋国的贡献,说应该把赵氏的土地还给赵盾之孙,并立赵武为赵氏宗主,这样才不会使赵衰、赵盾、赵朔这一系晋国的功勋忠诚无人继承。

晋景公表示完全同意。

晋景公这个决定有内涵:如果赏赐给栾氏、郤氏,这两个家族会进一步借机坐大,另立大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没有去填补栾氏、郤氏山头。但假如直接赐还给外甥赵武,那这次“下宫事件”的目的性就太过明显,昭然若揭了,也不妥当。他选择赐予祁奚,但祁奚也只是 “白手套”,光担了个虚名儿,被空赏赐了一番。“在韩厥的劝说下”,最终田地、资产实在地给了自己的姐姐的儿子一支,幼小的赵武山头。

景公肯定觉得自己是受益者:削弱了赵氏大山头,没有填补栾氏、郤氏小山头,空赏赐了另外的山头,实惠最终落到自己姐姐的一支。

这么能动脑子的晋景公,后来带领晋国中兴也是必然的

5、主要受益者

春秋时贵族男女非礼奸*的事例多到不可胜计,有嫂子私通小叔的,有哥哥奸*弟媳的,有君妻私通臣下的,有君主奸*臣妻的,甚至有子通庶母,父夺儿媳,祖母通孙儿,朋友互换妻子等令人乍舌的事发现。至于贵族男女间自由恋爱的例子也很多。(顾颉刚语)

赵盾的儿子是赵朔,庄姬是赵朔的妻子;赵盾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就是赵婴齐),庄姬与他们三人是叔父和侄媳关系。赵盾和赵朔父子死后,赵家大权、土地、财富,自然大都落到赵同、赵括、赵婴之手。庄姬和赵武母子在赵家成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在此期间,年龄相仿的小叔赵婴对她略表关心,如此往来,窈窕“淑女”便“君子好逑”,叔父和侄媳两人也就那么回事了。赵同、赵括发现赵婴与庄姬通奸,以丑闻为借口,称家族蒙羞,将赵婴齐逐出晋国,实属有点小题大做。主要是找到了口实,可以放逐赵婴,三分成了二分,能够放手吞占赵家的田产。此举还使赵庄姬母子失去了家族内部的庇护!为了儿子的利益,赵庄姬在赵婴齐客死异国之后,万念俱灰之时,想出了毒损伎俩:诬告赵同、赵括欲反。

灭掉赵同、赵括二族后,景公欲将赵氏领地赐给祁奚,韩氏家主韩厥恰到好处地“言于晋侯”:成季之勋,宣孟之忠,不当无后。

于是不久,景公便立赵武为赵氏新家主,返还其领地,而并没有等到他成年以后。

下宫之难整个事件的最终受益者出现了——这就是赵武。长大后,赵武成了赵氏新的领袖。

反观赵庄姬这个妇人,她的看似愚蠢的举动,却浸透着算计和精明。其中说不定甚至暗藏着赵婴的智慧:绝地反击,置死地而后生!最终,她让自己的儿子赵武取代了赵同、赵括一支,成为赵氏的宗主,这才有了后来三家分晋的基础。

6、阴谋论问题

既然是修饰历史,就得考虑经得起后世爬梳剔抉、条分缕析地考证研究,寻觅真相。

这不,问题又来了,有人问:赵武存在有身份之谜,他到底是谁的儿子?

赵朔是赵盾的儿子,与赵同、赵括血缘上有距离,赵庄姬憎恨赵同、赵括,但不对自己亲儿子下手,说明“为孩子”是她生存的主要因素。

从景公赤裸裸地袒护,韩厥等积极支持来看,赵武应该是赵朔的遗腹子,是赵盾的亲孙子,是庄姬的儿子,是景公的亲外甥无疑。

赵庄姬如此恨赵同、赵括放逐赵婴,诬陷赵氏导致他们灭族,说明庄姬对这位小叔赵婴是有感情的,而且很深厚!可证他们不是一时嘿咻,而是有一段时间的苟合,交往时间应该不短!以此类推,他们甚至可能在赵朔生前就有关系了。痛恨赵氏,灭掉赵族,却保留了孩子。赵庄姬没有追随赵婴,偏偏躲藏到晋国宫中生产育儿,那么,除了报仇,是因为自己亲生的孩子不舍呢?还是因为这个孩子就是赵婴的骨肉呢?

