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邂逅

火车上的邂逅,第1张

我在快要下车的时候,发现她还在看我,害羞而又欢喜的眼神总是游移,让我猜不透她到底在想着什么。

所以我只能低着头,偷偷盯着她小腿处纹着的羽毛,轻盈像是浮在上面一样,就像她不经意的眼神一样,轻轻地点在我的心上,却实际刻在了心里。

旅途大概三个小时,我和她这样面对面也几乎这样三个小时,前一个小时我在微信和别人聊天,偶尔会谈起她银灰色的长发,和她那被上帝故意扩大化的美丽的双眼皮,很健康的肤色,让人忍不住想要去靠近。

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只不过,这最终,也不过是臆想。

随意放在腿间的手机亮过好几次,但这期间她却只接过两个电话。我听得出,有人在等她,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独身一人的她在错过,她即将要去的地方并没有她要等的人,我心想,这可能是她好几次偷看我的原因,但是我却也明白,这也是她,仅仅只是看我的原因。

火车的轰鸣声依旧在响,虽然早已不再像19世纪那般混着煤炭声,但是却也依旧混着旅途中想要快点到达终点的焦躁。

时间过的飞快,我从未在火车上有过这种感觉,临近下车兴奋的读秒变成了牵住心口的疼痛,但转眼间,火车也彻底停在了原地。

我的期待到达了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但是我看的出,她和我一样,没打算真正的相遇。只不过离开的时候,我忍不住看她的眼神,却依旧是人生旅途中,想要偶遇的渴望。

不过,可是呢?我深深地感受到疑惑。

我们这次的偶遇,只不过是在相互期待中度过的擦肩而过。

但是既然没打算相遇,何必又这般明显的期待,我不禁想问,这世界里,难道陌生人也可以重逢!?

而后,我狠了狠心,怀着遗憾下了车,走到车站外的时候却发现,。。。。。钱包不见了。。。。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地中海沿岸,前往爱琴海沿岸。

土耳其与第二任“丈夫”—古希腊、古罗马的故事,继续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演绎着,伴随着感情的深入升温,他们之间矛盾也在持续加剧。

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跟着我们继续向前。

棉花堡位于土耳其登尼资里市的北部,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温泉度假胜地。 似云似奶似棉花一样的山丘,组成了棉花堡的独特地貌。

世界上的风景很多,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很少。看再多的旅行攻略,都不如亲自去看一看。加入我们自然心适旅行,一起去畅游世界美景吧。

富含碳酸钙的温泉水不断地从地底涌现,从丘陵的边缘倾斜而下,经过一万多年的钙化沉淀,最终形成了棉花团似的“城堡”。

棉花堡同样有 浪漫的热气球 ,如果没在卡帕多奇亚乘坐热气球,在这里也可以体验到五彩斑斓的热气球。

Antik Pool位于棉花堡和希拉波利斯古城的中间区域,据说这个温泉是埃及艳后的情人— 马克·安东尼 送给她的礼物。

温泉池建立在被地震摧毁的古代遗迹上,清晰可见池水下的残桓、断壁……水温常年保持在35 左右,泉水 如蓝绿色宝石般清澈 ,在这里泡温泉,仿佛重游千年前。

希拉波利斯是古希腊的著名圣城,现名为帕穆卡尔村。 198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近的罗马城镇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末期,既承袭了 希腊 的传统风格,又融合了 罗马 的城镇特色。此处的遗址包括浴室的废墟、庙宇和其它希腊建筑。

千百年来, 历史 在这里交替。虽然物是人非,但给我们留下的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离开棉花堡,我们继续前往沿海城市费特希耶。费特希耶是土耳其南部的著名古镇,也是一个 度假胜地

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在古镇费特希耶附近,也有一片被誉为 “水上财富” 的土耳其死海。绵延的海岸线迂回成了一个大回转的海湾,波澜不惊,平和静谧。

