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建筑的图片和说明有哪些?

中国著名建筑的图片和说明有哪些?,第1张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论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1、金阁寺

金阁寺(假名:きんかくじ;英语:Golden Pavilion),正式名称为鹿苑寺(假名:ろくおんじ),位于日本国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日本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园。金阁寺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称为"金阁寺"。

金阁寺始建于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日本应永四年),在二战前日本政府就已将其列为国宝。1950年7月,寺中仅存的舍利殿被人纵火完全烧毁(即金阁寺放火事件),如今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依照原样重新复建的,1987年又将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样子。

2、 清水寺

清水寺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后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四周绿树环抱,春季时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名所之一,秋季时红枫飒爽,又是赏枫胜地。

清水寺的茶艺名列京都之首。

3、姬路城(姬路乔)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是该市主体象征,由于其白色的外墙和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因而也被称为白鹭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时代剧和**也在这里进行拍摄,或以姬路城作为已不复存在的江户城的象征。

4、龙安寺石庭

龙安寺由细川胜元始建于1450(宝德2)年,"应仁之乱"时被烧毁,1499(明应8)年重建。该庭园长方形,以白砂铺地,有大小15个石块分堆5处形成假山景象,是日本极具代表性的虚拟山水式庭园。

5、奈良东大寺

东大寺(平假名 とうだいじ )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为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东大寺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东大寺,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伦敦的标志性建筑物有伊丽莎白塔、伦敦眼、伦敦塔、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等

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的标志性建筑。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时钟,2012年6月,英国宣布把伦敦著名地标“大本钟”的钟楼改名为“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5吨。每15分钟响一次,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自从兴建地铁Jubilee线之后,大本钟受到影响,测量显示大本钟朝西北方向倾斜约半米。

伊丽莎白塔于1858年4月10日建成,是英国最大的钟。塔有320英尺高(约合975米),分针有14英尺长(约合427米),大本钟用人工发条,国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每年的夏季与冬季时间转换时会把钟停止,进行零件的修补、交换、钟的调音等。

2伦敦眼

伦敦眼(The London Eye),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同时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

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当时赞助商还是英国航空公司因此又称千禧之轮,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由序号1排列到33。因为宗教忌讳,没有13号),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2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

“伦敦眼”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千禧摩天轮"。乘客可以乘坐"伦敦眼"升上半空,鸟瞰伦敦。“伦敦眼”在夜间则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了泰晤士河的梦幻气质。伦敦眼还为2015英国大选亮灯,红灯代表英国工党,蓝色代表保守党,紫色代表英国独立党,**代表自由民主党。

3伦敦塔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是英国伦敦一座标志性的宫殿、要塞,选址在泰晤士河。

詹姆士一世(1566-1625)是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1761年,乔治三世获得该府邸,并作为一处私人寝宫。此后宫殿的扩建工程持续超过了75年,主要由建筑师约翰·纳西和爱德华·布罗尔主持,为中央庭院构筑了三侧建筑。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19世纪末20世纪初,宫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续至今天白金汉宫形象。二战期间,宫殿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画廊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收藏品。现在的白金汉宫对外开放参观,每天清晨都会进行著名的禁卫军交接典礼,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

5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空间限制,有99% 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2018年8月10日,英国大英博物馆举行非公开仪式,向伊拉克驻英国大使萨利赫·侯赛因·阿里交还八件大约5000年前的物件。 

扩展资料: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贯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51°30′、东经01°5′。大伦敦都会区人口约828万(2016年),面积为1577平方千米。2016年,伦敦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5535亿美元。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伦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是全球化的典范。

2018年,伦敦在世界城市规模的排名中与纽约并列位居首位。

参考资料:

伊丽莎白塔_ 伦敦眼_伦敦塔(历史性建筑)_白金汉宫_ 大英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_

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历史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圆厅别墅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由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第奥设计建造。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创造与享乐,反对宗教禁欲,提倡人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对文学、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建筑的革新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建筑打上了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烙印,它们排斥神权至上,重视现实生活,张扬人性的解放,涌现出大量现实生活使用的、具有浓厚世俗化气息的建筑,如别墅府邸、城市广场等,即使是宗教建筑也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他们大力提倡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制,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柱式、半圆形拱券、穹顶等被广泛采用。但他们并不是完全照搬过去,而是把古典形制与其他风格融合起来,灵活变通,大胆创新,并使用新的建筑技术,创造出文艺复兴时期独有的建筑特色。

