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22岁小伙邂逅36岁单亲妈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恋情?

上海一22岁小伙邂逅36岁单亲妈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恋情?,第1张

上海一22岁小伙邂逅36岁单亲妈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恋情?

一、我认为两个人如果是真爱的话,就可以冲破一切阻碍。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22岁的小伙子在咖啡店里遇到了一位女性,这位女性是一位单亲妈妈,当时这名小伙子并不知道女性的情况,只觉得女子气质出众,自己对他一见钟情,于是大胆的要了****,对女子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刚开始女子并不同意,不过后来经过了解,两个人相爱了。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段爱情,但是我觉得,只要两个人有爱,那么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够解决,因此我还是非常看好他们的。

二、我认为年龄差并不能阻挡爱情。

这名女子和男子有着14岁的年龄差,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就算有爱,这种年龄差距也会让爱变得苍白无力。不过他们一直在慢慢磨合,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让自己成为对方心中的唯一。现在他们生活的非常好,而且总会发布自己的动态,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别人,或许年龄差距有点大,但是在爱情面前,却显得那样的渺小。

三、两个人如果在婚后好好经营爱情,一定会幸福长久的走下去。

现在这对年轻人已经结为了夫妻,两个人共同努力,劝说双方的父母同意这段婚姻。在亲友的见证下,两个人相约一定要白头到老,共同组建美满的家庭。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并不缺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经营家庭,可能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摩擦,但是只要把包容,真诚和爱,放在首位,那么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问题,一定会有美满的生活。

文字世界中,我一直偏爱女作家的作品,也许觉得是她们有着更加细致的眼光,更加优雅的姿态,更平和的内心,去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好。闲暇时,喜欢捧一本书,品味她们笔下的文字,是如何穿越生活,散发出动人的墨香。在烦恼时,她们的文字,如清风阵阵,拂去生活的浮尘,带来片刻的清新与愉悦。我所心仪的几个女作家,也许并没有张爱玲、林徽因、萧红、三毛的名声响亮、文字恢弘,却都是用平凡的文字,静静抒写生活,抒写自己的感触,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也对她们笔下描绘的生活景致心生向往,她们是白落梅、赖钰婷、陈丹燕。也许都不是声名大震的作家,但她们的文字,有情感,有态度,有向往,读来令我动容,特写下些许感想,与读者共享。

                     读白落梅

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白落梅的文字,温婉清淡,所谓“落梅风骨,秋水文章”,正是读者对其人其文的品评。

她的书,作者简介只有寥寥几笔,“隐世才女,栖居江南,简单自持”,想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有这样清淡的心境,她的文字中,有着对童年故乡乡居生活的回忆,对父母祖父母的思情想念,有对自然万物生息的关怀,有对自己安静生活的记录与感知。《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中,抒写了她对佛家僧侣的崇敬与对佛缘的独特感知与奇妙际遇,只愿做佛前的一朵素莲,静立佛堂,聆听佛说完前世未完的故事。《相思莫相负》是她与宋词的一场邂逅,每个词人都有自己的心灵故事,就在宋代的那场花雨中,她是前世一个独守柴屋的贫女,煮一壶清茶,安慰疲累的过客,听他们讲诉诗词中或喜或悲的如歌岁月。她将诗词融入生活之中,于人生悲喜、起起伏伏中,用诗词安慰灵魂,雕琢属于自己的时光。在《陈迹-清欢》中,她为种种旧物谱写文章,在时间的沉淀下,旧物与生灵一般,有了生命的气息,在她的眼中,所有伴人走过生活年月的物品,一壶清茶,一杯浊酒,一盘棋,一幅画,都有自己深深浅浅的足迹,在时光中散发出静默的香气。在《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中,她的心回到了故乡,字里行间是对故乡风光的描绘,对幼时琐事的回忆,祖父祖母的勤劳质朴,父亲母亲的文雅坚韧,都给在人生中如浮萍般漂泊的白落梅初心般的安慰和归宿,点滴记忆,化作笔中文字,化作秋水文章。读白落梅的文章,无论是佛家密语,诗词感悟,还是旧物日记,故乡情意,都有一种足以安静人心的力量。一直很喜欢她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心境,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寻一个闲静的午后,将一本书读到谙熟,将一杯茶喝到无心,是生活中平凡却美好的点缀。

