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浮世绘艺术

谈谈浮世绘艺术,第1张

谈谈浮世绘艺术

 在浮世绘艺术中既能够看到对中国绘画的传承,也能看到它吸收中国画美的精髓后与本民族文化、审美、风俗以及世界美术的有机结合。浮世绘山水画更加写实,也更有生活气息,民俗风味也更加饱满。

 摘要: 浮世绘为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是江户时代日本市民文化兴起后,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画。日本浮世绘在亚洲和世界艺术宝库中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风姿。本文将以描述浮世绘各个时期几位重要大师的创作风格、艺术表达方式甚至创作“偏好”及艺术成就为脉络,分析浮世绘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 浮世绘;中国画;中国风俗版画

 一、浮世绘小介

 浮世绘为日本风俗画、版画。为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即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民族特色艺术风格。是典型的世俗风格艺术。主要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演剧、艺伎等。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即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内容最初主要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除版画外,浮世绘也有手绘作品,浮世绘的早期就是“肉笔浮世绘时期”即画者用手描绘画作的时期。浮世绘历经300多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19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此画风启发。

 二、浮世绘的发展

 江户时代为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与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中先产生“町人文化”(市民文化)。浮世绘的初期称作“肉笔浮世绘”,是画家用笔墨色彩所做的表达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因此这个画派的开始就有“装饰性”。浮世绘最初盛行于京都和大阪,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发展,需求量扩大,需要大量印制,降低陈本,易于购买,以供需求,于是浮世绘开始由“肉笔浮世绘”阶段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这一时期作者云起,“版画浮世绘”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后发展为丹绘和漆绘;真正的套色版画在1643-1765前后出现。这一时期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高潮,代表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1)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售出,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起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摺绘),但不久出现了“赤版”,以红色为主,再加印黄和绿。

 2)1750年左右,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板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以画美人画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出现。其中铃木春信创造出了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但这些人的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往往暗示着那个颓废的社会。

 3)与喜多川歌麿同一时期出现的东洲斋写乐是描绘男性主体的高手。如果说喜多川歌麿是美人画的顶峰,那么役者绘的巨擘则非东洲斋写乐莫属。写乐第一次出版的浮世绘是1974年5月在江户的三个剧院为演员绘制的特写像。

 演员的头部及上半身突出于深银灰色的背景,他们的个性及所扮演角色的面貌与姿态都使人难以忘却,写乐以高超的敏感度捕捉到艺人的个性特征。他手下的作品,都是同样的强烈手法,同样的无情夸张而处理的。与浮世绘典雅精致或浮华艳丽的美完全相反。写乐的创作方式使人物从背景中剥离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题材——肖像画。

 4)在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原名“安藤广重”)带来了新的主体内容——风景。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中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观者的喜爱。此后,他在自己的浮世绘创作中描绘了各地的风景名胜。歌川广重在《北海道五十三次》系列画中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日本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歌川广重后期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

 三、浮世绘最主要的创作题材

 1)美人画:是以年轻美丽的女子为主要题材,是早期浮世绘最重要的创作主体。这些女子的身份以艺伎、游女、和茶屋的招牌女郎为主。代表画家喜多川歌麿。2)役者绘:役者指著名的歌舞伎演员,与他们相关的浮世绘有肖像画和广告招贴画。代表画家东洲斋写乐。3)名所画:对名山大川和屋宇楼寰的描绘。用来满足当时无法迁徙和旅行的民众对花花世界的好奇心和渴望;偶尔也起到旅行指南的作用。代表画家歌川广重。

 四、浮世绘的创作特色

 1)由于浮世绘的创作方式以版画为主,因此其线条中的浓淡、粗细、宽窄变化甚微,均以色彩区分物体间的关系及作者情绪的变化。由于西方绘画的冲击,浮世绘的线条在人物外部造型时可以准确、果毅的将人体结构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浮世绘人物画尤以夸张丰满的姿态出现,此间可以看到中国唐代人物画在日本人物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2)浮世绘普遍用色大胆,尤其与同时期的中国画相比;但浮世绘色彩间的关系控制和谐,因此画面效果极趋统一。其装饰图案中以简明概括的图形为主,浮华中不失淡雅。