还有种阴谋论。

《左传》所载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公元前583年,而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起,在《左传》中“赵朔”就失踪了,没有他的记载了!只能根据《国语》等其他书籍的只言片语推断赵朔最后的一些活动和卒年。也就是说:《左传》也存在着避讳赵朔后期活动和死亡可能。是否这其中真有晦涩不便说的情况?牵扯到难言之隐,或因为内容难堪,甚而至于对晋国亦有忌讳之处,所以才大费周章地掩盖和“修饰”。

有人提供的可能之一是:赵庄姬与赵婴或在赵朔生前就已经开始幽会私通,因为某种原因,他们合谋害死了赵朔,排除了交往障碍。 “赵氏孤儿”——赵武,就是庄姬与赵婴的骨肉,而不是赵朔的儿子。

……

这些只是无稽、无聊的猜测。

四、后续    且待下次分解

四、卿族之争

赵氏一族的故事颇具戏剧色彩,其实在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像赵氏这样的异氏卿族为数众多。其中曾经显赫一时,对晋国乃至当时诸侯格局产生过影响的就有十几家之多,主要包括:

1、狐氏,姬姓,出身狄族,后为晋国公族。代表人物狐毛,是晋文公的舅舅,文公称霸诸侯时,狐毛与赵衰并为最主要的核心臣僚。

2、先氏,姬姓,出于晋国宗室分支。代表人物先轸,文公、襄公时期的主要将领,“城濮之战”、“崤之战”的中军主将。

3、郤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晋厉公(景公之子,景公死后即位)时,郤氏三卿五大夫,一度把持晋国国政。

4、胥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胥臣曾经追随晋文公周游列国,后来成为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要臣属,胥氏由此成为晋国重要的卿族。

5、栾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庄姬之乱”中与郤氏同为屠杀赵氏的核心。

6、范氏,祁姓,先为士氏,后士氏的一支为范氏。范氏中的一支后来发展成为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祖先。

7、中行氏、智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先为荀氏,后荀氏的一支发展为中行氏,另一支发展为智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历代的重要臣属。

8、魏氏,姬姓,出于周公族。魏犨是晋文公时期著名武将。后魏氏与韩氏、赵氏瓜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9、韩氏,姬姓,出于晋国公族。韩厥一代韩氏崛起,韩氏逐步跻身于晋国上层,后代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氏、范氏、荀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还有赵氏,这十几家异氏卿族连续几代,甚至十几代同朝为官,轮流执掌晋国国政。他们是晋国霸业的建造者,并左右着春秋时代列国关系、政局走向。同时,他们之间也为了权利、恩仇,不断的互相火拼、厮杀。至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厉公死后悼公即位,悼公死后平公即位)时,这十几家异氏卿族中,只剩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这六家把持晋国国政。

前面提到过赵盾的堂弟赵穿,迎娶了晋襄公的女儿,在赵盾掌权时被封在邯郸,“邯郸赵氏”从此成为一支重要赵氏分家。“庄姬之乱”时赵氏本家被灭门,而“邯郸赵氏”未受到波及,实力得以保存,也成为是当时晋国诸卿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到了春秋后期晋定公时,赵氏本家家长赵鞅(赵武的孙子,后人称赵简子)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怒杀了“邯郸赵氏”的家长赵午(赵穿的曾孙),由此引发了赵氏本家与分家间的一场内斗。晋国的其他卿族趁赵氏内讧参与进来以图谋赵氏,而齐国、郑国甚至周王室也纷纷介入以图谋晋国,由是引发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血战。血战过后,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晋国六卿经此兼并,变成了晋国四卿。

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以后,晋国原有的六卿格局变成了四卿并立,尤以智氏最强。智伯瑶做晋国执政时,借助势力不断压迫赵、魏、韩三家。此时赵鞅已经去世,赵氏由他的儿子赵无恤(赵襄子)执掌。赵无恤抵不住智伯瑶的压榨,终于与智氏展开决战。经历“晋阳之战”的血战,赵、魏、韩三家终于共同将智氏消灭,智氏原有的势力被三家瓜分。晋国国内持续近二百年的异氏卿族之争最后终于只剩下三家了。后来赵、魏、韩三家终于将晋国瓜分殆尽并成为新的诸侯,晋国也就此灭亡。“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史记与元杂剧

