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川购茶节开幕!国内外名茶汇聚,“鸭屎香”成网红

2022四川购茶节开幕!国内外名茶汇聚,“鸭屎香”成网红,第1张

在521全球第三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 科技 这篇大文章,搭建起产品展示、文化交流、消费促进平台,让中外茶友同享茶香茶韵,5月18日,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四川省市场营销协会、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主办的2022国际茶日·四川购茶节,在成都富力广场一楼开幕。

展会现场,茶香四溢,汇集企业近百家,围绕“品质川茶·共品共享”主题,突出展示了品质川茶、经典普洱茶、滇红茶、有机岩茶、福鼎白茶、凤凰单从茶、安化黑茶、尼泊尔红茶等国内外名茶。

品质川茶展区,有荣县组团、广元茶业集团、花秋茶业、蜀茶集团、米仓山茶业、雅安金山茶厂、雅安羌皓等单位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展销荣县绿茶、花茶,广元黄茶、米仓山茶、正山堂·广元红茶,以及花秋黑茶、绿茶,蜀茶、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品质川茶。除了川茶,还有云南中茶、易武普作号、鹿岩、勐海古树老茶坊、同昌号、镇康、拢珍堂、添喜事等普洱茶参展;此外,凤牌滇红茶、佑茗号滇红茶、赵李桥青砖茶、盘兰大红袍、金花茯茶、玉鼎堂福鼎白茶、源徐山茶,曲溪、天号岽、高韵等潮州凤凰单从茶,尼泊尔高山茶等中外名茶也亮相购茶节。

“我们是来买鸭屎香的。”在凤凰单从茶的展位前,“鸭屎”与香,“鸭屎”与茶,大俗大雅的想象力冲击,引来了不少茶友的好奇和尝试。之所以叫鸭屎香,一种说法是由于此茶形似鸭屎,另一种说法则是此茶种在“鸭屎土”的茶园中。鸭屎香可谓凤凰单丛茶里面的网红茶,滋味醇厚,花香馥郁,深受市场欢迎。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蜜雪冰城等很多新式茶饮企业都用它来打造爆款,搅动茶饮江湖。

爱茶之人,亦爱茶器。在茶具和茶生活展区,广西坭兴陶、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活砂茶具、五福红木、东阳红木、瀚国竹匠、宜宾竹工艺品、毕博珠宝、臻恒缘珠宝、伊朗地毯等琳琅满目的商品,深受茶友喜爱。

邂逅一赏心茶器,品上一两口清浅淡雅,每一个爱茶人都在展会现场寻找与自己契合的茶器。

据参展商介绍,不同质地、颜色、形状、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虽然都可以品茶,茶汤却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不论什么茶,若以好的杯子来品饮,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都会更加细致、丰富和迷人。因茶而生的器,为的就是更好地表现茶滋味。

据主办方介绍,在全球第三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推广品质川茶,弘扬川茶文化,普及 健康 茶饮,让中外茶友同享茶香茶韵,2022国际茶日暨四川购茶节举办期间,四川茶事活动精彩纷呈,将在富力广场1楼组织十场“川茶茶馆行”活动,每场茶会都邀请国家级评茶师、茶艺师或茶行业组织的专家现场评茶,为茶友普及品茶知识。本次川茶茶馆行活动对茶友免费开放,欢迎广大茶友前往品川茶。

此外,为创新活动举办模式,今年四川将首次在线上举办国际茶日启动仪式,5月21日上午9时30分,相关政府领导、茶行业专家、茶叶主产区和茶叶企业代表将参加2022国际茶日线上启动仪式,为品质川茶打call。

        2021年5月底,我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接到通知,到出行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收拾心绪,准备简单的行囊,一路向东海之滨的福州而来。

        下了飞机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湿润炎热,反而因是深夜,有一丝雨后的凉意。到达住宿地点时已是凌晨一点,一路奔波的疲劳终于释放了。

一、热与柔

        第二天一早,在院里漫步,许多从未见过的树高高低低的,大树高大挺直,叶子圆而又从中裂开,与同伴笑曰像“屁股”。小树低矮,开着小花,叶子新绿新绿的,很有生机。雨后的空气潮潮的,润润的,不一会儿身上就开始出汗。初步领教了福州的天气,不是火炉胜似火炉。

        第一次来到一座城市,我总是喜欢边走边看,街边小巷熙攘的人们各自忙碌着,生活的状态都写在脸上,写在或急迫或悠闲的动作中。市井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最抚凡人心。住处周边就是一条小街,路两边的房子年代很久远了,看上去老旧。清晨,小菜铺子里最忙碌,几样海鲜摆在店门口,常见的是蛤蜊和﨡子,还有新鲜的带鱼和虾。看着主妇们熟练地挑选着蛤蜊和﨡子,我可真是看不出怎样区分好坏的。偶尔看到挑着担卖螃蟹的,那螃蟹被粗略地捆扎着,青玉色,蟹肉鼓涨得仿佛要裂出来似的。

        傍晚时分,各家饭馆就热闹起来,大排档名副其实,简单的陈设,客人们来了点几道菜,就在喝酒划拳的喧闹声中开始了夜晚的生活。这里许多店铺都通宵营业,哪里都有勤劳的人。深夜了,那么小的店铺还在营业,很佩服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随着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加深,越来越发现,“爱拼才会赢”已是闽南人的精神内核。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城市文化的星点汇集,一群拼搏的人兴旺了一座海滨城市,变成了今日富庶之城。

        深夜的福州是一座热闹的城市。而白天的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古老的城市。

        这里是榕树的天下。到处都有榕树,满眼绿色,遮蔽阴凉。福州靠海临江,亚热带气候的温润环境,造就出一座榕树古城。街边的榕树没有一颗是年轻的,常见的有两人环抱的大树,弯曲的树干顺势生长,垂下长长的树须,看上去像沧桑老人。有的榕树斜着身子,把枝条伸向马路,默契地组成了林荫道。一颗一颗,独立而并不远离,静静地看着马路上行人车辆穿流而过,守护着这座城市。

        榕树的根系发达,随处都能攀延伸展,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而城市里多了很多束缚,很多榕树的根部是方形的,看得出被框束过的痕迹。空气太潮湿,树干上苔藓多,层层的绿色,仿佛穿上了绿绒装。

      福州的雨是湿润柔软的。这里的雨随时随地会落下,没有任何征兆。早上还是雨停晨光,下午就猛然下起来了,就像雷公睡醒了午觉,拿起盆子随手泼洒一样,只听得“哗”的一声雨就大了起来。雨打在身上也是柔软的,不凉,也不急。雨中漫步很舒服。