 3)浮世绘由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风景画中“焦点”、“散点”透视均有所体现;但其特色是以某处“小情境”为主要刻画对象,与同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大场景”相较有些许区别。且浮世绘山水画更加写实,也更有生活气息,民俗风味也更加饱满。

 五、结语

 浮世绘艺术是日本绘画中的瑰宝,在世界美术史上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在浮世绘艺术中既能够看到对中国绘画的传承,也能看到它吸收中国画美的精髓后与本民族文化、审美、风俗以及世界美术的有机结合。19世纪末,随着茶叶包装流传到欧洲的浮世绘艺术被当时许多画家所吸收;如莫奈、德加、梵高、高更、马蒂斯等,在他们的绘画中往往都能看到浮世绘的身影。可以说浮世绘对西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浮世绘中的色彩搭配及构图设计也奠定了现代日本平面设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2]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潘力浮世绘[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4]宫竹正艺伎的故事[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潘力浮世绘的故事[M]科学出版社2015

 拓展:浮世绘作文

 无止境的静默承托在虚浮的掌心,洗涤着浮荡着颤栗的容器。——题记。

 在流年的彼端,延展着谁残断的微笑?细数着那些花开花败,沉淀了多少的繁盛枯荣。最初幸福透明的牵线着指引着我降临在这个陌生的世界,然后我对着自我默念着你好。你好。漆黑的深瞳处放大着大人们嘈杂的争执,容纳着一切灼热的视线,那来自于这些与我有着深切血缘联系的人的目光,刹那间很刺眼很牵强的透露着幽怨,我在悼念着,也许我能够去默化那些。

 酸腐的定义着,徘徊在微弱的灯光下,是谁在舞蹈旋转着?我很清楚的了解到,仅仅是个女生的事实,彻底的涤荡了这个家里迫切的期望,我的诞生只是给这个家里再次增添了一份负担,饭桌上多了一双筷子,多了一块碗,仅此而已。在咖啡的沸腾和冷却中,我们提着吊着属于自己木偶的生命丝线,摆动着四肢,我们的灵魂其实都很贫瘠,都在遵循着命运旋转。

 我在纯粹的尝试着拥抱自己或者以自己的声音来换取一秒的温暖,可是依旧是很冰冷,兜兜里那盒火柴仍然没有少掉任何一根,因为不曾燃烧过一根,熄灭过一根。我希望在自己空荡的身侧有个身影,我微笑着去捉摸那个身影,可是我除了飞走的奢望念想,什么都没捉到,那是一种很美好很美好的奢望。些许淡化的记忆缓缓地被排斥出脑内的意识,它们在牵扰着那根无影的弦。

 “然。陪我走一段路吧。”苍凉的脚尖踢开堆积着的零碎的细石,白色的裙摆随着略带沉重的步伐向前迈进摇曳在风中,我在假装安然地说道,我是个别扭的存在式,明明迫切的希望着却又牵强的转变成淡然,我其实很害怕被拒绝,所以往往在他人还没有做出抉择的时候就提前拒绝了说提出的一切,“嗯,反正我家离这里也很近,我就陪你走一段路吧。”心中简单的话语重叠倒带,一次次的重播着。

 精致的陶瓷被里搅拌着沸腾的热咖啡,但愿这一次不会那么快的冷却。让这一秒的温馨在下一世轮回继续雕刻,重复了一万次老套的后来在进行着,我和然就那样微张开手指头,交缠紧扣在一起走到了我的家门口,十字路口的风景在素净的描绘后,精心的泼洒上浓浓的色调填充每一条线条,但愿这会成为我的存在时心中不湮灭的风景。

 虚妄的永恒都会坍塌在消失的存在,繁华的街头下一秒就有可能就会成为残败的废墟,没有人能够预知到任何未来的征兆,也许这只是暂时的,或者在某一天可能会出现一个没有任何命运并且能够预知到未来的人,但是如果去强行的干涉他人的命运时,那么他没有任何命运的命运也将会被窥知,平衡的一切都在遵循着一个既定的法则运行着。

