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下,描写了安娜·卡列尼娜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中,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家庭小说。表现出她作为贵族妇女却勇于与上流社会反叛,寻求个性解放,摆脱婚姻的束缚,追求爱情至上的勇敢、矛盾而复杂的妇女形象。
主要内容概括: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因为出轨家庭女教师被妻子陶丽发现,出现婚姻问题,嫁给大20岁的丈夫卡列尼的安娜从圣彼得堡前来莫斯科帮助哥哥缓和婚姻关系,却在莫斯科偶遇弗伦斯基,弗伦斯基倾心于安娜,对安娜展开疯狂的追求,而陶丽的妹妹吉绨也喜欢弗伦斯基。安娜怕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到自己是已婚妇女,迫于道德的压力,她开始选择远离弗伦斯基,但是此时她也同样被弗伦斯基的外表所迷倒,但她还是选择趁早回了圣彼得堡。
后来,弗伦斯基也从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为了与安娜相遇,弗伦斯基经常出入各种上层社交圈,当得知安娜已婚后,弗伦斯基并未放弃或者觉得羞耻,反而觉得刺激,弗伦斯基的母亲也赞同儿子与安娜的艳事,认为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有艳事是漂亮的,但得知儿子因为艳事而拒绝升官之事却感到了反对。此时,弗伦斯基和安娜的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在赛马场上,安娜看到弗伦斯基受伤在卡列尼面前大叫失态后,卡列尼要求妻子安分守己,可是对于安娜来说她早已对婚姻的现状不抱任何希望,觉得与丈夫就是一种累赘,并且想与丈夫离婚。卡列尼不想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并且用宗教信仰去束缚安娜,一直阻挠安娜离婚,并且嘲笑安娜吃着丈夫的面包想着情夫的卑鄙。
勇敢的安娜仍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弗伦斯基待在一起,并且在卡列尼家里诞下弗伦斯基的女儿。而丈夫为了惩罚安娜选择把儿子谢廖沙和刚出生的女儿带走,安娜感到绝望,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与弗伦斯基的爱情。弗伦斯基在看到卡列尼在安娜生产中的宽容后反思自己对安娜的爱是否自私,在反思后弗伦斯基带安娜去了法国,两个的在与世隔绝中度过了一段幸福时间。不久,弗伦斯基感到除了爱情之外自己失去其他人生价值,想回到俄国工作,此间安娜因为道德和舆论的压力,因为她感到所有人都远离自己这个抛夫弃子的女人,加之失去儿女的痛苦,以及弗伦斯基不再热衷于与她的爱情,她感到苦闷,经常用酒药麻醉自己,最终选择卧轨自杀来寻的自己内心的解放和报复弗伦斯基。
一、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
安娜处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守旧封建社会向新兴思想改革的急剧转变时期。作为上层贵族妇女,没有麻木于上层的物欲世界,懂得发现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反对不幸婚姻的束缚,崇尚自由的结合。安娜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在勇敢的和丈夫虚伪作反抗,高呼“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能在当时舆论和道德的压力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和丈夫提出离婚。但是,安娜的举措不同于嫂子陶丽。陶丽,不敢放手已经背叛自己的丈夫,有自己单独的财产却不敢独立的生活,依赖于丈夫,却被丈夫欺骗卖掉树林。旧时代的女性陶丽,为着别人生活,一方面过于压抑自己内心,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还是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安娜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娜的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值得赞赏的,同时也是时代的进步,解放封建社会中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思想,寻求女性的地位平等,和女性的权利。在离婚无果的情况下,面对舆论压力义无反顾的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心执着的爱情遭到对方的放弃时,她觉得生活的无望,而此时的安娜,过分依赖于男人,以为失去所爱失去男人就无法生活,选择死亡,也是造成其悲剧之因。同时,安娜的婚内出轨,又是悲剧的咎由自取,在与卡列尼的婚姻关系未解除中的过程中却与弗伦斯基发生关系诞下一女,是不符合婚姻的义务和不负责任的,安娜在理性面前对爱情过分期许,同时丈夫所施加的宗教压力、阻止她与儿子见面,受到周围朋友的舆论压力,道德压力让她内心也产生了畏惧和退缩,为了减轻痛楚饮酒和麻药企求让内心好过,从这一方面让人觉得安娜没有真正的获得彻底解放,所以导致了卧轨自杀的悲剧,所以安娜用最后的办法寻求肉体和心灵最后的解放。
二、矛盾而缺乏理性
卡列尼的过分理性与安娜的过分感性,思想的碰撞导致婚姻中的矛盾。她在婚姻中所需要的是爱情,卡列尼在婚姻中所需求的是家庭。这也是安娜的矛盾之一。这种矛盾和现代婚姻内出轨带有着相似性,在卡列尼和安娜之间表现出爱情与面包不可兼得。于是卡列尼反问安娜:“卑鄙吗?如果你喜欢这两个字,那么为了情夫,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却又吃着丈夫的面包,这才叫卑鄙。”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而在安娜看来,丈夫卡列尼的一切理性是那么的虚伪,他所接触的宗教信仰,哲学知识等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自我爱好和内心对宗教信仰的尊重而出发,一切都为了官场上的节节高升,过分的理性压印自己的内心。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一方面安娜想要和弗伦斯基远走高飞,却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谢廖沙。她既想为了情爱做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又想做像陶丽因为母爱能够保全家庭中的孩子。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三、善良而真挚的贵族妇女
在发现吉娣倾心于喜欢自己的弗伦斯基后,为了不阻碍她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安娜选择提前回圣彼得堡,为了保护她和吉娣之间的友情、吉娣弗与伦斯基爱情都体现出了安娜的善良。
