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原文、翻译以及文章内容的解读

谁能给我《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原文、翻译以及文章内容的解读,第1张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练习

(1)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榆柳( )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 )里烟。久在( )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人生几何!(    ), 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 ( )。

(4)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 ), ( )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5)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7)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

(8)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_______。

(9)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______,_____。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

(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_________________。

(1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_。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 三部分,用 等表现手法。《诗经》里的诗多为 言诗。(《蒹葭》、《采薇》)

(19)《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 诗人。《 》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诗。

(20)“乐府”,原指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选自《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诗,与北朝民歌《 》并称“乐府双璧”。

(21)曹操,字孟德, 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有《曹操集》。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 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为“ 风骨”。

(22)陶渊明,字元亮,一名 ,字渊明,世称 先生,东晋时期 诗派的开创者。(《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

(23)苏轼,字子瞻,号 居士。词,开创 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 (父,字明允,号老泉)、苏辙(弟) 并称“三苏”。(《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

(24)王安石,字介甫,号 ,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5)六艺:

2四书五经: 合称“四书”。 合称“五经”。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一、学习指导语:1、理解的成语,才能记住并正确运用;2、将成语分类,才能记住更多的成语;3、归纳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才能更好的运用成语。二、预习检测题: 1、下列成语字音有误的一组( )A、人才济济 jǐ jǐ 乳臭未干 xiù 虚与委蛇 yí 大腹便便 pián piánB、图穷匕见 xiàn 如法炮制 páo 汗流浃背 jiā 锋芒毕露 wángC、鲜为人知 xiǎn 气冲斗牛 dǒu 一傅众咻 xiū 安步当车 dàngD、循规蹈矩 jǔ 载歌载舞 zài 叱咤风云 chà 浑身解数 xiè 2、下列成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相形见绌 病入膏肓 草菅人命 锋芒毕露、B、忍俊不禁 明查秋毫 谈笑风生 姗姗来迟C、惟妙惟肖 销声匿迹 口蜜腹剑 苦心孤诣 D、莫衷一是 虎视眈眈 滥竽充数 指手画脚 三、课堂自主学习题 1、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 、 ;二是 ,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 ,如 、 ;四是 ,如 、 ;五是 ,如 、 。 2、成语的结构有: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及各种复句关系等。请找出下列成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 A、三顾茅庐、平分秋色、大显身手、画龙点睛 B、情投意合、三番五次、任重道远、循规蹈矩C、世外桃源、一盘散沙、中流砥柱、痛改前非D、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衣无缝、锦上添花四、小组合作探究题1、用十二属相编写成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请写出开头是“一”至“十”的10个成语: 3、请写出以“百”“千”“万”开头的成语(每个数字至少写五个)百尺竿头、 千方百计、 万人空巷、 4、成语接龙游戏:提示:可以按数字接龙、也可以按动物接龙,或者按其他类别接龙。 5、辨析下列成语: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东山再起 死灰复燃 不刊之论 不足为训 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 罪不容诛 死有余辜 擢发难数 罄竹难书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五、达标检测: 1、找出成语字形有错的一项并改正( )A、久负盛名 天长地久 有备无患 概世无双 B、古往今来 无微不至 默默无闻 赫赫有名C、首屈一指 一往情深 精益求精 引以为荣 D、专心致志 循序渐进 学以致用 徇私枉法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数落(shǔ)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B、毗邻(bì) 前后相属(zhǔ) 侍侯(shì) 洁身自好(hào)C、便笺(qiān) 人才济济(jǐ)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B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教人目不暇接。C苏凤麒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机会。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真当另眼相看。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D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真可谓处心积虑。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烽火,消费者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白骨精尽管云谲波诡,变着法子多次以假象迷惑唐僧,但还是被孙悟空识破阴谋,打得原形毕露。B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C从某种意义上讲,搞财务工作犹如阪上走丸,有一定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已,才能“化险为夷”。D有的老师抓住课文中无关主旨的一两句话大加发挥,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是小题大作。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老王的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B端正党风是关键,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为政清廉,带好了头,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C我收到美国朋友给我的来信,发现那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D你以为他们会就此罢休吗?不,得陇望蜀,他们的欲望你永远也满足不了。六、作业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7年全国高考卷1)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007年全国高考卷2)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1)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荫庇 频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珠联璧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7年北京卷高考题)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 的花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晋侯、秦伯围郑,]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郑国在当年晋文公出亡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 其:郑国)

