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藏文化,去这两个地方就够了

了解藏文化,去这两个地方就够了,第1张

​帕姆岭是多吉帕姆的圣地。多吉帕姆,人称金刚亥母,她对有情众生持慈悲心。帕姆岭寺为藏传佛教白教寺庙,有八百多年历史,收藏有佛经及巨幅唐卡等文物。

朝拜: 行走、寻找回归,亲信仰之转山朝拜

祈福: 祈安康,撒龙达;求福愿,挂经幡

道孚民居—— 散落民间的仙境皇宫

道孚民居外观朴素大方,典雅端庄,冬暖夏凉,防震性极强。融民族风情、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道孚也因此被誉为“藏民居艺术之都”。

走进道孚民居,解读建筑文化

木雕是藏族艺术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访惠远寺,聆听梵音

莫斯卡,藏语意为“祥瑞平坦的地方”。这里是丹巴最边远、占地面积最大的自然村落,也是丹巴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落。这里的牧民们多年来固守着世外的那一份从容、一份安宁、一份守望。

与野生旱獭玩乐,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乐

亲近自然,与天地共呼吸

中路藏寨—— 中国景观村落

中路,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古碉楼,形式多样的锅庄舞,庄严肃穆的古藏戏…敬天畏神的中路人是藏传佛教的虔诚信徒,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随处可见。

走进中路藏寨,你将邂逅治愈系小村庄和诗意生活。入住藏式特色民居,一个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方菜园…

走进藏家,篝火晚会,锅庄盛宴。

藏民亲授,学习制作传统藏式酥油茶。

产品设计

● 目的地:四川

● 路线:帕姆岭 莫斯卡

● 特色:藏族文化 道孚民居 自然村落 中路藏寨

● 价格:¥ 8000~¥ 15000

● 时长:7天6夜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咨询joeycidic

藏族的风俗习惯:服饰习惯,藏族服饰就是藏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礼仪风俗,藏族在迎客时用手蘸酒弹三下,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藏族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筒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藏族的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是不一定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而藏族就是一个既有着自己语言又有文字的民族。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藏族文化 ,领略藏族语言文化的魅力吧!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我国藏族人民通用的语言。藏语具有独自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地至今还有一些人也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卫藏主要是指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康主要指现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安多主要指现在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藏区。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符号和用来拼写外来语的五个反写字母、五个“送气”字母。每个音节的组成以基字为中心,又有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后加字和再后加字等。都齐全时,很象一个十字架。古时称叠字(崩益),可能就是据此而来的。书写时由左向右横写。

 关于藏文产生的时期,藏族的众多历史着作中,有两种看法:大多数认为藏文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借鉴当时梵文体系的某种字体创制的,还有一些则认为在七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藏文,苯波教徒曾用以书写教义,主要流通于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区,称为“崩益”(意为叠字)。

 目前学术界主要看法是,七世纪以前,藏族已有文字,但不完备,流行地区和使用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巫师、苯教徒书符、画咒、记述教义使用。到了七世纪前叶,吞米·桑布扎加以整理规范化,又经松赞干布大力提倡推行,才较普遍地使用开来。据说,当时吞米还撰写了几部文法方面的着作。

 史载,吞米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开启了吐蕃人的智慧,哺育造就了像噶尔东赞等一大批杰人志士,顺利地实现了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1991年4月12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聚集在守图书大楼前,隆重举行吞米·桑布扎塑像揭幕仪式。

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造成了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居住文化,考古资料显示,藏族的居住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农区房舍设计周到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于自然条件不一,各地区的建筑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异。草原农区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屋的最下层一般是饲养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粪等物。住、睡、炊饭,放置家俱等都集中在第二层,中间没有火塘,火塘上经常放着铜锅,烧开水或熬条,旁边一般都有一个铜制火盆,随时擦得很亮,火盆边缘放置茶碗,夏天当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们席地围火而坐,喝茶、进餐或闲谈。