                    读赖钰婷

另一个喜欢的女作家,是赖钰婷,她的作品似乎不多,但一本《远走的想象》,足以让我对她笔下的世界心生向往。

一直期待一场真正的旅行,不是报名旅行团算时间赶景点走马观花的游玩,不是到处找标志性建筑合照的“到此一游”,而是走入乡镇田间、海湾渔家,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用心去感受田园的辽阔,人情的冷暖,将想象融于远行之中,心有所向,足之所至,才是真正的旅行。著名的旅行作家舒国治先生评价赖钰婷的作品时说这是“清寂人看透的清寂山海”,也许,只有一个内心真正纯净清寂的人才能用这般清透的文字描述眼前所见的景致。雪见山区的梦幻山林,不因作者行程受阻而影响心情,反而对目之所及有更多的珍惜,在雪见循步而上,看见茂密的丛林,泰雅人的部落文化,骤雨降下的忐忑不安以及浓雾纷至的迷离晴暖,作者的雪见晴雨,令人心醉神迷。作者的脚步徜徉台湾宝岛的山间海滨,以慧心发现台湾每一寸的美。无论是脚边的地方,心中的日月,还是历史的侧影,每一处景色,都不仅仅是美景,更是历史的积淀与人情的滋养。在时光车埕,感受昔日繁华木场的今日衰落与复古浪潮下孕育出的平淡命运,村子的热络繁盛与萧条冷清,讲诉着车埕度过的这方静止的光阴。走出山海,回到市区,感受台中的老式繁华,第二市场的百年风光,在时代浪潮的淘洗下仍能存活在台中人生活中,成为怀旧寻乡的好去处,勾起许多童年的珍贵回忆。市中心已然没落,老房子老商铺,都是目睹百年盛衰的老者,静默度日。市场中的摊贩,都是老字号,始终坚守在市场中,用初心经营着传统食物,散发着人情的醇厚,老调的美好。“碗盘的食物,有生活的温度作为衬底;老式繁华的自信,是在地亲切的祝福,寻常过活的从容”这是作者对台中老式繁华的感悟,也让我们感受到岁月大浪淘沙下存留的古意生活,是那么的令人怀念与感动。《远走的想象》阐明作者关于旅行的态度,无需遨游世界,宏伟景观,也许只是一个小村庄,一片旧田野,都有独特的韵味。赖钰婷的文字,让我也有这样一种冲动,放下包袱,深入自然,体会最初的灵静与感动。

读陈丹燕《咖啡苦不苦》

开始读陈丹燕的书,是因为咖啡,因为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一个人,带有咖啡的独特香气,以及那段如咖啡般香醇却苦涩的时光。对出现在书店书架角落的《咖啡苦不苦》,仿佛有一种力量的牵引,引领我去品读她关于咖啡的奇遇与感受。关于陈丹燕,简介并不多,但所知,她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用自己的步履去丈量,去描绘世界上所有安慰旅客心灵的美妙处所。

在她的《咖啡苦不苦》中,旅行中用来遮风避雨排解孤独咖啡馆中,有柔软的沙发,柔和的灯光,悦耳的音乐,醇香的咖啡,合适的甜品,重要的,还要有这座异域城市独特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在一杯咖啡的清冽苦香中,拥有属于私人的片刻光阴,找寻咖啡的故事。在阳光和煦的午后,来到街角一家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给自己写上一张明信片,记录自己旅途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在熟悉之地不可得的奇妙感受,归家时收到,或许又是一次神秘的心灵之旅。有时,来到一家咖啡馆,点上一杯心仪的咖啡,什么也不做,静静看着店里的人们,也许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寂寞独处,读他不悲不喜表情下的平凡人生;也许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四处游走的旅行家,用发现美的眼光,在咖啡氤氲的香气中写下旅行札记;也许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来到年轻时常到的咖啡馆,点上一杯熟悉的咖啡,回忆青葱岁月的灿烂年华,让脸上的皱纹绽放出优雅的花朵。在陈丹燕笔下,咖啡馆像大千世界的缩影,有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故事,不同的喜怒哀乐的人生,等待独行客慢慢去发现去品读。一个人的旅行,或许孤独,但更多的是坚定,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被他人左右,可以随心而行,疲累时,一杯“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盛着人生”的咖啡,足以洗去风尘 滋养身心。或许是世事的磨砺,让陈丹燕的心更加坚韧,又或许是有一个安稳的家庭,让她明白,从旅行地离开,有一个温暖的家随时可以回,所以,她的文字,不同于年轻人四处游乐的猎奇心理,而是以优雅的姿态,真正用心去感受自己所到之处的文化与人情,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雕刻一个人的旅行时光,激发我们行走的渴望。