面对上层贵族圈,安娜看到太多虚假与欺骗。贵族阶级的虚伪和内心的矛盾,比如弗伦斯基的母亲赞赏儿子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的艳事,在弗伦斯基看来猎艳贵族有夫之妇是刺激而有趣的,所以在这种婚内出轨的现象在贵族圈是司空见惯的,安娜并不是个例。与其他道貌岸然的贵族圈里人们不同的是安娜勇于真挚的从谎言和虚伪中脱离出来,因为她面对爱情无法过着婚内和婚外的两重生活。安娜没有继续和丈夫过着貌和神离的生活,她捅破上层社会所编织的虚伪谎言,勇敢地和道德做对抗。安娜的真挚和勇敢不同于与众人沉沦于虚伪,她敢做敢为,但是却遭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另类的悲剧。可只有安娜摘下贵族圈里虚伪的面具,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选择了爱情,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安娜作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缺少了一定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真挚也让个人欲望无限放大得不到克制被感性吞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也是造成了悲剧的原因。
不同的读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褒贬不一,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又是安娜的形象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感受到强烈的人物悲剧性。在安娜的的形象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也有过分追求自我而感性的一面。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终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也是其代表作品。那么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来浅谈《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爱情悲剧吧,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准则。但是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二 安娜悲剧分析
第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
安娜是十九世纪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女性代表。七十年代末,沙皇统治的俄国社会局势动荡内忧外患,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濒临瓦解,上层社会道德的沦丧,女主人公安娜是彼得堡皇室的后裔,她心地善良、纯洁而美丽。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沙皇贵族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糜烂不堪,加上外来的资本主义冲击着传统的封建地主经济,使得沙皇的统治更为艰难,人民生活混乱不堪。卡列宁作为上层社会权势的代表,对安娜早已垂涎三尺,不折手段威逼利诱其姑妈,让安娜嫁给了他。可以想象在当时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伦理的影响下,女性的权利地位是虚无的,即使是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贵族,对自己的命运也不能说不,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是卡列宁所追求向往的,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缺失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以至于除了投机钻营而对安娜不屑一顾,更使得安娜结婚十余年来从未感受过爱情的滋味。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而卡列宁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由于二人性格的不同,就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安娜作为十九世纪想挣脱传统感情观束缚的贵妇人,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她受够了没有爱情滋润的婚姻,她叛逆的性格使她不安于接受安逸但又空洞的生活,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纯洁而善良的安娜虽然极力的追求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传统观念仍在束缚她的思想。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个人幸福和遵守贵族道德准则之间的突出矛盾。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尽情的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这造成了安娜大胆的反抗行为,另一方面她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在她的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安娜生活在虚伪的贵族社会里,极力的想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和有尊严的独立个体。
第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
自从在一次旅行中安娜与英俊青年渥伦斯基邂逅后,渥伦斯基一见倾心狂热的爱上了安娜,双双堕入情网。但安娜的背叛终逃不过丈夫卡列宁的眼睛,安娜决定离开卡列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相差太多,当然不会那么顺利的得到想要的结果,然而毫无感情的卡列宁根本不会答应安娜提出的离婚要求,他不能接受一个女人对他赤裸裸的背叛,更不能接受拥有如此崇高社会地位的他被其他男人抢夺妻子之痛,因为社会舆论让他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他要惩罚她,让她一辈子都活在他的影子里。
其实,安娜与卡列宁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由于自身追求的生活不同,早已出现了情感裂痕,只是开始没有后来那么明显,撕裂得那么痛彻心扉。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是属于彼得堡残酷无情官僚集团的制度的化生,在生活中欲求的只有权力和地位。