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嫌弃新郎要悔婚,妹妹无奈顶包却成贵妇,结局如何?

新娘嫌弃新郎要悔婚,妹妹无奈顶包却成贵妇,结局如何?,第1张

历史上很多的英雄人物都是出身草根,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从贫穷走向成功。很多比较拜金的女孩,都希望自己可以嫁给一个高富帅,但是一些有眼光的女子,却会挑选一个比较有潜力的男人,毕竟不是所有的王子生来就有白马的,很多的人都是靠自己的摸爬滚打,才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妻子就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蔡锷和他妻子的故事,结婚当天新娘悔婚,结果妹妹代嫁,7年后妹妹成将军夫人。

蔡锷就是一个出身草根后来成长为大人物的人,他的家非常的贫寒,但是父母并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在他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读书,蔡锷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习东西非常的快,是当地人眼里的小神童。天资聪颖的蔡锷,被当地一个叫刘辉阁的大地主看中了,他从当地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这个小神童,知道他学习天赋非常好,也知道他家里非常的穷,所以就和蔡锷的父母商量,让他到自己家里来读书,并且还会给他专门请一个私塾先生来教他。对于这样的好事,蔡锷的父母自然是高兴的答应了,蔡本身就很聪明,再加上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条件,成绩提升的非常的快。

刘辉阁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觉得蔡锷的前途不可限量,未来成就肯定不凡,所以就想做提前投资,并且还将自己的亲侄儿女刘长姑说给了他,让两个人定下了娃娃亲。随着年龄的不断长大,刘长姑越来越看不上蔡锷,觉得自己是一个地主家的千金**,怎么能嫁给一个穷小子呢?觉得蔡锷是配不上自己的,但是当时蔡并没有察觉到未婚妻的想法,仍然只是努力的要出人头地,虽然自己和未婚妻没有多么好的感情,但是对于未婚妻也是非常看重,以此来报答刘辉阁的知遇之恩。就像刘辉阁想的那样,蔡锷13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15岁的时候考上了长沙时务学堂,成为了梁启超谭思彤门下的学生。

后来蔡锷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就参加了革命,但是当时并没有忘记和刘家的婚事,工作之余就回家向刘家提亲,蔡锷在当时虽然学有所成,但是表面上仍然一穷二白,而且因为参加革命不好透露,所以在刘长姑的眼里仍然是一个穷小子,刘长姑自然是不愿意嫁给他的。就在结婚的那一天,刘长姑悔婚了,不愿意上花轿,这让两家人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时候刘长姑的妹妹刘新英站了出来,你不嫁我嫁,最后刘新英代替姐姐嫁给了蔡娥。原来刘新英从小就喜欢蔡锷,后来因为蔡鄂和姐姐订了婚,只能把感情深埋心中,在知道姐姐不愿意嫁给心爱的人之后,就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是很坦然的接受了对方。

虽然两个人结婚的比较突然,但是婚后的感情却非常的好,没过多长时间,刘新英就给生下了一个女儿。蔡鄂因为投身革命工作非常的忙,经常不在家,但是刘新英并不埋怨他,反而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并且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让蔡锷有后顾之忧,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工作上。经过了7年的奋斗拼搏,蔡锷终于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代名将,刘新英也因此成为了将军夫人。哪怕后来出现了年轻美貌的小凤仙,都比不上刘新英在蔡锷心中的重要性。回头再看看刘长姑,因为眼光太高,太过挑剔,最后30多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后来知道了曾经看不上眼的穷小子,却成为了一代名将,后来还当上了省长,也是悔不当初,非常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但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就算再后悔也不能够改变。

相比之下,刘新英就非常的幸运了,很有眼光的挑了一个后起之秀,自己也因此当上了省长夫人。所以对于女孩子而言,所嫁的是不是白马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有没有成为王子的潜力,就像蔡锷这样,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穷小子,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呢?

本书作者茨威格是二战前的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犹太富商家庭,大学时代就因其诗作崭露头角,此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剧作家。由于其犹太身份和反法西斯创作倾向,遭到法西斯的禁止,他转而开始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等多部短篇小说,用火一般充满激情的文字,对心理刻画逼真细腻、深刻而丰富,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作。茨威格也是被翻译和阅读最多的德语小说作家。由于对欧洲时局的绝望,于1942年,在巴西与第二任妻子一起自杀。

《心灵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拒绝接受双腿残疾的年轻姑娘,与一位对她怀着同情的年轻军官相识并爱上他,遭到军官拒绝后自杀的故事。

