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世纪是微米世纪21世纪是纳米世纪?

为什么说20世纪是微米世纪21世纪是纳米世纪?,第1张

因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科学技术只能达到微米,而在80年代之后,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在这之后进入到21世纪,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先已发展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学科。

纳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识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扩展资料

当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

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利用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出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制作出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纳米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是当前的科学发展主流,它们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科学技术本身变得更美好。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

  课题 :画方形物(记忆画) 两课时岭南版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运用线条表现物体形状,岭南版美术教案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训练。学会用几何形去观察和概括物体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表达力的一个重要训练。教材要求的是在学生掌握画线之后,岭南版美术教案进一步学习用方形来表现自己所观察、认识、记忆的客观事物。要学生运用直线表现各种方形物体。 方形物,在家庭里,在学生的学习用品中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是印象鲜明的。方形物,有正方的和长方的;平面的和立体的。如课本里示例的挂包、书包、热水器、洗衣机、燃气炉、电话机之外,还有学生作品中所画的镜框、电视机、储物柜、书架、电冰箱、碗柜等。此外,学生的课桌、课本、黑板、铅笔盒等都是方形物。启发学生把记忆中的方形物画出来,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一年级学生的线描能力还比较低,要画出四边直线,构成四个“直角”的方形,有一定难度。岭南版美术教案一年级教师宜多作画法示范,使学生能逐步掌握直线画法。

  教学目的

 认识方形物的共同特点,学生用方形概括的方法观察记忆物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凭记忆作画的能力。

  作业要求

 要求徒手画线,能画出方形物的大体和基本特征。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方形实物如书本、方形盒子等,再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各一张。

 二、把准备好的实物画成线描示范图。

  教学过程

  第 一 节

 一、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很多物象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形,如书、橱、电视机、邮票、信封等,这些都叫方形物。

 二、说明方形物的特点。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比较,认识其特点。

 三、启发学生谈谈哪些是方形物,让学生从谈话中加深记忆。再启发学生讲讲方形物内还有些什么(教师指明:记牢方形物的外形后,还要仔细观看方形物内部有什么,在 什么位置,就会画得像了);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方形物都画出来,看谁画得多。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检查(注意辅导学生画出方形物的特点)。

 六、下课前把能在课堂上缴交的作业择优评讲,布置学生在课外多观察方形物,并注意它们放置在什么地方。

  第 二 节

 一、复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面两三个方形物。大家评议:有没有画出方形物的内部细节。

 二、继续前课作记忆画练习,启发谈话:

 1. 黑板上的方形物是放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讲讲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有哪些方形物、怎样放置、大小有什么不同、颜色有什么区别?

 三、布置作业:你最熟悉的地方里有什么方形物,摆在什么位置上请回忆一下,然后画一幅记忆画。岭南版美术教案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五、讲评:观察记忆方法的复习;表扬能掌握表现方法的学生。

 一、严格要求学生不用尺子画直线,要重视对基础训练的正确引导。

 二、画方形物,主要是从一个最有特点的物面用方形来概括,不必向学生讲立方体(六面体)的构成特点。讲课及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要量力、扼要,不能复杂,但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注意表现细部。

 三:记忆画,可让学生凭回想作画,也可给予实物进行观察,然后收起实物,要求凭印象作画,亦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

 四、 简介画花知识:花有花瓣、花芯、花枝、 花叶(可结合范画)。画花应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前后掩映、生动活泼;画时要注意花、枝、叶的关系,用朵朵鲜花组成花的世界。

 指导阅读课本:谈花的美;认识花的形和色;提示作业的两点要求——画面饱满;色彩鲜艳。最后指导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发表意见)。

 五、教师对想象画和记忆画的不同作简要说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好作业。

 六、学生作想象画。

 一、本课作业用的色彩笔可让学生自己选定。、一般以蜡笔、油画棒为主,可结合用点水彩颜色。

 二、可在教室外摆上盛开的盆花,供学生观赏。

美术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 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 、现代派艺术、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

  二.学习重点: 1 德莱塞及其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2 罗曼 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3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4毕加索及其《 格尔尼卡》

  三、学习难点: “荒诞”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 形式在本课《等待戈 多》和达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探究释疑