在死海边上的特色项目- 水上滑翔伞 ,更会让你记忆深刻。从 1300米-2000米的高山上乘着死海特有的U型伞在空中回旋,与白云为伴,与海鸟并驾, 俯瞰整个死海 ,新鲜又刺激。

爱情海东岸的以弗所古城,曾经是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在《圣经》中也有记载。

从以弗所传承下来的城市建设理念,也成为了 现代城市 的源头。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也能看到很多以弗所城市建设的影子。

两千多年前,他的繁华,因为爱琴海;他的衰败,也因为爱琴海。 时至今日,以弗所的 历史 痕迹依然清晰 ,角斗场与妓院,图书馆与浴场,相互生存。贵族、情人、嗜血、交易人性的贪婪,从来都没有变过。

强大的罗马人只相信 力量和荣耀 ,一味地追求,加速了古罗马的灭亡速度,也加快了与土耳其的“感情”破裂。

我们穿越伊兹木尔,前往爱琴海,在爱琴海旁的小镇库沙达斯住下。

来到库沙达斯,我已经有一种跨越亚洲来到 欧洲小镇 的错觉感。独自在海边的咖啡馆小憩,细细品味小镇的美景,岁月静好。

我每到一个地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安静地观察当地的人和物。 对于当地人而言,我们是外来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无法改变什么。

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造就了不同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古希腊、古罗马对于土耳其来说,不是简单的“夫妻”关系,他们之间的不同文化已经开始产生交集,相互影响了,不再只是旁观者的立场。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爱琴海,晴空如洗,阳光明媚, 人们在爱琴海畔享受海风、阳光的沐浴

在爱琴海旁,我才明白临海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一种试图征服大海的想法。

爱琴海,真的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就像是一个温柔的知心大姐姐,忍不住想对着她诉说心事。

心理咨询老师,带着我们在海边放松身心。幻想自己融入海水中,成为汪洋大海中,一滴微不足道的海水。心里压抑已久的情绪,无论好坏,都随着海水流向远方。

活动结束后,我仿佛焕然一新,原本焦躁苦闷的心,变得畅通舒适起来。原来旅行+心理学的旅行方式,真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对于无边无际的大海来说,我们的感情稍纵即逝,又何必去苦苦纠结呢。 活在当下,继续向前看才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

下一站,我们会前往土耳其的哪里呢?

本书作者茨威格是二战前的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犹太富商家庭,大学时代就因其诗作崭露头角,此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剧作家。由于其犹太身份和反法西斯创作倾向,遭到法西斯的禁止,他转而开始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等多部短篇小说,用火一般充满激情的文字,对心理刻画逼真细腻、深刻而丰富,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作。茨威格也是被翻译和阅读最多的德语小说作家。由于对欧洲时局的绝望,于1942年,在巴西与第二任妻子一起自杀。

《心灵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拒绝接受双腿残疾的年轻姑娘,与一位对她怀着同情的年轻军官相识并爱上他,遭到军官拒绝后自杀的故事。

本文拟从4个方面,简述其内容梗概,及进一步分析本书带给我们的人生启悟。

第一部分:我初识残疾姑娘伊迪特一家,成为本地富豪之家热情款待的常客

本书一开篇就提出了小说关于同情的主题,用框架结构介绍了我如何认识故事主人公并听到故事的过程。主人公我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由于多子而贫困,从小被送到军营,军事学院毕业后由于富有亲戚的资助,而能够成为一名在边境附近驻防的骑兵军官。

由于我出身贫寒,驻防小镇的生活单调乏味,在小酒馆打发时间时邂逅一位漂亮的**,药剂师朋友向我介绍,这位**是当地一个喜欢结交军官的富有贵族(实为买来的贵族称号)的侄女,并把我介绍给了这家人。

我受邀参加了贵族家的晚宴,陶醉在精美的食物与丰沛上等的美酒中,与贵族家美丽的侄女和其她漂亮女客翩翩起舞,完全没有注意到贵族的女儿(伊迪特)和她残疾的双腿。舞会快结束时,我才想起来按照礼仪邀请主人的女儿跳舞,使这位无法站立的女儿感觉受辱,涨红了脸。我在尴尬中,慌张离开。