本文拟从4个方面,简述其内容梗概,及进一步分析本书带给我们的人生启悟。

第一部分:我初识残疾姑娘伊迪特一家,成为本地富豪之家热情款待的常客

本书一开篇就提出了小说关于同情的主题,用框架结构介绍了我如何认识故事主人公并听到故事的过程。主人公我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由于多子而贫困,从小被送到军营,军事学院毕业后由于富有亲戚的资助,而能够成为一名在边境附近驻防的骑兵军官。

由于我出身贫寒,驻防小镇的生活单调乏味,在小酒馆打发时间时邂逅一位漂亮的**,药剂师朋友向我介绍,这位**是当地一个喜欢结交军官的富有贵族(实为买来的贵族称号)的侄女,并把我介绍给了这家人。

我受邀参加了贵族家的晚宴,陶醉在精美的食物与丰沛上等的美酒中,与贵族家美丽的侄女和其她漂亮女客翩翩起舞,完全没有注意到贵族的女儿(伊迪特)和她残疾的双腿。舞会快结束时,我才想起来按照礼仪邀请主人的女儿跳舞,使这位无法站立的女儿感觉受辱,涨红了脸。我在尴尬中,慌张离开。

到家后, 敏感自卑的我开始想象军中朋友的嘲讽,想象全城人都已知道这一件尴尬的蠢事。第二天早上我终于决定花一大笔钱,买花向伊迪特致歉。女孩一家再次邀我前去拜访,焦躁中我接受了邀请,并马上去拜访了伊迪特一家,与伊迪特及其堂姐相谈甚欢。伊迪特的父亲(后面简称老人)向我解释了她残疾后痛苦焦躁的生活,和她过去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我第一次逃离了这个不祥的豪宅。

第2天操练时,我感受到对伊迪特强烈的同情,和我能够带给她的快乐。我再次受邀赴宴,与一位可能帮到我的国防部中校及当地富人开怀畅饮。离开时,老人抚摸着我的肩膀温情相送。我产生了一种助人的意义感,每日都来拜访伊迪特一家,并与伊迪特及其堂姐,谈笑风生。堂姐表示自己已经订婚,只待伊迪特的病情痊愈或好转,就要出嫁。我猜测老人许诺了她一笔嫁妆。

我因每日拜访而疏远了军中的朋友。一个雨夜,我在回住处前走进了和朋友们常去的小酒馆,朋友们嘲笑我,并发现了伊迪特姐妹送给我的金质烟盒,引发出我为什么每天去拜访的疑问。第2天下班后,我故意不再去拜访伊迪特一家,而在小酒馆里玩牌打发时光。出门时,”偶遇”伊利特的堂姐,我撒谎说有事没去成。

这一部分,我成为了伊迪特一家的座中常客。为什么呢?一拍即合。因为老人需要他,为残疾女儿焦躁无聊的生活加入一点佐料,释放女儿带来的压抑的家庭氛围……也许还有更多,因为他过去一直有意结交年轻军官,并蓄意拉近和我的距离。现在,短短数个星期, 我几乎已成为这个富有之家的成员了,我的嗜好和需求,得到了精心的准备和呵护。 我也需要它。一个出身贫寒,无人在意的穷小子,因为一点儿同情心,一下成为豪门贵户家的亲密成员,成为注意的中心,其受宠若惊而来的幸福与陶醉,自不待言,哪里还顾得上,怎么回事,为什么?

第2部分 新疗法带来的巨大希望

我在街上偶遇伊迪特的堂姐后,答应第2天去拜访。我去到了老人因女儿残疾而建的带电梯的奢华瞭望高台,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沿楼梯走上去,观察熟睡中的伊迪特,感受着她的痛苦与不幸。伊迪特醒来质问我到底为什么每天来看她,并希望以后不要再撒谎欺骗,两人坦诚相待,伊迪特高兴起来,去接受按摩治疗。老人告诉我女儿的治疗情况,向我详细介绍了给女儿治病的康多尔大夫,赞扬他是多么负责多么让病人踏实的好医生。开业之初,他曾向病人保证能治好一个女人的盲病,但最终没能治好,为了对她负责,竟娶了这个比他自己还大的女人。最后老人请求我向大夫询问伊迪特的病能否痊愈?我看到老人被女儿生病煎熬得无比孱弱的精神状态,答应帮忙。晚上和大夫一起吃饭,大夫察觉到伊迪特的变化。

