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有术分寸有度,是高段位的成熟

留白有术分寸有度,是高段位的成熟,第1张

留白即留有余地。挥毫作画要留白,着墨疏淡,空白广阔,所谓“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太满、太多会让人生烦生厌。即使画面唯美、文字精彩,若无留白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音乐世界里,也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说法,这都是美学的基本要求,留白之理也适用于生活和职场。

不论是什么关系,彻头彻尾的亲密无间不仅危险,而且不可持续;以掏空对方秘密为代价的关系将无端抬高双方的期望值,滋生无谓的猜疑,平添莫名的苦恼。

为人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方面,留白意识尤为重要。教子最该是慢的艺术,我们做父母的,却往往知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望子成龙心切,担心犯错成本,倚仗着咱们“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都多”这个伪真理,恨不得把自己所有好的经验、坏的教训,以及别人归纳的金玉良言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希望他们全盘接受,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立即执行,美其名曰“少走弯路”。也有时候,孩子稍有成绩,我们就表扬得淋漓尽致,使孩子失去了思考上升空间的机会;或者孩子犯了小错,我们就批评得一无是处,孩子觉得颜面扫地,没有心情重拾自信,奋起直追。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家长没有分寸感,不会留白的表现。我们得想明白,无论是跌倒犯错还是小有成绩都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孩子做得好时,应该善意提醒Ta强中自有强中手;孩子跌倒时,避免去翻之前的错误旧账,鼓励他们,自己痛过才能以后走路小心,从教训中学到的才能永远记住。教子教子,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我们的宽容大度和点到为止,都是教育孩子中的留白,都是留给孩子的余地,都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宠辱皆不惊的能力。

把握职场留白分寸

职场上,留白艺术不仅事关职场幸福指数,更能影响职业上行的高度。很多人经常标榜自己快言快语,有啥说啥,所谓的不动脑子,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并以此为个人品牌而无限自豪。岂不知,即使这是优点,若不拘小节、毫无头脑地将这个所谓优点发挥到极致,则必成致命缺点。“祸从口出”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人不计后果的图一时嘴上满足,最终酿成后患。

不论是当领导,还是做下属,把握好留白分寸,都是职场智慧的重要体现。

对领导

下属挑战领导要留白,用数据说话,给予建设性意见,就事论事,杜绝情绪化。说完要点,略加停顿,阅读领导的身体语言,给领导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思考。这些都是留白的智慧。真正有头脑的领导,会体会这番良苦用心,并认真考虑你的合理化建议。

对下属

领导辅导下属更要留白,尤其是下属犯错时,炮筒子机关枪式的说教是小儿科领导做的。说一留二,循循善诱,启发思考,提出期望,既让对方心知肚明Ta犯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又给Ta足够的时间反思及调整行动方案,这才是高明领导的做法。这样的留白辅导,属于启发式教育,下属会感激领导留面子,会化愧疚为行动,更加诚心诚意地检讨错误,及时做出改变。

留白不是含糊不清、隔靴搔痒,相反,留白是在指向清楚明确的前提下把要点指明,把次要点留给思考;把目标指明,把具体行动方案留给发挥;把明显的错误指出,把致错原因及纠错计划留给反思。管理下属时,留白与授权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让下属充分享受独立思考后做出成绩的满足感。

对任何同事

对合得来的人,既要有热情又要掌握好热度,热情过度的副作用太多,一是破坏距离美,二是可能“鼓励”别人提出你力所未必能及的要求,三是让人怀疑你有功利目的,所谓“过热必有灼烧感”。

对不喜欢的人和事,可以这样考虑:有的人,你可以讨厌至极,有的事,你也可以深恶痛绝,但对人对事,可以看透,不要做绝。即使做最残酷的决定,也给别人一点退路,即使做最决绝的转身,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留白的机会要抓住

留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条件法宝。这需要双方有起码的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才通。若被留白的一方或因智商不高或因情商不够而不能领会“留白美”,你的精心留白只能是鸡同鸭讲,毫无共鸣。

