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第2篇 | 崔莺莺:初见张生,失仪态;再见张生,丢魂魄

《西厢记》第2篇 | 崔莺莺:初见张生,失仪态;再见张生,丢魂魄,第1张

若说张生因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而费尽心思,特意搬进普救寺,是张生自作多情的白日做梦;那么,崔莺莺园内依韵作诗对张生,又“陪着笑脸儿相迎”不舍离去再“回顾”,就是崔莺莺一见倾心下的芳心暗许。至此,一段无论是苦恋,虐恋还是绝恋的感情,也无论是一场世俗婚姻还是自由婚姻才正式开启。

张生虽然是个封建礼教时的读书人,但却并不是个呆板无趣,不解风情的书生。相反,他不但生性风流,放荡不羁还特别会拨雨撩云,能说会侃。

按现在的话说,张生就是个情场高手——不但有一副美男子的皮囊,还善于制造巧遇邂逅,并能熟练运用撩妹技巧。

然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崔莺莺于张生无意,别说与莺莺书简传情,私定终身了,怕是任他“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也只能临月独作吟,苦思月中人了吧。毕竟,张生骨子里除了放浪还有懦弱;毕竟,张生还是个读书人,而不是个土匪恶霸。

话说,张生之所以搬进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于莺莺美色,至于心中到底钟爱莺莺几分,实在是有待一番斟酌。与其说张生对莺莺是一见钟情,倒不如说是见色起意。

若问崔莺莺如何倾国倾城容?如何一顾倾人貌?除了张生一见莺莺就为之倾倒,迈不动步的表现可以作以说明外;但看给崔相国做法事那日的众僧形容姿态,也是最好的说明——道场上的“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主持法事的和尚也看呆了,竟然把法聪的头当做金磬敲打起来,“……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刚刚住进西厢房,张生便向和尚打听得知一消息——莺莺每晚会在花园内烧香。于是乎,夜深人静,夜月临空,张生便提早等在太湖石畔墙角边,为的是待莺莺至园中焚香时,能饱看她一会儿。

莺莺在园内焚香祈愿罢了,倚栏长叹,似是有伤心之事,难解之情。这时候,情场高手张生就此上场,他隔墙踮脚定睛望,侧耳听,将凭栏而依,长吁短叹的崔莺莺全然看在了眼里。

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最容易伤春悲秋,也最容易善感动情。张生即是抓住了崔莺莺当时的心理,随即便高吟了一首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在古代一直都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传统,即便是亲兄妹/姐弟,到了七岁之后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饭。故而,虽然莺莺有个亲弟弟(叫欢郎,不知道具体年岁,推测应该还是个小孩儿),但是,若是遇见什么烦恼或危急之事,这个亲弟弟恐怕也是拿不出什么主意,也与她商量不出什么计策。(这一点从后来的判贼孙飞虎欲掳崔莺莺为压寨夫人一事可以得知)

另外,崔老夫人“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一旦崔莺莺踏出闺阁,便让红娘“影儿般不离身”地看着她。然而,相国之女的莺莺却是“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莺莺是**,红娘是侍妾。**是个才女,侍妾或许只是个端茶送水,伺候她饮食起居的仆人,哪里需要多大学问,多大才情?显然,俩人知识水平并不对等,莺莺抚琴奏曲,吟诗作对,红娘只能拍手叫好,大赞妙哉。而至于好在哪里,妙于何处,她哪里说的出来?

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来讲,当下的崔莺莺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精神享受。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她精神上产生共鸣、灵魂上产生碰撞的人。环顾之下,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这便导致了崔莺莺无知音可畅谈,无知己可交心。

在焚香祭拜发愿之后,心事涌上心头之际的特定的情境之下,久居深闺的崔莺莺,更觉孤苦寂寞,情思不快。而就在这时候,张生出现了,还吟了一首正合崔莺莺心境的诗句,在感叹月夜静寂,春夜清悠之余,却又感慨既然月光如水清朗朗,花影寂寂静幽幽,怎么就看不见月中佳人呢?

听到这样的句子,崔莺莺自然会想这吟诗之人原来也是个苦闷难诉、孤独悲怜的主儿,要不然怎么会在夜深人静时对月感伤呢?故而,在赞叹“好清新之诗”之余,崔莺莺的共情也跟着来了,既然我们是同病相怜之人,我也就依韵做一首回应你吧。于是,崔莺莺便附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一句“好应酬得快也呵”,除了赞叹莺莺才华出众,对诗之快;大抵还有心中难以言喻的畅快——试探莺莺之计得逞,并得知莺莺原来是个孤独寂寞的姑娘。然而,内心孤单落寞且未经世事风霜的深闺女子最容易撩,看来赢得这姑娘的芳心是胜利在望了。

于是,张生便更大胆了一些——“我撞出去,看他说甚么。”张生乐滋滋“拽起罗衫欲行”,崔莺莺喜盈盈已是“陪着笑脸儿相迎。”虽然怕夫人嗔怪的红娘“不做美”、“忒浅情”又赶忙把莺莺唤回了家。

但这次,崔莺莺是真真的见着张生了,而且在离去之时又“回顾”了他。然而,显然这回不同于上次的“回顾觑末”。上次是无意识地回看,或许根本没看到张生的人,而这次则是对诗之余未尽兴,张生兴然前行欲来,而红娘催促,莺莺悻然而不舍离去的回眸。

随后,做法事的日子就到了,二人便在道场之上得以再度相见。这位张生张公子依旧时不时地要瞟一眼貌似天仙的莺莺姑娘,而这时候,崔莺莺也注意到了那晚曾临月作诗的张生。

张生只顾贪看莺莺,心思全然不在点灯烧香上,心不在焉、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晚上。而崔莺莺也是一再将目光移至张生身上,看他“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知他“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所谓“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张生眼珠子都不舍得转地看莺莺,自然看到了崔莺莺在他身上停留的目光,哪怕一瞬间。故而,张生不由又生发出一句“那**好生顾盼小子!”