 结 合本课所学知识,完成下 列表格

 国别文学家或艺术家代表作或贡献

 理解巩固

 1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一场危机。美国作家德莱塞仿佛嗅到了危机的气味,出版了一本控诉美国社会制度的著作是( )

 A 《哈姆雷特》 B《美国的悲剧》 C.《神曲》 D.《战争与和平》

 2以不明主题而令人回味的文学作品是( )

 A《等待戈多》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老人与海母亲》 D《战争与和平》

 3 以其高度的艺术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是( )

 A《静静的顿河》 B《美国的悲剧》 C《母亲》 D《阿Q正传》

 4汤姆随母亲去参观世界名画展,刚进展厅就看到了名画《格尔尼卡》,他马上对母亲 说,这幅画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画家( )

 A毕加索 B梵高 C拉斐尔 D米开朗基罗

 互助提高

 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一片 繁荣,硕果累累,不仅涌现出多个文学流派,而且也出现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除了教材中介绍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外,你还知道哪些?

 总结归纳:(记笔记)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一 收集与交流——设计标志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艺术美感。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标志,认识和了解标志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为班级、学校或某项活动设计标志,让学生体会标志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教学内容:标志的一般常识和基本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标志的意义及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动探究、综合

 作业要求:自主选题,完成一幅传递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设计表达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

 教学手段:投影仪、多媒体、、范作

 课前准备:

 l 、教具:各种标志的、实物;以标志常用的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等制作的背景板;可往背景板上粘贴的标志常用组件,如人形、字母、植物、动物等;可以悬挂、张贴标志的环境。可进行色彩组合的演示工具,如电脑或绘画材料等。

 2、学具:自己寻找的各种标志的、实物;设计标志用的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铅笔、画笔、尺规或彩色纸、胶水、剪刀、刻刀等;硬纸板及可悬挂标志的线绳、双面胶带、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1分钟)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标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的确,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板书课题)(2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欣赏教材的及学生收集的典型。

 (二)、欣赏多媒体: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

 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标志的起源:原始部落的图腾—Tte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图腾)。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成为族旗、族徽。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

 2、标志的意义、用途。

 人们看到烟的上升,就会想到下面有火。烟就是有火的一种自然标记。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利用烟(狼烟)作为传送与火的意义有关联的(如火急、紧急、报警求救等)信息的特殊手段。这种人为的“烟”,既是信号,也是一种标志。它升得高、散得慢,形象鲜明,特征显着人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迅速看到。这种非语言传送的速度和效应,是当时的语言和文字传送所不及的。今天,虽然语言和文字传送的手段已十分发达,但像标志这种令公众一目了然,效应快捷,并且不受不同民族、国家语言文字束缚的直观传送方式,更回适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其特殊作用,仍然是任何传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到现在,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3、标志的艺术特征:准确、概括、独特、美观。

 4、教师结合讲解标志的设计要素:图形、文字、图文、数字、抽象

 (1)、图形构成的标志。如元老网球俱乐部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等等。

 (3)、图文结合构成的标志。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等等。

 (4)、数字构成的标志。

 (5)、抽象标志:用抽象的几何图形构成标志,有较强的现代美和形式美。

 5、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a选题明确。b构思新颖。c表现生动。

 (三)、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

 (1)、确定标志的大小;(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3)进行细部的加工|;(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自选主题,设计一个标志设计方案。如:可为学校运动会、音乐会、朗诵会、书画比赛、艺术节、知识竞赛或为本班特色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标志。(13分钟)

 四、学生设计练习,听音乐,教师巡视辅导并演示。

 辅导要点:

 1思维方法,大胆想像创新。“我就是设计师”。

 2及时表扬、展示好的构思,使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互相启发。(20分钟)

 五、课堂小节及教学反馈:用投影仪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评互评,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评比,表扬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鼓励全体同学克服不足,努力进步,并由个别同学谈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受到什么启发。教师归纳。布置下节课用具。(9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三、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

 1标志的起源、意义、用途。

 2标志的艺术特征——准确、概括、独特、美观

 3标志的设计要素——图形、文字、图文、抽象、数字

 4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

 七、效果预测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之间协同运作,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了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了审美素养。