前面讲述的,就是主要依据《左传》记述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前因后果。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演绎。司马迁隐去了庄姬**、诬告、卿族相争的情节,将赵氏灭门归于屠岸氏这个豪门所为,之后又加入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程婴是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是赵氏的好友。两人在屠岸贾架空晋景公,屠杀赵氏的过程中,决意保护赵氏遗孤——赵武。公孙杵臼问程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赴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于是坚定的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去赴死吧。”两人在韩厥的掩护下将赵武接走。在屠岸贾封锁全城查找赵武时,由程婴出首告发,在牺牲掉公孙杵臼和一个假赵武后,掩护了程婴暗中保护、抚养真正的赵武。后来赵武长大后,赵氏得以平反,屠岸贾也被诛杀,程婴却以自杀来履行当年对好友公孙杵臼取义的承诺。

元代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在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依照《史记》版本改编的,又进一步加入了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以替代赵武受死的情节。《史记》和元杂剧的描写,相较史实也许更增加了人们对呼唤正直、歌颂忠义的情结吧。

六、赵氏涅槃

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都是赵氏家族凤凰涅槃的重生历程。正如众多历史故事相同的发展规则,赵氏有此一难,既是偶然,又有其必然的因素。如“夏日之日”一般的赵盾,手段强硬,霸气又不知收敛。正可谓“谦受益,满招损”。赵盾执政期间,权力遮天,引发怨恨,又出现弑君事件。原本各卿族间是互相制衡的平衡局面,但赵氏却一支独大,自然是引人注目,纵使没有“庄姬之乱”的发生,赵氏也早晚会遭到其他豪族的清算。好在天不亡赵氏,“赵氏孤儿”一案过后,赵氏又低谷中走出,逐步恢复了元气。这才有了二百多年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风采。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自称是春秋战国赵氏的后裔,“赵”也成为大宋朝的国姓,位列《百家姓》之首。“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成为绚烂的中华历史中璀璨的一笔。

 赵氏孤儿这篇文章出自史记,那对于这篇文章的愿文和翻译考生了解吗?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赵氏孤儿的原文及翻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赵氏孤儿的原文及翻译

 一、《赵氏孤儿》——《 史记》 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二、《赵氏孤儿》的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

 赵氏孤儿的翻译解析

 赵氏孤儿翻译节选: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

 一、《赵氏孤儿》的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

 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

 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

 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

 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

 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

 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

 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

 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

 二、赵氏孤儿的故事简介

 要讲述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更被改编成多部影视剧作,但是这个故事却骗了我们几千年。

其实早在18世纪,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就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盛况空前,此后也流传到英国等国家。可以说,赵氏孤儿也算是我国最早的文化输出作品之一了。很多人都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绝对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因为它根正苗红,出自于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那么,这个故事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呢?

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老爷子用了近千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景公年间,大奸臣屠岸贾以赵盾杀了晋灵公为名,率兵灭了赵盾之子赵朔满门,惟一漏网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赵庄姬(晋国公主,也是晋景公的姑姑)。庄姬产下遗腹子赵武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救孤,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之掉包,并与公孙演了一出双簧。

屠岸贾率师追赶而来,程婴佯装欲以千金出卖赵氏孤儿,并领着屠岸贾找到了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二人被杀。程婴背负着卖主求荣的骂名,带着赵武远走他乡,忍辱负重苦等15年,终于等来了晋景公下发的赵氏平反令。赵武杀掉屠岸贾,为赵家报了仇,而程婴也自杀以报老友。

司马迁老爷子的这个故事,奠定了后来各个版本赵氏孤儿的基本框架。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纪君祥又做了多处艺术渲染,将买来的婴儿换成了程婴自己的孩子,安排陈婴带着长大的赵武故意投奔屠岸贾,最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把事件来龙去脉告知了赵武。总体上延续了司马迁老爷子的思路。