到家后, 敏感自卑的我开始想象军中朋友的嘲讽,想象全城人都已知道这一件尴尬的蠢事。第二天早上我终于决定花一大笔钱,买花向伊迪特致歉。女孩一家再次邀我前去拜访,焦躁中我接受了邀请,并马上去拜访了伊迪特一家,与伊迪特及其堂姐相谈甚欢。伊迪特的父亲(后面简称老人)向我解释了她残疾后痛苦焦躁的生活,和她过去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我第一次逃离了这个不祥的豪宅。

第2天操练时,我感受到对伊迪特强烈的同情,和我能够带给她的快乐。我再次受邀赴宴,与一位可能帮到我的国防部中校及当地富人开怀畅饮。离开时,老人抚摸着我的肩膀温情相送。我产生了一种助人的意义感,每日都来拜访伊迪特一家,并与伊迪特及其堂姐,谈笑风生。堂姐表示自己已经订婚,只待伊迪特的病情痊愈或好转,就要出嫁。我猜测老人许诺了她一笔嫁妆。

我因每日拜访而疏远了军中的朋友。一个雨夜,我在回住处前走进了和朋友们常去的小酒馆,朋友们嘲笑我,并发现了伊迪特姐妹送给我的金质烟盒,引发出我为什么每天去拜访的疑问。第2天下班后,我故意不再去拜访伊迪特一家,而在小酒馆里玩牌打发时光。出门时,”偶遇”伊利特的堂姐,我撒谎说有事没去成。

这一部分,我成为了伊迪特一家的座中常客。为什么呢?一拍即合。因为老人需要他,为残疾女儿焦躁无聊的生活加入一点佐料,释放女儿带来的压抑的家庭氛围……也许还有更多,因为他过去一直有意结交年轻军官,并蓄意拉近和我的距离。现在,短短数个星期, 我几乎已成为这个富有之家的成员了,我的嗜好和需求,得到了精心的准备和呵护。 我也需要它。一个出身贫寒,无人在意的穷小子,因为一点儿同情心,一下成为豪门贵户家的亲密成员,成为注意的中心,其受宠若惊而来的幸福与陶醉,自不待言,哪里还顾得上,怎么回事,为什么?

第2部分 新疗法带来的巨大希望

我在街上偶遇伊迪特的堂姐后,答应第2天去拜访。我去到了老人因女儿残疾而建的带电梯的奢华瞭望高台,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沿楼梯走上去,观察熟睡中的伊迪特,感受着她的痛苦与不幸。伊迪特醒来质问我到底为什么每天来看她,并希望以后不要再撒谎欺骗,两人坦诚相待,伊迪特高兴起来,去接受按摩治疗。老人告诉我女儿的治疗情况,向我详细介绍了给女儿治病的康多尔大夫,赞扬他是多么负责多么让病人踏实的好医生。开业之初,他曾向病人保证能治好一个女人的盲病,但最终没能治好,为了对她负责,竟娶了这个比他自己还大的女人。最后老人请求我向大夫询问伊迪特的病能否痊愈?我看到老人被女儿生病煎熬得无比孱弱的精神状态,答应帮忙。晚上和大夫一起吃饭,大夫察觉到伊迪特的变化。

