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语文版}

初中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语文版},第1张

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三、出处

《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品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编辑本段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划完这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跳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老人和小孩,乐在其中。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编辑本段注释

  太元: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

  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 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行。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林尽水源:林近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抛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仅能容下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通俗点讲是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叹息,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沿着。 向:原先。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终于。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果:结果。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

编辑本段考点

陶渊明的家乡是庐山的大汉阳峰下,他笔下的桃花源又称康王谷,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世外桃源。康王谷景色优美,曾被认为是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的创作原型 。关于桃花源的具体地址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在安徽古徽州的黟县 ,也有人认为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更有甚者认为是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景区,其实我觉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构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代表着当时人们对安乐生活和自由的美好追求。总之诸多因素为桃花源更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其实我觉得安徽徽州黟县的台湾桃花源不太像陶渊明口中的桃花源,虽然景区里翠谷瀑布,观音瀑布,新寮瀑布等非常壮观,再加上里面幽美的自然环境,与桃花源有些类似,但是从时间上推算,可能性非常小。

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县被公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因为这里与桃花源记里面的描述比较符合,这里的桃花源面对沅江 ,背靠雄伟的山峰,河岸边种满了满山的花。诗中那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大概就是描述的这里了。据史书记载,这里早在汉代就以自然美景著名,晋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 所以不管是从自然环境还是从历史时间推算,常德的桃源县比较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而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景区我觉得可能性是最小的,因为不管从时间推算,还是从地理位置都不可能是他笔中的桃花源。但是这个景区内景观秀丽,特别是淳淳流淌的桃花溪边上种满了灿烂的桃花,清澈的桃花溪,临近的村落,与世隔绝的人群就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告别城市的喧嚣,住山水田园之间,和谐静谧的田园生活不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吗?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桃花源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才是最美的。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

出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的成语有成语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解释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导语:《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 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 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离开、再寻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桃(táo)花(huā)源(yuán)记(jì)

陶(táo)渊(yuān)明(míng)

晋(jìn)太(tài)元(yuán)中(zhōng),武陵人(wǔlíngrén),捕(bǔ)鱼(yú)为(wéi)业(yè),缘(yuán)溪(xī)行(háng),忘(wàng)路(lù)之(zhī)远(yuǎn)近(jìn);忽(hū)逢(féng)桃花(táohuā)林(lín),夹(jiá)岸(àn)数(shù)百(bǎi)步(bù),中(zhōng)无(wú)杂(zá)树(shù),芳草(fāngcǎo)鲜美(xiānměi),落英缤纷(luòyīngbīnfēn);渔人(yúrén)甚(shèn)异(yì)之(zhī)。复(fù)前行(qiánxíng),欲(yù)穷(qióng)其(qí)林(lín)。林(lín)尽(jìn)水源(shuǐyuán),便(biàn)得(dé)一(yī)山(shān)。山(shān)有(yǒu)小(xiǎo)口(kǒu),彷(páng)佛(fó)若(ruò)有(yǒu)光(guāng),便(biàn)舍(shě)船(chuán),从(cóng)口(kǒu)入(rù)。