饭后我送大夫去车站,大夫向我和盘托出了老人的过去和伊迪特目前的治疗情况,以及他准备试用的新方法,等等。

原来老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靠着勤学,勤奋与节俭,成为一名中介人,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财产。一次出差坐火车,听到旁边人提起一个女继承人财产被骗走大半的事,他赶紧行动起来,准备也去低价购买遗产中无人识货的名贵中国瓷器,发一笔小财。却发现这个女继承人是个什么也不懂的,怯生生的中年女人。于是他趁机以1/3的价格买下了女继承人的豪宅,而非仅其中的瓷器。本有数百万财产到手的女继承人现在只剩下了20万,倒也足以安顿她的下半生。女继承人毫不怀疑他的热心与仁慈,出于内疚,分开前他询问了她的去向,发现她只有一个远亲可以投奔。于是已近老年的他向不再年轻的她求婚,两人婚后幸福美满。但在生下伊迪特后若干年,妻子生病,为免打扰忙碌的丈夫,竟向丈夫隐瞒,以至不久后无可救治。再后来女儿因为感染而致双腿残疾。从此老人再不把金钱当一回事,只为给家人最好的一切。

我把大夫关于新疗法的想法告诉了老人。老人告诉了伊迪特,二人几乎把它当做事实而兴高采烈,并决定坐着四驾的豪华古董大马车出游,路上遇到农家的婚礼,被奉为上宾,一行人兴致勃勃,尽兴而归。

回到家我收到大夫发来的电报,要同我详谈关于新疗法的事情,原来新疗法完全不适用于伊迪特的情况。大夫决定把实情告诉伊迪特一家,我不忍看到伊迪特突然坠入绝望和痛苦,劝阻了医生的想法,希望趁着她情绪高昂尝试新疗法,并向大夫承诺,如果失败愿意承担责任。最终大夫决定让伊迪特去瑞士的疗养院,进行新的疗法。

我读了1001夜中的故事,感到落入了老人的圈套。伊迪特请求我以后能去疗养院看她,我拒绝了,引发了轩然大波,伊迪特觉察到自己的失态,向我致歉,我表示原谅,去床边向她告别,伊迪特像孩子般,要求一个晚安之吻,我吻她额头的时候,却被她双手用力拉住,强行舌吻。我终于意识到她的爱情,心中无法接受,第2次逃离伊迪特的家。

第二部分,我看出老人因为女儿的疾病焦躁痛苦,已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出于同情,我答应为他向医生询问伊迪特病情的未来进展情况,把医生正打算了解的新疗法告知了老人。 老人却把这个消息又告诉了女儿,两人把可能的希望当做事实来接受并庆祝,并把这微弱的希望当成生活的全部指望。

  第三部分  我难以接受伊迪特的爱情,当众否认订婚事实,伊迪特自杀

伊迪特写信向我表达强烈的爱情,我忙于参与接待一位军中贵客巴林凯,没有回复伊迪特。操练中我被上级训斥,我决定辞职,请巴林凯帮我找工作,巴林凯答应帮忙,我决定去维也纳向医生告别,解除自己关于伊迪特的承诺责任。我找到医生的诊室兼住处,大夫出诊未归。等待中,我看到了医生因为负责而娶的又老又丑的盲女人,和他处处显示出贫穷的诊疗室和家,尽管他仅仅从医治伊迪特得到的收入就足够他生活很好,显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穷苦病人的奉献精神。盲女人出于对丈夫健康的担忧,表达了对大夫为病人而忘我付出的不满。我已经受到感动,等了很久才见到出诊晚归的大夫。在大夫的劝导下,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帮助伊迪特,直到她几天后去瑞士疗养。

我在与伊迪特的暧昧情愫中苦熬了4天,敏感的伊迪特从我的话语中觉察到我欲把她打发走的急迫心情而暴怒,决定推迟去疗养院。我在郁闷中,奋不顾身,驯服了朋友的烈马。老人为女儿向我跪求爱情。我以痊愈为条件,假意答应,因为我知道她永远也不可能痊愈(反之,如果她痊愈了,娶一个健康而巨富的女儿,谁不愿意呢)。

我去看伊迪特,伊迪特表示要为我全力治好病腿,如果无法治愈,她会自行了断,绝不拖累我。在良好的气氛中,我当众亲吻了她,这意味着两人订婚。精美快活的晚宴上,伊迪特为我戴上了订婚的戒指。我再次陶醉在上帝般的荣耀中,因为这所有的幸福和光芒都来源于我。我告辞的时候,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和我告别拖住了我,伊迪特放开拐杖,艰难地向我走来,大家未及阻止,最后一步,伊迪特放开了拐杖,张开双臂向我拥来,却失衡摔倒在地。我没有想到应该去扶她,却本能地向后退避。此举彻底伤害了伊迪特的自尊。我在慌乱中,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逃离了这座豪宅。