比如对热恋情人,你说了上半句,认为他会对潜台词心领神会,结果不幸,其实Ta不懂你的心!对直线下属,你看到了问题,婉转提醒,结果Ta以为你拿别人说事,与他无关。诸如此类,是否留白真的要商榷,也许,有的人真的没能力接留白的茬,你还真就得单刀直入。还有的时候,别人的留白可能是给你坦诚的机会。若这事关信任,最好下了这个台阶,把实情相告,该道歉的及时道歉。领导和下属之间的这种默契尤为重要。

留白的两个Tips

最后将留白艺术总结为两点提示:第一,留白需要涵养作基础,需要从容作底气,而往往只有自己肚里有料才会有涵养,才会显从容。所以,让自己优秀起来才是硬道理,才是留白的最佳底色。

第二,我们往往有个实践误区,对外人不难做到有意识地讲究分寸,而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伴侣,却肆无忌惮地拒绝留白,美其名曰“在家里要做回自己”,也许潜意识中我们觉得最亲的人冒犯成本最低,我们如何张牙舞爪他们都不会介怀。岂不知,由于彼此熟悉到骨头里,所以说起伤害的话来会如瑞士军刀般格外锋利、句句扎心,如训练有素的射手般弹无虚发、百发百中。所以,留白,应从亲人做起,这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刻意培养的厚道和成熟。

四周绿荫森幽,绿叶的芬芳与青苔的气味迎面飘漾。蹲在幽暗的光线中,沐浴在纸门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种心情,实难以言喻。

雨滴由屋檐或树梢滴下,溅落在石灯笼底座,打湿石上青苔,在渗入泥土之中,其中过程,如在身边。

不管是谛听虫鸣也好,欣赏鸟语也罢,都是最佳场所;不仅宜于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风华的不二之选。

以上文字是一个空间的描写,大家读完之后,能想象出是一个什么空间呢?

估计大家都不会往“厕所”这个词想。不过,以上文字还真的是描写厕所。日本的厕所。日本的古厕。文字摘自《阴翳礼赞》这本书。

这种古厕被描述得这么美,还真有了想去日本体验一番的心愿。

如厕这件事可谓是非常私人又略显不雅,却又是我们天天面对的事。日本的古厕,按照上面的描述来看,日本人是为这种无可避免的生理现象提供了一抹闲暇时光,不至于在做这件本能类的事务时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在那置锥之地中尽量营造出美感。对于古代日本人的这种追求,我深感敬佩。

能营造出这样格调的如厕体验,《阴翳礼赞》这本书里所传达出来的要点是“光线”。

我们都知道,在摄影里,光线是灵魂。没有光线的明暗对比,无法形成有深意的视觉效果。日本的古典美学中,不追求敞亮,追求摄影中明暗的对比,甚至是刻意营造出阴翳的效果。

阴翳的原意是枝叶繁茂成荫。在日本,阴翳成为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对美的追求,在那种幽暗、静谧之中能让人品味到一股禅意。阴翳的格调可以说是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茶道、花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总能给人大道至简的感觉。

我喜欢日本的古典生活美学,仅仅是一些庭院的照片,就足以扫掉一日的风尘仆仆。那样的气场,用枡野俊明的话说,它是一个能量点,在这个能量点里,我们变得专注又平静。

我最近看了五本日本生活美学的书籍,如沐春风,身轻如燕。正在阅读的这本《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是枡野俊明,一位禅僧,一位禅庭景观设计师。他把“简”和“禅”,用极为易懂、朴素的语言描绘,仿佛隔空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起品茶聊天,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激发我们去追求、诠释和展现一种禅的生活方式。

再把它和《阴翳礼赞》做一个结合,便更加了解日本所营造出来的“禅”文化是如何诠释出来的,它通过器、物、空间在人的心灵层面摒弃繁重,回归轻盈,让我们进入一种氛围、通道,去品尝寂静之中,我与自己,与世界,与万物的关系。

枡野俊明说:

“禅,极简,都不是抵抗物质,对抗生活,而是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地看待物质、欲望,过平衡的生活。”

“禅的境界是智慧。智是事物本质,慧即抉择能力。”

结合他所说的,和我自身的体验,我对极简和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理解:

简,并非简单,是过滤后的精华。精华务必是在选择之后形成的。选择即是取舍,取舍即要面对内心的真实需求,最终留下的是符合内心需求的,是滋养的,是安在的。这个追求简、成为简、呈现简的过程即是禅。