而这时的“顾盼小子”却也已经是意义非常了——就是一个痴情女子看自己钟意的儿郎时的顾盼。这一点可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所写为证——崔莺莺向红娘自述“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还抱怨“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我欲待登临又不快……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且满心满眼都是张生,“想着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

坐不安,睡不稳,只想着张生昨夜之诗实在清新;食难咽,寝难安,只想着张生俊俏脸庞,性情温。夜月对诗,初见张生,欣喜相迎,全然没了大家闺秀之仪态;道场做法,再见张生,回转家中,“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虽说崔莺莺似乎是少了当时女子的矜持,但是,不得不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大家长制的背景之下,在张生与崔莺莺情定之初,崔莺莺才是主角,不但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子,还因为她直接决定了这场自由恋爱是否会开启,以及这段情事是否会继续推进,有所结果。但凡她当初一个不愿意,或者是没有反封建礼教意识,或者是根本看不上家道中落的张书生,之后,他们二人都不会有什么故事。

《西厢记》王实甫

戏曲角色名称

末本:全剧以男主角主唱的剧本

正末:男主角

正旦:女主角

俫:仆伇

外:男女主角以外的角色

净:花脸,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

第一本(第一幕)

楔子

剧情发生的环境:崔莺莺随母亲和弟弟送父亲崔相国的棺木回老家,途中受阻,借宿在普救寺内,等待莺莺未婚夫前来会和走。

老夫人和莺莺各吟唱一首,各自伤愁的内容:老夫人感伤夫亡,家世衰落,门庭凄凉,又有相国门第的自豪感;莺莺感伤自己对爱情的惆怅,对青春将逝的惋惜。

锲子为全剧设的伏笔:老夫人令红娘趁殿上无人,陪莺莺散心,既有对莺莺的爱,又有对莺莺的严。老夫人所吟表明其十分看中门弟声望和女儿婚事,预示将来会全力维护家庭声望和利益。莺莺所吟表示莺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门第约束的不满。佛堂散心为莺莺和张生的相遇提供时机。

第一折

内容:张生出场,先介绍了张生的基本情况,父母早亡家室衰落的白衣秀士,怀志上京赴考的穷愁书生,虽有满腹文章,却难遂大志,对科举制更是不满。此处张生先唱了两支风景曲,引导张生去寺庙,走着走着与正在佛堂散心的莺莺相遇,一见倾心。此处从外貌服饰声音眼神等处刻画了莺莺的绝世之美,而莺莺虽然有红娘陪同但也突破了礼教的约束,她以诗句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又笑又摘花落落大方的任张生欣赏,红娘催促说:“隔壁有人,咱们回去吧。”莺莺却也走也回顾,给张生极大的鼓励。

引用典故:萤窗雪案    刮垢磨光  棘围守暖  铁观磨穿

第二折

内容:这一折一共写了二十支曲词,写张生向长老借住西厢房,以便在见到莺莺。在继佛堂相遇之后,这一节又写了他们隔着墙对话。同时,又塑造了红娘这一角色的可爱的形象。

心里活动:把张生的痴情聪慧憨厚的性格充分体现出来,平日见到美女总是又羞又慌,而今日见了莺莺是情不自禁。而莺莺的有情更增添了张生追求的热情,使张生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接近莺莺,但却不曾告诉莺莺自己的先父是礼部尚书,表明他不愿意以此博得好感。

暗藏伏笔:这一折没有老夫人出场,但从法师和红娘的介绍中却有强烈的存在感,表明老夫人是张生追求英音的最大障碍。

第三折

这一折一共十五支曲子,主要写了张生和莺莺第一次对话,重在细节描写

一,张生得知莺莺会在每晚上出来,便去等待,“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描写了当时等待时周围的景色,“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踮着脚点儿仔细看”具体描写了张生在等待时的动作细节描写。

二,莺莺出现之后,“夜深想香霭散空庭,帘幕东风静,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准确地刻画了莺莺在月光底下的惆怅。

三,张生吟一曲,内容清新,引起莺莺的注意,红娘点名这人是张生张公子,莺莺接着也吟一首曲,显示莺莺的才华,两人心灵相通,惺惺相惜。莺莺忍不住提起脚步想去张生那里,红娘及时拦住怕夫人知道,红娘提醒莺莺离开,莺莺只得缓缓离开。

四,“扑剌剌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准确的从环境描写了张生在莺莺离开之后的心情之孤寂。“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接着又说出张生的因思不眠。

第四折

此折共十二支曲词,写了老夫人带莺莺去佛堂为老相国做到场,张生也去祭父母,在道场相会的情景

1,张生先到道场,“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粗略而准确的描写了道场的庄严,又写了等待莺莺来白的着急心里

2,更细致的描写了盈盈的绝世美貌,因为张生头两次见盈盈,第一次是偶然瞥见的看的不真切;第二次是月下墙角偷看,看的不清楚;二而第三次是在大白天而且面对面正大光明的看。“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以扑堆著俏;苗条,一团儿真是娇”“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就是对盈盈外貌的细致描写

3,从侧面刻画了更加深刻莺莺的绝世外貌,张生见了魂不守舍,就连“六根清静”的方丈等佛门弟子,见了也是颠狂倾倒,“著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4,张生和盈盈道场再次相见,你对我有情,我着你有意,两人的心更加接近