室内没有椅凳,也没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层则多为经堂,室中整齐清,有贵客光临,在这里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贫苦人家,多半只有两层,很少设有经堂。屋顶用泥土铺平秋收时在这里打晒青棵。房屋周围习惯上还筑有一道高约三公尺的围墙,使牲畜不能随意跑出,并防止被盗。

牧区居住灵活方便

牧区的家庭设备更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帐篷里。帐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约一尺馀宽,呈长方形,帐脊中央高五尺许,两边倾斜及地,用牛毛绳累系於地下木桩,帐篷入口处贴有经文,或布上印有经义的“嘛呢旗”,插於门前。帐篷内同样设有灶炉,灶炉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线,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睡卧没有固定铺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叁错或混淆铺位和座位。

农历十月草原开始封冻,牧民结束游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帐房──藏语称“更沙”里度过严冬。冬帐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后,四壁糊上牛粪,屋顶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风,矮小狭窄,形如窑洞,因制造简陋,每年都须修补。个别土官如墨、安曲士官等的住房与群众不同,为一间小木头房,有地板、木门、布窗、黄铜火盆,伊如经堂,技着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赠画报,枪架上经常有十几支枪,不通风,很温暖,夏天帐房也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关内即黄关以东的整个农业区,住房也分两层或三层,下层四壁用石块砌成,上层用木板,其层次分配与草原农区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块树立或平堆成笆,以作围墙。屋内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一般没有床铺设备。房顶盖木板,不用针,只是将较厚的石块压上,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起脊,部分与草原平顶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无围墙,一层或两层。两层屋的,人住第一层,第二层多用以储放粮食。住宅形式,均与该地双区无别,平武藏胞住屋,规模较大,底层空出,高约五尺,不装板,人住二层,周围多有栏杆,三层用以悬挂杂物,屋顶用木板铺盖。形式独具特色。芦花马河坝一带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两层,类似附近羌族的建筑。

您可能还喜欢:

神奇的瑶族医学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

领略白族文化的艺术熏陶:白族扎染文化

服饰: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衣物为无布面的羊皮长袍。饮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主食为牛羊肉。建筑:藏族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学:藏族文学丰富多彩,《格萨尔王传》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仓央嘉措情歌》也享誉世界。

1、服饰: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衣物为无布面的羊皮长袍。

2、饮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主食为牛羊肉。

3、建筑:藏族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文学:藏族文学丰富多彩,《格萨尔王传》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仓央嘉措情歌》也享誉世界。

5、歌舞:藏族歌舞独具特色,舞姿优美,有独舞、对舞和群舞,或以上身腰臂作舞,或以下身腿足作舞。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民间文化。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

扩展资料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参考资料:

-藏族

和藏族女生恋爱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体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1 文化差异:藏族女生通常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可能与你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在恋爱中,这可能导致一些误解和挑战,但也可以带来新的体验。

2 生活方式:藏族女生的生活方式可能与你的有所不同。她们可能遵循藏传佛教的信仰,这可能影响她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家庭观念:藏族女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重视家庭和家族关系。如果你与一个藏族女生恋爱,你可能需要尊重并适应她的家庭生活方式。

4 热情和真诚:藏族女生通常非常热情和真诚,她们可能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恋爱关系中。

5 美食:如果你有机会和藏族女生一起生活或者旅行,你可能会体验到丰富多样的藏族美食。

总之,和藏族女生恋爱可能会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挑战,但也可以让你收获很多。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信仰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关键。

藏族文化的特点有以下这些:

1独特性和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之前因为藏区还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因此,现在可以说现在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2地域性和多样性: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宗教性和包容性:藏区的文化可以说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藏区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藏区的文化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点,将这些特点与藏区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扩展资料:

1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建筑文化: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

3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其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搭配和构图上。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时,各式色彩明艳的藏族服饰都会成为焦点;而藏族民众日常的服装则以蓝色、白色为主,配之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在牧区,藏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给人以“慈善”、“爱抚”的联想。此外,藏族服饰还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强烈的颜色,配色大胆而精巧。

参考资料:

_藏族的风俗习惯_藏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76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