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励志故事

梵高的励志故事,第1张

梵高的励志故事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物。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梵高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梵高的励志故事:1

 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一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着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了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衫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孤苦伶仃的母亲。

 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一般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于救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梵高的励志故事:2

 文森特·梵高27岁那年,不想再当教士、给矿工们传教了,他决心当个画家。到他33岁,第一次进了美术学院,但一个月后就退学了。那是1886年,他处于人生低谷:开始当画家已有六年,离他死去还有四年;此前一年,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此时他的画,恰与他的心情同样:灰暗,沉郁。那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双鞋子,一只翻着》,只有灰黑二色,就像是矿工所穿。

 ——等一等,文森特·梵高,不是应该如阳光般炽烈、让斑斓星月漫天旋转的半疯子么而事实上,到1888年,他的确已经成了那样。那在1866年到1888年间,发生了什么,让灰黑色的静物画家变成了向太阳燃烧的金色葵花

 1886年去巴黎之前,梵高是个很纯粹的荷兰画家,秉承荷兰黄金时代的传统:长于描绘静物,对物体材质表面精雕细琢,打光精确,阴影明晰,质感到位。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他那幅《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那幅画线条粗粝,色彩阴暗,幽深莫测,但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正是对笔触造反的时节——于是他也被召邀去了巴黎,参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展。

 如你所知,1886年印象派正要分崩离析。12年前首次联展时以莫奈为首的主力们,正待各奔东西;点彩派诸位野心勃勃,正要造莫奈的反;1886年的画展是印象派的最后斜阳,梵高赶上了。他没来得及在这次联展成名,但是:他看到了一些画,比如莫奈的风景画,比如毕沙罗的乡村画,比如保罗·西涅克的河流景色,比如埃米尔·伯纳德的风景画——这些画现在挂在艾克·麦克雷恩画廊,一如梵高当日看见它们的样子。

 他获得了什么呢从1887年开始,他的画变了。他感受到了光线与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笔触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确的素描”在光线下多么无力,领会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没有线条,形体之间的关系靠颜色决定”这一道理,以及最重要的:他邂逅了自己最钟爱的一个人——他在巴黎的印象派诸位大师画里,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大宗师歌川广重的身影。

 一个新的梵高就此出现了。他此前的33年灰黑色如画人生,在巴黎印象派的余晖中,被尽数烧尽,此后灰烬里,站出了美术史上最鲜艳夺目的人物。

 1888年2月19日,梵高离开巴黎,去了南方的阿尔勒。他在那里给高更写信:“我永不会忘记初到阿尔勒之日的情感。对我来说,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写道:“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这就是日本人的风貌:他们的神经更纤细,情感更直接。”

 是什么促使他开始燃烧生命的还是1886年到1888年,他在巴黎的见闻。他会说出这样的话:“看日本浮世绘的人,该像个哲学家、聪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吗不;该学习俾斯麦的政略吗不。你只该学会描绘草,然后是所有植物,然后是所有风景、所有的动物,最后是人物形象。你就做着这一切,度过一生。要做这一切,一生都还太短。你应当像画中人一样,生活在自然里,像花朵一样。”

 他的一生最后,如他所言。

;

1 至爱梵高评价怎么样好看吗

走进孤独的灵魂 看那斑斓的世界

文/梦里诗书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梵高死后他的死因为引,多人物视角的追溯,其所聚焦的并非是何般真相谜底,而是将梵高的灵魂跃然光影,于此中那数万张梵高风格油画所凝聚而成的动画,更是使**的每一帧俨然都无可挑剔,由此所形成的视觉冲击——美妙绝伦。

梵高这一题材,其实已然不止一次的被搬上荧幕,从最早的记录短片到“卷福”的电视**,多种多样的影视作品都在致力于去还原这位开山立派,却在当时不被世人所欣赏的悲情人生,以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意和英年早逝的遗憾,而这次的《至爱梵高》,除了有以“油画动画”这种尤为特立独行的展现手法外,**剧情也并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只是去再现他的一生。

在剧情上,《至爱梵高》以一封没有抵达收信人之手的梵高书信为脉络,主线故事明以主人公对梵高死因真相的探寻为展开,但实际上透过一个又一个曾经接触过梵高的旁人的追溯,一个曲高和寡,难以被世人认同,格外孤独的梵高形象随着剧情的发酵被徐徐道来,虽然这种多视角访谈式的手法不免使**在一定程度上稍显琐碎,但也正是在这种呈现中,**使一个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改编,变的更具可看性了起来。