 博大的世界中我依旧很渺小的存在着,偏执的追求着想象着某些不存在的形体。我在一个没有尽头的交错着的阶梯上前行着,任何的东西都恍若不存在一般,每当我尝试着跨出一步时,后退的路就会迅速的消失,这个交错着的阶梯上只有不断前行着的我,那个没有尽头的尽头仅仅存在于我的心中,在循环不息的奇迹中运转着。

 那是一个生命的迷宫,虚幻与现实交错着,最现实的虚幻,最虚幻的现实,极端的现实或者极端的虚幻都映照着同样的人,如果我此时犹豫了那么可能下一秒我就会崩解坠落在无边际的终局中,我在惊恐着呼吸着炽热的空气,踌躇还是坚定,成功亦或者是失败,也许我会被抹杀在这个万物恍惚的迷宫中,但是我还是在尝试着去转弯。

;

梵高生前不被人理解,直到他死后,他的作品和才华才真正为人所知。世人才真正知道一副《向日葵》倾注了他的多少热情和希望。形成极大对比的是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而死后却是追随者无数,听起来令人讽刺。

艺术家,很少有精神比较正常的,当然,梵高也不例外。说到梵高,人们不仅会想起他的画作的超凡表现力,同时也会想到他怪异、疯癫的性格。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但也由于他的作品色彩太过强烈、色调过于明亮,而因此很难被世人接受。

癫狂的他,创作的作品当然也是癫狂的,他的画作及其抽象,以至于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位绘画艺术界的天才,才发现他画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梵高的故事十分励志,尽管精神已经失常,但却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他这样总结道:“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很晚才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他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刚开始世人无法理解,只要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专注于自己所爱,终有一天世人会理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 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_梵高

      浮世绘,顾名思义,浮世指的是转瞬即逝的漂浮现世,它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的生活场景、风景和戏剧人物的画像,其中又以风俗画、美人图最为常见,色彩鲜明地展现了江户时代的世间百态。

      江户时期社会等级森严,市井画工身份相对低微,往往不受世人重视,在那个连受刑都会根据出身分成三六九等的封建体制里,日本普通市民阶层在政治上几无出路,他们索性将内心的压抑、反叛转向娱乐生活,浮生若梦不如纸醉金迷,他们可以千金买笑,浮浪轻狂,这就使作为享乐主义产物的浮世绘应时而生。

      经过历史的更迭演变、文化的交融并进,尤其出自“浮世绘三杰”之手的一些体态丰盈、衣着暴露的美人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受人追捧,呈现其特殊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喜多川歌麿与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并称为日本“浮世绘三杰”,三人中笔者尤为钟爱歌麿,不仅因为他首创了“大首绘”这种写实风格浓郁的头部特写绘像,更在于他的作品中总是能够强烈映射出自然主义的艺术基调。

      长期混迹于江户吉原勾栏瓦舍的歌麿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游女(幕府时代对于风尘女子的统称)生存状态自是熟悉不过,源源不断的素材加之日后成就了其十多年高光生涯的金主、出版商茑屋重三郎的助力,今人才得以从歌麿大量的传世作品中,一窥江户时代的冰山一角。

      在高色调文化出版的高清传记画册、大艺术家系列之《喜多川歌麿》一书中,实地走访收藏歌麿作品真迹的多家美术馆,搜集了大量以歌麿为题材的文献著作,并以纪录片撰文的形式将歌麿的生平创作划分为学画时期、黄表纸时期、狂歌绘本时期、美人画时期,辅以300多幅其各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与作品赏析,尽可能还原了歌麿生平完整的创作历程。

      作为“大首绘”(一种将全身美人像构图拉近至半身乃至头像的特写)创始人,歌麿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游女充满同情怜悯,孜孜不倦探究、研习不同的女性之美,并将这种美融入到其各时期的画作中。

      他的浮世绘被誉为美人画的高峰,笔下人物多为江户花街吉原的游女,其画风在铃木春信、岛居清长原有的基础上,人物更为饱满丰盈,近乎大唐宫廷仕女图的描绘手法。

      不仅如此,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在于如行云流水般明畅的线条及深刻的纹理,人物呈现出程式化的唯美,通过人物的不同角度、妆容、发饰、着装,加之留白处理,使得画作本身凸显出一定的质感与性感,在各种色彩鲜明的和服之上,点缀以梳子、扇子等物品,更会产生一种超越当前时代的现代感,令人赏心悦目。

