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是比较爱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她为什么要哭。其实,林妹妹的哭声,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初入贾夫家,林黛玉的哭泣是为母亲的去世伤心,是为亲人流的眼泪;
想必很多人都忘不了林黛玉在电视剧中第一次进入的情节。特别是,看到她和她的祖母拥抱在一起哭泣,他们热泪盈眶。
黛玉进门时,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个老妇人向她走来。她知道那是她的祖母。当方要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被奶奶抱在怀里,哭得很伤心。这时,站在那里的人都哭了,黛玉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哭的是白发老人送黑发人女儿的早亡;一声哭泣是因为一个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孤独而可怜。此时的林黛玉突然没有了母亲,又离开了父亲,独自一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外祖母身边,从此知道把人篱笆篱笆人,再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幸福自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丧母之痛,离家之痛,怎能不哭出来呢?
初次相识的宝玉,林黛玉的哭开也拉开了泪水的序幕,是泪水为爱情而流;
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遇,他们都有一种熟悉感经过长时间的分离,但谁知道贾宝玉听到林妹妹没有玉,立即打碎他的玉,恐吓一个大家庭来说服,哄哄,贾母老人甚至急哭了。在一旁的林妹妹心里连味道都没有。
波莉笑着说:“林**很难过。她擦了擦眼睛,说:‘我今天才来,你哥哥就这样疯了。如果玉石碎了,也不是我的错!’太伤心了,我可以轻易说服你。”
夜深人静时,郁闷的林姐终于卸下了看守,敢悄悄哭出来;想起自己刚到,因为他的话引起了轩然大波;接下来在嘉屋住了一年又一年,我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在等着自己。她没有母亲在身边依靠,只能靠自己。
不出所料,这次邂逅成了男人的老朋友,这次邂逅疯男人击中了玉姐,在以后的岁月里,她为他流下了太多的眼泪。如果把这眼泪都攒起来,恐怕就是流成河,流成海……
看到泪水,林黛玉的哭泣是感伤的人生经历,是思乡的泪水;
摘要《红楼梦》第67章中,薛蟠因公回国,带回了一些南方特产。薛宝钗把这些礼物送给黛玉时,黛玉在潇湘亭偷偷哭了。
姐妹们都收到了礼物,并说她们见面时会感谢信使。只有当林黛玉看到家乡的事情时,他才感到受到了伤害。他记得他的父母都死了,他没有兄弟。他和一个亲戚住在一起。想到这,不知不觉又伤了心。
现在的林黛玉父母双死,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小duckgrass浮落在世俗,没有亲人的家庭,没有终身依靠,甚至连一张纸,来自家乡没有——她的家乡,回来已经没有去。
祖母的爱和爱人的安慰都无法治愈伤痛。
林妹妹的眼泪太多,却不只是简单地为贾宝玉而流。我不打算数整部《红楼梦》林黛玉哭了多少次,因为就算我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宝黛争吵
其实宝玉与黛玉二人本是心往一处想的,却大大吵了一架!甚至于惊动了王夫人和贾母
起因皆由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玉“心中不受用”,当然黛玉心中更是不受用了我想那宝玉“心中不受用”,是因为自己心中早已有个她——林黛玉而林黛玉呢,自然心中只有贾宝玉然而林黛玉“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第三十二回)”而林黛玉本来生性自卑,尤其来了个薛宝钗这样出众的对手,所以一提及“金玉良缘”之类的话便神经紧张于是 “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这一假对一假,便弄出一场大大的误会来只闹的一个碎玉,一个铰绥子;一个哭,一个吐最后惊动了老太太,带走宝玉才算完事
这一闹,闹明白对方的心后来这二人都后悔起来,从此更加亲密无间了
宝玉因金钏儿之事被贾政痛打,黛玉去探望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
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
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
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
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
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
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黛玉心意悠长,一腔痴情,却又被礼教束缚,只得避开他人一诉衷肠,感情奔涌,她维护宝玉,为之心疼,劝阻只是担心宝玉今后受罚,痴心可鉴
林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因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深得宝玉之心。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她爱得纯粹,因而爱得高贵。江南贵族**,又经诗词陶冶过,林黛玉爱起人来就像李清照。林黛玉是情爱至上主义者,她爱贾宝玉,包含极大的理想性,但这一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后来黛玉病重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只剩了一句痛苦的呻吟:“宝玉,你好……!”(高鹗续书的结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派别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 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第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 薛宝钗,举止娴雅。她常对宝玉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淡泊名利,但仍主张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这是书中“金玉良缘”的由来。而“金玉良缘”后来的结局,现有如下推断:[1:于是在他们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受骗娶薛宝钗为妻。由于林黛玉不久就暴病身亡,宝玉便在史湘云守寡后与她结婚,但不久后史湘云也凄惨死去,宝玉对世界不再抱任何希望][2:贾宝玉在中了举人之后便削发做了和尚(履行当初两次“你要是死了,我就去当和尚”之说),薛宝钗得子后,儿子长大成官重振家业。](此为前人看过古本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推断,通行本结局不一)。 