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故事: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了隐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贫困。
檀道济时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渊明,此时陶渊明已经又饿又病好多天,檀道济劝他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陶渊明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固穷守节,老而益坚。
2、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3、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5、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
6、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7、有一年重阳佳节,他(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著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
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
原来朝廷屡次要徵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
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
8、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
东晋年间,权臣恒玄发动叛变战争,陶渊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战争中去。
在此次战役中,巧妙的运用计谋平定了战争,为此立下了你大功。
刘裕非常赏识他,给他加封官职。
此战役胜利后,刘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胀,引起了陶渊明的不满。
为此陶渊明果断的离开他另寻高就。
9、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10、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11、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后,就命令手下人在县里的公田全部种粘稻,以便用来酿酒。
他说:“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种粳稻,后来就只好种一百五十亩粘稻,五十亩粳稻。
12、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
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
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
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13、。
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
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14、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
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
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15、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
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
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
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
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
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
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
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我眼中的陶渊明1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我眼中的陶渊明2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作文1
衣袂飘飘,你悄然离开,脱离官场,躲避世俗的尘埃。淡如菊,傲似鹤,自由的性灵如天上的闲云,不受拘束。
看似从容,看似孤傲,其实你的一生都只是逃避——做官时遇到困难,隐居在家,不甘寂寞,又去做官,因为看不惯,仍是隐居。你根本就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更没有面对困难的魄力。
所以你只能是菊——逃避春天,孤芳自赏于秋日的菊。而不是梅——斩开风霜,以铮铮傲骨迎来春天的梅。
既然从仕,就应该认认真真做一个好官,官场的黑暗不足以作为逃避的理由。如果它是一滩肮脏的泥潭,一池绝望的死水,你何尝不能做一枝清莲,闪耀其中,给后世留下一缕意味深长的幽香
不甘于隐居的寂寞,不服于之前的逃避,你再次出山,踏上征途。不久后,却又败北于家中。既然下定决心,为何做的不决绝一些最后还是沦为“逃”。不论怎样,但你一定要坚信,一切都会有的,你会官场上大大小小的失败,但通过努力,最终还是会实现造福于人民的愿望。
从此你便一蹶不振,沉没在自己的“桃花源”里。“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而且任何事物的不存在必定都有它的理由——“桃花源”是你理想中的乐土,或许对他人来说就是一个小富即安,不思上进之地。殊不知光明是黑暗褪尽后的底色。
步履轻盈,你悄然离开,告别梦想,放弃最初的方向。不惊起一丝波澜,但我想对你说,世事并不黑暗,而逃避只是怯懦的选择,心存希望,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作文2事态万千,有多少人,试图想埋没于世间滚滚红尘中,惟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可走出去的又有几个人只有你,陶潜。右手可有千年无人能懂得丹青墨巷,左手可有令你悟已往之不谏的醇香良液,悠悠靠着南窗,扶孤松眄庭柯,字斟自饮,傲然自得。
在那个乱离的时代,无人能懂你超脱的思想,也无人知道你究竟看尽多少血泪纵横、离乱痛苦。你放弃了,带着失望,带着无奈,离开了那个少年时代想要“大志济于苍生”的现实社会。可你却得到了,带着欣喜,带着解脱,回到了松菊犹存,抚松盘桓的简居。你得到真正属于心灵的真实,放弃的是对外物的一时悲喜;得到的'是最洁净、永恒的心灵,放弃的是尔虞我诈的黑暗。
你可知,当事无知音后世懂你者的含义你一定想不到北宋欧公评价你的《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你一定想不到颜延之说:“赋诗归来,高蹈独著,亦既超旷,无适非心”。你更想不到,渊明,千百年后的今天,你这样抚松养菊的老人,早已带去我心中的一瓣菊香。
时至今日,你这壶卷于手,寻壑经丘,舒晓赋诗的隐逸传说依旧存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不曾离去。渊明。我们,懂你。
以我少壮时的作者是陶渊明,相关内容如下: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艳丽自然,质朴澄明,注意生活感受,尤其善于借景抒怀,被誉为田园诗的开创者。
1《人物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重要诗人,以他的山水田园诗闻名。
2《文学成就》-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艳丽自然,质朴澄明,注重描绘当地生活和风土人情,特别是在借景抒怀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法。
拓展知识:
1诗歌创作背景理解
陶渊明诗歌创作背景主要集中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的时代,陶渊明以其独立的人格骄傲地面对这个世界,以诗歌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2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以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创作出一系列明亮、质朴的诗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
3《桃花源记》-陶渊明
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名篇,也是陶渊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该文通过描绘一个没有世俗纷扰、人们和谐相处的田园世界,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陶渊明的人格特质
陶渊明的人格特质是他个性坚韧、独立自主。他提倡回归自然、独立思考,对于权贵和名利显示出明显的冷淡态度,同时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
5陶渊明的文化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的独立人格和坚守理想的精神也为后人所敬仰。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一)
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在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也罢。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罢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很对,当时的陶渊明虽不能兼善天下,却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还是个彭泽县令,民之父母。官场的确黑暗,可不能因为要远离这些黑暗而抛弃了自己的志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这样的只能算是小隐――真正的“隐”是用自己洁净的身躯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去为国家献力,以心灵的洁净洗去黑暗的污浊!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二)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吗?洒脱自在的田园生活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一天下来,你扛着锄头,带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走在乡间小路上,同样也是一天,沉迷在灯红酒绿中的官员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却带来了世俗给他的权利和财富。相比之下,谁更有价值一些呢?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三)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mtaikscom),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冰心奶奶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虽然她已去世多年了,但她的作品还广为流传。我常常和冰心奶奶的作品约会,常常遨游在冰心奶奶的作品中……
我和奶奶的《谈生命》约会。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中,奶奶把生命比做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把生命比做一棵壮大的小树。冰心奶奶在文中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没错,人一生中不可能完全快乐,也不会完全痛苦,也一定会有磨难,我们又不何尝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命呢?
