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

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第1张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个人感情生活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

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参考资料:

徐志摩(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_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徐志摩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作品集

 诗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

 《轮盘》

 戏剧

 《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

 译著

 《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赣第德》等

 徐志摩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经典语录

 1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2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4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

 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6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7

 习惯,失眠,习惯寂静的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你淡蓝的衣衫。

 习惯,睡伴,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抱着绒绒熊,独眠。

 习惯,吃咸,习惯伤口的那把盐,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习惯,观天,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8

 谁的情感无法张扬,谁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谁在夜晚害怕腐烂,任呼吸突然变得野蛮,

 先爱吧把这一副肩膀挡掉一点遗憾,先爱吧看似一双翅膀躲啊躲已经黑暗,

 先爱吧人们不懂这样一旦欲求不满,先爱吧之后感伤之后再算,之后再算……

 9

 我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个结果

 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也许,思念不需结果,它只是证明在心里有个人曾存在过。

 是不是能给思念一份证书,证明曾经它曾存在过

 10

 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

 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

 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

 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

 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11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在失去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

 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12

 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哭的最伤心。

 于我——应该都笑的灿烂,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

 哭,那是经常的吧。

 但是我不明白伤心,让我最伤心的是谁。

 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后便不觉着痛了。

 也记不清楚那些班驳的光影。

 13

 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

 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

 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

 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

 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是相遇还是错过

 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

 14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

 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15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16

 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

 世界曾经失去声响,如今有你们陪我唱歌。

 夜里黑暗覆盖着左手,左手覆盖着右手。

 曾经牵手的手指,夜里独自合十。

 风吹沙吹成沙漠,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

 你是天下的传奇,你是世界的独一。

 你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

 五、四、三、二、一、他和她的迷藏。

 开始……

 17

 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

 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18

 有些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

 然而,这个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

 19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20

 耳。没有喧闹。

 眼。没有缤纷。

 嘴。沉默不语。

 22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

 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

 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23

 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

 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24

 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

 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

 我学会了,自己走。

 25

 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徐志摩《忘了自己》

徐志摩是民国世界里的多情才子,文采惊世,声名远播。他的一生不图虚名,不贪富贵,不惧世俗眼光,只求与所爱之人厮守相欢。我曾被徐志摩的浪漫吸引,为他的才情倾倒,但在我读完林徽因的故事、陆小曼的故事以及张幼仪的故事之后,我可能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用当下的一句话来说“我爱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这个人。”

1915年,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在家长的安排下成婚。徐家父母对自己挑选的儿媳妇甚是满意,但徐志摩却是一点也不喜欢。受新思想影响的徐志摩一直向往自由恋爱,他从心底里反对封建父母的包办婚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徐志摩从未去了解过张幼仪的为人,在看见张幼仪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道“乡下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就连履行婚姻的基本义务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当得知张幼仪怀孕时,徐志摩或许也在内心暗喜。但他不是庆祝自己有了孩子,而是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了。他知道,张幼仪怀孕也就了了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父母便没有理由阻止他出国求学。

1920年,徐志摩写信回家乞求父亲让张幼仪前往英国团聚。众人都以为这是远方的丈思念妻子的信,然而事实上,背后蕴藏这巨大的“阴谋”。徐志摩将张幼仪骗到英国,并不是因为思念她,而是他想要离婚。徐志摩深知回到国内在父母的阻碍下,他这个婚永远离不了。事实上,徐志摩到英国后不久便认识了林徽因,并沉醉在一场爱恋中,不能醒转。理智的林徽因告诉他:“要谈我们的事,你离了婚再说。”这就是徐志摩迫切地希望张幼仪到英国的真正目的。

到英国后的张幼仪再次怀孕了,可当徐志摩知道这事时竟坚决让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告诉他:“听说有人因为打胎失去生命。”徐志摩竟然回复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难道人们就不坐火车了吗?”这是有多么的绝情才能对自己的结发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来。见张幼仪不同意吗,徐志摩便一走了之,留下语言不通又身怀六甲的张幼仪独自在伦敦。时隔多年后,即使被徐志摩伤的遍体鳞伤的张幼仪说道“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我可能是最爱他的。”

1922年,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办理离婚手续,但徐志摩终究还是错过了林徽因。林徽因最终同父亲回国了,在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中写到:“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而当徐志摩再次见到林徽因时,她已是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未婚妻。但徐志摩知道她还没有成婚,也就不愿放弃。他邀林徽因夜游香山,向她倾诉,甚至当着梁思成的面来找林徽因。后来,连梁启超都坐不住了,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大意便是:“你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了,你这种做法,不论你未来是否能够与徽因在一起,现在就已经给人带来痛苦了。”徐志摩对此视而不见,坚定不移地挖墙角。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学习,才断了他最后的念想。

此时的徐志摩内心千疮百孔、悲痛不已,但命运似乎给了他另一番安排。1922年,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在北京与陆小曼邂逅。但此时的陆小曼已经成为王赓的妻子,而徐志摩与王赓是好友。由于王赓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家中,便把陆小曼托付给徐志摩照顾。一来二去,他竟然爱上好友的妻子陆小曼,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给陆小曼的信中写到:“不要成为一只洁白美丽的稚羊,让那满面横肉的屠夫擎着利刀向着它刀刀见血的蹂躏谋杀。”显然,“稚羊”指的是陆小曼,而“屠夫”则指的是王赓。他不断鼓动陆小曼离开她那“残忍”的丈夫,也不要管那“庸俗”的父母,和他走就对了。两年不到,双方已经相爱得不能自拔。而在他的猛攻下,陆小曼决心开始新生活,甚至堕胎打掉了王庚的孩子。

在徐陆二人的婚礼上,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旷古绝今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愿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可见,当时徐陆二人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有多么“轰轰烈烈”。

婚后的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由于陆小曼生活奢侈、铺张浪费,甚至还染上鸦片,再加上徐父断了徐志摩经济上的援助,徐志摩不得不在多个工作中奔波。在一次和陆小曼大吵过后,徐志摩搭上邮机飞往北京,因为这天林徽因有个演讲,而他答应了将会出席。最终,他还是失约了,没有出现在林徽因演讲现场。他搭乘的飞机在大雾中撞山失事了。

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我对他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感到钦佩,可又对他这自私的爱感到恐惧。张爱玲曾说,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认为这句话的哲理性在徐志摩身上得以印证。虽然他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离婚的先例,人们思想还未开放,但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人们更多的会认为是张幼仪的不好,而对徐志摩的偏见则是要少一些的。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流通不发达,这件事的传播范围始终有限,不会人人都知道。倘若徐志摩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全球通时代,即使不再干涉他自由婚姻,但他对张幼仪的无情也不知道会招来多少人的谩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44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