  

  帕拉第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大师,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是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卓越代表。帕拉第奥对古典建筑充满兴趣,他曾对古罗马遗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测绘与研究,从它们的布局规则中,发现了理想的范例,并对美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帕拉第奥认为美是客观的、和谐统一的,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推崇双轴对称的格局,认为对称的比例关系,可以达到总体的协调,而“和谐”是实现美的基本要素。帕拉第奥可以说是古典风格的象征,建筑的整体形制与细部装饰都仿效着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贯彻着严谨的理性精神和普遍的原则。但帕拉第奥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发扬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灵活地使用古典形制,充满着人性的色彩,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物的重要特质。

  

  帕拉第奥通过潜心研究古代的经典建筑,总结了大量古典艺术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理论。1570年,他出版了《建筑四论》,书中详细论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构图比例,展示了以标准尺寸为基础的完整的建筑体系。帕拉第奥强调了合乎理性秩序的古典美。他说,“美产生于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协调”,建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完全的躯体”。该书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界(包括其他欧洲国家)十分流行,成为后世建筑师学习的教科书。帕拉第奥很善于运用构图并给予理论阐述。这些理论以后成了古典主义的重要原则,帕拉第奥也就常被尊为古典主义的创始人。

  

  帕拉第奥在建筑实践和理论著述上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可谓影响深远。他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左右对称的几何形构图;在立面处理上,比起较为单纯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更为复杂,常分成上、中、下三段和左、中、右三段(或在水平三段间加连接体成五段);无论在垂直或水平方向,都强调中段的统率作用,并使用带三角形山花的柱廊。他创造出被后人称之为“帕拉第奥母题”的建筑艺术,被后代很多建筑所效仿。他的立面中央开有一扇拱形窗或开口两侧各有一扇平顶窗的建筑形制在以后几百年的大型宅邸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18世纪流行于英、美的“帕拉第奥主义”建筑就是以他的作品为蓝本。 

维琴察郊外的圆厅别墅是帕拉第奥的代表作之一。它位于一座小山丘上,四面辽阔,风景宜人。别墅一共有三层,别墅主体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个圆厅,因此得名。在中心大厅两旁,左右房间完全对称分列,形成典型的集中式平面。别墅四面的造型也非常一致,各有一个古代神庙式柱廊,由6根细长的爱奥尼柱式组成,它们顶着三角形山花,山花上有着细致的人物雕刻。柱廊前面是20级左右的台阶,抬高了主楼层。这原本是宗教建筑的样式,用在这里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并使得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

  

  帕拉第奥在设计这座用于夏天居住的建筑物时,采用了古罗马万神殿的形制,并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改造。顶部中央的穹隆,在四面重复的神庙式柱廊衬托中和缓地拱出,打破了建筑形体的敦实与凝重。以它为中心环绕着坡度多变但层次分明的屋顶,统一和谐、稳定严谨。这使得极为对称方正的住宅结构,在保持古典的庄严宁静的风范之际,也不乏优美的变化和生动的效果。

  

  沿着别墅门前的台阶,经过带山花的宽阔柱廊直接进入房屋的正厅。别墅的底层是粗面石工的半地下室,为杂物用房。二层正中是一个圆形大厅,以圆顶覆盖并高出屋面。四周对称分布着起居用房。

  

  圆厅别墅达到了造型的高度协调,整座别墅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方、圆、三角形、圆柱体、球体等组成,简洁干净、构图严谨。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大小适度、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十分和谐妥帖。几条主要的水平线脚的交接,使各部呈现出有机性,绝无生硬之感。优美的神庙式柱廊,减弱了方形主体的单调和冷淡。帕拉第奥从古代典范中提炼出古典主义的精华,再把它们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世俗活动的理想地点,充分体现了他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他的建筑结构严谨对称,风格冷静,表现出逻辑性很强的理性主义处理手法。