初(chū)极(jí)狭(xiá),纔(shān)通(tōng)人(rén);复(fù)行(háng)数(shù)十(shí)步(bù),豁(huō)然(rán)开(kāi)朗(lǎng)。土(tǔ)地(dì)平(píng)旷(kuàng),屋(wū)舍(shè)俨(yǎn)然(rán)。有(yǒu)良(liáng)田(tián)、美(měi)池(chí)、桑(sāng)、竹(zhú)之(zhī)属(shǔ),阡(qiān)陌(mò)交(jiāo)通(tōng),鸡(jī)犬(quǎn)相(xiàng)闻(wén)。其(qí)中(zhōng)往(wǎng)来(lái)种(zhǒng)作(zuò),男(nán)女(nǚ)衣(yī)着(zhuó),悉(xī)如(rú)外(wài)人(rén);黄(huáng)发(fà)垂(chuí)髫(tiáo),并(bìng)佁(yǐ)然(rán)自(zì)乐(lè)。见(jiàn)渔(yú)人(rén),乃(nǎi)大(dà)惊(jīng),问(wèn)所(suǒ)从(cóng)来(lái);具(jù)答(dá)之(zhī)。便(biàn)要(yào)还(huán)家(jiā),设(shè)酒(jiǔ)、杀(shā)鸡(jī)、作(zuò)食(shí)。村(cūn)中(zhōng)闻(wén)有(yǒu)此(cǐ)人(rén),咸(xián)来(lái)问(wèn)讯(xùn)。自(zì)云(yún):「先(xiān)世(shì)避(bì)秦(qín)时(shí)乱(luàn),率(lǜ)妻(qī)子(zi)邑(yì)人(rén)来(lái)此(cǐ)绝(jué)境(jìng),不(bú)复(fù)出(chū)焉(yān);遂(suì)与(yǔ)外(wài)人(rén)间(jiàn)隔(gé)。」问(wèn)「今(jīn)是(shì)何(hé)世(shì)?」乃(nǎi)不(bú)知(zhī)有(yǒu)汉(hàn),无(wú)论(lùn)魏(wèi)、晋(jìn)!此(cǐ)人(rén)一(yī)一(yī)为(wéi)具(jù)言(yán)所(suǒ)闻(wén),皆(jiē)叹(tàn)惋(wǎn)。余(yú)人(rén)各(gè)复(fù)延(yán)至(zhì)其(qí)家(jiā),皆(jiē)出(chū)酒(jiǔ)食(shí)。停(tíng)数(shù)日(rì),辞(cí)去(qù)。此(cǐ)中(zhōng)人(rén)语(yǔ)云(yún):「不(bù)足(zú)为(wéi)外(wài)人(rén)道(dào)也(yě)。」

既(jì)出(chū),得(dé)其(qí)船(chuán),便(biàn)扶(fú)向(xiàng)路(lù),处处(chùchù)志(zhì)之(zhī)。及(jí)郡(jùn)下(xià),诣(yì)太守(tàishǒu),说(shuō)如此(rúcǐ)。太(tài)守(shǒu)即(jí)遣(qiǎn)人(rén)随(suí)其(qí)往(wǎng),寻(xún)向(xiàng)所(suǒ)志(zhì),遂(suì)迷(mí)不(bù)复(fù)得(dé)路(lù)。南(nán)阳(yáng)刘(liú)子(zǐ)骥(jì),高(gāo)尚(shàng)士(shì)也(yě),闻(wén)之(zhī),欣(xīn)然(rán)规(guī)往(wǎng),未(wèi)果(guǒ),寻(xún)病(bìng)终(zhōng)。后(hòu)遂(suì)无(wú)问(wèn)津(jīn)者(zhě)。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因为它虽经千年而历久弥新。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世外桃源”已经成为人们理想境界的代名词。《桃花源记》文字浅显,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以其无以伦比的思想性,影响着中国文人,它充满着哲理的光芒,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五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对《桃花源记》进行经典重读。

一、有几个世界?

初读,这里显然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理想世界。

先说现实世界。小处来讲,《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第二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混战连年,赋税徭役繁重,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大处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然而,即使在最动荡的乱世,这个现实世界还不时闪耀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光芒,还不时闪现出一个个光耀千古的名字,曹操、华佗、谢灵运、范晔、嵇康、阮籍、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郦道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没有用更多的篇幅来说外面的现实世界,“晋太元中”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借村中人之口交代了晋以前秦的战乱,事实上,全文没有对“晋太元中”的社会状况有一个字的正面描写,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清晰地知道现实世界是分裂的、混乱的。这就是陶渊明想要远离的现实世界,黑暗、凄惨、民不聊生。

再说理想世界。《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世界,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人安居乐业,个个民风淳朴,彼此和睦相处,宁静安详快乐,这个世界就是与世隔绝、人人向往的绝境——世外桃源,他是陶渊明的理想彼岸。

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有没有一个介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第三个世界呢?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几乎每个意识形态最终确立之前都是模糊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的,但是《桃花源记》的两个世界,楚汉之地,泾渭分明;海水火焰,绝不兼容。它们切割得决绝而干脆,绝不拖泥带水,绝不藕断丝连,通向两个世界的桥梁,是一个误打误撞、事实上还是陶渊明虚构幻化出来得一个渔人。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个世界是完全不存在的。那么在两者之外有没有一个更冷峻超脱的第三个世界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第三个世界就是陶渊明自己的“我的世界”。“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凌驾一切,它是上天的第三只眼睛,俯瞰苍生,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它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装着历史和将来、美丽和丑陋、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这就是《桃花源记》的第三个世界,世界在作者脚下奔腾、流转、前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桃花源找得到吗?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桃花源记》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三句话清楚地告诉人们:桃花源是找不到的,不可逆的。