喜欢这些女作家的作品,读来清淡雅愉,或许是生活的历练让她们拥有优雅的步调,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仍然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心,笔墨下自然开出唯美的花朵,让文字的灵魂散发出温暖的馥郁。愿我也能用文字安慰人心,用文学面对人生起落。

三毛简介

三毛,本名陈平,生于1943年3月26日,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着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编辑] 三毛年表

童年时的三毛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着。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馀,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1976年5月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4月16日在新疆首次拜访了民歌大师王洛宾。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编辑] 三毛名字的来历

青年时的三毛本名陈懋平,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做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

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编辑] 三毛说三毛

“三毛”是一个最简单、通俗的名字……我要自己很平凡,同时,我也连带表明我的口袋只有三毛钱。

我做任何事都是用生命去做。我喜欢的男性素质中,智慧应该占第一位。可是在另外几方面我的要求绝对严格,那就是道德和勇气。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编辑]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传奇

[编辑] 一见钟情

初识荷西时,三毛正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也就是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却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

三毛在西班牙求学时期的照片,自信而快乐。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将比自已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而心底里却有一丝虚荣: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帅气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该是一种荣耀才对呢!随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不要逃课!再逃课就不理你了

[编辑] 第一次求婚

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

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而三毛身边的男友似乎总在换来换去,有意或无意。

[编辑] 分别六年

再次得荷西的消息是六年后,荷西托一个朋在捎来他的近照和一封信,照片上的帅小伙正在河里捉鱼,留一脸的大胡子在阳光下灿烂地笑。三毛也没太在意,只是感觉:荷西长大了!

返台后的三毛遭遇到了她的第一次情感不幸,也就是她的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馀她重返西班牙,于是,冥冥之中的异国姻缘开始走近他们。

[编辑] 终携手

三毛与荷西重逢那一天她接到一个好朋友的电话,说有要事嘱她赶过去她家。她根本不记得这一天是荷西来看她的日子,而三毛与女友外出的下午,荷西打了十多个长途电话给她却找不到人。临近晚上时三毛便又匆匆赶去好朋友家,见面时,好朋友只是叫她闭上眼,等候。

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三毛睁眼一看,是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就任由这样的快乐变成旋涡将她围绕在里面。

七个月后,三毛与荷西举行公证结婚,开始他们幸福而疼痛的爱情之旅。

[编辑] 甜蜜七年

三毛与荷西幸福的家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作一名潜水员,最初的时间里荷西上班的地方离他们家比较远,而三毛每天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开三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里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定而执着的爱!

后来,荷西去了另一个岛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于是,三毛就决定将车与行李托运过去,自已放弃精心收拾的家,去陪心爱的荷西。每天骑脚踏车去荷西工作的码头,她都要带上好吃的东西,而那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感受到他们彼此深沉真挚的爱,每每到了码头时,第一个见到三毛的人便会指引她去荷西工作的具体地方,然后,远远地,那个岸上的潜水员便提前拉拉信号,水下的荷西便一头冒出水面来,跑上来抱住三毛就笑了。三毛便不管那一身的水滴,紧紧地靠着爱人,为他喂水果,或丢果核玩儿,逗得旁边的人羡慕至极。

[编辑] 痛失荷西

荷西遗像三毛婚后七年,那一次,陈爸爸和陈妈妈远道飞来欧洲探望外子,因为地域的文化差异,荷西不懂得如何称呼中国的岳父母,依西方人习惯,他便要称呼其为陈先生陈太太,而对三毛来说,这可是不行的。一定要叫爸爸妈妈才可以,荷西紧张得不得了,言行拘谨,从始至终都还是未能将爸爸妈妈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饭时,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听聊天中的荷西对她爸爸说:爹爹,你叫ECHO准许我买摩托车好不好?三毛赶紧躲进厨房,泪流满面!荷西肯这样叫她的爸爸,是缘于他对她多么深情的爱才可以做到的!!

可惜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嘱三毛早点回来!可是,这便成了永决!!三毛终生的最爱就这样在几天后长眠……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

时年荷西仅三十岁!