第二本

第一折

本折十三支曲词,讲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莺莺和张生道场相见后,莺莺对张生的思念。另一件是莺莺遭叛将孙飞虎胁迫欲强娶,莺莺由哭泣到想出三个办法,认嫁、自尽、嫁与退敌者。

莺莺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对张生难以克制,被母亲所管制无法见他,希望有人可以为之牵线,恰当的表达了爱情的炙热和环境的恼恨。

1,莺莺的思愁“恹恹痩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惜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2,莺莺的无助“将袖梢儿揾不住啼痕”“耳边厢金鼓连天震,征云冉冉,土雨纷纷”

第二折

这一折一共11支曲词,主要讲的是惠明法师。起因是老夫人同意莺莺的办法,谁能退敌就嫁给谁妻,张生说自己有一个计谋,先用缓兵之计说老夫人假意答应莺莺嫁但得三日后稳住孙飞虎,为其谋得时间。然后休书一封,给自己的结拜白马将军,再用激将法派惠明去送信,让其来解救。

1,慧明法师的性情,“不念,不礼,颩了,袒下”几个动词描写了惠明的不守佛门清规。他还热情豪爽,嫉恶如仇

2,好一串动词描写了惠民的武艺高强,勇闯千军

3,此折虽然没有刻画张生,但是整个计谋的运畴帷幄,反映了张生的智慧

楔子

此楔为过渡戏,只有两首曲词,简单的交代了惠明把信交给将军,严明叛军强抢故相国之女,将军派五千人救之。正文详细交代了将军的身份和张生的关系,张生写的信的内容,将军亲到寺庙见了张生,了解到张生和莺莺的婚约的事情。

第三折

此折工共十六支曲词,主要讲了红娘应老夫人之命去请张生所发生的事情。

红娘因为张生搬来救兵而对他的态度发生巨变,由以前的善意嘲讽到现在的各种赞美和感恩,反射出红娘即热情又泼辣,即淳朴又风趣的性格。

1,此折一开始就说了老夫人设了宴让红娘去请张生,张生为此宴充分准备“皂角也使过两个,水也换了两桶”,心急等待,表明极其喜爱莺莺的心里

2,张生对红娘极为客气讨好,问了关于宴请的情况,两人都觉得应该是为了商量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张生言聘礼微薄,红娘人为退兵之功足以,况且张生有才又俊秀。红娘劝张生安心,又引导张生设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3,好词佳句:

绣帘风细,绿窗人静。

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台白露泠泠。

落红满地胭脂冷。

第四折

此折一共十六支曲子,写了张生、莺莺、红娘满怀喜悦和欣慰,前来赴宴,以为好事在即,没想到发生巨变,老夫人命莺莺拜张生为哥哥并诚意重谢,但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要赖掉之前的约定。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张生莺莺五雷轰顶,措不及防。待莺莺清醒之后,痛苦愤怒,对母亲怨恨。张生拒绝了老妇人的重筹,但非常沮丧,伤心。

1,本折没有直接写出老妇人赖婚的情节,比,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新建的老妇人见到张生真诚致谢其救了一家人的性命,现场和乐融融,这种欢乐的气氛为随后老夫人来赖婚的悲慨场面做了铺垫和反衬。

2,好词好句

排著酒果、列著笙歌。

篆烟微,花香细,散满东风帘幔。

星眼朦胧,檀口嗟咨,攧窨不过。

眼倦开软瘫做一垛,手难抬称不起肩窝。

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

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山来阔。

第五折

本折共十五支曲词,写了这月夜下张生弹琴对莺莺诉衷肠,并试探莺莺,莺莺听后凄然万分,为张生的深情而感动,也隔着墙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这个月下弹琴,是红娘的主意,他看得出莺莺的幽怨,抓住了时机,并以咳嗽声提醒张生开始弹琴;张生和莺莺之间的深情也进入了新的里阶段,有相互爱慕到实质性的接触。三个年轻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是施之于行动。

此折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好词好句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般弄。

步摇得宝髻玲珑,裙拖得环佩玎终。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第三本

锲子

本锲子很简单,只是莺莺得知张生病了,求红娘去探望,并一再提醒让红娘注意留意张生说些什么。

第一折

这一折一共十三支曲子,名为“前候”系第一次问候看望 。谢红娘奉莺莺之命来探望张生的病。红娘看见张生为相思所苦,深表同情,为张生传消息给莺莺。

人物分析红娘:

1,明辨是非,充满正义感。对张生请兵解围的大恩大德非常感激,对夫人赖婚进行谴责,对张生害相思病的痛苦表示同情

2,乐观开朗,幽默善虐,天真活泼。一边对张生的痛苦我深表同情,但另一方面也善意地嘲笑了他们身上的属于封建社会的教养和贵族习性。

3,机敏灵慧,知人之明。对传消息的后果和莺莺反应有先见之明。她传递消息的时候,先察言观色,再见机行事。

4,心直口快,泼辣爽利,豪侠磊落,知难而进,苦己利人,高尚淳朴。她愿意为张生和莺莺之间传递消息,承担风险,积极奔走,从而促进莺莺和张生的婚恋美事。

第二折

这一折一共十九支曲词,红娘带着张生的信件交给莺莺,莺莺假意怒斥红娘这为非礼之事,随后莺莺又写一曲词,说是教训张生,下次不要如此,又命红娘给送去,而事实上是约张生半夜相会。