贾元春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 贾元春,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贾探春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 贾探春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史湘云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 史湘云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在一番充沛流离的生活后与宝玉相遇,并成为夫妻,最后在贫病中死去(此为古本结局,通行本不一)。 妙玉 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 妙玉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后在瓜州渡口“红颜不得不屈从于枯骨”,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使史湘云和贾宝玉最终相遇,结为夫妻,是十二钗中分水岭式的人物。(这是根据靖藏本手抄古本《石头记》中的一条独家脂砚斋批语做的探佚结局,靖藏本早已在1964年被红楼爱好者发现,后又失踪,现只有靖藏本上掉落的一页纸证明靖藏本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妙玉的结局应该就是靖藏本上独家的脂批所写的那样。)也有说是妙玉在贾府差不多败落时一次去做客,却恰逢府中遭到了抢劫,被匪徒看上,后在庙里念经时被掳走,自此下落不明。 贾迎春 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 迎春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八,贾珍的妹妹,自小喜爱画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 惜春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 凤姐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可被总称为“五辣”,即香辣,麻辣,酸辣,泼辣,毒辣。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很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人欢喜,如林黛玉来时,她说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一句话,“天下”“真”“这样”已把黛玉夸得很好了,却还要再加两句“我今儿才算见了”和“通身的气派”,更是将黛玉的容貌捧到天上去了,不管再怎么样的人,也会开心吧!然后再又说了一句,“竟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两个称呼“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嫡亲的孙女”不像前者像后者,这整一段连释呢就是:王熙凤先夸得黛玉开心,贾母因为疼她自然听着也开心,再又根据两个称呼,暗地里称赞(元)迎探惜这四个真正嫡亲的孙女的容貌也美丽绝伦,所以迎探惜开心,夸贾母的亲孙女貌美自然就更加开心,再加上他们的母亲王夫人,邢夫人也必定开心,所以总结,王熙凤的两句话50个字不到便可讨得八个人开心!这足以见凤姐的心计与城府。对于凤姐,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 巧姐姐”。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村生活,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李纨 金陵十二钗之十一,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 李纨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其人身世极为神秘,且其房内所摆的物品没有一样不是大有来头,即使是贾宝玉恐怕都没有这个资本!而有一次周瑞家的替 秦可卿薛姨妈送宫廷的十二钗花给各个人时她看到那钗花竟拽着它哭了,若说是感激那是不可能的,她并非没有得到过。死后那些和她比较亲近的几个人居然都没有人反对她用只有皇族之人才能用的樯木做棺材,更何况她用的那份樯木还是原本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后来因变故而退了的,这种连贾母都不敢用的东西却被她一个应该说是比较渺小的蓉大奶奶用了,却无人反对,皇室里也全无反应,说实话,恐怕可卿原系皇室之女!
简言之,泛爱的宝玉爱所有的人,但是他最爱的不是黛玉,更不是宝钗袭人晴雯等等,以一例子为证,78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多情公子才纪悼完晴雯,在79回就和黛玉讨论作文之法,讽刺的是,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倒显得是公子无情。而晴雯一直被作为“黛副”,多多少少表示,便是黛玉他也不是多爱的,说白了,他爱黛玉,只是为了自己感情上的满足,在宝玉的感情观而言,是一元的,他是北斗星,需要众星拱月被关注的。
所以我觉得,根本上,他爱所有的人,但是最爱的是他自己,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最爱的当然是自己,要是他自己都不爱,还能爱谁?
那些认为他最爱的是黛玉的人,肯定不接受,当然那些异性,在他的心里排个座次,他自然敬重宝钗,怜惜黛玉,因为宝钗处世精明强干,有能力;黛玉不强求他求经济仕途功名,是理解他的,加上身体羸弱,所以他和黛玉呆的时间多些,这不是他更喜欢黛玉的理由。
细读文本,总觉得那些爱很假,大家发现吗,里面就是些小误会,就冷战了,事实上就采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桥段,爱情是假的,或者那种演绎爱情的方式很假,今天读来,几个十多岁的孩子,在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时候,感情大概来的冲动些,但是深层的,真诚的,质朴的爱,倒很渺渺。
结论是宝玉没有最喜欢,只有更喜欢谁谁,比如宝钗黛玉二人,当黛玉无理取闹的时候,他肯定是喜欢宝钗的善解人意的;当宝钗以一副道学家劝他多读书,学习八股,将来驱仕途,他当即变色,就提到林妹妹了,这时候有是比较“爱”林妹妹多,到底爱谁,他是爱所有的人的。众丫鬟们等等,太多了太多了。
晴雯并没有说这样的话,下面是原文:
“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 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象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
从上可知晴雯至死也没有“当初该打正经主意”的念头,她和宝玉是一种知己的关系,并没有特意地升华为爱情或依附关系。心比天高,或许宝玉在她心里也只是个朋友,要她跟了宝玉她也许不排斥,但要她担上“傍”宝玉的虚名,她是万万不肯接受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