禅即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取舍的延伸。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上升到了关注自己的内心,如何去滋养,并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禅不会说谎。如果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我们无法体现出禅意;如果我们到达了那种境界,我们无需刻意便处处体现出禅意。

枡野俊明的作品足以阐释他的境界。从这些设计出来的庭院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撮青苔,它们的多少、所处的位置、角度、形态,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由一连串的“选择”产生。他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他说:

“我一般是一边观察石头的表情、解读石头的内心、倾听石头的声音,边将数块石头摆放在庭园中。”

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这才是慧的真谛。经由智和慧,形成了一种艺术,一种交流,一种美的延伸。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让我尘世依然很热爱,就是因为看到了美的延伸。它让我对生命更加有信心,更加愿意停留在此刻,去感受这股永恒的能量。

极简,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把它理解为什么都不要,营造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对词、方式、状态的追求,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我们需要去看很多种,然后再寻找出哪一种自己是最喜欢的,最舒服的。于我,我更喜欢枡野俊明对极简的阐释。他说:

“为了创造出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我们必须放上一些物品。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无一物,我们看到的就只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只有放上一些物品,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是一处空无一物的空间”。这体现的是“有=无”,“无=有”。这就是极简。”

他的这段话和我们的水墨画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一样的。其实就是“留白”。

留白不是全幅画都是白的,那就构不成一幅画了。留白必须是有些地方有画,有些地方没有,这样才形成了一个“留”的动作。有必须由无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有;无必须由有来呈现,不然不构成无,这是恒常的定律。当我们把世俗的空间、物品、事件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我们便得到一种符合灵魂深层需求的表象效果,从而又反过来滋养灵魂。

有=无,无=有,是对应、互助、互补、依附而营造出的一种深沉的美感。 这是人类追求的其中一种形式的美。虽然进入科技时代,有这种追求的人越来越少,可它不会湮灭,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追求,不管如何,总会留有火苗。我们以为生物上的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火苗,其实不是。火苗是对美的追求,是对它的热爱。它能让我们找到归途,并把我们带回家。

我沉浸并在这种美的延伸之中获得莫大的感动。

        —小品文/PIXIU

 留白,是绘画上的一个术语,一种构图的技法,讲究在画面上适当留出空白,不能画的太满,也不应太挤。这样能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想像空间,以达到“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效果。后来,留白被延伸到了书法、诗歌、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等领域,成为艺术创作上追求的一个境界。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闪烁着留白的智慧。一个人是否知道留白的妙处,会不会留白,留的是否恰到好处,与一个人的心胸、智慧和品位分不开。艺术需要留白,人生也需要如此。如果我们学会留白,宜留白处且留白,人生也会变得宠辱不惊、沉着不躁、张驰有度、拙朴通明。

    (一)绘画:无画处皆成妙境

 一幅画如果画的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感,会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留白,便有了遐想和发挥的空间,通过欣赏者自己的理解,能领悟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方面,最经典的当属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这幅画十分简洁,一叶扁舟,一个垂钓的渔翁,数丝水线,此外无多余之物。远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上,没有水,却分明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通过留白,实现了“虚实结合,以无衬有”的效果。近察,渔翁的神态十分传神,人物专一专注,鱼线前垂,船尾后跷。整个画面耐人寻味,有寒气袭人之感,有空寂淡泊之意,更有心无旁骛、超然物外之韵。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和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若画家的心灵与自然没有充分的沟通融合,是难以达此高度的。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高手,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观齐白石的虾画,虾透明,无水,何尝不感水汽淋漓,至清至澈?

      看郑板桥画竹,稀稀落落几笔,何尝不有竹石相映,风骨顿出之意?

      赏徐悲鸿画马,无风无影,何尝不会体味到风之速、马之劲?