二、鼓山灵秀

      下着小雨的周末,闲来无事登上鼓岭,当地人特别推荐来看看这里的风景。下雨天,上山的路弯弯曲曲,从市区出发走了近一个小时。站在柳杉王公园门口,周围再不见行人,一条小路两旁有几家民宿,公园大门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进公园,拾阶而上,远远看到一颗巨大的柳杉树,在我们的意识里应该还有更大的树王,于是没有过多停留就继续前行。再往上走,又是一条公路,两旁的民宿建筑风格大体相同,都是吃饭娱乐住宿。雨变大了,我们稍作修整,一路探寻,再也没有看到更大的柳杉树,却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柱里露营地,听风谷,鼓岭胜景,站在高山之上看风景,一览无余。北方的绿是苍翠的,南方的绿是葱绿而富有活力的。这样的绿山秀水怎么也看不够。

        走着走着,雨停了,渐渐开始有游人结伴上山了。我们沿着公路开始寻找更多的古迹,想象中的教堂已是翻修过的新式建筑,古砖古瓦里处处都是苔藓,一百年前的古老建筑而今已成为休闲娱乐区,房子不会说话,因为这里的主人早已不再是赏景人。

      沿山路而下,看到了无数不认得名称的花草,长在一片绿山中,为鼓岭增添美韵。大雨过后,大树是新绿的,花朵是鲜嫩的,一切都像是重新舒展了。

        大雨后的鼓岭,站在高处往下看,雾气渐渐升腾起来,一片朦胧。浓绿与浓雾相依相伴,浓雾飘来时天地一色,过一会了,绿树又显露出本色。

      一路探寻,想象中最大的柳杉树其实已经近在我们眼前。返回的路上,我们又一次回到柳杉王公园,走到柳杉王树的背后,才终于近距离受到震撼!一千三百年前的一颗小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苍老而富有生命力。绕到侧面,大概是正面,看到了一座专为神树立的牌位,香火很旺。站在大树的枝叶覆盖下,渺小的人类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都不足为道。此时,神圣的柳杉王树俯视众生,用千年的经历抚平世间万物,一切都是静止的,时间停止,心灵也是平静的。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许下愿,世俗的人不敢奢求,但愿来世静心伫立,今生也能如树般宽和容量。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是福州市较出名的风景区。据说因峰顶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鼓山一直都很受当地人的喜爱,是个爬山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山上的千年古刹涌泉寺也常年香火旺盛。

        周末,我们相约爬鼓山,距离住处几站地,坐地铁二号线很快就到了。来爬山的多是本地人,有老人,有孩子,我们也加入其中。走进鼓山的青砖道上,满眼都是绿色,树是绿的,草是绿的,砖地和砖缝里都是绿的。我们沿着绿地一路向山上缓缓而行。每走一段,都有小的凉亭,有些是古老的建筑,有些是新建的。

      石道旁的溪流在山脚下是干涸的,越往上就看到像蚯蚓似的一股细流缓缓流淌着。半山腰上一大片高低错落的石头上有水流的痕迹,每到下大雨时,这里就会出现瀑布。石头平滑的像被刀切过一样,经年累月的冲刷把石头磨刻成了石床。失去了棱角的石头饱添了柔和。

      到达鼓山顶,听说继续向上有座寺庙,我们又继续向前,一路上,山岩上的书法篆刻吸引了我们,边看边走,赞叹不已。进入涌泉寺,我们才真是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叫做喊水泉,一眼泉水从泉眼里不断涌出。一座古代修筑的龙嘴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澈的泉水,古老又神奇。

      涌泉寺里,石道两边的书法石刻多极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早的有宋代理学家朱熹题刻的字,近的有民国和现代人题刻的类似到此一游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有趣。石壁上的题刻字体不一,大小各异,内容有专门记事,有刻名留念,更多的是畅游山水有感而发。这里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天堂,让我们一群热爱书法的人留恋不舍,整整看了一个下午。

        涌泉寺是一座非常出名的寺院。院墙上贴着一张佛事安排,非常细致。旁边的斋堂里,桌椅整齐,每个人的碗洗净后就摆放在原处。斋堂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在这里用饭心是净的。寺中烟火缭绕,走进来清心净气,拜佛烧香是世人的心愿。

      路上偶遇一个和尚,戴着眼镜,拿着新款手机,说话很温和。站在旁边观察,书生气十足,我们很想知道他是不是佛学院的学生,他笑了笑,没有否认,热心给我们指路后,转身甩着长袖走了,青衫长袖飘飘洒洒,带着点仙气。

        鼓山最高处海拔也只有几百米,向下眺望,闽江与另一条叫不上名字的江汇合在一起,蜿蜒曲折,远看江水跟黄河一样混浊。城市的高楼依水而建,平添了几分灵动。

三、平潭游海

        周末,我们租了两辆车去平潭岛游玩。一路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跨海大桥特别长,海面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船,与远处隐现的海平面组成了一副特别美的海景图。

        跟着航标下到一个叫做大澳村的小岛,这里的石头房屋靠海修建,海风很强,吹来的海风咸咸的,很有力量。我们走到一户人家前,院门口堆满了网。这渔网很有特色,长长的尼龙线上穿着无数根黑色的橡胶条。一对父女正在把排列整齐的渔网平整地堆起来。看着堆好的渔网,再看看旁边散乱的渔网,足有上百米长,真不知这样复杂的整理工作是怎么细致完成的。这样的渔网是用来捕海蛎的,从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这样的渔网下到海里后,海蛎就会依附在橡胶条上生活,等到成熟了就打捞上来。每年九十月下网,来年四五月收网。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与台湾隔海相望。进入平潭,道路全是新的,街道绿化整齐干净,车辆和行人稀少,看上去很幽静,不像旅游城市那般热闹。我们先来到一处石头厝,一眼看去全是石头房屋,各家都装饰成不同风格,到处都是民宿,游人非常多。看蓝眼泪的季节过去了,我们下到一处沙滩看海,细软的沙子被小小的海浪一卷一卷的荡漾着,掬起的海水清澈微凉。踩水的乐趣不分年龄,大家都慢慢走着,感受海浪拍到腿上的凉爽和惬意。

        海水初体验之后,我们游览的兴致更浓了。接下来走到的海滩更大,一处海滩上全是沙蟹洞,小螃蟹们身形小,却非常机灵,听到一丁点动静就火速爬回洞里。有人试着挖开洞,钻了很深都没看到诶,看来,小沙蟹是个挖洞能手。沙蟹洞密密麻麻,它们勤劳地把潮湿的沙粒裹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扔在洞口附近,看上去像无数颗沙珍珠散落。