 活动二 学习与练习------设计海报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通过对海报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从海报的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愿望。

 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海报,认识和了解海报的特点。

 3、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为班级、学校或学区的学生运动会设计绘制海报,让学生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和绘制特点。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的我做的罐和壶。

 教学目的:

 1、认识领域:了解一些陶艺历史,我做的罐和壶使学生对陶艺产生了兴趣,学习不同造型的罐和壶的制作方法。 我做的罐和壶

 2、操作领域:学习制作的方法,能做一个简单的“罐和壶“

 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做的罐和壶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陶艺知识,学习制作“罐和壶”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制作的方法,并可以加上一些装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泥土吗?

 二、用布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上台摸一摸陶罐,分析一下罐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三、讨论制作方法。如果要做好一个陶罐要从哪里入手,学生讨论。出示:毕加索的《鸟形壶》,学生讨论是如何来制作的,教师总结、演示制作方法。

 四、研究“装饰”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展示,教师总结,学生自由想像。

 五、制作“罐和壶”,可以模仿书本,也可以自己想像。

 六、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七、开展活动。罐壶展示会,学生每人一张评价纸,把自己最喜欢的几件作品名称写下来,并写好在哪里,还有哪里要修改。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

 八、课后延伸: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罐和壶的,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九:收拾活动场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奇妙的爬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作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B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C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B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C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现象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2)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

  学习材料:

 关于奇妙的微观世界的音像、小动物(小昆虫)的标本,动画、作业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爬行动物的资料、。

 2.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

 欣赏爬虫及爬行动物的录像或以及教材中的内容。

 思考:

 ①你认识这些爬行动物吗

 ②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吗

 ③它们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爬行动物画下来吗

 3.接龙游戏:各小组将你们观察到的爬行动物的外貌特点画在黑板或纸上,比一比哪个组画得又大又美。

 4.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虫,你会爬到什么地方呢怎么样爬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1)教师出示树叶、木头、石块等模型,请学生描述或表演爬行的情景动作。

 (2)启发学生谈一谈爬行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

 5.作业要求:

 每组设计爬行动物的头饰或服装以及爬行的背景,可以用彩纸、报纸、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绘制、剪贴制作,比一比谁画的爬行动物又大又美,设计的旅行又奇妙又有趣,最后表演《爬虫一家的奇妙之旅》。

 6.分工合作:

 小组讨论:谁画头饰、谁画背景每个人如何分工

 7.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8.课后小结: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给同学们介绍奇妙的爬行。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今后你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

 9.课后拓展: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爬行动物,看一看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将它们写生下来。

  莫等待

  等待有时是一种期盼,等待有时是一种宽容,但等待有时也是一种懦弱,是缺乏斗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如是说。

  人生充满着许多机遇,许多人都放弃了它们,可他们却说:“我在等待一个人生的转折,让我飞黄腾达。”其实只要他们站起身来,他们随时可以改变人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正坐在一大块田前等待,一位哲学家走上前去想问出何故。农夫答道:“前几天下了场大雨,一个闪电引燃了我即将焚烧的柴草。”“那真是幸运”哲学家答道。“昨天,刮了一场大风,将我要打扫的树叶全都吹走了。”“那你现在在干什么呢?”我在等待一场地震,将地里的土豆都翻出来。”农夫笑了笑说。农夫的等待只能是守株待兔的重演,我们不能生活在毫无意义的等待和期盼中,只有用我们的双手才能缔造美好的人生。

  古今中外何尝没有在等待面前迷失方向的人呢?