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每天都在自己从小向往的勾心斗角的官场里“快乐地”生活着,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他每天应付官场上尔虞我诈的官场伎俩,的确他对工作是热心的、积极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工作狂,这使得他在婚后对安娜无暇顾及,感情变得越来越淡,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卡列宁的感情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婚后的八年里,安娜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儿子身上,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全身心都爱着儿子,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对于安娜来说,自己已经是当时其他妇人少女梦寐以求的高官的阔太,同时也接受了命运对她和卡列宁相差二十多岁的婚姻安排,但她是一个天性浪漫,拥有诗人般气质的、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她无法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境地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让她决心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卡列宁并不关心这些,甚至知道自己妻子出轨的事情后表现的很淡然,因为封建礼教,因为自身的社会地位,他不想因为自己家里的丑事干预到自己的仕途,索性让出轨后的安娜保持低调,只要不在自己的庄园里接待渥伦斯基。卡列宁一直觉得用保持婚姻来耗着安娜是最解恨的`办法,同时也能保持名誉和体面。可实际上,他根本不能无视安娜与渥伦斯基频频约会,根本摆脱不了羞辱、愤怒和痛苦。安娜被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包裹着,不由自主毫无抵抗的做了他感情的俘虏。她的本性和她的教养使得她在第一时间就陷入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她不敢去想将来该怎么办,今后要怎么办,以后会怎么样。其实,她也别无选择,她的命运全部都掌握在丈夫和情人这两个人的手中。无奈与愤怒之下的卡列宁最后还是向婚姻妥协了,但他手中却握着折磨安娜的另一张王牌——儿子谢辽沙。卡列宁的冷酷无情让安娜处于两难的境地,一面是儿子谢辽沙,一面是情人渥伦斯基,母爱和爱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生中最珍贵的生活权力,卡列宁把安娜的亲情和爱情分开对立起来,作为危险安娜的工具,让她尝尽无尽的痛苦。
第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渥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提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渥伦斯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他自己是在贵族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毕业的时候,他是个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他虽然有时也涉足彼得堡的社交界,但他的风流韵事却都发生在社交界之外。而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面对传统腐朽不堪的上层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这是安娜勇敢、对旧社会反抗的表现,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虚伪、可耻,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所以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的要求,继而投奔了她的情人渥伦斯基,双双堕入爱河。 但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渥伦斯基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 渥伦斯基追求已婚妇女在当时非但不会受到谴责,而且还是上流社会认可的时尚行为。相反,安娜就没有这样幸运,她背着“”的骂名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他母亲一开始是非常赞赏渥伦斯基与安娜的私情的。因为这种风流韵事能为她的儿子增色,能提高她儿子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可她万万没想到儿子对此当了真,而这会断送他的大好前程。她真正赞赏的实在是逢场作戏而已。她的这种观念,其实是上流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所以,渥伦斯基与安娜,实际上是陷入了与整个上流社会相对抗的境地。但激情过后的渥伦斯基在母亲和哥哥的干涉下认识到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天性浪漫惟爱情至上的爱娜却不能自拔。渥伦斯基逐渐对安娜冷落失去以往的激情,因为他看不到未来,这使他对安娜的爱成了无源之水,欢娱得以满足,激情也随之消退。于是渥伦斯基决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安娜生活中的唯一依靠也随之化为了泡影。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把安娜逼上了死亡的绝境。
三 结论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安娜的悲剧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而这却与上流社会虚伪腐朽的道德观念相违背:女人只是男人生活中的点缀品,她们只是男人消遣时的玩物。男人可以追求女人来提高身价和威望,而女性却被看成“”,被上流社会所不耻。这是虚伪、道德沦落的封建礼教,而卡列宁却恰是身居要职的封建礼教的代表,他冷漠虚伪的性格与安娜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是一个悲剧。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娜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追求爱情自由的性格却成为了另类,这就让出生于贵族的安娜形象彻底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社会压力,但坚强的她挺住了,忘记一切的伤痛,痛舍自己的儿子投向了渥伦斯基的怀抱。可渥伦斯基只是新兴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他新鲜的思潮也正式安娜狂热迷恋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长久,渥伦斯基追求的是一时的浪漫和激情,但激情过后的他下意识到这是没有结果的爱情,在他现在的生活中他看不到未来,看到不前途。所以安娜又一次被抛弃了。
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错了,他带给她的是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创作特点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石国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智量译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
[3]郭和英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4]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M]。杨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载《外国文学史研究》2000年第四期
;谁能不爱上汤唯了?