我不愿回到住处,在城郊小店中逗留入睡,梦到自己带着残疾的伊迪特回到家里,遭受家人的种种嘲笑。接着我又一次去了和朋友们常去的城中的小酒馆。朋友们问我是不是与伊迪特订婚了 ,因为药剂师是这么说的,我当众否认了婚约。

回到住处,我担心满城的人已经知道我订婚,之后又当众否认的事。我感到荣誉受损,决定自杀。自杀前我遇到少校上司,一个农民出身,正直僵化而体恤下属的军官。他看出了我的异常,得知了我想自杀的想法,我向他报告了自己的遭遇。少校认为这是小事,他会去叮嘱那几个听到我否认婚约的在场军人,不要到处扩散此事,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也就保全了我的名誉;另外,他把我派的远远的,也就摆脱了伊迪特的婚约烦恼。

第二天天未亮,我带着军书和勤务兵去外地就任。在火车上我想了很多,决定接受伊迪特的爱。列车经过维也纳,停留了两小时,我去找大夫,大夫不在,我写下了留言,希望他能去见伊迪特,传达我的心意。到了新的驻防地旅店,我等待着大夫的电话,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我给伊迪特发去电报,表明心意。第4天我才发现,由于第1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报没有发送成功,被退回来了。

最后我终于等到了康多尔大夫的电话:他因出诊彻夜没有回家,未能及时得到我的信息并去看望伊迪特。我的军队朋友们在我离开后,当时就给药剂师打了电话,指责他捏造事实,受辱的药剂师第二天气势汹汹去伊迪特家里大闹。伊迪特听到了一切,不动声色,让堂姐把她推到高台上,借故支开了堂姐。等到堂姐回去看她时,她已经从瞭望台掉到了地上,此时还活着,当晚死在医院里。几天后其父亲也去世。我参战求死,却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英雄勋章。

第三部分, 伊迪特焦躁,愤怒的原因,从过去的疾病转变为对爱情的渴望。我的优柔寡断和失信,导致了她的自杀。 如果我们把全部希望放到他人身上或者一个奇迹上,而无法自处,只会加速自己的沉沦和毁灭。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也会成为杀人的利刃。

      第四部分 悲剧是如何酿成的?是我的同情杀了她吗?

据说,作者在写作此书中,在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将本书命名为《同情杀人》,但最终没有使用该名称,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正如本书中同情无处不在一样,心灵的焦躁也无处不在。正是因为焦躁不安的心灵,我才会一次又一次在事发后落荒而逃,并不断想象各种灾难性的可怕后果,之后却又大抵无所作为; 伊迪特的焦躁,在一次又一次的的暴怒中,在激情澎湃的求爱信和之后要求烧掉该信的短信中更是暴露无遗; 伊迪特的父亲,在备受女儿残疾和小心翼翼的煎熬引发的焦躁痛苦中,生命摇摇欲坠。大夫说他们一家人都很难缠,无非是她们希望大夫能够给他们一个安心的“许诺”;如果大夫给了他们一个令人安心的承诺,他们接下来一定还会更急切的要求兑现他们心灵的焦躁不会有结束之日。与他们对照,康多尔大夫及其老丑的盲妻,则拥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在极不对等的婚姻关系中,依然能够相互尊重,彼此扶持,即便在贫穷和为病人的殚精竭虑中生活,也并未被生活击倒。

连我都看出来,老人已为女儿的疾病焦虑到奄奄一息的地步,而伊迪特却从未表达过的对父亲的关心,只是一味关注自己的疾病和爱情,热衷于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如果她想到过自己的老父亲,怎么可能自杀呢?爱,我们赖之生存的情感, 不成熟的人以为得到爱才是幸福,却不知道能够付出爱同样也是一种幸运。付出爱时常会给我们带来负担和痛苦,但却也经常能够阻止错误激情的毁灭,给人心灵的救赎。

她们为什么如此焦躁?是因为疾病本身吗?不是,是她们对疾病的感觉与看法。从其他同时代欧美作家的作品可知,当时有很多失去一条腿或者两条腿的人物,依然好好的活着,其中一些装着一条木腿的人们甚至还要伺候他人,或是干农活。

我第二次去看望伊迪特,老人向我介绍伊迪特状况的时候,就清楚地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想过伊迪特永远无法站立起来的可能性。”只等她病情好转或者痊愈……”在瘫痪数年之后,一家人竟然完全不曾接受现状,甚至连想也没想过,尤其是伊迪特本人。她清楚家人对她的小心,却不是回应以理解和体谅,反而是愤怒,似乎家人们都欠她。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暴怒和痛苦之中,不把自己消耗尽,那就很奇怪了。她这种个性又如何形成的呢?当然是家庭的教养。一个从贫穷和压迫中暴发的家庭,中老年得子,爱的方式就是娇纵宠溺,这正是她缺陷性格的根源

