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老番茄的另一半是谁?

b站老番茄的另一半是谁?,第1张

截至2021年6月,b站老番茄的另一半是谁从未有官媒公布过。

老番茄的真实名字叫作张秋实,老番茄出生于1997年8月13日,今年23岁,比很多网友想象的都年轻很多。老番茄是上海人,而且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B站上面游戏区的知名up主。老番茄在2018年的时候还参加过故事王storyman的比赛,还获得了冠军。

老番茄的父母都是非常普通的公务员,老番茄曾经说过自己小时候的性格挺内向的,后来之所以喜欢上做视频,就是因为视频配音的时候可以用毫无顾忌地自我表达。

B站千万粉的“老番茄”是这样炼成的:

如今老番茄广为人知的身份是“B站游戏区视频剪辑达人”,而对于一众90后来说游戏当属从小到大都从未离身的玩乐,但对于视频剪辑则不然,即便在如今VLOG走红的时代,真正有过视频编辑经验的用户也是相当羸少的。

老番茄和视频剪辑的邂逅也是个意外,彼时正处初二年级的他,因为班级举办义卖活动需要用到视频的缘故,故而硬着头皮操弄起了电脑自带的编辑软件,并完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部视频作品。

随后老番茄对视频制作的热情被当时正在优酷走红的敖厂长给感染放大了,而他也奔着跟随偶像的劲头相继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游戏视频,但最终却以无人问津而一度消散了热情。

以上内容参考 -老番茄

钱是生活的必须品,没有人能不在乎,但月收入2万以上并不算要求很高,一二线城市除了最基层的体力劳动者,收银等服务行业外,销售这类稍微做了好点都是1万以上的,人在找对象时是没有感情的,感情是之后培养的,除非从以前就认识或是有一段邂逅,没有这类基础的前提下特地去相亲提出这要求很正常,当然要求的高度也应该和女生成正比。

大多数小儿慢性干咳属于过敏性咳嗽。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内分泌,环境因素,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咳嗽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区、居室的条件、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过度通气)、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咳嗽发生发展的更重要原因。

过敏性咳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咳嗽反复或持续发作一个月以上。临床表现主要是:早上一起床无原因的咳嗽几下,晚上睡觉前也咳嗽,睡到半夜也要咳嗽,虽听到喉间有痰,但孩子们很难咳出来,呼吸道过敏性咳嗽的小儿睡觉可闻呼吸音粗,打呼噜,容易夜间无诱因的咳嗽一阵,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往往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大多数患儿在婴儿期有婴儿湿疹和过敏性鼻炎病史。

春季过敏性咳嗽高发 其实花粉是元凶

过敏性咳嗽可以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如果是季节性发作,由树木或者杂草等的花粉引起,这种情况就叫做季节性过敏性咳嗽,也是“花粉症”在鼻部的表现。在我国北方,每年春季的3月~5月室外花粉增多,主要由杨树、柳树、榆树和桦树等树木开花的花粉随风播散所致。这些花粉一方面使原本过敏的患者出现病情的“死灰复燃”,另外也会因为反复的过敏原刺激增加新的过敏性咳嗽患者。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外出人数增加,人们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也在增加,故而导致了春季过敏性咳嗽的相对高发。

春季过敏性咳嗽如何应对?专家教您几招

1、既来之则安之 坦然接受药物治疗

目前多采用顺尔宁等长期服用来控制小儿呼吸道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的症状,但与其它病因引起的咳嗽治疗不同的是,抗过敏药对于过敏性咳嗽和哮喘通常治标不治本,所以抗过敏药物控制过敏性咳嗽服药周期长,一般小儿过敏性咳嗽喘息服用抗过敏药物需要一到三个月,当过敏性咳嗽服用抗过敏药物几周后咳嗽症状得以减少或消失,所以家长会给孩子停止服抗过敏药,但当抗过敏药物停用不久后孩子的咳嗽又会出现,所以反复服药反复咳嗽使小儿过敏性咳嗽的治疗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过敏性咳嗽哮喘仅用抗过敏药物控制咳嗽或喘息的症状是远远不够的。