        这里的海滩上时不时就能捡到贝壳,我们越找越深,赶着海水涨潮退潮的功夫捡,偶尔找到一个完整独特的贝壳都大声招呼伙伴们共同欣赏,仿佛找到的是个宝藏。

        来到第三片沙滩时,这里海边戏水的人又多又密,我们也踩着海水踏浪。天色渐沉,海浪不断向前延伸,每一浪海水都比前一浪更高,裤子已经绾到最高处,还是被打湿了。海浪看似温柔,实则狂野,涨潮开始了,傍晚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一层一层的海浪像头发卷一样,浪涌起时气势十足,待到消散时就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水泡。

        平生第一次近距离看海,忍不住在海边来回地走,只为感受在大海辽阔无边的胸怀里,与海的亲密接触。在大海温柔有力的浪花里,洗涤内心的尘埃,换得片刻的宁静。

四、武夷风光

        周末,坐动车到武夷山风景区。这里的风景区游客常年不断,跟我们一路同行的还有四个在福州工作的台胞。起初有些担心,得知他们在福州工作,顿时放心了。

        武夷山最早有朱熹在此居住,从景区入口进去,一路的碧树茂盛如茵,抬头看山岭俊秀高耸,低下头溪流曲折,青绿润泽,溪流上的竹筏缓缓随水势流动,看上去真像一副带有色彩的水墨画。山坡之上有天然形成的石洞,里面阴暗潮凉,还放有石桌石凳。这样幽静之处,想象一下,若有人来拜访,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走到真正的山脚下,这里非常平坦开阔,后人将四面的巨石赋予传说故事,让看的人忍不住遐想。顺着石阶开始爬山的过程,依着陡峭的山势,一些台阶接近80度的直立,让爬山的人手脚并用才不会担心重心不稳掉下去。山其实并不高,但一山总有一山高。酷热的天气里没有一丝风,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能够爬上山顶全靠意志力。欣慰的是半山腰看下去,山水画卷色彩更浓了,山水之美在于景,爬山之乐在于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盛产岩茶,几百年前的大红袍母树跟想象中威武雄壮的样子一点也不一样,半山岩上,几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树,就是稀世之珍,难以想象。

      晚上,我们去看了《印象大红袍》,说是舞台剧更准确些,把武夷山大红袍的前世今生诗意地表现出来。第一次在露天场地观看演出,声,光,电,影和真实的山水相连,场景转换巧妙而自然。雄秀高耸的武夷山大王峰和潺潺流动的九曲溪在灯光映衬之下无比瑰丽。足有上百人的观看席随着剧目的转场而移动,仿佛置身在一个幻象的空间里,人在景外,人又在景中。

      第二天一早,九曲溪漂流已排了长长的队伍。我们匆匆上竹筏,坐在厚实的竹椅之上开始了一段漂流之旅。溪水清绿,山色也是青绿的,静立的风景里欢快流动的是一艘艘竹筏。两位撑杆人一前一后,前面的竹筏翘起来半弯曲着,后面的竹筏平直,我们分两排坐在竹筏中间。竹筏全部用小腿粗的竹子制成,结实的材料看着很心安。溪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湍急处水流激荡起来,引起一片惊呼声,平缓时伸手划划水,再看着两岸青山胡乱想象,一群人自在其乐。

        下午来到一线天。国内很多景区都有这样由特殊地貌形成的景致,原本也没发挥太多想象。武夷山中的这一处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两山之间只留有能容一人通过的缝隙,内室里气味难闻,抬头还可见蝙蝠飞行,让人心有余悸。拾阶而上,边走边感受着石缝之上聚集的雨水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脸上。台阶很陡,越往上就成了手脚并用,墙壁摸起来湿滑油腻,行走时随着缝隙的狭窄变得呼吸有些急迫。水滴不断嘀嗒下来,越往上越密集,脚下却不敢快,倒不是怕摔倒,而是要侧着身子才能走过缝隙。等到终于能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是下雨了,这一场难忘的一线天行走太难忘了。

        紧接着,武夷山给我们展示了一场瓢泼大雨,站在山洞下避雨,眼见着面前干涸的沟渠变成了一条水流丰满的小溪,一路向山下跑去。

        武夷山是一副天然的风景图,闯入其中的人只有片刻的停留,留下的只有陶醉和赞叹了。

五、鼓浪屿一瞥

        鼓浪屿是一座海上的小岛屿,游客密集,是一处热闹的网红景点。只有188平方米的海中小屿离2平米的小岛最低标准还差一点点,差之毫厘,却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屿上常住居民不多,外来打工的人口超出了常住人口,日常出行都靠轮渡,很不方便,目前只有老人还留在这里生活,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鼓浪屿的街巷宽窄不一,据说有三百多条巷子,我们沿着历史遗迹一路边走边看,能看到的都是外观,内部是无法进入的。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最高不过三层。旅游几百米长的防空洞把居住区和旅游区分割开来。旅游胜地早已商业化了,热闹的中心街是各种店铺,售卖食品的居多。行人匆匆,来此看景,看到的是城市化的商业店铺。

      中午时分天气炎热,沿屿长长的步道没有多少人,不是凭栏看海的时候。鼓浪屿十分注重环保,屿上只有三辆烧油车,我们碰到了一辆,是垃圾车。商家拉货全部是手拉平板车,还标记号码,管理很严格。

      我们中午到达,热的只想躲在阴凉下,鼓浪屿的景致看的匆匆,一拨一拨海水似的涌向鼓浪屿的游人,看到的景应该也是各不相同吧。看景不如听景,虽说请了导游讲解,最终还是一知半解。有时,看景看的是境,带着最美好的心态看眼前的山水草木,收获的是内心的悠闲自得。

        匆匆一别,不知何年再来,热情的鼓浪屿!

