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第1张

长方体(又称矩体,cuboid)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长×宽得到的就是长方体底面的面积,咱们称之为底面积。

长方体(cuboid)是底面是长方形的直棱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是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六个面面积的和,叫作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是对长方体的一种度量,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之积。

梯形体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体积是刻画立体大小的量,梯形是平面图形没有体积,只有面积;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X高六2。

梯形体积怎么算立方体积: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作梯形的底边。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作梯形的底边,长的一条底边叫下底,短的一条底边叫上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其判定方法与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类似。

体积分数 拼音:tijifenshu 英文名称:volume fraction 说明:符号为φ,当指物质B的体积分数时,采用符号φB或φ(B),定义为:91801 式中:Vm,B为纯物质B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摩尔体积;xB为物质B的摩尔分数;xA为溶剂物质A的摩尔分数;Vm,A为溶剂物质A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摩尔体积。在化工技术中,一般简单地定义为:φB = VB/V0 其中:V0为在混合过程前的总体积;VB为物质B的体积。φB是无量纲量。常用%,‰等符号来表示。当用%表示时,也有时用%(体积)表达,以区别于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及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的浓度是指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它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可以不同的物理量的单位计量,从而形成了的表示法。 一、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以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来表示。 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通常它是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B表示各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是一种重要的浓度表示法,符号c(B)。常用单位为mol/L。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公式为: c(B)= n(B)/V(B表示各种溶质) 注意: ①.V为溶液体积, 单位一般为L。 ②.物质的量为溶质物质的量,不能用质量表示 。 ③.在某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浓度不变,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体积决定。 ④溶液呈电中性,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使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欲取一定物质的量的溶质,或称质量,或量体积。因此应熟练掌握物质的量(mol)与物质质量(g)、物质体积(V)之间的换算。 2物质的量浓度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比,它的突出优点是便于知道或比较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

体积重量计算公式=长cm×宽cm×高cm/6000(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

长度(厘米cm)X宽度(厘米cm)X高度(厘米cm)/5000 = 以公斤为单位的体积重量。计算体积时是用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体积)=a(长)×b(宽)×h(高) 或 v=s(面积)×h。体积重量是一种表示物体密度的参数,相同体积的物体,重量大的物体的密度高。

常用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棱长是1毫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毫米。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常见基本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半径=直径÷2 r=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三角体又被成为三棱锥,计算公式为:

h为底高(法线长度),A为底面面积,V为体积,L为斜高,C为棱锥底面周长。

三棱锥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4个三角形组成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棱锥的侧面积,则 :(其中Si,i= 1,2为第i个侧面的面积)

S全=S棱锥侧+S底

S正三棱锥=1/2CL+S底

V=S(底面积)·H(高)÷3

(面积=底×高÷2。其中,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注释:三边均可为底,应理解为:三边与之对应的高的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是面积法求线段长度的基础。

(其中,三个角为∠A,∠B,∠C,对边分别为a,b,c。参见三角函数)

(l为高所在边中位线)

(海伦公式),其中

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等价)

参考资料:

-三角形

参考资料:

-三棱锥

体积流量公式:Q=Sv。体积流量(VolumeFlowrate)是单位时间里通过过流断面的流体体积,简称流量,以Q表示。气体体积流量系指单位时间输送管道中流过的气体体积。

过流断面:垂直于流线簇所取的断面,称为过流断面。过流断面的面积用A表示。当流线簇彼此不平行时,过流断面为曲面;当流线簇为彼此平行直线时,过流断面为一平面。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流断面的流体体积称为流量,用Q表示,单位是m³/s。

修正方法

(1)被测介质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压力、温度偏离设定值,所以会给流量的示值带来不同程度的误差。因此,作为计量用的能源介质流量测量,都应考虑温度和压力修正。

(2)对于不作为计量用的气体流量测量,如果已获得温度、压力信号,也应该考虑温度和压力修正。因为当今的二次仪表或作为二次仪表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系统(DCS,PLC,IPC等)都具有温度和压力修正功能,已无需像以前老式仪表那样搭接一个复杂的能满足功能要求的仪表硬件系统。

(3)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也就是说,温度为30~40℃,压力为10kPa左右的气体,不作为计量用,仅作工艺操作参考时,可以不考虑温度和压力修正,因为这种工况下,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带来流量示值的误差不是很大。

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v=abc(体积=长x宽x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abc=Sh。因为长方体也属于棱柱的一种,所以棱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它也同样适用。长方体体积=底面积× 高,即V=Sh(S是底面积)。

因为相对的2个面面积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为S = (ab+bc+ca)×2,也等于2ab+2bc+2ca,还等于2(ab+bc+ca)。

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

长方形也定义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四条边长度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长方形的性质为:两条对角线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长方形对角线长的平方为两边长平方的和,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3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