而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史书《左传》中,关于赵氏被灭门一事,则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赵朔去世两年后,他的叔叔赵婴与庄姬发生了不可描述的感情,被赵氏家族流放到齐国并杀死赵婴,引起了庄姬的怀恨。三年后,庄姬联合了对赵氏家族怀有仇恨的栾氏和郤氏家族,向晋成公进谗言说赵家要叛乱,赵氏家族因此被诛灭。

而庄姬与当时至少已有6岁的儿子赵武住在晋景公宫中,安然无恙。约两年后,晋景公接受了韩氏家族首领韩厥的建议,恢复了赵氏的地位。

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主要人物类似,但故事情节完全不同。《史记》版,突出了陈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舍生取义、屠岸贾的阴险歹毒以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天道轮回。《左传》版,则呈现出了大家族之间的权利倾轧、腥风血雨和桃色丑闻,活脱脱一场权利的游戏。

既然都是史书,而且《史记》的地位还要高于《左传》,那两个版本,谁更可信呢?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来寻找真相。

《史记·晋世家》中,司马迁老爷子记载,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这一点,与《左传》的记载相同。但到了《赵世家》,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却是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时间整整提前了14年,而且涉及到的人物除了赵同、赵括,还包括了赵朔、赵婴。同一部书中前后矛盾,难免令人生疑。

同时,在《史记》《左传》等书中,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之后,很多历史事件都有赵氏出场,这也更加表明,所谓的赵氏灭门,并不是《赵世家》描述的全族诛杀,而是《晋世家》记载的赵同、赵括这一支。

另外,《赵世家》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的记载,至少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总字数只有二千多,而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故事性极强,整个事件的过程、人物乃至对话详细生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至于赵氏孤儿事件中的大反派屠岸贾,据《赵世家》记载,屠岸贾于晋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屠岸贾的记载,仅限于《赵世家》,在《左传》《国语》乃至《史记》的《晋世家》,都是查无此人。试想,如果屠岸贾真的能在晋国一手遮天、屠杀权臣赵氏满门,《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至少在记述晋国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体现。

同样,陈婴和公孙杵臼这两个人的真实性也是很成问题的。按照《史记》的记载,公孙杵臼是赵朔的门客,陈婴是赵朔的朋友,以这个身份地位想在其他史书中考证实在是太难,但他们所传递的思想却是简单明了的——赵氏很得人心,所以有一批侠肝义胆的人追随,不惜搭上身家性命。如果真的这两个人是虚构的,那么又是谁虚构出来的呢?

自然是赵氏的后人。历史上,宋王室对程婴、公孙杵臼等多次加以追封,使这两个人物越来越真实,但别忘了,宋朝那也是他们老赵家的。

综合以上,基本可以断言,广为流传的赵氏孤儿纯属编造的故事,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个版本,很大可能是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赵氏后代)关于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掩盖了赵盾、赵朔父子权倾朝野引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抹去了赵庄姬与赵婴不可描述的丑闻。

突出了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以传达赵氏深得人心,回避了晋国国君在赵氏灭门这一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所有的罪恶,都归结到一个子虚乌有的大奸臣屠岸贾。这一段美化和加工,不正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官方正史的标准操作吗?

那么,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司马迁老爷子,为什么会采用另一个版本?我想,大概有3个原因。

第一当然是为尊者讳。《史记》一书几乎没有记载过后妃不可描述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在春秋时代其实是很多的。为什么不记载,与司马迁生活的历史时代有关。汉朝的创始人汉高祖,老婆吕雉那一段不可描述实在太过出名,以至于司马迁对于此类事件都采取了省略态度。赵庄姬这一段不可描述的版本,也就被司马迁舍弃了。

第二是有据可考。《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绝对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杜撰,而是采用了已有的传说,也就是前文所说赵氏后人的艺术创作。而这个故事,又编的极其精彩,既有家国情仇,又有忠奸信义,还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第三是个人喜好。从《史记》专门给刺客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老爷子是很喜欢春秋时代的侠义之风的,而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正符合司马迁的胃口。

同时,陈婴忍辱负重的15年,不正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后半生吗?司马迁面对大辟之刑,如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因此,司马迁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或许,从《史记》关于这一段洋洋洒洒近千字的详细描述,司马迁已经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是在讲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73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