她的身上仿佛拥有着令人无法抵抗的魔力,当我看到**《晚秋》女主的那个瞬间,脑子里就冒出了这个念头。
她,简直太美了。
1安娜的特写
一个穿着卡其色的风衣的女人,随意地走在秋天的街头。女人走近了,素颜,还有黑眼圈,头发有点儿凌乱,清澈的眼瞳,目光稍微呆滞。
她始终很安静,应该说她始终很沉默。她像一辈子都行走在秋风中的女人。一个人孤独伶仃,穿着风衣的身影与**的树木的影子相互辉映,仿佛一片随风而逝的落叶,被秋色所抚慰,所包容。
如果说《色戒》中的旗袍美人王佳芝是汤唯,而这一次汤唯就是安娜。年轻美丽的安娜,长相秀雅,在她的身上具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美。而她的人生经历更是非同一般。她是个杀人犯。几年前,她因反抗家暴,失手误杀了老公,因此而入狱。
**一开场,就是紧张又悬疑的节奏,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大清早的西雅图的大街上狂奔,忽然她停下来,转身向回跑……
**悬疑的气氛加上冷色调的视觉处理,很快就让人欲罢不能,决定观看下去。只见女人跑进一栋房子,掰开倒在地上的男人手中紧紧捏着的纸条,并迅速地塞进自己的嘴里,吞入腹中。
这时,警车的鸣笛声响起,调镜头一转,画面由冷灰色变成明**调。时间已是七年以后的秋天,女人身处在监狱中。她穿着一身橘**的囚衣,蹲在地上刷牙。有个狱警走过来告诉她,她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兄长交了保证金,她获得了七十二小时的假释期。
接着,安娜穿着风衣,缓缓地走出了如同坟墓般的监狱。七年的牢狱时光,她的心早已麻木、封闭。
现在,她拥有了三天的“自由”。但是,她的灵魂仍然坠在如地狱的深渊,她虽然走了出来,呼吸到自由空气,心中依旧一片茫然,对世界毫无所恋。她的人生已毁。
但在此时,命运却安排她邂逅了一个男人。一个魅力足以引诱所有女人的男人,他叫勋。
勋上了大巴,才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买票。他选择开口向安娜寻求帮助,向她成功地借到30美元,并表示自己会很快归还。她却说:“Ⅰdon’tneedyoupaymeback。”
是的,他是个情场浪子,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女人。可很明显,她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那一种。她年轻美丽,却不施粉黛,她眼神清澈干净,却经常发呆,没有光亮。他主动地找她攀谈,但她很少搭腔。
勋这样一个男人,他在安娜的眼中居然没有看到其他女人与他相亲近时,眼中散发的激情神釆,他的心中产生了多大的好奇和震撼。她淡淡的哀伤如晚秋的香风一丝一缕地朝她卷过来,慢慢地胀满他的眼底。他欣赏着她,她是如此与众不同,以致于她不化妆、不加任何修饰的面容上,所显露出的饱受摧残的沧桑也是美得惊心动魄的。她是他未知的一切,这已足以勾起了他所有的冲动和欲望。
我真的很佩服汤唯的演技,她将一个心境荒芜,心若死灰,但在死灰中隐隐燃着火焰的女人塑造得真实而动人,形象饱满,情绪到位。
是的,安娜不是不想爱,她只是不敢爱。她的心中不是没有爱,她只是藏起了一切。她克制着,隐忍着。她悲伤,很孤独。她渴望情感,但又抗拒。她逃避,但又向往,她还很勇敢……如此的一个她,紧紧地抓住了勋的心,也抓到了所有观众的心和眼。
很多次,我都紧紧盯着她的脸,仿佛走入了她的内心,也感受到她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绝望的煎熬,几乎忘记了呼吸。人的情绪,绝对是可以传染的,即使是通过大银幕的传递方式。
而她穿的那件风衣,在片中由头至尾都有,无疑这是代表着《晚秋》的一种标志。
通常,风衣的性质是很中性化的。女人一穿上风衣,将会带给人标榜独立、干练的印象。可当一个沉默忧郁的,心灵深处隐忍着极大的创痛的女人穿出来,那场景却是一种难以说清的复杂的美,如同静夜中悬浸在一汐潮水里那轮淡淡的月华,如此哀愁与孤独,如此悲伤如谜,又如此浪漫唯美。
汤唯饰演的安娜,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的内心戏,很多时候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完全俘获了见惯风月的情场浪子勋。最后,两人在三天中产生了灵魂之恋。在剧情上又显得甚为合情合理,令观众沉醉其中,念念不忘。