      书中指出,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在性观念上普遍持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春画(枕绘)的发展,春画的描绘手法一直延续至浮世绘时期。

      事实上,正是享保年间幕府颁布的春画出版禁令这一事件才催生了作为平民文化的浮世绘这一行当。   

      由公开出版物转为地下出版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从此不必受制于幕府,也无需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客观上给当时一些不得志的画工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土壤,这其中就包括本书主人公喜多川歌麿。

      绘于天明八年(1788)、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歌枕》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浮世绘春画的巅峰之作,该系列画作被日本美术史论学者称为是“锦绘春画的浪漫主义最高杰作”,代表了成熟时期的歌麿最高创作水平。

    《歌枕》系列画面完整、构图饱满、线条流畅,人物服饰优雅而华丽,就连衣饰上的纹路都描绘得分外细腻,这与大面积裸露的肌肤线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

      18世纪末期,歌麿相继发布《妇人相学十体》《妇女人相十品》两部系列作品,画中女子婀娜多姿,衣饰、行止多随意,画风颇有吴带当风之感,愈发衬托出女子的雪肤花貌,并通过半身像的形式来表现女性不同的表情与性格,与当时大行其道的全身绘像大相径庭。

      我们再来看歌麿另一经典作品《物思恋》,从画作主人公的发型和剃掉的半边眉毛等细节可以得知她的身份应是一名已婚女子。

      如同沉思者一般,她的纤纤素手托着下巴,如雾般迷蒙的眼神显示出其此时焦灼的内心起伏,仿佛陷入了一段令其纠结不已的不伦之恋。人物表情微妙而含蓄,色调简洁明朗,线条刻画有力,这就使得整幅画简约雅致而不落俗套,虽未着一字,但在那盈盈如水的双眸中,关于她的故事已然令人浮想万千。就让我们把时间停留在这一刻,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最后,借用日本江户前期作家浅井了意在《浮世物语》一书中对于“浮世”的定义来作为结语,以飨读者:“活在当下, 尽情享受月光、 白雪、 樱花和鲜红的枫叶,纵情歌唱, 畅饮清酒, 忘却现实的困扰,摆脱眼前的烦忧, 不再灰心沮丧, 就像一只空心的南瓜, 漂浮于涓涓细流中。 这就是所谓‘ 浮世 ’!

最顶尖的日本艺术是浮世绘。

浮世绘,顾名思义,指表现不断变幻的浮动世界的绘画,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这也是最顶尖的日本艺术。此种风俗画主要以版画的形式存在,常见题材包括风景、美人、历史和民间传说、动植物。浮世绘是17—19世纪流行于日本的风俗画,主要以木版画的形式存在。浮世绘的性质如同当今的海报或杂志,木版画的批量印制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满足新型市民阶层的文化和娱乐需求。

公元1603年左右,日本出现了肉笔绘,可看作浮世绘的前身。肉笔绘由画家们用笔墨色彩亲手绘制而成,而非在木板上雕刻。肉笔绘大家菱川师宣被看作浮世绘的创始人。肉笔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

浮世绘产生的影响

浮世绘的产生奠定了日 本风情绘画的基础, 具有典型的日本风格。无论是 对贵族日常生活的描述还是对自然风光的展现,在日后对日本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浮世绘对西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1867年,浮世绘出现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没过多久,以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为代表的艺术家遭到了西方艺术家的追捧,掀起了“日本风”。 然而在当时的日本,浮世绘甚至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艺术品。到了20世纪初,更多的浮世绘作品被出口至欧洲。 受到浮世绘影响的艺术家包括塞尚、马奈、莫奈、惠斯勒、克里姆特等。

日本的浮世绘,是怎样发展形成的?