红娘作为相府千金,她意识到,违背礼法超越规则跟异性青年私通情愫是非常危险的,害怕这种行为红娘说出去,同时又感觉到当着红娘的面看这种信是有失体面的,所以她假意发怒保持**的风范。莺莺上煞有其事一本正经地给张生复信,告诫红娘拿去转告张生下次再不可无礼。莺莺的假意瞒过了红娘,骗过了张生,直到张生打开信件,才恍然大悟原来训斥的信是暗约幽会的情诗,体现了莺莺即热情又冷静,即深情敏慧又持重腼腆,急切而又忐忑,狡猾多端而又别扭尴尬的心里

好词好句

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晚妆残,乌云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

梦里成双觉后单。

人前巧语花言,背地里愁眉泪眼。

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末干。

第三折

这折一共十四支曲词,写了张生应莺莺之约,夜间相会,岂料莺莺突然变卦,反而斥责张生无礼,张生有口难辩。张生在这种情况下郁郁寡欢病情加重。

分析莺莺变卦:

1,莺莺是千金**,她喜欢花下吟唱的浪漫高雅的方式来表达爱情,而张生却是跳过墙去,猛然搂住她,让她吃了一惊。张生的轻狂孟浪,粗俗无礼,挫伤了莺莺的自尊心和体面,令莺莺恼怒

2,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已经对礼教和夫人的严训做出了勇敢的斗争。她主动约会张生,但她自幼所受到的封建教养所受的礼教约束,使她不能不有所顾忌,对夫人派来的红娘,不能不做防范

3,夫人的威严像个阴影笼罩着她,造成了她沉重的压力,她的内心恐惧万分

好词好句:

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发的淡月明。

晚风寒峭透窗纱。

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

第四折

此折有十三支曲词,写了张生上次赴约,因受气病情加重,莺莺得知后心中很不安,又派红娘去探望,红娘很不情愿,但还是去了。莺莺让红娘送去一张药方,此药方暗藏玄机,以为再次相邀幽会,并提醒张生不要说出去,怕母亲知道,怕红娘嘴快。

莺莺反复无常的分析

莺莺和夫人都有反悔的情况,可两者本质不同,夫人的反悔是出于机诈,是为了维护门第婚姻和相国的荣誉,是从内心深处的反悔;而莺莺的反悔是为了掩饰自己有恋爱的违礼行为

,这说明了一个贵族**在突破封建礼教束缚过程中的艰难历程。

好词好句

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

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断肠人。

恨已深,病已沉。

桂花摇影夜深沉。

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

眉弯远山不翠,眼横秋水无光,体老凝酥,腰如弱柳,俊的是庞儿俏的是心,体态温柔性格沉。

第四本

锲子

此锲子只是写了莺莺和红娘的一段对话,红娘暗示莺莺赶快去赴约,而莺莺却说自己要睡觉,其实她并不是真的要睡觉,她只是假说而已。红娘抢白了几句,莺莺趁机决定去幽会。

第一折

此折共十六支曲子,谢了在红娘的热心撮合下,张生和莺莺私下结合,如愿以偿。张生和莺莺以实际行动勇敢地背叛了封建礼教和门阀的婚姻制度。

前七首曲子写了张生在莺莺来之前久盼的心情,张生为了这一段情,经历了夫人反悔,莺莺反复,却依然义无反顾,作者用一系列动词“伫立,意悬悬,急攘攘,倚门,倚窗,手托腮,数脚步”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张生等待的急躁心情。

张生和莺莺结合时,莺莺的神态是半推半就又娇又羞,莺莺好不容易突破礼数,立刻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表现莺莺对当时的一夫多妻制以及文人富贵了易换妻而担忧,又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

好词好句

伫立闲阶,夜深香霭,横金界。

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风弄竹声,则道似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

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

第二折

此折有十四支曲词,写了老夫人知道张生和莺莺夜夜相会,勃然大怒,拷问红娘。红娘承认张生和莺莺已成合,然后机智应对,晓以利害,迫使夫人许婚。但夫人又以崔家不要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赴考。

此折分了三部分,拷问红娘前的情况,红娘在拷问时的辩驳及拷问红娘后夫人叫来张生和莺莺应其婚事但张生得先赴考。

红娘形象鲜明,面对极其威严的夫人,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有理有据地牵引夫人朝她的方向走,表现了红娘泼辣诙谐机智的个性。

第三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词,写了张生被老夫人逼迫赴京赶考,十里长亭,老夫人,莺莺,红娘,法本长老为之设宴饯行。莺莺叮嘱张生不要忘了夫妻情分,不管能不能当官都及早回来。

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去长亭的途中,长亭上送别的宴席,及话别。这三部分都集中刻画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三个小段围绕着一个中心。

写作手法:

1,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心情,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叶,构成令人黯淡的暮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的离愁心绪。

2,通过细节和情态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心理。两人的目光相遇,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人物心情。

3,人物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好词好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只听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第四折

这一折有十七支曲词,主要写张生在赴京途中,夜宿草桥店,梦见莺莺追来相聚同行,醒来怅然。

这一折又是分了三部分,旅途中所想,梦境和梦醒后的惆怅。这一折是上一折的继续,把莺莺和张生的分离情绪渲染的浓厚深长。

张生在长亭送别面对夫人和莺莺的时候还比较自信乐观,“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而分别后“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表现出张生在人前要面子,掩饰内心。

好词好句

马迟人意懒,风急雁行斜。

秋蛩鸣四野。

清霜净碧波,白露下黄叶。

下下高高,道路曲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

暮雨催寒蛩,晓风吹残月。

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

一天露气,满地霜华,晓星初上,残月犹明。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旨惨惨云际穿窗月。

第五本

锲子

简单的交代了一下张生夺取状元,派随仆送信给莺莺,言其思念。

文中只提了一句张生夺取状元,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张生夺取状元后的兴奋,反而着重写了张生如何思念莺莺,表明了张生不重名利重爱情的品质。