**的色调整体偏冷、重、硬,还有朴素的风格,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充满了协调的美感,二人的服饰都是极搭配的,有着很相似的特点,比如:颜色都是代表秋天的同一色调,玄彬饰演的勋的衣服色调深一点,而汤唯的卡其色浅一点。画面处于静态时,就是一幅幅唯美的油画。
我在看**时,许多时候都被汤唯的表演吸引着,她除了几个高潮的情绪爆发,大多数镜头她都收着敛着地演,一点一点地带出来,缓缓地流进了观众的心里,被她浸透氤氲,连玄彬如此帅气的脸,洒脱不羁的气质,竟也沦为了她的绿叶陪衬。
本片导演金泰勇,这位曾经因惊悚片而斩获后青龙奖的导演,这次他的镜头语言却是文艺唯美的画面,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场晚秋的浪漫的童话。
影片中刻画的晚秋的景色,导演在冷色调中加入明**的表达方式,秋景映衬着人物,参差对照,色彩极富浪漫文艺气息,令萧瑟的秋气中兼具有温暖感,身在其中人物悲欣自现。这种在诸多色彩中亮度最高**的添入,也传递出女主人公安娜的未来将会迎来人生的光亮。
2若你只看到爱情,只因你从未坠入地狱的深渊
“现实,往往比任何**都更具戏剧性。”这一句话,我将它写在本篇影评第二章节的开头。
我第一次观看《晚秋》时,看到文艺片主打的浪漫的爱情,为灵魂相吸引的蚀骨之恋而感动。几年以后,我再次观看这部**,看到更多的是许多现实社会中的一角的缩影,足可见本片人物形象血肉的丰满,有着极强的代入性。
近几年,出轨与家暴似乎成为了许多网站热门的话题。现实与**似乎有着种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相似性,或更甚于之。但本文在这里只聊关于**的内容,其他不余赘述。
**《晚秋》中,由两个凶杀案件带出两条线,分别由男女主牵出。①,安娜的故事线:安娜的老公被杀。②,勋的故事线:想与勋一起私奔的情人被害。这两条线的时间点,分别在七年前和七年后。
准确的说,安娜的这条故事的主线,导演也是从七年后倒叙讲述的。
回到家后的安娜,亲人们对她既客气又冷淡。哥哥交保证金的目的,也并非为了她能参加上母亲的葬礼。而是因为他们决定卖掉母亲的房子,需要她的签字。
母亲离世,她的心里非常难受。但她回到家,却感受不到一丝亲人的温暖。可以想象,这七年她被关押在牢中,除了母亲,眼前的亲人们几乎是无人过问她的生活。这些亲情凉薄的家伙,母亲一去世,就只顾忙着瓜分家产,争执不休,连悲伤也没有时间。
但以上这些并不是重点。我要说的重点,是在安娜和初恋王晶的重逢之后。
**中,一贯穿着卡其色风衣的安娜此刻换上了一袭深蓝偏黑的衣服,依然围着那条咖色蓝印花的羊毛围巾。王晶的西服的颜色与她的围巾相似,里面的毛衣则是如她衣服的蓝色。这也意味着这二人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二人重逢时,**整个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氛围,色调“深、冷、硬”,导演拍这一幕戏全釆用了两个人物的近镜头。他俩见面了,安娜的表情很不自然,出于礼貌她不得不和王晶交谈。
短暂的问候过后,王晶忽然说:“其实,我也想回去的。”
安娜看了他一眼,马上制止他说下去。她说:“都过去了。”
王晶还想和安娜更亲密的接触,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用手去捏安娜的脸,微笑着说:“你还和以前一样。”
而安娜表情相当古怪,她摇着头生硬地抗拒着。正在这时,王晶的老婆出现了。她对于王晶和安娜二人的过往并不知情。王晶迅速调整了表情,对老婆回以热情的笑容。而安娜的眼神却一下子躲开了,她反而像是那个做错事的人急急逃走了。
显然,王晶是极虚伪的。他对着安娜和老婆这两个女人,表现得像一个温和大度的谦谦君子,实则却是渣男无疑。他背叛了安娜,在安娜入狱后娶妻生子,可他内心却毫无愧意。而且,他说:“其实,我也想回去的。”这就表明,在安娜杀死老公的那天,他是在现场的。而被安娜吞掉的纸条,极有可能是他在场的证据,更或者是他具有杀人动机的证据。
我再来讲第二条故事线,勋的故事。勋是一个浪子,他天生一副好皮相,被许多的女人喜爱。他有一个富婆情人,一直包养他。
忽然有一天,富婆情人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她卷走了自己有钱有势的老公一大笔钱,想和勋私奔。但富婆的男人并不是个普通人物,他有着黑社会的背景。富婆跑了后,他就对勋展开了追杀。从此,勋的逃亡生活就开始了。然后,他逃至西雅图。当安娜遇到逃命的勋时,两条故事线便交叉了。
安娜一个人在街头漫游,她也曾想像其他女人一样,打扮自己。她买来漂亮的衣服穿上,画上精致的妆容,涂上鲜艳的口红,就像很多上街闲逛的漂亮女人一样。
可当监狱打来一个电话,就将她打回原形。她卸了妆,换回那件风衣。她坐在街边发着呆,和勋又不期而遇。于是,他走上来还她的钱,和她说话。她却问他:“你想要我吗?”
