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赏析啊?

谁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赏析啊?,第1张

1907年,毕加索画出了这一幅《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毕加索的朋友们对这一突变也纷纷议论,最后的评语是全盘否定:奥列-斯泰因说,他想创造四度空间。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是企图嘲笑现代运动,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乔治·勃拉克也不给予一句赞语,第一次评论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这好象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一位俄国收藏家感慨地说:"这对法国艺术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此画作于1907年春。

http://go121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2

http://wwwguipingcomcn/wenxue/dianping/200605/27135html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图:http://baikebaiducom/pic/40/11546855114538845jpg

20世纪初法国画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905年秋季沙龙展出野兽派的作品,同时期在塞尚美术馆和1906年举办纪念这位大师去世的展览,这些与传统决裂的作品展对毕加索(巴布罗.路易兹.毕卡索1881-1973 享年92岁生日:10月25日 天蝎座 西班牙人。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后定居法国)和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画家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1907年的春天,毕加索将所受的各种影响汇成一体创作了划时代的《亚威农少女》。创作这幅画的动因是画家在偶然机会参观了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从中获得了灵感,开始了他的“黑人艺术时期”的创作,但塞尚后期作的那些《沐浴》女裸像也给他以具体的灵感。

在这幅画中没有统一的构图,色彩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了体积感。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正是毕加索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刻的结果。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这幅画有点折衷和自相矛盾,画家企图把几何形体化了的人物和封闭背景的几何形体结合起来,但整个构思、画面形象和空间处理都宣布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艺术已经诞生。

凡高作品全集http://lhlxxjdedunet/kj/myweb/fangaowangzhan/fangaoqihua/niunan1/1883-85-1htm

星月夜 Starry Night

圣雷米 18896

油画 737×921cm

现存:New York,The Museum of Art

[历史]: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说]: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馆长]: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试图评论她,但要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天空中有星星,她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选择死亡,还是

每当我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我想也只有用震撼来形容了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有一点我要澄清,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

[关于此画]:

经典民谣曲"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就是根据这幅画创作的,

[评论]: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毕加索

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

1熨烫衣服的女人 

3一个盲人的早餐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6、扇子女人

7、花篮女人

8、马上的姑娘

9、玫瑰色的裸女们

10、江湖艺人

11、两位年轻人

三、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12、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13、立着的裸女

14、《斯坦因画像》 (《 Gertrude Stein 》)100 x 813cm 1906,巴黎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文学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曾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儿,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15、《阿维尼翁的少女》2439 x 2337cm 1909年6月巴黎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四、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分析立体主义;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

不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16、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17、熟睡的农民

18、坐着的裸女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19、哭泣的女人

20、自我陶醉的女人

21、《格尔尼卡》 35m×78m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幅壁画,要以画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这幅《格尔尼卡》到底表现了什么呢?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他说:“……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

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22、女主角

“我爱夏娃,我要把他写到我所有的作品里”。随心所欲的构图与割裂形体的重组,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用全新的方式讲述着他的女人们的故事。

23、坐着的女人

47岁的时候,毕加索结识了17岁的金发女郎华尔特(《坐着的女人》),他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青春的异性征服,他们的关系成为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画家64岁时,他画了华尔特众多画像中最著名的《梦》,随着这幅庆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写道“虽然你度过了你年龄的倍数,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岁的样子,那一头美丽的金发。”这很难与那个被剖视了性器的《镜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艺术的非逻辑把一切传统打得粉碎。

24、梦

25、镜前的女人

26、其他作品

没有人真正理解毕加索,理解他在画什么,他的意图;也许用他的话解释才最为贴切“我什么也没有画,我只是在透视生命与死亡的某种关系”,丑化和变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三人舞蹈

在海滨

画家和模特儿

和平鸽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由于他的勤奋,毕加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在 1909 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他于 1907 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 1937 年 4 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 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1973 年 4 月 8 日 ,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毕加索年表: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