[且贰于楚也。]即从属于晋,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动词,驻扎,屯兵。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秦军氾南。]秦军驻扎在氾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郑国大夫对郑文公说:

[“国危矣,]国家危险,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能让烛之武拜见秦国大王,

[师必退。”]秦军一定退兵。

[公从之。]郑文公同意。

[辞曰:]烛之武推辞说:

[“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犹不如人;]尚且不如一般人;

[今老矣,]现在老了,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啦。”

[公曰:]郑文公说

[“吾不能早用子,]“我没有在过去重用你,

[今急而求子,]现在国家有难,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郑亡,]然而郑国灭亡,

[子亦有不利焉。”]没有国家对你也不利。”

[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晚上用绳子缚住烛之武的身体,把他从城墙上放下来,就出了城,

[见秦伯,曰:]拜见秦穆公,说:

[“秦、晋围郑,]“秦军、晋军包围我们,

[郑既知亡矣。]我们已经知道快要灭亡了。

[亡郑而有益于君,]假如使郑国灭亡有利于你,

[敢以烦执事。]何敢拿这件事来麻烦你。

[越国以鄙远,]秦国超越晋国,把辽远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相对就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打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往返,

[共其乏困,]共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君亦无所害。]这对你没有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你曾经给过晋军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君之所知也。]你知道这件事。

[夫晋,何厌之有?]那个晋国,国君有什么满足的?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欲肆其西封,]又准备往西扩大边界,

[若不阙秦,]如果不减少秦国的土地,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要的土地呢?

[阙秦以利晋,]减少秦国的土地是有利于晋国,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说,]秦穆公高兴。

[与郑人盟。]与郑国签定盟约。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命令杞子等三人秦国大夫守城,

[乃还。]于是(秦国军队)撤军回去了。

[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公曰:]晋文公说: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行。假如没有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做到国君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秦穆公的力量,又反过来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失其所与,不知;]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攻打代替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晋军)也离开郑国。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文学美最集中展现的是两个部分:易水决别和荆轲刺秦。通过情感诵读、教师鉴赏引路的方法,抓住这两部分重点落实,从知、情、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授时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脉,继而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力争将易水悲歌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憾,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

 正音: 督亢(kànɡ) 愿足下更(ɡēnɡ) 虑之樊於期(wū jī) 右手揕(zhèn) 其胸拊(fǔ) 心血濡(rú) 褛以药淬(cuì) 之忤(wǔ) 视瞋(chēn)目 变徵(zhǐ)之声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色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段,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性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

 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入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入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

 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包太子丹:心浮气躁动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摇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就这样,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

 4、师:赏析完本段,哪位同学来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背景音乐是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调、主题一致。学生朗诵时,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乐,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跟上音乐节奏。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比如读到“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指导学生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深情朗读是本课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发挥的学生,诵读到位,才能渲染气氛,感染那些内向寡言的学生。

 四、迁移延伸,学会辩证分析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完成作业:

 五、拓展探究

 “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

[原 文]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公从(13)之。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许之(23)。