然后,两个成年男女就跑去开房了。但这一段的情节并不和谐,安娜一直很紧张,勋倒是很配合,原本这种事他就富有经验。结果,安娜中途又推开勋。她此时并不爱勋,封闭的心也尚未真正地打开。一个女人身体的本能抗拒,便代表着她内心的拒绝。
接着,他俩才开始了真正地相处,如恋人般约会。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坐船,在游乐场游玩。可是安娜并不快乐,她的身上总是带着淡淡的悲伤。勋莫名地被安娜的情绪牵引着,他尽力抚慰着她。
终于,安娜倾吐了心事。七年了,她压抑在心里的话没有对母亲说过,也没对兄长姐妹提起,更没对监狱中的任何一个人说。她对他说了,但他只是个陌生人。她讲的是中文,他听不懂。
她说,她曾经迷恋上了一个男人,那个人却不见了,杳无音信。因此,她极度痛苦。她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嫁给了爱自己的男人。可是,先前那个男人却回来了,还想带着她一起私奔。
她老公知晓一切后,彻底改变了。她被家暴,被虐打。她妄想获得安宁和幸福的婚姻面目全非。她疯狂的老公更是扬言要杀死她和王晶。
她说:“那一天,她被他打得晕死过去……”
勋听不懂中文,她听见他居然回答:“好。”
她笑了,这个笑是多么凄凉,带着点儿自嘲。他也笑了,笑着真诚而温暖。
当她最后扭头看他,发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嗯?”这轻轻地一句话,她以疑问的口气讲出。此时的她对以往的一切,尚且依然看不透,放不下。
他连续说了两个字:“好。好。”
从安娜对勋讲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七年前安娜根本没有杀人的能力。当时,她被毒打,已经陷入昏迷了。由前面王晶的话来推论,他反倒是更具有杀人的可能性。如果安娜真的为了王晶顶罪坐牢,背叛安娜的王晶在面对她时,竟然还可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他怎么可以啊?
所以,安娜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嗯?”她不是在问勋,她是在问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观影时,内心深处也在反复地问着自己,仿佛我也是安娜似的。
影片中,勋并没有真正的回答安娜,而我最后回答了自己。
我对自己说:“这或许便是爱情的差距。王晶也好,安娜的老公亦好,他们的爱都是狭隘的,更多的则是以爱为借口将安娜占有和禁祻。安娜这个女人在他们心中只是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不允许别人来侵占。而安娜的爱却是见了真章的,甚至一度有点爱得失去了自己。”
尤其是,王晶对安娜的爱尤如镜花水月的虚渺,更多的是他对安娜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安娜嫁给别人后,则显现了出来。他想夺回安娜,便引诱已婚的她私奔。
第二次他表现出这种欲望的时候,是面对勋时。勋和他并不认识,但情敌素来是不用彻底了解,便可凭直觉辨认的。
在安娜母亲的葬礼上,两人产生的冲突“叉子事件”,直接导致安娜压抑良久的情绪彻底爆发,这也是本片的一大高潮。悲伤、沉闷、压抑的氛围忽然被女人高亢的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打破,穿着黑色礼服的安娜一句句撕心裂肺地质问他:“王晶,你为什么要拿他的叉子?他的,他的。不是你的!”