饭后我送大夫去车站,大夫向我和盘托出了老人的过去和伊迪特目前的治疗情况,以及他准备试用的新方法,等等。

原来老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靠着勤学,勤奋与节俭,成为一名中介人,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财产。一次出差坐火车,听到旁边人提起一个女继承人财产被骗走大半的事,他赶紧行动起来,准备也去低价购买遗产中无人识货的名贵中国瓷器,发一笔小财。却发现这个女继承人是个什么也不懂的,怯生生的中年女人。于是他趁机以1/3的价格买下了女继承人的豪宅,而非仅其中的瓷器。本有数百万财产到手的女继承人现在只剩下了20万,倒也足以安顿她的下半生。女继承人毫不怀疑他的热心与仁慈,出于内疚,分开前他询问了她的去向,发现她只有一个远亲可以投奔。于是已近老年的他向不再年轻的她求婚,两人婚后幸福美满。但在生下伊迪特后若干年,妻子生病,为免打扰忙碌的丈夫,竟向丈夫隐瞒,以至不久后无可救治。再后来女儿因为感染而致双腿残疾。从此老人再不把金钱当一回事,只为给家人最好的一切。

我把大夫关于新疗法的想法告诉了老人。老人告诉了伊迪特,二人几乎把它当做事实而兴高采烈,并决定坐着四驾的豪华古董大马车出游,路上遇到农家的婚礼,被奉为上宾,一行人兴致勃勃,尽兴而归。

回到家我收到大夫发来的电报,要同我详谈关于新疗法的事情,原来新疗法完全不适用于伊迪特的情况。大夫决定把实情告诉伊迪特一家,我不忍看到伊迪特突然坠入绝望和痛苦,劝阻了医生的想法,希望趁着她情绪高昂尝试新疗法,并向大夫承诺,如果失败愿意承担责任。最终大夫决定让伊迪特去瑞士的疗养院,进行新的疗法。

我读了1001夜中的故事,感到落入了老人的圈套。伊迪特请求我以后能去疗养院看她,我拒绝了,引发了轩然大波,伊迪特觉察到自己的失态,向我致歉,我表示原谅,去床边向她告别,伊迪特像孩子般,要求一个晚安之吻,我吻她额头的时候,却被她双手用力拉住,强行舌吻。我终于意识到她的爱情,心中无法接受,第2次逃离伊迪特的家。

第二部分,我看出老人因为女儿的疾病焦躁痛苦,已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出于同情,我答应为他向医生询问伊迪特病情的未来进展情况,把医生正打算了解的新疗法告知了老人。 老人却把这个消息又告诉了女儿,两人把可能的希望当做事实来接受并庆祝,并把这微弱的希望当成生活的全部指望。

  第三部分  我难以接受伊迪特的爱情,当众否认订婚事实,伊迪特自杀

伊迪特写信向我表达强烈的爱情,我忙于参与接待一位军中贵客巴林凯,没有回复伊迪特。操练中我被上级训斥,我决定辞职,请巴林凯帮我找工作,巴林凯答应帮忙,我决定去维也纳向医生告别,解除自己关于伊迪特的承诺责任。我找到医生的诊室兼住处,大夫出诊未归。等待中,我看到了医生因为负责而娶的又老又丑的盲女人,和他处处显示出贫穷的诊疗室和家,尽管他仅仅从医治伊迪特得到的收入就足够他生活很好,显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穷苦病人的奉献精神。盲女人出于对丈夫健康的担忧,表达了对大夫为病人而忘我付出的不满。我已经受到感动,等了很久才见到出诊晚归的大夫。在大夫的劝导下,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帮助伊迪特,直到她几天后去瑞士疗养。

我在与伊迪特的暧昧情愫中苦熬了4天,敏感的伊迪特从我的话语中觉察到我欲把她打发走的急迫心情而暴怒,决定推迟去疗养院。我在郁闷中,奋不顾身,驯服了朋友的烈马。老人为女儿向我跪求爱情。我以痊愈为条件,假意答应,因为我知道她永远也不可能痊愈(反之,如果她痊愈了,娶一个健康而巨富的女儿,谁不愿意呢)。