  

  圆厅别墅以雅洁的白色为主色调,用色素雅,衬托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和旁边的茵茵碧草,带有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淡然,透出矜持庄重、高雅安宁的气质。

  

  但是圆厅别墅对于对称性和外部形式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建筑内部的功能实现,使建筑的功用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圆厅别墅之后,别墅建筑大量产生,借鉴它的经验,从形式到功能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帕拉第奥的建筑也给现代建筑带来很大启发,如柯布西耶的著名建筑萨伏伊别墅中就能找到圆厅别墅的影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这句被中国历代士人奉为立世格言的名句,也使得岳阳楼闻名于天下。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故冠名“滕王阁”。

汉代向西延伸的长城,沿着通往西域的道路修筑,是“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通道的一部分,保护着中西方之间的商旅往来。 明朝时,政府也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茶市等。

20世纪,当世界大战的战火在中国蔓延,长城又成为了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最前线。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有客家人引为自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山区民居建筑——永定土楼,共有23000余座,被誉为“东方古城堡”。永定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在冬日的周末,笔者邀三五好友与永定土楼这座“东方古城堡”进行了一次邂逅。

延伸阅读: 福建永定壮美土楼群 曾入选吉尼斯最大土楼 探访福建土楼博物馆:展现客家精神 诉说侨台渊源 永定土楼:商业走出去 文化驻进来

 观赏土楼建筑奇观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它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地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土楼群气势磅礴、壮丽非凡。2008年7月,永定土楼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永定土楼核心景区洪坑土楼游客服务中心,客家文化展示厅里一座高大的雕塑格外醒目。它是用客家人千百年来使用的照明工具油灯形状来设计,并命名为客家之光,象征着客家人谦逊内敛、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客家人走出中原、走向世界!景区内的“客家名人星光大道”,展示介绍了50多位政界、学界、商界的客家名人,向世人展示客家人曾经的光荣和辉煌!

 土楼客家人崇尚圆,把圆当作是天体之神来崇拜,建造土楼也不例外。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外观主体是圆楼,坐北朝南,左右两边建有对称的半月形厢房,整体外观就像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楼的左右两边是逶迤曲折的大山,楼的右边有条小溪流,楼前地势开阔平坦,远望山峰错落有致,连绵起伏。

  振成楼为内外两环,是一座楼中楼,外环是土木结构,楼内以青砖防火干墙分隔,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具有很强的防火功能;土楼的建筑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就地取材,如果土楼拆除以后,这些原材料又回归到了大自然,特别环保;在夯筑土墙的时候,每一版墙都埋了长条竹片、杉木条,从而增加了墙体的拉力,加上全楼的木结构紧密连接,并且跟土墙连在一起,使全楼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土楼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

 在高头乡高北土楼群,其“圆楼之王”——承启楼是最著名的土楼,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建于明代的无石基的五云楼诉说着土楼悠久的历史,雅致的侨福楼展示了旅居海外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诚挚情怀。

 在下洋镇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中集庆楼建于明朝永乐17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称奇。

 据介绍,永定现存土楼数量有23000多座,有方形、圆形和五凤楼等种类30多种。尤其是圆型土楼,成了众多土楼当中最能吸引人类眼球的建筑。永定土楼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模式”。

 在永定,除了可以逛土楼外,还可以到天子温泉度假区享受温泉。精心设计的山景、园景智能客房、各类豪华套房,将客家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完美结合……130多个风格各异的温泉泡池与连绵浅山完美融合,宁静、唯美、精致之感油然而生,将为您的旅程平添诸多舒适享受。

 品鉴客家土楼文化

 在永定土楼,除了可以欣赏到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功能奇特的土楼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客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进入振成楼大门,“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对联就映入眼帘。听当地导游介绍,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只有纲纪健全,并在纲纪约束之下加强品德修养,才能成为明达事理、品德高尚、富有能力的人才。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不仅表达了振成楼楼主对子孙后代的热切期盼,同时也是楼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修身养性的写照。据介绍,在百年间,振成楼涌现了品德高尚、明达事理、富有能力的大学本科生以上的人才42位,其中大部分是专家教授。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客家先民多次迁徙,跨黄河,渡长江,历尽艰辛,砥砺出坚忍不拔、团结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土楼里的楹联匾额、格言、警句随处可见,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历朝历代客家人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的远大理想和“止于至善”的美好追求,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成为教育后人的祖训家规。