  苏轼在等待,等待朝廷的任用,却屡遭贬谪,也只能空叹“高处不胜寒”啊。

  陆游在等待,等待有一天大破胡人,可也只能空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

  鲁迅先生没有等待,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为民族的复兴,为中华的崛起,永不懈怠地战斗着。

  霍金没有等待,他没有等待厄运侵蚀自己的生命,顽强地站了起来,终于铸造了鸿篇巨著《时间简史》。

  不要等待人生去主宰你,我们要去改变人生。毫无意义的等待,只能让时间苍老,万事成蹉跎。

  等待是一种懦弱,是缺乏斗志。行动起来吧,人生在创造中辉煌。等待是意志的消磨剂,莫等待,不要在等待中消亡。

  无数的艰难,无数的险阻,构成了生命的画卷。翻过这一峰,又现那一峰,莫等待,万里关山定可越。

  点评:作者的语言表达比较老练,并能较好地用好对比论证。选材有寓言,也有古今中外名人事例,富于变化,给人一种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跳跃感。

  “莫等待”就是不等待的意思,强调抓紧时间、立即行动!可以在题目前补充出主语:孝顺、学习、爱国、实现理想等。

  写记叙文可以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教训或经验;写议论文侧重从必要性、怎么做等方面展开论述。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生的遗憾。

  名人言论: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全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6。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7。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最新素材:

  4。杨杰,17岁,男,什邡市双盛镇白龙村一组。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失去母爱后,父亲也在这场灾难中失踪。为寻找他的父亲,7天来,他风雨无阻,每天往返60公里路程,翻看着每一具被搜救出的遗体,却仍没爸爸的下落。他说:“我不会放弃,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

  5。成都市郊农民李桂珍一家三代三十年如一日热心照料生活困难的邻居,在当地传为佳话。李桂珍现已年近70,儿子媳妇都孝顺,孙子孙女也懂事。这个幸福的家庭30多年前就向邻居罗易才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罗易才当时患气管炎、肺结核等病,全身浮肿,不能劳动,他的妻子罗胡氏精神失常。李桂珍就和儿子廖金光一起帮他们料理家务,照料生活,请医拿药,端汤送水。后来罗易才去世,照顾罗胡氏的责任又被李桂珍的孙子、孙女承担了起来,他们和长辈一样,细心护理,无微不至,继承了良好的家风。

  6。孝敬父母的布莱尔首相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一个对父母很有爱心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在42岁那年突患中风,母亲挑起了家庭经济重担,照顾生病父亲的任务落在布莱尔身上。他对病榻上的父亲很有耐心,照顾得尽力尽心。

  多年来,尽管公务繁忙,布莱尔不忘经常打电话给父亲。尽管中风后的父亲说话不是很流利,但布莱尔总能够耐心和父亲沟通。

高段经典美文诵读材料之一

分一些蚊子进来

 那年夏天很热,蚊虫猖獗。从遥远的外地赶回家的第一晚,我在父母的卧室里铺了一张床,打算像小时候一样,听着父亲的鼾声入梦。在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中,我们聊到深夜。 后来母亲说睡吧,剩下的话明天再说,便用蒲扇驱赶蚊虫,放下了他们的蚊帐。我也倒下便睡,心里满是回到家里的自由与舒泰。原以为这一觉足可高枕:我的脚边点着蚊香,不远处还有一台早已开始工作的电风扇。不料夜半还是被蚊子叮得发毛。半睡半醒之间,脸上、身上被人打得噼啪有声,睁眼一看,那只不讲道理的手竟是自己的!

 辗转反侧中,灯忽然亮了。我迷迷糊糊地看见母亲从床上爬起来,动作很轻地撩起蚊帐,用两端的帐钩挂起来,恢复了白天的样子!正纳闷时,听见父亲疲倦又有些恼怒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你没听见蚊子正咬孩子吗?”母亲压低声儿,语调里竟有几分兴奋,“咱们把帐子打开,分几只蚊子进来,孩子可以少受些罪……”

 灯,紧接着就关掉了。同黑夜一起恢复的还有沉寂。蚊子在那一刻之后,仿佛都被母亲“迎”进了帐中,而我的睡意,也仿佛被冷水浸泡了一下,打个激灵。“分一些蚊子进来!”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双目仿佛被强光所刺而发疼,未几,左眼的泪流到右眼,右眼的泪砸在枕上……我在心里叫着:“妈妈!”