2、除了药物治疗,微生态免疫抗过敏值得一试

过敏性咳嗽的成因——身体内如果第二型T辅助细胞(TH2)的活性过高、过盛就能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就会出现过敏现象。人体的免疫细胞可分为Th1和Th2,当过敏原与身体接触时,免疫耐受功能异常,导致Th2细胞过度活化,过敏抗体IgE分泌增加,致使下游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细胞激素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发过敏性咳嗽。

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采用了具有增强抗过敏能力的、生理上可接受的益生菌组合物:唾液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通过促进白介素质12(IL-12)和干扰素γ的分泌增加,可有效改善过敏症状,调控Th1型免疫反应而抑制免疫球蛋白IgE,从而改善Th2型免疫反应过度的过敏现象的方法。配合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可以有效提升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体质,增进抗过敏的能力,加强幼儿环境适应能力。还可以减少抗过敏药物服用周期,并帮助长期靠抗过敏药物控制的咳嗽和哮喘患儿做到减药或停药。健康的儿童服用可预防过敏性疾病,强健体质,过敏性咳嗽儿童服用可缓解过敏疾病调整过敏体质起到预防过敏复发的作用。

另外,季节性过敏在花粉季节来临前2周可以采取预防性用药。花粉期规律用药可以明显减轻花粉季节过敏性症状。

3、缓解症状后,预防反复也很重要

首先,避开过敏原。然而想要彻底避开花粉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达到控制过敏疾病发生的目的。

植物花粉通常在气温较高、光照较强的地方产生,故而干燥、暖和、阳光充足的天气通常会有较高浓度的花粉,这时候可以通过减少外出来避免与花粉的邂逅。需要外出的话,可以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花粉的暴露,如佩戴有防护作用的口罩、眼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的鼻腔与花粉的接触。在房间内关闭门窗,可以减少室外花粉的流入,开窗通风的时间尽量选择在清晨或雨后,也可以挂上湿窗帘。另外不要在室外晾衣物、被褥。

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空气比较潮湿,如果有条件的人也可以暂时移居至沿海地区或者没有过敏花粉的地区。另外,有过敏性咳嗽或过敏体质的人,尽量不在室内养宠物。宠物身上的皮屑和尘螨也可以引发过敏性咳嗽。

其次,要注意气候变化

春季早晚温差较大,气温变化、阳光和紫外线的刺激也可能加重过敏性咳嗽的症状,有些人也可能会因为受凉加重原有的过敏性咳嗽症状,因此需要注意温度变化。

此外,合理饮食也很重要

食物一般不引起过敏性咳嗽或者哮喘等呼吸道症状,但是如果吃了某些食物有呼吸道过敏症状或者消化道、皮肤症状,应该避免食用这类食物。同时,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及各种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

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跨专业学科,正是将传播和心理的联系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心理学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1

试谈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 摇滚乐 传播 青少年心理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 方法 ,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 文化 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 反思 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男女青年共同的一点是要和父母逐渐疏离,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⑥而“对多数人来说,摇滚乐出现在阶级、时代、文化斗争的一个特殊交点上,这个事实已然使它在大众文化产品中成为一个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受压迫者求解放的工具。”⑦从这点上说,青年难怪在表现出愤怒、反抗父母和社会时,选择一种宣泄型的摇滚乐。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和同龄人的“拟态环境”中,对社会复杂程度的认知还不够深刻。他们长期养成的眼见为实的习惯,在步入社会那一刻受到挑战,对周围事物的真假辨别能力较弱,当遇到挫折时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虚幻和难以相信。因此,有一种渴望简单、真实的生活环境愿望。这些都在摇滚中找到了表达。正如摇滚了二十多年的崔建所说:“摇滚这种音乐形式很宽容,各种情绪都能表达,它需要的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创作”。二者心有灵犀,自然也就为摇滚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找到了默契。

