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丈夫?

何为大丈夫?,第1张

大丈夫本意是高于一丈的男子。

丈夫

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什么是大丈夫

“大抵黑白善恶,不宜在口,只宜在心,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乃大丈夫之局量。”很久前读了这段文字很不以为然。认为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与大丈夫之为相去甚远。便偏捡风头而出,偏向豪迈而言。年轻是不以得失找体验的,撞痛了,揉揉便忘了。直到有一天,青春不在,没了抗跌摔的本钱。才想起睿智厚重是那么的重要。慢慢的锋利的刀,变成了沉重的锤。轻易的不去碰触无聊的东西,生怕搞出点响动,而震伤了自己。“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官能民”成了无能为力的借口。性格与人是不可调和改变的,我是从不服输的人,直到我倒下,朋友们说我的向上精神是可敬的,其实不然,我蔑视什么精神,什么向上,这样的表象太肤浅。鼠目寸光的人才崇尚境界与现实。我的行动很多的时候是挑战自己。证明我活着,而且活的很壮烈。与他人的感受无关。愚蠢的我常为自己的无知而兴奋,无知的内涵是快乐。在心在口我都喜欢,把简单的生活搞得更简单一点,您或许就懂了,所谓的大丈夫就是路上行走的最寒酸的那个人。很少。起码我们都不是。

当他对富贵贫贱和威武时,要有孟子所推崇的“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概;当他面对真理时,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探搜精神。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中国文化传统中,常把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称之为:“大丈夫”或者“丈夫”。如《汉书·李广传》:“(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关于大丈夫典型事例有:

1、文天祥慷慨赴死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

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

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2、于谦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3、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丈夫的特点

大丈夫,拼音为dàzhàngfū,意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见《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出自老子《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这里大丈夫是指每个人只有具备厚实的信德,才能将仁、义、礼、智这四德都培养起来,顶天立地行于世间,成为“大丈夫”而当“大丈夫”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群,整个社会能够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类道德文明复兴之时。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2、大丈夫顶天立地也,有些事情就算曲弓卑膝也会去做,但有些事情八抬大轿也未必会理。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原则。

3、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4、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道生长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

5、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

“浩然之气”可以说是孟子大丈夫气概形成的基础。在这样一段话中,孟子直接提出了何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也是孟子一生的最好概括。

孟子大丈夫气概的具体表现之一:非常自信。

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即每个人自己身上都有值得尊贵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看低了。他还借用颜渊的话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即我只要努力去做也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这种自信还表现在他游说诸侯时。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他还借用成覵的话说:“彼(指齐景公),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君子的道德准则的,即使“你”权势再大,“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孟子大丈夫气概的具体表现之二:慨然以天下自任。

他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人。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当他游说齐王不成,不甘心迅速离开齐国,每一刻都希望齐王能回心转意,任用他,以实现他以齐国为基础,安定天下百姓的抱负。但他终未被任用。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仍以天下为己任,他说他想要“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孟子的大丈夫气概的具体表现之三: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他说:“我四十不动心。”即不会因困难挫折而动摇自己的意志。终孟子一生,他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多次游说魏惠王、齐宣王,虽然一次次碰壁,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去做官,绝不是为了求取富贵,因此他谢绝了齐王给他的俸禄;在齐王不能任用他的情况下,他不收齐王的赠金。即使贫困也消磨不掉他坚忍不拔的意志。

孟子大丈夫气概的具体表现之四:刚直。

当齐王任孟子为卿,但不能用他的政治主张,孟子就“退而有去志”。孟子认为你任用我就应用我的政治主张,若我的主张不能推行,你虽给我官做,我也不会感激你。当齐王问孟子“贵戚之卿”的职责时,孟子答道:“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即换个国君)。”齐王听后变了脸色。但孟子毫不畏惧,他说:就应该如此。另一个例子是,众官员到公行子家吊丧,人人都给齐王的宠臣右师王驩说话,孟子却不。右师很不高兴,但孟子说:我这样做是符合礼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56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