安娜的疯狂,让一直冷静的王晶显出惊慌,他终于道歉了。他说,“sorry!”他看到她的崩溃,他终于心生愧疚了。
其实,王晶这个男人根本不爱任何一个女人,他爱的只是自己,只顾惜自己,一味牺牲着安娜。与他相比,安娜则太过于情深意重。她替他保守秘密,她甘愿坐牢,背上弑夫的罪名,是因为她的重情重义。一方面,她爱着王晶,所以她牺牲自己;另外一方面,她的老公因她而死,她甘心情愿以坐牢赎罪。也许,早在当初王晶丢下她后,她一个人兵荒马乱之时,真的不应该躲进他的世界里,他或许并不该属于她。
早早晚晚,那些属于她的和不属于她的,她统统都失去了。她一直在失去。
3关于爱情和明天之后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安娜面对王晶时,不经意间想起来汤唯饰演的王佳芝。当王佳芝终于下定决心对易先生吐出“走吧”那两个多么轻又多么重的两个字,她看到易先生毫不迟疑,转身就逃离珠宝店的动作之迅捷,留下王佳芝一个人站在那儿茫然无助。这是多么相像的两个女人啊,她们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不计代价。可她们爱上的男人却又都是如此虚伪和狡诈。
重新讲回《晚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片两条交叉、交织的主线,从男女主人公命中注定的邂逅起,他俩的命运便如两条线般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且不止于爱情。
在七年前,安娜的老公死了,安娜扛了杀人的罪。而到了七年后,勋的情人死了,他也背上了杀人的嫌疑。两个案件原本互不相干,但是却又是如此重合。勋的情人的死亡,正如安娜的老公的死亡一般,令他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他的情人死了,她是被自己的老公杀害的。可那个男人卑鄙又狡猾,这是他为勋设计的陷阱。而勋无力抵抗,这个阴谋从他的情人逃离后,也许便开始了。
这样一个恐怖的男人,也怨不得他的妻子会逃跑。或许,勋的情人在奔向勋的同时,除了狂热地爱上了勋,也是在逃离自己不幸的婚姻。她是勇敢的,但她失败了,她最终没有逃脱自己老公的毒手。
此时的勋,将和七年前的安娜一样,陷入悲惨的境地。他明明知道自己是冤枉的,他根本没有杀人。纵使他并不爱自己的富婆情人,但他却绝不可能会杀害她。因为他的杀人动机,甚至比安娜杀夫的可能性还小。但是因为情人老公伪造的证据,加之对方故意在他发现情人死亡,仓遑离开后报了警。他很快成为了警方追捕的嫌疑犯。可在西雅图,无权无势的他几乎没有能力澄清自己,他是绝望的。
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两人。这边,勋水深火热,安娜却在遇见勋后,她灰暗的人生慢慢地开始结束。当安娜的灵魂在逐渐走向光明,勋却在陷入沉沦。勋终于理解了安娜所有的种种,因为他正在成为另一个七年前的她。两个相爱的人,有时就是照出彼此的镜子。有时候我们忽然就爱上了一个人,其实是爱上了另一个自己。而此时,勋终于全身心地爱上了安娜。那是一种忘我地爱,投入了一切的爱。哪怕只有一分钟,也相当于过完了一辈子的爱。
当警车鸣笛声第三次响起,勋不见了。买着咖啡回来的安娜再也找不到他了。
而勋,因为他曾经遇见安娜,爱过她,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他的心中也依然爱着。那么,即使他坠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承受着无尽的孤独和伤痛,他的灵魂也在反复品尝着爱情的甜蜜滋味。
正如二人分别前,那个浪漫而缠绵,深情且激情的长吻,仿佛在说:“我爱你,亲爱的人啊,谢谢你走过我的身旁。”
这一吻,安娜从最初的尝试,慢慢地释放自己的心,激情而深沉,意味着她接受了勋,她终于再一次放下一切,勇敢去爱。这一吻,由浅到深,深入了骨髓和灵魂。
影片中,他们是在接吻,但就是那个吻,二人是在以灵魂与灵魂在交流和相互融合,他们自此完整了彼此,填补了彼此,治愈了曾经的伤痛,安抚了今生的所有的遗憾和孤独。
从此后,勋的灵魂可以不再畏惧命运赐予的苦难,也可以忍受孤独和黑暗的煎熬。即使他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和践踏,他一无所有,浑身赤裸,孤伶伶地跌入地狱中,他的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一吻的温柔浪漫和极致的缠绵,仿佛她的灵魂一直陪伴着他,他曾经经历和明天将经历的一切愁苦和屈辱,都得到了补偿和慰藉。
我闭上眼,那道光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将她从迷离的秋色里一直送往繁花开满的春天。此刻,街口有人正经过,有人在等待,在距咖啡店并不遥远处有一个男人朝她慢慢地走来。
本片是典型的文艺片,风格是沉静而内敛,导演金泰勇的拍摄手法完全抛弃了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而这一类艺术**多以细细刻画人物情感为主,又兼具了社会性、人性与思想性方面的深刻挖掘,在**市场的竞争中大多处于不利位置。
但《晚秋》的大火,则成功地打破了**市场的这一常规。影片的成功,有很大的因素归功于两位主演汤唯、玄彬和导演的默契合作。尤其是汤唯,她的表演自然,形象朴素,同时具备层次感。导演更是以高级的**画面语言,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方式,将女主安娜的不幸的命运与复杂而深沉的心理描写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在文末的絮言:
几年前,我第一次观看**《晚秋》时,尚未真正开始写作。那个时候,我是冲着我颇为欣赏的两位演员汤唯和玄彬,从而走进了**院。**落幕后,我陷入一种沉重难言的情绪中,长久未得抒解。这也导引我今天写下这篇并不专业的影评的缘故之一。
当然,这其中缘由也有受到两位伯乐老师的鼓励和另一位朋友的催促,令我这向来惫懒之人硬着头皮开始动笔。可当我真正决定去写一篇正而八经的影评时,我才发现《晚秋》这部爱情**是多么得受人关注和喜爱,连我身边并不酷爱**的朋友基本上都可以谈上两三句。
比如,汤唯:你干嘛用他的叉子?他的,他的,不是你的。
再比如,汤唯:那个早上,他把我打到昏死过去……玄彬:好。汤唯:为什么是这样的了?玄彬:好,好。
因此,我明白了自己的这次挑战并不如先前想象得那么轻松,实则是一项有难度的创作。尤其是,关于讲述影片的爱情部分,那是绝对不可能写出什么新花样来的。《晚秋》在各大平台自媒体人最热衷传播的主题,就是三天的爱情救赎了女主的人生,重新寻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话之类云云。所以,我不得不放弃曾经已设想的全盘构思。当我重温**后,从头开始写自己的影评。
全文完。作者/北十三思
20211118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
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
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个人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自由的不降低,即个体自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每个人寻求自己的自由才会被社会主体所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来展现与实现,这样才能构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相反,缺乏理性的自由至多算是一种经验的自我,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命舒展。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托尔斯泰被称为世界级文坛巨匠,他的作品没有夸张夺人眼球的技法,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写作手法,但是他之所以在世界有崇高的艺术地位,是因为他的小说有一种魔力,无端就让人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自己读一遍,就宛如经历了一遍主人公的生活。比如托尔斯塔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这本书名为安娜卡列尼娜,讲述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圣彼得堡的故事。其实本书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一条是列文追逐生命的真谛。
安娜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典型人物形象。安娜本是出身于上流社会的高贵女子,她有显赫的家族,她正值最美好的年纪,高雅的气质让她仪态万千。16岁的她就已经按照家族要求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政府官员卡列宁,但是古板迂腐的卡列宁根本理解不了大胆活泼的安娜。
婚姻生活让安娜痛苦,而兄嫂出现矛盾,安娜乘此机会踏上了前往哥哥家的火车,偶遇了渥伦斯基,这个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男人。沃伦斯基有花花公子的名称,即便已经对安娜嫂子的娘家小妹穷追不舍,也依然被安娜所吸引。
命运玩弄般让安娜和沃伦斯基纠缠在一起,而卡列宁也发现了他们的秘密恋情,但卡列宁满心只有如何保住自己的颜面,并不在乎安娜的想法。后来安娜经历了生产之苦和母子分离之苦,悲痛欲绝的她决定向整个虚伪的上流社会挑战,而沃伦斯基却逐渐想离开她,这让安娜无法接受,最终选择卧轨自杀。
整本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沙皇统治时期,农奴改革正在掀起,新旧社会思潮交迭,而安娜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人物,想追求爱情,但被世俗控制,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安娜·卡列尼娜》。根据查询安娜和麦克相关信息得知,是《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人物,安娜是卡列宁的妻子,美丽而又充满朝气,无法忍受沉闷,但又无可指摘的丈夫而毅然决然离开。麦克是安娜的爱人,风流倜傥。在火车上与安娜邂逅,他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两人产生了真爱该**是由汤姆·斯托帕德根据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讲述了贵妇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而离开,勇敢地追求爱情与沃伦斯基陷入爱河,最终被逼入绝境愤然自杀的悲剧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