  水的清澈如何画,竹的风骨如何体现,风的速度如何表达,毫无疑问,在这些大师的眼里非常简单,什么也不用画,留白就是最好的笔墨!这也说明一个人生的道理:我们苦心企盼的、刻意追求的,不一定能够弄好做到;留白,无为,以无胜有,反见其妙。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人、物、事、情境的图画,是最能彰显留白艺术的绘画。漫画大师丰子恺的自画像,可谓入神入化,韵味十足,有诗意般的哲学味。须下垂柳,柳边飞燕,柳嬉涟漪燕嬉柳,几者相生相映,这种构思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无疑,他的心是春意盎然的。

 由绘画联想到摄影和建筑艺术,它们同样是为了给人以感观上的美和心灵上的愉悦得体。如果说摄影是对现实的如实复制,那么,绘画则是对现实的抽象与归纳,把最能体现美的点提取出来,构成图画的骨干。摄影大师一定谙熟留白的技法,自然不必多说,那么建筑大师们如何呢?他们同样无不把留白作为最高的准则和理想。 建筑之美本质上是追求一种线条在立体环境中的勾画、组合与整体映衬。建筑要渲染出美的意境,空间留白必不可缺。

 下图可说是摄影和建筑共同留白的最好例子。青砖黛瓦,白墙檐角,配以数枚桃枝,马上会让人联想到古朴典雅、小桥流水、烟雨濛濛的江南风光,其神、其韵、其味,让人思之不尽。

 显然,这位摄影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但照片拍的有韵味,而且把徽派建筑历千年生韵不减的美突显了出来。一股清新雅致劲儿,跃然浮于眼前。如果您能把它配一首优美隽秀的诗,同样会美不胜收。

      当下,室内装饰倡导的极简主义风格,同样无不体现着留白的美学思想。

  (二)书法:疏密有致气韵生

 书法讲究“疏密”。疏,就是简练,就是留白。留白的基本准则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过疏则散,过密则堵;过于均衡,则又觉死板。《书论》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沧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怎么来理解?从结构上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要求大小错落,有疏有密。从通篇布局上来说,不能太满太挤,该留白的地方同样要留白,注重虚实相生、有无相衬、浓淡相宜、跌宕起伏。通过起伏和对比,营造气韵生动、相映生辉的情趣。这样,就能在矛盾与和谐中获得抑扬顿挫,摇曳而来、迤逦而去的动感美。

 毛泽东的书法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一种豪迈之气、律动之美。它们如诗歌一般节律优美,如峰峦般开张势起,如写意画般酣畅淋漓。这种外在的简洁大气、肆意挥洒,背后就是心胸、格局、气魄和情怀的表露。远观,它们既是一幅气吞山河的书法帖,更是一幅收放自如的留白画,笔在他的手里变成了心的写意,不是吗?

 其实,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笔随心往,心随笔淌,自如游走,笔走龙蛇。若用笔别扭、滞涩,写起来不随心,不顺手,没有胸舒意达、行云流水般的自如感,说明我们的功夫还没到。

  (三)诗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留白在诗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似隐似现,不一语道破,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韵味和格调。我们看几个例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李白的《送友人》。(1)首联写景:青色的山峦横卧在城北,河水绕过城东,波光粼粼,潺缓而行。“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主客二人却要在此分手,怎不倍加珍惜与留恋?(2)颔联写情:将友人远行比喻为随风飘飞的一只孤蓬,飘泊万里,行踪不定,征程又遥遥无期。此情此别,真是一言难尽。(3)颈联道意:用浮云与落日、游子意与故人情対举,表明依依惜别的心迹。你将远游他方,四处飘泊,可我一看到天上的游云,就能体会到你此刻的心情;远处夕阳缓缓落了

   (五)戏曲和影视:意犹未尽之境

 在戏曲中,留白更是得了神韵。有人总结的非常到位:“每一种脸谱,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每一件道具,都有自己的内涵;每一句唱腔,无不让人浮想联篇;每一个唱、念、坐、打的虚拟动作,都蕴含着万象,让抽象变得具体,让舞台变得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入到戏里。金戈铁马,家长里短,闺阁相思、恩怨情仇……无不在小小的舞台上,表现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演员说完一些艰涩的台词之后,为了方便观众有时间去理解,往往会稍微停顿一会儿,再接着演下去。包括戏剧中的潜台词,从本质上说,它们均属于留白的范畴。”

 **里的留白,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画面和镜头来表现的。比如用巨浪咆哮,或宁静久远的大海,暗示主人公的心绪;用苍茫的大地,皑皑的白雪,比喻人生的艰辛,或者爱的圣洁;用两个恋人短暂的一瞥,借以传情达意;用两个恋人什么也不说,长久的注目,表示对爱的渴望;用两个恋人奋力奔向对方,直至相拥在一起,没有言语,没有其他,只有紧紧地、静静地依偎,表示爱的重逢与喜悦;用主人公登高远眺,蓝天、白云、山峦、碧野、城堡、都市,隐喻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的向往。