3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寻找刺激、宣泄积郁的心理需求

多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一种父母的“保护伞”之下,他们的生活很少受到来自社会和外界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感觉输入的单调环境,会使人感到厌烦和痛苦,甚至导致人的活动的严重失调。国外心理学界就曾对人的这种需要――追求刺激的需要进行过实验。他们给大学生以相当可观的报酬,要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说,就是要求他们持续躺在帆布床上,除进餐和上厕所外,不做任何事,房间的灯是开着的,但他们被戴着半透明的护目镜,不能看到东西,室内还有装置,防止他们去触摸物体,或听到任何有规律的声音。起初,被试者尝试大睡特睡,但是这种无刺激的环境最终使他们难以忍受,仅两三天后,他们就决意逃脱这个单调的实验环境。⑧虽然这个实验有些极端,但还是反映了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精力旺盛、渴望新鲜和刺激。而单调的学校、家庭环境往往忽视了他们这方面的需要,认为只要给他们吃穿,满足他们的学习环境就是对他们好了。所以,青年们就会去自己寻找刺激,这时候,以刺耳、尖叫和身体扭曲为特点的摇滚表演方式自然就成为他们得到刺激和宣泄的最好方式。另外,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待有时也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神经无限紧张,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梦想之间有太多的差距,引起心里上的不平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美好的心理平衡要靠工作、家庭、娱乐三者的和谐统一。但青年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有进入社会工作,在家庭中也属于“听命”状态。所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娱乐活动之中。而在娱乐活动中,由于摇滚是一种审美观效应最强的审美方式,加上摇滚又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容易诱发郁积心头、含混莫名的感情冲动,因此便很自然地成为青年们的最为理想的宣泄方式。⑨

4摇滚乐为行走着的青年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多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摆脱家庭牢笼,独创一片天地的理想。他们反抗来自父母的说教,叛逆传统的社会规范。但是,多数青少年的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心理冲动,他们毕竟还缺乏社会 经验 ,缺乏生活技巧以及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有就注定了当他们跨出家门的那一刻,多数会遭遇失败。当他们的叛逆行为遭到来自成人社会的排斥后,他们的反抗会显得无力。在这时,他们多数会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出走、逃避,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而摇滚中的“行走者”无疑成了他们的出走路上的知音和陪伴者。比如崔健的《苦行僧》,窦唯的《艳阳天》等,他们有的是坚定而充满力量的走,有的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其实,当青少年在外面遭遇挫折,感到无助的时候他们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家,是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家里,享受父母的爱。因此,摇滚作为对孤独、迷茫的流浪青年的回应,“回家”也就成了一个逃避的目的地。在歌中,他们尽情抒发着对家、对故乡的想念。张楚高喊着:“姐姐,我要回家,牵着我的手,我有些困啦”。这时,摇滚乐中所表达出的由叛逆到出走,由出走到挫折,再由挫折到回家,最后为处于青春期行走并试图逃避的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于是多数青少年也就带着摇滚流浪、流浪,他们在撒播摇滚的种子的同时最终也在摇滚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5摇滚乐唱出了青少年对爱情和性的心理渴望

青春期少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性意识的蒙胧。从生理角度上讲,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生理上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开始产生爱与被爱的期待,对两性之间也开始好奇起来。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又使他们羞于直接表达和诉说。而摇滚乐,如郑均的《赤裸裸》在这方面却表现大胆而直白,满足了青少年的表达欲和好奇欲。其实,摇滚乐就其整体精神来说,一开始就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产物。但这种浪漫和激情并非一般流行歌曲中表现的那么呢喃和缠绵,而是更为简洁明快和赤裸裸,像火一样的热情号叫和呐喊,正是这些富有青春期式的激情表达方式吸引了富有激情的青少年的参与。这种心理需求上的满足,为摇滚在青少年当中的传播提供基础。