[编辑] 生无可恋

三毛几天没吃没喝接连地晕倒过去……当时陈母端来一碗汤哀求女儿喝下去,而心痛至极的三毛看也不看一眼,她执意陪荷西一起走……后来,平鑫涛的夫人也陪在三毛的身边,一直一直不停地劝慰,直到三毛肯答应她:绝不自杀。

没有荷西便没有了可爱的三毛,那些日子,三毛忙着替荷西订做墓碑,又每天都买大把的鲜花去墓地看她的爱人,陪他说话,直至天黑仍不肯离开……

或许上天赋予三毛太多的爱,除了她的荷西,对其它的人也都亲近随和,不管他是乞丐或是流浪汉,都是她的朋友。世间每一件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善良美丽的化身,一株野草,一枚落叶,一朵浮云,一滴水珠……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语言的,都是可以与她进行心灵交流的。

[编辑] 回归台湾

三毛老师一九八一年三毛决定结束海外十四年的流浪,回到台湾定居。年底,三毛接受《联合报》赞助她与摄影师米夏到中南美洲旅行半年,游走十多个国家,回国后写成《千山万水走遍》,此时,许多读者都想一睹作家三毛的风采,盛情难却,三毛开始环岛演讲,展现她的语言魅力,透过演讲,三毛拥有的偶像光环与日俱增,并重回文化大学任教,教授「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学生们都爱三毛。

[编辑] 关于写作

如果不是我的丈夫荷西给我自由,给我爱和信心,那么一本书都写不出来。

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

“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就是这样直白。

[编辑] 三毛与王洛宾

--------------------------------------------------------------------------------

[编辑] 忘年之交

王洛宾三毛与王洛宾之间的感情,始于她对“西部歌王”的倾慕。三毛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王洛宾的西部情歌。1990年,三毛到新疆旅行,单独拜访了王洛宾,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她满心对王洛宾怀着敬仰和爱慕。三毛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这两位忘年之交在一起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编辑] 寄给死者的恋歌

等待

等待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把这首歌题名为《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洛宾在永远等待。等待着有一天,飞过海峡,去三毛的坟前献一束丁香,唱一曲《等待》……

[编辑] 三毛死亡之谜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馀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编辑] 怀疑四起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着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着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编辑] 落叶归根

文/俭子

据《羊城晚报》报道,台湾作家三毛终于魂归故里。这位才女的数百件遗物,从台湾运抵浙江舟山,永远“定居”在自己的祖居。

据悉,三毛自幼从父亲处得知自己的故乡是舟山后,“寻根与回乡”便成为她一生难割难舍的情结。如今,斯人已逝,数百件遗物带着她的灵魂与夙意,回到了故乡。这些遗物除15篇手稿、几幅画作外,还包括她浪迹天涯的旅行袋和旅游鞋,钟爱的手镯、彩石、鼓铃、陶罐等,以及其丈夫荷西赠送的非洲骆驼头骨。目前,三毛在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的祖居已修缮一新,5间正房被辟为三毛陈列室。

摘自中国文化报

[编辑] 大家眼里的三毛

经典的三毛服装和经典的三毛笑容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三毛母亲缪进兰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演员林青霞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贾平凹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作家梁羽生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馀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作家李敖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作家司马中原

■有很多人批评三毛,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梦,我不以为然。基本上,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这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员胡茵梦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几乎是一段必经之路,尤其是在建国以前的社会中,民国时期也是如此。当时思想正处在新旧交替,拥有封建思想之人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新时代的人则遵循自由恋爱。

但不管是哪一种,总归是要走向婚姻的归宿。然而,却并非每一对有爱的人都会在婚姻中得到幸福,毕竟婚姻的时间太长,可能出现的变故也的确是太多。沉樱,民国才女,两度婚姻都没能找到一个稳定幸福之人。

沉樱,原名陈瑛,出生在书香世家,其自小便喜欢文学,父亲更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思想完全不同于封建女子的思想,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父亲也一直信奉男女平等,给沉樱的教育,一直是极好的。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沉樱自小就非常有主意,而她的第一次婚姻便是自己决定的。她的初婚对象是马彦祥,一个戏曲家。这一次婚姻,两人属于一见钟情,随后迅速进入情网。但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了解不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沉樱与马彦祥这样闪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却是寥寥无几。所以,沉樱与马彦祥的结局也还算正常。随后,沉樱便遇见了同样离婚的梁宗岱。或许因为两人都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对于情感也就更加谨慎了。