我和冰心奶奶的《笑》约会。在这本小说中展现了三幅笑影:从图画中的安琪儿的微笑联想到五年前田野道旁看到一个孩子的微笑,又想到十年前看见的一个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丽温柔亲切和善。
我和冰心奶奶的《小桔灯》约会。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爱。在回家的路上,虽然天很黑,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作者,让作者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爱和冰心奶奶约会。
微风拂,天渐消。我手中的《杂诗》已经不知道被翻阅了多少遍,始终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我去询问过他人,也自己琢磨过。得到的答案从不是自己想要的。我读了好久,眼皮越来越沉。手中的书,也应声落地。
一阵恍惚,便发现我站在丛林处。向远方眺望,依稀之间,看到不远处有一缕青烟袅袅。不禁好奇,便快步走向那一缕青烟靠近。快要靠近时,我看到一位老者手持荷锄,站在一棵树下乘凉,朗朗上口地说着什么。我上前一步,仔细一听,是《归去来兮辞》中的一个片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我站在老先生面前愣了一会。心里一阵激动,这难道就是东晋末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我晃过神来,忙问:
“先生可是诗人五柳先生?”
老者点了点头,答曰:“本人乃陶渊明是也。” 我连忙深深作了一揖,表示礼仪与敬佩。
“不知是五柳先生,小生失敬,失敬。”
我表面上那是着实镇静,内心却波涛汹涌。无法想象面前的老者,竟是陶渊明本尊。想来也是,面前的老者,衣着朴素,气宇不凡,不像是平常老百姓。
“看得出,五柳先生一人在这生活得很是悠然自得。想必,这是先生所向往的隐居生活吧!”
陶渊明笑而不答。
我却心生疑惑,便斗胆问其之:
“以五柳先生之才华,早应成为国家之栋梁,为国贡献,为何在这山野间劳苦耕种?”
陶渊明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无奈的说:
“实不相瞒,本人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早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便想做一位隐居人士。现在的隐居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本人现在更像是活着。”
我半懂不懂的点了点头。陶渊明起身,走出阴凉之处,朝着反方向走着。意示让我跟上。我小跑着跟了上去,在陶渊明身旁,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他散发出的书生气势。
“先生的作品,小生也一一借阅过。在下着实欣赏先生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但有一事,小生实在不解,不知先生可否解答?” 我又一次发问。
“公子请说。” 陶渊明很是耐心。
“先生既已辞了那彭泽县县令那官职,不为那所谓的五斗米折腰。但先生隐居在此地,小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处。”
“本人现在的隐居生活如此甚好,与污浊官场,根本不值一提。如今的朝廷已成了一个大染缸,我等怎能被它所染指?我在这衔觞赋诗,‘无案牍之劳形’,实在妙也!” 陶渊明感触到。
我点了点头,便陷入了沉默。
我和陶渊明漫步到一所茅屋前,我疑惑地看向了身旁的人,陶渊明解释道:
“此乃本人的住所,实属寒舍。还望公子莫要嫌弃。”
我忙招了招手:
“哪里哪里,小生咋来此地,人生地不熟。先生还望莫要见怪。”
陶渊明笑了笑,意示我先进去,自己紧随身后。
走进茅屋,我快速扫视了一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家具样样齐全,很是朴实。因正值夏天,陈旧大床上铺着的芦苇席子,看着很是风凉;长短不一的蜡烛,放置在小小的桌子上;桌上还有凉透了的茶。墙上还挂着一幅田园画,画的右边有一首不过两句的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看得出,陶渊明是有多么喜爱现在的田园生活。我从窗外看到外面的院子,种的大多数都是菊花。目光停在窗外还久,才回过神来。
“小生方才看到先生的园中种了不少菊花。想必是先生自己所栽种?菊,乃花之君子者也。为何先生独爱菊?而不是世人盛爱的牡丹,又或者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陶渊明转身看向了我,嘴巴一张一闭,我却听不到他在说什么。一阵模糊隐约,我又身处在书房,手捧《杂诗》。我慢慢阅读着,细细品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