我去看伊迪特,伊迪特表示要为我全力治好病腿,如果无法治愈,她会自行了断,绝不拖累我。在良好的气氛中,我当众亲吻了她,这意味着两人订婚。精美快活的晚宴上,伊迪特为我戴上了订婚的戒指。我再次陶醉在上帝般的荣耀中,因为这所有的幸福和光芒都来源于我。我告辞的时候,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和我告别拖住了我,伊迪特放开拐杖,艰难地向我走来,大家未及阻止,最后一步,伊迪特放开了拐杖,张开双臂向我拥来,却失衡摔倒在地。我没有想到应该去扶她,却本能地向后退避。此举彻底伤害了伊迪特的自尊。我在慌乱中,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逃离了这座豪宅。

我不愿回到住处,在城郊小店中逗留入睡,梦到自己带着残疾的伊迪特回到家里,遭受家人的种种嘲笑。接着我又一次去了和朋友们常去的城中的小酒馆。朋友们问我是不是与伊迪特订婚了 ,因为药剂师是这么说的,我当众否认了婚约。

回到住处,我担心满城的人已经知道我订婚,之后又当众否认的事。我感到荣誉受损,决定自杀。自杀前我遇到少校上司,一个农民出身,正直僵化而体恤下属的军官。他看出了我的异常,得知了我想自杀的想法,我向他报告了自己的遭遇。少校认为这是小事,他会去叮嘱那几个听到我否认婚约的在场军人,不要到处扩散此事,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也就保全了我的名誉;另外,他把我派的远远的,也就摆脱了伊迪特的婚约烦恼。

第二天天未亮,我带着军书和勤务兵去外地就任。在火车上我想了很多,决定接受伊迪特的爱。列车经过维也纳,停留了两小时,我去找大夫,大夫不在,我写下了留言,希望他能去见伊迪特,传达我的心意。到了新的驻防地旅店,我等待着大夫的电话,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我给伊迪特发去电报,表明心意。第4天我才发现,由于第1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报没有发送成功,被退回来了。

最后我终于等到了康多尔大夫的电话:他因出诊彻夜没有回家,未能及时得到我的信息并去看望伊迪特。我的军队朋友们在我离开后,当时就给药剂师打了电话,指责他捏造事实,受辱的药剂师第二天气势汹汹去伊迪特家里大闹。伊迪特听到了一切,不动声色,让堂姐把她推到高台上,借故支开了堂姐。等到堂姐回去看她时,她已经从瞭望台掉到了地上,此时还活着,当晚死在医院里。几天后其父亲也去世。我参战求死,却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英雄勋章。

第三部分, 伊迪特焦躁,愤怒的原因,从过去的疾病转变为对爱情的渴望。我的优柔寡断和失信,导致了她的自杀。 如果我们把全部希望放到他人身上或者一个奇迹上,而无法自处,只会加速自己的沉沦和毁灭。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也会成为杀人的利刃。

      第四部分 悲剧是如何酿成的?是我的同情杀了她吗?

据说,作者在写作此书中,在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将本书命名为《同情杀人》,但最终没有使用该名称,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正如本书中同情无处不在一样,心灵的焦躁也无处不在。正是因为焦躁不安的心灵,我才会一次又一次在事发后落荒而逃,并不断想象各种灾难性的可怕后果,之后却又大抵无所作为; 伊迪特的焦躁,在一次又一次的的暴怒中,在激情澎湃的求爱信和之后要求烧掉该信的短信中更是暴露无遗; 伊迪特的父亲,在备受女儿残疾和小心翼翼的煎熬引发的焦躁痛苦中,生命摇摇欲坠。大夫说他们一家人都很难缠,无非是她们希望大夫能够给他们一个安心的“许诺”;如果大夫给了他们一个令人安心的承诺,他们接下来一定还会更急切的要求兑现他们心灵的焦躁不会有结束之日。与他们对照,康多尔大夫及其老丑的盲妻,则拥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在极不对等的婚姻关系中,依然能够相互尊重,彼此扶持,即便在贫穷和为病人的殚精竭虑中生活,也并未被生活击倒。