夜缒(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吾其(81)还也。”亦去(82)之(83)。

[注 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在秦、指晋文公当年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5贰)于楚:对晋国怀有二心而倾向楚国。指在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⑥军:动词,驻军,驻扎。⑦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北。⑧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⑨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⑩郑伯:指郑文公。(11)见:谒见,进见。(12)师:军队。(13)从:听从。(14)辞曰: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推辞。(15)之:助词,取消句子“臣壮”的独立性,使它降格为时间状语。(16)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17)犹:尚且。(18)为:做,干。(19)也已:语气词连用以加强语气。巳,同“矣”。(20)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1)是:代词,译为“这”。(22)焉:语气词,啊。(2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游说秦君这件事。(24)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5)郑既知亡:即“郑既知秦、晋欲亡之”的省略。既,已经。(26)亡郑:使郑国灭亡。可译为“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7)有益于君:即“于君有益”状语后置。于,介词,对,对于。(28)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29)以烦:“以之烦”的省略。以,拿,用。之,代“亡郑”这件事。烦,烦劳。(30)执事:您的手下。类似于“陛下”、“阁下”这一类对对方的敬称。(31)越国:跨越别的国家。秦在西,郑在东,晋在秦郑之间,由秦至郑需要越国。(32)鄙远:把远方的地区当作自己的边邑。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作边邑。(33)其:那,那种。(34)焉用:哪用得着。焉,表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35)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陪,增加。邻,指晋国。(36)邻之厚,君之薄:这里的两个“之”字分别取消“邻厚”和“君薄”两个单句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假设复句。(37)舍:放弃。(38)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当作……”。(39)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40)行李:使者。(41)之:取消“行李往来”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时间状语。(42)共(gōng):通“供”。(43)乏困:相当于“不足”。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44)赐:名词用如动词,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事。(45)焦、瑕(xiá):地名。(46)济:渡河。(47)设版:筑城,修建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48)焉:兼词,“于”加代词“是”,在那里。(49)夫(fú):发语词。表示议论更进一层。(50)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1)既:已经,……以后。(52)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53)封: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疆界。(54肆):扩张,延伸。(55)封:疆界。(56)阙(què):使……残缺,受损害。(57)焉:兼词,“于”加代词“是”,从哪里。(58)之:指土地。(59)以:来。(60)利晋:有利于晋国。(61)唯:希望。(62)图:思考,考虑。(63)说:同“悦”,高兴。(64)盟:动词,结盟。(65)逢(páng):“逄”的本字。姓。(66)戍:守卫。(67)之:指郑国。(68)还:回,指撤军回国。(69)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70)之:代秦军。(71)公:指晋文公。(7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可译为“假如没有”。(73)夫(fú):代词,那。(74)不及此:到不了这个地位。(75)因:凭借,依靠。(76)敝:坏,这里是“伤害”的意思。(77)所与:所结交的国家,即同盟国。与,结交。(78)知(zhì):通“智”。(79)以乱易整:用自相冲突变成原来的步调一致。易,变。整,有秩序。(80)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81)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82)去,离去,离开。(83)之,它,指郑国。

[译 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同晋国有盟约的情况下,又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不过,郑国亡了,(对)您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缒了出来,进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秦晋要想灭掉它。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的左右。(不过)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作为飞地,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用得着灭掉郑国来为您的邻国多得土地呢邻国势力加强了,(就意味着)您秦国势力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让它做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往来经过时,(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还有)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答应过送给您焦、瑕二地(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儿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它东向灭郑作为他的疆土后,又(必然)想扩张它西边的疆土,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往西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留下)守卫郑国,便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过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了一个盟国(这是)不智;用自相冲突代替原来的步调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出郑国。

[鉴 赏]

文章一开始寥寥数语,就可想见秦、晋咄咄逼人的来势和郑国危如累卵的险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良才。烛之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登上历史舞台的——于是国运系于一身的这个老人在深夜“缒而出”,只身去虎狼之师中去面见不可一世的霸君。他那种爱国赤诚,那种宝刀不老,壮志犹存的英雄气概决不亚于那风萧萧的易水之上的荆轲。

然而,老人凭借着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抓住“利害”二字,力挽狂澜,说服了秦君,

可谓字字千钧。他首先肯定:“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一种出人意外的冷静态度,撇开这个无需置辩的问题,从而转入分析问题的关键:灭郑对秦的利与弊。第一,“越国以鄙远”是极为困难的;第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占有了郑国,您却失去了一个“东道主”,一个友邦;第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所以必将“阙秦”。为了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烛之武还提醒秦君殷鉴不远,以“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来证明晋君背信弃义之速。于是貌似牢固的秦晋联盟的根基动摇了,秦穆公彻底打消了联晋攻郑的念头,不但撤走了秦军,还留下“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面对这种局势,晋文公也只好退兵。至此,一场关系郑国存亡的危机终于化解了。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人教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32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