 在武侠片里,敌对的双方斗打时,总是徒弟先上,等到两败俱伤时,双方的师傅才最后出场。这场恩怨如何了结?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放弃。于是,两位敌对的师傅并没有动武,而是来了一套双手合十的动作。“幸会、幸会,早闻杨兄申明大义,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冤冤相报何时了,真是不打不相识……后会有期,后会有期!”几十年的恩怨纷争就这样在瞬间化解。没有你死我活,没有尘飞地裂,寥寥数语,恩怨全消。这是多么豪气的留白!留白不只是一个画面,而是一种大智慧,反映了人的一种心胸和气度!

 由此可见,在戏曲和影视里,眼神与动作都是留白的手法。简单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让观众心领神会,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感染力。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看看《黄河绝恋》、《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等**,从中感受一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留白镜头。下面是肖申克监狱两名囚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越狱的目光。

 影片《勇敢的心》中,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梅尔•吉布森饰)在刑前对“自由”的高呼,震憾了所有人。

 在**《遗愿清单》里,两位身患绝症的病人,几个月后将告别人世,于是决定在临死前完成10个心愿。他们周游世界,来到了埃及金字塔旁,遥望着苍苍茫茫的大地,这个镜头是片中最经典的留白。也许木乃伊可以长生不老,也许金字塔可以屹立千年,可它们又怎能比得过苍穹的永恒与久远?在生死轮回面前,两个生命得到了完全的释怀。随之,我们便感受到那两颗心是何等的豁达开心、富有活力!

 他们最后的心愿是登上珠穆朗玛峰,而登上珠峰又意味着要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两个生命只有数月的期限,尚能如此,我们无病无灾的人又该如何……

  (六)人生:宜留白处且留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人生史就是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留白,人生也需要如此。作品是好是坏,全在自己;留白是否得当,也在自己。

      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思是说,对一切事物都像小孩子一样用纯真的态度看待,万事万物都是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因而它们也是最真实的。

      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人会逐渐遗忘纯真,人间多了一份虚伪和诱惑,因为觉得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万事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不断的反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也就渐渐平淡了,能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整个世界。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过,这里的山和水,已有了另一种内涵在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如果一个人入了乐水、乐山之境,便意味着学会了如何给人生留白,看破繁华,洗去浮尘,找到初心,还原回真实的自己。

那么,如何留白?有什么标准吗?有,越简单越美,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耐品,但越简单越不容易做到。

 其实,生活的艺术,有时候就是一门留白的艺术,而留白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一种智慧。一位好友上了层次,说的中肯:“静乾坤大,欲少智慧多。青山无黑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大美是包容、圆融、无碍的,留白不过不缺、不偏不倚,即中道也。”我们既要努力奋斗,勇猛精进,也要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大智若愚,这样才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些演员,有上人场,也有人下场,人的一生要扮演好几个角色。”我们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下面的小故事给出了答案。

 在一个晚会上,有众多社会名流出席,鬓发斑白的雷利(巴基斯坦影坛老将)拄着枴杖,蹒跚着上台落座。主持人开口问道,“您还经常去看医生?”“是的,常去看。”“为什么?”“因为病人必须常去看医生,医生才能活下去!”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为老人的乐观精神和机智语言喝彩。

 主持人接着问:“您常请教医院的药师,了解有关药物的服用方法吗?”“是的,我常向他们请教,因为药师也得赚钱活下去!”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您常吃药吗?”“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台下更是哄堂大笑……

 主持人最后说:“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答道:“别客气,我知道,你也要活下去!”全场暴棚!

 据说这个笑话曾排世界第一,为什么?因为人人都需要笑着活下去。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光是为了自己,还要考虑他人。宜留白处且留白,于无声处有还无;花开半时方正妍,留有余地不会错。

 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最后,祝大家开心快乐每一天!假如在您人生的画板上,堆了一个个的笑脸,没有一点忧恼占据着空间,您定是一位人生留白的大师,不是吗?

      古琴欣赏: 葛勇《十二徽 葬花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639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