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唱歌才有感情,好听?

怎样唱歌才有感情,好听?,第1张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有的甚至比语言文字还要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初的歌唱是发出各种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怀,然后加上语言,伴随着民族历史、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而来。当今世界的声乐文化的种类很多,形式、风格不一,这为我们了解、探索声乐艺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唱歌,最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热烈追求并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怎样才能唱好一首歌?我想:不管你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流行歌曲),都应该了解歌唱的基本原理,遵循歌唱的艺术规律。只有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科学的培育你的嗓音,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声乐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它是歌唱的关键环节。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优美动听的声音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人都会呼吸,这是人类的本能,只是根据我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而运用,由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决定了。 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我们应该了解呼吸器官,因为这些器官都参与呼吸运动的全过程,这样对我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帮助。歌唱的呼吸方法一般为人们普遍所知的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现在世界上都推崇胸腹式呼吸法,因为它有另外两种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气息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力强,声音弹性好!要正确的掌握这个呼吸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正规的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可以用“闻花”和“打呵欠”来训练,要使呼和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这个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的支持”。一个好的歌唱家在演唱时呼吸均匀,控制能力好,关键在于他的呼吸肌肉群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可以这样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所以,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气息饱满、圆润明亮、悦耳动听的歌声。 二、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赋予嗓音的音质和音量。如果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那么共鸣就是歌唱发声所遵循的路线或轨道。只有进入了预定轨道,才能使声音在音质、音色、音量及声音的穿透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分有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通俗唱法用的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较多;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用的头腔共鸣较多。要特别注意,唱歌的声音不能完全用生活中的说话的声音一样,虽然唱歌与说话都是来源于嗓音,但唱歌比说话的声音要美而且音量要大的多。歌唱训练要把嗓子这个说话的器官制造成歌唱的乐器,才能适应歌唱的需要。 怎样才能获得声音的共鸣呢?可以通过微笑演唱,鸣唱练习,小声唱来找,但是良好的共鸣的获得却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每个声乐爱好锲而不舍的去钻研去追求,达到最佳的共鸣状态,创造出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沈湘教授说得好:吸气、喉结下来,小舌头、软口盖上去,这些都是一个动作。用这个状态来歌唱,你所需要的共鸣也就有了。 三,歌唱的语言。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它称为歌唱的语言。帕瓦罗蒂曾说过:“我愿意重复我说过的意见,我所唱的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意境,而且会给观众带来了反感。吐字的问题,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一直到我成为歌唱家为止。”人声演唱的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相互融会的艺术。语言就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并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特殊工具。声乐这种借助于语言音乐化的表演艺术,较之器乐、作品所陈述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情感更为确切,也更直接为广大听众所理解和感受。可见,歌唱训练并不单纯是掌握使用技巧,还必须把握语言的规律,借助于语言的功能才能完成表情达意的目的。也就是说 ,准确的咬字、吐字,清晰的表达语句和词汇,并用声音技巧塑造旋律的音乐形象,才是歌唱艺术的真谛。 四、歌曲的艺术处理。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音乐还是表演的艺术,必须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而且还会用歌声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貌”,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表现自己特点的作品。 2、认真分析、处理好音乐作品,把握作品的风格。要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做出观察、分析、理解。 3、表现出歌曲的技能技巧,领会其内涵,对音乐的语言、表现手段所表现的过去要去感受、体验和认识。 五、还要加强、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演技再好的人,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他(她)真的是很可悲的。声乐是一门集生理学、声乐、解剖学、物理学、力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张嘴就唱而已。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生活,广采博览,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让我们在科学的海洋里去吸取营养,用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的作品才有艺术价值,才能反映当代风貌和社会特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唱歌不怎么好听,原因其实是你不会一些唱歌的技巧,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其中的方法,学会了你也可以成为唱歌达人!