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二十世纪已经通过它荒唐了一次,不过,很快就缓过气来了而这位画家一旦清醒过来,就开始认真的思索他关在自己的画室里,注视着周围的物品:桌子、长颈瓶、玻璃杯、香烟盒、报纸他以那样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好象从未见过它们一样他进到了它们之中,就象小说家进入了他书中的角色借助于一种既非爱情,也非狂热,而是完全赞同和尊重的感应,他待在对象之中它们向他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他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毕加索是祖传的原则上和趣味上的巴洛克,既然人们已习惯于一切,习惯于例外,怪诞,奇异,甚至可憎,那末就必然会对他的狂暴哄抬高价,他的放任,莽撞,每幅作品的爆炸性力量,那发狂的素描,挑衅的形状,压抑紧张的构图都是出自于此在这方面,他绝无对手正是通过它,他放出了光彩,使人震惊,陶醉和信服他的线条象带电一般,物体的凹处则埋藏着炸药

不管他有多么非凡的生命力,他都不表现幸福、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而往往描绘一种不可医治的焦虑,写出与自然搏斗,反抗自己命运者的悲惨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当他显得淘气或戏谑时,不管是想悦人还是迷人,假面都很少能作到完全遮住死神的苍白面容他的笑毋宁说是强作欢颜,狂喜乃是渎神之音响,戏言则在刻薄伤人,明智、克己、宁静、自然,在他身上丝毫没有

他要用自己的源泉,个人的世界来替代永恒的世界他起步了,当然是脆弱的,受到不断的威胁,这是一个努力使自己支配的领域退一步进两步的人他想要吞噬一切,无疑这是因为他需要自己也被吞噬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这个怪人的艺术所含有的反常现象

那末,今天,他是不是一位更深入地进行革新,更坚决地抛弃一切过去的虚构和形式的画家呢有谁能比他更勇敢地抨击传统的奉承者,那些靠方法、秘诀、公式苦苦支撑的人

他所挥舞的武器正是他的敌人锻造出来的:用以进行破坏的已经失效的人道主义,这一在毕加索的顽念和疯狂中得到极端形式的人道主义毕加索实际上是希腊-拉丁传统最后一位最狂热,最可怕的代表他是戈雅,、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乌切罗之后的浪子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反常现象在一件作品中响起的痛苦回声乃是任何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艺术又是浩瀚的,它应以其本来面目,把欠缺和光辉,不完善和伟大放在一起,让人接受人们可以从中列举出许多粗坯,没有结论的经验,但也有热情的坦白,不可辩驳的成就难道我们会因为毕加索从未想要创作出永恒的杰作,便不再使用杰作一词了吗

他对使用的工具确实毫不在乎,在随便什么东西上,在手头所有的一切东西上画着涂着:纸布、包装盒、白木头或胶合板、石棉水泥他不介意画布的准备,颜色的质量,工具的锐利与否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在他数量极多的作品中,有些是废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创作出《我的美人》、《弹曼陀林的姑娘》、《绿衣妇女》这些立体主义的精品,并以《格尔尼卡》、《战争与和平》、使表现主义达到不可思议的完美在现代艺术馆所藏的《带有古代人头象的静物》和《有搪瓷锅的静物》以及昂蒂布博物馆所藏的伟大作品中,毕加索不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例外地表现出辛勤、耐心和思考技术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尽管他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他从未用技术的高超取代对研究的热爱,以致于他的大胆从未向精湛的技术作出过让步他并不蔑视效果,但是,为了得到它,他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真诚和诡计、决心和怀疑、供认不讳和狡猾老练,他的发现和伪造这样,到头来,他还是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给他的艺术投下了一个有毒的阴影

既然他的发现被新的一代应用得如此频繁,那他们会去否定它吗尽管使那么多的年轻画家着迷,它都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们在现代绘画上,肯定很容易在这里那里,找到带有他的印记的特征、形状、方法不过,这都是些表面的借鉴和片断的,未能融会贯通的摹仿

因为艺术,就象毕加索的个性,是独立的,不能传统、移交的,是一个关闭的世界"我并不在找,但我在找到",他有一天这样咕道,他这个人不能被当作楷模,因为其生活不能作为榜样,作品不能作为教导毕加索并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出一个的,但又有谁能不感到,我们的世纪如果没有他,将会更加平板,暗淡,缺点生活意义呢