好词好句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第一折

本折共十二支曲词,写莺莺思愁无限,张生的仆人送信而到,得知张生高中状元,并思念自己,百感交集,立即复函,并附带六种表达自己心意得物件--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斑管。并已和红娘对话的形式说明物件的意义。

本折又分了三个部分,以莺莺为主场,写莺莺收到信件之前的愁思、收到信件的感慨和寄书赠物。

好词好句

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

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

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

新痕把旧痕湮透,正是一重愁翻做两重愁。

万古情缘一样愁。

涕泪交流,怨慕难收。

第二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词,写张生奉旨入翰林院编修国史,思念莺莺成病,接到莺莺的回书和赠物,不禁心驰神往,张生对莺莺的赠物深深感知着莺莺的意思。早上接到莺莺的赠物视若至宝,张生和莺莺都没有把状元看得很重,他们只是深切的期盼着团聚。

其实这一折和上一折虽然是两篇,但其从内容而言是重复的,可作者却以不同的形式架构,言语也别具情趣。六种物件张生的解释和莺莺意思相同,但更为引申。

好词好句

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疵。

调养圣贤心,洗荡巢由耳。

斑管:霜枝曾栖凤凰,泪点渍胭脂。

手中一叶绵,灯下几回丝,表出腹中愁,果称心间事。

风淅淅,雨丝丝。

天高地厚情,海枯石烂时。

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

第三折

这一折共有十二支曲词,讲了莺莺原来的未婚夫郑恒来到普救寺,想挽回与莺莺的婚事,谎称张生中状元后,已在京城另结婚姻,老夫人中计,又将莺莺许配给郑恒,择日完婚。

郑恒来到后,先见了红娘,想红娘嘴里探知消息,并试探莺莺的态度,结果红娘不看好郑恒,而且红娘的态度非常强硬,并舌战郑恒,勇敢出击,无情嘲讽,刻画了一个正直热枕、富有道义感、明辨是非、嫉恶如仇的红娘,

此书红娘舌辨了两个人物,先是夫人后是郑恒,但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舌辨形式。

郑恒见无法说通红娘,改变策略去见夫人,夫人原本就对他有愧,他假意说自己在京城见到了张生,谎称京城大官的**绣球招亲,投中了张生,张生由拒到应,情景合理,夫人中计,达到娶莺莺的目的。作者完整地刻画了一个贪鄙狡诈、粗俗蛮横的郑恒。

好词好句

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萤火焉能比月轮?

横死眼不识好人,招祸口不知分寸。

金屋银屏、锦衾绣裀、梳云掠月、惜玉怜香、殢雨尤云

第四折

此折为本书结尾,共二十一支曲词,讲了张生被认命为河中府尹,衣锦而归,到普救寺见莺莺,夫人明讽暗刺,张生问其原因,得知郑恒的谎言,并向夫人解释。张生又见了莺莺,向莺莺解释,莺莺属意让当日解救她们的将军再解此事。郑恒的谎言被揭穿,羞愧的撞树自尽而亡,张生和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夫人中计,一方面是郑恒的欺骗,另一方面也是夫人本身也有意,因为郑恒是老相国当年定下的亲事,至此就算张生高中,夫人依然嫌弃张生出生的门第不高,庆幸终于有理由拆散张生和莺莺,不辜负老相国的遗愿。刻画出夫人的老练、深沉、冷峻的性格。

好词好句

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他急攘攘却才来,我羞答答怎生觑。将腹中愁恰待伸诉,及至相逢一句也无。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我整理了“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张生的作派在《西厢记》里妩媚而阴柔。刚出场的张生像历代的书生一样,无疑是病弱的,他无比自怜地这样自我评价:“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文章与飘零的张力在张生身上难堪地对峙着,并要最终寻找到自己的出口。在没有找到出口之前,可怜而可爱的张生只能是“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飘零的价值最终会找到归宿;而在此之前,对张生飘零的第一个奖励在普救寺里露出了端倪—如同上苍注定,张君瑞命带桃花,普救寺的惊艳直接催生了一首好诗: 月色溶溶夜 花木寂寂春 如何临浩魄 不见月中人 该诗可谓孤篇压全唐,足见张生的“学成满腹文章”绝非空穴来风。张生以月亮—这人世间阴柔的代表起兴,最后直抒胸臆,向着近在咫尺的月中人发出召魂令,瞬间建立起了多情的形象。你听,张生像一个流浪歌手一样唱道:寺庙的夜色多沉静,那花儿寂寞地开在春风中,我静立月下多饥渴啊,为何没有美眉来调情?张生大胆而浮夸地将煽情进行到底,其实践精神当是空前绝后。

 若干年前,张生的老师也咏过月亮,他说:明月照到我床前,我当是霜花和食盐,抬头我把月亮看,才知它没故乡的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张生,老师就显得不着边际。若干年后,张生的学生就不再咏月亮了,他们只说星星,发誓要给情人“一扇朝北的窗,让他看到星斗”,有张生的诗意,但显得过于吝啬。

 至于郁达夫之流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怕为情多累美人”则显得自怜而变态,及至发展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里的那种欲擒故纵,那种小家子气,那种小妾般的懦弱,足见流氓才子已呈现难以挽回的退化。 张生的“月色溶溶夜”是明着勾引。他没有想到的是西厢的另一侧马上会有美女作家即席高歌:很久以来我就性饥渴,春来了我更感到没着落,你在那里大声唱,我知你是个会疼人的好哥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句句如同天籁,道出了美人敢上也甘上贼船的不凡气魄。