六、清源寻仙

      泉州的石雕很有名,这里是石刻之乡,路两边的雕刻作品琳琅满目,有十多米高的观音像,还有小件的各种石狮子。

        崇武古城里,雕刻作品随处可见,园中有金陵十二钗,历代名家等,海滩边还有眺望大海的唐僧师徒。展厅里的大师雕刻作品更是精细,引得我们一群人站在雕刻作品前思索如何雕出里外四层的效果来。

        崇武古城已有千年历史,海门胜景和气势恢宏的古城相融相伴,想象千百年来将士们守边戍疆,浴血奋战,今人凭吊,感慨良多。这里还是东海南海交界线,中央电视台的海洋天气就是据此检测数据,是很重要的地理标记。

        古城居民的生活如常,从门外看去,家家都有供奉。雨天石条路踩上去并不滑,窄窄的通道里,行人与电动车只能交错通行。看得出生活条件已改善了很多,门口的水磨石和瓷砖地面干净美观,只是还有一部分人家保留着木制的窗棂,狭窄幽暗,不敢随意窥探。

        小雨淅淅沥沥,我们一路奔向清源山。在山顶天湖景区下车,一路向山下行。独特的天湖形状像半月,石桥的一侧是深林,靠近高山的一侧就是天湖。湖水干净澄澈,湖中的锦鲤清晰可见,游到岸边才发现足有六七斤大。一湖一鱼守着天然的宁静。

        向山下走时,雨渐渐大起来了,为了尽快目睹老君山,我们选择了一条小路,谁知这一路遇到了很多没有路标的岔路口,时而上山,时而下山,行走的艰难和疲惫再加上艰难的选择,迷茫极了。边走心里边想,难道是今天心意不诚吗,怎么下山的路如此艰难。

        好在胜利终须磨难,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下山了。老君像高大祥和,背靠青山,眺望远方。远远看去,他的智慧无穷,笑意深邃。雕像时并无眼珠,然而老子目光炯炯,俯瞰世间万物,了然于胸。在思想家面前,普通人只有顶礼膜拜,愿无边智慧开散普惠,让更多人得智慧,明白人生奥义,过好平凡岁月。

        站在老君面前,《道德经》一句也想不起来,真是汗颜。广场前方有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全文,镌刻在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书法大家赵孟頫的字体苍劲豪迈,端正有力。来到福州,感慨读书太少,对书法篆刻研究太少,每到一处,只看到了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学渊源大多并不知晓。这样的游览观赏也算是打开一扇门,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弘一法师在清源山圆寂,此地建有舍利塔,读他的生平,对大师这一生的经历,后辈无法评说,只愿修行圆满的大师在这仙山中静眠。

      一日寻仙,清源山高林茂,环境清幽,山水俱为一色。一直在思索,古人修行,在如此山幽水静之地,人与山水同在,应该是易得开悟。然而,有此修炼之心,终年远离人间烟火,已是仙人之修为了。平凡人偶尔寻仙,有志人终生修炼。

七、闽南美食

      游在闽南,必然吃在闽南。街边小店林立,这里是市井小吃的世界。闽南人常吃的捞化,锅边,海蛎饼等等,第一周就迫不及待的尝试了。海鲜是真的鲜,滋味还不适应。胃是有记忆的,西北人的胃对海鲜虽没有抵抗力,不过无辣不欢确是很难看到了。这里的饭食很清淡,口味偏甜些,名菜荔枝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甜食。

        原本我是对猪肉不太感冒的,来到这里,变成主食以后,笋肉包,烧麦,肉燕,排骨汤,怎么做都口感好吃。尤其是排骨汤,加些玉米,汤口清香甘甜,汤色也是清淡的,再配上几颗干贝,很美味。

        肉燕和鱼丸是闽南小吃最常见的,这里海产丰富,鱼丸鲜柔,肉燕鲜香脆爽,怎么吃都不会腻。本地人平常会用一碗肉燕或者鱼丸汤,配一份拌面,边喝汤边吃面。没有搭配尝试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佐料的面跟北方的面食差异太大,所以,走进店里,每次都安心地喝汤。

        海边城市最丰富的就是海鲜。原本计划买海鲜自己做,没有达成计划,最终在一次聚会中实现了,在本地一家有名的海鲜店。餐前先来一碗粉丝老鸭汤。海鲜品种很多,涮海鲜还是第一次尝试,底料就是一锅清水,涮各种海鲜,味道鲜美极了。在家乡那座内陆城市吃海鲜吃的是一顿较有档次的饭,在海滨城市吃海鲜吃的是新鲜美味,滋味久久不能忘怀。

        写在最后:

        一次远行是难忘的记忆,写下来留在文字中,每次翻开总会回忆起一起游历的景与人。酷暑和暴雨都不曾善待想要看景的人,当时的懊恼和种种狼狈,经历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情景交融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留下的只有当时当刻的感受。看遍山水,终会回到熟悉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

   

     

       

       

       

       

       

       

       

       

       

     

       

       

     

     

       

       

       

   

1山东青岛——春暖花开面朝大海。2厦门鼓浪屿-清爽的海岛之旅3安徽宏村——毕业前的浪漫之旅4浙江西塘——感受烟雨长廊5四川成都——吃货的天堂6四川稻城亚丁-凉爽的避暑胜地。7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高原明珠8云南大理——骑洱海,走走停停。

《1》

上个礼拜,去了一趟武夷山。

顺道,驱车拐进桐木

提前告知相熟的茶农,请他们帮忙报备后,才得以在皮坑关卡顺利通关。

对了,桐木高山一带可是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进出桐木的必经之路都设有关卡。

365天都有森林公安等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把守。

本地茶农的生产用车,需登记车牌入库。

而外来车辆,未经提前报备申请,不得随意入内。

进桐木的路,蜿蜒而盘旋。

一路向前,空气越来越清新。

八月末伏,越是往里深入,四周空气越是凉快。

路的右侧山壁,如刀削斧凿,奇绝陡峻,可见最初修路时,从山壁间劈开的艰辛。

左侧是九曲溪,桐木一带是武夷山的海拔制高点,也是九曲溪的发源地。

溪流潺潺,碧绿清澈的溪水,像极了九寨沟的海子,干净极了。

路的远方,能远眺茫茫原始林。

绿野茫茫,无边无际。

不论怎么拍,桐木高山植被都洋溢着满满的清新养眼绿。

想起私信里,曾有许多茶客不解。

金骏眉不就是普通红茶嘛,它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和其它红茶比,金骏眉究竟好在哪

细说起来,金骏眉出身不凡。

以下这5点,足以让金骏眉和其它红茶拉开一大截差距!