连我都看出来,老人已为女儿的疾病焦虑到奄奄一息的地步,而伊迪特却从未表达过的对父亲的关心,只是一味关注自己的疾病和爱情,热衷于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如果她想到过自己的老父亲,怎么可能自杀呢?爱,我们赖之生存的情感, 不成熟的人以为得到爱才是幸福,却不知道能够付出爱同样也是一种幸运。付出爱时常会给我们带来负担和痛苦,但却也经常能够阻止错误激情的毁灭,给人心灵的救赎。

她们为什么如此焦躁?是因为疾病本身吗?不是,是她们对疾病的感觉与看法。从其他同时代欧美作家的作品可知,当时有很多失去一条腿或者两条腿的人物,依然好好的活着,其中一些装着一条木腿的人们甚至还要伺候他人,或是干农活。

我第二次去看望伊迪特,老人向我介绍伊迪特状况的时候,就清楚地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想过伊迪特永远无法站立起来的可能性。”只等她病情好转或者痊愈……”在瘫痪数年之后,一家人竟然完全不曾接受现状,甚至连想也没想过,尤其是伊迪特本人。她清楚家人对她的小心,却不是回应以理解和体谅,反而是愤怒,似乎家人们都欠她。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暴怒和痛苦之中,不把自己消耗尽,那就很奇怪了。她这种个性又如何形成的呢?当然是家庭的教养。一个从贫穷和压迫中暴发的家庭,中老年得子,爱的方式就是娇纵宠溺,这正是她缺陷性格的根源

老人又如何呢?虽然按现在的标准,可以算是坐拥亿万财富,却把生的可能性完全寄托于女儿身上,偏偏这被娇惯了的女儿,从没有把老父亲放在心上。他用尽心机试图用婚姻拯救女儿,却反而加速了女儿和自己的毁灭。

至于故事中的我,更是作者愤怒批判的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男人,每次享受佳肴美酒和他人注目爱戴的时候,我云里雾里,陶醉其中,而一旦碰到一点小小的尴尬,或者可能的危害,我便慌慌张张,不知所措,唯有一逃了之。无论一次又一次逃出庄园,还是打算辞职,想去自杀,和最后去外地驻防,甚至参加一战,都属于一种逃跑策略。

关于同情和焦躁,书中其实出现了三个对照。一个是在小说开篇便提出来,即我和康多尔大夫,一种是负责任的同情,另一种则是仅仅为了摆脱心灵的焦躁而已。

其实还有一种同情,那就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老人过往经历时,与其妻子相遇结婚的事情。老人出于同情和内疚,与被骗走巨额财富的女继承人结婚,婚后两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并有了女儿伊迪特。这位女继承人作为一位富有的侯侯爵夫人的陪伴人一起生活多年,老贵妇由于不愿让财产落给她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把财产全部留给了她,但在生前却又对她极尽侮辱,诋毁和践踏,使她的意志丧失殆尽。作为一个贵族的陪伴人,曾在世界各地旅行,出入上流场所,却不能为自己寻医问药,以致早殒,实在也怪不上爱她的丈夫。

她与丈夫的故事,又可以看作其女儿故事的预演:这种自我意志的缺乏,直接变为女儿无法自由行动的瘫痪的双腿。她们把一切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碰到一个负责任的男人(父亲),也只能有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无法承受生活的风雨;碰到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我,则直接香消玉殒。

值得注意的是,三件关于同情的事件里,男人负责的方式都是献出自己,从对康多尔大夫的不对等的婚姻所表露的同情,我们清楚这对于自我牺牲的男人并不公平,因而这种负责任的彻底的同情是否是应当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同情的主题虽然贯穿首尾,但在结尾处,我声明只有康多尔大夫才够资格审判我。这唯一的例外,不啻于圣人。

我想,也许这正是茨威格修改最初题目为《心灵的焦躁》的原因。同情杀人,作为书名,带着激愤之感,很可能是激发作家写作创意的事件; 而 心灵的焦躁,一颗骚动不安的心,才是造成悲剧的内在主因。 题目和开篇提供的两个主题都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至于孰重孰轻,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90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6
下一篇2023-1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