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城堡,从那时起,这座濒临地中海、终年气候温和的城市便以其优美的风景而著称。公元711年以前,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曾相继攻占了它。711年后,被摩尔人占领,并成为摩尔人科尔多瓦哈里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11世纪时,这里又叫马拉加王国,被称为“地上天堂”。1487年西班牙人终于将它收复。瓜达尔梅迪纳河穿城而过,流入地中海,城内新旧建筑相映成趣,疏密有致,终年绿色的树林、草坪和花园点缀着它。海滩边有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区“太阳海岸”,有名的马尔贝利亚浴场和富恩希罗拉浴场就在那里。

自画像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就出生在西班牙南部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马拉加,其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时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已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结婚两次,另外(至少)有五位情人。而这七位女性之中,有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于自杀。而他的传奇要从他出生讲起。

1881年10月25日夜里,被人们称之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具有独创性、最变幻无常、最富有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的毕加索诞生在马拉加。许多年以后,众多的毕加索研究家们惊异地发现,这位伟大的天才降生前,马拉加曾有过许多奇异的景象出现:

我晕

“看到9张脸的智商180”这个是谁的呢 乱扯

那画叫《格尔尼卡》

你所说的哪些什么九张脸是毕加索抽象化的人民内心的苦难。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来用于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直当我睁开双眼踏入这个世界 

妈妈给我生命现在让我自生自灭 

这让我恐惧在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 

回想过去难道生命就是这样延续? 

我抽烟抽得我的肺都黑了 

就像整个社会被人心笼罩着它也是黑的 

我背着宿命的十字架 

也渴望power,  and respect 

我想这大概就是human nature 

佛家说烦恼即是菩提我暂且不提 

我倒是希望能够回到母体 

老妈对不起我时常把你气得跺脚 

你说你后悔当初没有堕胎把我堕掉 

每当我放学回家放下那沉重的背包 

家里空无一人只残留着你香水的味道 

那时我知道你那天晚上又要加班 

我打开冰箱拿出微波炉吃冰的晚餐 

老爸在凌晨两点钟醉醺醺地回家 

我从睡梦中醒来只听到你们在吵架 

我没有办法专心面对第二天的考试 

老师他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老师 

我讨厌穿制服我讨厌学校的制度 

我讨厌训导主任的嘴脸讨厌被束缚 

that's true 

很多人不屑我的态度他们说我太cool 

不爽我都曾将我逮捕 

i don't give a  about 人家说什么 

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他们算什么 

没有谁有权利拿他的标准衡量我 

主宰是我自己随便人家如何想我还是我 

爱钱的女人只给凯子摸 

不懂得用保险套的人别嫌孩子多 

金钱力量虽大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紧握着双拳的人们何时能松开手?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法庭严肃的空气逼得我快不能呼吸 

当时面临着终生监禁的我开始反省 

铁栏杆之后又是个截然不同的景象 

刑犯们眼神中看不到一点和平的气象 

仅有一寸短的铅笔写的是监狱风云 

日记上描绘的不是美好的户外风景 

自由在他们眼里才是憧憬 

放一把自制武器在枕头旁以防随时有人偷袭 

有些人怀疑老婆在外偷情 

有些人把家人寄来的信件一张一张好好收集 

有些人二十四小时几乎在床上休息 

有些人精神失常因为受不了打击 

三个月如火如荼的漫长等待已过去 

出狱后的我得面对三年的缓刑期 

这也好一生中第一次感觉到幸福 

但是生命的考验何止如此我不清楚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会发生 

翻开报纸的新闻又是看到放火杀人 

还记得某年无意间发现的照片 

上面有阿姨对男人施行心画面 

这简直摧毁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我无法忘怀照片中那笑容多么 

我抵抗胸口存在着不安及惶恐 

我不断听到痛苦的声音在内心怒吼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不论我走到天南不论我走到地北 