 作为女儿,我常深感自己的不孝。多少年来,我像一只飞上高空的风筝,早已习惯了空气的托举和风的推动,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心口处,还系着一根长而韧的细线,忘却了我的每一次转向、每一次的奋飞,都离不开远方的放飞处,那只牵引、导航、迎送的手。

 “分一些蚊子进来!”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却满载着够我受用一生的慈母情。不独蚊子,慈爱的母亲随时准备与孩子分担的,还有风霜、屈辱、挫折和不幸!世界上,一切债务都可以还清,除了我们欠母亲的情!(749字)

 高段经典美文诵读材料之二

 体贴的伤害

 大部分人是在当爸爸以后才学会当儿子的,他却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才学会当儿子的。

 那些年,他忙于亊业,深夜回家,悄悄推开家门,退休的父亲总等在客厅。

 他摁亮客厅的灯,老父亲站起身来:“回来啦,饿不饿?要不要我替你下一碗牛肉面?”晚归已是莫大的罪恶,怎么忍心再劳烦父亲为他操刀弄碗呢!他每每忙不迭地回上一句:“我不饿!我不饿!”接过儿子善意地拒绝,父亲站起身来,步履蹒跚地走回卧室。那是他们父子一天中能相见的时光。他赶早出门时,父亲犹在梦中;待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等候的父亲也早该进入梦乡。他们的对话一直只是那些:“饿不饿?” “我不饿!我不饿!”

 后来他上船工作,几年后升为大副,已经考上了船长执照,就等这趟航行结束后接掌真正属于他的船只。然而他收到电报——父亲病逝。船还在海上航行,他还得等上15天,才能靠港上岸。那是以秒计数的15天啊!父子相处的片段,一幕一幕在脑中重现。“饿不饿?”“我不饿!”如果放下自以为是的体贴,想想父亲等候的心情呢?如果把“我不饿”改成“我饿了”,这一天中难得的父子对话就不会只剩下一个寂寥的句号,孤单地随着父亲走进卧室的身影而结束。如果是“我饿了”,那么……老父亲会很高兴地走进厨房,卷起袖口下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他会坐在父亲面前,隔着面碗蒸腾的雾气,让父亲看见他吃面的馋相。他们会有一段短短的对话,父亲会因此知道他今日的种种,他也会因此知道父亲的期待。

 他可以说:“谢谢爸爸,牛肉面好吃。”父亲便会觉得这一天的结束很满足。可是,没有——-这一切从来不曾在现实中发生。他只说过:“我不饿!”这个体贴的惊叹号结束了一切温暖的可能。父亲期待的午夜牛肉面从来没煮成,因为儿子自以为是的孝心。

 面对苍天大海,回顾父亲深爱,他痛哭感叹:为体贴父亲而拒绝了父亲的体贴,现在却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常陪陪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父母的深情至爱,当是天下儿女的永恒情怀。(799字)

 高段经典美文诵读材料之三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司马中原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那是军队带来的,一共有五六只,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将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微带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使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沙风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迎着沙风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宏大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早时听老人们讲故事,讲古老时刻,女娲娘娘炼彩石,补荒天,补到后来,石头不够了,只好让西北角那块天荒着,地广、人稀,又多大漠,而那里却是骆驼的家乡。

 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念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的和它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踪,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只我是一匹骆驼呢?中国啊!让我们都当自己是骆驼,来为这多苦难的民族负重吧,精神上的内在储藏,就是我们赖以跋涉的骆背驼峰。我们要走过风沙迷眼的荒漠,走过疾风怒号的暗夜,走过冰霜严寒的冬季,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940字)

 高段经典美文诵读材料之四

 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报酬

 庞文娟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时,戴维爵士曾提醒他说,科学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且报酬微薄。法拉第却说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很高的报酬。因为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已经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在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索取的报酬。

 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能够不懈地奋斗,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报酬呢尽管奋斗有时就意味着艰难和曲折。

 有人或许会产生疑问,勤奋工作的目的,不就是要获得声望和财富,它本身不就是一种付出吗?怎么会等同于索取呢?提出这种疑问的人,他不知道在奋斗过程中的所获所得,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当我们在奋斗中遇到讥讽嘲笑而不为之所动时,我们获得的是忍耐和自信;当我们在奋斗中屡败屡战时,我们获得的是坚定的信念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心态;当我们在奋斗中面临各种引诱而能视富贵如浮云时,我们获得的是一份完善的人格。只有在奋斗中,我们才能体验到生命的躁动和灵魂的升华,才能够书写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奋斗,既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法拉第奋斗的结果不是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吗奋斗,能够使我们获得造福人类的机会,这难道不是的报酬吗当老师看到学生们茁壮成长,当战士们看到人们安居乐业, 生活幸福时,他们能不欣喜于自己不懈的奋斗吗 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是我们的理想。只有动机不纯,才会把奋斗看成是苦不堪言的事。在高尚的人看来,奋斗是生命的要素,是实现理想的必经阶段。