整部**虽然时长仅为95分钟,但却是125位画家,耗时7年由65000张油画组合而成的,**在画风上高度贴合于了梵高的个人风格,所致力的则正是将梵高的昔日画卷,在光影之中灵动起来,这种大胆的创新,使**给人带来的感触是前所未有的,就个人作为一位尤为喜欢梵高画作的拥趸来说,其所带来的是宛若身临其境于了梵高斑斓的艺术世界,不经间便会回想到梵高那一幅幅生气勃然的画作。

**最后以《罗纳河上的星夜》为结尾,将梵高喻为了美丽的星夜,《至爱梵高》是哀而不伤的,它带领观众走进了一颗孤独的灵魂,看到的是梵高笔下那斑斓的世界。

2 关于梵高传的好词好句,急···

梵高传中喜欢的句子

她们贫苦,或许还不幸,但是痛苦使她们获得了灵魂。

上帝是不存在的,事情就是那么简单——没有什么上帝,唯有一片浑噩——悲惨、苦难、残酷、煎熬、黑暗和无尽头的浑噩。

我们内在的思想常常外露出来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热火,但没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来。过路人仅仅看到烟囱里冒出一点烟,照旧走自己的路。你瞧,该怎么办呢?一个人不能守护着这团内在的火,心怀这个刺激物,耐心地等待某个人走来坐在它旁边的时刻到来吗?

我将尽力而为,但我一点不轻视平凡,就其纯粹的意义来说,轻视平凡的东西,就一定无法超越这个起点。

你永远不会认识爱情,因为它不能生存,即使你的肌肤能够忍住火烧的痛苦之严酷考验,它也不能生存!”

一阵无声的悲伤巨涛涌上他的喉咙。他举起左手捂住嘴,压住阿姆斯特丹和整个世界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已经受到判决和被认为一钱不值的喊声。他的嘴唇尝到了事与愿违的惨苦的、惨苦的幻灭。

不论画人物还是风景,他希望表现的不是感伤,而是严肃的悲痛。

“普通人的头脑是依二元性来思考的:光和影、甜和酸、善和恶。那种二元性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既没有善,7a64e59b9ee7ad9431333332633037也没有恶,只有存在和实践。当我们描绘一个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描绘生活;当我们给那个行动命名——如邪恶或建狠——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主观偏见的领域。

首先,我们认为一切的真实都是美好的,不论它的面貌会显得多么可怕。大自然的一切,我们全盘接受,一点不漏。我们相信,在粗糙的真实中,比在巧妙的谎话中,有更多的美;在下层社会中,比在全巴黎的沙龙中,有更多的诗意。我们认为痛苦是好的,因为它在人的全部感情中,是最深刻的。我们认为性是美的,甚至即使是由妓女和龟鸨所表演的。我们把个性放在丑恶之上,把痛苦放在可爱之上,把穷困的现实放在法兰西的全部财富之上。我们全盘接受生活,不作道德上的裁判。

“我的画家的手指长得驯服了,”他想,“即使我的躯壳渐渐碎裂。”

“你并不丑,文森特。你是美的。你自己在糟蹋和折磨了包裹着你灵魂的可怜躯体,但是你无法伤害你的灵魂。我爱的正是你的灵魂。当你用热忱的劳动摧残你自己的时候,灵魂将继续生存……没有尽头,我就为这爱你。”

梵高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却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冥冥之中他的生命是为了创造那些画而存在的。就像巴顿将军说的,战士最好的归宿就是被战争胜利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他对艺术的执着和激情是好的。但是他的生活是不敢赞同的。假如没有供养他的弟弟,或者他的画最后并没有成功,那么他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人。他所缺的正是对生活对周围人的责任感。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太多的束缚所以我们才不能成为艺术家。这本书可以指导我们对艺术的态度,但不能指导我们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艺术家那样生活。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我们只能妥协。

3 怎么评价**《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动画**《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4 至爱梵高里收集了梵高的信的那本书叫什么

亲爱的提奥 梵高信件选集

本书收录了1872至1890年间,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600多封信件,按照时间顺序编号排列,同时依据梵高居住地的变化分列出章节,更加准确明晰地展现梵高的人生历程。

在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钱、画画。他只能用提奥寄给他的钱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梵高在现实生活面前是无力的,现实的环境使得他对自己异于常人的人生选择的思索越加深重。

然而,如果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那梵高是这条路上的勇者。无论现实生活如何不堪和落魄,他没停止过对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也可以说,正是对绘画的不断追求让他免于艰辛生活所蒙上的忧郁和沉闷。