篇二: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有人评价——《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上的两座高峰,我没看过《红楼梦》,对于这部书不敢妄下定论,但对于《西厢记》,我可以肯定的说,这般评价并不为过,如果将故事的背景搬到现实社会,也许这只是文学海洋中清丽的一滴,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礼仪教化深入人们骨髓的时代,这部奇书便仿佛是给了封建社会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也无怪乎此书一问世便遭到了朝廷“愚人”们的围追堵截。

 寻本溯源,《西厢记》的蓝本原始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之所以没有如《西厢记》一般名冠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结尾,在《莺莺传》中,张生因为功名迷失自我,抛弃莺莺,这样一个曲终人散的凄凉结局着实让人不忍,然而我们并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为他是在写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悲情诗人只应让我们无限包容和怜悯,不过一切才只是开始,因为元稹过后还有王实浦。

 王实浦所生活的时代,小说取悦的对象只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这样淳朴的民风里,人民总是希望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西厢记》便由此应运而生。《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仔细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剧本中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哪怕是那个谎称张生抛弃莺莺的小舅子,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小无赖。而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障碍,虽然这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张、崔两人爱情的忠贞,但剧中情节入情入理,事实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老夫人的顽固,而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崔莺莺才会对张生的爱意半推半就,犹豫不决,而老夫人也会对张生这样“倒插门”的女婿极力阻挠,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战胜了老夫人的偏执,战胜了封建礼义的压力,这在现实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可能的喜剧竟然逼真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无疑是偌大的封建社会下的暖色幽默。

 细细品读《西厢记》,会发现其中有三处点睛之笔,即“张生的迂”,“红娘的灵”和“老夫人的精”,说张生迂,不是因为他机智不足,学识不广,而是完完全全被莺莺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如,刚一见到红娘,便急切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亲的模样,读书人的自尊早已被他丢到脑后了,实在是可笑的可爱,再说“红娘的灵”,说起红娘,早已成了一位热心的媒婆,可以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中没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怕是难以长久的,而剧本中最为出彩的一幕便是红娘和老夫人的斗智,在这一幕中,将红娘与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最后红娘说服老夫人,也是剧本中张、崔爱情的转折点,然而说到“老夫人的精”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了阻止张生,老夫人竟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让人佩服。

 《西厢记》是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虽然曾被作为“禁书”而大肆焚毁,但却依然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口口相传,延展不息,这正是对这部文学作品最大的肯定。

篇三: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篇四:西厢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高中作文,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1 西厢记里的爱情诗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莺莺和张生对诗

张生曰:

月色溶溶夜,

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浩珀,

不见月中人

莺莺对:

兰闺久寂寞,

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2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对场景的赏析

没找到现成的文章,给你提供点写作资料吧

前人后人共赏《长亭送别》

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3 西厢记的赏析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4 《牡丹亭》与《西厢记》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

现实的爱情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它爱情剧不同的特色。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理想的爱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白天睡个午觉也让母亲责备不合礼教;在裙子上绣一对鸳鸯鸟,母亲也生怕引动女儿的情思。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然而,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爱情,被写的缠绵悱恻,超凡入幻。“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这是何等奇幻的爱的历程。

5 西厢记中的经典名句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银样镴枪头。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下西凤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此段红楼梦中引用,精美至极)

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非常口语化词句精彩的点出莺莺心思。)

6 《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 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 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唐德宗元年,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夫人携女儿崔莺莺 和丫鬟红娘护送崔相国的灵柩回家乡安葬,到了河中府的时候,因为道路受阻,只好暂住在普救 寺的西厢房内。

这时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也途经普救寺,在佛殿上窥见到了美丽的莺莺,顿生 爱慕之情,便改变了赶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来,所住之处和西厢房后花园仅一墙之隔。从 此,张生和莺莺两人暗通信息,互表倾慕。

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头目孙飞虎用重兵包围了普救 寺,扬言要夺莺莺为妻。 郑夫人没有办法,便许下诺言,谁若能解普救寺之围,就将莺莺许配谁为妻。

恰巧,张生的故交白马将军的军队就驻扎在附近,张生便写信请他来解围。白马将军果 然顺利地解了普救寺之围。

按理,这时候张生和莺莺可以结成秦晋之好了。可是,郑夫人又临时悔婚,只允许两人以兄 妹相称。

张生一气之下病倒不起。莺莺焦急万分,于是派遣红娘前去探望。

由于红娘的热情相 助,几经周折,两人私订了终身。但此事很快就让郑夫人识破了。

郑夫人狠狠地拷问了红娘,红 娘机智灵活,沉着应对,把郑夫人驳得无言以对。不得已,郑夫人只得同意了这门亲事。

但是, 她又提出“相门不招白衣女婿”,催张生上京应考。张生答应了郑夫人的要求。

后来,张生果然 考中,当他还没有回到河中府,郑夫人的侄子郑恒来骗娶莺莺。他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做了卫 尚书的女婿。

郑夫人于是改变了主意,莺莺听后也悲痛欲绝。正在这时,张生回来了,由于红娘 和白马将军的帮助,最后郑恒因羞愧撞树而死,崔莺莺和张君瑞结成美满姻缘。

7 西厢记的读书笔记,好词好句,这一点自己的感想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8 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赏析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里的莺莺,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然,“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将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

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以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

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切切,又是忐忐忑忑。

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书心得1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

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

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2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教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感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提高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一样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经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经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感情,一方应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西厢记》读书心得3