 “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它还告诉我们奋斗非一朝一夕之事。应该持之以恒,应该切切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记住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诲,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畏惧艰苦,碌碌无为是罪过。不懈奋斗.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报酬。

 (792字)

 高段经典美文诵读材料之五

 单 纯

 “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浊即是美!单纯的心灵可以锻造美丽厚重的人生。

 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没边没沿说些同无限相关、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言和稚作就连后世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也极难比肩。

 岁月像筛子,筛去了人最初的纯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体扩展了,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猥琐,人格缩水了。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些策略的过程,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他们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永葆儿童的单纯,简化社会关系,节制人际交往,从浮嚣尘世抽出身来,穿越世俗社会的蔽障,朝着伟大的精神目标奋进。

 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的艺术作品都缘自精美的单纯。蒙田苦思冥想创作了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心血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皇皇巨著,巴尔扎克夜以继日描绘了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画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精辟犀利,或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中,在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我们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可以走进不受世俗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获得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心湖一片澄明。

 单纯是一种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份单纯的心灵。

围绕“世界有什么”“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这两个问题,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在《万物原理》中,揭示了十项洞见,告诉人们可以从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学到哪些最基本的原理——了解“发现它们”的思维方式,得到生活上的启示。

维尔切克鼓励人们以“重生婴儿”的姿态重新认识物质世界。他先从空间、时间、物质的构成、万物运动的规律、材料和能源、宇宙的演化、复杂性的出现、感知能力的扩展八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对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与此同时,维尔切克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建议人们以互补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身处的现实世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似乎会发现它同时具有不同的性质,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性质。维尔切克表示:“这种态度让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它真的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并且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想象力更加开放,也更加兼收并蓄。”

以下内容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万物原理》一书,内容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原文作者丨[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摘编丨何也

《万物原理》,[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著,柏江竹、高苹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

宇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

对新生婴儿来说,世界呈现出一堆杂乱而令人困惑的印象。在整理这些印象的过程中,一个婴儿很快学会了区分来自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世界既包括诸如饥饿、痛苦、幸福和困倦的感受,也包括梦中的阴曹地府。这其中也有来自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引导着她凝视、抓取东西和随后学会说话。

外部世界是通过智力精心构造而成的。婴儿要花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一建构。她学会通过自己的感知识别出稳定的模式,这些模式不像她自己的身体那样可以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可靠的反应。她把这些模式整合到物体中,并了解到这些物体的行为有某种可预测性。

最终,婴儿长成小孩,开始意识到一些物体是和她自己相似的生物,而且她还可以与之交流。在和这些生物交换信息之后,她确信他们也体验到了内部和外部世界,而且重要的是她和其他生物认识到的许多物体都是相同的,这些物体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理解如何控制共同的外部世界,即物理世界,在许多方面当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问题。例如,为了在狩猎采集的 社会 里茁壮成长,小孩必须学会在何处找水,了解哪种植物和动物可以吃,以及如何寻找、养殖或捕猎它们,知道如何准备和烹饪食物,以及许多其他事实和技能。

在更复杂的 社会 里,还会出现别的挑战,例如如何制作专门的工具、如何修建耐用的结构,以及如何记录时间。对于物理世界提出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人发现了成功的解决方案,这些知识被不断分享和积累,成为每个 社会 中的“技术”。

非科学的 社会 常常发展出丰富而复杂的技术。一些技术令人们得以在像北极或卡拉哈里沙漠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繁衍发展,而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还有一些技术帮助人们建造了巨大的城市和引人注目的纪念碑,例如埃及和中美洲的金字塔。