不论我走到哪都见识到人心的虚伪 

it's kinda funny 在人的眼里只有money 

外表好像要帮你却只是想帮他自己 

笑容可掬的脸后面谁知道是个狼心狗肺 

连朋友都能背叛因为只有名利合他口味 

她说她爱你的时候讲的是问心无愧 

搞不好她爱的是你身后的荣华富贵 

你可曾困惑在你身旁谁是敌是友 

对你落井下石的可能就是你的挚友 

你可曾经历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平常跟你称兄道弟的人都突然失踪 

亲爱的神伟大的神 

你可以怪我想法太过无知但我只是人 

我不信人因为人也不信我 

不要问我为什么我最多只能告诉你这就是我 

生命像海浪一样有时高有时低 

你是否告诉自己坚强渡过各种时期 

我从命运的天台放眼却看不到星空 

漆黑的天空压在头顶使我不得轻松 

在我心中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我不能再沈睡下去良心彷佛在笑我 

它在说:有几天几夜老妈曾经为你以泪洗面 

老爸他只顾己见希望之火只见熄灭 

我接起电话是老爸憔悴的声音 

虽没见面却不难想像他当时的神情 

刚听完他最近失业的消息 

脑海里马上浮现祖母的话警告我一定要争气 

我已经放弃所有哭的理由 

因为我早就习惯冷漠活在无情的现实里头 

人生要如何起头?改变要如何起手? 

当活在泥沼中要如何才能金盆洗手?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life's a struggle 日子还要过 

品尝喜怒哀乐之后又是数不尽的troubles 

everyday 有多少问题要去面对 

有多少夜痛苦烦恼着你无法入睡… 

“让风雅绝灭吧!”毕加索在绘制《阿德尼翁姑娘》时曾非常激动地说过这句话。在创作这幅画时,他把左边3位姑娘的形象处理成带有伊比利亚雕刻的拙味。而对右边两个姑娘形象的处理,画家进行了更强烈的变形,尤其是把脸部画得既奇特又骇人,就像是两具非洲的面具。这幅画在问世之初,理解它的人并不多,但在一片嘲笑声中,人们终于不得不承认它在西方现代美术发展中所起的“预言性”的作用。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上,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那只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看到矫健飞翔的白鸽,人们祈愿它象征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个年头,已出现了两次大战的硝烟,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的生活啊。

这只象征和平的白鸽,出自当时已六十八岁的西班牙美术大师毕加索的笔下。其实在他心里,这只白鸽至少已存在了近六十年。

在西班牙南部小城马拉加的梅塞德广场,茂密的绿树上停息着许多白鸽。它们在蓝天展翅的身影,是居住在广场边的画家唐何塞灵感的源泉之一。他画了不少鸽子。1890年的一天,唐何塞惊喜地看到他九岁的孩子,也画了一幅鸽子,画得活灵活现。从此,艺术的天分如鸽子,闪动在这个孩子的内心。那孩子就是幼年的毕加索。

十年后,先后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读完专业美术课程的毕加索来到巴黎。蒙马特尔区的一幢旧楼“洗衣船”里,一间墙面斑驳的房间,成为毕加索的居室。他的画有个时期以蓝色色调为主,这种天空、海洋的色彩,在他笔下有深和冷、孤独和失望的感觉,被称为“蓝色时期”。

然后,毕加索的画又进入了以描绘马戏团生活为主的“粉红色时期”。要是这个时期有朋友来拜访毕加索,就得穿过天桥,如同登船一般,再走上潮湿的楼梯,所以这幢旧楼称为“洗衣船”。在光线微弱的长廊中找毕加索的房间并不困难,那间有刺鼻的煤油味的就是。煤油可点灯,也是毕加索调颜料的油。进了门就能看到十几卷画布、散落在画架下的不少画作和画笔、颜料,还有凌乱的旧衣物和书籍堆放着。就在这间堆着杂物的房内,毕加索生活和创作着。