6摇滚乐呐喊出了青少年渴望参与社会的心理意识

作为逐渐完成的社会人,青少年除了反叛、逃避以为,其实更多的是想早日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1990年崔健为北京亚运会捐款100万的巡回义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青年的轰动和狂热。摇滚歌手们并不乏自觉意识,许多摇滚歌手都共同认定政治是摇滚乐的起点。这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热情来自青年人的本性,有其社会心理依据。青年问题专家指出:“青年阶段……从政治上看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青年人努力向成年过渡,不断增加对政治问题的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基本的社会和政治观念,其中有些观念终身不变。”⑩当这种青年时期的观念与实际生活进程相结合,便获得了非常具体的内涵。就象有的学者所说的“摇滚文化中最核心的叛逆精神在此则成为摇滚青年们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他们用摇滚的音乐形式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当青年们无法通过实际的参与来表达对社会改变时,他们便找到了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摇滚。

摇滚乐是一种青年人的音乐,它节奏简单、表现力强,特别是他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紧密相关。由此看出,摇滚本身已经具有了青年人的特点,而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对传送来的信息要进行选择有它的生理原因,那就是,受传者对传送来的信息具有先天的选择机制。”所以,摇滚乐自身的演奏方式和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正好符合了青年人的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选择机制,自然也就为青年人所接受,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了。

注释

1 刘小山:《认识摇滚(下篇)》,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年第3期。

2 周宗伟:《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载《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4 姚计海、申继亮、张彩云:《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1期,第22页。

5 转引自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第1页。

6 李丹主编:《 儿童 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7 转引自:陆扬、王毅 编选:《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0页。

8 参见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下册),文化 教育 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9 潘知常:《邂逅摇滚: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之一》,载《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10 姚文放:《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 周宗伟:《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载《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 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传播心理学论文篇2

浅谈传播心理学与网络舆论的形成

2010年4月1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 热点 事件的得失进行了考评。其中,江苏常州环保局“批评有奖”是此次的“正面”典型,而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却因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被红色示警。(4月13日《新京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与社会舆论也出现了高速的融合,产生了有别于传统舆论的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即网络舆论。民众所反映出的舆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而在现实中也能较为真实、直接、及时的反映民意,所以网络舆论在这方面是很具代表性的。而人民网此次把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作为对地方党政机关能力的考评标准之一,充分地说明了网络对当今社会的监督力量已不容小觑。因网民揭露而引发的各种反腐以及执法者犯法的案件得到解决在社会上已时有耳闻,而各种网络人物的蹿红以及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延伸,也在不断地向人们昭示,网络舆论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公民个人,随时都要做好迎接网络舆论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各种改变。这种改变,从政府讲,有关部门可根据发帖人提供的现象进行调查取证,将不法之人绳之以法,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对个人亦然,好之能帮助受害人伸冤雪耻或借助网络舆论一炮而红,反之也会使其身败名裂,私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不过,在此文中并不对这种网络现象本身的问题进行探讨,笔者着重于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做一个梳理。

一、受众发布信息时的媒介选择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首先要做的是对传播媒介进行选择。有一项关于受传者对8种媒体选择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受众对国际互联网的选择居于第四位”,“在我国大陆,选择互联网的人数正以惊人速度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才26万人,可是到2001年12月底已达3370万人,4年增加129倍多。”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拉斯韦尔认为,自然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望哨”作用,这种作用也就是媒介的环境监视功能,而媒介的预警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尤其是一些负面的舆论,如果能够在其萌芽状态即迅速预警、果断处置,就会稳定公众心理,平息社会谣言,控制由不良信息引起的群体非理性行为,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所以,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应该是当代媒体的首要任务。大众传媒是公众了解信息的重要 渠道 ,只有保证了这个渠道的通畅,才能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够在危机发生时,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恐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也逐渐凸显。