最应该能够找到的应该是太守,渔人作了标记,折返回去寻找的时间最短,但结果是迷路了;刘子骥也应该能够找得到,因为他是隐士,是公认的高尚人士,然而这样一个高人也找寻不到;于是,这世外桃源的地方就无人问津,再也找不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镌刻上了浓浓的神秘气息,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它?

首先,桃花源纤尘不染。桃花源存在于陶渊明的心里,它是如此独自美好,美好到不可触碰,田园中的陶渊明,斩断了所有尘思杂念,在“我的世界”里,再也容不得半点异质介入,村中人不知外界今夕何夕,却对外界严防死守,你要么不去寻找,如果找寻,它就会永久地消失在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其次,桃花源遗世独立。一听到桃花源就心动的南阳刘子骥绝不能算是真正的隐士,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心生波澜,眼有烟火,以鲜花和掌声、名誉和财富、学识和姿态来自我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要想前去,先做到“五斗米前不折腰”。

最后,陶渊明站在人格的制高点告诉我们:现实世界可以有背叛(譬如那个渔人,背叛了村中人;譬如刘子骥,背叛了归隐的初衷),但理想的蓝图不能随意改弦易张。“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三、“乃”字怎么读?

先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朗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句子,品一品,“乃”字怎么读?

生:“乃”的意思是“竟然”,所以应该要读出感叹、惊叹的意味。

师:仅仅是惊叹吗?

生:……

师:鲁迅的小说《故乡》里,“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生(豁然开朗):还有嘲笑的意味。

师:谁嘲笑谁?

生:渔人嘲笑桃花源中人不谙世事。

师:嘲笑者只能是渔人吗?

生:……

师: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桃花源中人嘲笑渔人?

师:请你想一想,村中人嘲笑渔人可能的原因?

谁笑谁?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来看,桃花源里没有时间流逝,没有历史变换,时间停止了,历史消失了,渔人当然会嘲笑桃花源中人的落伍和背时;然而我们深思一下,现实世界中的人难道不可笑吗?桃源中的人们生活那么怡然自得,它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反观外面的世界,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该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外面世界的凡夫俗子。

四、桃花源有多美?

这个问题看似低级,实则大有可为。请看实录:

师:桃花源有多美?

生(笑):很美。

师:桃花源哪里美呢?

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明桃花源景色很美。

师:我问的是桃花源,你讲的是桃花林。你能不能就桃花林来判断桃花源?

生:桃花林就这么美,里面肯定更美。

师:即使在桃花源门口,这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就足以和外面的世俗空间势不两立,更不要说里面的世界。这是桃花源美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不进桃花源,就知桃源美;若进桃花源,桃源定更美。

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有多美丽?只有通过对比衬托出来,衬托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桃花林,另一个是外面的现实世界。我们只是读到桃花林的文字,就已经感觉到桃花源非比寻常,它必定比桃花林更美,它必定完全背离于世俗之外。

五、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回答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答案可以写出一长串,但是细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我们并没有感觉很美,桃花林甚至要比桃花源更美,桃花源反而是如此的稀松平常,这样的生活我们天天拥有。

仔细再想,掩卷沉思,恍然大悟:正因为天天拥有,才觉得平常普通;如果不曾拥有,会不会还觉得平常普通?

这是一个哲学思考。安详、闲适、平常,往往是是我们不会珍惜的,但却是饱经战乱不幸生活中人的天堂!因为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因为平常,反而成了人们最奢侈的期盼。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就在于里面的人绝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就在于它彻底切断了功利天下的欲望体系,这才是真正的生态独立、精神独立、空间独立!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文化经典,其文字极其浅显干净,千百年来始终没有人在精神领悟上接近。他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今天已然成为现实,但是在魏晋时代,却是陶渊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桃花源记》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他在哲学的天空下思考人生,告诉我们世界充满希望。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董卿引用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面对我们的世界,陶渊明也告诉我们,希望永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38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