根据历史记载,浮世绘出现并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1603年到1867年之间,江户时代算一个我们熟悉的名词,

因为很多日本漫画故事都以此为背景,比方《浪客剑心》、《犬夜叉》、《一休和尚》等等,日本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朝代」,从旧石器算起至今,日本被划分为16个时期,江户就是其中一个时期,其实江户是个日本地名,这个时代也史称德川时代,因为是德川家族以江户为都设立幕府进行统治的朝代。

幕府我们暂且理解为政府,是日本一种权力机构。日本的江户时代跟中国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是同一个阶段,属于日本最后一个武家统治的封建朝代

,因为最大的封建主就是将军,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fan)」,藩主必须听命将军。

将军与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浮世绘最初其实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木刻版画手法,所以浮世绘最初是以小说插画或者民间故事绘本这样的方式存在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借鉴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技术及手法,孵化出浮世绘,因为明清年间,正是木刻版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几乎每本书都存在插图

,每一张插图都精心制作,原因是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参与其中,比方说一个大家肯定知道的人,就是唐寅(唐伯虎),他就曾为《西厢记》这本书创作插图。

浮世绘的起源与历史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历史浮世绘的字面意思为“虚浮的世界绘画”。“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即,此岸或秽土,即忧世或尘世。日本语言中自“浮世”一词出现开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绘即描绘世间风情的画作。浮世绘画师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这是因为当时这些画派非常显赫,而被这些画派所驱逐、排斥的画师很多都转向浮世绘发展所致。初期明历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宝历年间(1751年~1763年)。此时期的浮世绘以手绘及墨色单色木版画印刷(称为墨折})为主。菱川师宣绘制的代表作《见返り美人怼17世纪后半,后世尊为“浮世}の祖”的菱川师宣绘制了许多人气绘本及浮世草子,其中《见返り美人怼肺其代表作。在井原西鹤所撰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中,有一段关于浮世绘绘在有12根扇骨的折扇上的描述,是目前(2005年)已知的资料中最早出现浮世绘一词的文献。到了鸟居清信时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颜色创作的作品开始出现,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称丹},使用红色的称红},也有在红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种颜色的作品,称为红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鸟居派与歌舞伎业紧密合作,为歌舞伎设计、绘制看板,直至今日,现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当时流传下来的风格。中期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1806年)。锦}在此时期诞生。因为画历(}罚┰谫骄涫人及爱好者间十分受欢迎,明和2年开始有了画历交换会的社交活动。为因应这种大量需求,铃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发明了东锦},浮世绘文化正式迈入鼎盛期。由于多色印刷法需反覆上色,因此开发出印刷时如何标记“见当(记号之意)”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开始采用能够承受多次印刷的高品质纸张,例如以楮为原料的越前奉书纸、伊予椭健⑽饕澳谥降取A硗庠诓能及成本的考量下,原画师(版下}师)、雕版师(雕师)、刷版师(刷师,或写做折师)的专业分工体制也在此时期确立。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安永年间(1772年—1780年),北尾重政写实风格的美人画大受好评。胜川春章则将写实风带入称为“役者}”的歌舞伎肖像画中。之后著名的喜多川歌O更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宽政2年(1790年),幕府施行了称为“改印制度”的印刷品审查制度,开始管制印刷品的内容。宽政7年(1795年),因触犯禁令而被没收家产的出版家茑屋重三郎为了东山再起,与画师东洲刃S合作,出版了许多风格独特、笔法夸张的役者}。虽然一时间造成话题,但毕竟风格过于特异,并未得到广泛回响。同时期最受欢迎的风格是歌川N国所绘的《役者舞台之姿}》的歌舞伎全身图系列。而歌川的弟子们也一跃形成浮世绘的最大画派—“歌川派”。后期文化4年(1807年)至安政5年(1858年)。蒲原夜之雪《东海道五十三次》之一,歌川广重绘。喜多川歌O死后,美人画的主流转变为l扔⑷的情色风格。而胜川春章的门生葛饰北斋则在旅行话题盛行的带动下,绘制了著名的《逶廊十六景》。受到葛饰北斋启发,歌川广重也创作了名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富士三十六景》。此二人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的风景画风格。逶廊十六景在役者}方面,歌川国贞师承歌川N国,以更具力道的笔法绘制。另外,伴随着草双纸(类似现代的漫画书)所引发的传奇小说热潮,歌川国芳等人开始创作描绘武士姿态的“武者}”。歌川国芳的水浒传系列非常受欢迎,在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在嘉永6年(1853年)所刊行的《江跏倌枪畔讣记》中有一句“N国にがほ(似颜})、国芳むしや(武者})、谥丐幛い筏瑁名所})”,简单而直接地为此时期的风格做了总结。末期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此时期因为受到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或译:培里)率领舰队强行打开锁国政策(此事件日本称为“\船来航”)的冲击,许多人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因此发轫于当时开港通商之一的横滨的“横滨}”开始流行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幕末至明治维新初期社会动荡的影响,也出现了称为“无残}(或写做无惨})”的血腥怪诞风格。这种浮世绘中常有腥风血雨的场面,例如歌川国芳的门徒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所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河锅鹊日统狩野派画师也开始创作浮世绘。而后师承河锅鹊男×智迩赘引入西画式的无轮廓线笔法绘制风景画,此画风被称为光线画。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则开始为儿童创作称为玩具}的浮世绘,颇受好评,因而被称为“おもちゃ芳藤(おもちゃ为玩具之意)”。但是由于西学东渐,照相技术传入,浮世绘受到严苛的挑战。虽然很多画师以更精细的笔法绘制浮世绘,但大势所趋,终究无法力抗历史的潮流。其中,月冈芳年以非常细腻的笔法和西洋画风绘制了许多画报(锦}新闻)、历史画、风俗画,有“最后の浮世}师”之称。月冈本人也鼓励门徒多多学习各式画风,因而产生了许多像镝木清方等集插画、传统画大成的画师,浮世绘的技法和风格也得以以不同形式在各类艺术中继续传承下去。