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也是受众选择媒体进行信息发布时它所具有的一大优势。传统的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在传播信息时的方式都是单向的,不具有双向沟通的功能,满足不了受众想要迅速得到信息回馈的需求。但是受众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就具有很高的主动选择性,受众可以根据其兴趣喜好获取信息或者发布信息,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现,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媒体要想掌握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要以最广泛、最权威的方式向公众公布事实真相,澄清事实,说明真相,让公众在真正了解实情、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消除恐慌,增强信心。在这方面,网络媒体无疑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化。在网络中,信息量大且丰富,形态多样、传播迅速及时,受众的操作完成也简单易行,在信息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准确性上都有很明显的优势。同时,受众的选择也不必受广播电视和报刊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受众只需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所以,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握和影响传媒传递的信息,改变受众的传受地位。所以,首先在受众对媒体的选择上,互联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它对网络舆论所能够形成的力量给予了一个极具发展力的平台。

二、接收信息时的“自己人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有一种“自己人心理”,即受传者在接受传播过程中,总希望在传播者身上找到与自己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共同点或相似点越多,就越容易选择、接受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

在网络信息的发布中,当属UGC用户的内容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缩写。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例如:YouTube等网站就是UGC传播的成功案例,而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等则是UGC传播的主要应用形式。

在网络上,受众可以更多地接收到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报道,还能够做出自己对于事件的独立评判和思考。最重要的是受众还可以及时向媒介反馈自己的意见,随时发表自己对新闻的观点和看法。另外,网络媒体的传播不仅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还是受众之间的沟通,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在网络传播中,发布信息的大多都是一些普通民众,他们发帖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表达出的事件关注点,包括言论措辞等大都能和普通受众产生共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上的发帖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再加以事件本身,或是百姓急需解决的能博得网民大量同情心的事件,或是贫富极端中的富端的“为富不仁”抑或高官的以权谋私,这都是大多数的百姓所深恶痛绝却不敢也没有渠道可以供其发泄和交流的,而网络低门槛和匿名的特点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三、接收信息时的心理选择

受传者在面对众多媒体进行选择接收时,他们的心理系统对传播媒体的选择情况包括:“当一种传播媒体能使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可以自由地控制接受信息的速度、次数、时间、地点,而另一种传播媒体则不能使受传者在接受传播时可以自由地控制接受信息的速度、次数、时间、地点。那么,受传者会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当一种传播媒体告诉受传者发生了什么事,至于这件事是什么样子,只能尽力提供尽可能详尽、具体、生动的描述,让受传者根据描述去想像这件事是什么样子;而另一传播媒体在告诉受传者发生了什么事的同时把这件事的样子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受传者面前,不作描述,不需要受传者去想像这件事是什么样子。那么,受传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一传播媒体。”

随着网民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在互联网上,UGC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在UGC最为活跃的BBS和博客领域,国内已经有很大的用户群体,并且仍在迅速增长。

在当今的信息传播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 网络,受众所获得的信息中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来自于传统媒体,而是直接来自于用户、论坛、博客、社区、视频分享和微博等等。尤其是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再加之微博的飞速 发展和大范围的普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制作、视频,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并且随时随地就可以将这些内容发布到微博上,或者传递给他人,再形成各种转发和评论,就有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甚至在 社会舆论上形成广泛的影响,这种例子已屡见不鲜。如今,上微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大渠道。

所以,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对身边的新鲜事的传播方式和方法,正是符合上述受传者的 心理系统对传播媒介的选择情况的,是受传者更倾向于选择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正是能满足受传者这种心里需求的信息发布平台,

受众在选择传播方式时,会选择更容易也更便捷的能发布其意见的媒介,而网络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富发展空间的平台。首先,它存在一些操作上的优势。其一是其门槛很低,操作并不困难,只要稍有网络常识的人都可以通过其发布并接收信息。它的第二大优势就是有个快捷的入口,比如优酷首页会有一个搜索框,可以让用户很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并找到自己的同类 爱好 者,这是网民愿意使用它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其三是它的草根性和匿名性,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传播与接收信息同时进行,用户拥有了自主生产内容、发布内容的权力,而不仅仅只是个被动的信息受众。