《西厢记》,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所作,根植于《新杂剧,旧传奇》。到了唐朝,元稹,宋朝,赵令芝,靳东,袁捷,都写了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到了元朝,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到了巅峰,这不仅是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在这里,我把我的后见之明用文字表达出来,总结出以下三条世界文章无可比拟的好处,希望读者能够欣赏到,感受到文学瑰宝《西厢》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一个是剧情。在大多数书里,情节是第一位的,叙事平铺是第二位的。《西厢记》的故事简单明了。崔莺莺,他的母亲,老太太和媒人把他父亲的棺材送到柏林安葬,并留在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来访,见面就开始相爱,却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后来,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想抢盈盈为妾。老太太无奈,说:“谁能救得了我母女,就把莺莺嫁给他。”张、大喜,即遣人赍书来见好友白马将军,请其解约,完婚。兵到围城之后,老太太后悔自己的前言不搭后语,说崔和张配不上。他们很痛苦,尽力试探对方的内心感受。后来,因为媒人的穿插,他们得到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却不了解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是突破,也是冲击!突然出现了“西厢记热”,成为当时社会的“畅销书”,很多词曲作者开始在爱情剧本里投入大量笔墨和精力。明清时期,所有关于男女的故事和戏剧都受到《西厢》的'影响,所以根据一些言情剧和肥皂剧的情节来看,《西厢记》应该算是它们的鼻祖。它的主题思想,即“永不离开,永远在一起玩,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是非常大胆、叛逆、有影响力的。

《西厢记》读书心得4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感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完美感情梦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梦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感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并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西厢记读后感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样读,尽自我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5

《西厢记》是国内知名的古典戏剧巨作,刻画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描写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抑郁和莫名的忧郁,表达了“愿天下众生皆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因此,它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对爱情生活有着向往的人。她是一个叛逆的时代女性形象。当她追求理想爱情的时候,能对抗封建礼教,值得称道。她情不自禁地对张生一见钟情,在月下的隔墙上吟诗,大胆地向张生吐露心声,坠入爱河无法自拔,相思之苦。同时对老太太的克制越来越不满,对媒人的尾随越来越生气。她对张生的爱是纯洁透明的,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去北京参加考试时,她后悔“虚名、薄利、两次分鸳鸯”。当常婷与张生告别时,她觉得:“但如果你得到一朵莲花,它就像状元一样强壮。”。她对张生最郑重的提醒是:“如果你得到了这一行的官员,你生病了就会回来”;让她担心的是,张生并不像她那样一心一意地去爱,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如果你在异国他乡看到花草,那就像以后呆在这里一样”。总之,在她心里,爱永远是最重要的位置。

至于名利,是非可以忽略。起初,她对张生的爱是胆怯和动摇的。一方面,她有少女的情怀和欲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郭襄**,她在这样一个母亲的管教下长大,同时接受了更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她回复了张生的诗,“桂兰孤独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无事可做:如果她要唱歌,她应该同情别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沮丧心情,也透露了她对张生的爱。在听钢琴的时候,她被张急切的呼唤深深打动,以至于眼泪夺眶而出,但她没有勇气去见。此时,在她的脑海里,封建伦理的枷锁和她对张生的爱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终于战胜了伦理。因此,当她收到张生的爱情诗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首名为《明月三五夜》的诗,并同意张生在15日晚上见面。“月在西翼下,迎风门半开:壁动,凝为玉人。”短短二十个字,预示着盈盈已经毅然走上叛逆之路,寻找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的,也是有价值的。

我记得著名诗人佩托菲曾经说过,“生命是宝贵的,爱情更昂贵”,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爱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期待,真爱存在于世间,是可以追求的,是应该的,也是必须要赢得的。真诚的希望,像作者心中美好的希望,“愿世间众生成家”!

  关于《西厢记》爱情本质问题,一直颇具争议。对一个作品的解读,在方法论上应该将历时性的解读和共时性的解读结合起来,才能还原作品的鲜活魅力。对《西厢记》爱情本质的完整解读,应包括元代诞生期、明清流传期、当前三个维度。争议主要来自当前,有纯情说、无情说、情欲说、由情到欲说、与封建礼教先分后合说等。我们可以在肯定作品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从现代青年人爱情生活中所关注的性与道德、爱情和婚姻、放纵与责任、自我和家庭等层面去考察崔张之情的品质。

一、风魔张生:重色更重情

“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张生的风魔,传统观点认为是钟情的表现,某些新论则认为这说明张生好色。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张生是否只重色不重情。崔张初遇,正值暮春时节,幽静的寺庙飘散着怡人的花草清香。莺莺小立花树下,身姿如柳,声如莺啭。 “临去秋波那一转”,莺莺的眼神既明澈,又多情。伊人已去,张生还在发呆。为了莺莺,决定“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一边是飘渺的情缘,一边是实际的功名,家道没落的穷秀才其实没有资本挥霍自己的前途,作此抉择,是情使然。

孙飞虎抢亲,让张生忽有婚姻之望。拿出英雄气概,白马解围。却不料老夫人悔婚,让二人兄妹相称。张生无奈再生密约佳期之念。如果老夫人不变卦,张生岂愿如此?莫说张生窃玉偷香,其实他始终是被动者。让他留下来别走的是莺莺,送去约会情诗的也是莺莺,当场变卦的是莺莺,送药方再约佳期的还是莺莺。遭遇了莺莺几番无端变化,张生害相思缠绵病榻。这岂是登徒子样貌?登徒子不会有这等执着,更不会伤情。从初逢到佳期,张生“空调眼色经今半载,这其间委实难捱。”(鹊踏枝)半年里接触莺莺的机会屈指可数,不能预料结果如何,张生尝尽了相思之苦、悲欢滋味。如果无情,岂能忍受这等苦楚?