《2》

一、产区生态好。

桐木当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放眼整个茶圈,从自然保护区里走出来的茶叶能有多少

桐木一带山高、谷深、林密。

属于典型的高山小气候,终年清凉。

即便三伏天进山,也能比山下凉快好几度。

小气候清凉温润,多云雾滋养,最适宜茶树生长。

而且当地的土壤疏松、肥沃。

停车下来拍视频时,特意对焦两侧凿开的岩壁。

陡峭的山壁,颜色铁青,山壁渗水,潺潺流下。

到了茶园里,用小木棍拨开地表的枯枝腐叶,露出来的土壤以砂砾质居多,疏松透气富含养分。

水分滋养上,桐木当地的水资源丰富。

桐木地区整个断裂带,包括其下的桐木大峡谷,都是九曲溪的上游。

水质清澈无污染,用当地的山水泡茶,效果绝佳,茶味清甜爽口感倍增。

衡量一片茶园生态环境,无非从土壤、气候、水源、植被等维度进行判断。

桐木高山一带,集齐了诸多茶园顶配硬件。

哪怕不是和其它茶山相比,在一众自然保护区里,桐木高山的生态环境也算数一数二!

《3》

二、产地植被丰富。

桐木高山一带的茶园,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

驱车往上,一路上望向窗外的风景,最抓人眼球的并非茶园,而是完整的植被谱系。

一路攀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变高,看到的植被也略有不同。

从阔叶林、竹林,到无边无际的松林。

再往上,还有草甸分布。

抬头远眺,感觉桐木的林木分布就像千层蛋糕。

层次分明,植被丰富,迥然不同。

背靠如此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对当地茶树生长大有好处。

且不说,树木植被能够巩固水土,调节区域小气候。

为天性喜阴喜湿的茶树,创造一方绿色家园。

单是这些林木植被的附加品,就好处多多。

比如,枯枝落叶掉入土壤,能带来天然腐殖质,加持土壤养分;

比如,茫茫原始林能提供遮阴作用,避免茶树被长时间光照暴晒;

比如,丰富多样的植被,能让山间空气格外清新干净

单论天然植被分布,桐木高山一带占尽先机!

《4》

三、茶树种群资源丰富。

桐木产茶历史悠久,当地茶农先民们在很早之前就以产茶为生。

即便到了现代,按茶农大姐的回忆,她们家从来就没种过粮食。

即便是特殊年代,需要凭粮票买米,凭油票买油。

她们依旧以做茶为营生,每年茶叶做出来后换成粮票、米票、布票等,供应日常柴米油盐支出。

产茶历史悠久,一方面,决定当地茶农的制茶经验丰富。

多年制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能代代相传。

同村的茶农之间,还会不断切磋探讨,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意味着茶树种植历史久远。

早在好几百年之前,当地先民就开始以种茶、做茶、贩茶为生。

散落在桐木竹林边、松林旁的茶树,经过代代有性繁殖,不断繁衍后,使得当地菜茶的品种资源丰富。

和其它茶树品种相比,桐木菜茶颇有名气。

因为当地菜茶的茶青鲜叶内,富含丰富的茶味物质。

以这些菜茶为原料,能产出正宗的、香清味绝的桐木红茶!

《5》

四、原料采摘严格。

茶圈内,金骏眉的出名之处在于要用数万颗茶芽,才能做成一斤成品。

回顾红茶的发展史,金骏眉的横空问世,填补了一项空白。

早年间,绿茶有各式嫩尖、翠芽;白茶有白毫银针;黄茶有君山银针。

唯独在红茶的高端产品里,少有以芽头做茶的先例。

2005年前后,金骏眉的成功问世开创了以芽头做成红茶的先河。

但是以芽头做红茶,难度不小。

和其它红茶相比,光是采茶成本就要高出一大截。

以今年的金骏眉采摘为例。

今年(2022年)桐木金骏眉的开采,在3月30号前后。

最早开采那几天,能采到的茶芽数量极少。

以做出来的毛茶来计算,忙碌一天,偌大的一片茶园,只能出一斤毛茶。

精制挑拣过后,数量还会更少。

和动不动以公斤为单位的普洱,没法相比。

另外,桐木金骏眉的采摘主体,是当地的菜茶。

菜茶们生发出来的新芽,模样看着虽说不大肥硕,但却是穿衣显瘦,脱衣显瘦的好身材,内劲丰沛。

一年之计在于春,茶芽本身就是茶树的精华。

而桐木高山菜茶的茶芽,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采摘标准严格,才能确保金骏眉的不俗风采,但也限制了它的产量。

《6》

五、风味出众。

金骏眉的茶汤,金黄透亮,光圈明显。

将热茶倒入公道杯后,看着剔透晶莹的茶汤,能让人瞬间食指大动。

金骏眉的茶香,非常有高级感,远非是地瓜味这么简单。

也并非是单一化的花香。

而是以花香、果香、蜜香综合起来的美妙香氛。

茶香灵动,茶香持久。

汤中含香,水中蕴香,饮茶过后更是唇齿留香。

仔细感受茶香时,还能在尾调处,邂逅竹林香、松林香等高雅香氛。

论茶汤滋味,金骏眉喝起来远比其它红茶更加鲜醇饱满。

小口细品,汤水又香又滑,又醇又鲜。

既厚实饱满,又清秀灵动。

喝茶过后,回甘生津、喉间清凉、留香持久,美妙不已!

《7》

喝红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茶圈内,金骏眉产量少,极为名贵。

远非市面上几十块一大包的便宜茶。

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要想领略金骏眉的真正风采,还需认准产地。

茶圈里,桐木红茶里有一朵并蒂花。

分别是正山小种和金骏眉。

正山小种堪称是老牌贵族,在它的身上,光环众多。

享有松烟香、桂圆汤美名;是世界红茶鼻祖;也是国内最早传播海外的红茶代表。

而金骏眉,算得上是红茶新贵,是后起之秀。

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

桐木这方生态环境极佳的乐土,是优质好茶的摇篮地。

在这里走出来的名茶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文曾发表于《经济日报》,如今又做了番整理与修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下了两天雨,山路不好走,一下泥石流,一下塌方。老天爷在眷顾一个人的时候,似乎很喜欢用开玩笑的方式,先是不让你走,把路截断,让你绕路,爬山,吃苦。颠簸你的信心,拖延你的企盼,当你行将失望的时候,它又云开雾散,透出一点光芒,给你一丝希望。

从云县到南涧,走高速本来一个多小时,但走老路却耗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老国道向澜沧江一样宛延,风景好,但路况差。导航不灵,偏偏路还走岔了。下车问路,看到远处有一颗很大的樱花树,寻着绚烂的红色,一路往前,天哪!身边的绿色几乎全是茶树,每一棵都有两人多高,而且越往里走,茶树越多。硕大的樱花树盛开在古茶园中,莫非是"樱花谷"?不对,樱花谷没有古树茶。那就管不了那么多,先拍照,再观察,吃鲜叶,看树龄,探访的程序和套路同以前没有差别。