但是,在科学方法出现之前的绝大部分人类 历史 中,技术的发展是没有计划的。成功技术的出现,多多少少都是出于偶然。一旦被偶然发现,它们就以非常具体的程序、仪式和传统的形式被人们所传承。它们并没有形成逻辑体系,人们也没有通过系统的工作来改进它们。

基于经验法则的技术使得人们可以生存、繁衍并时常享受闲暇,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在大多数文化和 历史 中,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足够了。人们无法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也不会知道他们错过的东西可能对他们很重要。

理解世界的现代方法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他们错过了很多。

理解世界的现代方法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早前,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科学诞生的先兆,但直到17世纪的欧洲,被称作“科学革命”的一系列鼓舞人心的突破才真正说明了人类心灵创造性地参与到物理世界中能实现什么,而且产生这些突破的方法和态度也为人类未来的 探索 提供了清晰的模型。有了这种推动力,我们所知的科学才真正开始。它再也没有回头。

17世纪,人们在多个前沿学科的理论上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包括机械设备和轮船、光学仪器(包括意义重大的显微镜和望远镜)、钟表和历法等。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人们可以驾驭更大的力量,看见更多的东西,更可靠地规划事情。但造就了所谓“科学革命”的独特性,并使其名副其实的本质原因,却不那么直接可感。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一颗新的雄心和一种新的自信。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08)剧照。

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发展的科学方法既保有了尊重事实和向大自然学习的谦逊准则,但这种方法又提倡人们大胆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任何地方,甚至超出了原始证据所在范围。如果它有效,你就发现了有用的东西;如果它无效,你也学到了重要的东西。我将这种态度称作“激进的保守主义”。对我来说,它是“科学革命”的本质创新。

激进的保守主义是保守的,因为它让我们向大自然学习并尊重事实,这是科学方法的关键特征。但它也是激进的,因为它让你拼命把所学到的一切知识外推到别的情况下。这正是科学实际运作的本质,它为科学提供了前沿。

这种新的观念的灵感主要来自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甚至在17 世纪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和良好的发展:天体力学,即描述天空中的物体如何运动的学科。

远在有 历史 记载之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诸如日夜交替、四季循环、月相盈亏和星辰排列的规律。随着农业的兴起,为了在最恰当的时间种植和丰收,记录季节变得非常关键。精确观测天体位置的另一个强大(但误入歧途)的动机——占星学——来自人类生命与宇宙的节奏直接相连的信念。无论如何,出于各种原因(也包括单纯的好奇),人们仔细地研究了天空。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星星都以一种合理简单、可预测的方式运动。今天,我们将星星在我们眼中的运动解释为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的结果。恒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所以它们在距离上相对微小的改变对裸眼都不可见,无论改变来自它们自身的运动还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然而一些例外的天体并不遵循这个模式,它们是太阳、月亮和一些“漫游者”,包括裸眼可见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怎样解决世界如何运行的宏大问题?

古代天文学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记录了这些特殊天体的位置,最终学会了如何比较精确地预测它们的变化。这项任务需要进行几何学和三角学计算,遵循复杂但完全确定的方法。托勒密(约100—约170)把这些材料总结到一本叫作《至大论》(Almagest,又译《天文学大成》)的数学著作中——Magest在希腊语中是最高级,意思“最伟大的”。它和英语中的majestic(意为“宏伟的”)有相同的词根,Al只是阿拉伯语中的定冠词,类似于英语中的the。

托勒密的综合论述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它有两个缺点。一是它非常复杂,因而看上去十分丑陋。特别是,用来计算行星运动的方法引入了许多纯粹由拟合计算和观测得到的数字,却没有更深刻的指导性原则将它们联系起来。哥白尼(1473—1543)注意到其中某些数字的值可以通过惊人的简单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些神秘的“巧合的”关系可以用几何来解释,前提是我们假设地球、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旋转(月球进一步围绕地球旋转)。

托勒密的综合论述的第二个缺点更加直接:它就是不精确。第谷·布拉赫(1546—1601)做了类似于今天的“大科学”的工作,设计了精密的仪器,花大量的钱修建了一座天文台,大大提高了对行星位置的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新的观测结果与托勒密的预言存在无可置疑的偏差。