佳期之夜,张生以感恩之心等待莺莺前来:“恁的般恶抢白,并不曾记心怀;拨得个意转心回,夜去明来。”(鹊踏枝)并做好了如莺莺爽约就为情一死的准备:“安排着害,准备着抬。想着这异乡身强把茶汤捱,则为这可憎才熬得心肠耐,办一片志诚心留得形骸在。” (寄生草)如非情真,怎能有这样的境界?莺莺前来赴约,张生欢喜不尽,虔诚跪拜:“张珙有何德能,敢劳神仙下降,知他是睡里梦里?”“着**这般用心,不才张珙,合当跪拜。”(村里迓鼓)欢会毕,张生再次下跪。如非情痴,怎能有这样的赤诚?

私情暴露后,张生被迫赴考,当夜即于草桥店梦见莺莺,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离了蒲东路,来到京兆府,见个佳人世不曾回顾。”(落梅风)和南戏《张协状元》中那个在进京路上已经变心的张协相比,高下立现。中状元后,张生马上给莺莺寄去家书,盼回信心切,竟卧病驿馆。得意之时如此倾情者,实在罕见!见到莺莺寄来的信物,张生睹物思人:“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三煞)深情款款,誓终生相守。面对郑恒骗婚,张生情怀磊落,处理得坚定果断,最终和莺莺完聚。张生爱得有始有终,负责任,守诺言,和好色之徒、功利小人有天壤之别。

张生好色,但好色乃人之常情。张生更重情,初见莺莺,张生为情而痴;乱贼抢亲,张生为情而勇;老夫人悔婚,张生为情而怒;西厢苦熬,张生为情而病;佳期之夜,张生为情而跪;离别路上,张生因情成梦;夺魁之日,张生深情不移。情路上的张生从风魔到苦静,从躁动迷狂到深沉理性。只见色不见情,乃小看张生!色、情一也,若张生纯洁无暇、有情无欲,岂不是又成了一个腐儒?张生的情是真情、欲是真欲,真实,可感,这才是张生的魅力。

二、温良莺莺:留情之勇、托身之难、失身之惧

传统上,莺莺被赋予反抗封建礼教的沉重使命。莺莺和张生西厢私会,的确突破了礼教的藩篱,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有反抗礼教的意识。况且后来莺莺和张生结婚,是重归礼教。同为私会一事,一些新论把它看做莺莺堕落的证据。说崔莺莺是一个水性杨花、作风不严的女子,[1]或者春心萌动、被诱惑而放纵失身的女子,对张生根本谈不上爱情。[2]这些说法未免偏激,莺莺之爱,既没有达到反封建的高度,也没有俗到有欲无情的地步。莺莺赴会,是以身留情,并不草率。自从对张生动了情,莺莺无时无刻不在纠结:如何面对红娘和母亲?如何答对张生?如何跨越自尊、礼教、贞洁的障碍?她比张生爱得更难。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幺篇)莺莺一出场就被春愁困扰。愁从何来呢?十九岁的莺莺已聘给母亲内侄郑恒为妻。既然不愁折桂之夫,恐怕是愁所聘不偶。正值严父去世,流寓幽寺,此情便随风滋长。邂逅张生,才有了“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眼岂是随意?如痴心郑恒,怎会流盼他人?如眼中无情,怎能让张生“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肠”(哨遍)?

孙飞虎抢亲,莺莺也借机为情一搏。危急时刻,莺莺的选择不多:要么嫁给贼汉,要么以死全节,要么击退贼兵。莺莺大胆献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背云:“只愿这生退了贼者。”显然意在张生。她凭直觉认为张生能够挺身而出,于是果敢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张生,背水一战,为爱情寻得一条生路。凭相国家世,想退贼兵,以重金悬赏,未为不可,但莺莺偏偏要以自己作为筹码,许以婚姻。“两廊僧众”听起来很多,但僧人娶亲不合佛门法度,寺中俗人又有几个呢?“英雄”称号似专待张生。莺莺情真,所以胆大。如果挺身而出的不是张生,或者张生并未击退贼兵,下场如何,不堪设想。如果莺莺无情,又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呢?莺莺献计,有勇气,有谋略,保命不假,情是关键。

老夫人悔婚后,莺莺对母亲的怨恨随即转化为对张生的怜愧。情爱的挫折,逼出了莺莺身上青春的叛逆。听说张生要走,莺莺果断地对红娘说:“好姐姐呵,是必再着他住一程儿”,并央红娘传话:“好共歹不着你落空……怎肯着别离了志诚种?”(尾)透露出以身相许之意。情与礼不能两全,莺莺选择了情。然而动情易,越礼难,说来易,做来难。莺莺既放不下张生,又放不下女儿的自尊,正如红娘所说:“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半年中,莺莺所受的煎熬并不比张生少。想爱又不敢大胆去爱,想以身相许又不想被人看轻,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矛盾、多少挣扎。在莺莺看来,西厢之约是一次庄严的仪式,是彼此对爱的承诺。幽期密约、逞一时之欢,不是了局,终生相守、天长地久,才是她渴望的归宿。此刻的莺莺是勇敢的,她因情越礼;越礼失身,成了莺莺的一个心结。既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又为此付出了心灵煎熬的代价。通观剧本,既写了莺莺动心留情之勇、托身赴会之难,又写了莺莺越礼失身之惧。这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莺莺。种种表现,皆出自莺莺愿把贞洁交给所爱之人并终其一生的愿望。把莺莺的越礼之难误读为越礼之勇,或者盛赞佳期越礼而批判终成眷属,都是片面的,都是忽视女性正常爱情心理的武断之举。回归爱情本身看莺莺,她有爱的勇气,也有爱的挣扎,有爱的执着,也有爱的惶恐。剧本写出了莺莺面对爱情婚姻时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796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