以上是本文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从其传播心 理学角度所做的分析。但是,在分析网络舆论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成内容,相应的也就会有很多错误、片面甚至虚假的内容。所以,这就需要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要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或者相关部门可以相应建立一些审核机制。但如果真的建立了条条种种的审核机制,那么网络舆论传播还会像今日这样继续繁盛吗这将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传

文子君纪年

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二月,生于长安。 1岁

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四月,黑山帅张燕将十万众降操,公与俱至。军祭酒郭嘉见而异之,每多看顾。13岁 注1

注1:自初平至建安,失其行事。至若流转黑山,公讳言之。

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嘉卒。委公于曹公,召不至。文帝亲往,乃见。遂与文帝善。15岁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随曹公及文帝征新野,败于赤壁,还。尝曰:“北人南向,败其理也。若奉孝在,必谏阻之。”曹公闻而恶之。后事果如其言,愈恶之。又,尝弹戏于庭,失手伤人,曹公欲刑公,文帝苦劝乃免。 16岁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公造铜雀台于邺。命属文以咏。公坚拒,杖责。文帝涕下嗟曰:“何强项至此?”乃曰:“事有必为,有必不可为。夸饰武功,君子不取。” 18岁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正月,曹公以文帝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文帝请以公为吏,曹公竟许之。九月,曹公败马超,公有与焉。 19岁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饮药卒。《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曹公委馈食者,公也。彧临薨,将与曹公信遗公。公不肯发,曰:“人臣死节,何抱憾为?陷曹公于不义,大夫其忍邪?”彧乃尽焚之。公具以事报曹公,曹公为涕零。 20岁

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五月,曹公加九锡。十一月,置尚书、侍中、六卿。曹公欲迁公侍郎,公辞不受。 21岁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公西征张鲁。七月,败之,入南郑。十一月,张鲁降。刘备引兵拒巴中。十二月,曹公还,留夏侯渊守汉中。杨修德祖卒。公尝与修交恶,曰:“荼毒子建,为祸宗人,皆君等之力!”会其被刑死也,人不敢祭,独公为酹酒曰:“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撰祭文二三,人始知公文藻斐然,得文帝风。公固知曹公恶己,乃留汉中。 23岁

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公为魏王。公去汉中,西入川。为贸易丝绸,不预军政。如是者数年。或曰公有二心。曹公以手戟掷之曰:“彼必不负孤。”文帝与文多有书信,言越鸟胡马之思。惜乎多亡,存者什二三。 24岁 注2

注2:自建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公始与蜀诸葛亮晤面,事见《奔蜀》。公每叹诸葛之志,以为曹公俦。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正月,夏侯渊临战死。公得信不悲。议者更相质难,言于曹公。公略见疑。文帝屡叩首,至于流血,言必不叛。曹公问曰:“子桓何独于彼任情至此?”文帝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微斯人,仆谁与归!”曹公为之叹。二月,公上书曹公,请入吴。许之。公乃东行。以绢五万匹厚礼陆逊。时逊寂寂无闻,时人怪焉。后吕蒙称疾诣建业,公劝逊往见,曰:“丈夫秉七尺之躯,建功匡国,正在今日。当如毛遂求处囊中,乃见其锥。不然,欲学诸葛高卧,惜乎彼非豫州,奈何!”逊然其言,乃谒蒙,定韬讳之计。逊迁偏将军右部督代蒙,至陆口,公随同行,倾其所有,每赞钱粮。由是,逊与公特善。每欲荐于孙权,公以商贾自居,固辞。十一月,关羽西保麦城。十二月,关羽落马于临沮,人莫敢近。公竟执匕刺之。羽见大惊曰:“汝非故人乎?”公曰:“我,貂禅子也。”注3 众上缚羽。公挈羽首归。曹公大善之,迁公侍中,封嘉陵亭侯。27岁

注3:貂禅者,王允侍妾,允许吕布,又许董卓,为离间计。后计果成。布诛杀卓。由是乃知公为董卓、貂禅遗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91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6
下一篇2023-1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