但是有时候,感情就像是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梁宗岱与沉樱便是属于这种。梁宗岱在北大任教,同样也是有才华之人,与沉樱一样,两人都在翻译方面有建树。如此一来,共同的兴趣,相通的才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慎重决定之下,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结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也的确如恩爱夫妻,几乎从未红过脸,相敬如宾,让人非常羡慕。看起来,这段二婚与二婚的结合还是非常完美的。

但是,很多时候,老天爷常常喜欢开玩笑。就在他们的感情与婚姻都十分顺利之时,出现了另一个人,让他们的婚姻产生了变故。这个人便是甘少苏。梁宗岱与甘少苏的相识,完全是一种孽缘。

当时,梁宗岱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而沉樱因为有事情无法脱身,也就让梁宗岱独自一人回了老家。但就在梁宗岱的奔丧期间,上演了一把英雄救美的戏码,而这个戏码的男主角就是梁宗岱。

当地有军阀要霸占甘少苏做小妾,梁宗岱虽然没有直接与军阀硬碰硬,但是却巧妙地救下了甘少苏。这甘少苏二话不说,立刻表示要以身相许。或许,一开始的梁宗岱纯粹是出于对甘少苏的同情,毕竟每个男子都有一个英雄梦。

但是发展到后来,梁宗岱与甘少苏却愈演愈烈,大有无法把控自己的方式。而后,他们便十分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后来,这件事情被沉樱知道了,按照正常的逻辑应当是原配妻子的大吵大闹,但事实却刚好相反。

沉樱相当冷静,似乎自己并不是这件事情中的主角。其实,要说梁宗岱与甘少苏的感情,大抵还是同情多过爱情的,只不过因为男人的英雄主义心理作祟,甘少苏让他感受到了满足感。

毕竟,如果单纯地从能力和才学,亦或者是家世、相貌来看,沉樱是没有一样比不上甘少苏的。

对于沉樱来说,丈夫不过是回家奔丧,短短几个月不见,他就已经在老家有了新人作陪,如此不靠谱,后半生又怎么可能依靠他。但就在准备离婚的时候,沉樱发现自己怀孕了。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母亲的角度出发,自然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沉樱却认为,有完整的家庭自然是好,但若是有一个时常会惹桃花的丈夫,倒不如不要这个家庭。

于是,在知道自己已经怀孕的情况之下,沉樱毫不妥协地怀着孩子离家出走。在她的思想观念中,一个会背叛自己的丈夫是她所无法接受的。而且,沉樱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女性,她不需要听从父母兄长意见,更无须担心别人的眼光,也完全有能力自我养活。

纵使是以后养一个孩子,以沉樱的实力,也是绰绰有余的。至于梁宗岱,尽管他是孩子的父亲,尽管他曾经是自己的最爱,此时的沉樱却认为,他不值得自己受委屈。何况,即便是离开了梁宗岱,沉樱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只不过,出于为孩子考虑,沉樱没有直接和梁宗岱离婚,终究也算是给了腹中孩子一个身份,一个名正言顺的父亲,尽管这个父亲一直不在身边。

她一辈子都在苦难之中挣扎,但是她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她屈服。她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全力以赴地奔赴爱情。她每一次都抛下所有,只为迎接新的开始。最终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直至遍体鳞伤。她是民国最虐心的女作家,她还是鲁迅先生的得意弟子——萧红。

在一个夜晚,一个孕妇独自回到了一家旅馆。旅馆老板看到后,连忙吩咐店员:“盯紧这个孕妇,一定不要让她跑了。”这个孕妇就是已经欠了一大笔租金的萧红,是的,她又一次为情所伤。她单薄的身影尽显凄凉,她无依无靠,那个曾经深爱的人将她无情抛下,留下一大笔租金离她而去。她是那么的孤寂可怜,她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曾经的她是多么的骄傲,无所畏惧的挑战旧时代。她要跳脱出去,她要迎接新时代。可是现如今,她只是一个可怜的孕妇。

她一个人待在冰冷的房间,窗外的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苦难。她自幼丧母,父亲的重男轻女令她厌烦。唯一疼爱她的祖父也已经离她而去,她不知道她还有什么。望着眼前的旧时代,她悲愤、懊恼,她不甘心就这样败给了世俗。