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想创造一个既简单又精确的行星运动几何模型。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想法,并对托勒密的模型做出了其他重要技术变革。尤其是,他允许围绕太阳的行星轨道偏离简单的圆形,代之以椭圆形,以太阳为一个焦点。他也允许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速率随它们与太阳的距离而变化,变化规律是它们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经过这些改革之后,这个系统简单多了,也更准确了。

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是一个过于艰难的任务

艾萨克·牛顿(1643—1727)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几何学与伽利略对地球上运动的动力学描述结合在了一起。他证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理论和伽利略的特殊运动理论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一般定律的特殊情况,这些一般定律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所有物体。这些一般定律现在被我们称为经典力学的牛顿理论,它不断取得成功,如解释了地球潮汐、预测了彗星轨迹,以及创造了新的工程奇迹。

牛顿的工作令人信服地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详细研究简单情形来解决宏大问题。牛顿将这个方法称为分析和综合。它是科学的激进的保守主义的原型。

这是牛顿自己对这个方法的看法:

在我们介绍完牛顿之前,似乎适合再加上另一段引文,这段引文反映了牛顿与他的前辈伽利略和开普勒,以及与所有我们这些追随他们脚步的人之间的亲缘关系:

**《万物理论》(2014)剧照。

现代信息科学的先锋之一约翰·R皮尔斯(John R Pierce)有一段时间上更为新近的引文,漂亮地抓住了现代科学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与所有其他方法之间的明显差异:

皮尔斯深刻地意识到,提高这方面的标准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它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天真。“我们永远无法像希腊哲学家那样理解自然了……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我认为,这个代价也不算太高。无论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

科学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范围,需要“重生”才能发现

不管是可见的宇宙还是人类的大脑,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很大的时候,我们得问问:相较于何物?最自然的参照便是人类日常生活的范围,这是我们自孩提时便建立的第一个世界模型的背景。而由科学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范围,则需要我们“重生”才能发现。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2008)剧照。

按照日常生活的标准,外在的世界浩瀚无垠。如果我们在晴朗的晚上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便能直觉到这种外在的丰富。我们无须做任何细致的分析,便能感到宇宙之大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的身体以及可能旅行的距离。科学的理解不仅支持这种旷巨之感,而且进一步扩展了它。

世界的这个尺度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宗教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1623—1662)便心怀此念并深受折磨。他写道:“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

这种类似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思是文学、哲学和神学中普遍的主题,它们出现在许多祷词和圣歌中。当我们用尺寸来衡量的时候,这种哀思是人类对自身之于宇宙微不足道的自然反应。

然而尺寸并非全部。我们内在的丰富虽然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其深邃渊博较之于外在丝毫不逊。我们从另一个极端自下而上地思考事物,便会发现这一点。微观世界有无垠的空间。在所有事关紧要之处,我们非常之大。

我们小学就学过,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原子和分子。从这些单元来看,一个人的身体是巨大的。一个人的身体里包含的原子数量大概是1028个——1后面跟了28 个0:1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我们可以设想的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穰”,然后经过一些教学和练习,我们可以学会用它来计算。不过,由于我们绝无可能数到这么大的数,它便压倒了我们基于日常经验的直觉。设想如此多个点远远超出了我们大脑的承载能力。

在明朗无月的夜晚,我们裸眼可见的恒星数量最多也就几千颗。而另一方面,我们体内的原子总数有“一穰”,大概是整个可见宇宙中恒星数量的一百万倍。在这个非常具体的意义上, 可以说有一个宇宙栖居于我们内部。

伟大的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本能地觉察到了我们内在之大。在他的《自我之歌》中,他写道:“我心胸宽广,包罗万象。”惠特曼对内在之丰富的欢乐赞颂与帕斯卡对宇宙的羡慕一样,都基于客观事实,但前者与我们的实际体验更息息相关。

世界很大,但我们并不小。更准确地说,无论尺度放大还是缩小,都存在丰富的空间。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宇宙之大就羡慕它。我们亦很大。确切来说,我们大到足以将整个外在宇宙置于思维之中。帕斯卡也从这种洞见中获得了宽慰。在他发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的哀叹之后,他自我安慰地写道:“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

原文作者丨[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刘亚光、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丨赵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87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