当他在信中谈论起绘画,言语中总是热情洋溢的。他很擅长用文字来表现色彩,信件中饱含有关自然、绘画与艺术颇具价值的观点。

每当信件中谈论到他生活中的人,以及这些人同他的关系时,他完全判若两人,变得充满攻击性,变得不可理喻。

5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主要讲了什么

《至爱梵高》是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执导的传记类动画影片,由西尔莎·罗南、艾丹·特纳、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埃莉诺·汤姆林等担任配音,于2017年6月12日在安纳西国际动画**zd节首映并获得观众票选奖 。

该片于2017年12月8日在中国上映。 2015年是梵高的125年诞辰,为了纪念梵高,英国著名的**工作室BreakThru Films(曾获得奥斯卡奖)和Trademark Films从2012年开始筹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动画**,通过动画师手绘的120幅梵高画作,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

7天前,孙燕姿发布了从艺以来的第版13张个人专辑。 专辑同名主打歌《跳舞的梵谷》,是孙燕姿为她的偶像、后印象派著名画家梵高致敬的作品,用孙燕姿的话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跟我一样权的人,一样被赋予一些疯狂的人。”

正是这个疯狂的人,把自己的耳朵割掉后,吞枪自杀了。 有人说他是为了求爱割掉耳朵,有人说他是被人袭击才中弹身亡;有人说是高更在争吵后割了他的耳朵,有人说他是把枪当成了画笔才开枪走火……。

6 《至爱梵高》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世界首部全手绘油画**《至爱梵高》自从于12月8日登陆内地影院后,备受影迷的追捧和喜爱。

上映后,**连续稳坐同期上映**的上座率第一位,也持续获得各界名人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治愈抄满分”、“唯美而梦幻”、“绝无仅有的视觉盛宴”、“理解现代艺术的钥匙”、“眼睛做了一次超级SPA”、“如置身十里画廊”等等观众真实的评价通过微博、朋友圈、影评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各个专业评分网站如豆瓣87分、淘票票91分、猫眼92分、新浪**91分,知都给出了高分推荐。 影片推出的官方高端周边衍生品,也成为影迷瞩目的焦点,这也足见中国影迷对于《至爱梵高》这部**的喜爱。

此次入围金球奖道也是让《至爱梵高》成为大热话题,为中国的“梵高热”和**票房再添热度。

7 星空之下的灵魂有多纤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影评

走进孤独的灵魂 看那斑斓的世界文/梦里诗书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梵高死后他的死因为引,多人物视角的追溯,其所聚焦的并非是何般真相谜底,而是将梵高的灵魂跃然光影,于此中那数万张梵高风格油画所凝聚而成的动画,更是使**的每一帧俨然都无可挑剔,由此所形成的视觉冲击——美妙绝伦。

梵高这一题材,其实已然不止一次的被搬上荧幕,从最早的记录短片到“卷福”的电视**,多种多样的影视作品都在致力于去还原这位开山立派,却在当时不被世人所欣赏的悲情人生,以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意和英年早逝的遗憾,而这次的《至爱梵高》,除了有以“油画动画”这种尤为特立独行的展现手法外,**剧情也并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只是去再现他的一生。在剧情上,《至爱梵高》以一封没有抵达收信人之手的梵高书信为脉络,主线故事明以主人公对梵高死因真相的探寻为展开,但实际上透过一个又一个曾经接触过梵高的旁人的追溯,一个曲高和寡,难以被世人认同,格外孤独的梵高形象随着剧情的发酵被徐徐道来,虽然这种多视角访谈式的手法不免使**在一定程度上稍显琐碎,但也正是在这种呈现中,**使一个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改编,变的更具可看性了起来。

整部**虽然时长仅为95分钟,但却是125位画家,耗时7年由65000张油画组合而成的,**在画风上高度贴合于了梵高的个人风格,所致力的则正是将梵高的昔日画卷,在光影之中灵动起来,这种大胆的创新,使**给人带来的感触是前所未有的,就个人作为一位尤为喜欢梵高画作的拥趸来说,其所带来的是宛若身临其境于了梵高斑斓的艺术世界,不经间便会回想到梵高那一幅幅生气勃然的画作。**最后以《罗纳河上的星夜》为结尾,将梵高喻为了美丽的星夜,《至爱梵高》是哀而不伤的,它带领观众走进了一颗孤独的灵魂,看到的是梵高笔下那斑斓的世界。

8 如何评价**《挚爱梵高,星空之谜》的剧情

虽然该片对梵高死亡之谜仍未定论,但人们在理解痛苦、理解艺术和理想的过程中,理解了梵高。在穿越卑微落寞疾苦的终点,星光的深处,这颗痛极如炙,诚极如赤的灵魂,撼动世间心灵 。