眼前的茶园不但有樱花,也有其他叫不来名的野花。白的,黄的,粉的,虽然没有樱花那么夺目,却也不失为美丽的补充。茶在花中生,花与茶相伴,这样的环境在云南的古茶园中算不上"仅有",却也非常少见。

"野花沟",这个名字是我取的,虽然没有"桃花源","樱花谷"那么好听,但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地方,却是我的幸运。

我跑茶山有一个嗜好,就是"吃鲜叶"。一般人不理解,茶的鲜叶又苦又涩,怎么会让你津津有味,还乐此不疲。然而有病的人就是不一样,记得小时候我还喜欢吃墙上的白石灰。你不能想象一个人的肠胃一旦成为茶叶的过滤器,他对于好茶的渴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些年,我不记得到底吃过多少鲜叶。每次来茶山,只要遇到新芽,第一片叶子就是我的目标。不管大树小树,不论什么品种,先吃了再说,吃得多了,比较就有了。地域,季节,树龄,气候,光照,土壤,凡是与茶共生的要素一个也不放过。时间久了,好茶的味道,慢慢在心里面沉淀下来。大树小树,向阳背阴,山脊谷底,石生土埋。不同的树,不同的生长环境,味道都不一样,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标准是有个性的,我喜欢的,说不定恰好是你讨厌的,然而没有关系,天地之所以大美,就是因为它为每个人,每种生命的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鲜叶遇到唾液就像茶叶遇到开水,出来了什么?出来的有多少?这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茶叶中的鲜味里面有多少甜?甜里面又有多少香?涩会不会滞留在舌沿?味道与味道之间的包容性会不会从后向前慢慢推送?这些都是我判断这个茶好与不好的标准。

野花沟的鲜叶,入口有淡淡的花香,茉莉醇,芳樟醇,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化学"。但嚼起来很"物理"。鲜叶入口与唾液结合,酶的作用不是催化而是分解,鲜叶里面有什么?有多少?通过咀嚼鲜叶来判断,比正儿八经审评茶汤更加直接,更加客观。

对于茶叶香气,我的经验是,如果嚼碎的鲜叶在口腔中㪚乱无序,没有集中感,虽然齿颊留香,那么茶叶也比较一般。如果齿颊没有香气,那么最好的评价就是跟这个茶说拜拜,说再见。对我来说,真正香高的好茶,淀粉与果胶,甚至纤维素这些东西被分解的粘性会将你口中的"甜"团团围住,香气会从嘴巴跑到鼻子,随时等待与空气混合。就香型而言,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硬,一般来说会出"果"的味道,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绵软,就容易出"花"的香气。然而,有时候也并非如此,尤其是现在人们追捧的单株,让人感觉其变异得让每一棵茶树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当你的味觉还在跟别人跑的时候,或者是自己有时候身体不高兴了。人与茶,茶与味道,所有的所有,就都不能确定了。

正当我的思绪放远时,有一个背筐的老汉从树林中出来,我恭敬地递上一支烟问:"是刚采的鲜叶吗?"

"是"。

"回家吗?"

"不,要先把茶送过去。"

送过去就是卖鲜叶,这个我感兴趣。

跟随老汉进村子,推开大门,我惊呆了,只见诺大的院子堆满了晾晒的茶菁。直接与天地对接的院心,弥漫着似野若兰的花香。不对啊,地上明明是茶,哪里来的花香?我本能地环顾,在满是簸箕的地上行走,绕了一圈,整个院子除了茶,没有别的。

香气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你刻意觅它的时候,它不来,你无意了,它却来撞你,而且撞得猛烈。如果人的嗅觉会被香气"电"到,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就是个导体,没有电闸,而且永不绝缘。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个小伙子,30来岁,姓杨,玉溪农校毕业,学的是烟草栽培与管理。我比小杨年长一倍,两代人的距离,按理说会有一些障碍,但小伙子并不跟我陌生。我问一,他答三,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平时做茶只是摆摆样子,但今天不同。除了想验证鲜叶的味道,我还要找到这个茶叶的香气究竟来自何方? 所幸小杨的舅舅是个做茶的老手,我很庆幸他能那么认真地教我,试温,翻旋,扬抛,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小火,如何通过气味判断杀青叶的老嫩。等回过头播放小杨帮我拍的录像,自己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难怪我们家领导嗔怪我"上辈子就是个农民"。

做茶不丢人,不会做茶,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茶,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丢人。所以后来回想我自告奋勇,上杆子亲自操刀,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近距离感受鲜叶在高温状态下,内含物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释放出来的野兰香气。这个香气说不清是哪种香型,但诱人,迷人,醉人,让你欲罢不能。

炒茶的本意是把"青味"赶走。然而让人无奈的是,茶叶晒干,香气成份的其他成员也随之跑掉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可这也是所有制茶人的无奈。明明知道是茶叶中有很多好东西,却不能留住。这对于一个视茶为生命的人来说,是最难接受的情况,我们品尝自己做出来的茶叶味道,有时候挺感慨的不是它的苦味,也不是它的涩味,而是遗憾,遗憾于自己无法让一款茶叶的真正味道全部表达出来,这种感觉,想必也许是每一位知茶、做茶人心中都会有的,虽然很多时候我自己心中从来不想妥协,但在现实,我们只能接受茶叶这种遗憾与残缺之美。

"留下来吧,今晚住我家",这是小杨的挽留。我木然,像这个茶的香气一样,连头都不抬就回答"不行,我得走了"。因为我家里还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

时候不早了,再见!野花沟,野花沟我还会来,就算现在这里的茶一文不值,我也会做一个走在荒野上的"寻香人"。让野花沟的醇香,融化在我,以及我所渴望的那份平常的汤水中。

其实接触茶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茶里面有很多东西,每一种东西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种思想。有人善于细品、甄别,有人喜欢倾听、认同。而我属于后者,茶于我而言如同一本书,每天要时不时地读一读,品一品,不求专研,但求进步,正如喝茶本身,不求知其味,但求得其趣。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特别糊涂的人,但从野花沟回来后,不,准确地说,是从我被野花沟的香气震到的那一刻起,我晓得,是自己的缘份到了。我很难说得清楚自己心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犹如一种宿命感一般,比如说别的东西你可以明确表达推辞,但是缘份不同,相互牵引,念念不忘。最要命的是晩上睡觉,那个香气象幽魂一样,傍在身边,始终有,到处有,不能入眠。整个人像被某种东西绊住一样,不能动。所以说缘份这个东西你很难拒绝,也推辞不掉,因为它本来就是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带着野花沟回到了昆明。