就在她躺在黑暗的床上回忆着过去时,一束微光照在了她的脸上。它是那么的温暖,彷佛丢失了所有的寒冷,她要去拥抱它。在这一刻,所有的过去都与她无关,她宛如新生一般,冲向了窗口。是他,看着这个男人的身影,她泣不成声。要知道,一向倔强的她,何曾这样柔弱的哭泣过。她倔强,桀骜不驯,她骨子里的傲气从不允许她低下头颅。但就在这一刻,所有的苦涩都涌上了心头,她有太多的委屈要诉说,只因他的到来。

他叫萧军,是萧红在一家报社认识的知识分子。他被她的才情打动,那夜他们促膝长谈,话里投机的两人互相吸引着,空气中弥漫着文学、苦难与缘分混杂在一起的味道。他本只是来送几本书,给一个落难中的情绪几近崩溃的孕妇。他本无心留下,然而几次欲要起身,但总是被萧红无意间的话题所吸引。每次起身又坐下,起身又坐下。

萧军曾在《烛心》中提到过当时的场景:“我听到这些,只是淡漠的向自己的唇中,多倾了两杯而已。”然而他总是被对方吸引着,无法离去。他无意间看到了萧红的几句诗:“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呵,春天来了!去年在北平,正式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同是文学奇才,这诗句后的韵味,又怎会不懂。

同是天涯沦落人,想起远在家乡的妻儿,萧军心里又何尝不是充满着苦涩。这命运,是一样的酸涩逼人。两人变得惺惺相惜,萧军在临走前,把口袋里仅有的坐车回家的五毛钱放在了桌上,同样内心酸楚地对萧红说道:“留下买点什么吃的吧。”临走前,仿佛所有的苦涩都涌上了心头,他们拥吻在了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什么所谓的一见钟情,甚至算不上美好,有的只是一谈倾心。是命运的捉弄,是唯独在这一刻才能够产生的感情。命运总是这样,绝望之中又看见一束光辉。

尽管萧红已经是一个有了七月身孕的孕妇,萧军是一个妻儿远在家乡的丈夫。但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两个卑微的文学青年,在那个摇摇欲坠不知要坠向何方的一片迷茫的命运里,在用文字诉说着追随着时代的意义的一片荒芜中,这样的相遇激起了他们内心对命运的共振。现在的我们可以无法理解,但不必指责。因为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它从不会审时度势。没有什么是应该或者不应该。

那晚过后,两人再次相见。短短的一夜分别,分秒都是对方的影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和她都知道深深地爱上了对方。再次相见,两人深深地拥抱在了一起,爱如潮水。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它是那么的汹涌,是那么的无可抵挡。事后,两人依偎在一起,萧红挣脱了萧军的怀抱:“三郎,我们错了。”但是爱情真的有对错吗。

当时,同样对萧红有着爱慕之心的方未艾在《萧红在哈尔滨》中提到:“萧红看见我走近她时,她是又惊又喜。她忙把我让进她的房间,因为降了一阵急雨,我的上衣全湿了,她为我拧干了,首先问:三郎呢?我对她说:三郎在道里,我看这楼房很危险,会被水泡倒的,我接你出去吧!她低下头,也不看我,说:你去找三郎来接我吧!我立刻明白了她的心事。

1932年哈尔滨发生了一场洪水,洪水淹没了街道,人们出行甚至要以船只为出行工具。然而那场洪水,也成就了萧军与萧红两人。如果没有那场洪水,最后救出萧红的未必是萧军。而如果萧军不是萧红的救命恩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也不必复杂而纠结。但是命运不分对错,当命运来临的时候,没有为什么,你只能坦然面对。

萧红在被救出之后,在一家医院生下了与苦难中降临的女儿。她的降临是不幸的,萧红无力抚养她。最终,迫不得已,萧红将其交予他人抚养。萧军曾有过从军的经历,萧军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直言直语的东北小伙。他爱萧红,但他也知道萧红不适合做妻子。他爱萧红的才华和灵魂,激情可以使人忘记现实的波澜。但激情过后,任你风情万种,有的只是归于现实的平淡。

萧军是有着严重的大男子主义,他是嫌弃那个孩子的。萧红也是不会照顾人的,但两人确实是相爱的。但相爱不能解决问题,以至于两人到最后,有的只是萧军的拳头和萧红的默默忍受。萧军后来曾写到:她在处事方面,简直什么也不懂,很容易吃亏上当。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最终,萧军还是选择离开了萧红。

15年前的1月4日,有条新闻震惊了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即“三毛自杀身亡”。但昨晚,著名环球探险旅行家、美籍华人作家马中欣在应邀担任纪实频道《文化中国》系列节目嘉宾时说,三毛应该不会故意自杀……