1.歌唱的姿势很重要

身体站直平均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

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有人唱高音时把头抬起来,似乎唱上去省些劲,事实并非如此。头抬起来高音紧了。喉咙也会发紧,不松。

正确的是:头应稍低,但别太低。 头部有很多共鸣,声音在头部产生共鸣,声音就大。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越高头略低,声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很简单,当你困时,一面讲话一面打呵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打开喉咙比打开嘴巴更重要!这样唱起来的声音比只张嘴不打开喉咙的声音更亮些,所以,嘴要与喉咙一起张开,最好后面张得更大些。

如同用一个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颈部喉咙处,漏斗尖在面罩处。如果声音位置已全部进入面罩,声音就能从最轻逐渐唱到最强。

3.呼吸

歌唱时,要用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

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横隔膜)中,我更倾向于腹式呼吸,这样可以吸得深、且快。但无论哪种呼吸,不可两种同时用!这样是矛盾的,如同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

单看文字教程会产生误区,最好能看视频教程或在线学习,听老师的示范和讲解,避免练歪!

想要学习唱歌技巧的小伙伴,十徽:首先是yue,后面是aeq,备注:声乐爱好者

我会拉你进唱歌技巧学习交流群,这里有大咖指导你正确方法,也有其他人和你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欢迎爱音乐的小伙伴加入。

4.训练声音

你先找到最好的音以后然后顺着往上、往下去唱,嘴、喉咙位置都不要移动,在唱邻近的音时尽量体会,尽量模仿那个最好的音,这就叫“自我模仿”。

每个人都要有“声音的记忆”。要特别注意嗓音、喉部的感觉。歌唱是很抽象的,一定要注意咽喉肌腱等发声器官的技能状态。

声音的记忆,不光指音调,而是包括音质、音色、力度。要追求上中下声区的统一。

5.发声的基本

首先,喉部肌肉要使喉结稍下来一些,这样在声音的圆润性、音量等方面比往上的好。

其次,唱歌时,要保持一个气柱,与自然嗓音相反,在有气柱的基础上,越到高声区声音越宽、越响。 我所说的打开喉咙,就是让喉咙打开,使声音不受压制、不受干扰很自由地出入,打开鼻腔、进入头腔,自由地振动起到共鸣。

要有呼吸支持,得到最大的共鸣效果,而不是说打开喉咙后压、挤,声音发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声音就自动地、正确地进入面罩。

6.发声位置

声带如同橡皮筋,既能拉长也能撑宽。但如果一个人不是正常发挥自己真正的音质,而是故意的撑大中、低声区的声音,这样高音是无法唱上去的。即使唱上去,发出的声音也是大摇大摆的。

正确的声音位置是:按高音区声音的宽窄极限与高位置,去定中、低音的声音音量及位置,而不是将中、低声区的声音故意撑大个音往上练,唱第一个音时,喉结放下,再往上唱第二个音,控制喉结不动,练好了第二个音,再往上练第三个、第四个,逐步增加。

给你介绍几种唱歌练习方法:

高音问题---首先,教你一个简单易学的,飙高音的技巧:嘴角夹个牙签唱歌,不要掉,很容易唱高音。 (也就是常说的开内口)

颤音---主要是通过气息的控制,让气流像波浪一样经过嗓子,就产生了颤音,有些人是通过嗓子来控制气流,这种唱法很过时,叫震喉音,振幅很大,不自然。

每个人的音域都不同,有些人天生音高就很高,音高是需要练习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分疲劳,会把嗓子唱坏,)

其实你不必太追求音高,找一些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练习,或者稍微一点点吃力,但还是可以唱上去的高音。

唱歌前是要开声的,喝点开水有助于把声音打开。声音打开后,就嗓子不会难受了。

其实,唱歌好不好主要是音准、节奏。

这两点有了只能算会唱,然而感情才是最高境界。

艺无止境,为情是岸。

音准很多时候是耳朵,在你唱歌的时候,其实耳朵更重要,

我们往往在演唱时忽略了用耳,要认真的听自己唱出来本声,

才可把握音准和情感(一定听过,带着耳机唱歌的人,音乐声盖过自己的声音,所以跑调)。

再就是要多听原唱,也要用耳朵认真听演唱者的声音,人耳天生就有分辨能力,

你要从音乐中分辨出伴奏和人声,将来甚至到每一层乐器

先练耳朵,再去谈别的

1、气息。说到气息,很多人又觉得很玄,其实就是你睡觉时的状态。或者你对着镜子,大幅度吸气和呼气时肩膀完全不动,这就基本对了,首先把这个习惯养成,再用一些技巧练习加强。