日本浮世绘的风格特点

浮世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早期浮世绘颜色单一,以歌妓、花街柳巷为主。十八世纪出现锦绘,以美女为主但缺乏活力。之后发展出风景画,以各地的名胜风景为主。浮世绘在日本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日本独特的民族艺术。

浮世绘的创立:“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引用自。这时的浮世绘还是颜色单一的,之后逐渐加入红色为主加上**、绿色的“赤坂”,从而日本的绘画历史上,出现了新的篇章。

浮世绘的风格发展。浮世绘受人欢迎,后来铃木春信创立锦绘,以及其他大师的出现,十八世纪中叶的浮世绘更多偏向于画美女,日本女性优雅。但是作品当中缺失活力,也反映出当时的日本社会。当人物和风俗绘画发展至饱和时,需要新的绘画主体出现,这也就带动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引自。自此,出现了各种以风景为主题的浮世绘。

浮世绘在三百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了多次的风格变化,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它推动了印象主义的发展,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影响广泛。

(一)浮世绘

“浮世绘 ”floating world 的精髓就是 live in the moment 即“活在当下”,是被当时日本的市井小民奉为主体的主流思潮,反映市俗生活,注重感官刺激的风俗画。

浮世绘独特风格,在当时对欧洲画坛影响最大的是葛饰北斋(1760 年─1849 年),他研究了荷兰的西式透视方法,用来描绘日常生活的风景画。他在 70 岁时创作了系列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共 46 幅,最广为流传的是《神奈川冲浪里》。

这个阶段浮世绘的特点:艺术装饰性更强的构图方式、精简的线条排列、色彩鲜明互不混合、平面上色不加阴影、取材于民间生活。

当时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采用定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性,追求“画得象”。那个时代摄影已经出现,摄影属于单一焦点透视,它的出现对追求“画得象”的古典绘画形成了挑战,因为拍照远比绘画更写实。

(二)浮世绘风格对梵高绘画的影响

梵高属于受浮世绘影响较大的后印象派大师。他在巴黎期间受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一改过去阴郁的画风,画板开始明亮起来。修拉的点彩画法也影响着梵高,相邻的颜色靠人眼视觉来融合,使画面更明亮。规则的小块分区点画法,给人更精细、秩序和立体感。

梵高临摹的《龟户梅园》,是歌川广重晚年的名作《江户名胜百景》中的一幅,采用远近法构图,将卧龙梅大手笔地安排在前景,穿过梅树,可以看到远景。浮世绘的空间切割方法,给人不完整的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张力。

时间:1857年(安政4年)

规格:440×615毫米

名称:名胜江户百景――龟户梅屋铺(浮世绘)

梵高的一波一作品大受浮世绘风格的影响,我们一起看看欣赏一下画家作品背后的故事。推动创造者背后的思想真相和事件机遇和源动力!