  医院检查并无病

  马中欣说,三毛写的初恋情人是舒凡(笔名),直到去年,他才搞清原来舒凡就是他的一位老朋友,也是位作家,只是一直没有吐露真名而已。经过6小时的长谈,舒凡承认他和三毛在台北文化大学选读哲学时,与三毛相恋了一年多。三毛初恋失败后,父母才让她去西班牙,在马德里认识了荷西。舒凡再三强调三毛不是自杀的。他的理由是,原先三毛“因病厌世”之说不存在。因为,三毛没有生病,虽然她当时住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里,但检查结果并没有她担心的癌症症状。3日晚,父母亲在医院里陪同她一直到深夜10时半才离开。舒凡说,之后,由于三毛在吃了安眠药后进入卫生间,没有及时入睡,药性发作后她已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她自己所做的事自己不知道,她是无意识地用丝袜勒紧了脖子以致断气。

  最后信件吐心声

  马中欣说,警方的结论是自杀,但三毛的母亲当即就说三毛不会自杀。舒凡后来也去了医院调查详情,根据种种迹象判断,三毛不会自杀。她虽然过去也曾扬言自杀,但都是作秀。而且,三毛“自杀”后12天,贾平凹在西安还收到了三毛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三毛在最后这封信上丝毫没有要自杀的迹象,她除了谈对贾平凹作品的感受外,还说她想再来西安,希望他给她一辆自行车,能一起到乡下跑跑……

  没有理由去自杀

  马中欣说,三毛平时最好的朋友林先生夫妇告诉他,三毛是个热爱生命的人,她没有必要自杀。1月2日,也就是三毛出事前两天,林太太还在台北侨大家具行遇到了三毛,当时两人会见,还感觉三毛好好的。由此可见,三毛没有自杀的计划,她已经安排好新一年的工作,她在一篇文章中还一再地说:“生命是美丽的……”她没有理由自杀。马中欣说,所谓“三毛自杀”的说法,不仅对三毛有伤害,也伤害了许多“三毛迷”的心……

荷西·马利安·葛罗(Jose Maria Quero Y Ruiz)

  作家三毛(陈平)的丈夫,比三毛小8岁。

  国籍:西班牙 职业:潜水员

  1951年10月9日, 荷西出生于Jaen的Andujar市 家中老三,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一妹 1973年,在非洲沙漠小镇(今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的阿尤恩)与三毛结婚;婚后定居于西属撒哈拉的加纳利岛 Gran Canaria 北部的一个叫做Telde的小镇上的海边社区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芭玛岛的海中潜水时遇意外丧生。荷西之墓位于El Cementerio de Esta Ciudad, Santa Cruz de La Palma岛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

  初识荷西时,三毛正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也就是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却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将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而心底里却有一丝虚荣: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帅气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该是一种荣耀才对呢!随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不要逃课!再逃课就不理你了!

  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

  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而三毛身边的男友似乎总在换来换去,有意或无意。

  再次得荷西的消息是六年后,荷西托一个朋在捎来他的近照和一封信,照片上的帅小伙正在河里捉鱼,留一脸的大胡子在阳光下灿烂地笑。三毛也没太在意,只是感觉:荷西长大了!

  返台后的三毛遭遇到了她的第一次情感不幸,也就是她的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余她重返西班牙,于是,冥冥之中的异国姻缘开始走近他们。

  

《依然相爱,该有多好》是一部小说集,收录23个唯美而纯真的爱情故事,层层渲染了“人生若只如初见;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四重意境,让读者体悟再千回百转的情爱,终逃不开“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23个故事,不是爱情的样板,只渴望在这些唯美、深情而感伤的故事里,邂逅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和一段造就了你我、惊心动魄的倾城时光。

解晚晴,80后女子,祖籍陕西镇安。现为陕西丈八文化艺术馆特邀作家,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作协理事。喜欢以散文、诗歌、小说、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已出版合集《墨染流年》,励志散文集《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短篇小说集《依然相爱,该有多好》等多部。

链接:《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是作者首部散文集,文字凝练优美。细数流年,浮生若梦,被我们蹉跎的时光多如春天的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每一寸光阴里的酸甜苦辣;纵观宇宙,浩瀚广袤,我们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最终都会被时光无声的消融淹没。“路漫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那发人深省的呐喊还在耳边回荡。(魏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51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