 在客家家训馆,只有面积300平方米的展馆里,以“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为主线,通过族谱、、文字、书法等4种形式展陈,展出族谱家训、对联家训、家训书法等,内容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展示客家土楼文化精华。

 在“族谱家训”这部分,选百家姓前20个姓氏和永定客家族谱中记载的家训,家训主要包含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内容,如“王氏家训”里的第一句就是“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戒斗讼。”王氏祖先要求后人要把“忠敬”置于首位,忠于国家,遵规守法,注重孝悌友爱。

 此外,在洪坑民俗文化村庆成楼2楼西侧的家庭美德馆,用文字、及部分实物等形式分类展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五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馆内所用来展陈的对联、楹联、建筑特色、族谱、民谣、故事、传说及人物皆取材于当地,向参观者集中展示客家土楼人家“大家庭、小社会”文明和睦的家风。

 搭建客家交流纽带

 龙岩市永定区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50余万。

 福建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典型符号,为了搭建连接海峡两岸客家人、海内外客家人以及世界华侨华人交流的平台,2015年,全国首个土楼博物馆——福建土楼博物馆在永定落成。

 该馆为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整体建筑以客家土楼五凤楼为蓝本。客家风格的歇山屋顶、屋檐、梁头构件、夯土实墙、碎石墙裙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符号。

 走进福建土楼博物馆,就会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该博物馆占地面积4288平方米, 高4层,展厅总面积4320平方米。基本陈列名称为“客家梦·土楼情”,由序厅和“文化瑰宝”“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梦中故土”和“守望家园”六个部分组成。

 展览充分运用展墙、展台、通柜、景观、模型、投影、电动图、触摸屏、艺术造型等语言,赋予形式设计以精神内涵,生动展现了土楼风情和客家文化,承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5年8月,经中国侨联批准,福建土楼博物馆被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弘扬客家文化精神

 2016年12月6日晚,大型交响音乐会《土楼回响》在“土楼南行”首演站墨尔本市政厅剧场激情上演。《土楼回响》以其浓郁的客家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与磅礴的气势打动着来自各界的观众。每曲终了,观众皆报以热烈的掌声。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用音乐语言生动地展现从中原迁徙到闽西的客家人团结互助、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作品将西方交响乐与客家原生态山歌、民间艺术树叶吹奏等结合在一起,表现形式新颖、多样,旋律朗朗上口,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奖金钟奖,被业界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客家人创作的交响乐”。

 近年来,永定区积极实施“文化舞动土楼”战略,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以艺术展示提高土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开全国县级文艺团体赴国家最高艺术殿堂演出先河;与省文化厅共同合作出品的大型原创歌剧《土楼》,在中国首届歌剧节襄括所有奖项,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上荣获国家艺术最高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土楼戏喜剧小品《两头牛六条腿》,在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在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中荣获曲艺一等奖。

 永定还把音乐歌曲、摄影、美术等作为宣传土楼、传承客家精神、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形式,先后原创了18首以客家和土楼为主题的歌曲;参与合作《红色摇篮》《远山的土楼》《客家妈妈》《唐山到南洋》《衍香》《一步之遥》《大鱼海棠》《绝命后卫师》等一批展示客家土楼、客家文化的影视作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永定正着力打造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福建土楼永定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客家博览园已初具雏型,总投资32亿元的客家古镇项目已开工,总投资额55亿元福建土楼(永定)国际影视城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梦幻土楼》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些项目为永定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延伸阅读: 大型交响音乐会《土楼回响》在南半球奏响 “客家音乐文化史诗”《土楼回响》“南行”开演

有啊!请看:

这个够清楚吧!这叫清华二校门,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清华校园里面。

这是后盖的,由清华校友筹钱所建。

这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

如若去清华,在这里合个影,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还有很多,我手机里就保存了这一个,让你见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92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