而我回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茶",套路不变,碗盏杯碟,评茶的行头一样不少。先比较,后重复,一个个,一次次,反反复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试茶是代表大众寻找性价比。但从学习的角度看,试茶就不一样了。要试什么?为什么而试?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你就回答不上来。有茶必喝,喝茶必究,这些年来几成常态。试茶如果只是比个你高我低,孰优孰劣,那优良中差,每个茶的命运就都决定了。

然而,对于一个于茶有深爱的人来说,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尚听故事的人。茶是一本书,写书的人是天地,而读书的人就是你我。

说到了试茶,我不知道试茶除了喝茶,还要听茶、问茶算不算故弄玄虚。反正我是这种人,不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专家学者、布衣绅士,懂茶与不懂茶。来了就问,问来问去,问成了一个"不良习惯"。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不说话了,安静地等你放公鸡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好象不只是味道那么简单了。

再后来,很多朋友开始劝我,野花沟虽然好,但每年茶叶价格一直提高,你拿了根本就不好卖出去,也收藏不了多少,干脆干掉(不要)算了。我也曾想过试图放弃,然而不行呵!那个神精兮兮的香气,经常在,始终在,不论闻到什么,甚至吃饭的时候都会想起它来,反到成了欲罢不能的借口和无法干掉的原因。所以后来我开始想查明野花沟的香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便因此埋头于各种关于茶叶的资料书籍中,想寻得一丝线索。

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茶树的始祖大都由中华木兰进化而来,从澜沧江大桥边上的昔宜到小湾、漫湾、再到茫牙,到处都有古木兰的痕迹。野生的,过渡的,人工的,本山茶,藤条茶,二嘎子茶,还有勐库大叶种。这里的茶树,不知多少代同堂,近亲和远亲,裸子和被子,野生和家养,移栽和嫁接,在人类的干预下集合在一起。任由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摆布,形成了澜沧江流域茶树大家庭的种群多样性。

茶树的变异本没有什么规律,进化为毎一棵茶树贴上了多样性的标签。我在大雪山,景东,镇沅,白莺山等多个地区都曾与这种似野若兰的香气邂逅,印像深了,恋恋的 情感 便多了起来。

寻着野花沟的香气,对照资料,我查了一下,野花沟的茶树其实就是中华木兰的后裔。不论外形,滋味,汤色和香气都具有"野"的特征。这个野,不仅荒,而且寂静,如果香气可以用耳朵来听,你会发现这里面没有杂音,只有纯净。

野花沟的茶树从飘变的荒野走来。进化不完全的过渡型品种已经暗含了味道的原始状态,天然的比人工的好,荒野的比台地的好。正如同我比较喜欢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一样,什么东西都自自然然,人才活得舒服些。

不过这些年大家都 科技 了,茶里面不但有机器的味道,更有化学的味道。原始的,荒野的味道不被人待见,就像如今那些习惯了家教的孩子,不开小灶反而就不能成材。

但我又是个求异不求同的人,批量生产出来的循规蹈矩,从来不是我深入研究的对象。相反,那些原始的、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是我要涉猎的目标。

在我看来,所谓"野味",其实就是野花沟的蓝天和白云,樱花和茶树,岩石和蜜蜂,香樟与芒果,菌类和蕨类,含有水份的腐质土和空气,统统搅在一起的味道。这个味道,农贸市场里是没有的,高速公路能到的地方也没有,凡是人类活动痕迹较多的地方,你都发掘不了。在过去,我曾很喜欢用心路历程来记刻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但后来发现,其实心里面没有路,更好。正如茶叶香气这个东西,能在旷野中纵马放缰的时候闻到,能在你举杯的时候一个人真实的独享。于我来说,那才是天大的畅快。

至于野花沟的鲜叶,表面具有不规则的蜡质结晶,革质化程度高,韧性强。不容易被撕裂。展平在手上会有丝绸从肩上滑下来的感觉。叶背多毛,上手有锉感,如果是春茶,第三叶,第四叶,甚至黄片都能显毫。然而从野花沟的生态环境来看,叶片背面的绒毛并不用来反射光线,而是一种返祖现象。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海拔不足1000米,没有那么强的紫外线,早晚温差也比高海拔地区要低得多。所以我判断野花沟茶,并不是进化完全的栽培型品种,而是杂交在澜沧江边上会移动的奇妙植株,但想证明这一点却带给我很大的困扰,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推演,也许说不准最后跟人们所认定的事实恰恰相反。

不过困扰来临的时候,人的潜质最容易被激发,我很享受那种被激发后的忘我状态。一个人躲在屋里,静静地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挑战,理论和实际不是结合而是碰撞。疑点、矛盾,莫名其妙的思考,换来了早晚会把你搞定的决心。

野花沟的香气与勐库大叶种的香气完全不同,似花非果的味道一旦接触,没齿难忘。青白泛黄的汤色,象玻璃一样透明,看似寡淡,实则浓郁。十年前我在景迈山的长宝家喝野生月光白的时候,就见过这种汤色。但凡野茶,不呈**并不是转换的问题,相反是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的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茶汤的透明度越好)。我也怀疑过萎凋的问题,亲自上手后发现,如果萎凋过度,香气会连同青味一起跑掉。然而这个茶没有,浓度、滋味,该有的有,该来的来。野花沟的香气就是这么"个性"。好与不好,似乎并不希望有人评说。

曾经我一连续喝了十多天的野花沟,茶的味道没有改变,倒是自己变了。变得像那个唐朝布袋和尚一样,看似庸懒,实则轻松。后来想想,这种变化其实很符合自然的规律,人这一生的过程正如同把一个很浓的茶喝到淡而无味,能够不需抬头便在茶汤中照见自己,能够把对味道的追求看做是一抺烟云的过往,能够用后退的方式来感悟前行的艰辛,这也便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最终,我认为野花沟茶是进化、过渡和变异的混合体,虽然它的外形给人印象是柔弱甚至纤巧,但其内质鲜甜,微苦,加之其柔里带刚的滋味,又让人觉得它明眀就是一个经过长期修练的太极高手。这一点从野花沟的新茶身上就能看的出来,它身披白毫,银装素裹,含而不露,但其内含物的浸出象秩序一样井井有条。我对它的每一次的靠近都像在跟天地较量,虽然承载它的盖碗虽小,但场面宏大,暗中彼此的拿捏,常常是你尚未出手,那个茶就已经把你看破了。

所以我一直很爱野花沟,野花沟是香气和味道物化后的美女,遇见就会迷倒,而且心甘情愿成为她的粉丝。与野花沟过招,不是你来碰它,而是它来撞你,最终你会发现不是你赢得了什么,而是你输掉了多少,但你心甘情愿!