(三)樱花之恋-了解《龟户梅屋铺》

这幅画描绘的是龟户梅园的一株古梅,称为卧龙梅,是江户第一名木,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胜地。广重采用远近法大胆构图,将卧龙梅大手笔地安排在前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曾临摹过此画,因为他被这样的构图,远近感以及图案组合所吸引。的确,西欧没有这种放大前景事物并强调远近感的构图。穿过梅树,您可以看到一些人正在梅园散步,身形显得很小,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学生临摹作品

北京艺术活动家yy等一众,年出参加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浮世绘Mary Ainsworth收藏展也许是我目前看过最全面的浮世绘风格的解读。从肉笔画(手绘)墨绘”、“丹绘 (赤版)”、“漆绘”、“浮绘”、“锦绘”、“蓝绘”,从乌居清倍,铃木春信的简笔线条,到深受欧洲印象派追捧的葛饰北斎(Katsushika Hokusai)。歌川国芳 (Utagawa Kuniyoshi)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或许是普世大爱,而喜多川歌麿(Utamaro Kitagawa)人物传记则是浮世绘的妙笔生花,不衰之源(世俗的极致)。

鲁迅先生在1934年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书筒里写道:“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的是北斋,现在则喜欢广重,其次则为歌麿的人物。”接着他又说,“不过依我看,适合中国人一般眼光的,恐怕还是北斋。

历史:

来自北欧人历史上16世纪的木刻,奥劳斯·玛格弩斯制作,描绘的是在乌普萨拉大教堂里的天文钟,后来毁 于火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

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于唐代。

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

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

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

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

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圣母圣子像等。

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

版材有胡桃、苹果、梨、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

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

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名家  德国 凯绥·珂勒惠支(en:Ka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

挪威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

西班牙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中国 陈洪绶(1588年-1652年)

改琦(1774年-1829年)

彦涵(1916年-)

古元(1919年-1996年)

叶浅予(1907年-1995年)

朱宣咸(1927年——2002年)

日本 东洲斋写乐(生卒年不详)

铃木春信(1725年-1770年)

鸟居清长(1752年--1815年)

溪斋英泉(1791年--1848年)

喜多川歌磨(1753年--1806年)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

第一幅出自著名的古希腊黑绘艺术品欧弗洛尼奥斯陶瓶(Euphronios Krater)

这个有2500年历史,图案精美华丽,用来盛放水与美酒的陶瓶,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在1972年通过非正规手段以100美元的价格得到。欧弗洛尼奥斯陶瓶,高为457厘米(18英寸) ,直径为551厘米(217英寸)。它可容纳约45升(12加仑)液体。花瓶是红色画面的陶器,画的背景是一个不透明的黑色防滑陶瓷粘土。

欧弗洛尼奥斯陶瓶的装饰有两个场景。画面上的特洛伊战争是显示在正面,它描述了死亡的萨耳珀冬,宙斯和Laodamia。反面的陶瓶显示了当时的雅典青年从公元前6世纪前战斗武装自己。虽然画面上的萨耳珀冬之死,是古代通常描述程式化的表演,但在这个场景中所描绘的是自然主义。这种风格代表着已故的古代画家,其中欧弗洛尼奥斯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

萨耳珀冬的死亡,准神话的故事,这将是熟悉的人看陶瓶所知道的,涉及特定的历史和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这位年轻的男子不是英雄传说,经过欧弗洛尼奥斯精心细致的描绘,给予了他们生动的个性和特点。

这两个场景的画有类似的风格,使历史场景看起来更现代。

第二幅出自《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场景36《御油:旅人留女》。《东海道五十三次》是日本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名作之一,描绘日本旧时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相当于驿站),即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各宿景色。该系列画作包含起点的江户和终点的京都,所以共有55景。不过有些景色并不完全写实,而是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像。

初版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约于天保4、5年(1832年、1833年)左右发行,主要的出版商为保永堂,所以初版也通称为“保永堂版”。保存状态良好的保永堂版全集曾在日本的物品鉴定节目《开运鉴定团》(开运!なんでも鉴定団)的2010年4月6日节目中估出5500万日圆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65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