老人又如何呢?虽然按现在的标准,可以算是坐拥亿万财富,却把生的可能性完全寄托于女儿身上,偏偏这被娇惯了的女儿,从没有把老父亲放在心上。他用尽心机试图用婚姻拯救女儿,却反而加速了女儿和自己的毁灭。

至于故事中的我,更是作者愤怒批判的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男人,每次享受佳肴美酒和他人注目爱戴的时候,我云里雾里,陶醉其中,而一旦碰到一点小小的尴尬,或者可能的危害,我便慌慌张张,不知所措,唯有一逃了之。无论一次又一次逃出庄园,还是打算辞职,想去自杀,和最后去外地驻防,甚至参加一战,都属于一种逃跑策略。

关于同情和焦躁,书中其实出现了三个对照。一个是在小说开篇便提出来,即我和康多尔大夫,一种是负责任的同情,另一种则是仅仅为了摆脱心灵的焦躁而已。

其实还有一种同情,那就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老人过往经历时,与其妻子相遇结婚的事情。老人出于同情和内疚,与被骗走巨额财富的女继承人结婚,婚后两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并有了女儿伊迪特。这位女继承人作为一位富有的侯侯爵夫人的陪伴人一起生活多年,老贵妇由于不愿让财产落给她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把财产全部留给了她,但在生前却又对她极尽侮辱,诋毁和践踏,使她的意志丧失殆尽。作为一个贵族的陪伴人,曾在世界各地旅行,出入上流场所,却不能为自己寻医问药,以致早殒,实在也怪不上爱她的丈夫。

她与丈夫的故事,又可以看作其女儿故事的预演:这种自我意志的缺乏,直接变为女儿无法自由行动的瘫痪的双腿。她们把一切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碰到一个负责任的男人(父亲),也只能有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无法承受生活的风雨;碰到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我,则直接香消玉殒。

值得注意的是,三件关于同情的事件里,男人负责的方式都是献出自己,从对康多尔大夫的不对等的婚姻所表露的同情,我们清楚这对于自我牺牲的男人并不公平,因而这种负责任的彻底的同情是否是应当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同情的主题虽然贯穿首尾,但在结尾处,我声明只有康多尔大夫才够资格审判我。这唯一的例外,不啻于圣人。

我想,也许这正是茨威格修改最初题目为《心灵的焦躁》的原因。同情杀人,作为书名,带着激愤之感,很可能是激发作家写作创意的事件; 而 心灵的焦躁,一颗骚动不安的心,才是造成悲剧的内在主因。 题目和开篇提供的两个主题都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至于孰重孰轻,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法国一贵妇囚禁自己的女儿二十五年,让女儿剩的只剩下50斤,这件事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布兰妮蒙尼尔事件,当时这个案件震惊了西方。这个法国贵妇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和一个律师私奔,所以狠心把自己的女儿关了起来,而且她的女儿也是很倔强的人,就算被囚禁,也一直没有妥协过。

蒙尼尔事件是说的蒙尼尔庄园,她的主人是蒙尼尔夫人,蒙尼尔夫人是法国老贵族阶层里边非常显贵的一个人物,她也是一位非常受尊敬的慈善家,曾经还得到过慈善事业奖,她的丈夫也是艺术学院的院长,不过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留下了两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子,特别是她的小女儿布兰奇长得非常漂亮,也非常的有教养,长大以后,也是上流社会里的社交名媛。

但是后来布兰奇却突然消失了,蒙尼尔夫人还到处都发寻人启事,想要找到她的女儿,但却一直都没有她的消息,后来,法国的司法部长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蒙尼尔庄园里,有一个人被囚禁了20多年,于是他们就去蒙尼尔庄园里调查,调查了很久一无所获,正想离开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小阁楼,于是就去了小阁楼打开了门锁,就发现了靠在墙角的女人,当时整个屋子里都非常的臭,而那个女人骨瘦如柴,几乎都没有人样了。

后来经过审问,原来这个女人就是蒙尼尔夫人失踪多年的女儿。原来当初布兰奇爱上了一位年纪比他大很多的律师,而且这个律师马上就要破产了,但是布兰奇却打算嫁给他,蒙尼尔夫人不同意,但是布兰奇却非常的坚定,甚至还要私奔,蒙尼尔夫人暴跳如雷,一狠心就把布兰奇锁到了阁楼里,还说他什么时候愿意断绝和律师往来就可以放他自由,但是布兰奇非常的倔强,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是死活就不松口,就这样在小阁楼里度过了25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67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