2、每个字,每个元音始终要保持高位置,共鸣焦点始终集中。这样观众才会感到你唱得不费力。关键在于喉头稳定不动,而不是张大嘴去转换不同的元音。喉头位置不变,可以随意唱出亮音或暗一些的声音,声音的共鸣点总是集中在一点上。

3、旋律练习。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一个五音不完整的人,如果你想哼唱,它都可以在嘴里唱歌。

如果你唱得不合适,试着用这首歌练习并掌握旋律。按照节奏。否则,你永远不会唱歌。当你掌握旋律时,歌唱的感觉也会受到刺激。在这个时候,唱歌特别明智,声音可以自由发挥。

技巧一:ktv话筒的拿法

要想唱的一手好歌,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拿话筒姿势。在唱歌时,手应当拿在话筒的中间偏下的地方。有一部分人总是宠爱用手整个握住话筒的最上方,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

技巧二:唱歌时的姿势

很多人在唱歌时很拘谨,宠爱坐着唱,总觉得自己唱的不好,不好意思站起来唱。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就是由于坐着唱,才会唱的不好。唱歌时应当站起来,这样整个人的气息和呼吸才会顺畅,这样在发声时,胸腔会产生更好的共鸣,唱出来的歌声,自然也就更加美丽。

技巧三:关于选歌

选择适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舒服状态就很好

  1 唱歌技巧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激情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更通畅、更宜于表达情感。

  演唱国语歌,还是标准的好。比如“Z、C、S”和“an、ang”和“L、N”的区别是很容易搞混的。港台歌星有时会把个别字故意唱得不卷舌或卷舌,要不就是自己的舌头打不过来、要不就是他们觉得那样不好听,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发音。当我们翻唱他们的这些歌曲时,我没有明确的主张,为了模仿,不纠正也行。但如果是要唱自己的风格或比赛,那就要改正了。

  2 唱歌技巧

  关于粤语歌,劝你们还是学好再唱,要不很容易搞笑的。就像我以前唱粤语歌一样,自认为标准,现在才知道有差距。粤语中也有类似与国语中的“Z、C、S”和“an、ang”的微妙区别,不认真学是学不好的。

  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饱满。要体会共鸣,你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稍带点深情的感觉,“嗯”的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添色不少。仔细听听一些高大的美国人讲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胸腔共鸣了(外国人的胸腔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

  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3 唱歌技巧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 “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找找感觉2:见过橡皮水管吗?要水管里的水飙向更远怎么办?掐紧水管前端,缝隙一小,压力增大,水就冲得更远。其实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时唱出很大的声音,我们说那是用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龙头理论,应该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觉3:地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把它搬起来吧。你一弯腰,嘴里数数:“一、二、三、走……”,我想这个“走”字你一定用了气息。我不多说了,感觉一下吧,身边有些什么重的……呵呵!这只是一些我创立的让你感觉气息的方法,不正规,但很有效。

  还要告诉大家一点,表现高音的能力与你本身嗓子条件有关,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优势,比如“孙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绎不会那么费力。嗓音条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气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条件好或不好,声音都是通过气息唱出来的,就像香烟要通过过滤嘴一样,声音过滤一下会更美。

  另外我还告诉大家一种心理方法,高音时想象你是在面对广阔的大海高歌,望不到边的海天一色,这样的风光不值得你大声呐喊吗?

  中低音

  中低音一般要饱满、深情为好。但也像高音一样,很多人欠缺中低音的共鸣。低音是要靠胸腔共鸣和宽大的嗓音结构才能体现的,先天性比较强。以我的经验,低音潜不下去的嗓音是很难练低下去很多,能下去几个音阶不错了。如果一定要录制低音丰富的歌,早上起来不刷牙、不洗脸直接录,声音会下去很多。所以,中低音欠缺的人尽量避免这样的歌,扬长避短,同样中低音丰富的人一定要好好发挥它的潜质,中低音唱好是很迷人的哦!