原文作者:云南昆明大翠山茶业有限公司张跃

整理作者:沐凡,写于202238

寻茶故事,还原真实的茶人与茶叶故事,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茶,文中所提及的一系列茶叶不一定会有所售卖,只是单纯记录茶叶本身的故事,若有兴趣者可以后台私聊询问。此外,本系列文章欢迎各位茶人与沐凡交流自身的经历,沐凡会如实记录,整理分享给更多爱茶之人。

全文完,如果觉得笔者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分享给其他朋友吧,多谢阅读!

“茶是中国人最持久的浪漫”

“茶是有生命的,中国茶的密码也是中国人的密码”

Cha is the most lasting romance of the chinese

Tea is alive, and Chinese tea is the Chinese password

编辑丨逻先深  审稿丨 琦琦  摄影丨李颖 

△ 国茶实验室举办“跟着老罗喝茶”亲友会

他著名茶文化专家

资深茶叶品牌策划顾问

浙江大学茶学习课程讲座教授

上海世博会“中国茶叶联合体”总策划

罗军

茶旅《跟老罗喝茶》正在路上

从茶香书香到国茶实验室

从狗牯脑到休宁松萝

从泾县兰香到茉莉美人

各大导师助阵

尤其是史老师、马老师等

茶界骨干

△老罗吃茶语录:

古时候,茶是万病之药;现在,茶是健康的平衡剂。

《跟着老罗喝茶》

是一个茶旅实践的纪录片

从江西到浙江

从浙江到安徽

从上海到福建

全年108款茶

------

从徽韵到观音韵

从绿茶产区到乌龙产区

每款茶的性格都很鲜明

尤其是现在12款中的

春的味道和展现

狗牯脑和休宁松萝

东方美人和茉莉美人

堪称惊艳

说到国茶实验室

跟着老罗喝茶

罗军老师

让这次茶旅更生动,更有趣

罗军老师

以其沉稳严谨的行事风格

以德服人的领导气质

和慧眼识人的独到眼光

被称为 “茶界劳模”

更是中式茶与新中式茶饮的衔接者

△老罗吃茶语录:

茶的好玩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鲜的外行。

他虽然在茶江湖上呼风唤雨

却最具人情味

他看似文润儒雅

实则骨子里比谁都狠

靠着智慧与胆识

开创了知名品牌茶香书香

从第一杯海岩芝士茶卖到星巴的价格

又到 国茶实验室的诞生

更让饮茶平民化,时尚化

罗军此人

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策划者之一

是茶香书香的创始人

是国茶实验室的创始人

是中式茶饮的践行者

是新式茶饮的倡导者

不仅仅是因为学识广

更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

就是生活的主角

一次邂逅

就是一次学习

从简单闲聊到小罐茶模式

从烟斗里面的缕缕青烟到喜茶现象

从饮到简简单单的一顿外卖便当

更显得平息近人

作为一个精通中国茶

专业与气质并驾齐飞

他的粉丝叫“罗师粉”

就不难理解了

他为喜马拉雅FM《老罗说茶》主播,

从谁为龙井代言

到林志玲与自由基

再到王思聪为何教训刘晓庆

共计12期结束

那段乾隆为西湖代言,当之无愧

更有TEA到CHA的时代

满含磁性的嗓音一出来

就让人有想喝茶的冲动

再从《老罗说茶》到

《中国茶密码》的音频开播 

更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

TEA 与CHA的区分

从Cha  Story到各类茶的分类解读

从茶叶发明史到茶叶战争史

从健康的认知到一片伟大的叶子

从茶里找到新的自己

而是在隐忍中波澜起伏

有一种语言从茶开始

赋予茶的力量

△老罗吃茶语录:

茶能让我们恢复对时间秩序及对自然的态度。

有一种好茶

能让你从**喝到少女

有一种老茶客

能用闻香识茶

说的就是罗军了

然而在此之前

是真的有很多人不认识他

但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罗军时常出现在关于茶的峰会

在我们眼里

堪称茶界 劳模

他从环保从业者到资深茶叶专家

由环保转入茶学

成功挖掘云南古树茶价值

主持研发的茶品成为全运会指定茶礼

专注感官风味价值模型

消费者应用型和数据化的模型研究

△老罗吃茶语录:

爱情是香,婚姻是味。 香是味的解放区,味是香的根据地。

人生之美在于香与味的和谐。

《茶周刊---老罗评茶》里

从中式茶饮的冲泡模型

到新式茶饮喜茶现象

罗老师所扮演的

是中式茶与新中式茶饮的衔接者

也是是中式茶饮的践行者

更是新式茶饮的倡导者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每晚21:00准时的音频展现

有的在途中车上录的

有的好像爬山中录的

短暂的三十分钟

他用切身体会

让我们了解的各种茶的特性

跟着罗老师从茶开始

罗老师对中国茶的热爱

从科学研究、感觉偏好

上升到了人生信念、社会使命的维度

这或许就是经历了挫折的人

才有可能有的思维视角

这也恰恰是罗军  

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他是在真心热爱茶

跟着罗老师重走茶路

重新认识中国茶

从发生学的角度找茶

从感官学的方法挑选

九次萃取

六个指标

三组平行试验

才能提取的数字密码

这种茶叶感官品质的定量分析方法

传统泡饮茶的多次萃取法

是罗老师提出的

就其命名为 “罗氏测评法”

在新式茶饮探索中

调饮茶的一次萃取法

也被其命名为“罗马测评法”

△罗马测评法会在咖门首届新饮力大赛中作为评分标准

罗老师身上

有着茶人独有的个性与执着

也有东方人的认真

更有着有西方人的狂野

他不会千篇一律重复同一类角色

罗老师说:

“茶的品性影响了东方人的性格:

喜欢向内心探索,去认知真正的自己。

所以,在茶的世界里

罗老师找到了

属于他的世界和一个全新的自己

用心对待生活

将生活融入茶

将茶融入生活

才能更好地对待自己

 

「 或许你还想看」

「 点击查看原文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四月遇见丨一杯明前茶,足以留住四月春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新消费时代,该如何创造新价值和新供应链体系?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新茶饮附属品牌如何打造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和定位?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81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