最初,罗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是毕加索常去的地方。可是有一天,他却在巴黎的人类博物馆里久久逗留。馆内展品中的黑人雕刻、面具等非洲、大洋洲的民族艺术品,对毕加索产生了诱惑。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达的强烈感觉,它们又用精简的几何形状表现,圆形表示眼睛,扁长方形代替嘴巴,是惊恐、惊怒还是喜悦、欢乐说不清。

毕加索思索着,并且从模仿走向创造。

1907年的一个夏日,毕加索请几位画家好友走进自己封闭了好几个月的画室。他们惊讶地看到一幅六米见方的巨幅油画。

“你是想让我们吞下抹脚破布,喝下煤油吗”画家布拉克直言不讳。

“看来,你改行画讽刺漫画倒是挺合适。”说这句话的画家与毕加索友谊深厚,平时为人和善。

野兽主义绘画运动的头领,敢于大胆创新的马蒂斯也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们看到这幅画上,有四个神态怪异的裸女。她们的眼睛、耳朵,特别是鼻子被古怪地夸张;过去绘画中线条柔美的女性裸体,在画中的两个裸女身上竟然棱角凸现。

毕加索创作的这幅后来被称为《亚威农姑娘》的画,成为二十世纪艺术立体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尽管毕加索的这种创新绘画,其抽象的立体风格难以为人们理解,可他用色彩与几何形态的强烈夸张、对比,给视觉艺术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

1936年,在法国生活的毕加索听到祖国西班牙发生了内战的消息。佛朗哥法西斯独裁势力用战争镇压共和派民主政府。毕加索坚决支持共和派民主政府。第二年的5月1日,在佛朗哥势力纵容下,纳粹德国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无数平民在炮击中伤亡。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使毕加索无法平静。他要用笔来表达心中的愤怒。一幅油画《格尔尼卡》在这年6月展出。

那是一幅三米半高,近八米长的巨画,画中有夸张与变形的人像,有马、公牛的变体形象,战争、暴力,孩子的死亡、母亲的悲伤,都被他用简洁的平面线条构成的图形一一勾勒。整幅画上只有黑、白、灰三种色彩,色彩的灰暗表明了民众的苦难。在画这幅《格尔尼卡》前,毕加索先画了四十多幅草稿。他说:“西班牙战争是一场反动势力对抗人民与自由的战争,我的艺术生涯也是对抗反动力量和艺术之死的不间歇奋斗……我正进行的《格尔尼卡》,甚至在我所有的近作中,都清楚地表达了我的厌恶与反感,因为那一小撮军人让西班牙沉溺于苦海及死亡深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巴黎。德军大炮和坦克碾压法国大地的噪声,骚扰着毕加索的画室。这时早已成名的毕加索,在巴黎有专用工作室。在物资供应紧张、空袭警报频传的巴黎,毕加索仍在作画。但他的作品中,各种野兽头骨和尖锐的刀、变形的叉等餐具,在烛光中与大葱、香肠共处,象征着战争的野蛮、粗暴。他坚持自己的操守,顶住了德军的威胁。

德国盖世太保带着军警突然搜查毕加索的家。粗暴翻检他的衣物和画作。一个纳粹分子看到《格尔尼卡》的照片,问毕加索:“这是你做的吗”

“不,是你!”毕加索毫不客气地回答。

是的。制造《格尔尼卡》惨案的,正是法西斯德国的飞机和炸弹。当德军战败,仓皇撤离巴黎后,街上的欢庆鼓乐声震动着毕加索工作室的窗户,毕加索在欢庆的鼓乐声里边哼歌边作画。

毕加索创作时,如同梦游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他凝视着一个才出土的泥偶像,流露出诧异的神色。瞬间,脸上又转变成观看照片时的凝重……忽而又陷入莫名的忧伤和焦虑中……”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生动地记录下了他在画室里见到的那个毕加索。那天,毕加索告诉马尔罗:那些非洲、大洋洲等黑人面具的造型,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创作,只是提醒自己绘画上想追寻的目标是什么。

“我不寻找,我只发现。”这位艺术大师九十二岁去世,留下了二万件油画、素描、雕塑、拼贴画和陶瓷艺术作品。他对艺术的发现和追求创新让世人惊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88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