对于梵高,他的画作和传奇经历是后世进入他内心世界的路径,该片试图打开它,形式上的功夫有目共睹,内容和叙事上即使有诸多不足和遗憾,但这种方式已经是打开梵高心门的一把好钥匙。

当看到油彩在大银幕上流淌,当看到那些梵高作品里熟悉的事物逐次出现,观众无法不感动于导演和所有画师对梵高的至爱,也无法不感动于他们对于艺术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执着。不过,首先因为过于饱和明亮的色彩,以及旋转升腾的图案、每秒12帧(正常**画面是每秒24帧)的抽格动画的处理,让整部影片相较于大多数动画片,更易产生审美疲劳,至少是视力上的压力。其次,由于选择手绘油画的呈现方式,不得不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部分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于是,油画与**之间的差异尽显,这也让该片被一些观众认为“形式大于内容”。 再有,如果不是对梵高生平非常了解,或许会看得云里雾里,故事的叙述以剧情片的标准来要求,并不算上乘之作。归根结底,这也只是一部由“至爱梵高”的人所制作完成的动画**。献给梵高和爱梵高的人都没有问题,但作为**本身,仅有技术上的创新,显然还不够完美 。

齐帆齐微课

如果你问我,最爱的明星或名人。我思考片刻便会说出他的名字:文森特·梵·高。

一位生于荷兰,后印象派的代表,死后成名,热爱向日葵的孤独画家。他是我中学作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又不是学绘画的,又能了解他多少?

我只能说,我不是艺术生,也不够狂热的深入研究他。只是单纯的被梵高一生的命运所打动,为他的才华、孤独、偏执、执着所折服。

你要说梵高生前有多高的成就,值得被崇拜吗?

没有,他的生前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他的作品并没有帮他过上简单富足的生活。生前只卖出一幅画,还是弟弟提奥买的。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终日与孤独、贫穷、抑郁症作抗争。我喜欢的是他那股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钦佩的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甘愿与贫穷和孤独为伴,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热爱都装进了他的画作里。

试问我能否有这般坚持和忍耐,我真的很难坚定的说:我可以,我愿意。

但世界回馈给梵高的,是他死后,每幅画都超亿元的被拍卖和收藏,一时被捧上后印象派大师的神坛,只可惜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

有时,会莫名的想:如果梵高没在1890年7月,那片他热爱过的南法麦田里,开枪自杀,他还能获得震惊世界的成就吗?

这个答案没人能知道。

梵高的一生,共有2000多幅作品。而他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完成的,在那个南法的阿尔勒小镇。

在2020年,我有幸去看过梵高在苏州的影像展,再次让我怀念起曾爱过的那个天才又疯狂的画家。

1888年2月,学有所成的梵高搭上开往阿尔勒的列车。

苍穹下,被蔚蓝包裹的风景,硫磺色的太阳,斜阳下金光璀璨的麦田,轻轻拂过其间的一丝暖风,一切仿若一幅风景画。这便是南法美丽而温暖的村庄,阿尔勒。

他相信,自己所向往的一切,都可以在南法实现。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瞬间他便感觉到,这就是他一直所向往的。

茂盛的麦田随着南法和煦的风轻轻荡漾,涌起的阵阵麦浪给了他无限的安慰;明媚的太阳与深蓝的夜空让他不由得拿起画笔描绘创作,在阿尔勒的一年时间里,梵高完成了二百余幅传世名作,度过了一直向往的唯有自我、自然、还有绘画的生活。

与巴黎的太阳不同,清激蔚蓝的天空中,阿尔勒的太阳总是泛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太阳升起的那一瞬,整个大地就像被火热的力量所笼罩,阿尔勒的自然是每日赋予梵高灵感的“缪斯”。

阿尔勒的太阳是抚慰梵高孤独凄凉内心的一剂良药。

太阳的金黄是阿尔勒的颜色,同时也是梵高最想附着于画布的最美好的颜色,这也是梵高至今仍被称为“太阳之画家”的理由。

梵高抓住了风景中所有**阳光的气息。

在**阳光的照射下,成熟的麦田越发金黄耀眼;正在播种的农夫脚下,泥土在**光芒的映村下显现出大地的蓝色光芒,这样的光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阿尔勒这片,“蔚蓝色调与华丽色彩”的罐土地,沐浴着给予生活希望与生机的火热阳光。

梵高认为星光满溢的深蓝色夜空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对于懂得从深夜的黑暗中寻找色彩的梵高来说,夜晚并不是黑暗的象征,而是充溢着美好的时间。