  唱低音要胸前和嗓子放松,用叹气的方式可以加强一些共鸣,实在很低的地方可以加些气息产生口腔共鸣,会感觉声音浑厚一些。但不管怎样,嗓音天生浑厚的人的发挥余地要多得多。

  唱中音要多加以润色,包括吐词换气都具有美感,当然这又与感受唱功有关,中低音多听听“蔡琴”的吧。

  整体与风格

  很多歌手只注意句与句的细节,把演唱的细节单位放在“句”的上面,而不是在整首歌上。

  把整首歌画一条起伏的线条吧,你会知道哪里该低调、哪里该高亢了。眼光放高一点,就像足球场上的位置感一样,盯着局部怎么打出长传进攻的有效配合呢?

  除非有了一定的实力,否则别谈风格。歌手前期我赞成模仿开始,但不要单一,多唱各种风格歌手的歌,耳濡目染的就掌握了一些共鸣、唱腔以及气息的初步体验,这是好事,到了成熟以后,加上自己的练声和感悟,再挖掘自己的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演唱要投入,但投入是要有一个度的,不是要你“使劲”投入,过分伤感或喜悦,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分寸的投入即可。比如有些类似的词:“……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就见过唱得痛苦至极的人,那样就没有感染力了,反而觉得好笑。但我也见过一个真正失恋的朋友在卡拉ok唱这首歌,演唱的时候面无表情、唱得很平静,嗓音沧桑,唱腔演绎出来的那种无奈和孤独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就是刚刚好的分寸,不需要抱头痛哭。但又有几个人随时能演绎这么到位的呢?这就要靠歌手的音乐感受了。

  4 唱歌技巧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歌星时,不自觉的夸大了明星的特点,比如模仿张学友时,会过分压着嗓子做出那种怪怪的厚实的声音(那时张学友早期的一个特点,现在好像不多见了);在模仿张国荣时,会夸大他的那种大舌头似的靠后的共鸣;模仿王菲时更是那种让人觉得好笑的舌头打结的怪音。其实仔细听听原唱,并没有那么夸张。我就听过一个声音很像张学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学友的歌的时候都没有把握分寸,后来我劝他多些本色,反而更像原唱了。其实有时候旁观者清,多请教朋友们的意见会很有好处。

  另外,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

  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东西,呵呵!认为没有颤音就不够专业、不够拽。殊不知颤音在歌曲里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没有颤音就不能唱好歌吗?

  颤音,实质是用气息演绎歌曲的时候,强大的气流冲击口腔和鼻腔后部所产生的震动,小腹给予气息的压力产生了气流。我倒不赞成流行音乐一定要用这样死板的方式产生颤音,有些歌星通过喉结的抖动(刘德华)和嗓子眼的一紧一松(张信哲)“做”出了颤音。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种风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们也具有强大气流的颤音。所以,还是那句话,气息是根本。用了气息,自然会有气流的冲击产生颤音。对于流行歌曲,有些低调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样每个字都在气息上,有时似一种悄悄话,有时像一种无奈的叹息,不会有强大的气流支持你的颤音,这时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来修饰你的尾音,我认为流行歌曲的颤音表现不完全靠气息顶出来,有时候抖抖喉结,控制嗓子眼里的声音也未尝不可,只要整体在歌曲的氛围之中不受影响即可。

  没有颤音的朋友如果铁定对颤音垂涎三尺,就从模仿开始吧——模仿救护车叫唤。好笑吧?这只是没有声乐老师在身边、一种自我揣摩的方法,当然不属于常规的声乐练习。发出“呜呜”的依次循环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让你找到抖动喉结的感觉,慢慢的吧“呜呜”的发音转变成“嗯嗯”的发音,再慢慢的转成 “你~”的发音,再唱一些“你”结尾的一句歌……呵呵,这只是一种感受喉结抖动的颤音方式,与气息发声不一样,保准声乐老师看了会气死!但没件事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揣摩,不妨试试。

  最后再次发表一下我的观点,我们如果眼光放高一点,这段历史时期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也许再过5年后就不流行强调颤音的唱法了。何必为了没有颤音而苦恼呢?颤音虽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气氛,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愿意喜欢听一些质朴、纯洁的声音。所以,只要用心唱就好,也许你会更有特色。

  我是很久前在网上摘的,觉得很有道理,看看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52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