洒下不同蓝色的美丽夜空中,繁星闪耀;另一片夜空,有如梵高澎湃内心的蓝色旋涡正在回旋。画面中的影像生动地将梵高笔下的星空再现,仿若万花筒中的镜像,宁静与美好无限延伸。

梵高独自站在夜空下,将深蓝色黑暗中绽放的点点星光描绘于画布时,又会有着怎样的思绪。是否每画下一颗星,都会--回想并深深思念那些爱过却不能将他们留在身边的人们,并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变成天上的繁星再次相遇呢。

阿尔勒的自然是梵高的“缪斯”,同时也是生前的最后一丝安慰,但在梵高曲折的一生,阿尔勒的温暖也仅仅是美好的一瞬,他最终选择孤独地走向星辰,将那些曾经灿烂的瞬间,留在了他挚爱的画作之中。

梵高7岁时在教会墓地发现了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这是出生后便天折的哥哥文森特的墓地。在哥哥的墓前,梵高看到了盛开的向日葵。

梵高离世后,覆盖在其灵柩上的也是向日葵。

1889年,在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这样写道,“好比芍药属简宁,蜀葵于郭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由此可以看出向日葵是梵高一生挚爱的花。

而在阿尔勒创作的向日葵作品远比在巴黎时创作的更加明艳茂盛,这是因为蓝天下阿尔勒明媚的向日葵意味着太阳与生机。

1890年7月27日,饱受精神折磨的梵高在广阔的麦田向自己开枪,两天后,在闻讯赶来的提奥怀中闭上眼睛离开了人世。

《麦田的乌鸦》为梵高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幅作品,狂风下不停晃动的麦田与旋涡满布的乌蓝色天空,群鸦乱飞,画中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梵高的死亡。

也许艺术注定是孤独的,但我想梵高的不朽在于: 他把曾深爱过的色彩与心中理想的乌托邦带到世人面前,向死而生,给我们以追梦的勇气。

我们的现在是幸福的,至少我们还能平凡而认真的生活着。

—仅此献给至爱的梵高,文中文字有摘录展览词文。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18)2061字,命题文,累计18945字。}

没有一颗顽强的心,就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凡叶

亲爱的梵高:

你好!

 在写这封信时,我刚刚看完世人为了纪念你拍摄的**《挚爱梵高》,听着轻声呢喃般的歌曲《Vincent》。我很庆幸有这样的**和歌曲,这说明在这个离真正的美越来越远的世界,还是有人并且开始有人发自内心的爱护您,懂得您,而不是出于对一个并不了解的伟大艺术家的单纯的缅怀。没有这样的**,没有这样的歌曲,了解了你的生平事迹,我也会认为你是一个疯子,现在,我只觉得你是上天流下的一颗艺术的泪,饱含着忧伤孤独却一如既往的热烈的对生活的爱,艰难的生活在这庸俗的人间。玛格丽特**说得对,人们只关心你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却没人关心你是怎么痛苦的活着的。还好,最后的最后,你还是离开了这让你伤心的人间,回到天上去,和你心爱的星空在一起,遥遥地看着你曾生活过的人间。

很多艺术家分析你的画作,说你偏爱**和蓝色,二者还经常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我想,你爱蓝色,是因为蓝色本身就是忧郁的,他们虽然忧郁,却也透露着难得的平静祥和。你爱**,因为他们透露着勃勃生机,书写着你内心的活力,却也泄露了你内心的焦躁。正是这样奇怪的色彩冲击和偏爱,多么贴切的透露了你内心的小秘密:你终身处于矛盾中。他们说,你尤爱大量鲜明的色彩,很多画作的色彩像是直接喷洒上去的。我想,那是你用生命中最热烈的方式表达你对生活对美的深入骨髓的热爱和不放弃吧。 即使你割掉了耳朵,即使你被传自杀了,我想,你的一生还是在和命运做着顽强的抵抗的。

没有一颗顽强的心,就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现在,我是多么深深的爱着你。但我不爱你的才华,不爱你的画作,我只爱你看透了生活本质依然热爱它的英雄般的斗志和永不放弃的对美对生活的生生不息的爱。

其实,我也爱你悲剧的一生。不是因为传奇,不是因为震撼。只是冥冥中觉得,天上的星本就是孤独的,遗落在凡尘的天上的艺术品本就会蒙上灰尘,即使有一天这灰尘被人拂去,也无人能解这份固执的孤独。

 亲爱的梵高,愿你和星星为伴,能够永远祥和的看着我们,也许这份固执的孤独有一天会被人打破,但还是让它静静的留在那里吧,这样很美,很踏实。

                                                                                                                                           爱你的,

                                                                                                                                            凡叶

致梵高的一封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244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